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分析论文

2022-04-25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十分大的比重,同时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培养其归纳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归纳意识培养分析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分析论文 篇1:

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分析

摘 要:数学比语文等感性学科更为特殊,具有特殊的数学语言表达系统,如符号语言、图形表达等。符号意识是小学数学需要注重培养的一种意识能力,也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前提。对学生数学思维体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此,展开对小学高年级学生数学符号意识培养分析。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数学;符号意识

前言

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符号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充分通过数学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符号意识是学生学习数学过程中的重要方式,学好数学符号,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在数学中更加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人事数学符号不仅要帮助他们理解数学符号的意思,还要让他们学会使用数学符号,因此,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基本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一、构建教学情境,在课堂中引入符号

小学生刚接触符号,对符号的概念和作用还较为陌生,因此需要用一种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方式,如创设情境,来引入符号的知识。数学情境的创设要与生活实际、要与符号的实际含义相联系,让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接受符号的知识。如在学习“线与角”这一单元时,教师可以从日常生活入手,让学生观察角的特征,思考如何用文字或者图案来表示一个角。之后,教师再适当引入∠的符号,让学生理解这一个端点两条射线组成的抽象的角的符号。通过联想与生动形象的解读,学生对于角的符号印象会深刻很多。当初步认识符号后,就要引导学生理解符号的语义,即在具体的语言语境中理解它的含义,如“∠A、∠B、∠C中哪一个角最大”,这时就要具体理解∠与英文字母ABC所代表的角度,进而分析它们的大小,这也是数学符号意识的具体认知过程。

二、依据数量关系,培育学生的符号运用能力

符号更重要的价值在于符号能参与运算和推理过程,从而使获得的结论具有一般性。理解符号表示任意数,学生才能根据数量关系用符号建立代数式,表示数学公式、运算律和数学模型等,从而一般化地表示数学。实践发现,学生习惯将符号或字母看作某个未知数,一方面是受认知水平的限制,另一方面是学习中缺少恰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运用符号表示一般数的内需。因为学生接触的都是具体问题,利用具体数字通过运算推理解决问题后,学生不会再深入思考,“符号表示数”的行为便无从产生。所以,教师要善于将具体问题拓展为一般问题,驱动学生将具体数类推为任意数。比如,“把25乘2,再加上2,把结果乘5,再减10,再除以10,结果得到什么数?再换一个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显然,就该道题而言,学生只需要举几个数算一算就能轻松解决,无需符号表示。而将问题拓展为“任意写一个数,把这个数乘2,再加上2,把结果乘5,再减10,再除以10,结果得到什么数?再换一个数试试,你发现了什么,你能发现其中的奥秘吗?”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①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数去计算?②这样的数多吗?怎么将所有的数都表示出来?问题①主要让学生体会可选的数有无数个,问题②则激发学生用符号概括所有数,使得到的数学结论一般化。

三、加强实践运用,理解数学符号

在小學阶段,小学生很难理解符号的抽象性,因此,为了更清晰地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符号的应用,那么老师就可以通过传授式教学来有效地提高小学生对数学符号的理解和运用。

当对符号有了初步认知之后,就要通过具体的数学案例来进一步加强对符号的运用和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符号的运用会从陌生到自觉,在具体的问题中也能够运用符号进行简洁地表达,从而加深自身对符号的运用和感知。如在“圆”的学习中,首先学生要理解圆的几个概念,如圆心、半径、直径,以及它们的符号表达O、r、d。同时认识到半径与直径的关系,用简单的符号语言表达d=2r。再深入一点,学生会学习到圆的周长的计算公式,同样是用符号表达C=πd=2πr。在这个公式中,学生会学习到周长的符号C,圆周率π以及周长与半径、直径的关系。在具体的实践问题中,题目会给出一个圆的图案,或者直接用符号表示,如“已知r=5,π=3.14,求圆的周长”。在这些实践题目中,学生首先要将符号与所代表的意义相对应,其次再思考背后的关系、公式,最后再带入数字进行运算,得出答案。这样一个运用的过程,是在锻炼学生对符号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在大量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对符号的认识和理解,在下一次的解题中,见到相应的符号就能想起对应的含义,这也就说明学生掌握了符号的意义,有了初步的符号意识。

结语

综上所述,对于小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学生学习数学为基础的意识培养,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就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进行教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的发展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前提条件,所以对于老师来说,就需要在综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其他的相关条件来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符号意识的运用,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到数学符号的意义,还能从根本上促进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培养自身的数学符号意识,并通过使用数学符号意识来解决数学问题,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数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熊小庆. 小学数学符号意识培养的研究[J].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7(27):46.

[2] 饶文丹. 从“符号感”到“符号意识”——浅谈小学数学符号意识的培养[J]. 文渊,2020(7):753.

作者:朱小春

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分析论文 篇2:

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归纳意识培养分析

摘要:对于初中生而言,数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学科,在升学考试中占据十分大的比重,同时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要想学好数学,培养其归纳意识是十分必要的。本文主要从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归纳意识培养分析方面进行了相关论述。

关键词:初中;数学;归纳意识

引言:大家都知道,在学生的发展中,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而数学作为初中教学中的重要学科,能够对学生归纳意识的培养起到一定推动作用。然而,一些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却对归纳意识的培养不够重视,这是有待改进的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导归纳

培养学生归纳意识的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关注。处于初中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其身心已经得到了一定成长,相较于小学这个时期的学生而言,其思维能力已经得到了明显提高,但是在抽象事物的认识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所以,要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就要设定相应的教学情境,让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加强相关知识点间的关联性,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对其进行引导,使其在实际学习中,加强归纳意识,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归纳能力的进步。比如,教师在对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第八章中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就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进行教学过程[1]。因为在初中数学总体教学中,二元一次方程是较为基础的知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二元一次方程组中又包含多个知识点,如方程组、实际解法等。相对于其它知识点而言,比较多样,这给教学活动的开展制造了一定难度。为了使这个较为的抽象知识点变得更加生动、具体,利于学生接受,教师在课前,可以提前制定相应的视频,通过动画的方式对二元一次方程的相关知识点进行介绍,利用这样带入情境的方式,让学生对其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对学生知识点的理解十分有帮助。

二、利用问题探索,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初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疑问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学生会提出问题,相应的认识也会有所提升。新课改的要求下,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也是当前教师工作的重点内容,而在归纳意识的形成中,问题意识的培养也会起到一定促进作用。过去的教学中,虽然教师也注重利用问题引导学生,然而实际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常都是由教师提出问题,这样的形式会让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限制。然而新课改的要求下,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自主思索能力,教师要将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体,让学生进行提问,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同时根据已经学过的知识,主动探究问题,从而实现对知识点的总结归纳。

三、结合观察猜想,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对知识点的归纳过程,其思维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在逐步探求中完成的。初中数学教材中包含诸多公式、概念、定理等,这些都不是通过对一个问题的思考总结出来的,而是通过对诸多问题的研究才得以形成的。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观察和猜想是必不可少的[2]。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通常是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讲解公式、定理等这些较为抽象的概念,尽管这些知识点对学生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这种直接灌输的方式,略过了学生观察和猜想的过程,这样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没有对其进行思考,只是获取了最后的定理以及公式方面的知识,并没有良好的思索过程,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十分不利。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为初中教师,需要将归纳总结过程看作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运用,引导学生进行思索,因为每个学生思维方式的不同,得出的结果也会存在一定差异,而这样的结果也可以激发学生猜想归纳结果的兴趣,然后在猜想中对归纳结果进行比较,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意识。

四、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归纳意识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求学生能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这也是对学生归纳能力进行培养必不可少的能力。过去的教学方式中,不管是课前预习、课上学习、还是课后作业,基本都是在教师的约束下进行的。尽管新课改已经得到了很长时间的运用,然而并没有从根源上使学生被动学习知识的状况产生变化。正因为这样的原因,教师在对学生归纳意识进行培养的过程中,就要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水平的层面着手,创建归纳情境,逐步地对学生自主思索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教师在对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教材中的“一次函数”进行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复习一次函数的相关概念,以及斜率k和截距b对其图像的影响,然后将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结合已经学习的知识,对一次函数平移的规律进行探求。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单独完成,也可以通过小组的方式开展,绘制相应图像,让学生观察一次函数图像平移的规律,归纳其图像和参数k、b的关系,从而加深学生对一次函数相关知识的理解。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能够看到,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的归纳意识进行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让学生在实际解答习题中将相关知识点灵活运用其中,从而达到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学生的学习质量也会有所提高。

参考文献

[1]张干.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归纳意识培养[J].科技风,2019(25):16.

[2]李银国.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归纳意识的培养策略[J].名師在线,2017(22):68-69.

作者:朱桢东

学生数学意识培养分析论文 篇3:

巧用数学预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分析

摘 要:学生通过自主的课前预习,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课前知识,会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为高效数学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学生的课堂学习不再被动,而是带着问题来学。故而,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并生成问题,借助预习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实现教与学的真正转变。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会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我们的教学效果才会事半功倍。

关键词:预习;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效的学习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在开展的新一轮教与学方式转变的春风里,我在平时的教学中认真研究新形势下我们的数学课堂怎么样去开展我们的教学。我们数学课新的教学观念要求我们老师要创设有趣的数学学习问题,也就是我们在学习新课前建立一些与新课有关的问题、让学生去预习和解决一些问题。我们现在在数学的新教改中,我创设一些预习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有一种探索意识,是一种求知的状态,是发明创造的起点。一般的同学流于书本,不会认真去思考,更加不会提出什么问题来。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孩子的问题应该很多啊,怎么会没有问题呢?我分析原因有的是不自信生怕提出了问题因为过于简单而被同学笑话,总想如果自己回答错了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一、 围绕预习课本内容猜測问题

预习的“预习课本内容”就是新授课本的知识内容。我通过出示课题以及主要内容的方式呈现,例如:预习课本内容为《认识公顷》。教材中出示的课题往往是对教材内容的高度概括,对此,可以引导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多问几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为后续的学习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预习解决,就掌握了书本的重点内容。例如在教学《小数的除法》的预习中,我让学生可以根据课题能提出许多问题:(1)小数除法与整数除法有什么相同?(2)小数除法有什么特点?(3)小数除法的计算过程是什么?(4)小数除法要打下基础。如我让学生在预习纸上去学会自己去理解公顷是什么?它有多大?我们的学校有多少公顷?与我们学过的单位有什么联系?学生自己还学会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认识分数》课前,我首先简要地说了一下明天的预习:认识单位“1”、理解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接着我出示了自学提纲:1.自学书P36,按要求完成相关填空和“练一练”。2.讨论:什么叫单位“1”?什么叫分数?什么叫分数单位?通过这些小问题的预习,学生感觉有问题可解决,然后到达会学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这种预习训练以后,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在提问题和学会自己解决问题方面真的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也是新教学方式给我很深的感受。

二、 依据回顾以前知识铺垫问题

预习中的回顾以前知识是要复习与新知识有联系的已学内容,学生可以对所做的题目中遇到的不懂情况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或者对做这些题目有什么作用提出自己的疑问。例如在《梯形的面积计算》的“回顾以前知识”中我设计了以下内容:想一想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两个()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形,这个图形的底等于三角形的(),高等于三角形的(),每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图形的面积的(),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可以根据以上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提出问题:(1)三角形的面积推导公式与今天学的梯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呢?(2)梯形的面积公式与什么有关呢?在《认识分数》学习了单位“1”后,我让学生用单位“1”将例1中的几个分数的意义又说了一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和分数单位,其中特别强调“分数是一个数”,而分数单位单独说的时候,要说“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即单位“1”的若干份之一。这种回顾性知识学生在课前自己解决,他们通过在同学中的互相交流合作,通过自己学会查找资料都能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这比以前的在课堂上老师简单的复习,大家一起过的形式收效要好多了。

三、 根据预习小练习发现问题

预习小练习是老师师根据上课新内容设计的几个课前小练习(提前一个晚上布置),让学生预习第二天的各个步骤或环节,学生可以边预习边试着去做,这样可以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同时让学生在每步的解题过程中自己思考这道题目还有别的什么方法吗?在对照练习比较中去寻找问题。例如在《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预习小练习中,我设计如下:

很多同学都通过预习提示的步骤自己可能很容易地找到了长方体的面和棱的特点,有的孩子就会提出:“是不是所有的长方体(或者正方体)的面和棱都有这样的特点呢?”这样就需要孩子边预习边小结与归纳,从而自己得出长方体的各个特征。这些小练习都是我精心设计的,学生在这些问题中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思考,最后都学会了怎么样解决,大大提高了对学习的兴趣,减少了他们对老师和课堂的依赖性,增强了自己对学习主动性的把握。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就是这节课要学习的重点也是需要解决的难点,在预习的练习中发现问题说明学生自主经历了计算的过程,因为自身知识经验的缺失所以需要在课堂中更好地听老师与其他同学的讲解,而又因为是自己通过主动发现的问题所以更具主动性,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更具迫切性,那么学习的效果便会更好。

四、 结合我的解题方法

我的解题方法是学生预习完新知识内容后,自己尝试完成题目,然后总结出自己的解题方法,是对知识的梳理和整理。在设计时是学生在预习完例题再出的练习或是比例题稍难的题目,学生自己去总结这节课所学会的题解方法。这当中允许学生用自己的话把自己掌握的方法或思路表达出来,甚至可以把任何不懂的用问题的形式表达出来。对于能够完成的学生来说,肯定也是学习能力好的同学,他们可以从对尝试题与例题的比较中提出不同的问题。

例如在《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我的解题方法中”你知道倒推法的方法主要是运用在什么情况下吗?这样的尝试题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有着不同的问题,方法还没有掌握的学生他会提出“到底该怎样去用倒推法?”似懂非懂的学生会提出:“倒推法的运用有几种?它适用的情况有几种呢?”还有些聪明的孩子也许会在想:“倒推法的方法与其他的方法怎么综合的运用才能更有效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呢?”在通过他们的预习纸,我发现我们班的学生想出了不同的方法,有用图表整理的,有用线段图的,有用方程直接解答的,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之外。他们在第二天的汇报过程中,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小组与小组展开大讨论,谁的方法最清晰,谁的思路最直接等等,我觉得我的学生在这种气氛下,真的在学会了学习和方法,这就是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下才能看到的可喜的一方面,我们的孩子真正的学会了会学,提高了能力,真正的学会了数学的修养。

五、 从我的疑问中延伸问题

这部分内容可以在学生进行预习的过程中完成,也可以在对所有新知内容预习后完成的,或者还可以在上完新课以后。学生都可以对书中的结论或是上课的不懂处提出自己的疑问,进行假设性和想象性提问。如果对于预习中上面的步骤都完成的不错的学生来说,在这一环节将问题延伸,拓展,那学生真的是带着问题学数学了。例如我在教完《认识质量单位》后,有学生会提出:“为什么重量单位有千克和克,没有百克和十克这样的单位呢?”多好的问题啊,说明他不仅知道与理解千克与克的进率关系,还将其与十进制数联系到了一起。

通过一段时间的使用这样的教学方法后,我发现学生能通过自主的课前预习,学会了一些简单的课前知识,会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为我们高效的数学课堂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学生在课堂的数学学习不再是被动的学习了,而是课中带着一些问题来学。教师不仅要解惑,还要生惑,教会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怀疑问题,这样才能不断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让学生有问,能无中生有,生成问题,借助预习的力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达到了真正的转变教与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学生主动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学生才会进行有效的数学学习,当然在这种新的教学方式中,我也曾经遇到了一些小困难,比如最开始学困生怎么样做预习,他们在小组讨论中怎么去解决问题等等,但是只要我们坚持这种新的教学方式,我发现我们班上的全部孩子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是我在这个学期以来坚持教学方式转变中收获到的点点滴滴,虽然微不足道,我在以后的教学还要进一步解决出现的问题,让这种好的教学形式有更大的进步。我们让学生自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索知识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无论成功或失败,它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这样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学起来有的放矢。预习的好的,将会获得成功的体验,这将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就将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预习时遇到困难的同学,在讲到相应内容时应该是听得更加认真,这样学到的知识印象非常深刻。

参考文献:

[1]王永春.小学数学读本《生本学材》的理论研究与试验展望(一)[J].小学数学教育,2019(10).

[2]戴维·珀金斯.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

作者簡介:

李建军,广东省深圳市,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益田小学。

作者:李建军

上一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医学论文下一篇:舞台主持视角下传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