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2022-05-01

摘要:本文围绕在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问题,综述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概况,探讨对护理人才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开展提出了建议。关键词:护理专业生命教育近年来,国内外兴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为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学者认同,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篇1:

让中职学生手机管理工作从“治理”走向“智理”

关键词:中职学生 手机治理 疏堵结合 智理

学生在校园使用手机所带来的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教育管理者的难题。随着智能手机在我国未成年人群体中的普及,不少中小学生患上了手机“依赖症”,他们成为名副其实的“手机控”。针对这一日益严峻的校园问题,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提到了“手机有限带入校园、禁止带入课堂”的要求。中职学生正处于从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渡时期,心理发育尚不成熟。其中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经历过挫折,由此带来的挫败感是不可避免的,他们极易对自己丧失信心,容易产生自卑、悲观等负面情绪,并错误地认为自己在能力、品质等方面都不如别人。他们中的很多人,在这些消极情绪的影响下,不再注重学习,而更倾向于以一种较为轻松的方式逃避现实和消磨时间,于是,手机乘虚而入,将大量娱乐化、社会性的内容传递给了自控能力、分辨能力还不强的中职学生,填补了他们精神上的空虚,消耗了他们的时间和精力。

一、其他国家对学生使用手机的治理措施

针对手机管理这一热点与难点,笔者分析研究了其他国家在治理中小学生校园使用手机方面的措施。

日本中小学生在校园禁用手机显现出“松动”的迹象,主要源于近年来日本自然灾害频发和犯罪时有发生,监护人强烈希望将手机作为在紧急情况下与孩子联络的工具。为顺应民众诉求,日本文部科学大臣明确表示,政府将重新审视“原则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入校的规定,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各中小学校可自行决定是否允许学生携带手机进入校园。2012年,英国教育标准局宣布禁止中小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德国各州政府尽管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不准学生在校使用手机,但是各州的中小学校均制定了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校规。2018年,法国通过相关法案,禁止幼儿园、小学和初中学生在校园内使用手机,此法案为学校限定使用手机的场所及强制没收手机等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

纵览上述几国治理中小学生使用手机的做法,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国家或地方立法、颁布行政规定,实现禁止学生携带手机进课堂的顶层设计;二是通过制定个性化的、可操作性强的校规,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三是通过家校合作和正确引导,允许学生在不影响学习的情况下,有条件地使用手机。

二、学生过度使用手机带来的弊端

科技的发展使手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辨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还不足的中职学生极易沉迷于玩手机之中,手机对他们而言可谓弊大于利。

(一)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

目前的手机大都实现了智能化,各类App层出不窮,功能齐全,包含聊天、游戏、购物、出行等功能,涉及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直接导致了一部分学生精力分散。中职学生普遍自控能力不强,长时间使用手机很容易陷入其中,导致注意力无法集中,影响学业。

(二)助长盲目攀比之风

智能手机的价格因性能不同而有较大差异,多则上万,少则几百。这样很容易让价值观还不成熟的中职学生因为手机质量、性能的不同而形成攀比风气,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对部分家庭造成经济负担,影响亲子关系。

(三)学生易受黄色、暴力等信息的诱惑

智能手机的便利性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各类信息,而中职学生对海量的网络信息分辨能力不足,易受黄色、暴力等信息的诱惑。长期接触大量不良信息很容易使原本单纯善良的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违纪违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此外,长时间沉迷于玩手机会压缩学生与他人的沟通时间,产生社交障碍。另外无节制地使用手机,还容易对学生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

三、手机管理从“治理”走向“智理”的路径

2020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也对学校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校需要进一步端正对手机等媒体设备的认识,正视网课期间暴露出的各种问题,正视新挑战。笔者所在学校在解决学生使用手机问题上的策略是“制度为主,人性为辅,定时定点,疏堵结合”。“疏”不等于全面放手,否则将会导致手机管理的失控,“疏”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有原则、有底线、有节制、理性地使用手机。

(一)引导学生合理使用手机

自律型学生基本不需要教师对其做思想工作,因为他们已经意识到不合理使用手机必然会对自己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引导和鼓励就可以避免其过度使用手机。对于沉溺于手机的学生来说,普通的思想工作已经无济于事,他们对手机的依赖程度较高,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必须用强硬的制度来约束他们。而对于纠结型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意识到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但有时仍经不住诱惑。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积极引导的同时,结合一定的制度管理,便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1.引导学生在思想上科学认识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在新生入学第一个月内,笔者所在学校组织他们进行一次以合理使用手机为主题的班会。请高年级学生现身说法,讲述自己曾经因为过度使用手机,造成了视力下降、睡眠质量不好、学习成绩退步等问题。这种同伴的现身说法,更容易使学生接受,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手机。同时,学校还会邀请青少年健康教育专家给所有新生举办合理使用手机的讲座,讲述不合理使用手机所带来的危害,让学生在刚进入学校之时,就在思想上认识到过度使用手机的危害。

2.家校联动,形成合力,齐抓共管

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不只是学校和学生的问题,更是社会、家庭和学校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要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必须家校联合、共同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很多时候是“家长买、学校管”导致的。如果家长能与学校积极配合,从源头上杜绝学生带手机进入学校,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学生过度使用手机的问题。在开学报到的第一天,笔者所在学校会给每位家长一份手机使用协议书,要求家长配合学校的学生使用手机管理制度。当学生再向家长缠着要买手机时,这份协议书就是家长的“挡箭牌”,当学生因违规使用手机被处罚时,这份协议书就是学校的“授权书”。

(二)制定严格的制度,明确告诉学生在校使用手机的底线

笔者所在学校绝大部分学生是寄宿生,每次到校后至少在学校生活五天,在此期间,学生除非请假,否则不能随意离开学校。为避免学生有被封闭、被隔绝的感觉,满足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需求,方便学生进行沟通交流,笔者所在学校不仅在每个寝室都安装了固定电话,还在午休时间开放计算机室,并开通了网络,全校共有三百多台计算机可供学生使用。这些措施满足了学生的客观需求,缓解了学生对手机的依赖。

尽管笔者所在学校不提倡学生带手机入校,但对于确实需要带手机入校的学生,也制定了相关规定,明确了使用手机的时间和地点,即允许学生在中午休息时间(11:40—12:40)、晚自修前时间(17:00—18:00)和就寝前时间(20:30—21:00)在生活区合理使用手机;禁止学生在其他时段使用手机;禁止学生将手机带入教学区,一经发现将严肃处理。

笔者所在学校对于屡次违反规定使用手机的学生也会采取相应的处罚措施。处罚措施之一就是由学校“暂代保管”,将收上来的手机放入保險箱,代学生保管手机的最短时间是一个星期,最长是一个学年。对于沉溺于手机的学生来说,要求他们严格执行学校的制度,是一种比较可行的做法,让他们知道学校的底线在哪里,一旦触碰到底线就会受到严肃处理。

虽然对于滥用手机的行为,笔者所在学校是“零容忍”的,但学校也充分认识到手机带来的便利性,并巧妙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有益活动。例如,为了美化校园、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以校为家的归属感,学校组织学生开展“卫生死角大家拍”的活动;利用手机发起技能之星、十佳歌手等投票活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同时也感受到榜样的力量;班级建立手机微信群,搭建信息化的互动平台,使教师和学生可以在群里积极、有效地进行沟通与互动。一些教师把上课的教学内容做成了微课放到群里,学生可以利用手机进行在线学习。利用好手机这个媒介,可以大大地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传递信任与尊重。

四、小结

在手机管理这一问题上,学校的管理与疏导并不相悖。笔者认为,应从教育规律出发,不断创新,才能找到有效管理、智慧管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办法。

参考文献:

[1]王怀玉.信息时代背景下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的策略[J].班主任手册,2021(3).

[2]刘钦涛.关于中职生手机管理的三维途径[J].职业教育研究,2010(10).

(作者单位: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作者:俞伟宏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篇2:

浅谈护理专业的生命教育

摘 要:本文围绕在护理专业人文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问题,综述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概况,探讨对护理人才实施生命教育的意义,并就如何开展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护理专业 生命教育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为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学者认同,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在护理专业人才人文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内容,对提高其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概况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轻生自杀现象的反思,着眼于现代条件下人的生存危机感加剧、生命畏惧感丧失、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困境,探讨如何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陶养生命智慧。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教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在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连,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据,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構成了生命教育立体、完整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一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体系,明确生命教育的特征、基础、主题和维度;二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内容,明确生命教育应包含的具体方面和层次;三是探讨生命教育的途径,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二、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意义

护理工作的宗旨是帮助病人。与传统的“见病不见人”的生物医学观念不同,今天护理工作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生物的个体,而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特性的整体的人,护理工作不仅要为病人提供各种躯体疾病的护理,还要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提供健康指导、咨询和教育,护理人员的职责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人由出生至死亡的生命全过程。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生物医学知识、护理专业技能,还要有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人文关爱,再完善的整体护理程序可能在实践中仅限于冰冷的形式,而无法达到优质护理效果。开展护理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完成整体护理的任务。

生命教育的内涵,正是护理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护理人员首先要豁达乐观,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而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通过生命教育,使护理学生掌握生命现象本质,领悟生命内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从而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工作压力等问题,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护理工作。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能够传递的。护理专业学生把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关爱传递给病人,对病人实施生命教育,就掌握了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回避和恐惧心理,增强信心,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让护理专业学生懂得如何在关爱他人生命、做好护理工作中创造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到护理人文教育中,是护理教育的自然选择。

三、开展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

护理专业高、中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前人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为基础,从护理学专业特点和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专业教育实践,探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逐步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积累经验,进而为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可选方向。

在教育的目标上,要把握现实社会对护理人才人文精神的需求,明确生命教育方向,找准生命教育内容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点,设计生命教育内容,适应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实际接受能力,探索生命教育方法。

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一是要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感悟生命内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可调查了解现实条件下护理人员对生命感悟的缺失,把握教育需求,从理论上探讨护理专业学生对生命的感悟应有的内涵,收集和编写与护理专业学生相关的生命故事,在实践中摸索感动护理专业学生,引导他们珍惜生命、敬畏生命的教育方法。二是要教育护理专业学生提高生存能力,促进个体生命的全面均衡发展。根据护理人员所应有的生活技能以及具备与否的现状,整理帮助学生全面发展,护理人文教育应涉及的教育内容,编写教案,设计讲座,进行相关教育实践。三是要教育护理专业学生在关爱他人生命、做好护理工作中创造生命价值。把握全面护理病人对护理人员生命关怀的要求,探讨护理人员对病人实施生命教育的方法,形成有效方法体系。

在教育研究方法上,还可以通过开设讲座、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等方式,就生命教育的单个专题对护理专业学生开展教学实验,研究教育方法手段的可行性与效果;结合护理临床工作设计生命教育实践活动,组织临床实验,探讨护理专业学生对病人实施生命关爱的具体方法,并进行效果检验,以此来逐步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

作者:祁 娟

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护理专业论文 篇3:

增强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思考

摘要:目前就业指导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开设的时间还不长,存在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系统性不够,教学内容不能突出专业特色,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师资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等问题。为增强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建议学校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组,建设一支多元化、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护理专业特色,搭建实践体验平台,巩固、深化理论,为医院培养更优秀的护理人才。

关键词:高职护理 就业指导课程 实效性

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高就业率及高就业质量是衡量一所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之一,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培养大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主渠道,日益受到各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尚多。就笔者所在学校的高职护理专业而言,据麦可思公司的调查报告反馈,我校2011届、2012届毕业生对于母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服务的满意度均较低,但调查显示学生的需求度比较高,说明我校的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亟待提高,作为承担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教学任务的教师,笔者就如何提高就业指导课程的实效性,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 当前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现状分析

1、 课程设置的规范性、系统性及科学性不够

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和《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等文件中,明确要求各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中,进入到各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目前,因高职护理就业前景较好,加之护生专业课程较多,任务重,学校存在重技能培养,轻人文教育的情况,不停压缩公共课程的教学。就本校而言,就业指导课程虽然已被列为必修课,安排进了课表,在大一、大二年级分四个学期开设,但每个学期只有4个课时,总课程也只有16个学时,远远不能满足授课内容的需要,授课计划的安排也不够科学合理,例如大一时就安排讲授求职简历的制作,学习的当时学生会感觉离就业尚远,缺乏学习的兴趣,等到毕业前求职需要的时候,所学的内容又早已忘记,这样的教学安排就失去了就业指导课程开设的意义。

2、 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教学形式僵化单一

目前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使用的教材一般是高职高专通用教材,教材内容针对性不强,不能体现专业特色。内容设置“应急”功能突出,强调“就业结果”不重“过程”,无法体现全程性指导,偏重于怎样写求职信、简历等具体的求职技能,忽视正确就业观的建立和职业素质的长期培养等。[1]目前的就业指导课程仍以传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而且一般安排的都是大班课或是专题讲座,一百多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教学效果非常不好。本来学生思想上对就业指导这类公共课程就不够重视,加之这样枯燥没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以及单一的教学形式,好多学生在课堂上提不起兴趣,甚至昏昏欲睡。

3、 师资队伍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教育部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教高厅〔2007〕7号))中明确指出,建设一支相对稳定、专兼结合、高素质、专业化、职业化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综观目前高职护理的就业指导教师队伍,一般由公共课教师、专职辅导员及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工作人员组成,虽然他们处在学生工作的一线,熟悉学生事务,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但专业背景各异,大多是半路出家的兼职教师,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有,其中也有一些取得了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或是参加过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但这种短暂集中的培训缺乏系统化、规范化,远远不能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就业指导师资队伍整体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4、 实践教学环节缺乏

就业指导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远不是几堂课的理论教学或是专题讲座能够完成的。但是目前高职护理的就业指导课程,基本陷入空洞的理论讲解,仅有的实践教学也仅限于观摩现场招聘会。虽然有时也会参加由上级部门组织的“创业设计大赛”、“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活动,但学生整体参与度不高,覆盖面也比较窄,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及就业过程缺乏感性的认识,在学生真正面临择业时,就业指导课上所学知识的有用性不高,学生依然会感觉茫然无措。

二、 增强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途径

1、 重视就业指导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教育部相关文件中明确规定: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和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列入就业“一把手”工程。首先,领导应意识到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在当今就业形势下的重要意义,切实将就业指导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安排教务部门、公共基础课程教研室、学生工作部门协同合作,成立就业指导课程教研组,结合行业、专业的实际发展,制定适合高职护理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授课内容等,并保证对就业指导课程的经费投入,保证課程开发研究和教师培训的经费。同时还需加强对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领导和监督,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合理的教师考评机制及针对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

2、建设一支专业化、多元化的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就业指导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课程,需要教师具备管理学、心理学、教育学、法学等多学科知识,能够把握学生在该年龄段的成长发展规律,熟悉学生所思所想,并且对行业及市场的变化发展具备一定的敏感性。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起步较晚,高校里也没有专门培养职业指导师的专业,教师都是半路出家,整体专业化水平不高 。因此,为保证就业指导课的授课质量,首先,学校应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专职培训,要求每位专职就业指导教师都必须取得职业指导师资格,并能有机会定期或不定期地参加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或就业指导的相关培训和交流,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就业指导课程教研组开展集体备课和教学教研活动,发挥团体的优势,集思广益,不断充实教学内容,研讨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统一制作课件,同时经常性地相互听课,学习别人的长处,弥补不足,大家共同提高教学水平;第三,建立一支由行业专家、专业的职业指导师和企业管理人员组成的相对稳定的校外兼职教师队伍,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行业经验可以弥补校内专业任课教师的不足,使就业指导课程能够做到紧跟行业及市场发展趋势,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3、不断拓展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

就业指导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目的在于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促使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就业观,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因此,就业指导课程要想从根本上增强教学效果,就必须强调课程与学生的专业教育和专业学习相融合,并将就业指导课程贯穿于学生在校学习的全过程,进而从根本上幫助学生提升专业素质和个人素养。[2]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除了通识教育内容,还必须针对高职护理专业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护理专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护理专业职业素养、医院招聘护理人才的形式及要求等内容,并且要求教师能够关注卫生行业及护理专业对人才需求的发展变化趋势,不断调整更新教学侧重点,增强就业指导对学生就业准备的指导效果。

在教学形式的选择上,主要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特点,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灵活地安排小组讨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案例教学、自主调研汇报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对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在医院实习,校内的就业指导课程在在校的两年中就已完成,而学生一般是在实习后期才开始找工作,因此,可根据护理专业学习模式的这一特殊性,将求职简历的制作、择业技巧及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等一些跟择业指导相关的课程内容制作成网络课程,放到学校的就业网上,方便学生在实习期间的即时学习,提高学生就业的成功率。

4、 搭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体验平台

由于课程教学的特殊性,实践训练必须成为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巩固、深化。[3]因此,从学生入学之初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到毕业前夕的职业适应教育,实践教学必须贯穿就业指导教育的全过程。在学生入学之初,可邀请医院护理专家为学生开设职业启蒙讲座,在学生中开展职

业素质测评,让学生尽早开启职业规划意识,以上级部门组织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为契机,在校内广泛宣传发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了大二年级,可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主题,邀请企业专家开设就业创业讲座,开展围绕就业创业方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如创业设计大赛、护理技能竞赛等,以大赛为抓手训练学生专业技能及组织、沟通交流等通用技能,增强就业核心竞争力;在学生下临床实习之前,以实习单位选拔实习生为契机,组织开展礼仪知识竞赛、情境表演、模拟面试等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认识、观察和体验。此外,学校可以在寒暑假组织一定规模的有明确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到医院见习、到社区进行健康宣教,到福利院、敬老院担任志愿者等,促进学生良好的社会实践意识,加深学生对专业和职业的理解。

总的来说,就业指导课程在我国开设的时间还不长,作为必修课纳入高职教学计划的时间更为时尚短,但实践证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对于开启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意识、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更好对接用人单位和社会的需求,以服务于学生的成长成才为宗旨,将就业指导课程建设的更加系统、科学、规范、更具实用性,是我们所有高职就业指导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提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必须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洁.高职院校就业课程设置探讨[J].职教论坛,2012(21):32.

[2]刘鸿图.融入学生专业背景的就业指导[J].教育论坛,2013(6):173.

[3]沈建华.高职院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实践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3):85.

作者:周媛

上一篇:移动SNS的社交网络传播论文下一篇:教师自主学习下的网络环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