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2022-04-30

【摘要】长久以来,我国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从来没有产生松懈,同时要求财务单位始终贯彻此类监管引导能效指标,为后期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秩序调整奠定深刻适应基础。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篇1: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专项经费列支的思考

摘 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为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有效。检验机构专项经费管理中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专项经费拨付滞后,列支超范围等问题,如何加强专项资金的会计核算及管理,夯实规范的绩效预算监督评价体系值得我们去思考。

关键词:食品药品;专项经费;资金管理;绩效评价

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身体健康和社会和谐的民生问题,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担负着为食品药品质量把关的技术支撑作用。着力完善食品的检测体系,从单一的药品检验向食品药品综合检验检测转变,提升责任体系建设和政府监管力度,迫切需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十二五”专项规划以来,国家大力支持食品药品检验机构能力建设工作,不断加大对食品药品专项经费的投入,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为质量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作用,切实保障人民的饮食用药安全有效。

一、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项项目资金拨付及使用现状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专项经费主要包括各级财政安排的食药监管补助资金,中央公共卫生专项资金,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验资金。各地财政、食药监管局为进一步规范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机构专项项目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出台了一系列监管管理办法。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抽验资金的投入缓解了基本检验专项经费短缺的问题,中央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的拨付,配置了大型检验仪器设备,健全实验室建设,提升检验机构的检验能力,为食品检验资质的扩项提供了硬实力。但与实际情况仍然有差距,规范食品药品机构专项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满足人民群众对食药安全工作提出的更高的企盼和要求,是各级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应着力研究和思考的。

二、现阶段专项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资金拨付滞后

面对大量的食品检验工作,及实验室资质扩项的任务,食品药品检验机构大多在年初已开始进入工作状态,而抽验专项经费的拨付却需在人大批复预算后,方能进入拨付程序。资金拨付滞后,影响单位的支出进度。为保证下一年度专项任务的开展,有的单位就结转专项资金到下年年,还有的是挤占单位公用经费,待专项经费拨付到位时再调账。以前是中央或省级转移地方专项资金大多在下半年才能拨付,导致专项工作项目上半年无法开展。检验工作进度与专项进程严重脱节,年底增加了存量资金,绩效评价根本发挥不出监督和控制的作用。而且给抽验专项经费核算带来困难,使绩效评价结果与预算编制脱钩。近几年来,专项资金尤其是中央及省级转移地方资金在预算编制时就已下达预算额度,均列在预算文本中,预算批复后就能拨付到单位,极大的改变了以前的种种弊端。

(二)专项经费列支超范围

食品藥品检验机构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检验机构食品药品评价性抽验、监督性抽验、风险检测及应急检验等各项费用。尽管具体包括了大多的经济分类支出,还确定了支出所占比例,但实际支出中还会遇到问题,有些带有普遍性,有的还较严重,反映了会计基础、绩效预算管理、监督检查工作的缺失。

小型食品业态满足群众饮食用需求、扩大就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但由于从业者数量多、经营分散等因素,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为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对食品小摊贩、小摊点等开展质量安全监督抽检。但小摊贩、小摊点购买样品无法出具正式发票,专项任务必须开展,这让财务人员无所适从。国家局在培训中提出,小摊点出具收据,附上抽样单和文件即可,同时省局还出台文件。可财政局告知,白条就是白条,不论你如何说明附件,一律不准列支。其实在国外,发票不是都需要税务局和财政局监制,一样具有效力。

近年来国家和省局大力支持地市级检验机构建设,新增不少大型仪器设备,这就需要实验室装修改造,增加实验台,可对于如何列支实验台又有不少争议。在实际操作中无法准确界定是食品专项还是药品专项,如仪器的检定费,无法甄别仪器设备做药品检验多一些,还是做食品检验多一些,如何列支?还是分比例列支?国家局在培训中引用案例指出,某省检验机构实验台列入专项经费,被鉴定为扩大专项资金列支范围。但实事是,实验台的支出不是个小数,日常公用经费也没有那么多可以挤占,况且日常公用经费也没有实验室装修改造这个预算。这样的问题相信每个食品药品检验机构都会遇到,如何处理值得我们思考。

(三)现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管理仍存在的问题

中央公共卫生资金专项用于购置大型仪器设备,按照政府采购法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投的方式进行采购,整个招投标手续完成到签订采购合同,到设备验收合格,支付货款的90%—95%,余款作为设备的质保金,并开始计算质保期。质保金是为了保证购买商品在约定或规定的质量保质期内不出问题,或购买设备在一定运行时间段内不出问题,而买卖双方约定的一定数额保证金。法律上没有明确规定,一般情况下设备质保金的比例在5%-10%之间,双方协商决定。政府采购货物的质保期通常为一年。这意味着当年的预算资金不能全部列支,如果是进口设备,从采购到验收合格所需的时间更长。或者是财政拨款较晚,增加存量资金,抑或出现政府债务。绩效评价没有起到应有的评价作用,削弱了事业单位预算绩效管理的效益。

三、检验检测机构专项经费管理问题的应对策略

(一)加强专项资金的保障

目前食品药品检验机构专项经费均为财政授权支付,取代以前的财政直接支付的方式。财政把监管权力逐渐下放,预算单位的自主权力增大,存在诸多问题不容忽视。年度预算批复后,根据单位业务开展需要,合理提出用款计划,尽力做到资金列支与项目进度一致,做好项目资金保障。尤其是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根据文件规定的开支范围,及早谋划进行市场调研,加快办理招投标手续,缩短支付进程,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

(二)加强专项资金会计核算及管理。

专项经费实行专款专用、专项核算,在项目支出核算基础上,分项目分别进行明细核算。针对小摊贩、小摊点无法出具票据的问题,财务人员经商议提请上级同意在抽样时填写《食品安全抽验购样凭证》,抽样送检验单位时填写《食品安全抽验送样明细单》,购样款费用累计达到一定数额,抽样单位凭这两种单据到税务部门开具相应数额的正式发票。到财务报销购样费用时带发票并附上相应的《食品安全抽验购样凭证》和《食品安全抽验送样明细单》。如此既合理反映了业务实事,又符合了财政部门对票据的要求,报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同意。

每一笔专项经费的拨付应根据专项开展的特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适时调整专项列支范围,保证专项经费支出结构合理,分项目出具财务报表,月末结转专项经费,更加明确直观得掌握专项经费的开支进度。依据实际情况出具文件,为以后的审计工作,绩效评价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依据。增加了食品检验职能的检验机构,如没有配备食品检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可允许新增劳务派遣人员,加大人员经费在专项经费中所占的比例;对于新成立机构就可允许资本性支出所占比重加大,更加合理确定专项经费结构,不能搞一刀切。

(三)夯实规范的绩效预算监督评价体系。

要强化绩效意识,树立“用财要问效”的理念,建立预算绩效评价管理制度。根据项目特点,结合各个专项项目预算管理的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以行业为类,横向地比较分析绩效,科学合理制定绩效目标。改进项目分类和细化项目内容,细化到具体支出功能分类和支出经济分类科目。最后要将对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日常监督落到实处,定期或不定期对专项工作进行总结、建立内部审计小组,不断改进专项经费绩效方法。对食品药品检验专项经费的绩效管理进行考核评价,用指标体系来评判专项经费的使用效率以及预算管理的执行效果。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制度,建立预算绩效与下一年预算安排挂钩机制,把绩效问责和绩效信息公开进一步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赵军.食品药品检验机构抽验专项经费管理探讨[J].会计师,2012,(11):5.

[2]王平.完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的建议[J].中国财政,2016,(11).

[3]钟敏.新疆加快食品药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J]中国医药报,2016,(8):24.

[4]王燕,蒋秋桃.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研究[J].中国药事,2013(:4).

[5]河北省财政厅.深化省级绩效预算管理改革实施方案.2014年11月27日.

作者简介:

孙美芝,张家口市食品药品检验中心。

作者:孙美芝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篇2:

食品药品行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分析

【摘 要】长久以来,我国对于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从来没有产生松懈,同时要求财务单位始终贯彻此类监管引导能效指标,为后期产业安全可持续发展秩序调整奠定深刻适应基础。

【关键词】食品药品;安全质量;财务会计;内部调试;引导途径

一、前言

为了全面清晰地计量我国食品药品行业实际委托项目资金应用细节,有关单位财务开始制定全面管制策略,希望以此强化对于既定委托项目经费使用情况的掌管力度,保证特定资金项目结构控制的安全效能。经过特定检验机构系统会计规范机制调试过后,有关全国不同省区相应地开辟出食品、药品评价性抽检、监管队伍素质结构整改、对应资金使用状况重点检查活动机制,真正确保后期本行业财务会计管理和内部控制精确分析结果的系统呈现。

二、全面梳理十二五规划编制流程

首先,树立十二五规划指标,将国家药品安全质量控制指标列入国务院专项审批文件内部,借助国家编制牵头途径令食品药品监管内容,在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纲要中得到重点表现。

其次,为了进一步稳固国家药品安全规划质量,须及时成立编制领导组织,经过农业、商业、工商、质检等部门有机协调完善内部人事管理体制,能够对十一五规划方案实际执行状况加以客观评估,准确衔接后续系统资源调查活动,为科学财务会计编制规划奠定良好适应基础。需要注意的是,编制活动中须适当灌输民主意识透明度能效,同时邀请会计专业分析部门吸纳不同地区药品食品检验和经济协调控制经验,使得不同财务会计信息及时纳入到当地项目规划架构之中。

三、适当强化预算决算管控质量

国家局目前已经针对药品食品行业会计财务管理创新理念做出系统宣传,包括新闻系统性发布、领导莅临采访等工作事先处理妥当,必要时组织印发规划资料,透过推进实施新版GMP制度、加快推进实施执业会计检验方案,继续实施药品标准提高行动计划,加强药品上市后再评价工作,加大打击制售假劣药品力度,加强网上药品零售市场监管等方面对规划重点任务进行专门解读实效。

第一,全面落实国家局于2011年公布的部门预算数据,透过基本、项目支出审计,稳定新项目在行政受理事务中心安全适应形势。

第二,依照财政单位、国管局统一要求报送2009年相关决算、统计报表,客观清晰映射预期经费执行状况,并且透过决算精确检验实时经费使用细节监督,确保不同经费财务核算的规范性。

四、积极落实监督中央补助地方专项协调地位

首先,合理协调2010年中央对地方专项的补助功效。透过过往实践调查经验分析,中央向地方转移的资金数码已经超出57.2亿元,其中十一五期间实际转移资金占据46.8亿元。为了有效提升整体财政支持力度,国家局开始系统编制中央财政补助中西部、东部等困难其余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方案,使得当年国家这类产业专项补助资金达到14.2亿元,相比去年提升1.7亿元。2010年中央补助资金开始将核心注意力投射在标准制度修订和基础药物监管层面之上,同时稳定监管队伍素质建设实效和药品食品安全专项整治实力。

其次,及时开展以中央管理为核心的地方专项检查功能检验活动,国家局同时在当年7月印发传播中央转移支付项目专项检查方案通知文件,希望能够对食品药品监管能力建设和药品抽查检验使用情况记录大开方便之门,其间首次开辟集中调账模式,针对我国湖南等自治区进行中央转移支付项目重点检查。实际检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省份资金使用结果相对比较合理,单纯拿安徽和黑龙江省为例,贯彻检查任务指标期间发现既有项目资金核算关节出现严重突兀问题,主要表现在结余资金、项目资金核算流程不够规范层面之上。面对这一系列技术性问题,国家局主张全国不同地域进行限期整改,并且将整改阶段中各类状况记录并检查完善。

五、加快突进全系统基础设施吸纳调试步伐

第一,全面稳定基础项目建设资金。透过2010年全系统基础设施中央基础资金数目审视,有关十一五期间投资累计大致为50亿元,相对地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项目顺势贯彻资金保障能效。除了我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模式改革活动之外,有关各类项目对于中央投资衔接端口建设工作基础接近尾声。

第二,全面投入到项目建设进度推动流程之中,持续到2010年尾声,国家医疗器械检测部门开始进行广州、北大中心改造项目布置,期间包括济南中心前期准备工作已经处理完毕,而沈阳办理各项审批手续也趋近完全。具体说来,国家口岸药检部门实际参与的改造工作中,大批城市都在上级正确领导范围内进行原址自主调试,而中检所迁建项目全面启动,相对地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结构建设中提供合理数目的硬件招标,有机舒展相关软件开发实力。而中西部行政执法装备或是药检配备都透过集中招标途径完成科学采购任务。

第三,全面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管理监督水准。国际相关管理部门已经开始将工作中心适当转移到地方中央项目之中,借助已经争取建设的资金向监督检查机构强性输入。为了有效稳固中央项目支持动力,相关技术人员依照食品药品科学监管体系相关设施管制规范条例,制定国家口岸药品监管系统基础设施建设规则,分别制定国家口岸药检项目和国家先进医疗器械检测中心改造方案。对应组织也开始全面召开国家口岸药检改造项目会议,印发涉及强化国家药品检验改造项目工作实施流程的通知文件,对内部改革工作相对复杂的加以适当督促。另一方面,为了合理迎合十二五阶段食品药品监管职能协调发展需求,国家局特定组织开始修订药品检验机构基础仪器设备配置和行政执法机构装备标准配备系统调试要求指导文件。

六、完善我国食品药品产业会计管理与内部控制校的具体策略内容补充

首先,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组织对年度“食品安全调查与评价”和“药品再评价与不良反应监测”两个试点项目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报送财政部并获得认可,为下一步扩大预算绩效管理范围奠定经验基础。部门预算中,国家局继续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报送3个绩效评价试点项目,3个绩效目标项目。预算绩效管理的推进,有利于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增强单位支出责任、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节约公共支出成本。三是加强对直属单位的审计监督,全年完成4项国家局直属单位负责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审计在廉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其次,提升人员业务能力,从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公务卡制度和使用、部门决算编制、国库集中支付全年用款计划支付介绍、省药监局规划实施等方面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药监系统人员的综合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加强系统内人员的经验交流,增强全体人员的凝聚力。

最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为加强行政管理的条理化、规范化、标准化,以及内部审计工作,强化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规范公务支出管理,进一步推动公务卡制度改革,扩大公务卡使用范围,规范单位工作的操作流程。通过建章立制,发挥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形成用制度规范行为、靠制度管事、工作程序化的工作机制,为规范财务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七、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食品药品行业会计财务管理机制已经在全国范围内深度拓展,其间单位工作人员素质或是检验设备得到全面更新,使得既定单位财务支出方面得到精准监控,避免一些思想不良人员私藏小金库行为衍生。相信经过内部工作机制内容系统调整过后,我国药品食品行业内部会计财务管制工作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水准,最终避免对相关企业造成不必要的信誉损害和严重经济创伤。

参考文献:

[1]冯明磊.医药企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场现代化,2011,22(20):114-123.

[2]闫芳.开展财务会计管理规范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财经界(学术版),2011,25(10):125-140.

[3]杨迎晖.关于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2,26(03):156-162.

[4]陈永红.浅谈医药企业财务会计管理与内控制度[J].企业研究,2012,22(10):147-158.

[5]王洪霞.基于加强企业财务会计管理的探讨[J].现代商业,2014,31(06):99-104.

[6]宋伟.浅谈如何加强中小企业财务会计管理[J].时代金融,2014,23(09):154-171.

作者:吴洪飞

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绩效管理论文 篇3:

食品安全与政府有效监管

近年来,我国发生一系列食品安全重大事件,政府虽不断加大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却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今年5月,“挂羊头卖鼠肉”事件成为舆论焦点,再度引发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担忧。端午节前后,有关粽子的安全问题又频频曝光,如糯米过期、粽叶染色反复使用等。如何才能让公众在餐桌上放心吃饭,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深度分析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需要关注:一方面是许多学者推崇的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失灵,另一方面是政府监管的有效性不足。

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存疑

有效性是完成策划的活动或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长期以来,我国的监管部门习惯了用“出动执法人员多少人次,查处食品违法案件多少件,罚没多少款项、取缔和停产了多少违规企业等”总结监管成绩。总体来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稳定,并呈上升态势。但是,也存在着从小作坊到大企业,从某个区域到某个食品行业不时暴露的各类食品安全问题,这些令老百姓对食品监管的有效性产生质疑。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层出不穷,仅2013年上半年发生的具有一定影响的食品安全事件就不下20起。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已影响了国人的健康,有专家担忧地说:“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如果不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再过50年,很多人将生不了孩子。” 2011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在消费者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67.8%的受访者将其归咎于政府及相关部门监管不严。当下食品安全事故频发,消费者对政府监管信心严重不足。

许多有影响的重大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媒体曝光以后,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才开始“彻查”。每当一起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总会有人提出这样一个疑问:连那些非专业、非执法的记者都能发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为什么监管部门、专业的执法人员和检验人员却一直蒙在鼓里呢?如公安部破获的“地沟油”案,民警就是在接访中听到群众反映而引起警觉,从而顺藤摸瓜破获的,而相关的监管部门和检验机构却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办报告显示,目前,全国具有食品相关检验能力的技术机构近7000家,大部分隶属于卫生、农业、质检、粮食、食品药品监管、环保等部门,从业总人数达15.04万。这些机构由各有关部门分头建设、各自设置技术机构,每年各部门都投入大量的财力物力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但是,近几年曝光的各类食品安全事件中,极少是由检测机构提前检验出来的,这些监管部门设立的法定检测机构没有起到很好的防控作用。一般都是媒体曝光后,检验机构才开始被动地寻找检测方法。一个尴尬的例证:记者将一批地沟油样品送至国家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中心,其中两瓶样油的检测结果竟符合食用植物油和食用动物油的一般指标要求。各类发证检验、监督检验、执法检验难以把关,按通用标准、通用方法也发现不了问题,不得不让百姓质疑监管部门检验机构的能力。

影响食品安全监管有效性的因素

今年3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成立,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的指导意见》,对地方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体制再次进行调整完善。国务院还提出,要“建立最严格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监管制度的调整能否提高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呢?还需要实践去检验。为了提升政府监管的效果,需要对其制约因素进行深度分析。

一是食品监管的宏观环境问题,这包括四个角度政府管理意识需要提高

我国地方政府管理有两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制约着食品监管的有效性。

一是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长期以来,我国地方政府热衷于经济建设中的配置资源,过多地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追求GDP的高速增长。二是地方政府的政绩观和现实利益需求。现行的财税体制、政绩考核制度难以克服地方政府的增长主义倾向。这些追求经济发展、维持形象和稳定的倾向,会让地方政府产生地方保护主义、纵假护假、干预监管部门的执法等行为,采用不正当手段保护本地食品企业的利益,影响到监管部门的监管。

法制法规需要跟进我国的食品法律制度存在三个方面问题:

一是重公法监管、轻私法保护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制度根源。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了政府在食品监管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等公权力,消费者被侵权时通过司法等途径获得经济补偿的渠道不畅,广大消费者在维护自身权益、促进食品安全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微乎其微,且最终沦为不安全食品的受害者。

二是处罚力度轻。现行法律没有实现守法所获得收益大于违法所承担的成本之目的,对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远没有西方发达国家大。而且,监管中自由裁量权的存在也让惩罚是否到位大打折扣。食品生产者的违法成本低,起不到很好的震慑作用。

三是缺乏统一性和系统性。由于食品法律法规体系缺乏国家整体指导和精心规划,使得不同位阶和部门的法律法规之间存在冲突,内容有交叉重复、不协调现象。数量虽然多,但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

社会性监管需要加强

我国食品安全的社会性监管包括行业协会、消费者、中间层等。由于行业协会、消费者协会等组织长期以来政社不分,在法律地位、资金来源、运作的独立性等方面存在诸多限制,对政府存在依赖思想和千丝万缕的关系,监管作用不突出。媒体监督由于涉及到媒体背后的经济、政治、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因素,不同程度地存在顾及诸多利益或权力,或受到某种利益诱惑而最终无法形成有效的舆论监督。由于社会性监管力量薄弱,加重了政府监管的负担,而政府监管部门却也没能很好地发挥和支持社会性监管的作用。

食品生产和消费环节互相影响

我国当前的食品安全状况不容乐观,尤其是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不讲诚信道德,目无法纪,惟利是图。社会诚信的严重缺失搅乱了市场经济的正常秩序,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破坏了行业的正常竞争。另一方面,消费者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和信息有限,对口感的偏好加大了食品质量的不安全程度。而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也直接影响了生产者的市场行为。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和消费者不理性,给食品政府监管增加了难度。

二是食品监管领域的体系性问题,这包括七个方面监管体制亟需梳理

长期以来,我国食品监管一直存在多头监管问题。监管环节过多,导致政出多门,多头执法,监管职能交叉重叠,条块分割、沟通不畅,容易造成监管漏洞甚至真空。今年3月,改组成立国家食药监总局后,以前我国食品药品实行“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体制变成由一个部门统一管理。 新的食药监总局由多家部门组建而成,如何将这些机构较好地组合在一起,还需要一个磨合过程。

监管行为需要自律

监管部门在监管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很容易被企业的不法利益诱惑,出现权力异化、出租和寻租。过去,有些监管部门由于财政供养机制不顺,依赖于罚款返还保障办公经费和工资福利,或者把经济收入作为干部考评重要指标等原因,影响监管的公正性和效率。由于监管职能的绝对垄断性,无法直接评估内部行为效率,也无法比较各部门之间的效率,工作人员没有竞争压力,导致监管措施不能有效地执行到位。

监管目标需要清晰

我国的监管机构往往被赋予了无所不包的含义,监管目标不明确。这既会造成“监管缺位”,不能保障公众利益;也有会造成“过度监管”,损害市场机制活力。食品监管部门的目标应该是确保食品安全和公众健康,防止欺骗、促进健康,让那些触碰了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企业和个人及时受到应有的惩罚。监管部门希望多做些锦上添花的业务,但是这往往会影响本质职能的正常发挥,导致政府信任危机。而且这种总体引导功能,导致在责任的承担上倾向于抽象的总体责任或转嫁式的替代责任,监管部门争权夺利、趋利避害,给权责的统一带来冲击,形成监管越来越无为或形式化。

监管方式需要改进

我国目前的监管方式还存在缺乏连续性、“运动式执法”、重审批轻监管等缺陷。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这些传统的统治型监管理念和监管方式已经内化到监管部门的运行模式中,即使知道存在缺陷却也很难轻易改变。食品安全监管方式的更新同样受到原有制度的约束和阻碍,并且这些传统监管方式反过来又进一步强化了路径依赖,增加了改革的难度。

监管技术需要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的食品科技体系主要是围绕解决食物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而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注相对较少,结果导致食品安全监管科技成果和技术储备不足,成为制约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发展的一大瓶颈。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1万名正式员工中,2100名是有学位的科学家,其中包括900名化学家和300名微生物学家。据了解,美国FDA 的多残留检测方法可同时检测食品中 360 多种农药残留物,德国的方法可检测 325 种,而我国只能检测 180 种农药残留。

监管信息需要公开

在食品市场中,由于消费者自身力量的局限、企业与消费者之间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信息公开制度的建立显得更有意义。公开的信息包括企业和食品信息,也包括监管方式、监管结果,使消费者能够知悉食品市场的安全性和对行政权力的有效监督。目前有的监管部门考虑到地方经济、市场稳定、部门形象等因素,在信息公开时具有一定的选择性。有些部门及官员信息垄断,削弱对监管企业及食品质量信息的透明度,这些都不利于监管效率的提升。

检验机构需要竞争

在我国,传统上的食品检验机构以及国家认可食品检验机构均隶属于官方。在食品安全执法时,一旦面临多个部门之间的利益纠纷,就会出现不同部门隶属的检测机构其检测结果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或出于部门或地方之间的利益,误报、谎报、迟报食品检测及结果。2012年湖南“金浩茶油”致癌物超标事件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这些检验机构因是监管部门的直属单位,依靠垄断地位获取的检验任务基本满足生存发展。由于职能定位不准确,没有发挥好公益性的监督检验服务,过于偏重经济效益和自身发展,其安全把关、风险防控和服务消费者的公益性职能没有充分显现。

如何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有效性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弊端,可以尝试先从两个方面逐步改进。

第一,优化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社会环境。

有关部门需要转变政府职能,改变传统绩效考核模式。改革财税体制,使地方政府事权、财权相统一。结合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强化导向机制,引导政府部门和人员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建立中央对地方政府的奖惩机制,尽量遏制地方负责制带来的激励不相容弊端。

法律法规方面需要做到“公法私法并重”,国家有必要建立完备的私法,以便确权、规权和维权。对食品安全问题应该加大惩罚力度,不仅加大经济上的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更要追究肇事者的刑事责任。监管部门应为公民维权提供便利,食品监管部门应建立起针对消费者的便利检验制度,积极协助消费者进行检验,为其提供检验帮助,给予检验证据,以便消费者能通过司法途径获得赔偿。

在社会管理领域,亟需重建中国社会诚信体系。从根本上铲除滋生惟利是图的土壤。在全社会建立诚信档案,斩断造假者无所顾忌、任意恣肆的造假之路。

第二,如何完善食品安全政府监管的治理结构。

监管部门需要明确保障食品安全、保护公众健康、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这一基本目标,承担好监督、支持和评价的角色,充分体现监管专业化和本位化的需求。按照透明的规则,运用法律对市场准入、生产和服务质量、安全、卫生进行专业监管,把该让渡给社会、市场的让渡出去,把该担当的角色担当起来。

政府方面需要保障公务员和行政执法人员的经费,对监管部门实行严格的收支脱钩,杜绝行政收费和罚没款返还,防止监管部门为了生计和部门利益而“生财有道”。

通过严格的问责机制对监管人员进行有效管理。《食品安全法》、《刑法修正案(八)》对食品安全监管人员责任追究的规定更加严厉,制度再好也要严格执行才有效。国家要完善具有可操作性的责任追究规则,要将个体承担作为责任落实的关键,避免问责流于形式。

将监管信息公开,鼓励社会和公众监督。监管部门需要公开监管过程,及时发布监管信息,引导公众监督。监管政策设计要听取公众意见,维护公众利益。监管政策要保持稳定,给生产企业保证稳定的监管环境。建立有效的监管决策程序机制,可使用成本-收益分析,这包括:通过量化分析、评估该措施的潜在收益,指出可能受益的人;通过量化分析、评估该监管措施的潜在成本(包括监管机构指定和执行监管规则的行政成本,食品生产企业和其他人遵守规则的服从成本,以及对经济市场运行等产生的不利效果等),并指出可能承担的人;考察其他实质上可以以较低成本实现相同监管目标的替代性方案,同时分析这些替代性方案的潜在收益和成本,并说明不采用的法律原因。

鼓励社会化、市场化检验机构的成长,同时对此进行有效管理,以弥补政府机构检验能力的不足。(作者系山东省质量技术监督干部学校专家)

作者:何远山 陈超

上一篇: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小学教育论文下一篇:老年护理专业选修课程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