外商投资企业避税手段论文

2022-04-25

[摘要]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超过一半,另一方面,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额却节节高攀,情况令人费解。这种普遍性的避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都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反避税工作已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外商投资企业避税手段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手段论文 篇1: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逆向避税的原因

摘要:我国外商投资企业普遍存在利用转移定价逆向避税的行为,具体表现为规避我国外汇管制、独享合营共同利润、平衡综合税负、套取母国政策利益、利用国别税制差异、规避汇率风险、规避政策性风险、利用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漏洞等。

关键词:外商投资企业;转移定价;逆向避税;机制

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税制与税率通常是不同的,利用这种税制税率差异通过转移定价实现避税目的是跨国公司惯用的手段。现实经营活动中,跨国公司在筹划转移定价避税时,要综合考虑公司所得税税率、关税税率、利润及利息汇出的预提税税率以及公司的股权结构等各种因素。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避税的表现形式各种各样,可通过将利润从高公司所得税率国转移至低公司所得税率国,也有通过转移定价将税前盈利从低税率管辖区转移至高税率管辖区,发生“逆向避税”的现象。逆向避税是跨国公司为谋求最大限度的集团整体利益,通过转移定价转移税前利润的行为,其运作模式与国际顺向避税是完全反向的。

2008年1月1日我国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前,对外商投资企业名义上一直按33%的合并税率征税,其中,国家名义所得税率30%,地方名义所得税率3%。但实际上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引外资实行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使外商投资企业实际承担的所得税率只有13%左右。新企业所得税法实施后,外商投资企业将按照25%的法定名义所得税率缴税。事实上,25%的税率仍然低于全世界159个实行企业所得税国家或地区28.6%的平均税率。而让人费解的是,无论是《新企业所得法》颁布前还是生效后,很多外商投资企业仍然选择通过转移定价将在我国境内实现的利润“逆向”调至境外高税区的母国总公司或其他国家的子公司,这不仅损害我国的税收权益,更造成了我国利用外资的一个不良现象——“逆向避税”。细究其表现,可归结为下述八个方面。

一、规避外汇管制

外汇管制是造成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逆向避税的一个重要的间接原因。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最主要税种是所得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政府在向企业征收所得税时,按照企业的利润额来计算纳税额。因此,为了降低向公司所在各东道国缴纳的总税款,跨国公司通常会利用高转移定价增加高所得税率国家及地区母公司或子公司的成本,同时利用低转移定价减少低所得税率国家及地区母公司或子公司的成本,以此将尽可能多的公司税前利润留在或转移至低所得税率国家及地区的母公司或子公司。

我国的所得税率总体低于外国,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在与其母国或其他国家及地区的关联企业发生交易时,已不具备利用“高进低出”转让价格策略将利润转出境外的条件,否则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所归属的跨国公司避税额度为负,缴纳的所得税额增加;而如果外商投资企业利用反向的“低进高出”转移价格策略,则这不仅意味着外商投资企业所归属的跨国公司避税额度是正的,缴纳的所得税额减少,也会导致跨国公司的税前利润转移到我国,使我国的税收收益增加。但实际情况是,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使我国每年损失300亿元的税收。细推缘由,是我国为维持国际收支的经常性平衡,对外汇依然实行部分程度的管制政策,人民币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其他货币,很大程度上堵塞了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利润的主要渠道。

另外,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实行较低的企业所得税率,一定程度上下挫了中国税收优惠政策的优势。如,韩国企业所得税率是两级累进制。企业年度收入不超过10万美元的,按13%的税率征收所得税;年度收入超过10万美元的,则10万美元之内征收13%的所得税,10万美元之外征收25%的所得税。新加坡对企业按27%的税率征收所得税,我国台湾地区对事务性企业按22%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由于这些国家及地区的企业所得税率本来就不高,如果再辅之以不同的优惠政策,使其实际企业税负比我国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因此,但凡这些国家及地区的跨国公司在我国设立了子公司或分公司,都会利用转移价格将我国境内外商投资企业的利润转移出境,造成我国税收的流失。

二、独享合营共同利润

独享归属中外合营双方共同利润的企图是导致外商转移定价逆向避税的重要动机之一。依据我国法律规定,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按中外合资各方出资比例分配税后利润,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按合同规定的比例分配税后利润的。但在实际经营中,外商投资方总是从利润最大化角度考虑,宁愿在境外多缴所得税而多占或独吞企业税后利润,也不愿在我国境内少缴税而由合营的中外双方按规定分配税后利润。外商利用中方跨国经营经验的欠缺,通过转移价格将利润转移出境,在高税率的母国或境外其他高税区独吞利润,结果造成我国境内的中外合资或合作企业的低盈利、无盈利甚至亏损,而中方只有分享境内企业税后利润的权利,不能参与境外母公司或关联子公司的税后利润分配。这样,跨国公司总部虽然总税负增加了,但在利润分配上由分享变为独享,或由少分变为多分,不仅损害我国的税收权益,还使中方合营者丢失应得的利润。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逆向避税大都出于这种目的。

由于利用转移定价从合资、合作企业中尽可能多地攫取利润是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实施转移定价策略的主要动机之一,我们运用模型对此做更深入的分析。假设某国的母公司‘A在我国某地与当地合营者建立了一家中外合资子公司B,母公司A在我国合资子公司B中占有的股权率为γ0tA是母公司所在国企业所得税率,tB是我国中外合资企业所得税率;Q是母公司A通过高转移价格向中外合资子公司B转移的产品数量;AP是转移价格偏离量,等于高转移价格与正常交易价格的差额;△T是该跨国公司转移价格规避的所得税总额。在其他条件给定不变的情况下,母公司A通过转移价格转出的本属于我国合资子公司B的税前利润为Q×AP。若利润汇回不受限制,母公司增加的净利润为:转移定价前△π1=Q×△P×(1-tB)×λ,转移定价后△π2=Q×△P×(1-tA),则使用转移价格比正常交易情况下使母公司A增加的净利润△π3=△π2-△π1=Q×△P×[(1-tA)-(1-tB)λ]。若要△π3>0,则必须[(1-tA)·(1-tB)·λ]>0,简化后得:(1-tA)/(1-tB)>入。这说明,只要满足本式的条件,跨国公司母公司就有机会利用高转

移定价策略从设在我国境内的合资子公司转移更多的税前利润。同样可以证明,若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以转移低价出口产成品,也能增加跨国公司的净利润额。

由于上式中的(1-tB)>0,因此只要(1-tA)>λ,也就是λ+t0<1,就恒有(1-tA)/(1-tB)>λ,亦即△π3=△π2-△π1=Q×△P×[(1-tA)一(1-tB)λ>0。也就是说,不管我国的税收是何等的优惠,即使我国的所得税率tB=0,在上述条件下也不能改变跨国公司利用转移定价从我国攫取额外利润,实施逆向避税的局面。

合资、合作企业一直以来是我国直接利用外资的主要方式,其经营决策权通常也是由外方合资者控制,由此给予了外商投资企业自由实施转移定价的便利。如果利润留在国内,中方合资者就可以按股份分得正常的经营利润;如果外商投资者凭借经营控制权利用转移定价将利润转移到母国或其他子公司,中外合资或合作经营企业的账面利润就会减少,乃至亏损,中方合资者应得利润就会被外商合资者部分或者全部无偿占有,甚至造成中方合资者原有资产的缩水。中方投资的股份比例越大,外方转移定价避税获得的利润就越多,动机也就越强烈。因此,外商投资企业在转移定价不能实现税负最小化的情况下,就转而通过侵吞中方合资者的利益以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平衡综合税负

跨国公司转移定价避税的目的,是要减少承担的总税负。而跨国经营不仅涉及所得税率,还有关税、预提所得税等其他税率,通常棘手的问题是要在减少所得税和减少关税之间权衡,因为两者是矛盾的。这些都要求外商综合考虑各种税率,制定出使公司整体综合税负最小化的转移价格。以关税为例,假定我国某外商投资企业母公司所在国的企业所得税率是30%,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率是15%,某种产品进口到我国适用的关税税率是10%。现这家外商投资企业从境外母公司进口这种产品,价值100万美元,报关时作价200万美元,结果节省了5万美元的综合税负。因为,虽然外商投资企业向我国多交10了万美元关税,但可少交15万美元的公司所得税,两税合计后可节省5万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外商投资企业仍会选择将利润通过转移定价转移出境,汇回所得税率较高的母公司国家。

四、套取母国政策利益

如前所述,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虽然如此,很多发达国家都有鼓励本国跨国公司将利润输送回国的政策,一定程度上打消了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将利润留存在公司的念头。如,美国2005年颁布实施的《本土投资法》的核心就是“将针对美国公司海外收益的所得税税率由35%下调至5.25%,期限为一年,条件是将这些收益投资于美国。”这一政策不仅能刺激美国的本土投资,减少其资本的外逃,更重要的是会增加我国境内美属外商投资企业将利润汇入其母公司账户的意愿。此外,发达国家的所得税归属抵免制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的逆向避税也是一种诱因。一些国家对公司所得税实行归属抵免制,允许私人股东用分配股息所缴纳的公司所得税的一部分冲抵股息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总部在这些国家的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只要利用转移定价将利润逆向转移到其母公司,就可以用母公司多缴纳的税款抵免私人股东的部分个人所得税,而母公司的个人股东是不能用在华子公司所缴纳的税款抵免其国内个人所得税。这也导致了我国外商投资企业频繁利用转移定价间接回调大量税前利润的行为。

五、利用国别税制差异

国际所得税稽征制度的差异使得逆向避税不一定增加跨国公司税收负担。如果外商投资企业的关联企业在境外高税国,该国实行居民税收管辖权,在解决国际双重征税问题上使用抵免法,并对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的投资不实行税收饶让,那么不论外商投资企业汇出境外的是税后利润,还是通过转移定价转移到境外是税前利润,其所归属的跨国公司总税负是不变的,其在我国运用转移定价逆向避税的行为不会造成整个跨国公司税负的增加,这实际上抵消了中国的税收优惠。在我国,外商独资企业的逆向避税大多出于调出利润的考虑,而中外合资企业与中外合作企业的逆向避税,既可使外商独享或多占中外双方共有的利润,又可及时将利润调出境外规避汇率风险。

六、规避汇率风险

一些外商担心人民币贬值而利用转移定价转移资金。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人民币汇率曾连续贬值。人民币贬值给外国投资者带来了很大的汇率风险,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境内获得的利润如果不能及时兑换成美元汇至本国账户,就可能遭受损失。为了规避人民币汇率风险,外商投资企业倾向于尽早将在我国的盈利以外币汇出。1993年后,虽然人民币汇率趋于平稳,但外商仍然心有余悸,任何不确定或负面因素,都会让外商投资企业在恐慌中设法转移利润出境。如,在1993~1997年间我国资本账户持续顺差,年均超过300亿美元,但在1998年却急转直下,逆差高达63.21亿美元,其主要是由1997年由泰铢贬值触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让外商强烈预期人民币会贬值造成的。我国法律对外商投资企业中的外方将利润汇出境外的活动一直未加严格限制,并从1991年起不再对其征收预提所得税,到了1996年12月1日,又在全国范围内对人民币实行经常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因此,在目前的外汇管理体制下,外商投资企业利用“高进低出”转移定价策略转移利润已无太大的意义。

七、规避政策性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吸引外资,不仅国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而且很多地方政府为发展经济也竞相出台各种税收优惠措施,甚至颁布一些不符合国家法律或中央政策的地方文件。这些做法在吸引外商投资的同时,也引发了外商投资企业担心优惠政策的持续性,甚至担心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稳定性。另外,我国广阔的市场、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原材料又让众多的外商投资者觉得是难得的盈利机会。在巨大的潜在利润与可能的风险之间权衡的结果,是很多外商投资企业采取短期经营策略,借助转移定价逆向避税,随时将资本和利润转移出境,以规避可能的政策风险。

八、利用我国转移定价税制的漏洞

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税制都规定有针对违反转移定价法规行为的处罚措施。这些措施有关于未按期限报送申报表的处罚方式的,也有关于逃避税款的处罚额度和滞纳金的。如,美国的税制对转移定价调整超过事先预定范围的,处罚额度是偷漏税款额的20%~40%,荷兰和英国税制对同样事件处罚的额度则超过偷漏税款额的100%。在2004年修订的《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税务管理规程》规定中,我国对违反转移定价法规行为的处罚是比较宽松的,如“企业未按规定期限向主管税务机关报送其与关联企业间业务往来年度申报表的,由主管税务机关责令限期报送,并可处以2 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可处以2000元以上10000以下的罚款”。显然,对我国境内的跨国纳税人转移定价避税来说,这样的处罚规定不会造成太大的成本,因为不会形成太大的压力,客观上是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逆向避税活动的一种放纵。

综上所述,我国的外商投资企业利用转移定价的逆向避税的目的,不完全是谋求减轻跨国公司的全球税负,也可能是为了实现某种经营控制策略及其利益,这不仅造成我国的税收流失,而且也影响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责任编辑:晓轩)

作者:张辑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手段论文 篇2:

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行为的对策

[摘要] 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超过一半,另一方面,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额却节节高攀,情况令人费解。这种普遍性的避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都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反避税工作已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从介绍外商投资企业在中国投资的现状入手,分析外商投资企业能够轻松运用转移定价法、资本弱化法、滥用税收优惠政策、税收征管漏洞等方法避税的原因是我国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反避税法规薄弱、税收征管能力缺乏,以及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权大多由外商掌握使外商能够随意操纵价格等。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五项对策。

[关键词]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税收

一、前言

外商投资企业在促进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国家创造财富,为群众提供就业机会的同时,也给税收管理工作尤其是反避税带来了新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5月23日公布的统计结果,1~4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实现利润389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0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4.1%;集体企业137亿元,增长26.9%;股份制企业2015亿元,增长24.2%;私营企业401亿元,增长28.8%;相比之下,惟有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的利润(1075亿元)不但没有增长,却出现了4.1%的下降,令人费解。

实际上,这种现象并非突然出现。长久以来,在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中,一直存在许多企业“长亏不倒”和“越亏损越投资”的现象,与正常的商业逻辑不相符合。有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亏损面在1988年~1993年约占35%至40%,在1994年~1995年增至50%至60%,在1996年~2000年平均达60%至65%。目前,在中国投资的外商投资企业平均亏损面超过一半。另一方面,来中国投资的外资额却节节高攀。2004年,中国吸引的外商直接投资达606亿美元,连续两年成为全球吸引外商投资额仅次于美国的国家。

事实上,外商投资的避税行为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这种普遍性的避税行为对国家税收、对企业间的公平竞争等都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反避税工作已越来越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 外商投资企业的主要避税方式

1.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纳税

转移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人为地控制定价,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等。外企通过转移定价逃避纳税,大体上占避税总金额的60%以上,其主要手法是:

一是与海外母公司进行关联交易。跨国公司在中国成立的合资企业,会跟母公司之间发生很多关联交易,比如从母公司采购生产设备及原材料等等。一些外商利用其“两头在外”的优势,在其与境外关联公司进行交易时采用内部定价,将原料进口价定得高于国际市场价格,而产品出口价却定得低于国际市场价格,“高进低出”,增加成本,造成账面亏损,从而将企业的利润向境外转移。

二是向母公司支付巨额的特许使用费。外资企业在与母公司或境外关联公司进行交易时,往往利用无形资产的特殊性,让中国分公司使用跨国公司总部的技术、专利、商标时支付巨额的特许使用费,将企业利润向境外转移。

三是提高设备价格,虚增投资成本。有些外商为逃避缴纳特许使用权的预提税,将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定价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或将其隐藏在设备价款中,或把技术转让价款隐藏在设备价款中。也有些外商利用其掌握国际市场信息的有利条件,利用我方人员不了解设备和技术的真实价格,将投资设备价格和技术转让价格大幅度抬高,有的甚至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几倍,从而增加成本,减少企业利润,逃避纳税。

2.通过资本弱化逃避纳税

资本弱化是外商在企业投资总额中,通过缩小股份融资,扩大贷款融资的手段,逃避我国税收的行为。按照我国税收法律规定,股东通过股份投资取得的股息是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而投资人以贷款形式融资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由于税收待遇上存在着以上差别,设立外资企业时,外方一般会尽量投入最少的资本(以符合企业设立相关法规为标准),而将其余资金通过关联企业借债的形式来投入,造成涉外企业资本过少并且债台高筑。这样,涉外企业通过巨额高息减少了在中国的税负,而将利润顺利转移到国外关联企业。

3.通过滥用税收优惠逃避纳税

为吸引外资,鼓励外国企业在华投资经营,我国在各个领域制定了大量针对外商的优惠法律和政策,诸如减免税优惠、亏损弥补、再投资退税、购买国产设备抵免税等,外商投资企业往往就利用这些税收优惠政策进行避税。如某外商独资企业,在享受完所得税“两免三减半”后,销售业务突然萎缩了80%~90%,账面出现亏损,直致停产。而实际该企业只是用另一新公司的名义继续生产,再享受所得税“两免三减半”优惠,而原公司慢慢变成了一个壳,投资方也不进行清算处理,而是将壳保留到经营期满10年。税法规定外商投资生产性企业经营期满10年的,进入获利年度起所得税“两免三减半”,没有明确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实际生产满10年,可享受“两免三减半”优惠,这就为避税提供了可乘之机。

4.通过税收征管漏洞逃避纳税

我国的反避税工作起步较晚,税制中关于反避税方面的规定不够系统和具体,从整体上看显得过于粗糙,因而在实际执行中可操作性较差,为外商投资企业进行国际避税提供了条件。如税法中规定,“企业与关联企业之间提供劳务,不按独立企业之间业务往来收取和支付劳务费用的,当地税务机关可以参照类似劳务活动的正常收费标准进行调整”然而,何为正常的收费标准?正常的收费标准应如何确定?税法并没有予以明确,这很可能导致基层税务部门实际操作的困难,产生反避税漏洞;又如,我国不采用“引力原则”,即外国企业在我国有常设机构,但从我国取得的收入与上述机构无关,则不计入常设机构应税所得,因此,许多外国企业就利用在我国设立办事处,但却不通过办事处直接在我国采购物资或销售商品等方式避税。

5.通过电子商务逃避纳税

电子商务是指交易双方在国际互联网、局部网、企业内部网进行商品和劳务的交易。目前全球已有七成以上的企业先后进行电子商务活动。据国际电信联盟统计,2000年全球电子商务营业额为2860亿美元,电子商务活动具有交易无国籍无地域性、交易人员隐蔽性、交易货币电子化、交易场所虚拟化、交易信息载体数字化、交易商品来源模糊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一方面使国际商务活动更为便捷、高效,另一方面使得国际税收中对传统的居民、常设机构、属地管辖权等概念无进行有效约束,无法准确区分销售货物、提供劳务或是转让特许权等行为。因而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既推动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世界各国政府局提出国际反避税的新课题,其是对我国电子商务发展水平较低的现状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

三、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原因分析

1.反避税法律法规不完善

(1)我国目前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不合理。我国目前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是以地域导向和出口导向为主,采用全面优惠原则,致使税收漏洞百出,极易被用来进行国际避税,涉外税收流失严重。

(2)规范转让定价方面。为规范和控制转让定价问题,我国制定了比较完整的税制,但相关规定仍较为笼统,使得虽有相关的法律法规,但在实务中的执行情况并不理想:一是可操作性不强;二是只重形式而没有兼顾实质;三是科技进步尤其是电子商务对反避税的冲击。转让定价还牵涉到不同的国家,国家间税制结构、税收立法的差异,以及稅收管理合作存在的实际困难,也使得对转让定价的防范并非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3)在资本弱化问题方面我国没有专门的法规。我国没有规定外商投资企业的债务/资本比率,只要外商投资企业向国外关联企业支付利息所使用的借贷利率合理,其借贷规模就不会受到税法的限制,这容易造成税收的大量流失。可见我国对利用资本弱化避税的约束是非常薄弱的。

2.反避税的税收征收管理力量薄弱

(1)税收信息化建设滞后。反国际避税是建立在广泛占有信息,对大量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基础之上的,我国税收信息化建设尚处于较低水平,影响了反避税的进展:一是无法掌握国际市场价格信息资料;二是国内各项信息不能实现共享,这给反避税工作造成了很大障碍。

(2)反避税的税收征收管理制度基础薄弱。在税收征管中,关联企业的业务往来申报制度要求不严,申报率低;在预约定价方面,新的征收管理办法中有规定,但是在具体执行中却无章可循。在反避税的处罚方面,我国的法律制度依据也比较缺乏,而且处罚相对比较低。

(3)人员素质不高。反国际避税要对付的主要是跨国公司来我国投资的外商,大部分是跨国经营者,他们有丰富的避税经验,还有专门研究我国法律的行家为其出谋划策。现在税务干部是按一般公务员的要求进行管理的,而没有把实行专业化的问题提出来。现在从事反避税工作的专业人员十分少,全国专职从事转让定价税收管理工作的大概不到300人。虽然我国规定了转让定价避税方面的一些操作程序,但是由于专业化人员低,执行程度参差不齐,工作很难到位。

3.外商投资企业的外购和外销权大多由外商掌握,使外商能够随意操纵价格

由于我们在对外经济合作方面起步较晚,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人员对国际经济业务和国际经营手法不够熟悉,在与精通国际经济业务的外商合作中不免显得被动。外商利用其技术、设备、销售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形成对合营企业和合作企业事实上的控制,特别是控制外购和外销权,掌握财会部门,可以随意操纵进销价格,我方又难以搞清转移价格的真相。另外,我方人员不了解国际市场行情,在经营管理中不能有效牵制外方听凭其在进出口业务上任意处断。这些都造成外商在转移价格方面无所顾忌。

四、防范外商投资企业避税的对策

1.规范吸引外资的税收优惠政策

我国政府应该在两税合并的契机下,修改和完善之前的涉外税收优惠政策,取消原来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统一内外税收优惠政策。对外国投资者的税收优惠,应关注税收饶让条款、资本输出国税率高低、税收管辖权、消除国际双重征税的办法等因素的制约,对难以使外国投资者直接受益,而是流入了投資者母国政府的税收优惠应尽量避免。应多采用符合税收公平原则和国际惯例的间接优惠措施,如税收抵免、亏损结转、加速折旧、再投资退税等,这些措施不受国际税收因素的制约,能真正达到使投资者直接受益的优惠目的。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威勒和莫迪的研究表明,跨国公司在实现一体化扩张的过程中,最关心的因素为基础设施、现有外资状况、工业化程度和市场容量等,而不是优惠政策。

2.完善反避税立法

近年来,我国也相应制定了一些转让定价法规,体现了独立交易原则要求,为我国反避税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但是,目前在具体执行独立交易原则时存在取证难、工作量大等缺陷,因此,对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调整必须加以补充和完善。具体上可以明确外商企业全面报告的义务,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在每年报送年度会计报表和所得税申报表时,应同时报告与其当年有业务往来的关联企业的有关情况;规定纳税人的举证责任;设立避税处罚条款,根据纳税人的避税行为不同,规定给予不同的处罚;税务调查与账务调整同步进行,切实保护合资企业的中方利益等。除了在预约定价方面以外,我国应该参照国际通行的做法,对利用避税地、资本弱化、滥用税收协定等避税行为加强立法规管。

3.大力推广应用预约定价制度

长期以来,规范价格转移的做法主要是事后调整,其缺点是:税收收入不稳定,容易引起征纳双方的争议和矛盾,税务处理的不确定性和滞后性会影响企业的经营决策,造成对经济的过分干扰,还消耗双方大量的人力、费用和时间。目前人们试图从事后调整向事先确认转换,签定预约定价协议作为以后征纳税的会计核算依据。预约定价协议主要涉及交易价格的评价方法、与交易对象(关联企业)的关系和评价交易价格的幅度,这使跨国公司就集团内部价格转移等问题与税务机关达成一致,既保证跨国公司经营的相对稳定,又简化了税务机关对价格转移的税负处理。

4.健全税务系统的信息网络

第一,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税收情报交换工作。根据该规定, 税收协定缔约国各方均有义务将协定所涉及的有关税种与国内法律规定,包括协定生效期间内有关税法的修改和变化,特别是跨国纳税人的纳税申报、纳税信息, 或自动或被动地向缔约国的一方或多方提供。第二,应建立符合电子商务要求的税收征管体系,加强税务机关自身网络建设,尽早实现在国际互联网上与银行、海关、网上商业用户的连接,实现真正的网上监控与稽查。第三,从支付体系入手解决电子商务税收的征管问题,杜绝税源流失,可以考虑把电子商务建立和使用的支付体系作为稽查,追踪和监控交易行为的手段。第四,组织研制开发智能征税软件,形成网上自动征税系统,能自动识别通过网络实现交易的应税商品或劳务,确定所适用的税种、税目、税率自动计算税额,自动将税款划入税务机关指定的账户之中。

5.加强税收征收管理

一是提高涉外税务人员的素质。制定反避税法规只是在立法上完成了对税务部门的授权,为税务部门开展反避税工作提供了法律武器。然而,在执行中要取得实际的成效,还需要一批精通业务,得力精悍的高素质的税务人员,强化日常的税务征收管理。所以,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税收环境,我国应十分重视加强对税务人员的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二是加强审计工作,建立高质量的审计队伍。 对外商投资企业进行严格的审计,及时查明使用不正当的申报和不正确的账务处理等方式来逃避我国的税收的问题,以维护国家权益。

作者:谭 韵

外商投资企业避税手段论文 篇3:

关于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税收问题分析

一、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以及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尤其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中国经济已成了全球经济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不断壮大,在利益最大化目标的驱动下,跨国公司通过内部交易来降低成本、优化资源配置,从而达到效率最优化、利益最大化。自从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跨国公司在我国的投资数量不断增多,投资规模也有显著的扩大。跨国公司的投资为我国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其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跨国公司在华投资一方面享受了我国政府给予的各种优惠政策,例如:2008年以前的内外资“双轨”形式的企业所得税就给予了外资企业在税收方面极大的优惠,另一方面,跨国公司还利用转让定价等避税手段来转移和再分配关联企业之间的利润以达到减少税收负担增加利润的目的。跨国公司的这种规避税收的行为不仅使得我国税款大量流失、财政收入减少,同时使一些企业在不公平的环境中利用受损,而且给投资环境带来了不良影响。2008年1月1日我国实施了新的企业所得税法,统一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告别了以往的企业所得税“双轨”时代。新的企业所得税还规定关联企业之间的业务往来不符合独立交易原则而减少应纳税收入或者所得额的,税务机关有权按照合理方法调整。在新的企业所得税制下,跨国企业无法再享受之前的稅收优惠政策,因而其想通过转让定价等手段转移利润而规避税收的动机将更强烈。2008年在全国开展的转让定价调查中立案174户,结案152户,弥补亏损7.5亿,调增应纳税所得额155.5亿元,补税入库4.23亿元,这一年全国调整补税超过千万元的案件就有23件。这些数据直观上说明我国税务机关在反避税中效率得到了提高,但是从侧面我们不难看出跨国公司通过转让定价手段来避税的现象仍然大范围的存在。此外,从很多外资企业在我国投资期间多年连续亏损却反而每年增加投资额的这种矛盾的现象中我们可以推断转让定价的避税手段在这些企业中是极有可能被运用了的。

二、 转让定价的含义及其发展演变

转让定价是指有经济联系的企业之间在购销货物、提供劳务、转让无形资产等各种经济交易活动中为了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不按照市场交易原则进行交易,而是以高于或低于市场正常交易价格进行交易的行为。

转让定价是一种经营策略,最初只是存在于企业内部,其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垄断资本主义出现后,托拉斯等垄断组织迅速发展,为了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分权经营的管理模式开始产生并随后不断发展。在分权经营的管理模式下,不同的部门为了实行其部门内部利益最大化,往往采取内部转让价格的方法来转嫁其部门成本,从而使得有些责任转移到别的部门,而该部门的自身利益却得以增加。转让价格是转让定价的组成因素之一,随着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内部转让价格逐渐被规范,内部转让定价这种企业经营手段也得到了发展。

跨国公司的出现使得转让定价由企业内部的经营策略演变成跨国纳税人进行国际避税的一种常见手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

资本输出大大增加,与资本输出紧密相关的跨国公司开始出现。随着跨国公司的出现和发展,转让定价的避税手段越来越多地被其利用。企业总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因此不论是在一国内还是国际间,“利益”都是企业实行内部转让价格或是跨国转让定价的内在驱动力。为了实现以国际市场为导向的全球利润最大化的战略目标,跨国公司通常在国外建立子公司、分公司以及与东道国伙伴建立合作或是合资企业的经营组织形式,这些公司或企业在拥有一定独立性的基础上又是相互关联的,跨国公司通过这些位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组织取得所得,这为国际转让定价创造了条件。所得税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以及各国税率、税负的不同使得跨国企业通过转让定价使利润从高税负国流入低税负国从而减轻税收负担成为可能。

从经济学角度而言,理性经济人通过转让定价来减少成本或费用而增加利润的做法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无论是基于税收或是非税收目的的转让定价动机,跨国公司采取转让定价的这种经营手段都严重损害到了东道国的利益。

三、有关转让定价的国内文献回顾

徐海康对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得出:独资企业具有更强的利润操纵能力,小规模外商投资企业更倾向于以账面亏损、资本弱化等方式进行转让定价。

罗萍、吴献金通过对外国直接投资与出口值、进口值之间的关系,对不同来源国的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形式和动机进行分析发现:税务动机是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主要动机,来自不同所得税税率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可能存在相同的转让定价形式。

何玉润通过对转让定价的分析得出: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效率和实现全球利润最大化是其转让定价主要考虑的因素。

四、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给我国带来的危害

毋庸置疑,跨国公司的转让定价行为直接造成了我国税款的严重流失。跨国公司转让定价的动机之一是税负最小化,而被操作的税种主要是企业所得税。所得税在世界范围内已得到了普及,在我国企业所得税被定义为对在我国境内的企业和其他取得收入的组织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征收的税种。它是以企业的利润为基础计算缴纳的直接税,适用的税率是比例税率,因此,计税基础越大应纳税额就越高。由于跨国企业通常在不同的国家设立子公司或分公司等,且国与国之间的税制存在着各种差异,因此企业所得税的避税空间很大。在实物交易中,关联企业常采用“高进低出”或是“低进高出”的手段使利润得到转移;在劳务交易中,关联企业则通过多报、少报或是不报劳务费用来影响企业净利润从而影响税负,有些企业甚至将境外发生的费用等转移到境内进行摊销,以此来转移利润规避税收;在无形资产的交易中,由于无形资产的价值衡量有较大的难度且难以统一,因而管理上困难比较大,关联企业之间常低价或是无偿地转让无形资产,从而大大减少应纳税款;在贷款业务中,关联企业则可通过增加或是减少利息的方式转移利润等。总之,在关联企业的各种交易活动中,各种形式的转让定价方式最后都会影响到企业的利润进而影响到所得税。

损害了我国投资者的利益。外商投资企业通过转让定价获取的不正当利益从一定程度上而言是侵吞了原本属于中方合作者的合法利益。这会打击中方投资者的投资积极性。

破坏了公平的竞争环境。一些外商投资企业的不当转让定价行为,造成了外商投资企业之间以及中外投资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竞争,从而使合法竞争的企业陷于不利地位,严重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这还给以我国投资环境不佳的假象,影响了我国引进外商政策的实施。

五、结论

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不良影响远不止上述内容所提到的,为净化投资环境,保护合法投资者的利益以及维护国家利益,我国必须对外商投资企业滥用转让定价的行为予以规制,打击这种避税行为。一方面,国家要完善税制,从制度上扼制这种行为;另一方面,要提高税务工作人员的素质,增加税务管理人员的稽查水平,从而提高对转让定价行为的税收征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静波.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的税收问题研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1.

[2]高正章.国际税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2.

[3]艾华,侯石安,高亚军.税法.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0.10.

[4]徐海康.跨国公司转移定价及政府转移定价管理研究,

[5]罗萍,吴献金.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动机实证分析.

[6]何玉润.我国外商投资企业转让定价研究.

作者:余丽

上一篇:高校创新创业文化哲学论文下一篇:食品专业有机化学实验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