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寓教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19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是清华附小教师追求教育境界和自我完善的目标;是清华附小学生为生命奠基、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也是清华附小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休验生命意义的过程。“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是清华附小的校训,也是清华附小办学理念的核心。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语文寓教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寓教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一所大规模学校的发展之“道”

近年来,为了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许多地方充分利用当地名校的优质教育资源,或兼并“薄弱校”,或扩大名校的办学规模,使得一些名校的办学规模越来越大,这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一定难度。如何让这些名校在规模扩大的同时,还能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管理质量,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让每个人都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来,是大规模学校需要探讨的问题。

拥有49年历史的天津市河东区实验小学就是一所大规模名校。学校目前是天津市办学规模最大的小学,有两个校区,教学班125个,在校生4456人,在岗职工320人,其中仅语文教师就有108人。这样一所大规模学校,却能像一台精密仪器那样高速、良好地运转,多年来一直保持着非常高的教育教学水平,享有良好的社会声誉,其成功的背后的确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管理篇

2009年2月19日清晨,天津市内普降大雪。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六点刚过就有许多教师陆续来到学校自觉地清扫积雪。上课期间,那些没有课的教师也都自觉地出来扫雪,虽然是扫了下、下了扫,但教师们没有一句怨言。课间休息时,许多学生也加入到扫雪的队伍中,校园内的主要通道一直保持无雪畅通。清扫积雪的活动没有人组织,也没有人招唤,一切全靠自觉。这一天,校长不在学校,但学校的各项工作都井然有序,丝毫没有受到大雪的影响。这件事情虽然很小,却能充分体现出这所大规模学校管理上的高效与有序。这得益于学校奉行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和推行的“日清周结”制度。

精细化管理

德鲁克在《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一书中说:“管理好的企业,总是单调无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那是因为凡是可能发生的危机早已被预见,并将它们转化为例行作业。”这是现代企业管理想要达到的理想境界。河东区实验小学充分体现这一思想,为做到让教学、管理归于“平淡”,学校通过切实贯彻精细化管理,让平时可能出现的教学、管理问题转化为“例行作业”。

学校结合办学实际,在“系统管理学”和“行为科学”的指导下,经过不断探索和科学实践,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学校精细化管理思想和操作方法,要求每一个步骤都要精心,每一个环节都要精细,每一项工作都是精品。“精心是态度,精细是过程,精品是成绩”,这是学校奉行的管理理念;“事事有人管,时时有人管,处处有人管,人人用心管”,这是学校采取的管理方法。精细化管理是“用心工作,爱心育人,真心服务”的教育思想在管理中的具体体现,其目的就是把平时看似简单、容易的事情用心、精心地做好。学校的精细化管理涉及师资培训、学生管理、教学控制、后勤保障、基础建设等方面。

学校实行精细化管理,首先是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自己所肩负的使命与责任。学校采用“党政合力、分层管理、责任到岗、重心下移”的管理体制,旨在将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并凝聚在一起,在同一作用点上,朝同一方向同时发力。

制度是学校目标在工作规范上的具体体现,为此学校制订、完善了各项制度,引导教职工遵循日常工作规范,约束教职工个体工作行为,明确奖罚措施,保障学校各项制度政令畅通。

制度制订以后关键是执行,没有人去执行或执行力度不够是没有用的。为此,学校建立了精细的考核制度。精细的考核制度体现在各个管理层面,具备可操作性,体现了奖罚分明的特点。同时,校长放权给中层管理者,明确其责任,从而有力地提高了学校整体工作的效率。

谈到精细化管理,河东区实验小学的杨军红校长说:“精细化管理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无为而治’是一个成熟的管理境界。在‘无为’的前期,‘有为’是一个必要的行为过程,通过“有为”来完善管理架构,然后才能水到渠成,达到‘无为’。在这个时候,管理的内在运行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随时掌控着学校的运转和人员的行为模式,规范着学校运行的方向,‘顺畅’就成为学校可以预期的良好外在表现。”

通过“扫雪”一幕我们不难看出,河东区实验小学正朝着“无为而治”的管理境界前行。

“日清周结”

“日清周结”是河东区实验小学为保证各项工作“顺畅”进行而采取的具体举措。

“日清”,就是本着“今日事,今日毕”的原则,每天由两名中层干部和4名值勤教师组成值勤小组,对学校进行全天候的检查和管理。下午学生放学后,值勤小组及时汇总检查情况,然后填写《日清检查记录表》。《日清检查记录表》的项目主要包括:学生进校、学生仪表、晨读、午休、课堂情况、课间情况、学生值勤、两操、课外活动、放学(路队、静校)、门卫值班、教师出勤、教师仪表、车辆摆放、卫生、财产节约、好人好事、重大问题、建议等。第二天早晨,负责带队的中层干部将《日清检查记录表》打印后于十点之前发放到各办公室。

“周结”,就是本着“每周总结,不断提升”的原则,每周五由学校领导负责汇总本周发生的大事和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由德育办公室写出每周《工作简报》,并印发给各办公室,其内容主要包括:本周大事记、本周各项工作情况、温馨提示。

“日清周结”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师生的责任感。学校规定同一个问题在《日清检查记录表》上不能出现3次以上,如果一个教师的同一类过错出现3次以上,就取消该教师本学期评选“优秀教师”的资格;如果一个班的同一类过错出现3次以上,就取消该班评选“文明班集体”和“三好班集体”的资格。所以,每个教师对《日清检查记录表》特别关注。每天上班,教师问的第一句话往往是:“《日清检查记录表》发下来没有?”看到受表扬了,自然高兴;看到因出现问题而被点名了,便马上处理和改正。因《日清检查记录表》要点到一些教师的名字,所以不向学生公布。但是,涉及班内的问题,班主任还是要在班内讲的,所以学生对“日清”工作也很重视,每天都问教师“《日清检查记录表》上记了我们班什么事?”学生们纷纷表示:“不能给班集体抹黑,不能因为我们而让老师受批评。”

“日清周结”的实行,大大提高了全体师生的主人翁意识。由于“日清”检查涉及学校的方方面面,因此发现了许多以前注意不到的细节问题,同时也使许多问题得到了非常及时的处理。例如,以前如果在校园里发现果皮、纸屑可能不会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在由于上了《日清检查记录表》,教师们会在班里讲,能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前教室的灯管坏了,可能要几天之后才会更换,现在上了《日清检查记录表》,当天就会修好。有些事情,过去需要较长时间处理,现在都能得到及时处理,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过去,由于学校面积大、人员多,教职工都在忙自己的工作,很少有时间和机会了解别人在做什么,同事之间沟通较少;现在,大家轮流担任值勤教师,就都有机会了解学校一整天的运转情况,还可以了解到其他部门、教师的工作情况,便于同事之间的沟通和相互理解。

刚过去的这个寒假前,杨军红校长给教师们布置了一项名为“校长,我想对你说”的作业,希望教师们为学校的未来发展献计献策。由于“日清月结”的实行,教师们对学校各方面的情况了如指掌,于是提出了近百条有实际意义的建议。例如,徐荣老师提出:“下楼梯时人多拥挤是很大的安全隐患,为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建议在墙壁一侧安装楼梯扶手,扶手要适合学生的身高。”刘三好老师提出:“能否建立一个类似‘感动中国’的‘感动实验(指河东区实验小学)’奖项,表彰那些为学校做出贡献的教师。”还有的教师提议学期末的评价实行学科组捆绑式评价,这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有利于加强组内教师间的合作。出现概率最高的建议是希望学校多提供一些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提供学习资料,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使用水平……这表达了教师们自我发展的强烈需求和强烈的主人翁意识。

“实行‘日清周结’管理,教师们由最初的不理解、抵触到现在的自然接受、高度关注,这也是一个自我教育的提升过程,越来越多的教师能够站在‘我和学校同呼吸、共命运’的角度来关注学校的发展。”杨军红校长深有感触地说。

德育篇

教育,只有涉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还需要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情操、良好的行为习惯、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其成为合格的公民。现在的小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父母过于宠爱,造成许多学生事事以“我”为中心,不懂礼貌,不守规矩,自律意识差。父母大多“望子成龙”心切, 只关心自己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完全忽略道德教育。这是学校德育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河东区实验小学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

德育为先,润物无声

河东区实验小学时刻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以“责任”为德育目标的关键,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和“责任”意识,使学生明确“我的责任是什么”、“我应该承担哪些责任”,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实践中内化,在学习中创新,在实践中成长;让学生清楚自己是社会的一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明确自己的责任、权利、义务,愿意为集体服务、为他人服务,主动承担自己应承担的责任。

提高教育教学管理中德育实效的关键不是教师愿不愿育人,而是能不能做到“善于育人”。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德育是通过榜样示范、情感陶冶、校外社会实践活动等各种方式融入、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学校淡化教育痕迹,让学生在具体活动中、在学习生活中、在真实情境中获得体验,受到感染,从而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学校将德育工作与课程、教学有效整合,进行整体设计,让学校的每项活动都成为德育有效的组成部分,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都成为德育工作者,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蕴含教育的关怀。教师教育学生“慢步轻声靠右行”,自己先要做到;教育学生爱护学校的环境卫生,教师自己先做到看见地面有杂物主动捡起。正是由于教师们“身教”的力量,河东区实验小学的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都很强。

河东区实验小学强调德育不分学科,注意将德育融入到各学科教学之中。例如,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课文中丰富的德育元素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利用其学科特点,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在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科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善于观察、乐于动手”的教育等。在河东区实验小学,德育润物无声,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

“三院一中心”

生动活泼、寓学于乐、形式多样、有益身心健康的各种活动是培养学生特长、有效实施德育的载体。为此,河东区实验小学成立了“三院一中心”,即“少年科学院”、“少年文学院”、“少年艺术院”和“奥林匹克中心”,由学生管理、教师指导、专家做顾问,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少年科学院”中有趣味数学、茶文化探索、计算机、魔术、科技制作、智能机器人、影音乐园等活动内容;“少年文学院”中有诗词朗诵、写作、古文诵读、小记者等活动内容;“少年艺术院”中有泥塑、沙画、创意画、素描、中国画、手工制作、合唱等内容;“少年奥林匹克中心”中有田径、健身操、足球、篮球、羽毛球、棋类等活动内容。学生可以自由申报,自主活动。

学生们被社团的活动内容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兴高采烈地讨论着自己的爱好和新学期想申报的社团。四年三班的龚凡轩说她最喜欢健身操,喜欢在那优美的音乐中跳跃,如果每周二下午课后能去跳健身操,真是一种身心的放松。五年四班的李悦寒说他最喜欢写作,他要申报参加“少年文学院”,今后要提高写作能力,创办河东区实验小学校刊,为同学服务。三年三班的何婷婷说她最喜欢儿童画,她要跟教师一起用画笔去描绘学校的美景……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参考家长和教师意见的基础上,认真填写社团申报表,参加自己喜欢的社团。

“三院一中心”的成立,让学生们在社团活动中找到乐趣,潜能得到开发,兴趣爱好得到培养,情操得到陶冶,意志得到磨练,同时也为学校提供了德育的平台,寓德育于活动之中,从而大大增强了德育的实效性。

教学篇

教学水平是最能衡量一所学校办学实力与质量的标尺。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为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提供了多种选择。但是,教师们若真想拿来“为我所用”,则必须结合自己教学的实际情况,否则必会出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状况。河东区实验小学从上个世纪90年代就开始和全国中小学计算机研究中心、中央电教馆、天津师范大学、天津市教科院、天津市电教馆等单位合作,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探索新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学校结合教学实际和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断调整教学方式,以更好地提高教学水平。

“说教科书”与画“知识树”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教师能熟练地把握教科书,二是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二者缺一不可。为了帮助教师掌握新课标下的教科书体系,河东区实验小学从2008年暑假开始了“说教科书”活动,暑假说单册教科书,寒假说双册教科书。“说教科书”不同于“通教科书”。所谓“通教科书”是教师拿到一册新教科书后要从头到尾梳理一遍,基本知道教科书的结构,扫除知识的障碍就行了。而“说教科书”是整合教科书,把握教科书。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的要求,要弄清编者的意图和教科书的编排体例,要把握整个学段或一册教科书的知识结构和逻辑线索等。由于课程改革以来实行“一标多本”,即一个学段的一个学科全国只有一个课程标准,但教科书却可以多种多样,每套教科书的编写意图和编排体例不同,所以教师要领悟编者的意图。

在放假前,全体教师把下学期的新教科书拿到手,首先要对照课程标准熟读教科书,然后画出“知识树”,写出对教科书的分析。开学前,教师集中备课,分学科开展“说教科书”竞赛活动,人人登台演讲,把自己画的体现教科书知识脉络的“知识树”投影在大屏幕上,依据教科书进行分析、演讲,看谁能把教科书的体系和内容说得最清楚。为了使这项工作落到实处,学校还设计了《说教科书评价表》,各科选出“说教科书能手”,参加全校的“说教科书大赛”。通过这些方式,促进了教师对课程标准和新教科书的把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团团坐”与“四环节教学模式”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三个学科开始了整体建构和谐教学的实验。在学生座位的排列上,由过去秧田式的“排排坐”变成了小组“团团坐”,学生2人为一小组,6人为一大组,围桌而坐,便于相互讨论与合作。“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实验,感觉效果非常好。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也得到了加强。”谈到小组合作学习,语文学科组的朱广英主任如是说。

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形式,不能代替教师的讲解。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和教师教学的主导作用,经过一个学期的实验,河东区实验小学构建了“四环节课堂教学模式”,即“单元导入、明确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精讲点拨、探寻规律—变式练习、拓展提高”。这一教学模式有其突出的特点:一是注重单元整体教学。课改前的教科书编排一般是线性结构,课改后的教科书编排一般是模块结构。一个单元、一组文章就是一个主题,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把一个单元看作是一个整体。教师在备课时要改变过去那种一节节、一篇篇备课的习惯,而把一个单元整合起来进行设计。在每个单元的第一课时,教师不急于讲第一篇文章或第一章节,而是导入单元的主题,把整个单元的知识结构和编排意图告诉学生。二是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不是急于讲解,而是通过“自学指导”引导学生自学。自学指导时做到“四明确”,即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与能力。三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在自学中不明白的问题先通过相互讨论来解决,解决不了的再请教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由过去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激发者。四是注重教给学生规律和方法。学生经过自学和讨论,真正不明白的问题已不多,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知识的方法。五是注重学生“堂堂清”、“人人清”。“堂堂清”是指当堂所学知识必须当堂掌握,不留“尾巴”,不能变成课后作业加重学生的负担。“人人清”是指本堂课所学基础知识每个学生都要掌握,要体现教育的公平。学生是否人人会,单靠教师一个人很难监测,主要是通过小组和大组的相互检查和帮助来解决。这样就避免了“学困生”的出现并有利于转化“学困生”。六是注重拓展教科书,开发课程资源。新的课程标准“保底不封顶”,如果一堂课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前提下还有余力,教师就要给学生拓展知识。超出教科书的前提是用好教科书,学生只有在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才能拓展。

课例分析

优秀教师的成长历程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教学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河东区实验小学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提倡教师写课例分析,将写课例分析作为教学反思的基本要求。规范的课例分析包括:一个前言、三大部分、三个附录。

一个前言主要说明何时何地给几年级学生上的什么课,目的是便于存档和检索。三大部分包括:第一部分是“对教学内容的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虽然对教科书研究过了,但上课后还需听听专家的意见,听听同行的意见,听听学生的反映,自己反思一下:“对教科书的理解准确到位吗,如果不到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反思要结合课程标准,反思自己是否领悟了编者的意图,是否落实了课程标准的要求。第二部分是“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教师在备课时设计了若干教学环节,这是“预设”,上课结束后要认真地反思一下:这些环节是否合理高效,有没有多余的环节、无效的环节。有些教学环节仅就本身来讲是个创新,但放到整节课来看,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来看,可能就是多余的、无效的环节。第三部分是“对教学效果的反思”。一节课结束后要认真反思,这节课是否成功,亮点是什么,不足是什么,学生收获了多少,三个附录包括:上课时的教案(或修改前的教案)、修改后的教案(课后根据大家的建议和个人的反思及时修改的教案)、“知识树”(包括单元“知识树”和本课“知识树”)。

每学期学校评选出优秀课例分析,同时把优秀课例分析结集成册,供教师们备课参考。这样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

人人参与管理,人人爱岗敬业,人人追求创新,河东区实验小学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大规模学校的发展正途。像河东区实验小学这样的大规模学校还有很多,我们希望能通过他们的成功办学经验,给广大教育管理者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责任编辑韩大勇)

作者:韩大勇

语文寓教教学管理论文 篇2:

立人为本 成志于学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是清华附小教师追求教育境界和自我完善的目标;是清华附小学生为生命奠基、追求人生价值的目标;也是清华附小师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和休验生命意义的过程。

“立人为本,成志于学”是清华附小的校训,也是清华附小办学理念的核心。

废管理理念:

追求文化管理的最高境界

面临21世纪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清华附小朝什么方向发展?清华附小在2000年制定的“十年发展规划”中提出:2010年,在清华大学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时,作为子弟小学——清华附小将建成国内一流、世界水平的小学,即要有一流的教育思想、一流的管理机制及管理方法、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校园环境,要培养出一流的学生。

一流的管理需要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先进的管理体系。清华附小崇尚人文精神的文化管理,强调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从而实现一流的管理目标.

校园文化是管理文化之一,清华附小在新校园建设过程中,注重校园文化建设。优化校园自然环境,突出“纯”;优化校园文化环境,突出“雅”。校内七座建筑风格各异和色彩各异的教学楼充分考虑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体现了寓教于环境的理念,为孩子们创设了符合年龄特点的人性化学习环境。比如,“成志书院”,遮天大树的院落,营造了宁静的学习气氛。教学楼主楼外墙的浮雕壁画——自然生命文明发展》既有装饰功能又有教育意义。壁画的左端以日为题,右端以月为题,象征时间的永恒与不可重复,提醒学生珍惜时间;壁画的中间部分,以中华文明的发展演变为题材,穿插自然的动植物点缀;而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及标志性建筑校门也时刻提醒清华附小的学子们胸怀祖国,走向世界。

另外,学校在新校园的各个角落,精心策划了看上去像不经意散落着的、写有中国经典名言警句的“文化石”,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有志者事竟成”,似人为镜”,“学而必习,习又必行”,“记人之善,忘人之过”……

我们在建设校园硬件设施的同时,也注重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的建设,比如:微风轻抚的竹园、生趣盎然的种植园、植物迷宫及穿过迷宫才能到达的中国象棋棋盘、多功能厅地面上果实累累的水磨石“大树”、延伸到校园各个角落的鹅卵石甬道……可以留下孩子们愉悦的足迹和清脆的笑声,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清华附小在管理方式上,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尊重教师和学生,在决策时更多地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尊重教师和学生的特殊天赋与潜能,正视教师和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一位教师的潜能浮出水面”,让每一位学生得到充分发展,从而达到一流的管理。

教学理念:

为学生的生命奠基

“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这是清华附小为了实现“立人为本,成志于学”追求的教育教学境界。我们应该怎样做一個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清华附小的教育应如何呵护学生的生命,关注学生生命的全部内容呢?我们的思考和实践是——教学要冲破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樊篱,去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把一个充满创新活力的课堂带入21世纪,让学生的学习焕发生命活力,让学生的学习充满成长气息,让学生的学习绽放智慧花朵。

用好教材,超越教材。我们认为,任何作品一旦选入教材,走进课堂,它就像植物学家从大自然采回的标本,不仅表现出本身具有的文本价值,也赋予了重要的学科教学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从学科教学和个体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创造性地处理和运用教材。这种处理和运用不能局限于文本的内容归纳、思路梳理和主题提炼,而应该着眼于个体对话意识的强化、言语感受力的增强和生活表达欲望的激发等方面上.

因此,我们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科学等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一句话——“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那么,如何加强学校学习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语文教育的正面影响,使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获得多方面的滋养呢?在“大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探求教育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统效应。我们尽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惊奇的眼睛面对世界,去直面精彩纷呈的生活场景。

作为为学生生命奠基的教师,我们时时提醒自己:给孩子一双慧眼吧,让他们把这个世界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由此,我们认为,超越课堂在人的生存空间里,学生的生活活动、情感活动和心理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学习的过程,只有在这样的学习中才能感受自然、了解社会、体悟人生。只有这样的学习才能为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我们认为,引导学生超越教师,实际上是教师的一种自我超越,是赋予时代魅力的行为表现。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的人,成为学生心目中一本百读不厌的大书;是学生超越了教师的搀扶和点化后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的过程。

显然,超越教师的理念,在提醒我们,教师和学生的真正关系应该是教学相长、双主互动的关系。因为教师和学生作为生命的主体,共同生活在同一时代、同一时空,这种共时性、共进性决定了师生都是发展的主体。教师应该放下架子与学生一起去探求真理、发现真理,开创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平台,在这样的环境中培养学生敢于超越教师的精神和能够超越教师的能力。

学生超越教师的过程,不仅是体验自己学习获得知识的过程,还是师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也是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如果我们把陶行知的“先生最大快乐是培养出自己值得崇拜的学生”作为思考教育、追求事业的座右铭的话;如果学生把柏拉图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作为思考未来、实践人生的金钥匙的话,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进步,人类的进步。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的过程就是清华附小实现“立人为本,成志于学”的过程,是师生超越习惯,超越传统,超越自我体能的、知识的、智慧的极限,从而实现自我审美、自我创造的过程。因此,为生命奠基的过程,就是自我超越的过程.德育理念:

培养学生健全、健康人格

德育是做人的教育。做什么样的人?清华附小提出:21世纪社会呼唤“人”的现代化,人的情操、思想、知识、创造力的升华。

培养健康人格,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人格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表现,在知、情、意、行等心理活动各个方面总体的精神面貌。人格不仅控制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

培养健康的人格,首先,作为教师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个学生的独立人格,保护每个学生的自尊心,帮助每个学生充分挖掘潜能,发展个性,实现自身的价值。教师要真正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德育过程成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积极的参与过程,成为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过程。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成长提供符合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的科学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及改造社会的创新精神。

体现人性方式,以情感教育为主线。新时期的德育工作不应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而应该是心与心的沟通,情与情的交融。德国的教育主张让学生品味“海水”而非“食盐”。对孩子来说,提炼出来的盐只能给他们带来苦涩和无奈,要用“水”来调和,来稀释。鱼儿离开了水便不能生存,花草樹木离开了水不久便干枯。在教育工作中,我们提倡用似水的柔情来培育幼小的花朵。

我们认为,在当今社会,德育更需人性化。我们每学期制定的教育主题和形式,鼓励学生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热情,让学生自己设计活动过程,总结活动结果,做活动的主人。师生共同参与活动加强了彼此的情感交流,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多样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促进了师生之间的情感共鸣,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佳境。“大手拉小手”活动的开展,向特殊儿童伸出了关爱之手,在校园内经常可见师生促膝交谈的身影。孩子们的点滴变化都让老师们感到欣慰与快乐。

注重体验创新,以道德实践为导向。体验,是倾听,是感受,是领悟,其中有混沌的直觉,也有理性的思考。每个学生的生命都是独特的,这种独特性以其特有的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并通过其经历与经验、感受与体验表现出来。学校教育应从远离学生生命世界的格局中走出来,回归学生的真实生活,关注学生的生命活动。

学校德育应正视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充分利用它来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力,让学生在自觉的主体活动中学会思考,学会选择。只有当个人参加一定的社会生活体验时,才能对道德规范的内容获得切身的体会,从而加深对规范的理解,达到践行的目的。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推进我校实施素质教育和成就我们学校实现“立人为本,成志于学”办学理念的良好机遇。尽管我们学校的许多方面还有待于向更高的教育境界迈进,但我们将遵循学校的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抓住课改契机,努力创造清华附小生机勃勃的教育新景象。

作者:赵颖

语文寓教教学管理论文 篇3:

班主任与养成教育

“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出现于《孟子·尽心上》中,按《说文解字》的解释:“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其善作也。”由此可见,教育的重点在“育”字。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德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智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体育就是要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的习惯。”抓好养成教育,小而言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大而言之,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什么是养成教育呢?简单地讲,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综合多种教育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班主任是学校教学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实践者,是学校教学工作开展的中坚力量。在养成教育的实践中班主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与管理观念,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识。养成教育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和如何思维。要求学生既要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又要注重将知识“内化”为做人和做事的本领,最终“升华”为创新能力。当今的社会要求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要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身体健康并善于与人合作。为实现这个目的,我们就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思想,树立养成教育的教育观。使我们的教育做到根据个人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开发和引导学生先天的、内在的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把知识与能力、素质与发展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校不仅学知识,还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创造性应用和发展知识的能力。而且班主任要特别重视人格力量在养成教育中的引导作用。班主任的人格力量表现为健康的价值观、高尚的情操和渊博的学识。在学生的眼里,班主任具有无可怀疑的威信,是不可效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世界观、人生观都会对班里的学生各方面产生影响。因此班主任应当做到:在进行教育教学的同时,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理论水平,做到政治立场鲜明,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时时处处以身作则,给学生以榜样的示范作用。要具有高尚的敬业精神和严谨治学的态度。

在班级的教学管理方式,我经过几年的研究和探讨,围绕养成教育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思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爱心是养成教育的基础

真心地爱每一个学生,这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师的爱心,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健康的成长,特别是能使有缺陷或有特殊困难的学生信心倍增,能使犯了错误的学生重新振作起来。爱学生就要了解他们的爱好和才能,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精神世界,这样才能引导他们成为有个性、有志向、有智慧的完整的人。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的学生,当你面对一个差班,一群顽皮的学生,教师真诚的关爱是有效的一剂良药,是开启学生心智的钥匙,是沟通师生心灵的桥梁。有了它,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才会以同样的爱心回报你,就容易接受你的教育。

二、平等是养成教育的前提

作为一名教师,要让学生感到你既是慈母,是严师,又是朋友,要以平等的心态去面对学生,忌居高临下,耍威风,一味训斥,更不可拳脚相加。学生与教师同样是人,应该享受做人的平等权利,学生年龄小,应该得到更多的关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权利,要有慈悲之心,善待每一名学生,无论他犯了多大的错误,无论他多么调皮,教师都不可用高压手段去惩罚他们。只有用平等的态度教育学生,才能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学生,才能保证学生的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公正是养成教育的保证

爱学生就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和创造精神,用自己的信任关心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公正是一切竞争的基础,是学生奋发进取的催化剂。一个成功的教师一定要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绝不能用成绩的高低判定学生的优劣,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巨大的发展潜能,用公正的心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不要把学生看得一无是处,要善于发现每个人的长处与不足,要相信人性本善。对较顽劣的学生,更要找准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着眼于救,着手于拉,千万不可把他们逼到死角,要留给他们改正错误的空间和时间,对他们的点滴进步及时予以肯定和赞扬,把他们心灵中微弱的火花点燃起来;对中间学生要积极关注,不可抓两边带中间。有一道理我们都明白,“一个人可以被爱,也可以被恨,但绝不能被人忽视。”对中间生要经常扶一扶、推一推,让他们跃上一个新台阶,向优生转化;对优生不骄纵,严字当头,教育他们树立崇高的理想,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带头作用。要正确评价每一个学生,要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老师最喜欢的是他,让学生信服你的教育,你的言行就会有感召力,就会在学生心中引起反响和回应,学生就会按照你的要求自觉去做,良好的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四、真诚是养成教育的灵魂

陶行知先生有名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学生们对教师评价最高的性格品质就是“真诚”。一个教师若能以真诚的自我对待学生,坦率地表现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真诚地承认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就会在学生中引起积极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品格就会畅通无阻地流向学生的心田,教书育人才能奏效。但有的教师对学生虚情假意,表里不一,工作不深入细致,如蜻蜓点水一般,一切都是为了应付领导的检查,根本不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虽然也是忙忙碌碌的,但真诚的付出和虚假的表演所产生的教育效果又怎能相同呢?教师的真诚品格对学生的行为习惯的养成,犹如春雨润物般深入到孩子们的心田,他们会自觉地以诚实、友善、无私为荣,以说谎、偏激、自私为耻。用真诚引导真诚,以人格塑造人格,才会形成激励学生向上的力量。在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教师怎样去引导、把握、影响学生是养成教育成败的关键。教师只要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就会收获一片金灿灿的果实。

五、科学细致地做好班级管理

1.从小事入手,从点滴抓起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习惯,贵在细微、不显眼的小事抓起,持之以恒,日积月累,并且坚持不懈地抓,以达到由少到多,由点到面,由部分到整体的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习惯的目的。

2.以“法”治班,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

“法”就是以学校颁布的各项规范条例为基础,在民主讨论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学生在校学习、生活的行为规范、责任承包等方面内容为主的班规条例,这是全班同学自律的前提。“法治”减少了班主任的主观随意性,让学生在公正的氛围中健康成长。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养成教育的主体,只有使学生认识到抓养成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才能使他们自觉地投入活动中。

3.寓教育于活动之中,形成良好班风。

一个先进的班集体,就像一篇优秀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班集体的“神”,就是人心。

产生集体荣誉感的责任感,班集体也就因此有了凝聚力和战斗力。另外,在对待学生日常行为中出现的问题和表现出来的优点和积极面对时,要鼓励和表扬为主,及时评估。教师的表扬能够增强他们的信心,鼓励他们更加向上。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地加以表扬,教师这种看待问题的理智眼光以及处理问题人性和积极的态度也会感染和接近学生,这样会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鲁洁,王逢贤主编.《德育新论》.《中学德育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版.

[2]吴亮.《浅谈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湛江七中教师.语文中考资源网2002年7月20日.

[3]汪海清,符水泉.《开展养成教育促进全面发展》.浮梁县湘湖中心小学.

作者单位:兰州市兰化三中

作者:孙 兵

上一篇:幼儿艺术审美教育论文下一篇:地方税收统计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