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论文

2022-04-30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论文 篇1: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推进路径

【摘要】 我国现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未富先老的情况突出。老年长期护理呈现出老年人自理能力整体的下降、高龄人群数量增加很快、失能老年人数量的剧增以及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等特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能否及时、稳妥、合理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相对较晚,需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护理保险意识;建立健全长期护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开展多样化护理服务,建立适合的护理等级;积累经验数据,提高费率厘定的准确性和完备性;加强风险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改变风险控制技术及人才匮乏、护理机构及护理人员的现状。

【关键词】 长期护理保险 护理保险意识 法律法规 护理等级

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特别是卫生医疗事业的进步,使得一个国家或地区中婴儿出生率不断下降和老龄人口平均寿命延长,导致老龄人口在数量上不断增加且占比较大,这种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转变为“老年型”的动态过程被称之为“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长期护理保险就是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应运而生的保险险种,它的出现是时代的必然产物。长期护理保险(Long-Term Care Insurance)是指为那些因年老、疾病或伤残需要长期照顾的被保险人提供护理服务费用补偿的保险。我国现已进入老龄社会,老龄人口规模巨大、老龄化速度快于发达国家、未富先老的情况突出,老年长期护理呈现出老年人自理能力整体下降、高龄人群数量增加很快、失能老年人数量剧增以及长期护理成本居高不下、长期护理服务供需失衡等特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能否及时、稳妥、合理地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发展。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护理保险意识

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相对较晚,2006年中国保监会颁布的《健康保险管理办法》首次将长期护理保险定义为一个新的保险险种。虽然是一个新的险种,但却涉及千家万户,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鉴于民众对其了解的缺乏,有必要加大对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力度,使其真正广泛地深入人心。可以率先选择在像北京、上海这种金融业发达、保险业开放较早的城市展开宣传,为长期护理保险的开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以点带面,随后向其他城市逐步推广。同时,借助媒体和各方力量,做好舆论导向,以民众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宣传方式吸引投保,提高民众对长期护理保险重要性的再认识,使其改变传统养老的观念,主动参与到护理保险中来。

长期护理保险的宣传工作不能仅针对老年人这个层面,大部分中青年人群也需要增强长期护理保险的意识。尽管健康的体魄使得中青年人群无暇顾及健康保险更不用谈及长期护理保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每个人都会面临由于疾病而产生的财物损失的危险。显然中青年也是长期护理保险需求潜在的生力军,他们可以通过尽早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方式,为自己将来的晚年生活提供护理保障,以保护个人财产不受侵蚀。并且费率通常与投保年龄成正比,投保人在年轻时购买长期护理保险,不仅费率低,而且还能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此外保险公司方面应适时推出更多样化的长期护理保险的产品供民众参与选择。

二、建立健全长期护理保险的相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

第一,应尽快出台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法。2012年7月1日,青岛市率先推出地方性《关于建立长期医疗护理制度的意见(试行)》的正式实施细则,填补了我国老年医疗护理制度建设的空白。试行办法中首先明确了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均在护理保险的覆盖范围内(明确了哪些人可以享受长期医疗护理待遇、参保人如何办理长期医疗护理的相关手续);其次明确了青岛市护理保险基金的资金来源渠道(护理保险费主要通过调整基本医疗保险统筹金和个人账户结构进行筹集,财政根据基金使用情况给予补助,企业和个人无需另行缴费);再者明确划分出护理保险的支付范围及不同等级各自的支付标准;最后对加强资格准入、实行严格监管也作出了相关的具体规定。相信青岛的试点会带动国内其他地方长期护理保险的进程,助推我国尽快制定出本土化的国家《长期护理保险法》以及相关的法律法规。健全的法律体系将推动长期护理保险走向正规化、法制化。

第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可将保费全额计入经营费用进行税前列支,并且所得利润可免征所得税;对于为职工缴纳长期护理保险费的用人单位,可将保费作为经营费用计入成本,在税前列支,同时保费可以作为经营费用予以税收扣除;对于购买长期护理保险的个人,缴纳的保费和获取的保险金均可享受个人所得税的抵扣;同其他健康险一样,长期护理保险的死亡给付金不作为遗产,无需缴纳遗产税。由此可见,发挥税收杠杆的作用,可以带动我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空间的有效扩大。

第三,执行宽松的投资政策。由于长期护理保险投保周期长,且受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长期护理保险基金的资金运营风险较大,从而影响了日后保险金的正常给付。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开发分红型、万能型长期护理保险产品,有效应对通货膨胀,满足投保人对保障职能与长期储蓄职能的双重需求。政府应对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执行宽松的投资政策,拓宽投资渠道,可通过允许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投资建设医疗护理机构,提高投资股票、债券以及不动产的比例等措施,有效地保证基金的流动性、安全性和收益性,以期为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提供一个宽松、通畅的营运环境。此外,各级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信贷支持作用,按照信贷通则加大贷款支持力度,积极扶持长期护理服务设施建设。

三、开展多样化护理服务,建立适合的护理等级

从发达国家的长期护理保险经验来看,建立护理等级评定的标准是完善长期护理保险体系的前提。老年人作为一个复杂的特殊群体,他们的身体健康状况具有很大差异性,具体可以划分为完全自理型、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完全自理型是指身体状况良好,可以独立完成日常生活照料的老龄人群;半自理型是指身体状况比较健康,但患有一种或几种慢性疾病,日常生活需要他人给予一定援助的老龄人群;完全不能自理型是指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患有严重的疾病导致失去自理能力,日常生活完全依赖于他人全程照料的老龄人群。显然不同类型的老龄群体所需的医护照料在内容和层次方面均不同。例如,居家护理主要针对完全自理型老人,而机构护理则适用于半自理型和完全不能自理型的老人。

我国现阶段尚未研究建立统一的护理等级评定标准,导致无法满足老龄群体多层次、多元化、多选择的现代医护服务需求。由于运作护理等级评估体系的工作量大,应以社区为立足点,建立适宜的护理等级政策,将护理等级进行科学细化,合理界定给付水平,对不同级别的人群采取分类护理,将有效地提升医护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在被保险人申请护理服务时,首先要由专业的审查机构根据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自理能力、实际需求等来评定是否能够接受长期护理,需要接受哪一级别的护理,然后由专业的护理人员来提供护理服务,并且定期追踪被护理者的最新康复情况,根据健康状况的变化,由专业机构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对被保险人的康复治疗方案进行修改与制定,从而达到更好的护理效果。确保满足被保险人的普遍和特殊性需求为主线的护理等级评定标准卓有成效地实施,对于实现长期护理服务多样化具有深远意义。

四、积累经验数据,提高费率厘定的准确性和完备性

长期护理保险在产品设计与定价方面的可靠性离不开大量的经验数据,这些经验数据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长期护理保险费率厘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进而影响到保险公司经营的长期护理保险产品的盈利水平。因此,保险公司在厘定长期护理保险费率时,应高度重视产品设计的基础环节——经验数据的质量,根据经验数据,获取有关被保险人自身的健康信息和数据,需要对被保险对象进行健康认证和经济收入认证,并及时追踪被保险对象的最新状况。在信息技术日臻完善的今天,保险公司应该加强与社会保障之间的合作,实现数据交流和共享,从中搜集已有客户和潜在客户的信息,根据信息中完备的数据厘定出相应的赔付额度、发病率、死亡率等。保险公司还应该整理与分析内部数据以满足产品开发的需求,建立自己的疾病率和护理费用率等基础数据库。在保险费率厘定、准备金计提、风险管理的过程中,可以借助于行业内的经验数据或者国外的经验数据。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国外的经济水平和人口结构与我国不同,在参考这些外部数据时,必须加强对其的审核,以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可信度和准确度。保险公司还必须定期或不定期更新长期护理保险的精算数据,从而维护和改善现有产品,进而达到提高费率厘定的准确性和合理性的目的。

五、加强风险管理,培养专业人才

长期护理保险的关系人大体由保险人、被保险对象与医疗护理机构这三方主体组成,他们的利益出发点各不相同,三方主体之间常常会出现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彼此之间会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作出不利于另一方的决定,这种情况就造成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大量存在。为防止此类状况的发生必须建立有效的长期护理保险风险防范机制,以维护保险市场的稳定。

保险公司进行风险控制的关键是核保核赔,按照常规在保险人核保时,需要被保险对象进行体检,并履行其如实告知的义务。在这点上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保险公司核保核赔环节所采用的方式,即吸纳检验和判定被保险人日常生活活动、自理能力状况的专业测试方法。具体做法是:一方面,根据被保险对象已有的社会医疗保险统筹账户及个人账户管理卡(医保卡)上储存的原始信息,了解其既往的身体健康状况、就医记录的原始资料以及其他保险公司对其赔偿和拒保的详实等等,利用共享的信息最大限度地防范被保险对象的道德风险;另一方面,要多渠道培育被保险人的长期护理保险意识,正确看待护理保险,尽可能减少逆选择、降低道德风险的发生,以避免造成有限医护资源的不必要浪费。

为了规避医疗护理机构的道德风险,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管理式护理”(Managed Care)的方式,即保险人根据被保险人群的年龄结构等因素向指定的医院支付固定的费用,通过将长期护理保险供给方与医疗护理机构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的利益联盟或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长期护理保险市场上搭建起一个高效的管理型医疗服务合作平台,在此平台之上医疗护理机构既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又可以节约运营成本;另一方面保险人通过主动控制护理费用,可以更有效地防范来自于医疗护理机构与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同时,保险公司与医护机构的整合可以利用行业间的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信息共享,为庞大的被保险人的信息建立一个数据库。数据库提供的详尽资料不仅可以有效控制被保险人的道德风险,有利于保险公司合理厘定长期护理保险费率、控制经营成本,还可以约束和限制医疗服务机构的行为,避免护理费用过度的攀升,提高医疗护理机构的信用度,逐步建立起医疗风险控制网络体系,不断完善长期护理保险的医疗风险控制体系以及相应管理监督制度。

长期护理保险不同于一般的人身保险,其核保、核赔、精算等业务不仅要求有科学、严密、高效的工作流程,还需要从业人员具备极高的专业技能。例如,核保人员需要审慎判定被保险人是否满足长期护理的条件,一旦发生长期护理服务时,保险给付频率较高,这就需要保险人能及时提供理赔服务。保险公司开展长期护理保险,不仅需要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绩效考核,还要不断对护理保险的专业人才进行储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复合型的医护管理专业人才,不断加大梯队建设、壮大人才队伍。例如,可以通过与大专院校合作,开设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专业,专门培养既具备医疗知识背景又精通保险知识的双重人才,提高长期护理保险的专业性与技术性;通过与发达国家的保险公司交流合作,将其先进的运营经验和技术借鉴到我国长期护理保险经营之中,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解决长期护理保险的供给不足的矛盾,对逐步达到长期护理保险的供求均衡也是大有裨益的。

六、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

第一,健全护理机构。一要切实加强护理机构的设施建设。在这一过程中,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通过财政筹资兴建公营的护理机构和无障碍设施等,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和康复治疗。一般地,公营的护理机构会严格要求老年人的护理资格,以重点解决最弱势群体——“三无”、低保、失能、病残的老龄人群的护理问题。除公营护理机构外,政府还要积极引入社会力量,支持和鼓励民间企业和非营利组织参与其中,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采取多渠道、多形式地引导各种团体经营和私人投资以及引进外资等方式参与到私立护理机构的建设上来,配套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在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精神上给予大力弘扬,旨在引导私立护理机构采取市场运营模式与公营资源力量有机整合,共同建立和完善配套服务设施体系。二要全面加强护理机构的规范管理。在护理设施的添置上,应该讲求内部基础设施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切实保障护理机构硬件能够为各类老年人提供一个人性化、功能齐全、安全舒适的机构环境,尤其是要重视高龄老人、失能老人日常生活护理的实际需求。在强化护理机构的硬件管理的同时,还要重视提升护理机构的软件建设。应根据实际制定护理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按照各地区的护理需求,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完善服务标准、规范服务内容,切实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政府还要引导和监督各类护理机构实行市场化、产业化的运作。同时通过适宜的政策措施来降低护理机构的费用,提高护理服务质量,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主动入住护理机构,为整个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创造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

第二,加强长期护理人才建设和专业培训。一要强化对医护服务人才的专业培养,加大培训力度,建设专业化的服务队伍。面对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现有的医护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无法满足当前的照料需求,护理人才素质不高是我国长期护理发展的一个瓶颈因素,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从多方面着手,鼓励和培养多层次的护理专业人员投身到长期护理服务的行业之中。与我国大专院校、卫生院校联合开办长期护理专业,加强专业技能人才的储备工作,积极推进长期护理业务的专业化;与当地的高校联合协作,定期组织现有的护理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在职教育和岗位职能培训,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在职人员的岗位胜任能力;在国家的层面上制定相应的护理服务人员等级划分,明确医疗、康复、护理等各个阶段的服务标准,并配备相应的医护人员,这种工作细化更能提高医护照料的效率、质量和品质;拓宽护理培训内容,护理不仅涵盖传统的身体护理,更应针对老龄人群心理特点,着重加强对心理慰藉服务的规范;优化护理人才队伍结构,研究和制定长期护理从业人员准入和退出机制,可以效仿保险代理人的资格认证,推行长期护理从业人员持证上岗制度,以此推动护理服务人员职业化和服务内容专业化水准的稳步提升。二要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的力量。在社会上大力宣传尊老爱老的传统美德,鼓励志愿者参与到长期护理服务中来,并对其进行专业的护理服务知识和技巧培训,使他们能够较为专业地处理被护理者的一些基本护理问题。目前,很多中小学以及高校都设有青少年志愿者社团,特别是大学生社团,其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更强。因此应大力发展社区志愿者队伍,并调动家庭成员尤其是“40、50”人员的积极性,因为他们更能使被护理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除此之外,我们还应充分重视低龄健康老人在其中的作用,实现“以老治老”。目前,有大批低龄健康老人,他们既是长期护理服务的需求者,同时也是长期护理服务潜在的提供者。老年人之间的互助行为,不仅可以减轻社会的养老负担,同时,也为低龄老人提供了发挥余热的机会,使他们在参与为高龄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提供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内在价值,保持良好的、乐观向上的心态。

(注:本论文得到吉林省财政高等教育专项资金项目的资助。)

【参考文献】

[1] 袁辉:健康保险制度创新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2] 王丽华:长期护理保险在山西的市场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J].经济问题,2008(7).

[3] 杨娅婕:我国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的障碍与对策[J].经济问题探索,2011(5).

作者:李春会 李姗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论文 篇2:

建设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doi=10.3969/j.issn.1001-8794.2014.07.029

【摘 要】作为天津开放大学(筹)先期启动建设的新专业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建设具有全国“首创”性特点,该专业的建设将在完善涉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丰富涉老专业本科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填补国内空白,也必将为提高涉老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做出一定贡献。当然作为全国“首创”本科专业其建设与发展也将面临诸如师资队伍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课程群如何兼顾技能培养和理论教学以及专业成长性等一系列的挑战。

【关键词】开放大学;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涉老专业

【收稿日期】2014-04-02

【基金项目】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校级科研课题“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课程群建设研究”,课题批准号为13XY1039

一、建设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的背景分析

1.社会老龄化进程加快急需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专业人才

根据国际公认的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 的标准, 我国大陆地区从2000年已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 。预计未来20年,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加重,到2030年全国老年人口规模将会翻一番。据国家统计局官网信息,截止2011年底全国共有65岁以上老人12,288万人,但各类机构提供的老年及残疾人服务机构床位有3532万张,[1]也就是说平均3479位老人拥有一张养老机构的床位。加之,受到“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观念影响,多数老年人不愿或不能到养老机构接受服务。从1980年9月《中共中央关于控制中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提倡一对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至今我国内地的计划生育政策已推行三十多年,第一批独生子女已经成为现代社会和家庭的中坚力量。于是“四二一式”家庭(四位老人、两个中年人、一个孩子)成为现代社会家庭模式主体,这种家庭模式使得家庭养老的压力激增。老人依托社区居家养老已经成为我国大陆地区的养老趋势,而社区工作者中缺乏具有养老专业知识或经过养老专业培训人员。据《中国统计年鉴2012》数据显示,截止2011年底我国共有城市养老服务机构5616个,职工81万人;农村养老服务机构32140个,职工152万人。[2]另据“人民网•天津视窗”报道称有统计数字显示,截至2011年底,天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8743万人,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年人口数量为2952万人。然而目前,本市专职养老护理员的人数却不足6000人。也就是说1个专职养老护理员要同时为约312位60岁以上老人提供养老服务。并且目前从事该行业的从业人员以下岗职工和外来务工人员为主,持证上岗很难保证。[3]即便是国办养老院具有中级以上职业资格的从业人员数量也是寥寥无几,民营机构的情况就更是不言而喻了。在社区工作者队伍中针对社区养老的专业人才更是极度缺乏。

2.境内外高校开设涉老专业情况

二战后,世界范围内的老年学研究开始兴起,老年学研究的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各国甚至国际间建立,随后,一些知名大学(杜克大学、芝加哥大学、香港大学等)纷纷开设了老年相关专业,讲授老年学的课程,并设有老年学的学士、硕士、博士学位,出版专门的学术杂志、学术著作和教材。在我国台湾地区,实践大学、台湾空中大学、台南应用科技大学等都相继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相关专业或课程,培养大批专业人才。

与之相比,我国大陆地区的老年相关专业建设起步较晚,办学层次也没有形成本、专科以及研究生以上教育层次的全覆盖。从专业设置来看,教育部2012年9月新颁布的《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中,12个门类、506种专业里尚无“老年”相关的专业设置。[4]现有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体系中除部分医学类院校开设“老年护理”本科专业外,“老年”相关的社会学专业已经覆盖了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学位教育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专科)层次,但大学本科教育层次存在留白区域。

中国人民大学1984年开始在人口学专业下招收老年学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2003 年率先开设了老年学专业,招收攻读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此后全国共有7所大学陆续开始招收该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5]从教育部2000年确定老年人服务与管理专业为首批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试点专业以来,全国共有19所普通高等职业院校和2所成人院校招收“老年服务”相关专业专科学生,其中包括天津职业大学。

二、建设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机遇

1.推动涉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如前所述,目前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中老年学作为社会学一级学科下的一个二级学科只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而社会工作专业涉老方向目前也只招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大学专科层次)学生。[6]这也就意味着“老年学”专业的硕、博研究生本科以前的专业背景只能是相关的社会学其他专业、老年医学专业或是人口学专业。而高职(大学专科)学生毕业后如有继续深造的需求也找不到绝对对口的专业可读。换言之,每年全国有大批涉老专业的高职学生升学无路。

开展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教育不仅可以解决涉老专业高职(专科)毕业生的升学深造问题,还可以为老年学硕士研究生以上教育提供稳定的,有一定专业基础的生源,从而提高老年学专业研究生的生源质量。更重要的是可以由此逐步发展并形成涉老本科专业教育体系。推动涉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2.专业方向课程资源建设可以填补国内空白

目前,我国大陆出版的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各层次教材都比较丰富,而涉老专业相关教材却出现了“两头大中间小”,甚至是“两头有中间无”的现象。也就是说老年学专业研究生以上层次用教材和老年服务与管理方向的高职高专类教材也比较成熟丰富,本科教材几乎找不到,文字教材尚且如此,媒体教学资源的缺乏就更是不得而知了。国内学界最具权威的老年学教材当属邬沧萍先生的力作《老年学概论》,此外找到的老年学本科教材多为《老年病学》相关的医学专业教材,其他专业方向性的本科教材极为罕见,即便找到也是译著,例如[美]詹姆斯•H 舒尔茨著裴晓梅等人翻译的《老龄化经济学》。

由此不难看出,涉老专业特别是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方向的本科教材是极缺的,开放大学在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的本科教材及教学资源建设领域大有可为的空间,且其成果定能填补国内空白。

3.借鉴境外高校办学理念及教学资源形成专业特色

开放大学作为国际远程开放教育协会以及亚洲开放大学协会大家庭的成员与境外开放大学有着很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天津开放大学(筹)从2008年开始与台湾空中大学建立了姊妹校关系,2010年开始引进该校生活科学系《中老年疾病与保健》等五门相关课程资源面向全市开放教育学员开设通识类选修课,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后又先后与台湾弘光科技大学等台湾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在建设开放大学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过程中,我们可以利用前期的境外高校合作关系,继续借鉴其办学理念,引进整合其教学资源,特别是专业方向课程的教学资源或实践基地,形成“全球化视野”的开放大学特有的专业特色。

4.依托开放大学特色形成涉老本科专业的办学优势

开放大学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倡导“有教无类”“人人可学习”“处处可学习”的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办学理念,同时其前身广播电视大学在其五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形成了系统办学的优势,积累了整合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经验。这些都为形成开放大学涉老本科专业优势提供了前提和保障。开放大学完全有能力整合社会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用最优质的资源,打造高品质的涉老本科专业。在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把教育教学资源功能最大化,依托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面向社会,深入社区和行业开展高水平的职业培训、社区教育,提高在岗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服务社会。

三、 开设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面临的挑战与思考

1.来自涉老专业师资队伍相对匮乏的挑战与思考

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专业建设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便来自专业师资队伍的相对匮乏。人民大学作为我国第一个招收“老年学”专业研究生的大学,其招生不过10年,因此“老年学”专业毕业的研究生还相对数量较小。天津开放大学(筹)虽然在前期参与国家开放大学社会工作专业教学的基础上培养了一支稳定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但目前还没有专门从事老年学教学与研究的教师,特别缺乏能够承担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专业方向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的教师队伍。面对这样的挑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尽快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素质,锻炼并形成一支具有天津开放大学特色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一是制定“教师素质提升五年计划”。在建设专业的同时培养锻炼教师队伍。从学校学院层面制定教师素质提升规划,以五年为一个周期,通过送出去、引进来相结合的方式和教学带动科研的途径,逐步形成专业师资梯队。二是发挥电大办学特色,充分整合社会优质教师资源为我所用。通过与天津市老教授协会合作,聘请一批退休时间不长的相关专业老教授加入教学团队。一方面使得老教授们老有所为老有可为,为老年教育发挥余热;另一方面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用老教授们的严谨教学与科研态度,深厚的学术功底,带动青年教师的成长,加快该专业专职教师队伍成长的速度。三是继续深入推进天津开放大学(筹)与台湾空中大学、弘光科技大学等多所境外高校的师资交流培训,一些纯专业技术性的课程教师可以采取派送访问学者的方式赴台短期培训,以开拓教师视野,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亦可聘任台湾籍教师来津讲学,促进两岸师资交流。

2.来自专业课程群建设的挑战与思考

来自课程群建设的挑战亦是作为全国“首创”本科专业要解决的重要问题。我国高职教育和硕士研究生以上教育都有涉老专业,并已经历了十年的经验积累。如何建设好该专业的本科课程群,使本科课程设置即能彰显在高职教育基础上的提升,又能为学生将来接受研究生教育做好专业铺垫,必将是摆在该专业建设团队面前的一道难题。在课程群建设上要坚持“技能培养与理论教学递进原则、引进与开发相结合原则、专业成长性原则”,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基层留得住用得上的涉老专业人才为目标。可以借鉴我国高职本科课程设置的经验。同时还可借鉴台湾科技大学涉老专业课程设置的经验,适当引进课程,边建设边开发。同时有必要特别指出,专业课程群建设一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用发展的思路设计,坚持专业成长性原则。

3.来自教学资源匮乏的挑战与思考

作为“首创”本科专业,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的建设必然要面临教学资源的相对匮乏。如何边建设、边教学、边充实教学资源,就需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边引进、边开发,在此基础上根据天津开放大学(筹)的师资队伍实际和专业建设需要确定具有优势的课程,重点建设优质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天津开放大学特色的精品课程。比如,社会工作专业基础课程可以利用现行的该专业本科权威教材及资源;老年护理、活动策划、机构经营等方向的课程可以引进台湾有关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也可以两岸合作共同开发建设;老年福利政策法规方向课程可以自主开发。在建设过程中确立2—3门专业方向课程打造精品资源。

作为天津开放大学(筹)先期启动建设的新专业社会工作(老年服务策划与管理)本科建设具有全国“首创”性特点,该专业的建设将在完善涉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涉老专业本科教材及教学资源等诸多方面填补国内空白,也必将为提高涉老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做出一定贡献。

【参考文献】

[1][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2[DB].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2/indexch.htm.

[3]人民网•天津视窗《天津市专职养老护理行业发展调查:谁照料这些老人》[OL]http://www.022net.com/2012/8-31/445125412915958.html.

[4]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等文件的通知[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2/201210/143152.html.

[5][6]林殷,陈可冀.中国老年学教育体系的现状与思考[J].人口研究,2001,(3):6-9.

(编辑/赵晓东)

作者:楚莉莉 李珺

老年护理专业人才梯队建设论文 篇3:

沪高校养老服务类专业 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出炉

从上海人口深度老龄化的现实需求出发,《上海高校养老服务类专业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近日新鲜出炉。根据计划,上海将以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技术型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争取到2021年,全市护理(老年护理)和老年服务类专业(含专业方向)点数达10个,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000人。

记者获悉,这一行动计划是为加快推动养老服务事业持续发展,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培养作为一项长期重要任务,坚持以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切实加强养老服务类学科专业建设,为上海养老服务事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之举。

从总体目标上看,争取到2021年,基本建立适应上海老龄化城市发展需求,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并重,专业设置科学,布局结构合理,机制体制完善,多方协同育人的养老服务类专業建设体系。

据了解,按照“职业教育为主体,应用技术型本科和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相衔接”的原则,上海将鼓励支持具备条件的相关学校增设养老服务类相关专业点。对专业设置进行分类指导,将护理(老年护理)、老年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列入重点扶持专业。争取到2021年,全市护理(老年护理)和老年服务类专业(含专业方向)点数达10个,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达到1000人。

同时,要构建贯通培养体系,建立“中职-专科高职-应用型本科”贯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校通过中高贯通、中本贯通、高本贯通等方式,探索“整体设计、分段实施、一体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养老服务事业的人才梯队建设提供保证。

作者:刘昕璐

上一篇:饭店企业财务管理比较研究论文下一篇:愉悦课堂教学农村初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