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升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状况出发,结合自身从教经验,探讨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医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分析论文 篇1: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初探

摘 要:通过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现状的分析,阐述了高校科研 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分析了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综合素质,并进一步提出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

收稿日期:2007—01— 08

作者简介:董晓梅(1972—),女,汉族,吉林省公主岭市人,北京工业 大学软件学院教务科研办主任,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教学及科研管理方面的研究 。

一、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职责和现状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是指在高等学校的科研活动中制定、执行有关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 学科状况和问题、组织科研活动的专职人员。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从管理的层次上 可以分为横向和纵向,管理的内容包括了项目管理(组织申报、立项、开题、进度检查、结 项鉴定、成果转化等)、经费管理(包括经费预算、核算、核对等)、成果管理(成果归档 、成果报奖、成果宣传等)、统计工作、对外合作与交流等各方面和各环节。把纵横交错、 动静结合的科研管理工作协调一致让每一个环节每一个方面各尽其能,让科研工作走上更高 台阶。这是科研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责。

目前从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现状看,根据其知识背景基本上分四类:一是从事过科 研和教学工作、后来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二是应届毕业生(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分配 到科研管理工作岗位的人员;三是在高校中一直从事科研管理工作的人员;四是在高校中从 事其他行政管理工作的人员,由于岗位调换而转到科研管理岗位的人员。前两类人员中有的 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有的人员的专业知识与所从事科研管理的专业不对口,但他们都缺乏 管理知识;后两类具有管理知识或一定的管理经验,但无专业知识背景或专业知识很少。根 据笔者调研的情况看,目前专业知识对口和管理知识兼而有之的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只占5%左 右。所以,绝大多数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只能从形式上组织申报项目或管理项目,不能客观地 了解项目的专业内容、进展情况和研究水平,或是不能从科学管理的角度对科研项目进行有 序的组织和管理。这就极大程度地限制了科研项目管理的水平和效率。

二、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1 继续教育的含义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继续教育是指那些已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和负有成 人责任的人所接受的各种各样的教育,既包括继续接受本阶段的正规教育,也包括在特别领 域里的探索、更新和补充知识技能的活动。继续教育的显著特点就在于它能冲破时空对高等 教育的束缚,充分发挥教育功能,把学习与工作、学习与实践结合起来。这对提高高校科研 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有很大裨益。

2.科研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和综合素质

(1)职业素质。政策知识:国家的各项科技法规政策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依据,高校科研管理人 员必须熟悉和掌握国家、国家各个部门、省和市的有关政策和科研项目、科研经费、成果转 化项目招投标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相关的配套规定等。这些政策及有关规定,并在具体执 行过程中,还要同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职业道德:在科研及其管理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专利和知识产权问题,就同一所高校而 言,同一研究方向的科研人员比较集中,如果科研管理人员没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高尚的职业 道德,不做好项目的保密工作就可能产生不公平、甚至法律问题。服务意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只有热爱自己的工作,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工作能 力和效率。“管理也是服务”,科研管理人员与科技人员的关系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而应是 调控、服务和保障的关系。因此,科研管理人员的一切管理办法与措施都应有利于调动科技 工作者的积极性,有利于开创科技工作新局面。

(2)专业知识。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从事的是基于“科学知识”的管理,是否掌握学科的专业知识直接关 系到科研管理的水平。科研管理人员应学习和掌握所管理的学科或专业领域的基本知识、国 内国际最新发展动态、与本领域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知识及其今后发展的前景等,同时定期系 统地进行更新整理,在参与项目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向科研人员和专家学习新的专业知识。否 则,科研管理就可能流于表面化。

(3)管理知识。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需要具备系统的现代管理意识和管理方式,把科研的管理上升到科 学研究的高度,不断更新管理知识,提高包括组织和协调能力、分析和判断能力、人力和人 才资源管理知识、社交和公关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档案管理能力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从 而提高科研管理的水平。

(4)现代信息技术知识。 高校的科研管理必须有准确的数据提供依据,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是非常必要的,这个 数据库包括计算机内存储的基本“数字型”的数据和相关的所有的文字材料,如申请书、任 务书、合同、阶段或年度汇报材料、有关成果的材料、研究报告、验收或鉴定意见、有关申 报奖励的材料等等。同时,还需要通过政府和有关行业、单位的信息平台,了解科技发展动 态、创新规划等,以便能及时申报课题。因此要求高校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 ,具有必要的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以保证大量信息资源的搜集、储存、统计分析、交换和发 布等。

(5)创新素质。众所周知,科学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不断创新,如果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缺乏创新素质,就不可能使其管理工作与科研人员的创新精神融为一体,就永远不能改变当前科研管理滞后 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局面。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要做好组织管理工作,必须具备创新意识 、创新思维和创新素质,在某种程度上它决定着这个高校是否充满生机和活力,显示创造性 的科研成果。

三、对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建议

1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自己应认识到更新自己知识体系和观念的重要性

据统计,大学学习时获得的知识只是人一生中所需知识的10%左右。现在“一纸定终身 ”的时代早已过去,工作阶段和学习阶段不再截然分开。科研管理人员需要通过不断地学习 来逐步更新自己的知识和观念,既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高校领导应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

通常高校的领导只重视科研人员的继续教育,对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必要性和迫 切性认识不足,因此,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得不到高校领导的重视。高校的领导阶 层和人事部门应给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有利的条件,应把他们的继续教育提高到高校科研人员 继续教育的高度上来进行统筹协调。

3采取不同的方式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继续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高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大多是零散的,缺乏规范化。因此,高校科研管理部门要 针对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和每个人的不同情况,采用短期培训和专业进修、职前和职后教育 、脱产学习和在职学习等方式,优先满足当前的需要, 同时还要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全面 发展和提高。

综上所述,高校必须了解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的现状,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科研管理人员 参加继续教育;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也必须清楚自身的优势和缺陷,有目的学习和吸收必要的 知识,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学习型的科研项目管理人员,才能运用自己的知识进一步作好高 校的科研项目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黄丽萍浅论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与素质,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 5,(4)244—245

〔2〕王力清,宁正福,徐樟有科研管理人员的知识体系,石油科技论坛[J] 2005,(12)50—53

〔3〕翟晶企校联合开展继续教育的有效途径,现代企业教育[J]2005(12)27

〔4〕李运芳浅谈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中华医学科研管理[J] 2002, (15) 244— 245

〔5〕吕春试论医学院校科研管理人员的素质观,泸州医学院学报[J]2005年第28卷 第1 期 109

作者:董晓梅

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分析论文 篇2:

临床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摘要:随着现代医学的迅猛发展,对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提升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医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从我国医学本科生培养状况出发,结合自身从教经验,探讨如何提高医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升医学本科专业教学质量。

关键词: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

任何技术的成功突破都离不开科学研究,对于医学同样如此。医学本科生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兼具医学临床实践与科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当前,医学本科生的培养偏重实践技能,却忽视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医学本科教育旨在通过医学专业知识的系统学习,获得扎实的临床实践技能,同时培养其医学科研的初步能力。

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每一阶段所要达成的教学目标都要有清晰的认识和合理定位。从广义上来说,医学生科研应当包括动手实验和理论培养,而且这种培养应由低年级开始,让学生从系统学习医学知识之初就将科研的思想贯穿深入到日常学习之中,直至整个学业的完成。暑假期间,我校组织学生立项实验,目的在于培养临床本科生的科研兴趣和基本技能,从而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科研思想兼备。

科研能力的培养能够使学生正确认识和了解科研的本质,拉近学生与科研攻关的距离,消除对科研的神秘感。在教学上不再将学生的学习范围局限在书本理论和实验室,要让学生走出书本和实验室,拓宽学习领域,学会自己查找文献,选定论题并与导师展开讨论。具体来说,科研工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通过以某一问题的发现为切入点,进一步分析和解决问题或提出新的见解,是一个人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全面展现。

一、我国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条件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与历史特点,由于我国产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我国医学人才培养模式与国外人才培养有着很大的区别。目前来说,如果将国外的医学教育全盘引入我国医学教育中来,会产生严重的“水土不服”。再加上我国医学教育已经形成一定的教育模式,全部推翻再进行重建是不现实的。所以,想要构建完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在教学中不能忽视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当前医学院校教师的理论化教学方式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其教学的流程与量化考核有了体系化的基础。基于以上医学教育的相关情况,将医学本科生的科研能力纳入教学的整体规划,将其放在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才能不断推动优秀医学人才的进步,从而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学生进行科研的前提。学生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齐头并进的同时,也就能更快更好地进入创新阶段,直接拉升了学生对于医生这一职业的兴趣。由于长期受固有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学中过分强调知识的灌输,致使学生迷信权威,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想要保证科研体系的成功建立,就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躬身实践的恒心,使学生在科研探究中乐于学习并能主动钻研新知。对于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不少医学院校也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例如定期举行学术讲座,深入浅出地渗透科研方法,使学生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付诸行动开始探究之路,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保持积极的研究动力。

二、医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条件的构建

(一)建立和谐的学术互动与资源共享机制

大学是各种学术观点开放包容、汇集交流的重要场所,有效的学术互动是完善学术理论、传播科学观点的有效方式,学术互动的畅通与自由需要大学的支持和保护。而本科生由于受到固有培养目标的限制和束缚,接触本领域前沿研究的机会较少,缺乏浓厚的学术氛围,不利于学生科研兴趣的培养。因此,医学院校需要建立医学本科生与外界的学术交流与互动平台,由学校订购相关学术刊物供学生翻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会,聘请具有权威的高校学者、教授进行讲座与交流,了解本专业前沿最新研究动态,使校内师生之间展开充分的学术互动,让学生也能获得与他人展示、分享、讨论科研成果的机会,帮助学生积极促成科研成果的转化,从而提高学术互动的价值和效率。学生也可以参与到学校课题研究中,实现高校软件与硬件资源的共享。不断完善校园信息网络,方便各方交流沟通,将优秀师生的学术成果转化为校本教材,进一步实现深层次的成果共享。

(二)建立系统的学生科研计划机制

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长期的工程,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是长期而复杂的医学教育的研究课题。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的科研计划和培养方案,并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之中,保证学生科研得以系统科学地分阶段实施。学校结合自身情况与学生意愿建立独具特色的本科生科研培养计划,并将此项计划纳入到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之中,建立详细完整的学生培养档案,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追踪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并能够及时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进一步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管理办法和评价指标。在本科一年级期间,学校就要有针对性地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查阅中外文献集工具书、医学信息、医学情报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然后根据工作开展的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学生培养计划,从而保证科研活动的有效性以及人才培养的高效性。在经过学校系统的培训后,学生能够对自我科研能力有更为清晰的认知,通过协助教师完成课题,分组研究,为学生毕业后工作和科研能力的发展奠定基础,从长远来讲,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专业素质。

(三)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

当前以考试为主的学生评价体制仍被我国的大部分医学院校所采用。虽然很多高校也打着学分制的旗号,但其基础仍然是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难以适应学生科研培养体系的构建,因此,建立客观合理的师生评价机制已成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关键,探索出一条适合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发展的科研学分制度,更是评价机制建设的重中之重。学生的科研活动仅仅靠外界的督促和管教难以获得其能力的长足发展,重点在于学生的内驱力。要想使科研活动成为学生自觉的活动,除了要提升学生科研兴趣外,还需要设立一定的奖励机制,激励医学生在科研活动中寻求自我能力的提升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因此,通过精神或物质奖励的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学生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与协助。而目前教师指导学生科研的热情并不太高。教师既有教学任务又有科研任务,很难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科研。因此,对于教师的评价,需要采取更为合理的激励措施,即应将对学生科研的指导情况纳为指标之一,鼓励教师参与并指导学生科研。可以在教师工作业绩评定、职称晋升和津贴、教学奖项的评定等方面将教师指导本科生科研方面的工作表现考虑进去。

(四)建立稳定的科研保障机制

医学院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开展,仅靠学生单方面的努力并不能保证科研活动的顺利进行,还需要有师资、设施及经费的保障。师资方面,学校要对教师定期进行培训与考核,鼓励更多具有较强学术科研能力的专家、教授加入学生科研的指导工作,组建一支专职本科生科研带教导师,以保证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同时,学校还要在资金上给予充分支持。科研活动耗资巨大,因此,需要对学生科研设立专项资金,并纳入学校科研的整体预算。可以尝试在各学院设立专门的科研经费预算与管理委员会,对师生申请课题的可行性进行科学论证,根据课题研究价值,划拨科研经费并协调专业设备的管理与使用。通过这一机构的设立,既能够使科研经费真正用于学生的科研活动,又可以避免无效科研及重复科研带来的浪费,以保证科研资金最大程度地合理运用。

(五)充分利用实验课

为本科生安排带教导师能够提高部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但导师人数和精力有限而学生人数众多,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出现“僧多粥少”的现象,如果仅以此种形式,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收效不大。因此,导师指导与医学实验并行,才能使学生的科研能力既有客观指导又有个体探究。开展实验一方面能够验证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掌握基本的实验技能,另一方面,学生在实验中可以发现问题并努力地解决问题,培养科研思维与创新意识。所以充分利用好实验课,也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针对自己在日常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疑点,根据现有的实验设备和条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完成实验报告。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对部分探索性强的实验深入挖掘,从而获得较为系统的科研训练。此举拓展了学生科研培养的方式,使更多学生能够受到科研培训,提升医学本科生的科研素质。

三、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方法

(一)从实践出发,获得科研感悟

实践是科研工作的直观表现,它生动地解释了实验,易于使刚刚入门的实验工作者接受,并产生兴趣。因此,加强对医学本科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并作为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要一环,才能强化学生在实践中培养科研能力的意识,使学生在自主动手中熟悉并掌握科研实验的方法,拓展科研思路。

(二)获取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实验技能之后,就需要尽可能多地获取相关科研信息,为科研设计做理论准备,从而确立清晰的科研思路和富于创新性的科研设计。获取科研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如查阅相关文献、听取学术报告等。阅读医学专著既能够获取相关研究领域已经成型的规范化的概念、理论和科研方法,了解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与动态,同时还能够作为学生翻看查阅的工具书使用。另外,互联网也是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平台,具有即时、便捷、高效等诸多优点,学生能够借助网络平台获取最新的科研信息,形成理性思考。

(三)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科学研究中不断重复着的两个过程。科学实验中的每一个细小环节都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问题,而困难和问题的解决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大量阅读文献资料,找出问题的原因和症结所在,并通过实验中的细致观察,提升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缺乏对科研实验的系统训练,实验方法的选择和实验中的具体操作都是被动的,大多只是机械地寻求问题解决方案。因此只有在学生掌握了一定实验技术之后,才能够自主探究,积极探索。

(四)撰写科研论文

在导师指导下,学生学会借助PubMed等检索工具查阅本研究方向的相关外文文献,从而对该领域内的科研动态有较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书写综述,拓宽学生的科学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此外,通过文献查阅及撰写综述,学生还能够深入了解科研方法及科研成果,为日后个体的科研活动奠定基础。

撰写科研论文是检验学生科研能力水平的重要方式。学生在研究综述的基础上完成科研论文的撰写,从而将个体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展示出来。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教师要从论文框架、具体内容及论证过程等方面加以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初步的论文撰写规范。同样,在暑期实验结束后,我也要求学生撰写论文,这对于他们而言,可能是一个不小的挑战,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论文格式,掌握统计方法,为以后可能从事的科研工作做准备。

(五)创新能力的培养

大学是培养高层次研究人才的基地,因此,对学生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最终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自然科学取得长足发展的今天,医学科学领域也发生着巨大变革,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随之提升,不仅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知识面、扎实的医学基础以及熟练的医学实践技能,而且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医学前瞻性和创新精神,即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要想进一步适应现代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必须在全面深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育视野从智力领域向非智力领域扩展,关注学生思维模式的培养,不断开发他们潜在的创造品质。

(六)设立一定的奖励制度

要想提升学生科研活动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就要采取一定的激励机制,促进医学生在科研过程中个人目标的达成。因此,可以通过适当的精神或物质等奖励手段,激发医学生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如制定一系列奖励制度和规定,鼓励在科研上取得优异成绩者,在学年评优评先、毕业生就业、研究生免试推荐等工作中优先考察,并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同时将市场需求与提升学生进行科研活动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

四、展望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医学专业同样发展迅猛。原有的医学生培养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今医学的发展,培养兼具实践技能与能力的本科生已是大势所趋。各高校需要不断探索适应现代社会的医学生教学和科研模式,完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进一步加强医学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

综上所述,本科生科研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分阶段地慢慢渗透入学生的学习之中,更离不开导师有针对性的规范化的培训与指导。当然,本科生习得和积累的知识有限,又受到物质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对其科研成果所产生的影响力不能期望太高,但在本科阶段所掌握的科研方法和经验却是终身受益的,必将对其今后的专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进而推动整个医学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德亮,陈富舟,谷蔚琼,吕奔,唐怡庭,潘爱华,罗学港,曾志成.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科研能力培养新模式的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5,(05):74-75.

[2]陈静芳,周光纪.如何加强医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04):48-49.

[3]张天一,苑文英.医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05):103-105.

[4]张玉林,吴昊,陈德喜.医学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3,(02):266-268.

作者:延光海 齐鹏 朴红梅 李良昌 秦向征 李光昭

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分析论文 篇3:

浅析强化激励机制对医院科研工作的促进作用

【摘要】 医院的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而适当的激励政策是促进医院科技发展的必要手段。本文介绍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九五”以来通过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医学科研工作的情况,并对具体做法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比较分析。强化激励机制后,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与“九五”相比,“十五”期间医院科研课题项目以及论文数量增长迅速,质量提高明显,多个项目从无到有,实现了零的突破。通过强化激励机制的实施,营造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调动了医务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了医院的科技进步,为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关键词】 激励 科研 医院 效益

一 从简单资料看医院科研发展轨迹

1.医院基本情况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附一)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人才高度密集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现有职工1454人,其中教授、副教授、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253人,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24人。拥有6个省级研究所、19个校级研究室,共有12个学会挂靠我院,12个教授主任担任医学会主任委员,52个教授主任在国家各类学术团体任职。

“九五”以来,医院认真贯彻“科技兴院”的发展战略,为促进医学科研工作更快发展,“十五”期间实施强化科技激励措施,并逐年完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十五”期间有多个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在《自然》(医学专辑)杂志发表论著1篇,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还有一位教授获得第二届女科学家提名奖,填补了我省的空白。

2.医院强化激励机制前后比较

3.实行强化激励机制后,医院的科研研究实力明显增加

从以上3个统计可以看出:医院各类立项课题明显增加,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增加200%,部分项目实现零的突破;发表论文数量明显增加,SCI增加19%,CSCD收录的文章增加130%,核心剘刊增加353%;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也有所增加,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中华护理奖、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实现了零的突破。

二 强化机制的具体举措

2.1 制定方案、筹措资金

医院发展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医院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调动科研人员潜在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性思维,出色地去实现既定目标,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十五”计划一开始,医院领导面对新形势新要求,连续出台《关于科研教学奖励的有关规定》、《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教学管理的补充规定》。两年后,又制定了《关于科研工作激励办法补充规定》,对重要科技项目配套支持、学术专著、科研成果、优秀科研成绩等方面均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奖励与支持力度,大大提高了员工的科研积极性。随后又制定了《关于对省、部、厅级立项课题实行资金配套支持的规定》,对科研项目的支持力度得到进一步加大,形成了一整套强化激励机制的举措。国外相关研究指出,以金钱作为激励手段,使工作效率提高的程度可达30%,远远高于其它激励方式的8-16%。事实证明,利用奖金激励科研医务人员,其效果确实相当显著。基于此,医院领导在制定激励方案、发布文件的同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资金,设立了院专项科研基金,为实施物质奖励做好了物质准备。但仅有激励,没有约束也不行。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分层次的目标管理,对年龄在55周岁以下的不同学历人员提出不同要求,像博士研究生平均每3年须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著或研究报告1篇,1项省级科研课题,每5年须有获奖科研成果;公派出国留学,回院工作后每3年须在国家级期刊上发表论著或研究报告1篇,1项省级科研课题,每5年须有获奖科研成果;正高、副高职称平均每4年、5年应有国家级学术论文1-2篇,1项以上厅级科研课题等。以上规定均以文件的形式下发至全院各科室,每年进行考核,是否达标与职称、聘任挂钩。

2.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由于科研人员一般都是临床医生,每天要完成大量的医疗工作,有的还承担繁重的教学任务,工作一忙,往往放松了科研工作。针对这一情况,院领导在院大会上动员,科主任在小会上强调,院宣传栏张贴宣传,管理者电话温情提示,使科研政策和信息深入人心,科研项目申报数逐年提升。一系列激励方案的实施,营造了一个科技创新的竞争局面,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3.加强管理,服务跟进

医院管理工作必须体现出一定的超前性、创见性。科研管理人员紧跟时代发展,努力学习和掌握新的科技政策和管理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增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灵活运用管理方式中的服务激励和情感激励。管理者真正融入到具体的科研工作中去,依照全院发展规划制定科研计划和科研课题,协助科研选题,查新,组织审理科研开题报告,提供配置资源,组织专业协作。在第一时间了解上级政策和科研工作人员的具体细节和状态,做好课题研究的咨询和指导工作,支持和帮助他们进行课题申报。课题研究过程如遇到困难,及时与有关部门联系、沟通,提供各种信息,给予工作便利,帮助他们克服困难,顺利完成课题研究。

4.及时评价,落实方案

医院科技奖励管理办法,关于物质(奖金)奖励有极其详尽的规定。除每年拨给研究所、室一定数量的开办费或专项经费外,还对获得各级科研基金的重要项目提供配套经费,对承担课题者实行课题津贴,对专著、论文、科研成果给予奖励。文件对以上各项经费或奖金,均按不同类别,不同层次作了具体的数额规定,以便于操作。管理者对相关科室或科研人员进行绩效评估后,依据其技术创新进展情况和个人贡献大小,进行经费和奖金的分配与发放,并与晋职、晋级、住房等福利待遇挂钩。每年还在适当的时候召开科技表彰大会,表彰优秀科研人员。对科研成果多,专业水平技术高的中青年技术骨干重点培养,大胆启用,让他们走上科室领导岗位,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和条件。对获得中华医学科技进步奖和省部科技进步奖的按原奖项金额给予100%的重奖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给予200%的重奖金;在世界一流科学杂志Nature,Science和Cell上发表的研究论文,每篇论文奖励人民币5万元等。

三 实施强化激励机制的几点体会

1.做到公平、公正、公开是强化激励机制取得成效的前提

物质激励是最直观最方便于进行横向比较的,如果奖励失当或者搞平均主义,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起到反作用。要做到公平合理,就必须实行严格的科学考核制度,做到实事求是,防止弄虚作假;采用差别激励办法,体现公平合理,不搞平均主义;坚持照章办事原则,强调及时适度,避免随心所欲。

2.物质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是强化激励机制取得成效的基础

科技人员的文化程度和心理素质都比较高,他们对事业心、荣誉感等精神需要往往更胜过物质需求。较之物质奖励,精神激励会在更高层次上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激励程度更深,维持时间也更长,但形式必须多样化:荣誉激励,大会表彰、院报宣传;目标激励,给定目标、恰当评价;知识激励,创造机会公费让他们到国内外学习或培训,提高他们的研究能力和技术水平。时间激励,对承担省重大、重点科研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者每年给予二个月的科研假期,甚至更多。

3.与时俱进的科研管理是强化激励机制取得成效的保证

许多医院对运用激励机制促进科研工作都比较重视,只是在管理上往往过于程式化、定型化,缺乏人性化和灵活性。医院在管理上努力做到刚柔并济。一方面强调管理制度的刚性和原则性,在调拨资金、配备人员、检查考核、成果评审、奖励数额各方面严格照章办事,不随意、不徇情。另一方面,要求管理人员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和服务意识,突出科技人员在科研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带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主动为科技人员做好管理和后勤服务,不断完善服务激励和情感激励等机制,更多体现出管理工作的柔性和灵活性。

4.负激励必须慎思谨行才能使强化激励机制取得满意效果

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有不符合社会需要的行为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削除这种行为的目的,做到奖惩分明。奖赏是正面激励,惩罚就是负面激励。负激励体现在物质上就是扣奖金,罚款,体现在精神上是批评、处分。一般说,负激励都会产生消极作用,必须少用、慎用、尽量不用。为了做到这一点,科研管理人员十分注意防患于未然,帮助当事人及时警觉和改正。如规定课题未按时结题,取消配套经费中的立项现金奖励,取消配套经费并从该年开始取消申请新课题资格两年。针对这一情况,科研管理人员每年将项目汇总,对要结题的项目列出清单,提前半年或三个月通知项目负责人,并时时电话提醒,帮助他们整理材料,总结内容。

总之,这几年来附一“科技兴院”的道路越走越宽,以激励促科研的效果也越来越显著。医务人员的创新意识和科研热情持续高涨,科研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逐年上升,科研经费增长,科技合作与学术交流不断扩大,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得到发展,有力促进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韩晓燕、付亚芬、宁方芹了强化激励机制促进医院科技进步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2,15(2):119-120

〔2〕陈莲芳、张怀琼、李巧妹医院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与效应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0,13(3):170-171

〔3〕周耀伦军队中小医院科研工作的难点与对策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0,7(1):32-33

作者:程小燕 吴锦艺 张志坚 罗彩琴

上一篇:高校美术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论文下一篇: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