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18

摘要: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与北京农业方面的合作是首要的战略选择。在分析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高效节水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

摘 要:本人就同心县引进龙头企业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推动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粗浅认识。

关键词:企业参与;高效节水;县域;农业产业化

一、高效节水灌溉成功经验

截止2014年,同心县有效灌溉面积为71.65万亩,其中扬黄灌区灌溉面积48.5万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为23.15万亩。扬黄灌区均为渠道灌溉,高效节水灌溉区均在旱作区开发(水源仍为扬黄水)。我县现状年农业用水量为1.9亿m3,渠灌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为0.63,高效节水灌溉有效水利用系数达到0.85以上。

同心县下马关以色列合作项目灌溉技术示范项目区位于宁夏中部干旱带的中心位置,通过引进以色列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设备与管理经验,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发展地方特色高效节水补灌农业。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带动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使下马关镇节水灌溉项目区尽快实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建设目标。我县通过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为补充,成功引进了中石化宁夏易捷庄园枸杞科技有限公司在下马关镇节水灌溉项目区建设标准化枸杞出口生产基地2万亩。项目实施后,一是大幅度提高该地区森林覆盖率,有效改善当地生产和生活环境,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二是项目建成后前五年累计生产鲜果4460万公斤,企业实现利润2222万元,同时,发展2万亩枸杞,年需雇佣劳力4万人,每年仅枸杞采摘一项就可使农民获得现金收入达7000万元,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使农村劳动力尽快转化为产业工人,长期解决了移民在家门口打工问题,给当地移民带来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切实能增加移民收入。三是项目的建设不但充分发挥了土地资源优势,通过引进企业发展枸杞产业,对推进当地农业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县域经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高效节水灌溉规划

鉴于下马关节水灌溉项目的成功实施,同心县以推进农业节水、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现有灌溉面积节水改造和高效利用地表水为主,根据本地区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水土资源状况、农业生产经营情况、水利工程现状、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生态保护需求及高效节水灌溉发展需要等实际情况,严格依据水资源承载能力,以供定需、量水而行,突出重点区域,合理确定未来5年高效节水灌溉总体发展目标、布局、模式和建设任务,编制高效节水灌溉实施方案,大规模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工作。2013年-2017年高效节水灌溉项目依托黄河扬水工程,以在扬黄灌区发展高效节水灌溉为主,拟在同心县境内发展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2.48万亩,分5年实施。

三、示范区实施方案

2014年,以同心县丁塘镇新华村为示范区,在扬黄灌区发展微灌工程。

1.社会经济状况。项目区涉及丁塘镇新华村1个行政村和吴家河湾1个自然村465户2486人,人均纯收入达到6180元。

新华村创新“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按照“集中养殖,规模发展,示范带动,整村推进”的发展思路,结合五统一分的要求,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业、经果经济,建成了同心县新华村富民肉牛养殖园区,成立了新华雨露水果专业合作社,已与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书。

2.农业生产状况。项目区总土地面积7720亩,其中:水浇地灌溉面积5600亩,占土地总面积的72.5%。2013年小麦种植面积350亩,占6.25%,玉米种植面积为3750亩,占66.96%,苹果1500亩,占26.79%,目前种植业为粮、经、饲、菜四元结构,种植比例调整为34:50:10:6。

3.水资源平衡情况。(1)需水量预测。项目种植作物以苹果为主,考虑到苹果幼龄期还不能发挥效益,为减少土地资源闲置和保障合作社的效益,苹果幼龄期间作矮生作物。该种植模式下,枣树的株行距为3×5m,亩均定植果树44棵。矮生(豆类)作物进行条播。项目区发展苹果树间作豆类灌溉面积5600亩。根据种植结构规划苹果树亩均定植44株。根据灌溉制度,确定苹果树(幼龄期)灌水定额为4.0m3/亩(单棵灌水定额90.9L/棵),苹果树(盛果期)灌水定额为14m3/亩(单棵灌水定额318L/棵),豆类灌水定额为13.5m3/亩。由于项目区间作的豆类只种植3年,前3年果树处于幼龄期,两者进行错时灌溉,果树灌水定额比豆类灌水定额大,故计算管径时只考虑苹果树盛果期的用水量,项目区苹果树盛果期单次最大灌溉需水量:5600亩×14m3/亩=7.84万m3。按0.85的灌溉水利用系数计算,毛灌水定额为16.5m3/亩,项目区苹果一次灌溉毛需水量9.24万m3。果树盛果期毛灌溉定额为148.5m3/亩,年灌溉总需水量83.16万m3。

项目区前三年年需水量由苹果幼龄期需水量和豆类需水量组成,苹果幼龄期年毛需水量为23.69万m3,豆类年毛需水量为49.72万m3,则需水量为73.41万m3。

(2)供水量。项目区为老灌区,不需新增水指标,直接水源为固海东二支渠。现状采用地面灌溉方式,种植大田作物,亩均灌水量为415m3/亩,年可用水量232.4万m3,因此供水水源供水能力完全满足总需水量要求。

(3)供需平衡分析。項目区为老灌区改造,把渠道灌溉改为滴管。根据我县多年灌溉经验、相关资料及近来年其他地区试验资料,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仅为0.63,原需水量232.4万m3。微灌实施后,综合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至0.85以上,灌溉定额为148.5m3/亩,年灌溉需水量83.16万m3,年可节水149.24万m3。在不新增用水量的情况下,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方案可行。

四、工程设计情况

项目区改善灌溉面积5600亩,根据地形及水利设施现状,基本按斗渠控制面积将项目区划分为A、B、C、D四个灌溉片区,其中:A区控制面积1280亩,B区控制面积1460亩,C区控制面积1310亩,D区控制面积1550亩。四个片区通过在蓄水池取水集中加压,在每个区修建首部过滤器,分散过滤的方式,安装首部过滤系统4套。田间工程规划为滴灌和小管出流灌溉。灌溉系统运行方式为蓄水池——灌溉首部系统——输配水管网——小管出流灌水器(滴管带)。

五、工程效益情况

工程效益分析包括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直接效益主要包括灌溉效益;间接效益包括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国民经济评价只计算直接效益。

工程节水灌溉面积5600亩,采用分摊系数法计算灌溉效益。灌溉效益为农业、水利等综合投入产出,水利工程的效益应根据其贡献大小进行合理分摊,在此采用分摊系数0.35。灌溉效益为349.66万元。

六、结束语

为了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有效带动经济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引进企业,在高效节水工程发展农业生产中,实现节水灌溉技术与特色作物高产技术的集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生产能力。过去,示范区的农业种植采取的是一种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高效节水技术促使了旱作农业技术向着工程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相结合的方式转变,即将微灌、肥料、耐旱作物栽培等一系列先进技术优化组合、集成,大幅度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了农业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的转变,推动涉农企业成功转型,最终实现企业与农民双赢。

作者:马娟

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研究

摘要: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与北京农业方面的合作是首要的战略选择。在分析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优势和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动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策略。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北京;环首都经济圈;策略

环首都经济圈包括环绕北京的张家口、承德、廊坊、保定4个地级市,含涉涿州市、涞水县、涿鹿县、怀来县、赤城县、丰宁满族自治县、滦平县、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13个县(市)。这些城市群首尾相连,全长999.5公里,面积达到27060平方公里。北京河北的合作由来已久,从“大北京”到“首都地区”,从“京津冀都市圈”、“首都圈”再到“环首都经济圈”,各种合作概念不断涌现,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在不断深化。根据区域经济合作的相关理论,区域内各成员根据成本等因素,进行分工与协作,生产具有绝对优势或相对优势的产品进行交换来增进各自的利益,最终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农业领域内的合作是河北省与北京市进行合作的一个首要的战略选择,一方拥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另一方拥有广阔的市场,能够做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在推动河北省与北京市农业领域的合作中,首先是要做好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13个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的文章。

一、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廊坊6个县(市、区)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廊坊市的三河市、大厂回族自治县、香河县、广阳区、安次区、固安县6个县(市、区)以“城郊-都市型”农业和“生态-集约型”农业为方向,全面对接北京,立足高端产业定位,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呈现出以下特点:(1)加工水平较高。以食品加工业为重点,紧紧盯住市场需求,主攻乳品、肉类、粮油、蔬菜、果品五大加工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快速发展,产业链明显延长,乳品、玉米淀粉、牛肉、大豆加工等处于全省先进水平。(2)知名品牌较多。引进了“好丽友”、“正大”、“伊利”、“飞鹤”、“雪花”等全国知名品牌,培育了“汇福”、“福成”、“康达”、“正张”等国内著名名牌。(3)龙头企业较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达到100多家,其中三河汇福粮油的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拥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3家(福成五丰、汇福粮油、明慧养猪)。(4)项目及园区建设大力推进。在项目建设上,重点推进的10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农产品深加工项目41个,物流项目9个,标准化基地建设项目16个,休闲产业项目34个;在园区建设上,以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方向,建设特色产业化园区,提高入区项目的关联度,形成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的产业化园区体系,重点推进休闲观光、生产加工、生态种养三个类型的农业产业化示范园区建设。

2.保定市2个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保定市的涿州市形成了以花卉苗木、高档蔬菜、畜禽、贡米为主导的农业结构新格局。相继建成“牛满江生物示范基地”和绿色巨人、绿野、绿苗等无公害蔬菜基地,培育壮大了华乐种苗、远大养殖、中国农大科技园区等一批龙头企业。尤其是花卉苗木面积已达到4.5万亩,是“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涞水县在山区大力发展薄皮核桃、扁杏等优质品种,同时建成了香菇、草莓、磨盘柿7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农业产业化率达到42.3%。形成了明义酱菜加工厂、华美芦荟公司、沈家台综合养殖中心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

3.张家口市3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张家口市的涿鹿县已形成了葡萄、杏扁、玉米、蔬菜、畜牧五大主导产业。在特色种植业上,重点抓好红小豆、悠悠枣、香椿等。在发展特色养殖业上,加速发展养鹿、旱鸭养殖、野猪养殖。大力发展设施蔬菜、葡萄和食用菌生产。进一步加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形成了玉晶淀粉公司、新鹿蓝特公司、五千年生物公司、益利葡萄酒公司等龙头企业;怀来县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推进“葡萄、奶牛、蔬菜、果品”四大龙型经济以及“肉鸡、柴鸡、肉猪、食用菌”四小龙型经济的发展。形成了北京大发正大公司肉鸡养殖屠宰项目、鸿润食品有限公司、瑞丰食用菌推广中心等重点龙头企业。赤城县形成了蔬菜、食用菌、畜牧、中药材、特种养殖等六大主导产业,建设了华北珍稀食用菌基地、京津奥运设施蔬菜基地、黄芩种植基地、京津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种养基地等,培育了一批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4.承德市2个县(市)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概况。承德市的丰宁县形成了乳品、蔬菜、玉米深加工、林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全县的农业特色产业和主导农产品基本实现布局区域化、种植连片化、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新格局。形成了承德九羊、泰和肉鸡等龙头企业。滦平县形成了蔬菜、奶牛、中草药三大农业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环京承旅游路、张隆公路和112线的蔬菜产业带、环县城和京承路沿线的奶牛产业带和以西部乡镇为主的中草药产业带,。“绿龙”蔬菜、“滦江”富硒米、“维祥”香瓜等一批特色农产品成为地方知名品牌。

二、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支撑

1.市场优势。北京作为特大城市,常住人口近2000万,流动人口近1000万,农产品供应对行政区外的依赖程度很高。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北京人口规模扩大,耕地逐步减少,北京对于行政区外的农产品供应依赖程度将越来越高。为此,北京市为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机会。

2.区位优势。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所包括的13个县(市)都是紧邻北京,交通便利,运输方便、快捷,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所生产的农产品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北京的市场、超市和消费者的家庭,使广大居民能吃到新鲜农产品,并且运输成本低,损耗少。

3.资源优势。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具有良好的农业资源,农业产业增加值占整个GDP比重高,农业人口占总人口高。该地区作为农业较发达地区,农业是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京津冀农业合作较之其他行业具有先天优势,一经打破地区封锁,开放市场,实现要素流动,便可爆发出活力。该地区农业产业已经发展壮大,形成了许多特色产业、产业基地、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为该地区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错位发展优势。历史上京冀两地尽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由于行政区划的各种原因使得两地竞争大于合作。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实施农业产业化却和北京错位发展,河北省拥有资源、空间、人力,可以提供农产品,形成强大供给,而北京市人多地少,农业资源有限,拥有强大的市场需求。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对双方而言是一种双赢,没有阻碍合作的障碍。

三、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知名品牌少,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弱。首先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存在“两少”现象。“两少”就是知名品牌少,目前在北京市场拥有了一定知名度的该区域的农产品品牌较少,大大制约了与北京市场的有效衔接;另外就是较大规模、带动能力较强的龙头企业较少。除了3家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福成五丰、汇福粮油、明慧养猪)外,大部分所在县市的龙头企业辐射带动弱,科技含量低,加工能力低,农产品产业链条短,农业附加值不高。由于缺乏龙头产品加工企业的带动,粮、油、水果、蔬菜、水产品等主要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产经销脱节的矛盾突出,贸工农利益结合不紧密,甚至处于利益分割状态,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弱;部分龙头企业素质偏低,规模较小,销售渠道不稳,技术落后,未能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2.产业化的市场运营机制不合理。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还习惯于从建基地、抓主导产业来入手,忽视建立、完善与之相适应的运作体系和机制,以致许多地区的主导产业结构雷同,缺乏特色。其次,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目前,该区域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户数量占农户总数的比例不足10%,绝大多数农户仍游离在产业化组织之外,处于分散经营、自找市场状态。就是建立了“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农户”的产业化组织,大多也属松散型经济联合体,而不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唇齿相依”的紧密型经济共同体。有些龙头企业与农户仅仅是买断关系,有些只是与农户签订了产品购销合同,缺乏相应的技术服务和价格保护,农民得不到龙头企业生产、加工、运输、销售增值部分的利润。加之一些企业或中介组织较为关注短期收益,在利益分配过程中处于相对主动的地位,因此,在一些非合作制的产业化经营组织中,农户利益很容易受损。

3.产品缺乏营销,难以满足北京市场消费需求。一是很多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尚处于初级阶段,科技支撑不够,以及特色农产品不突出,仍主要停留在大众化的产品阶段,优质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数量不多,名牌农产品较少,难以同优质品牌农产品进行北京市场的竞争。二是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低,质量监管、卫生安全防范机制缺失,产品包装等方面也存在不足。三是缺乏订单农业,与大型连锁超市、大的批发市场、大的配送机构缺乏必要的联系,难以有效占领北京市场。

4.吸引人才、融资难度较大。目前来看,该区域从政策环境、科研环境、生活环境、待遇等各方面与发达地区都有一定差距,吸引重要科研和种植方面的高科技人才较难。由于没有形成规模种植,难以实现订单种植,难以吸引大规模投资。

四、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

1.消除行政壁垒,形成协调机制。一是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的13个县(市)所在的四个地级市要打破行政壁垒,共同协调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策略,突出特色,建立统一的机构来协调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二是由河北省代表环首都经济圈的县市与北京市协商,出台两地对接方案和制度保障措施,构建区域统一、开放、有序的农产品市场,实现区域资源整合、区域发展互动。

2.加强与北京市对接的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划。一是两地根据北京区域对农产品的市场需求规模和需求结构,确定与市场对接的区域蔬菜、畜禽、水产等产业化生产及加工基地,培育订单农业,进行区域资源和生产力的整合。二是建立一系列高标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监管体系。三是携手制定统一的两地经济圈动物疫病和植物病虫害预防控制规划,并根据环境保护和动物疫病预防控制的需要,统一调整经济圈内养殖业发展布局。四是大力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现代农业产业化跨行政区配套,积极引导以产业链带动农业生产和食品加工产业带的形成和隆起。五是建立起与区域生态带相协调、统一配置和布局的经济圈农业。

3.开辟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的物流效率。开辟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对北京农产品供应的绿色通道,降低农产品进入北京市场的门槛,提高北京市场对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地区的开放程度,创造公平、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形成没有壁垒的农产品流通市场。要充分考虑农产品的特点、运输方式的衔接、形成高效的物流系统。

4.利用各种营销手段,开拓北京市场。一是要有品牌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绿色意识,树立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地区的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二是建立农业信息平台,实现信息网络化,准确提供农产品的供求信息,加强农产品的电子营销。三是加强与北京市的大型市场、连锁超市、各大机关、大型社区等联系,形成订单型的供应模式。四是加强农业科技的合作、交流、投入,推动农产品的上档升级和标准化。

5.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建设。一是制定科学合理的龙头企业发展规划,要科学地确定农产品的深加工企业群体建设的布局,防止产业趋同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龙头企业要有较大的规模,才能有较强幅射能力和带动能力;二是对市场前景广阔的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政府要出台必要的政策,使企业走资本经营的路子,通过盘活存量资产,使存量资产向优势企业集中,来扩大龙头企业规模和实力,这是一条内涵扩大再生产、低成本扩张的路子,发展龙头企业,一定要走这条路子;三是要放宽经营范围,打破地区部门的界限,要支持各行各业参与龙头企业的开发,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四是龙头企业要建立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

6.加强和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是逐步加大财政的投入力度。从农业综合开发资金、财政支农周转金、持贫资金、商品基地建设资金等提取一定比例集中使用于农业产业化的重点项目。特别是对跨地区、跨行业的龙头企业集团,对市场潜力大、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高科技和外向型的项目要重点投入,给予扶持;二是实施相关配套政策。对农业产业化的大型项目,要在项目审批、工商登记、企业用地、物资供应、产品购销、交通运输、税收信贷等方面实行优惠和倾斜;三是实施农业产业化保护政策。对龙头企业、生产基地、种养大户以及整个农业产业化体系,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同时积极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办好农业保险项目,争取建立农产品风险基金,用于因市场波动对农业生产损失的扶持。

参考文献:

[1] 刘春香.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2006,(10).

[2] 白书祥.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2).

[3] 王文军,张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和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20).

[4] 谷素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及农民增收的有效途[J].商业时代,2007,(12).

作者:刘玉梅 李毅超 孙海军

区域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存在问题及其对策

[摘要]南贵昆区域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然而,由于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深层次矛盾,南贵昆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文章分析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南(宁)贵(阳)昆(明)经济区,是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三个重点发展区域之一。它包括广西、贵州、云南三省区,总面积80.01万平方公里,2003年,总人口13102.26万人,国内生产总值6536.32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070.33元,是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增长潜力大、辐射作用强的经济区域,是我国与东盟经济合作与竞争的前沿地区,在建立中国—东盟自然贸易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一、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单位的扶持力度,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然而,由于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深层次矛盾,南贵昆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发展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仍然比较低。主要是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不强,带动能力差,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快;二是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质量和档次不高,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少,市场竞争力和开拓能力不强。南贵昆区域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生产力总体水平低,科技相对落后,农产品能称得上全国排头兵的寥寥无几;三是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完善。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四是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 在一些地区仍存在已有的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给企业的退税、贷款以及促进发展的优惠措施在实施中打了不少折扣;有的地方还停留在层层传达领导讲话的阶段,还没有过硬的措施;五是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尽管有的地方制定有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方案,但是从整个区域看,尚缺乏农业产业化的长远发展战略统一规划,布局不合理,致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整体效益不高;六是农业外资利用率低。近年来外资投资农业的总体速度在加快,外商直接投资已成为农业利用外资的主渠道。然而,南贵昆区域农业利用外资额在全国排位很低,主要特点是规模小,比例少,地区发展不平衡;七是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内部存在的不足。表现为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与发达国家差距大、普遍缺乏新产品的研发能力,附加值不高;八是行业协会官办的多,难以起到高效、统一的协调和推动作用。

二、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其原因

(一)南贵昆区域中介组织资金短缺,管理粗放。1.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很难胜任农业产业化关键环节的环扣作用。2.资金短缺,对龙头产品宜传力度不够,不能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效益。3.管理粗放,没有纳人现代化管理系统。4.信息不畅,经不起市场风险的冲击,在市场价格波动下滑时亏损甚至倒闭。

(二)南贵昆区域农户素质偏低,缺乏产业经营和驾驭市场的能力。1.部分农民由于文化素质偏低,思想观念转变较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进行,尚在观望和徘徊。2.由于耕地面积少,农产品在满足自给和完成征购任务后所剩无几,农户想闯市场,但心有余而“地”不足。3.有些农户面对市场经济的诱惑,凭着致富的本能而跃跃欲试,但由干缺乏闯市场的经验,产业化经营能力低下,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感觉如履薄冰,渴望得到扶持。

(三)区域内农产品流通体制与农业产业化发展不相适应。1.有关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宏观政策体系不健全且不稳定,市场化条件下农产品流通的宏观调控体系尚未建立起来。2.市场主体单一、功能缺位,尚未形成多元化的市场主体。3.市场结构偏倚,层次不分明。4.农产品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较低,组织形式单一,市场运行机制表现为非市场化的形式。这几种情况难以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

(四)南贵昆区域社会化服务体系相对薄弱。一是社会化服务的组织机构很不完善,设置偏少,而且分布极不平衡,不能满足农户的需求。二是因解决不了工资、医疗、教育等问题,专业技术人员流失严重导致有些地方服务机构尚存,却不能及时为农户提供服务。三是服务部门经费严重短缺,无力开展正常的农业科技推广和便民服务。四是从业人员服务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五是服务组织功能失调,政企不分,缺少市场化运转机制和管理体制的转换和创新。

(五)区域对外开放度、实际利用外资和人均GDP比较低(如下表)。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

1.全国各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总体上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沿海地区的开放程度普遍高于内陆省份。其中广东省的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达到了79.91%,其次为上海、天津、福建、北京、江苏、浙江、辽宁、海南和山东,河南省的开放程度最低,仅有2.76%。云南的开放度为4.72%,排在全国的第23位,而贵州的开放程度为3.70%,排位在倒数第二,广西的开放度为5.92%,排在全国的第16位。广西、贵州、云南三省与广东开放度分别相差了73.99、77.21、75.19个百分点。

2.在实际利用外资方面,2000年南贵昆区域实际利用外资为11.68亿美元,只占全国实际利用外资11.5%。广西实际利用外资比上年下降了18.3%,为7.53亿美元,排在了全国的第16位,为广东(145.75亿美元)的5.2%,江苏(65.54亿美元)的11.5%,低于河南、四川、湖南等省份。相应的资金关联度为3.05%,排在了全国的第12位。

投资区域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并向内地延伸。从外资布局来看,广东、江苏、福建、山东四省农业利用外资协议额占全国很大比重,而包括四川、河南、安徽、湖北等农业大省在内的广大中西部地区农业利用外资额则非常少。仅广东、福建、山东三省农业外商投资协议金额就占全国的近70%。

3.广西、云南、贵州人均GDP分别为551.68、550.76、340.47美元,在全国排位分别为27、28、31位,即倒数第五、第四、第一名。

(六)三次产业结构偏低。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偏低、工业结构轻型化、趋同现象相当严重。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偏低(见图2)。图2表明,南贵昆区域第一产业的比重有所下降,但仍占较大比重。第二产业比重虽有上升,但与全国比,特别是与发达的沿海地区比仍显不足。除该产业自身发展不足之外,也有价格等因素的影响。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但是,发展水平仍然很低,距离小康目标和现代化水平要求还很远,与世界比差距还很大。如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只有28.6%,低于世界平均的31%、中等收入国家54%的比例。目前第一产业有3000多万剩余劳动力,而当前,新兴的第三产业供给不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向第三产业转移。第三产业明显制约农业产业化服

务体系的发展,如金融市场、商品市场等发育程度,是导致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此外,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对农业的反哺能力低。从总体上看,国民经济结构仍是“一重”、“二弱”、“三落后”的格局。此外,在乡及乡以上的工业中,轻工业占65.4%,重工业占34.6%,食品工业占轻工业的三分之一。全部工业部门相似率达60%。这些数字及现象说明该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加强各地优势产业的开发,加速产业专业化、外向化发展,加快产业升级。这样,才能适应加入WTO后的开放需要。

(七)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从1998年开始,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一直处于低速徘徊状态,虽然每年都有增长,如广西为3.5%、贵州为5.5%、云南为4.7%,但是平均收入总水平广西仅为浙江省的37.34%、江苏省的47.4%、广东的50%、山东省的64%、贵州仅为浙江省的28%、江苏省的35%、广东的37%、山东省的47%;云南仅为浙江省的30%、江苏省的38%、广东的40%、山东省的5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区域内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2.6:1扩大到2.9: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城镇居民收入的38.3%。

此外,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无法律地位、无法人资格、科学技术对农业产业化的贡献率低,支撑力不强、农产品的竞争力弱等也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三、南贵昆区域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

(一)利用独特的区位优势,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竞争,推动农业经济的加速发展。以港口和南昆铁路便捷通道为基本条件,紧紧把握国际上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独特的区域优势,通过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广泛积极参与国际交换和国际竞争,发挥对外、对内辐射的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促进整个农业经济发展,使本区域农业经济综合实力迅速提高,进而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尽快赶上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2536亿元 (按1990年不变价),力争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当时我国沿海地区的平均水平。

(二)以高效的外向型经济运行机制为动力,提高区域农业的对外开放依存度。建立一个以产品出口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的外向型经济运行机制,增强农业出口创汇能力,提高对外开放的依存度(即农业对外经济总额在GDP的比重),使农业外贸出口值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力争2010年,农业外贸出口总值占本区域国内生产总值45%以上,以后逐年递增,2015年一定要达到年均进出口贸易总额占GDP的60%,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带动整个南贵昆区域的农业经济腾飞。

(三)加快形成外向型农业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区域的农业地位。“十一五”期间,通过外引内联,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及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最佳配置,初步形成以广西沿海地区为龙头,转换东南亚及大西南两个市场、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不断提高区域农业地位。

(四)促使农业生产朝着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方向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的就是要解决我国由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由计划农业走向市场农业的问题,由粗放型经营走向集约型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现代化。以外向型经济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就是要求农业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的商品化,以及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与人类新的需求来组织农业生产。这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1.农业生产产品的商品率要高;2.农业的产品质量和效益要高,使农业真正实现从粗放经营到集约经营的转变,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到现代农业的转变。

(五)促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提高南贵昆区域农业国际竞争力。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依靠农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创造出一批有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发挥比较优势以及龙头企业在和农户连接方面的重要作用,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六)促进科学技术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应用与发展。加大科技推广和应用,逐步达到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装备农业,使农业成为新世纪高效益的产业。即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的途径来不断促进南贵昆区域农业新产品的发展,形成具有本区域特色、以高新技术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产业群。

(七)通过国内外两个市场的要素转换,尽快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的核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形成互惠互利、共兴共衰的关系是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农业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作者:韦小鸿

上一篇:煤炭企业增值税论文下一篇:畜牧业保险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