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究论文

2022-04-30

摘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多样的社团综合实践活动也逐渐成为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应当成为每位地理教师的追求。以学生地理社团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多样的高中生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力和实践力,进而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究论文 篇1:

贵州省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的升级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经济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以及工业化的进程中,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现象越加明显。本文通过一个新的视角投资、劳动力、技术水平三个方面探究贵州产业结构出现的问题,并针对第一、二、三产业提出合理的调整思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

关键词: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

改革开放以来,贵州的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与此同时,贵州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经济的发展脚步日益加快。但是,与发达地区相比,无论从国民生产总值还是人均生产总值上看,贵州仍然处于相对滞后的经济地区,2012年,贵州的国民生产总值为68522亿元,仅占全国水平的001% (5162821亿元)。经济落后的贵州地区要想实现经济的稳定持续增长,在工业化的进程中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优化是重要任务。

一、 相关理论依据

(一)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配第克拉克、钱纳里和罗斯托等人分别对三次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化规律作出了分析,他们发现:○1随着经济的发展,劳动力是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第二产业的剩余劳动力再转移到第三产业中。○2在经济发展阶段,工业化的发展可以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人均收入水平变化和制造业各部门相对比重变化的存在一组标准值,即第一产业占GDP的份额为163%—186%,第二产业占GDP的份额为314%—332%,第三产业占GDP的份额为500%—505%,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为237%—286%,劳动力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为307%—332%,劳动力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为407%—431%。○3经济社会发展可以分为必须经历的6个阶段: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进入自我持续增长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其中起飞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是两个关键的阶段。

(二)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从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开始,它是美国数学家柯布和经济学家道格拉斯探讨制造业投入与产出关系的生产函数,它的基本形式是在工业的总产值中,决定工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是投入的劳动力、固定资产和综合技术水平三个方面。索洛在此理论基础上采用资本和劳动力的可替代性,认为经济增长的路径是稳定的,并且引入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而再后来的新增长理论将技术进步内生,把技术进步作为内生动力的来源。人力资本模型、R&D模型等分别对经济增长持续和永久的源泉与动力进行了阐述。

二、贵州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

(一)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水平

根据数据显示,贵州三次产业结构的比值远远低于全国水平。从1978年至2012年,第一产业的产值占全国产值的比重仅仅在15%—21%之间;第二产业的产值占全国产值比重的07%—12%之间;第三产业的产值占全国产值比重的09%—14%之间,并且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变化较平稳,第二产业产值在1993年以前一直在1%以上,1993年以后开始下降处在07%—09%之间,2010年又重新开始呈现上升趋势,第三产业从2006年开始呈现上升趋势,从2006年的112%上升至2012年142%,增长幅度不大。从产值来看,贵州所占全国比重低下,远远落后于全国水平。

(二)投资结构

以三次产业结构的角度分析,从2000年至2011年贵州固定资产投资的趋势来看,贵州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呈现以下态势如图1: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2008年开始出现上升状态;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先上升后下降,2008年开始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三产业的投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也是出现在2008年的时期出现了投资回落的状态。由此可见,2008年,我省进行了产业政策的调整,逐步加大了对第一产业以及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第二产业的投资力度放缓。

但是,在贵州省对固定资产投资向第三产业倾斜,对全社会投资产业结构的变动产生巨大拉力的同时,投资结构的矛盾和问题越加明显,投资在产业结构上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以农业为主的第一产业的比重在过去一直呈现下降的趋势,2008年,比重开始回落上升,这并不利于我省对农业的发展,也不利于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水平,第一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在2008年以后并没有上升,反而出现下降的趋势,第一产业的投资力度加强的政策并没有使得第一产业的产值得到经济的持续增长,这势必会制约贵州省工业化的进程。第二产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现象已经出现改善,但是产业内部的结构依然存在不平衡,还没有实现均衡和协调的持续发展,这就呈现出第二产业的产值,并没有得到持续稳定的增长。第三产业的产值占GDP的比重之中一直呈现上升趋势,这有利于我省对产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但是产业结构内部还是存在不合理,大部分投资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服务业之中,投资渠道单一,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投资还存在不足,例如金融、科学研究和综合性服务业等。

随着投资结构的改善,第一产业的产值出现下降趋势,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增长过热的情况有所改善,投资热度也相对放缓,第三产业的产值开始出现持续上升,根据配第克拉克定理和钱纳里理论,贵州省的产业结构整体上开始出现合理化的转变,但是无论从投资结构还是产业结构的内部平衡与协调的角度,仍然还是存在诸多问题。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

(三)劳动力结构

2001至2011年十年期间,就业人员在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来看,出现了严重的不协调状况。依照钱纳里标准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的角度看,劳动力占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662%—8183%之间,和标准产业结构的比重237%—286%相比,相差425—5323%,这说明劳动力占第一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所占比重过高,第一产业劳动力剩余较多。从第二产业的角度看,2001至2011年十年期间,劳动力占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一直在517%—1204%,和标准的产业结构的比重307%—332%相比,相差2553%—2116%,说明劳动力占第二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所占比重过低,第二产业的劳动力严重不足。从第三产业的角度看,2001至2011年十年期间,劳动力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一直在1169%—2134%,和标准的产业结构的比重407%—431%相比,相差2901%—2176%,说明第三产业的比例不协调,所占比重偏低。因此,劳动力结构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不协调。第一产业中劳动力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劳动力比重较低,第三产业中劳动力比重较低,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无法向第二产业中转移,并且第一产业中的劳动力无法适应到第二产业中,从而第三产业中劳动力也无法顺利吸收第二产业劳动力。

在劳动力素质方面,数据显示,2000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中文盲或半文盲中所占比例为2142%,2005年为1448%,,2010年为1232%,期间共下降91个百分点,小学文化2000年、2005年、2010年所占比例分别为3977%, 3829%,3570%,期间共下降407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395%上升到2005年的4114%,2010年为4256%,高中文化程度由2000年的329%上升至2005年的392%,2010年为659%,中专文化和大专及以上文化2000年分别为比2005上升031和028个百分点,2010年分别为191%和192%。由此可以看出,文盲和半文盲及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在减少,初中、高中、中专及大专文化程度在上升,但是上升比例较低,上升速度缓慢。因此,贵州农村劳动力主要以初中文化为主,劳动力素质偏低,主要以体力型劳动为主,技术性劳动占较少,收入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就业信息吸纳能力,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转移的领域越来越狭窄。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上不能和下岗工人相竞争,另一方面,低素质的劳动者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和经济周期的相关程度增大。劳动力在产业中的移动是需要有质的保证,即教育和训练的水平、掌握高技术和技能的能力。过剩的劳动力不能从传统落后的产业中转移到新兴的产业部门,而新兴产业部门又缺乏高素质的劳动力,这样就加重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制约程度。

(四)技术水平

从R&D经费的规模来看,我们采用R&D经费的支出数据反应R&D的经费投入情况,2001年至2011年,贵州省R&D经费支出持续上升,规模不断扩大,呈现直线上升的趋势,由2001年的535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3636亿元,增长了68倍,与此同时,地区的生产总值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从2001年的113327亿元,上升至2011年的570184亿元,增长了5倍,由此可见,R&D经费的规模不断增大,经济的得到持续的增长。

从R&D资金投入结构来看,从2000年至2009年十年期间,R&D的投入增长速度较快,但是投入强度增长缓慢,一直处于042—066的较低水平之间,资金投入的主体结构仍然以企业资金为主体,占到 70%以上的比例,政府投入比重偏低,只占20%左右。2009 年R&D的经费来源中,政府资金55亿元,占总资金的205%,企业资金186亿元,国外资金5115万元,其它资金22亿元,其中企业资金的投资比例达到706%,成为R&D资金投入的绝对主体。而2000年的企业资金在3亿元以上,占当年R&D资金来源的71%以上,政府资金占到20%以上。由此可见,由于地方的财政力度不足,政府资金无法成为R&D的资金来源主体,所占份额明显过低,而企业资金由于基数过低,其工业增加值比重仅占2%,所占资金来源结构中份额比重的虚高现象。另一方面,2011年,贵州省投入于基础性研究的经费为292亿元,占研发经费的804%,用于应用研究的经费为2949亿元,占1074%,用于试验发展的经费为2949亿元,占8122%。可见,R&D经费投入的结构存在不合理现象。

三、贵州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对策研究

(一)适度投资力度,转变投资方式

一方面适当减缓第一产业的总体投资力度,把重点转移到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方向上来。国家首先需要给农业适当的支持,大力发展农业规模经营相结合,开放市场,获得效益,投资方向可以转向于规模经营,调整投资结构的变动,推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把第一、二、三产业有机的衔接起来,对农业的支柱产业和产品实行区域化布局以及规模化的生产,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方式。

另一方面,工业在过去投资过热现象之中开始呈现减缓的趋势,虽然投资总体规模得到了减缓,但是在贵州实现经济增长的同时,需要加快工业化步伐,而工业化的实现必然需要适当的投资规模和合理的投资结构。从工业内部结构方面,贵州省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煤、磷、铝、铁合金等矿产资源开采型和加工型的生产,目前仍然是以重工业为主,而轻工业过轻的产业格局,因此,应该调整优化重工业、发展轻工业的方向,以节约能源、保护生态环境为目标,实现工业的优化升级,促进清洁生产以及循环经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二)实现农村人口的有序转移,重视人力资本投入

通过分业经营使得一部分农民脱离农业进入中小城市,走向城镇化道路;通过加强农村教育设备配套的建设,实现普遍化、正常化、规模化,甚至把劳动力的培训计划纳入工作考核规划之中,让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能够得到教育培训,利用自己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之中,真正提高劳动生产率,并且可以顺利转移到第二产业中,更加较快的适应;通过深化农村土地流转改革,建立农村土地产权制度,解决土地所有权不明确的问题,使得农民可以真正获得长期稳定的土地使用权和继承权,掌握完全自己经营的权利,并且自己获得对土地增加投入所产生的土地增值收益,尤其是那些拥有土地的农民,但是对土地经营不善的情况下,可以将自己土地的使用权让出,转租给愿意高价获得土地权的农民,使得自己能够获得进入城镇从事非农业劳动所需要的资本,实现由第一产业顺利向第二产业转移。

(三)改变R&D资金投入主体结构方式,建立创新制度

创新对于制造业的发展至关重大,首先,我省需要鼓励传统制造业采用技术创新,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其次,从研发投入方面,政府应尽快改变目前的R&D资金投入的主体结构,扩宽资金的投入渠道,提高政府资金投入的比重,对R&D资金的投入方式进行创新,加快以政府为导向的创新型资源组合配置,充分发挥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等的创新能力和协同效应,提升整体科技创新水平。(作者单位:贵州财经大学)

文章属于“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度在校学生科研资助项目

参考文献:

[1]Dosi,G1988.“Sources,procedures.and microeconmic effects of innovation.”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XXVI,pp.1120-1171.

[2]Altenburg,T,2006.“Governance patterns in value chains and their development impact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Development Research,18(4),pp.498-521

[3]廖元和.中国西部工业化进程研究.[M]第4页.国家九五社科基金项目.2000.9

[4]龙霞.中国固定资产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6.4

[5]邹显强.贵州产业结构低度化成因及对策分析[D].贵州财经大学.2009.6

[6]胡永平、祝接金.《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3.2

[7]甘露、邓文锋.贵州R&D资金投入主体结构错位的成因分析[J].贵州省信息中心.2013.1

作者:黄婷 张虹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究论文 篇2:

依托社团实践活动 培育地理实践能力

摘 要: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发展,丰富多样的社团综合实践活动也逐渐成为培育中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首要目标,应当成为每位地理教师的追求。以学生地理社团实践活动为基础,开展多样的高中生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地理思维力和实践力,进而使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关键词:学生社团;实践活动;地理实践力

引  言

国家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全部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进一步强调,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高度关注。地理实践力强调学生对地理知识的主动思考和综合探究,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手段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开展地理实践活动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是培育地理实践力的有效途径,有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高中生地理实践活动开展的背景

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中学生社团活动日益频繁、多样,逐渐发展为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第二课堂”[1]。地理社团活动理应与地理课堂有机结合,成为培育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然而,当前地理社团在学校和学生中的开展并没有形成明确的体系,不利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践证明,当前地理课堂上开展实践活动面临着很多问题,可谓困难重重。首先,很多教师将地理实践活动安排在课外完成,指导性不强,实际意义不大。其次,实践活动的特殊性也决定着其开展的难度。由于目前高中仍是以课堂教学为主,学校在课时安排时很难将两三节地理课连在一起,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来进行地理实践活动。最后,开展实践活动必须要有实验材料、实验工具及基本经费等的支持,而目前这些支持明显不足,所以某些活动的开展实际存在着较大难度。

二、高中生地理社团开展地理实践活动的策略

(一)内容贴近生活,激活主体活动期待

高中地理教材内容非常丰富,关系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社团活动在选取主题时,要从日常生活实际切入主题,从周边已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地理现象入手,避免假、大、空、虚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实践活动。接地气、平民化的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有助于充分激发活动主体的参与热情和学习期待。教师应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从而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例如,我校地处西北地区,所以学生社团地理实践活动主题可以以本区域环境为切入点,探究干旱半干旱环境下外力作用与地形地貌、土地沙化、土壤盐渍化形成机理等问题。同时,身处城市的学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可以就近调查一下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变化、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机制、城市休闲农业的发展状况;而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就近调查探究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内容,如农业生产区位、农业产业化发展等农业问题。

(二)选题契合学情,尊重学生认知需要

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认知差异很大,因而地理实践活动内容的设计要有层次性,难易结合,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有兴趣参与实践活动,并在活动中得到能力的提升,满足个体的认知需求。同时,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才能科学搭建学习支架、建构活动方案。例如,随着时代的发展,旅游和研学逐渐成为当前学生最喜爱的户外活动之一。根据学生这一兴趣爱好,我们以“我为家乡旅游发展献计策”为主题开展地理实践活动。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展开调查研究,掌握家乡旅游资源的分布和特点,然后让其分小组合作制作小视频,通过自媒体渠道发布到网络,对外宣传家乡旅游资源。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

其次,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可以增加难度,让学生结合教材知識,对家乡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探究家乡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最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外出旅游体验和感受,并利用网络资源调查“网红旅游地”的发展策略,深入探究家乡旅游业的发展方向,为家乡旅游业发展献计献策。

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教师应及时调整实践活动,逐步增加难度和深度,最终实现活动目标。

(三)主题指向明确,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社团实践活动必须以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教师只有引导学生沿着既定的目标开展活动,才能有效保障实践活动的意义。例如,借助乡土地理资源,笔者以“清源镇蜻蜓村农家乐”为例,开展自主探究学习,综合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教师可以从区域认知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了解蜻蜓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特征、交通现状、人口、农作物及“蜻蜓村农家乐”的发展形式。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农业区位因素角度入手分析“蜻蜓村农家乐”发展的优势条件和不足,探究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教材所学知识,学生能够深入分析思考,探究“蜻蜓村农家乐”及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出路,从而有效解决问题。

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在研学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培养并提升了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综合思维和创新能力;同时依托社团活动,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意识、建立起建设家乡的责任感和意识,实现了综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三、社团实践活动的不足与展望

社团实践不同于传统的教育场所和教学范式。复杂的活动场景和多变的实践条件增加了地理实践活动的变数,制约着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养成。

(一)人数有限,参与面狭隘

由于地理實践活动仅限于在社团中开展,所参与的学生有限,并不能覆盖所有的学生。对此,组织者今后应努力做好、做精几个典型的实践活动,将其精品化、校本化,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

(二)准备不足,活动低效

地理实践活动的准备不够充分,易导致活动形式化,不能实现预期目标,浪费学生的一些课余时间。今后,组织者应重视活动前的策划和准备,要引导学生学习理论知识,构建理论基础;编写活动手册,明确实践活动的目标、责任、分工,按照活动手册逐步完成实践活动;要提前预见活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相应处置的备选方案;要亲临活动现场,加强指导,提升实践活动的质量。

(三)反馈不足,后续力孱弱

实践活动后,学生总结与反思不足。这不仅影响了活动效果,也不能为后续活动提供保障。组织者应及时关注学生活动后的总结与反思,尽可能编写总结报告,及时调整社团后续活动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增强实践活动的有效性。

结  语

社团多样化的地理实践活动,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放飞自我、展示自我才华的机会,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和社会实践;同时,把教学延伸到课外,拓宽了学生的地理视野,发展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其在动口、动脑、动手过程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团队共同学习完成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学会生存和生活,学会做人做事,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石春丽.运用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研究初探[J].教师论坛,2014(06):38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一般自筹课题“基于学生地理小论文作业的高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方法研究”(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547)的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杨菊梅(1976.2-),女,甘肃武威人,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

栾建伟(1989.9-),男,甘肃陇西人,硕士学位,中学一级教师,主要从事高中地理教学。

作者:杨菊梅 栾建伟

农业产业化的理论基础探究论文 篇3:

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

摘要:随着农产品消费转型升级,电商对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的作用日趋明显。以京东生鲜为样本,通过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20个初始范畴以及电商位势、电商资源赋能、电商结构赋能、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农产品品牌成长五个主范畴,抽象概括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过程包含的要素,构建了由驱动条件、驱动路径、驱动结果组成的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并用京东生鲜的三种模式分析验证了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机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结果表明:电商位势是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前置条件,电商结构赋能和电商资源赋能是两大实施路径,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及农产品品牌成长是最终驱动结果。电商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首先要充分利用其在供应链网络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自身位势建设;其次应搭建起开放、包容的赋能平台,深耕产业链,为农户、商家等输送金融、数据、物流、营销等资源;再次应联合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模式。

关键词:电商;品牌价值创造;农产品;扎根理论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品牌价值链视角下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创新体系研究”(17BGL017)

随着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农产品消费逐渐趋于品质化、品牌化。电子商务与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推动农产品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演进,电商平台成为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近几年来,京东生鲜、本来生活、盒马鲜生等生鲜电商平台通过协同多方主体,从深耕产业链源头入手,依托自身平台优势,整合上下游资源,推动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实现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打造出“京觅”“百色芒果”“褚橙”等极具竞争力的农产品品牌。基于此,本文以京东生鲜电商平台为样本案例,以农产品全产业链参与品牌价值创造为切入视角,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探究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旨在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提供理论参考,以及为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提供实践思路。

一、相关文献回顾与评述

(一)农产品电商

农产品电商作为一种新型业态,以互联网、大数据、区块链等先进技术为支撑,有效连接农产品供需端,由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参与驱动产品或服务创新[ 1 ]。农产品电商平台的出现减少了农产品流通環节[ 2 ],形成了需求规模经济[ 3 ],跨越了供需方的时空约束和地域限制[ 4 ],为农产品产业链中流通、营销环节的改进提供了条件。研究发现,农产品电商在构建现代农产品供应链、提升农产品品牌化程度和农民收入、创新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汪向东等[ 5 ]、曾亿武等[ 6 ]对农产品电商驱动助农增收,提振区域经济的可行性、机理及对策进行研究。电商平台对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的作用日趋明显[ 7 ]。

(二)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

经济学理论认为品牌价值是由各类成功的营销规划和活动创造的,是企业的一项无形资产;品牌价值创造是涵盖各类生产和非生产要素投入、核心成果产出和转化,最终获得消费者价值认同的一个复杂链式过程[ 8 ],品牌价值创造的结果能够给企业带来溢价收益和销售量增长[ 9 ]。长期以来,产品主导(G-D)逻辑占据营销科学范式的主流。2004年,瓦戈(Vargo)等[ 10 ]主张以服务主导(S-D)逻辑替代产品主导逻辑,提出利益相关者通过资源整合和服务交换在多层次的聚合中共同创造价值。越来越多的研究将S-D逻辑作为品牌价值创造研究的理论基础[ 11-12 ]。张婧等[ 13 ]基于产业服务情景,提出产业服务企业要多关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互动性品牌价值创造活动。唐玉生等[ 14 ]认为品牌价值创造是利益相关者各方共同作用的结果。具体到农业领域,农业的分散性和弱质性使得单一的生产管理者难以打造企业品牌,而由多个生产管理者联合打造区域品牌是可行的[ 15 ]。刘刚等[ 16 ]基于案例研究,分析探讨了农业龙头企业所构建的农业产业生态系统构建及演进机制。张月莉等[ 17 ]通过分析农业集群品牌经营主体价值创造行为的驱动因素,构建了农业集群品牌经营主体价值创造行为产生机理的理论模型。

(三)农产品电商与农产品品牌

品牌消费已成为农产品消费需求新的增长点,尤其是网购农产品对品牌的依赖度逐渐增强[ 18 ]。农产品由于附加值低,品牌难以维持,且质量管理及流通成本高,因此目前农产品品牌化程度较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王朝辉等[ 19 ]认为资源和能力是品牌化的重要影响因素,并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在农产品品牌的形成过程中,品牌运营主体的创牌意识和服务意识是驱动农产品品牌形成的主观要素,而农产品生长环境管理、基础设施条件等是外在保障[ 20-21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电商成为突破农产品品牌发展瓶颈的有效途径[ 22 ],部分学者开始关注电商环境对农产品品牌成长的影响。张耘堂等[ 23 ]从原产地形象角度对农产品电商品牌的成长路径进行了研究。汪旭晖等[ 3 ]基于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的双案例比较研究,指出电子商务用户规模、信息共享的优势有利于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优质低价和稳定供应。罗晰等[ 24 ]提出可借助互联网平台对销售渠道进行升级,以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三)研究文献评述

现有对农产品电商的研究集中在农产品电商的内涵、作用及发展趋势等方面,鲜有涉及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研究。有部分学者基于服务逻辑主导视角和利益相关者视角揭示了品牌价值创造的内涵,但学术界尚未形成明确的理论框架,对产业链上利益相关者如何进行价值创造的问题仍待探究。此外,农产品品牌成长的研究停留在初步阶段,电商助力农产品品牌建设作为农业转型升级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成长的创新实践尚未得到有效关注。鉴于此,本研究针对电商如何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及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的问题,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抽象出理论,阐释变量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研究结论有望丰富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理论,为电商平台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提供实践指导。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揭示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及实现过程,既要回答创造了哪些价值,又要回答如何实现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本质上属于探索性研究。此外,鉴于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过程贯穿于整个农产品产业链,需要研究者从自然情景出发系统性地深入探究,因而采用扎根理论方法收集客观数据,通过开放性译码、主轴译码与选择性译码三重译码过程提炼出核心概念和范畴,实现对资料的深度挖掘。

(二)案例选择

遵循探索性研究理论抽样的原则,兼顾案例选取的代表性,本文以京东生鲜为案例样本。京东生鲜作为国内最大的生鲜电商平台,已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在全国核心城市拥有全温层冷库,日均订单处理能力达到100万件,超过3 300个配送点执行生鲜冷链配送任务,能清晰展示农产品电商行业的发展,适合案例研究。京东生鲜自2015年提出农村电商战略以来,坚持“打造农产品品牌”,所售农产品覆盖全国95%的产地,到2020年8月已实现农产品交易额超5 000亿元,在助力农产品上行、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值得总结和提炼。此外,京东生鲜通过整合资源,已先后探索出精准扶贫模式、京东农场模式、特色农产品模式这三种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模式,助力打造出“跑步鸡”“游水鸭”“飞翔鸽”等农产品品牌(详情参见表1),其成功经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与借鉴意义。

(三)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通过一手数据和二手数据进行资料整理,数据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到2020年5月。一手数据的采集主要以实地访谈的形式进行,课题组通过前往京东生鲜事业部、“京东到家”线下实体店、京东物流转运中心等多地展开实地调研,调研对象有京东生鲜事业部中高层管理人员、京东云仓经理、跑步鸡项目参与农户、京东生鲜消费者等共10人,整理资料约3.5万字。二手资料的收集包括:公开发表的关于京东生鲜的文章,如企业网站的介绍、新闻、微博推文等;在调研过程中从企业获得的相关文献,如企业内部报纸、内部档案等;案例样本中7个农产品品牌下消费者的用户评价,用户评价收集共100条,共计2 050字;农产品电商行业研究报告和政府的相关政策文件。经统计,收集得到的二手资料约18万字。

三、基于京东生鲜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

(一)开放性译码

开放性译码分析程序为初步概念化—概念化—范畴化。为挖掘京东生鲜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三种模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在开放性译码过程中,我们分别对三种模式逐一译码,再将资料整合汇总,对提取出来的概念循环往复比较进而提炼出初始范畴。

1.基于精准扶贫模式的译码分析

研究基于“跑步鸡”“游水鸭”等农产品品牌的初始语句,总结出“品牌强农”“消费升级”等30个二级概念,如表2所示。

2.基于京东农场模式的译码分析

基于京东农场模式文本资料的分析译码,研究概括出“产地直采”“品质溯源”等19个二级概念,如表3所示。

3.基于特色农产品模式的译码分析

对特色农产品模式进行分析,研究总结出“渠道对接”“品牌升级”等14个二级概念,如表4所示。

4.开放性译码总结—范畴释义

经过对三种模式的开放性译码,我们将庞杂的资料逐渐归纳提炼为概念,下一步将通过对概念的持续比较,将相似概念提炼为范畴。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基于不同模式划分了开放性译码过程,但并不意味着译码分析结果是截然分开、互不相关的。事实上,它们是往复比对、不断迭代和统筹融合的。本研究将开放性译码归纳得到的63个二级概念最终提炼出20个初始范畴,其包含概念、内涵如表5所示。

(二)主轴译码

主轴译码是在已形成的初始范畴基础上,总结归纳不同的范畴在概念层次上存在的联系。具体做法就是根据不同范畴间的相互关系和逻辑次序将相似的范畴归为同一类属,并提炼出主范畴。本文共得到B1电商位势、B2电商结构赋能、B3电商资源赋能、B4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B5农产品品牌成长五个主范畴,范畴之间的联结关系以及主范畴的提炼过程如下:

1.电商位势

研究将品牌导向、品牌效应、平臺优势、成长环境四个初始范畴归纳为主范畴“电商位势”。位势的概念借鉴于物理中势能的概念,指企业积聚各种资源后经过合理组织,并与外部环境不断互动而形成的势能[ 25 ]。电商位势指的是农产品电商平台因其在网络组织中的位置而具备的信息、知识、技术、品牌、声誉等稀缺性资产的综合状态。电商位势与四个初始范畴的内部逻辑关系如下:品牌导向、品牌效应、平台优势是电商位势的三个内部要素,包括价值观、能力、资源三个维度。成长环境是电商位势的外部要素,包括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消费升级的趋势以及“互联网+”等宏观环境。

2.电商结构赋能

包含产销对接、标准输出、技术支撑、渠道融合四个子范畴。结构赋能是赋能主体通过改变客观条件使得能力可以赋予给无权利主体的过程[ 26 ],通过电商结构赋能,电商平台与价值链上利益相关者搭建起互联互通的沟通渠道,呈现松散耦合的网络生态结构。首先,从生产端入手,通过建立产销对接平台将销售端用户需求与生产端供给能力进行对接,以销定产,实现供需平衡。进一步建立起生产、加工、质检、物流等全产业链标准体系,实现农产品全流程规范化管理。其次,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实现全程冷链实时监控、质量追溯,推动科技农业、智慧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再次,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多渠道融合营造全方位可触达的互动场景,搭建起开放包容的赋能平台。

3.电商资源赋能

研究将数据赋能、金融赋能、物流赋能、营销赋能提炼为“资源赋能”。资源赋能是农产品电商将数据、金融、物流、营销等战略性资源输送给位势较低的农户和企业的过程。数据赋能是农产品电商基于大数据建立消费者偏好模型,洞察消费者需求,提升服务匹配精准度,使得上游生产更加柔性灵活。金融赋能是农产品电商面向资金实力薄弱的生产端,通过评估农户的养殖能力及盈利可能性等对农民授信,帮助农户科学管理资金。物流赋能是农产品电商通过建设强大的物流体系推动用户服务和消费体验创新升级。营销赋能是农产品电商通过扩展内容营销矩阵、激活社交营销渠道、升级商家营销能力,在“三位一体”的营销模式下为农产品营销造势。

4.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

研究提炼合作共赢、互惠共生、全链共建、价值共享四个初始范畴为“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四个子范畴分别回答了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参与主体、价值创造主体间关系、价值创造活动、价值类型等四个问题。合作共赢从价值创造的参与主体进行阐述,包括农产品电商平台、农户、商家、政府、合作社等,形成“多位一体”的农产品品牌价值共同体。互惠共生描述了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参与主体之间的生态关系,农产品电商平台与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互惠互利、协同共进、互利共生的品牌生态系统。全链共建则从价值创造的行为活动进行阐述,科技化培育、规模化生产、智能化物流、多元化营销,逐步整合产业链各环节的资源,实现农产品产供销一体化生态型市场模式。价值共享回答了价值创造中的价值类型,包括产品价值、产地价值、渠道价值、文化价值,四个价值的提升实现农产品品牌溢价。

5.农产品品牌成长

农产品品牌成长与否最终评判者是消费者,研究将品质满意度、品牌信任度、极致体验感、文化认同感四个要素作为农产品品牌成长的评价指标。这四个子范畴从消费者角度刻画农产品品牌成长的不同阶段。品质满意度的提升是品牌成长第一阶段,产品品质是品牌成长的基础条件;品牌信任度的提升是品牌成长的发展阶段,品牌信任是影响购买选择的关键因素;极致体验感的提升是品牌成长的强化阶段,良好的线上购物体验为品牌带来价值增值;文化认同感的提升是品牌成长的成熟阶段,消费者最终建立起对农产品的品牌忠诚。

(三)选择性译码

选择性译码是在主轴译码的基础上对五个主范畴之间的关系进行更深一步的梳理,探索本文研究的核心范畴,并建立起核心范畴和其他范畴之间的关联。通过分析,提炼出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核心范畴模型如图1所示,据此来统合全部概念和范畴。

当电商平台具备较多的稀缺性资源和能力时,其相对于农产品品牌价值链上其他主体具有较高的位势,电商位势形成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动力源。电商平台通过结构赋能搭建起开放包容的赋能平台,通过资源赋能提升价值链上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能力。在电商驱动作用下,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同电商平台形成合作共赢、互惠共生、价值共享的农产品品牌价值共同体,实现农产品全产业链品牌价值创造,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农产品品牌价值提升,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

四、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分析

在前述分析中,本文提炼出电商位势、电商结构赋能、电商资源赋能、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农产品品牌成长五个主范畴,并进一步梳理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这一核心范畴。基于此,结合考察京东生鲜三种模式的关键特征,构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并分模式进行具体分析以验证机制的合理性。

(一)三种模式的关键特征识别

通过前述扎根理论分析提炼的范畴,对京东生鲜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三种模式的关键特征识别如表6所示。

1.精准扶贫模式重惠农、强管控

该模式旨在助农扶贫,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侧重于对农产品全产业链的管控,强调从养殖、包装、物流以及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通过向贫困农户输送数字化养殖标准,运用端到端的低功耗物联网技术,推动产业链上游朝着标准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不仅为农产品提供了稳定的销售渠道,而且通过农产品品牌溢价实现农民增收。

2.京東农场模式定标准、重质量

该模式强调优质农产品品质溯源,侧重于农产品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的建立。京东生鲜联合行业协会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向生鲜农场、合作社等定向输送种植、管理标准。专业的采销课题组秉承“遍寻天下鲜”的理念,遴选全球优质农产品,依托京东生鲜质量追溯体系,实现农产品可追溯、可控制,打造高质量、高标准农产品品牌。

3.特色农产品模式强营销、重特色

该模式重在挖掘特色农产品品质特性和强化产地属性。通过构建质量追溯体系增强消费者对农产品产地和生产技术的认知,通过农产品地理位置标志的认证和商标的注册,达到品牌保护的目的,利用区域风俗或是历史文化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故事,发挥特色农产品的产地价值。

(二)机制构建及分模式分析

通过梳理主范畴的内在联系及其与核心范畴的交叉互验,结合京东生鲜三种模式的关键特征识别,构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如图2所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由电商驱动与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两个阶段构成,综合反映了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这一具体过程。其中电商位势是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前置条件,电商结构赋能和电商资源赋能是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两大路径,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及农产品品牌成长是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最终结果。

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围绕“驱动条件—驱动路径—驱动结果”这一主线展开。精准扶贫模式、京东农场模式和特色农产品模式是京东生鲜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创新实践,对三种模式各自的驱动条件、驱动路径及驱动结果分模式分析如表7所示。

对比分析京东生鲜三种模式的运作机制发现,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品牌成长两个范畴及其包含的要素构成驱动结果,对于三种模式均具有较强的普适性,而由于京東生鲜在三种模式下培育农产品品牌过程中各有侧重,故在驱动条件和驱动路径上多有不同,体现在电商位势、电商结构赋能和电商资源赋能这三个主范畴及其相应的要素方面。

1.精准扶贫模式

针对农产品品牌化程度低、电商等新型销售渠道建设不足的贫困地区,以品牌强农为品牌导向,依托京东生鲜自身的品牌效应和政府政策支持实现电商位势;通过严格质控建立全产业链分级标准,以“互联网+”的技术优势促进渠道融合,加速农产品产销对接实现结构赋能。电商资源赋能主要体现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立原产地生鲜云仓或物流园区保障农产品物流配送效率,为农户提供农业免息贷款实现金融赋能,以“扶贫”公益营销理念打通传播通道实现营销赋能。通过电商资源赋能和结构赋能带动农户和商家的参与,在农产品电商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实现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促进农产品品牌成长。

2.京东农场模式

该模式推行高品质农产品上行,以农产品品牌升级为导向,借助京东生鲜平台优势和品牌效应实现电商位势。通过自建基地成立智能化农场、全链优选严检,保障农产品标准输出,结合技术支撑对农产品产业链建立全套智能化管理模式和服务规范,促进智慧农业发展,实现电商结构赋能。依靠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和设备,扶持农场进行智能化品牌包装、推广和营销实现电商资源赋能。以科技培育、规模生产实现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促进农产品标准化、智能化和品牌化,实现全产业链利益相关者和生态的多方共赢。

3.特色农产品模式

该模式针对现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特色农产品,基于其本身具有的品牌优势和竞争优势,结合京东物流和政府政策支持实现电商位势。依托原有的特色农产品产业带产出稳定质量水平的优质产品,通过源头质量把控,线上线下融合拓展渠道,发展智慧农业,实现电商结构赋能。依托区块链追溯技术打造品牌信任,实现数据和物流赋能。建立农产品特色馆,重点挖掘特色农产品产地价值和文化价值,以农产品品牌故事、明星效应和家乡情怀等创新多元营销,实现营销赋能。在原有特色农产品发展基础上建立电商和产业链利益主体之间的品牌协同关系,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促进农产品品牌成长。

五、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本文以京东生鲜为案例,基于扎根理论的三重译码分析,提炼出电商位势、电商结构赋能、电商资源赋能、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农产品品牌成长五个主范畴,进一步考察京东生鲜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三种模式的关键特征,梳理主范畴之间的逻辑关系,构建了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从电商结构赋能和电商资源赋能多维度对驱动路径进行分析,总结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具体实现过程。研究结论如下:

第一,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前置条件为电商位势,包括品牌导向、品牌效应、平台优势和成长环境四个驱动要素。

第二,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有电商结构赋能和电商资源赋能两大路径。电商结构赋能借助产销对接、标准输出、技术支撑和渠道融合四个赋能策略打通产业链各个环节,形成开放的有机整体;电商资源赋能是通过金融赋能、数据赋能、物流赋能和营销赋能将战略性资源赋能给利益相关者,实现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

第三,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目的和结果是促进农产品品牌成长。围绕着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电商平台撬动多方资源,同农户、合作社、商家、顾客等利益相关者共生、共赢、共建、共享,从而实现农产品品牌成长。

(二)管理启示

电商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是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实践,根据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机制的研究结果,为电商企业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提出以下实践思路:

第一,农产品电商应充分利用其在供应链网络组织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自身位势建设。电商企业应将品牌建设放在更为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和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通过发挥电商平台的品牌效应,依靠模式创新、技术创新、物流体系建设形成自身竞争优势,从而引领农产品品牌价值链的价值活动。

第二,农产品电商应搭建起开放、包容的赋能平台,深耕产业链,开放平台接口,为农户、商家等提供金融、数据、物流、营销等资源,同生产端、流通端各利益主体建立起共生、共建、共赢、共享的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模式。加强对产品质量的严格管控、产地优势的充分释放、高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类资源的高效利用。

第三,农产品电商应联合产业链利益相关者打造可持续、可复制的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模式。注重农产品自身特色的挖掘和质量的提升,以促当地农户增收、保当地生态环境为根本,增强农产品自身保值增值能力,推动全产业链多主体、多环节的品牌价值创造。

(三)理论贡献

本研究的理论贡献和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京东生鲜案例的扎根理论分析,提炼出20个初始范畴以及电商位势、电商资源赋能、电商结构赋能、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和农产品品牌成长五个主范畴,抽象概括出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包含要素和实现路径,并用京东生鲜的三种模式对研究结果进行了逻辑论证,验证了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机制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丰富了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理论。其次,本文对电商位势、电商结构赋能和电商资源赋能几个主范畴的挖掘,有助于分析农业转型及消费升级背景下电商环境与农产品品牌成长之间的深层关系,回答了电商平台如何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机制及助力农产品品牌成长的问题。再次,本研究将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视为一个过程型概念,从农产品全产业链角度切入,系统地剖析电商平台在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各环节的具体作用机制,为深入推进电商与农产品品牌融合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现实参照。

(四)不足与展望

首先,本研究只选取了京东生鲜单案例,侧重对电商位势、电商结构赋能和资源赋能的阐述解释,缺乏对五个主范畴在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机制实现过程中的贡献比重分析,考虑到农产品电商种类的多样性,未来可以通过多案例比较分析完善这一过程,提高理论饱和度及研究结论的普适性。其次,本研究对电商驱动农产品品牌价值创造的机制是通过扎根理论三重译码分析构建的,译码过程难免有一定的主观性,是否涵盖研究的所有因素还值得深入探讨。未来研究可以采用更多的研究方法或收集更多的现实资料深化现有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水莲,李志剛,杜莹莹.共享经济平台价值创造过程模型研究——以滴滴、爱彼迎和抖音为例[J].管理评论,2019,31(7):45-55.

[2]ZHANG T Q.Paths for upgrade and transformation of e-com? merce of China’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based on whole industry supply chain[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7,9(8):1-4.

[3]汪旭晖,张其林.电子商务破解生鲜农产品流通困局的内在机理——基于天猫生鲜与沱沱工社的双案例比较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2):39-55.

[4]葛继红,周曙东,王文昊.互联网时代农产品运销再造——来自“褚橙”的例证[J].农业经济问题,2016,37(10):51-59,111.

[5]汪向东,王昕天.电子商务与信息扶贫:互联网时代扶贫工作的新特点[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4):98-104.

[6]曾亿武,郭红东,金松青.电子商务有益于农民增收吗?——来自江苏沭阳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18(2):49-64.

[7]杨路明,施礼.农产品供应链中物流与电商的协同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19,33(11):40-53.

[8]齐昕,刘家树.组织协作、企业创新与自主品牌成长[J].预测,2015,34(5):8-14.

[9]谢京辉.品牌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的循环机制研究[J].社会科学,2017(4):47-56.

[10]VARGO S L,LUSCH R F.Evolving to a new dominant log? ic for marketing[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8(1):1-17.

[11]BALLANTYNE D,AITKEN R.Branding in B2B markets:insights from the service-dominant logic of marketing[J]. Journal of business & industrial marketing,2007,22(6):363-371.

[12]GUMMESSON E,LUSCH R F,VARGO S L.Transitioning from service management to service-dominant logic:obser? vations and recommendati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and service sciences,2010,2(1):8-22.

[13]张婧,邓卉.品牌价值共创的关键维度及其对顾客认知与品牌绩效的影响:产业服务情境的实证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13,16(2):104-115,160.

[14]唐玉生,曲立中,肖琼芳.产业价值链视角下品牌价值传递机理研究[J].软科学,2014,28(10):105-110.

[15]KIMINAMI L,KIMINAMI A.Economic growth and food policy in urban China[J].Journal of chinese economic & for? eign trade studies,2009,2(1):18-30.

[16]刘刚,张泠然,殷建瓴.价值主张、价值创造、价值共享与农业产业生态系统的动态演进——基于德青源的案例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20(7):24-39.

[17]张月莉,王再文.农业集群品牌经营主体价值共创行为产生机理——美国“新奇士”品牌的探索性研究[J].经济问题,2018(5):40-45,93.

[18]王可山,郝裕,秦如月.农业高质量发展、交易制度变迁与网购农产品消费促进——兼论新冠肺炎疫情对生鲜电商发展的影响[J].经济与管理研究,2020,41(4):21-31.

[19]王朝辉,陈洁光,黄霆,程瑜.企业创建自主品牌关键影响因素动态演化的实地研究——基于广州12家企业个案现场访谈数据的质性分析[J].管理世界,2013(6):111-127.

[20]沈鹏熠.农产品区域品牌的形成过程及其运行机制[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1,32(5):588-591.

[21]俞燕,李艳军.我国传统特色农业集群区域品牌形成机理研究: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以新疆吐鲁番葡萄集群为例[J].财经论丛,2015(4):11-18.

[22]韦宏.以电子商务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的打造——以苏州休闲农业产业品牌为例[J].农业经济,2014(3):118-120.

[23]张耘堂,李东.原产地形象对农产品电商品牌化的影响路径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6(5):43-54.

[24]羅晰,周业付.“互联网+”背景下农业产业化创新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7,34(24):71-77.

[25]许海峰,陈国宏.基于资源与能力观的企业竞争优势提升路径选择及趋势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S1):274-278.

[26]LINCOLN N D,TRAVERS C,ACKERS P,et al.The mean? ing of empowerment:the interdisciplinary etymology of a new management concep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 agement reviews,2010,4(3):271-290.

责任编辑:林英泽

Brand Value Creation Mechanism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Driven by E-commerce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Based on the Grounded Theory of JingDong Fresh Food

Research Group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Tianj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Tianjin 300222,China)

Key words:e-commerce;brand value creation;agricultural products;grounded theory

作者:课题组

上一篇:基于应用型本科的工业设计论文下一篇:企业资源管理人力资源开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