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论文

2022-04-21

摘要:多年来,鉴定对象内涵不清、构成不明,严重制约了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和鉴定实践业务的规范。鉴于司法会计鉴定具有多学科属性,从会计学、法学、鉴定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司法会计鉴定的对象是有待证需求且可鉴定的涉案财务会计事实,由涉案财务事实和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构成;具有对应特定案件、可涉及多会计主体等特性。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论文 篇1:

资产评估的功能和资产评估行业产生、发展的经济学分析

[摘 要] 本文根据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评估功能和资产评估行业产生和发展的经济学基础进行分析,指出资产评估行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必然需求,从而揭示了该行业在西方经典市场经济国家中持续发展、经久不衰的原因。本文除了对是否需要进行资产评估进行分析之外,还对资产评估是由企业内部人员来承担还是由企业外部人员来承担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指出,资产评估行业持续长久的发展,需要该行业能够持续地证明通过评估实现价值发现等功能的交易成本相对于其他制度安排较低。

本文旨在提醒我国资产评估行业既要反对资产评估无用论,也要反对资产评估万能论;既要重视企业外部人员评估的作用,也不应当强制性地要求所有的资产评估都由企业外部的人员进行。

资产评估和审计、律师及其他一切专业服务行业一样,不是凭空产生的,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背后,有着经济学理论的支持。正如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证明企业产生的经济学原因一样,资产评估行业也需要就其功能和其行业的产生给出令人信服的经济学解释。本文将根据交易成本理论,解释在市场经济国家中,资产评估功能和资产评估行业是如何在传统经济中产生并在现代经济中扩大发展的,以及产生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的原因。

一、新制度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是以科斯、威廉姆森和诺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理论。其诞生以科斯的经典名作《企业的性质》发表为标志。而交易成本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提出了交易成本理论的基本问题。“假如生产是由价格机制调节的,生产就能在根本不存在任何组织的情况下进行,面对这一事实,我们要问,组织为什么存在?” [1] 3沿着这一思路,科斯大胆假定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并提出“我们的任务是试图发现企业在一个专业化的交换经济中出现的根本原因。”科斯通过分析证明“建立企业有利可图的主要原因似乎是,利用价格机制是有成本的。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可能消除。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通过形成一个组织,并允许某个权威(一个企业家)来支配资源,就能节约某些市场运行成本。” [1] 5-7

企业既然有这样、那样的优势,为什么不完全取代市场?是什么因素决定企业与市场的关系及企业的规模?科斯指出,当企业扩大、组织的交易增加时,在企业内部组织交易的成本可能会上升,或不能导致生产要素的最佳使用。由此得出结论:“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为了确定企业的规模,我们不得不考虑市场成本(即使用价格机制的成本)和不同企业家的组织成本,而后我们才能确定每一个企业生产多少种产品和每一种产品生产多少。”[1] 10-17

科斯发表《企业的性质》以后,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被称为“交易成本经济学之父”。他对交易维度化和交易成本理论可操作性的分析成为新厂商理论的核心(约翰·克劳奈维根,2002),并将此发展成为一个较为完善的理论分析体系。

二、交易成本理论的几个重要概念

(一)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概念专指市场交易费用,而广义的概念则将人类的交往活动,包括市场交易活动、组织内部的管理活动以及创建和变革制度或组织的成本费用,都囊括在内。交易成本与索取有关交易信息的成本是相联系的。与个体间产权交易有关的各种行为导致了交易成本的产生,这些行为包括:

1、寻找有关价格的分布、商品质量和劳动投入的信息,寻找潜在的买者和卖者及有关他们的行为与环境的信息;

2、当价格内生时,为弄清买者和卖者的实际地位而必不可少的讨价还价;

3、订立合约;

4、对合约对方的监督以确定对方是否违约;

5、当对方违约之后强制执行合同中的相关条款和寻求赔偿;

6、保护产权以防第三者侵权。

威廉姆森形象地称交易成本在经济中的作用相当于“物理学中的摩擦力”。

(二)交易成本理论中的人性假定

新古典经济学认为理性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足够的能力来识别企业的相关成本,并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拥有这种理性的人为“经济人”。威廉姆森的新制度经济学则认为人能达到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是一种有意图的、但仅仅是有限程度上的理性。威廉姆森提出了“契约人” 这一概念,所谓“契约人”,是指在仅具备有限理性的前提下,以减少机会主义风险和保障与实施契约的最小化交易成本的行为人。

1、有限理性

西蒙(Simon,1961)首先提出了有限理性的假设,认为处于经济环境中的人,“意欲合理,但只能是有限地做到。”威廉姆森进一步探讨了有限理性产生的原因,认为人的神经生理、语言方面的能力局限和外部世界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决定了人的理性的有限性。有限理性使人们在进行交易时难以做出十分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使交易成本增加了。

2、交易行为中的机会主义

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理性的“经济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本身就隐藏了机会主义。萨缪尔森(Samuelson)指出,人们“只要能在竞争的市场上蒙混,便会把沙子掺进食糖里去。”[2]因此,威廉姆森否定了“经济人”假设,认为人不仅是自私的,而且只要一有机会,就不惜损人利已。正是由于人的这一机会主义本性直接影响了市场的效率。市场上交易的双方不仅要保护自己的利益,还要随时提防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

(三)交易维度

1、资产的专用性

资产专用性是指资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条件下可用于某一用途和由某一类型使用者利用的程度。存在着三种形式的专用性资产,即专用物质资本、专用人力资本与特定地点资本。资产的专用性越强,进行市场交易的费用就越高。

2、交易频率

交易频率直接影响交易的契约安排以及交易双方的态度。

3、交易的不确定性

交易属性、消费需求的随机变动以及交易一方不能了解交易另一方所拥有的信息或所做出的决策等,都可能导致交易中的不确定性。为了减少交易的不确定性,需要事先收集有关的信息,从而产生信息搜索的成本。

三、交易成本理论对资产评估需求客观性的解释

进行资产评估有着各种各样的目的,但进行交易的目的是资产评估的基本目的。

(一)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

新古典经济学假设人在任何情况下都有足够的能力来识别相关成本,并做出最优化的决策。根据这一理性假定,行动者在做出选择时所拥有的认知系统为其提供了关于真实世界的模型,或者至少行动者所获得的信息能够使这一初始的认识世界的模型得到收敛,所以这样的行动者无所不知或无所不能知。因此,在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下,我们看不到企业进行资产评估的必要性。而新制度经济学提出的“契约人”的假设,认为人能达到的认知能力是有限的,人的理性是有限的,是一种有意图的、但仅仅是有限程度上的理性。新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且能够实现利益的最大化;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契约人”承认由于种种原因无法直接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只能转而追求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人们在进行交易时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包括无法确定资产的合理或公允价值,因此交易方有必要采取措施对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而不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实现价值发现,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价值是需要成本或时间的。交易方在这种条件下可以采取的措施无非就是自己主动地(而不是等待市场自发提供信息)去寻找与资产价值相关的信息,或者就是寻找一些能够“出卖这类信息的人员”去购买信息。科斯在《企业的性质》中指出,“通过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最明显的成本就是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因此,他接着指出,“随着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的出现,这种成本有可能减少,但不能消除。” [1] 5很显然,正如市场价格机制的协调作用和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被“企业”这种组织形式所替代一样,为实现价格机制“组织”生产的功能而发生的“所有发现相对价格的成本”,如果能被一种成本更低的制度安排(包括但不限于“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所替代,交易者就可能会做出后者的选择。而科斯在这里所说的“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就可以理解为资产评估人员或具有相似功能的相关人员。当然,在这里“出卖这类信息的专门人员”并没有严格定义,他(们)可能是交易者内部具有此类专业知识的人员,也可能会是交易者外聘的专业人员。

(二)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的影响

交易维度中的资产专用性和交易频率,可以应用到资产评估服务的分析中。我们因此可以从资产本身所展现出的客观特点来认识对资产评估的需求。

1、交易的标的千差万别,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资产的异质性将更加明显。

2、由于资产自身的特点以及市场的需求不同,不同资产的交易频率也将会有很大的区别。交易频率这一交易成本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于评估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很明显,交易越频繁的资产其市场价格信息就越趋于真实,也易发现。而交易频率低的资产,当事人无法简单地、直接地从市场获得相关价格信息,如果不借助于某种“评估”,则无法做出合理的决策。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为促进交易各方当事人的合理决策,克服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的影响,对资产进行“评估”是一种客观需要。这里的“评估”并不一定是符合规范的价值评估,很可能是一种隐性而非显性的“评估”。

(2)资产的专用性越强、交易频率越低,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协调确定资产合理价值的成本就越高,对“评估”这一成本更低的安排的需求就越强,并且可能会趋于需求显性的评估。

(3)资产专用性越弱(通用性越强)、交易频率越高,通过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协调确定资产合理价值的成本就越低,对“评估”的需求就越弱,可能仅需要隐性的评估或不评估。

总之,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获得资产价值的信息是需要成本的,这就是产生资产评估需求的经济学基础。

四、资产评估的充分必要性分析

(一)评估产生的充分性分析

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的分析表明,资产评估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但这种需求还只是一种需求的可能性或潜在的需求。因此,资产评估潜在需求是否能够转化为真实需求,取决于两种交易成本比较,即通过市场机制获取资产价值信息的交易成本与通过评估人员获取资产价值信息的成本的比较。br>  

在图1中:

横轴K表示获得标的价值信息相关的难度。这一难度是反映交易双方有限理性程度、机会主义程度和资产专用性、交易频率的综合变量。交易双方的理性程度越低、相互欺诈或隐藏的动机越深、标的物异质性越强或标的物交易次数越少,获得价值信息的难度就会增加;反之减少。

Mc为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自发确定资产价值的交易成本,随着复杂程度、难度的增加,其交易成本上升较快

Vc是通过专门的评估人员(包括内部或外部)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随着复杂程度、难度的增加,交易成本上升,但上升幅度低于市场价格机制自发确定的幅度,原因是专业评估人员降低信息搜索等成本的优势,将随着价值信息确定难度的增加而得到更显著地体现。

Vo表示在难度为零的情况下,通过“评估”获取标的物价值信息仍有一定的交易成本,而通过市场获取标的物价值信息则无成本。

△C= Vc-Mc,△C与横轴交于K*点,表明难度为K*时,通过市场和通过“评估”获取价值信息的交易成本相等。

当K

当K>K*时,通过市场机制获取资产价值信息的交易成本,高于通过“评估”获取资产价值信息的组织成本,理性交易者会选择“评估”。

当K=K*时,通过市场机制获取资产价值信息的交易成本,与通过“评估”获取资产价值的组织成本相等,交易者既可以选择“评估”,也可以选择不“评估”。

(二)外部评估产生的必要性分析

上一部分论证了产生“评估”或形成“评估”需求的充分条件。但这种“评估”是作为一种行为的出现,即了解资产的价值信息,可能由交易者自己进行(本人或本企业、组织中的人),也可能是交易者以外的人士进行。在由交易者自己进行或由本企业组织中的人进行“评估”时,该项功能是以内部的部门或人员进行,也可能由非独立的其他机构或人员进行。因此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由专业人士进行独立的“评估”。

国外资产评估行业中有内部评估师(internal valuer)和外部评估师(external valuer)或独立评估师(independent valuer)等概念。国际评估准则委员会在《国际评估准则》中提出了内部评估师(internal valuer)的概念,与之相对应的是独立评估师(independent valuer)和外部评估师(external valuer)。[6]

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为什么存在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什么时候由内部评估师评估,什么时候由外部评估师评估?或者是说为什么“评估”不都由外部评估师或内部评估师执行?这就涉及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对产品(“评估”)是内部制造还是从外部购买的决策。

在图2中:

Vi是由内部评估师(internal valuer)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随着难度的增加,Vi也随之上升;

Ve是由外部(external valuer)或称之为独立的评估师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随着信息获得难度的增加,交易成本上升,但由于外部评估人员的专业化优势,上升幅度小于Vi;

Ve0> Vi0> 0,在难度理论上为零时,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都有一定的交易成本,但外部评估的交易成本高于内部评估的成本。

△C=Ve-Vi,△C与横轴交于K*点,表明k = K*时,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的交易成本相等。

当k

当k>K*时,聘请外部评估师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小于由内部人员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理性的交易者会选择外部评估。

当k=K*时,聘请外部评估师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等于由内部人员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理性交易者既可以选择内部评估也可以选择外部评估。

但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两种方式交易成本的确定是很复杂的。这是因为交易成本不同于生产成本,在会计资料中也无法直接得到体现。因此交易者在一定难度范围内很难判断出两种交易成本的高低。这需要对图2进行修正。此时图2就演化成图3,图中的K1和K2点之间即为难以判断出两种交易成本高低的难度区间。

如图3所示:

当k

当k>K2时,聘请外部评估师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明显小于由内部人员进行评估的交易成本,理性的交易者会选择外部评估。

当K1

独立的评估机构和评估师作为一个提供中介服务的企业,其存在的经济学基础在于:其能够以较低的成本完成确定资产价值信息的职能。如果无法做到这点,交易者不如转向“内部制造”“评估”这一产品,即进行内部评估,外部评估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交易者在决定是进行内部评估或是进行外部评估时,除交易成本和生产成本外,还需要考虑其他一些成本。例如交易者是一个现代型的公司企业,除了要在交易过程中实现交易成本最小化,交易者有时还需要考虑向公司股东、债权人等相关人表明此项交易的公平性和合理性,或需要考虑对外的披露效果(因为这些交易将会引起外部投资人或潜在投资人的注意)。在外部评估的交易成本高于内部评估的交易成本,但尚未达到过于高昂的情况时,理性的交易者往往还会倾向于请外部独立的评估机构或评估师进行外部评估,因为此时交易者的目标除了降低交易成本之外,还需要达到另外多种的目标,图4是考虑为达到价值信息的独立性要求或披露效果而增加支付成本情况下的决策修正图。

图4中,△C ′= Ve-Vi-Ci(Ci>0)式中的Ci为交易者需要考虑达到价值信息的独立性要求或披露效果而需要支付的成本。由于增加了Ci,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的交易成本相等时的K*点将左移,△C左移,形成△C′。交易者根据成本选择外部评估与内部评估的K1与K2之间的范围也将缩小转移至K1′与K2′,使交易者提高了对外部评估的需求。

五、评估服务与交易成本的节约

上文以坐标图的方式对评估功能与独立评估服务产生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我们还需要从理论上认识评估对交易成本的节约。

交易成本的节约集中体现在对信息搜寻费用的节约。信息搜寻是交易的开始。信息搜索费用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价格搜索费用,包括对交易对象款式、质量的分析,最终也将通过拟交易的价值量体现出来;另一类就是潜在交易对象的选择及其信用程度的了解。为降低这些信息的搜索费用,市场和企业本能地会去寻找一种机制或组织将此类费用降低到最小。相关的行业协会、商会因此会提供信息或集中的市场、展销会等。中介咨询服务机构,包括评估机构,将提供成本小于从市场或企业直接搜索此类信息成本的服务。

理论上,当信息搜索的边际费用等于信息搜索的边际收益时,信息搜索的效果将达到最佳。但实践中问题并不是这么简单,信息并不是同质的,存在很大异质性,这就需要面对纷繁的市场信息和交易品的专业信息、特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分析判断。只有在掌握足够信息且专业化的基础上,才能形成有质量的价格信息服务。

为减少机会主义行为给自己带来的损失,交易各方一方面希望尽可能掌握更多的有效信息,这将使得搜索信息成本和次数增加。另一方面,在获得信息后,往往还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甄别。因此信息获得的成本大大增加,即使信息技术一直在改善,这样的信息搜索成本不会降低。

而外部评估作为一种提供价值信息的服务,其将节约对信息搜索费用等交易成本。

结束语:

运用交易成本理论,可以对市场经济国家中资产评估功能的发挥和资产评估行业的产生和发展进行经济学的基础分析。这有助于年轻的我国资产评估行业在经历快速的外延式增长之后,认真思考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罗纳德·哈里·科斯.企业的性质; 论生产的制度结构.盛洪,译, 陈郁, 校,上海三联书店,1991.

[2] 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商务印书馆,1982:246.

[3] 奥利弗·E·威廉姆森.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论企业签约与市场签约.商务印书馆,2002:128-129.

[4] 彭德琳.新制度经济学.湖北人民出版社,2002.

[5] Henry·A·Babcock.Appraisal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s.American Society of Appraisers,1994: 20-21.

[6]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Valuation Standards.7th ed. 2005:342,360,362.

(作者单位:中发国际资产评估公司)

作者:王诚军

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论文 篇2:

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特性及其内容体系

摘要:多年来,鉴定对象内涵不清、构成不明,严重制约了司法会计鉴定理论的发展和鉴定实践业务的规范。鉴于司法会计鉴定具有多学科属性,从会计学、法学、鉴定学等多学科视角开展研究,进一步明确了司法会计鉴定的对象是有待证需求且可鉴定的涉案财务会计事实,由涉案财务事实和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构成;具有对应特定案件、可涉及多会计主体等特性。涉案财务事实的鉴定内容包括:涉案财务活动的存在性、真实性,涉案域,涉案资金的流动方式、流动轨迹及其与涉案财产流转的符合性,涉案资金发生额及相关利益者资金变动额等。涉案会计核算事实的鉴定内容包括:会计行为主体的合规性,会计行为的真实性、正确性及合规合法性,会计行为的涉案域,涉案手段及相关主体权益的变动额等。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特性;内容;涉案财务事实;涉案会计事实

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7.01.021

司法会计鉴定是指在办理涉及财务会计业务案件的诉讼过程中,会计司法鉴定人运用会计、审计等专门方法,对案件中涉及的财务会计事实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科学活动。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涉财案件急剧增长,司法会计鉴定业务迅猛增加。如贪污受贿、挪用公款、偷逃税款、证券欺诈等,该类案件的共同特点是:(1)涉财。多涉及资金的流动和财产物资的转移。(2)与财务会计活动有关联。(3)作案痕迹多隐匿于财务会计资料中。解读涉案财务会计资料,查清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出具司法会计鉴定意见,均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1]377389 。司法实践中,会计司法鉴定意见已成为许多经济犯罪、经济纠纷案件定性的基本依据,在案件的侦查、审查起诉与司法审判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科学的司法会计鉴定,应首先明确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并规范鉴定事项。然而,对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内涵在司法会计鉴定学界尚未清晰界定,有“案件资金”“会计资料”“会计要素”“涉案会计事实[2]3133”“涉案财务会计事项[3]9”等诸多观点,鉴定对象特性及鉴定内容尚无全面系统揭示,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内涵不清、特性不明以及理论上的严重分歧导致司法会计鉴定实务所急需的鉴定事项分类及操作标准一直无法出台,实践业务难以规范。尤其是以注册会计师为执业背景的司法会计鉴定人习惯从纯会计学角度认识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理解司法会计鉴定内容,将其与会计对象、会计要素相混淆,严重影响鉴定质量,鉴定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受到严峻挑战,严重制约了司法会计鉴定学科的健康发展。

司法会计鉴定具有会计学、法学、鉴定学等多学科属性以及交叉性、综合性、应用性的学科特点,其鉴定对象具有动态性、多变性和复合性的实践应用特征,这是前期研究者采用单一学科视角及方法难以揭示界定其内涵、特性及其内容的根本原因。作者在前期研究成果[4]411基础上,采用多学科研究视角及方法,对经济活动、会计活动的本质及其涉案过程、引致的结果等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形成及其构成机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剖析出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内涵本质及特性,提出了司法会计鉴定的基本内容。

一、司法会计鉴定对象产生的基础分析

司法会计鉴定与经济活动、会计活动涉案密切相关,经济活动[1]、会计活动涉案是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产生的前提。因此,解析经济活动、会计活动及其涉案机理、引致结果是揭示司法會计鉴定对象内涵及特性的基础。

(一)经济活动、会计活动解析

1.经济活动与经济事实

经济活动。经济视角下,经济活动经济活动:司法会计鉴定中的经济活动特指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活动,如单位筹资、投资、经营和分配引起的财务活动等,故也称为财务活动。引起单位之间、单位内部各部门之间、单位与个人之间资金的运动和财产物资的流转以及信息的产生,形成资金流、物资流与信息流,三者各自循环又相互映照,构成交织的动态体系。其中,资金是财产物资的货币表现形式,财产物资是资金的物质承担者,信息是资金运动、财产物资流转的记录或反映形式。经济活动中,资金/财产物资由起始单位(部门或个人)划拨/流转至需求单位(部门或个人),一般要经过申请→批准→执行→审核→保管→记录等环节,涉及业务关联单位及其申请人、审批人、执行人、记录人(单位)等经济活动主体及其相关单位和个人。其中,记录环节即记录经济活动的发生或完成,通过会计的原始凭证来表示。经济活动的结果是形成经济事实,形成或取得原始凭证。

经济事实。法律视角下,经济事实经济事实:在司法会计鉴定活动中,经济事实也称财务事实。由起因、主体、过程、结果等要素构成。起因即经济活动由谁申请、何人批准、发生的目的等;主体即经济事实发生的当事人,如经济活动的申请人、批准人、执行者、验收人等;过程即具体的经济业务执行过程,如经济活动发生的时间、地点、业务内容、发生方式等;结果是指经济活动引起的资金运动、财产物资转移和债权债务发生等。经济事实诸要素信息一般沉淀于记录经济活动发生的原始凭证中。

尽管原始凭证种类繁多、格式各异、表现多种多样,但理论上讲,无论哪一种原始凭证,均反映着经济活动发生时的相关单位和人员、记录着经济活动发生时间、经济活动的发生过程、经济活动的内容和结果等信息,沉淀着财产资金流转、审批、执行的轨迹。

2.会计活动与会计事实

会计活动。经济活动的终点就是会计活动的始点。会计视角下,会计活动的本质是会计人员根据原始凭证上反映的经济业务(活动)内容,用会计的语言进行记录,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核算单位的经营成果,提供会计信息并监督单位的经济活动合规合法性。会计是 “共同的商业语言”,理论上,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发生任何经济活动、完成任何经济业务,都要通过会计凭证来表示,通过会计活动来记录和反映。会计活动由审核原始凭证开始,一般经过(编制)审核原始凭证→填制和审核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会计报表等核算方法和步骤,以记录经济业务、计算经营成果、进行日常监督和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核算由会计人员执行完成,由会计主管、单位领导进行审核和监督。

会计活动的结果是将经济事实转化为会计事实(即会计核算活动产生会计核算事实简称会计事实),同时产生单位财务状况、经营活动成果、现金流量、所有者权益变动等会计信息,形成原始凭证、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一系列财务会计资料。原始凭证以附件的形式附于会计记账凭证之后,作为事实转化的证据。

会计活动具有以凭证为依据,完整性、系统性和连续性和业务规范性等特点。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单位财务规章制度共同构成会计核算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着会计活动的主体资格、会计活动的对象、业务处理程序、会计核算方法以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整个会计活动,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必须遵守。

会计事实。法律视角下,会计事实由会计活动的起因、主体、过程、结果等要素构成。理论上来讲,会计事实的起因是发生了以货币计量的经济业务(也称财务活动),并取得了相应的原始凭证;会计活动的主体是出纳、会计主管、会计、财产物资保管人员等;会计活动的过程应遵从会计活动机制、遵守会计活动规范,即根据原始凭证,分类记录经济业务(包括资金的流转和财产物资的实物流转)并进行会计核算。会计核算过程中,按照内部控制制度的原理和不相容职务的分工原则,不同的会计核算程序和财产物资实物流转环节,责任人不同,遵循的工作制度和规则不同。会计活动的结果是形成会计事实,并以一系列相互关联,具有勾稽关系的会计资料(凭证、账簿、报表等)反映。即会计事实的实施主体、产生过程及结果信息一般沉淀于具有勾稽关系的会计核算资料中,如记账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

3.财务会计事实和财务会计资料

财务会计事实是经济活动经会计核算活动后形成的事实。财务会计事实的形成主要经由两个活动阶段:(1)经济活动阶段,发生经济业务产生客观经济事实。进入会计核算过程前,经济事实通常也称为财务事实。(2)会计核算活动阶段,记录和核算经济活动产生会计核算事实。

由此可见,经济活动形成经济事实,是会计活动的前因;会计核算活动形成会计核算事实,是对经济活动信息的记录、加工和监督的结果;经济事实与会计核算事实叠加形成财务会计事实。财务会计事实是经济活动和会计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

财务会计资料是经济事实、会计事实的载体,沉淀着经济活动、会计活动的轨迹。

(二)涉案经济活动、涉案会计活动

1. 涉案经济活动与涉案财务事实——基于法律的视角

(1)涉案经济活动。也称涉案财务活动,指涉案法律主体(法律主体如自然人、法人、会计主体等)或诉讼参与人所涉的财务活动,如涉案的资金借贷、股票债券发行与购买、固定资产建设,物资材料采购、消耗及转移、工资结算及发放、产品销售及债权债务人间的资金的结算、股东利益的分配、税款解缴等。

涉案经济活动可涉及单个或多个会计主体,引致利益相关者(如国家、法人、会计主体或自然人)间涉案资金的运动、涉案财产物资的流转、涉案信息的产生以及业务相关者利益额的变动。涉案的财务活动形成涉案财务事实。(2)涉案财务事实。涉案财务事实是由涉案的财务活动形成的事实。它是一种客观的待证法律事实。基于法律事实由法律行为主体、行为过程、行为结果、因果关系等要素构成的原理,作者认为,涉案财务事实由涉案财务活动的法律主体或参与人、涉案财务活动的过程、涉案财务活动的结果、涉案财务活动因果關系等要素构成。其内涵如下:

涉案财务活动的法律主体或参与人。主要是指涉案财务活动的行为主体或关联者,它可以是法人、也可以是个人,随案件而定。主要涉及:①会计主体内部财务活动的审批责任人、经办人等。②会计主体间业务往来及资金流动的财务活动主体。如涉案的筹资及股利分配活动中的股东、购销活动中的业务关联单位,借贷活动中的债权人、债务人、单位职工;分配活动中关联的会计主体、税款征纳双方等。

涉案财务活动的过程。指涉案财务行为过程及其轨迹。涉案财务行为包括相关客体(或会计主体)间涉案资金的运动、涉案财产物资的流转,涉案信息的产生。其中:涉案资金的运动指涉案资金流动的始点、终点、流动路径及流动方式,如涉案资金是在同一会计主体内部流动?还是在不同会计主体之间流动?还是在会计主体与自然人之间流动?涉案资金流动的始点、终点在哪里?涉案资金流动的结算方式(是通过现金结算还是银行转账结算?银行间结转是采用支票方式、汇票方式还是本票方式)?涉案资金流动的路径及轨迹?资金流动规模(如数额)等。涉案财产物资的流转指涉案财产物资在会计主体内部流动或不同会计主体之间的流动等。涉案资金运动的轨迹、财产物资流动的轨迹等涉案信息沉淀于涉案原始凭证中。

涉案财务活动的结果。涉案财务活动的结果是指涉案财务活动引致关联客体财务状况发生的改变以及财务指标发生的变动。财务活动涉案可引致涉案会计主体财务状况(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的改变及业务相关者利益额的变动。

涉案财务活动的因果关系。指涉案财务活动过程与涉案财务活动的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涉案财务事实构成要素关联图见图1。

2. 涉案会计活动与涉案会计事实

(1)涉案会计活动。指会计的核算活动涉案,如会计活动的主体及相关人员(如会计人员、会计主管、单位主管)涉案、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等核算行为涉案、会计核算程序涉案等。会计活动涉案可引致会计主体或利益相关者(如国家、法人或自然人)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等信息发生变动。涉案会计活动形成涉案会计事实。(2)涉案会计事实。也称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是指会计核算活动涉案形成的事实。与涉案财务事实同,根据法律事实的构成,涉案会计事实由涉案会计活动法律主体或参与人、涉案会计活动行为过程、涉案会计活动的结果、涉案会计活动因果关系等要素构成。所谓涉案会计活动通常是指会计事实构成要素有涉案。

涉案会计活动的法律主体或参与人。涉案会计活动的法律主体或参与人不一定纯是会计人员,也可以是会计活动的相关非会计人员,如会计主管、单位主管、其他等。涉案会计活动的主体随案件而定。

涉案会计活动的过程。主要指会计核算行为涉案及其轨迹等,如会计人员不作为,不合法、不合规的确认计量行为如改变会计核算方法,随机改变的会计记账程序等。涉案会计行为的轨迹沉淀于涉案会计资料中,如会计记账凭证、会计账簿及会计报表中等。

涉案会计活动的结果。涉案会计行为可导致会计主体等财务状况和财务成果变动,相关利益者间(或会计主体间)资金运动方向、资金流动额的改变,利益额的变动甚至会计信息失真。

涉案会计活动的因果关系。指涉案会计活动过程与涉案会计活动的结果间的因果关系。

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构成要素关联图见图2。

3.涉案财务会计事实

涉案财务会计事实指案件所涉财务会计事实。根据财务会计事实形成机理可知,涉案财务会计事实产生有三种路径:一是经济活动涉案引致;二是会计活动涉案引致;三是经济活动和会计活动共同涉案引致。(齐金勃.2012)上述分析可知,经济活动涉案形成的事实称为涉案财务事实,会计活动涉案形成的事实称为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涉案财务事实和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构成涉案财务会计事实。

二、司法会计鉴定对象本质及特点解析

(一)司法会计鉴定对象本质解析

司法会计鉴定是为诉讼活动服务的,最终目的是提供法律证据。法律证据的作用在于揭示或证明案件事实,以此推之,司法会计鉴定的对象理应是案件事实的一部分,结合司法会计鉴定的专业属性,可知,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应属于案件所涉财务会计事实范畴。当案件所涉财务会计事实有待证需求时,案件所涉财务会计事实才有成为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可能。

案件待证财务会计事实成为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应当具备三个必要条件:(1)存在财务会计事实载体——财务会计资料,即可鉴定。缺乏必要鉴定材料,司法会计鉴定人无法鉴定。(2)财务会计事实涉案。这是司法会计鉴定活动的起因。(3)有诉讼上的待证需要。司法鉴定是指诉讼中的鉴定,只有诉讼或准诉讼有待证需求才能引发司法会计鉴定。

综上研究表明,司法会计鉴定对象是有待证需求且可鉴定的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其中,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包括涉案财务事实和涉案会计核算事实。有待证需求是指案件中涉案财务会计事实有待证需求;可鉴定是指存在涉案财务会计资料。

实际上,涉案财务事实是一种客观事实,并非财务会计资料所反映的事实(此事实可能真,亦可能假)。此外,在会计核算过程中有一些“资金是否入账”“采取何种会计方法或程序”等纯会计核算事实,亦可能成为司法鉴定的对象。因此,就实质来看,可能进入司法会计鉴定过程的就是这种涉案的财务事实和纯会计核算事实。

财务会计事实、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和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关系见图3。图3财务会计事实、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和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关系

(二)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特点

演绎推理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形成及其内涵可知,司法会计鉴定对象与会计对象不同,具有以下特点:(1)与案件相关联,对应特定的案件,是案件事实的组成部分。(2)随案件产生,伴财务会计事实形成而生成,沉淀于财务会计资料之中。(3)可涉及多个会计主体,也可涉及单会计主体,具体数量随待证案件事实所涉会计主体数量而定(见图4)。(4) 是一种待证客观事实,而非财务会计资料所反映的事实(此事实可能真,亦可能假)。它或已知或未知,或待证或需确定,需要通过检验、鉴别和判断(即鉴定)相关财务会计资料去揭示。

图4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可涉及多会计主体

三、司法会計鉴定对象的内容

鉴于为证明案件法律事实、为诉讼提供法律证据的鉴定目的,基于司法会计鉴定对象是待证法律事实的客观属性,根据法律事实构成要素理论,作者认为,鉴定的实质就是证明案件事实诸构成要素,因为要素清则法律事实清。以此推理,可知,司法会计鉴定就是鉴定涉案财务会计事实的法律事实构成要素,司法会计鉴定的内容为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发生真实性、涉案域、涉案主体、涉案原因、涉案行为过程、涉案行为结果、涉案行为与结果的因果关系等。由于涉案财务会计事实包括涉案财务事实和涉案会计核算事实,二者法律事实构成要素内涵不同,因此其具体的鉴定内容有差异。

(一)涉案财务事实的鉴定内容

1.鉴定涉案财务活动的存在性与真实性即鉴定财务活动事项是否客观存在,是否真实发生,或鉴定财务会计资料记录与客观财务活动内容是否相符,是否漏记或虚构?有无差异及差异额(数额性会计信息鉴定)。 2.鉴定涉案财务活动的涉案域及涉案财务环节。主要包括鉴定涉案财务事实所涉及的会计主体、主体数量及其分布域;鉴定涉案财务事实发生在哪个的财务管理环节,如是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经营活动还是利润分配活动;鉴定涉案财务事实发生的财务管理阶段,如是采购阶段、生产阶段还是销售阶段等。3.鉴定涉案资金的流动轨迹。包括鉴定涉案资金流动的始点、终点和流动路径。始点指涉案资金流动始端会计主体及其经济环节;终点指涉案资金流动的终端会计主体或其财务管理环节;流动路径指涉案资金经过不同会计主体间或同一会计主体内部不同部门的流动路径。 4.鉴定涉案资金流动方式。即鉴定资金结算方式是现金结算还是银行间结转,银行间结转是通过银行支票、银行汇票还是银行本票等。5.鉴定涉案资金流动的符合性。即鉴定涉案资金的流动是否符合单位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是否与财务活动的内容相符,是否与会计记录相符等。6.鉴定涉案资金流动与涉案实物财产流转是否相符。涉案财务活动引致利益相关者(或会计主体)间资金流动和财产物资的流转即鉴定二者流转金额(账实)是否相符、流转路径是否相符及差异产生的原因等。2-6实质是鉴定涉案经济活动发生的的真实性、时间、地点、业务内容、业务发生方式及资金的流动方式。7.鉴定涉案财务活动的后果。指鉴定涉案财务活动引致涉案资金发生额、相关利益者资金的增减变动额。它是对涉案财务活动或涉案法律主体行为的经济后果实施的鉴定,如对相关会计主体之会计要素的影响金额的鉴定;财产物资的转移状态或结果的鉴定;对国家、相关会计主体、业务关联单位之税额变动额的鉴定;股东之股权影响额度鉴定;引致关联业务(或利益)单位之债权、债务的变动额鉴定;单位职工工资变动额的鉴定。8.鉴定涉案主体的财务活动与经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鉴定涉案经济事实的检验对象(即检材)有原始凭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以及计划、预算、决策方案、合同等相关资料。

(二)涉案会计事实的鉴定内容

1.鉴定会计行为的相关人员。会计行为的相关人员包括单位会计人员、会计主管、单位主管领导等。一般情况下,会计活动由会计人员核算,会计主管、单位领导进行审核和监督。单位规模较大时,会计部门由多名会计人员组成,如工资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等,他们分工明确,其岗位职责、工作流程由单位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规定。鉴定会计行为的相关人员就是根据会计法、会计制度、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等专业知识,鉴定会计行为的相关责任人、会计行为主体是否合规等。

2.鉴定会计行为过程。会计核算行为包括会计确认和会计计量,会计行为过程的鉴定包括鉴定会计确认和鉴定会计计量,其主要鉴定内容包括:

(1)鉴定会计行为的真实性。指鉴定会计核算是否有原始凭证为依据,所依原始凭证是否有真实的财务活动发生;是否虚拟、少计、转移或不作為等;会计记录与财务业务内容是否相符。

(2)会计行为的科学性、合规性、合法性的鉴定。①鉴定会计行为的科学性。即鉴定会计核算行为是否遵循会计核算原则、记账规则、登帐规则、会计平衡等会计基本原理;如鉴定会计行为是否全面、系统、连续地反映了的经济业务等;②鉴定会计行为的合法性、合规性。鉴定是否符合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会计行为规范及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制度等。如鉴定会计要素的确认是否全面(有无多计、少计或漏记)?会计要素的确认方法是否正确?(收入、费用、成本等)有无提前确认(入账)、延后确认(入账)情况?③鉴定会计核算程序。即鉴定会计核算程序、财务会计资料的形成、会计信息的产生是否符合会计原理、活动规律和相关规定等。

(3)鉴定会计行为的涉案域。会计核算行为的涉案域是指会计行为的涉案点、涉案核算程序环节及涉案轨迹。其中鉴定会计核算行为的涉案点指鉴定会计核算行为的涉案会计位置,如涉案会计要素、涉案会计凭证、涉案会计账户、涉案会计报表等;鉴定涉案程序环节指鉴定涉案账务处理环节,如原始凭证审核环节、会计确认计量环节、成本计算环节、登记账簿环节、制作会计报表环节等;鉴定涉案轨迹是指鉴定涉案关联账户、账务处理程序之轨迹等。

(4)鉴定会计行为的涉案手段、方法及其性质。如涉案会计行为是改变折旧计算方法、存货发出计价方法、成本核算方法,还是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费用等。

3.鉴定涉案会计行为的结果。会计活动人员的不作为、不合法规的会计确认计量行为、会计记账程序等可能使案件法律主体或相关权益者的利益产生影响或发生变化。鉴定涉案会计行为结果的主要内容:

(1)鉴定涉案会计行为的结果是否正确。如会计要素、会计科目确认和计量的结果是否正确,银行存款账面结存余额的核算结果是否正确。

(2)鉴定涉案会计行为结果数额。如鉴定涉案会计行为转移资金数额,多计、少计或漏记收入数额;提前或延后确认收入、费用、成本的数额等会计要素(或某帐户、某项目)变动金额等,以及鉴定涉案会计行为最终引致涉案法律主体或关联主体(一般为业务关联单位及个人)的利益变动额,如法律主体之税收变动额,股东之股权变动额,关联业务(或利益)单位间资金流动额、债权债务变动额等。

鉴定涉案财务会计核算事实的检验对象(检材)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等相关资料。

此外,涉案会计事实之司法会计鉴定要素还包括会计行为与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鉴定以及评价使用会计政策合理性等。

当经济活动、会计活动均涉案时,则涉案经济事实和对涉案会计核算事实均需要进行司法会计鉴定。

值得注意的是,司法会计鉴定对象的基本内容与鉴定要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司法会计鉴定基本内容是司法会计鉴定可以鉴定的内容,理论上可鉴定的内容不一定成为实践中要求鉴定的内容。鉴定要求是委托人根据查明案件财务会计事实的需要所提出的具体鉴定事项,它随案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参考文献]

[1]霍宪丹.司法鉴定[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14:377-389.

[2]许为安.司法会计鉴定对象基本分类与鉴定结论证明力探讨[J].中国司法鉴定,2006(1):31-33.

[3]于朝:司法会计鉴定实务[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14:9.

[4]齐金勃.论司法会计鉴定客体、对象及其标准体系[J].会计之友,2012(1)(下):4-11.

【责任编辑侯翠环】

作者:齐金勃

审计的理论基础分析论文 篇3: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研究

摘 要:上市公司为维护公司形象、与投资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回避诉讼风险等原因主动的向外界披露除强制性披露之外的信息就是所谓的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上市公司自愿性 披露的理论基础主要由委托代理理论、信号传递理论、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和核心竞争力理论等四个理论组成。一般来说影响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因素为:盈利能力、财务杠杆、治理结构和公司规模。文章以招商证券和长江证券为例,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和影响因素。通过分析研究后提出: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欺诈的惩治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制度等对策。

关键词: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研究

一、绪论

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连接上市公司和证券市场的关联点,利益相连者会通过获取上市公司的全方面的信息主动去了解、分析公司的运营情况和经营成果,进而总结出投资等相关决策。因而,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程度及质量至关重要。张德荣(2004)从管制的角度对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进行了分析,认为财务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两种:强制性信息,强制性信息是指按照会计原则、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必须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自愿性信息,自愿性信息是指公认会计原则和相关法律法规没有要求但是企业自愿公开披露的信息。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投资者也越来越理性,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 并且,强制性的信息披露已无法满足更多投资者的信息需求,因此,投资者们会进一步要求披露更多的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强烈。通过进一步地对强制性信息披露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重视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两者的重要程度各占50%。但是,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行为并没有达到普遍的程度,而且信息披露的效果也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的差异。

已有的研究为本文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文章的以下部分,作者做如下安排:第二小节,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理论基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一般性的分析。第三小节,运用第二小节的分析框架对招商证券和长江证券的自愿性披露程度进行研究。第四节,怎样才能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相关信息对策。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理论研究

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主要以招股说明书、上市公告书、定期报告、临时报告等方式,向投资者和社会公开披露公司及公司相关的信息的行为。上市公司财务报告中所披露的信息从管制的角度可分为:强制性信息披露、自愿性信息披露。强制性信息披露的格式和内容有着严格法律规定,其披露的信息已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求,这时就需要公司主动向投资者披露信息,即自愿性信息披露。

我国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要求相对比较晚,2003年10月深圳证券交易出台的《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中第一次把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纳入到我国信息披露体制中,并规范了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时所应遵循的原则和注意的事项。

(一)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概念

以美国FASB为代表的机构认为,所谓自愿性披露是指除财务报告之外,没有被会计准则和证券监督委员会明确要求进行披露的各类信息。Lev(1992)认为,自愿性信息披露是不被法律和会计规则所要求的信息公开,它们对市场价值、投资者的投资选择等信息会产生很重大的影响。我国在2003年发布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内涵为:除强制性披露以外的信息释放,主要为公司管理层对部分经营管理状况信息的自主性选择披露,目的是提供与信息使用者决策相关的公司财务和公司发展等各类相关信息。通过以上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定义来看,均存在一个共同点,这就是本文所持的观点:自愿性信息披露是指强制性信息披露要求之外的信息,重点强调上市公司披露信息的主动性和自愿性。

(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

1.委托代理理论

Healy & Palepu(2001)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动机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他们得出上市公司为了减轻公司管理者、股东或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委托代理问题,或是为了获得更有利的资金供给而愿意主动向市场提供更多的信号信息,并且他们得出结论这样的信息披露有利于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

2.信号传递理论

西方财务学家的研究表明,在信息不对称下,公司向外界传递公司信息的时候常见信号有三种:(1) 宣告利润;(2) 宣告股利;(3) 宣告融资。利润的会计处理可操纵性相比,宣告股利是一种比较可信的信号模式。

3.核心竞争力理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市场的竞争越发激烈,在这种背景下上市公司通过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向外界释放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未来的机会,逐渐成为企业战略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时期内资本市场的资金总量是有限的,所以为筹集自身发展所需的资金各个上市公司存在着一定的竞争,因此,上市公司要想筹集资金就不可避免地要向投资者公开自身的相关信息。上市公司要想有良好的公司形象,就必须保证公开的信息透明、公开,这样才能使投资者产生购买欲望,股票也才能得以顺利发行。这

(三)影响企业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因素

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强制性信息披露的补充和完善、作为缓解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有效途径,其价值日益受到重视。但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不够高仍是目前令世界各国资本市场都为之困扰的问题。所以很有必要从影响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因素出发,找出对其影响重大的因素,有针对性地提高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

1.盈利能力

盈利能力是利益相关者较为重视的指标,一般当上市公司业绩较佳及面临有力的投资项目时,上市公司希望尽可能快地筹集所需资金,此时自愿性披露信息可将这种“欲望”有效地传播出去。财务信息的自愿性披露程度与瑞士上市公司利润呈现正相关关系,实证结果证明上市公司业绩越好,其披露的评分等级越高。当上市公司业绩良好时,为避免公司股票的市场价值被低估,会主动向市场传递这些“利好”消息。所以,盈利水平越好就越会主动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

2.财务杠杆

当上市公司从债权人处筹集过多的资金时,将致使上市公司资产的负债率大大提升,上市公司财务失败的风险也就越大。财务杠杆反映一个上市公司的财务风险,财务杠杆越高,风险也相应越大。此时,上市公司的债权人会对公司施加较大的压力,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不仅要满足股东的需要,还要满足债权人的需要。此时上市公司将选择自愿披露更多信息,加强与债权人沟通。

3.董事会结构

董事会结构的三个组成部分为:执行董事、非执行董事和独立董事。由于独立董事的身份独立不受公司的管理层的限制,其自身多为经济、管理及财务等方面的专家,能够站在投资者的立场较为公正和客观地发表意见,所以,独立董事对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影响比较大,这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

4.公司规模

早在1987年国外学者Chow等人通过实证检验发现:就墨西哥52家制造业公司而言,自愿性信息披露只与上市公司规模有关系。Cooke(1992)对日本上市公司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了日本上市公司自愿披露信息程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是公司规模。Meek(1995)等人的研究结论也显示:公司规模、所在国家或地区、上市情况和行业是影响美、英以及欧洲大陆等跨国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最重要的因素。所以根据众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可以总结得出:上市公司的规模(通常选用的是资产总额或是收入总额来衡量)会对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产生一定的影响,公司规模越大,越倾向于披露更多的有利于其经营管理的信息。

三、中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的程度:以招商证券和长江证券为例

目前,许多国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正朝着强制性信息披露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相结合的方向发展。我国的信息披露机制也是以强制性信息披露为主,自愿性信息披露为辅。而且随着投资者信息需求的增加,以及公司管理层对自愿性信息认识的提高,我国上市公司已经增强了自愿性信息披露,一些上市公司还制定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制度条例,已经将自愿性信息披露作为处理投资者关系管理的一项重要政策。

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信息散见于公司的季报、中报、年报、公司网站信息以及一些临时公告和补充公告中。本文针对2013年深沪两市两家上市证券公司披露的2012年年报,对其自愿性披露的信息进行了分析。并且根据表1中所列的各影响因素(其中重点为第2、第5、第6、第9、第10和第11项)对招商证券和长江证券两家上市公司进行有针对性地分析。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年报的十二个章节显示,除强制性披露的上市公司主营业务信息、基本财务信息、重大关联交易信息、审计意见等外,招商证券还主动对本公司的员工组织情况、发展战略情况、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以及社会责任等信息进行了自愿性披露。相对比而言,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与招商证券一样在强制性信息披露方面做得较为规范,但其在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方面就略低于招商证券。

(一)盈利能力

通过对两份年报的分析可知,招商证券2010年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9005元,而长江证券2010年的基本每股收益为0.5900元,显然招商证券的盈利能力明显强于长江证券。而我们已经从年报中总结得出招商证券自愿披露的信息比长江证券要更详尽些,这就说明公司盈利能力对自愿性信息披露显著正相关,这也是与理论部分的论述相一致的。

(二)财务杠杆

在两家上市公司的年报中,分别找到总资产与总负债,并分别计算出总负债占总资产的比值,招商证券高于长江证券近1.5%,即2013年招商证券的负债总额在其资产总额中所占比例更高一些。所以可以证明前文理论研究部分对于财务杠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关系的观点,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与自愿性信息披露存在正相关关系。

(三)董事会结构

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共有董事15名,其中独立董事5名;而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中共有董事11名,其中独立董事4名。从独立董事数量上看招商证券多于长江证券,但从各自在董事会中所占的比例来看,招商证券还略低于长江证券,所以在对这两家上市公司的比较中独立董事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关系不明显。这可能是由于独立董事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尚存在缺陷,并且必须考虑其他影响因素:其一,样本的选择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其二,披露项目的选择具有主观性;其三,研究资料来源具有单一性;其四,研究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些因素都会导致研究结论的不一致性。

(四)股权结构

两家上市公司控股情况有着很大差异,招商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深圳市集盛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28.78%,并且其75.40%的股份都控制在国有法人手中;而长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为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6.07%,但是长江证券的股权分布很平均,有限售条件与无限售条件的股票各占49.03%和50.97%,在有限售条件的股权中,国有法人持股与其他内资持股各占24.92%与24.11%。由于招商证券对于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程度高于长江证券,可见由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着一些较为特殊的持股情况,一股独大等等,上市公司的高管、机构投资者等持有公司较多比例的股份时,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上市公司会披露更多的信息,所以股权集中度往往会影响上市公司的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并且在本文对比的两家上市公司中,股权集中度高的会披露更多的信息,即呈正相关态势。

(五)公司规模

招商证券的总资产为95,358,732,431.83元,而长江证券只有35,772,643,536.88元,显而易见招商证券的公司规模远大于长江证券。所以这也是招商证券主动披露信息的最重要因素。由于招商证券的公司规模较大,该公司的管理层便会表现出更多的自愿披露倾向,更乐于向外界提供积极的额外的信息,这不仅可以解除投资者的不确定性,而且更可以获得外界的支持。通过对两家上市公司的对比,证明了公司规模是上市公司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最大影响因素。

四、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的制度安排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不完善、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结构缺陷和对会计信息披露监管不力等原因,我国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还很低,多数选择定性的、边缘的、外围的、表面的信息予以披露,而回避那些核心的、关键的、定量的信息,从而极大地削弱了信息的相关性。为了提高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以满足上市公司相关利益者的要求,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

首先,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机制。对内部机制加强管理,减少内部利益冲突;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其次,建立和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再次,对上市公司的股权结构进行优化。通过大力吸引社会公众等多个投资主体共同持股的格局。

(二)进一步发挥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

通过中介机构对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过滤,既能对信息不对称的资本市场减少,又能促使上市公司披露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市场中介机构的发达程度对上市公司自愿性信息披露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当前我国中介机构培育和发展的制度环境还存在一些问题。

(三)进一步加大对信息欺诈的惩治力度

如前所述,上市公司对自身不利的信息进行隐瞒,也是欺诈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信息欺诈,要在法律制度层面规定严厉的制裁措施。要建立自愿性信息披露的保险制度和民事赔偿制度,如果上市公司欺诈投资者,使投资者遭受利益上的损失,上市公司和相关责任人、责任单位必须予以赔偿,或者由保险公司理赔。对上市公司、证券发行等监管部门应规定必要的法律责任,建立严格的事后惩罚机制,如果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的信息欺诈监管失责,必须对监管部门及相关责任人进行严惩。

(四)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

上市公司应该以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平等对待全体投资者。在通过各种媒体、各种方式进行自愿性信息披露过程中,要客观、准确、完整地介绍和反应公司的实际状况,避免内幕交易。在自愿性信息披露时要注意:在自愿披露有预测性质的信息时,应警示信息阅读者,列明相关的风险因素,提示不确定性和风险;当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导致已披露的预测难以实现时,上市公司应对已披露的信息进行及时更新;对已披露的尚未完结的事项,上市公司有持续和完整披露义务,直至该事项最后结束。

参考文献

[1]吴蕾,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理论基础分析[J],齐鲁珠坛,2010.02.10

(赵龙:江海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赵龙

上一篇:账务审核与财务会计论文下一篇: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