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2022-04-30

[摘要]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人本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实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原则以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1: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新时期解读

【摘 要】“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是叶圣陶先生对多年语文教学的认识和总结。该思想具备深厚的科学内涵,既是宏观指导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盘,又是具体指导教育教学实施的方法论。随着信息化、全球化时代的到来,该教育思想内涵也该有新的解释。本文基于新时期的教育背景,对该思想重新进行解读,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叶圣陶;教是为了不教;新时期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以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和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进而实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而叶圣陶老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与这句古语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叶圣陶认为教师应该追求的是“教是为了不教”,即教给学生的是自觉的意识,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由此才可以最终实现“不教”,教师才可以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家。

一、“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提出及其科学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是叶圣陶先生于20世纪中叶提出的教育思想。该思想不仅仅是叶圣陶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对语文教育的深切体会和认识,更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因其承载着我国上千年优秀的教育思想精华,又与时代教育发展要求相适应,所以具备了深厚的科学内涵。

1.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提出及其思想渊源

20世纪60年代初,叶圣陶先生在《文汇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阅读是写作的基础》的文章,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观点,并指出“达到不需要教,就是要教学生自己学习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学习一辈子”。此后,他又多次重申这个观点,如“凡为教者期与达到不须教”“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等等。“教是为了不教”不是叶老的原话,是研究者为了表述方便缩写约定而成。

虽说该思想是叶老对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总结,但是关于“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渊源,却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论语》中有多处孔子对弟子颜回表示赞赏的文字,比“告诸往而知来者”“闻一可知十”,这样高的评价正是说明了颜回在老师的教导下,并非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具备了自主学习的意识,掌握了“举一反三”的学习方法。反之,从教学方法上来看,孔子采取了“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正如他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居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即老师不要“满堂灌”,而是該着手于怎样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和琢磨,进而实现触类旁通。叶圣陶先生的“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注重方法的使用正是对孔子这一启发式教育的继承和发展。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点出了为人师者的具体职责和教学任务,“传道”在前,也正说明了教育的目的,要让学生掌握学习之道。这个“道”就是“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所包含的方法论的内容。此外,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也给了叶老以思想启示,尤其是杜威的“做中学”教学理念让叶圣陶先生认识到要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寻求道理和方法”。

2.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科学内涵

“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提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是一个百废待兴、全国人民团结一致搞建设发展的时代。对于教育业来说,则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育模式,建立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教育。在这样的背景下,叶圣陶先生提出这一教育思想,既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批判,又为现代教育教学体系的建立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关于该思想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释。

(1)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重新定位。传统的中国式教育下,教师和学生存在身份等级上的差别,即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具备绝对的权威,其地位不容侵犯;而学生作为被教育者,需要服从,谨奉师命而不敢有所冒犯。在这样的教育关系下,呈现出来的就是老师逐字逐句地教、学生跟着逐字逐句地读,一顿摇头晃脑之后,大多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教是为了不教”强调的是启发式的教学,这就要求教师以指导者的身份参与探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时予以点拨,这种形式的教与学,需要师生地位上的相对平等。因而可以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对新型师生关系做了重新定位,而这种新型关系也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要求。该思想体现在“教”与“学”上的关系便是“教”不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交给其学习方法;对“学”而言,则要养成习惯,独立思考,而非被动接受。

(2)现代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是教育行为在实施之前需要明确的。回答这个问题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即对受教育者来说要实现个体身心的健康全面发展;从社会角度来说,则是培养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人才。因而,“教是为了不教”思想的提出,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因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富强有赖于一批具有坚定信念、独立自主且有创造性的现代化建设人才。新世纪,教育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信息化、国际化背景下,“独立、开放、创新”是新时期对人才的基本素质的要求。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培养的正是学生的独立创造能力、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坚持不懈的进取精神,这一内涵显然与时代发展要求相符合,为现代人才培养目前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3)教学方法的重要性肯定。教学方法的适当与否直接决定了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好的教学方法不仅会让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所学的知识,而且会让其心理产生积极的情感,在这样情感的支配下,学生会视学习知识为乐趣,也就是所谓的“快乐学习”。这样学生养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最终具备独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须老师再教,甚至“出于蓝而胜于蓝”。“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最基本的理念是由教学方法来实现“教”到“不教”的转变,即教师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学生则通过有效的学习方法,获得身心的快速成长。因而,该思想的提出是对教学方法重要性的肯定,也为教师指出了提高教学效果的途径。

二、“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的时代解说

作为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家,教育问题自然也是我国最为重要的问题。如果说20世纪是中国普及教育的时代,那么21世纪的中国该是考虑如何办好教育的时期。“教是为了不教”思想没有随着时代的变化成为传统被束之高阁,反而具备新的活力,说明了其对时代有较强的适应性。因而,立足当代国情来重新解读“教是为了不教”思想对于当代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以及教师个人发展均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1. 教育、教学改革视角下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解

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简而言之,是让受教育者达到身心智的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由于长期的应试教育模式,在人才的培养上更偏重于批量化的生产,忽视了教育对象的个性发展,由此带来的直接结果是“高分低能”,这也是人才创新能力培养上有所欠缺的原因之一。传统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开放意识,要想改变这样的现状,必须对现存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强调教育者使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关注受教育者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意识培养,其教育理念与应试教育是相对的,因而也是为教育、教学改革行为的合理性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2. 信息化、国际化时代背景下“教是为了不教”新解

如今,改革开放让中国迅速崛起并加入世界大国的行列。为更好地应对快速的社會发展形势,对学生而言,被动地接受教师给予的知识已无法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应该做的是培养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以及掌握学习知识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3. “终身教育”理念下的“教是为了不教”新解

信息化背景下,信息瞬间万变、数据呈爆炸式的增长、技术不断更新换代,这些变化都要求处于其中的人不断学习以适应这样的改变,“终身教育”理念便是在这样的现实下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每一个现代人所要经历的事情。“教是为了不教”的思想指导下,教师教给学生的是一种学习、思考和处理问题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时有效,而是伴随人的一生,这就是“不教”的目的。叶老从培养学生的能力入手,从学生的“终身受用”长远利益出发,提出了这一具有战略眼光的教育思想,与“终身教育”的理念是一致的。

“教是为了不教”教育思想之所以能够历经大半个世纪的检验而没有随着时代的改变而过时,反而在新时期被现代教育用来指导教育教学的改革和发展,呈现出新的生命力,主要是因为该思想包含着深厚的科学内涵,是教育智慧,更是教学方法论。因此,不管是研究教育的学者,还是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员,或是处于一线工作岗位上的教师,都应该研究和学习该思想,并结合新时期的教育环境和时代背景,通过自己的实践来验证和丰富该思想的内涵体系。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

[2] 叶匡正.论语高级解读[M].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9.

[3] 杜威.民主与教育[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4.

[4] 陈湖庚.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4.

(编辑:秦俊嫄)

作者:许敏

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2:

浅谈孔子的人本教育思想对现代教学的启示

[摘           要]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人本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论语》中。他实行的“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以致用”教学原则以及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主张人的和谐全面发展等教育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孔子的这些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教学有很大的启示。

[关    键   词]   孔子;人本教育思想;现代教学

一、人本主义教育的内涵

“人本教育”顾名思义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教学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学习的规律,力求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每个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它的教学观念是:着眼于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

二、人本教育的教育理念

(一)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

教育是为了人的终身发展,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因此教育应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以及人对教育的需要。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教育要培养具有健全的人格、独立思想的人。为防止急功近利式的短期教育行为的发生,人本教育观中更加重视全面、全程、和谐发展的教育质量观。更加注重学生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其特征是:保证教学适度统一与差异的结合与均衡;保证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目标制定过程中的相融与开放;保证目标的预设性与生成性的统一与选择,从而较好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

(二)启发式的课程观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操作,在课程的编制以及实施过程中,以点拨、启发、为基本手段,重视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维能力、学习能力、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处理人与社会、自然关系的能力,以及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能力等,让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释放,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三)尊重个性的学生观

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不同的年龄、性格有着不同的特点。教师要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个学生的进步和成长,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和变化,要以宽容的态度接纳每个学生的个性和不足。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人,由于遗传、环境、经历的不同而形成了独特的个性心理世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充分认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四)以学论教的教学观

人本教育提倡,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学论教”。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反思、自我教育。以学生为中心不仅以学生的活动为教学过程的中心,还应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和终身发展为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以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将满足学生的需求和发展作为教学效果评价的依据。

三、孔子教育思想中的人本教育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孔子的《论语》就是一部教育学。孔子不同于一般的教育家,他是想通过教育改造社会,通过修己安人,即把“修己以安百姓”放到重要地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邦有道”的目的。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循循善诱,因材施教是孔子一贯的教育思想。孔子教育学生力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一副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平等地坐下来,倾听学生的心声,在《侍坐》中,他和颜悦色地对学生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意思是你们不要因为我的年纪比你们稍长一点就不敢说话,你们大可不必拘束,可随心所欲,大胆直言,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从这里我们看到了孔子的教学方式,完全放下了严师的架子,以一种平等的谈话式的闲聊,与学生坐而论道,坐而言志,孔子又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孔子又巧设设问,循循善诱,启发引导。首先,他十分了解学生心理,了解学生平日的所思所想,曾说过“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正是基于平时对学生的了如指掌,一问就问到了学生心坎里去,“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使学生放下了心理负担,把这份久积于心的理想志趣,一吐为快。孔子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善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又巧于设问,启发诱导,教育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实现了课堂效率的最大化。

(二)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

孔子在办学过程中,实行有教无类。孔子摒弃了旧有的门第观念,广收门徒,无论贫富。在他的弟子中,有富累千金结驷连骑的端木子贡,有高车驷马轻裘长铗的公西子华,有深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有煮藿烹薇作饭佐餐的曾参。这种有教无类的办学思想,主张教育公平的理念,处于学在官府的时代,实在难能可贵,就是在现代化教育的今天也值得我们借鉴。

孔子的教育不是千篇一律,空洞说教,而是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这从《侍坐》章结尾一段的评点可以看得出来。四个学生畅谈个人理想,四个人各怀其志,子路以勇治国,冉有以富治国,公西华以礼治国,曾皙以美治国,他们的志向并不完全符合孔子的理想标准,但孔子在对每个人进行评点时,没有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肯定和否定,更不是根据自己预设的标准或偏私喜好来评判学生,而是宽容接纳,积极肯定,并不失时机地赞扬、鼓励。对曾皙是感同身受的理解,对冉有、公西华则极力赞扬,鼓励,对子路则是肯定中略有批评。他能够包容并鼓励学生的理想追求,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再有,文中写到了子路发言的急躁、冲动,狂傲无礼,孔子只意味深长地笑了一下。孔子和其余三个学生在谈话时,曾皙却在“鼓瑟”,孔子不去制止他,也没有批评他,从“子路率尔对曰”到“曾皙鼓瑟而谈”,我们看到孔子对学生个性和兴趣爱好的理解和宽容,对学生差异的接纳和认同。在教育过程中,孔子因材施教,很注意根据学生的性格、兴趣、爱好来进行针对性教学,并针对每个人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这种尊重个性、尊重差异的做法值得每一位教师学习和借鉴。

(三)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

孔子教育学生力绝居高临下的说教,而是以一种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的姿态与学生打成一片,或坐而论道,或结伴而行,不以老者自居,不以尊者自持,从而营造出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轻松气氛,《侍坐》中就像朋友式的对话闲聊,学生无拘无束、暢所欲言。在教学中,孔子主张建立互相尊重的师生关系。为了做到这一点,孔子秉持“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的虚心态度。不仅如此,孔子与学生情同手足,经常与学生一起,或谈志向抱负,或述个人情怀,都能做到襟怀坦荡,推心置腹。颜渊死,他悲痛不已。孔子结合自身学习和成长的实践以及对学生的观察,总结出了很多学习、做人、做事方面的教学原则,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提倡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创造“人和”的人际环境,他的这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正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

(四)注重理性的过程性评价

教学要注重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更应该注重的是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成长、思想的转变,传统教育中所采取的“以考定评”式的一次性评价,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习过程的参与性、主动性。而过程性评价更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加深评价的客观性和全面性,教育评价应倡导过程加结果、个自评人与他人评价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评价制度,才更能体现评价的合理性公正性。在《侍坐》中,孔子以一个听众的身份,仔细倾听着每个学生的心声,观其言,洞其行,察其色,对每个人的表现或以“哂之”表批评;或以“喟叹”表认同,或以反问表褒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这种动态的跟踪式的评价方式则对学生的学习情况提供了及时的反馈,使他们能及时地发现并改进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有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以及自我实现,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主动。这种评价机制正是我们今天所提倡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博大精深,笔者只是从人本教育的角度作了一些探讨。以期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改革有所启迪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佳,吕耀中.论人本主义教学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

[2]王丽娜,梁桂玲.浅谈孔子的素质教育思想[J].呼兰师专学报,2001,17(3):59-61.

[3]阙连秋.浅谈孔子的教育思想[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0(2):43-44..

◎编辑 张 慧

作者:赵鹏震 郑荣华 吉冰璇 耿建勋

论语对现代教育教学的启示论文 篇3:

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摘 要:在大学教育中,案例教学需要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本文论述了案例教学的发展及其特点,并阐述了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案例教学;大学教育;重要性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人、一个故事、一段话语,看似平凡简单,却能点燃许多人心中的激情与梦想。在教育的过程中,传统的说教对处于大学教育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往往不能收到好的效果,青年人的自身特点就是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对一些榜样事迹充满激情,因此,合理地树立榜样可以在教学上起到非常好的效果。

案例教学正是这种有效的方式,它既结合案例中的成功案例,也可是说是榜样,同时又结合了失败的案例,即教训,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发生规律,在认知的领域里总结成功与失败,树立正确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和分析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和研究能力,如果配合有效地课堂讨论活动,还能激发学生创造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一条重要途径。

一、 案例教学的发展与特点

(一) 案例教学的发展

案例教学这种教学方法在古代就有,那时的先生、老师或者称之为师傅,往往在与弟子的教与学中引用历史典故、故事,来让学生了解一些事实、现象、知识和规律等。例如《论语》就是一部内容非常丰富的案例专著,它集中了孔子和其学生在很多知识领域认知的实例,而且孔子本身也是喜欢用案例来教育和引导自己的学生学习和思考。尽管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应用比较广泛,但那时案例教学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科学教育理论和方法,真正使案例教学应用到高等教育方面,是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哈佛大学法学院,后流传于欧美和其他国家,开始阶段最先运用于法学和医学教育,其后运用于管理学和其他学科领域,到了1915年案例教学已被美国所有的知名法学院所采用。1980年,我国引入案例教学,目前已在管理学、法学和其他学科领域的教学中广泛应用,MBA教学更是广泛采用了案例教学模式。通过不断地完善,案例教学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现代教育教学方法,而且通过教育教学手段的更新也在不断地进步。

(二) 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方法具有自身的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的性和针对性更为突出

一堂好的案例教学,可以是单一案例,也可以是多重案例,可以是成功案例,也可以是失败的案例,但无论哪种形式,其必须要围绕一个中心的课堂教学任务来服务,与传统的知识点教育不同,他更强调某一个或某一类问题的集中分析与解决。因此案例的选择和应用上更为准确和集中,有利于知识点的突出,让学生记忆更深刻,理解更深入,教学目标则更容易达到。

2. 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

传统的教学方式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的模式比较单一,随着新技术的提高,一些新的教学手段在不断融入教学方式中,而案例教学能够更好地融入这些新技术的应用,例如视频制作技术、网络技术、媒体编辑技术等现代化媒体、信息的传播技术。为喜欢接受视觉、声音冲击,和大信息量获取的现代大学生来讲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而对于案例教学方式来讲也具有更多的教学手段可供选择和转换,让学生更容易接受教学的内容

3. 教学过程具有更强的综合性

案例教学的过程中,一些丰富的案例不仅可以带给学生多方面综合知识,同时在培养学生分析、理解和探讨复杂问题时,也让学生更增加注重多学科、多方面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尤其是一些案例中,综合知识的运用技巧和经验,往往是学生最为关注的地方,也是促进学生努力探索的知识要点。

4. 教学的效果更具启发性和实践性

与传统的教师为主教学方式相比,案例教学大大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間的互动,同时案例的展示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的思考与分析,让学生不再仅是接受者,而是作为个人或团体进行广泛的讨论,参与到案例的分析与思考当中,可以有激烈的讨论,这大大提高了教学的启发性,为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具有很好的效果。同时一些较好的案例,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提高,在将来的实践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错误的导向,具有更好的实践指导意义。

二、 案例教学在大学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一) 案例教学符合大学生阶段的心理发育特点

大学生是从中学阶段的心理叛逆期逐渐向成熟阶段成长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走向成熟。同时,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渴望更加强烈,他们追求新事物、新观念的心理活动更加迫切。在面临毕业步入社会的过程中,更需要对一些社会中的成功与失败的案例更加清楚,以减少自身对步入社会的心理恐惧,当然一个好的案例,一个成功的案例会大大激发大学生热情,激励他们沿着成功道路前进,一个失败的案例也会警醒他们避免不必要的挫折,在成功的道路上更加顺利。所以在大学阶段,大学生对案例教学总是充满期待和热情,非常符合大学生心理的需求。

(二) 案例教学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提升

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最重要的学习和发明创造能力提升阶段,很多知识界、科学界和艺术界的名人都是在大学阶段实现了重要的人生转折,例如比尔·盖茨大学阶段就创建了微软,扎克伯格也是在大学阶段创建了Facebook,爱因斯坦在26岁读博士的时候提出了量子论。因此,大学生在这一阶段更渴望成功与创造带来的喜悦,而案例教学方式可以在众多而成功案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发明创造的热情,点燃他们渴望成功努力奋斗的激情。在全国倡导万众创新,大众创业新时期,大学生无论在国家发展的历史责任中,还是在自身发展中,都应该走在时代的前列,而大学教育则更应该注重案例教学来激励学生创新创业和健康发展。

(三) 案例教学能更好地使师生关系融洽

传统的说教式教学,缺乏师生间的互动,且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使教师和学生产生所谓的代沟,彼此之间的思想交流与融合更加困难。因此在教学上出现台上教师热情满满,台下学生冷眼旁观的局面,没有实现很好的教学目标。而案例教学的方式,更加灵活。可以采用现代化的媒体工具、丰富多彩的信息手段,用影音资料的多种形式,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与接近。教师在准备相关的材料中也在不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帮助学生处理和解决问题。一个引人入胜的短片,一个精彩的成功与失败案例的剖析,结合课堂广泛的思考与讨论,这大大提高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水平与关系的融洽,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四) 案例教学能更好地辅助大学生实践教学

大学阶段是一个理论学习和实践锻炼相结合的重要阶段,实践教学往往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但是实践教学往往在大学阶段课时少,周期短,对一些学科的实践来讲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时间要求。例如农业、林业、畜牧的等学科的实践教学,往往存在周期长,实践课程少的情况,通常是实践开始了,到毕业时没有很好看到实践的结果,这样对学生实践的认知是有缺陷的,而案例教学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样的缺陷。通过影音资料的录制整理,可以在不同届毕业生之间连续的使用观测,也可以用实践过程中成功与失败的案例展示,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相关知识的完整性,整体性的过程。例如一棵果树生长发育过程不同的培育方式会有不同的结果、一只羊的繁殖发育过程,一系列的完整过程可以通过长期的实例媒体录制编辑,让学生体会和掌握其中的规律与实践知识要点,可以起到很好的实践示范作用。

总之,案例教学是大学阶段重要的教育教学方法,它不是一种固定模式的教学方法,而是可以不断吸纳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革新创造的方法,因为它必须与学生的需求紧密结合,与时俱进,才能更好。

(通讯作者)

参考文献:

[1]郭德红.案例教学:历史、本质和发展趋势[J].高等理科教育,2008,1:22-24.

[2]傅伟锋,唐贤清.美国研究生案例教学及启示[N].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5):124-128.

[3]王华荣.案例教学: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62-64.

[4]张新平,冯晓敏.重思案例教学的知识观、师生观与教学观[J].高等教育研究,2015,36(11):64-68.

[5]李崴,周宜君,戴景峰.浅谈案例教學在微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N].微生物学通报,2016,43(2):403-409.

[6]刘录护,扈中平.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理念、案例与研究批判[J].教师教育研究,2015,27(3):79-85.

[7]吕承文,丁远.案例教学再思考:内涵、设计及实践[N].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7,21(2):84-89.

作者简介:

王玉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教务处;

梁继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拉尔市,塔里木大学植物科学学院。

作者:王玉丽 梁继业

上一篇:医学科研管理创新意识分析论文下一篇:超限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