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分析论文

2022-04-23

【摘要】本文选取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专业在校和已经工作的学生分别作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炼出该专业现有主干核心课程的主因子:偏理论和偏实际运用,并计算出各门课的因子得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该专业实体经济课程较全,虚拟经济的课程较少;基础课程的案例不够丰富,学生的重视度不强;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较好,营销类课程应用性稍弱的现状。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分析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分析论文 篇1:

新准则下我国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分析

摘要:在正确认识我国会计目标意义的前提下,分析了我国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和相关的环境影响因素,综合二者的分析结论,提出了新准下我国会计目标的主要变化。

关键词:新准则;会计目标;发展变化

目标是指从事某种活动预期所要达到的结果,所谓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会计环境之中,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达到的境地或结果,属于会计理论的最高层次,它是沟通会计系统与会计环境的桥梁,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它对于会计理论和会计实践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在很多情况下我们所论述的会计目标特指企业财务会计的目标,或者说财务会计报告目标。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不同,对会计目标的理解也就不同。会计目标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特别是随着会计主体的目标的变化而变化,由于现代企业的目标呈现出逐渐扩展与多元化的趋势,企业会计所涉及的范围也日益扩大,会计目标也有相应的发展。因此,正确的定位会计目标就显得十分的重要,它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

一、会计目标的重要意义

会计目标是会计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确理解它的作用以及重要性对指导会计工作是相当重要的,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目标是指导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

会计目标是会计工作预计在一定时期要达到的目的。以会计目标为基础,财务会计的信息质量特征,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会计对象要素的确认、计量与报告都可以合乎逻辑地建立起来。

2 会计目标是组织会计工作的依据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只有明确了会计目标,即明确谁是财务信息的使用者、使用者对信息的主要用途是什么、现行财务报告能提供哪些主要信息,会计信息系统才可能存在并有效运行。而会计目标合理与否,又会时刻受到会计工作的检验。

3 会计目标是检查会计工作的标准

一般认为,会计的基本目标就是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针对会计基本目标和具体目标的完成情况,可以衡量会计工作的有效性,全面评价企业工作业绩。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基本内容

目前,我国对会计目标的认识仍未达成统一,也没有形成一致的表达。不少学者认为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会计制度》中有可以被认为是会计目标的表述: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但对这一表述理论界认为还不够完备,过于笼统和概括。认为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理论指导作用,也无法对实践进行指导。同样,确立我国的会计目标不能不考虑我国经济环境的影响。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资源配置体系,存在着较多宏观调控,政府主要依靠直接干预方式来保持社会经济运转,国家对企业经济决策的影响较大,并倾向于强调财务会计信息宏观决策性,而普通信息使用者对财务会计信息数量和内容的要求相对较低。会计目标是为国家宏观调控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服务,报告过去的经营业绩,反映对计划的执行结果。而在目前,我国正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市场作为基础性调节手段,同时也注重国家的宏观调控。随着间接干预方式的逐渐增多,经济决策分散自由程度加强,经济成分呈现复杂化,大量外资企业在我国出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除国家投资外,涌现出数目众多的法人、个体投资者,投资形式多样化,证券投资、期货交易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使用者的分散而多样,相应的要求会计信息必须数量较多,并注重其微观决策相关性。对财务会计信息系统来说。为国家调控服务不应是会计服务对象的侧重点,而只能属于从属地位。国家以投资者身份对会计信息的需要也可以涵盖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而不应过分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

根据西方经济学的观点,在商品市场领域,市场自动稳定器的作用远远要比政府有计划的指令更加富有效率。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正因为如此。企业会计的目标应是更好地为市场调节服务,即为构成市场的千千万万投资者(包括国家、企业和个人)、债权人以及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而不是首先为居于辅助地位的政府宏观调控服务。即使是国有企业,按照两全分离的原则,国家虽然是企业最大的投资者,但也应和其他投资者一样,通过财务报告了解企业经营状况,其以投资者身份对财务会计信息的需要应和作为投资者的其他企业和个人一样,决不能因为国家是大股东而产生歧视,忽略甚至损害中小股东利益。会计的目标当然要兼顾政府调控的需要,但更重要的是满足市场调节的需要,满足股东的需求。鉴于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了求取效率与公平,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和管理的决策所需的信息也是财务报告必须满足的,可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列于“满足投资者的需要”之后。

三、影响会计目标的环境因素

1 经济环境

我国还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经济发展呈现许多新的特点,许多特有的经济业务不断出现,也由此引发许多特殊的会计问题。政府虽然一直在敦促企业加强法人治理,但在少数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已经建立了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也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难以真正有效地发挥作用的现象。另外,政府是企业的重要投资者,也是会计信息的重要使用者;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机构投资者较多的情况相比,中国的机构投资者在规模和经验上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需求,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发展壮大,再者,中国尚缺乏经验丰富的财务分析师,亟待培养和发展。

2 法律环境的影响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的法律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单就经济方面而言,由《公司法》、《证券法》、《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各种税法和其他各种经济法律、法规组成的符合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经济法律体系已日臻完善。在建立企业会计制度时要在遵守法律制度的前提下体现法律的要求。尤其是要在《会计法》的要求下构建我国的企业会计制度。

3 会计教育的发展水平

文化教育环境对中国会计制度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习惯于接受政府制定的会计制度。对于会计改革中产生的新问题,都希望由权威机构给出详细具体的解释和标准范式。其次,随着会计教育的飞速发展和国际上著名会计公司加盟中国会计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思想和会计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会计体系中,反映为会计人员受教育水平迅速提高和会计学术讨论的百家争鸣,从而为会计制度的构建提供了良好的人员素质基础。

四、新准则下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

2006年2月15日以第33号财务部长令签发的基本准则属于部门规章。基本准则的总则第4条首次明确提出会计目标,新基本准则与1992年颁布的基本准则相比,会计目标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首次明确提出了会计目标

旧准则只是在一般原则中体现了会计目标,在第二章第11条和第21条中分别指出:“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财务报告应当全面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而新准则在总则第4条中明确规定:“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2 对会计信息用途的侧重不同

旧准则中把“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单独列出并放在首要位置,强调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只能,这与1992年当时的市场主体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家或政府,作为资产的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经营,而是委托给经营者进行管理是分不开的。新准则更注重会计信息的相关性,规定“财务报告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概括而言,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其中,满足投资者决策的要求是会计准则的主要目标,这明显区别于旧准则。

3 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以可靠计量为基础

旧准则将会计目标定位于受托责任观,信息使用者对于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倾向于可靠性和客观性,因此在第19条规定:“各项财产物资应当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物价变动时,除国家另有规定者外,不得调整其账面价值。新准则中则引入了公允价值这一计量属性。在第42条列出可以使用的会计计量属性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即建立以历史成本计量为核心,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混合计量属性模式。这一规定是与我国当前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相符台的且十分有必要的。

作者:陈永刚

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分析论文 篇2:

体育经济专业教学效果评价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选取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专业在校和已经工作的学生分别作为样本,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提炼出该专业现有主干核心课程的主因子:偏理论和偏实际运用,并计算出各门课的因子得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该专业实体经济课程较全,虚拟经济的课程较少;基础课程的案例不够丰富,学生的重视度不强;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较好,营销类课程应用性稍弱的现状。本文将结论和教学大纲要求相比较,给出研究结论的分析。最终给出建议。由于样本的约束,本文的结论和建议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数据的真实性,相信其也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体育经济专业 教学效果 因子分析

引言

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估为教师下一阶段有针对的教学提供了改进依据,同时也是为本专业乃至整个高校教学质量的提升打下了铺垫。教学质量评估是高校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校不断提升自我竞争实力的源泉。它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国内外很多研究学者对高校教学质量评估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例如,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ElaineEI一Khas教授指出:质量保障的更大的目的是提高高等教育的能力,使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才智以更好地服务社会”。日本学者桥本重治所说:“评价是与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有明确关系的概念,是按照教育目标和价值观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及教育计划的效果等进行测量的过程与手段。王战军认为,高等教育评估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产物,又是推动改革的力量,“评估”不是目的,是改革的阵地。孙建荣用国际化的视野对我国的高校教学评估进行观照,指出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生存的根本,评估是促进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评估不仅仅是一次性的行为,不是给学校一个最终的结论;最重要的是,通过评估,促进学校建立自己内部的质量保证体系。

学者观点的侧重点会有不同,但是均指出了教学质量评估的不可替代作用。我国大多数体育院校和大多数综合院校一样,主要采用成立教学监督小组的方式,定期定时的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估。通过监督和评估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这种评估方法对老师日常教学管理起到一定的督促作用,其评估结果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它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其一,其采用人工评审的方式,会带有主观性。另外,每门课听课的老师可能不一样,评估的结果不具有比较性。其二,督导的监督更加侧重于教师的考核,对学生的反馈意见并不多。这种不了解学生需求基础上的评估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大。其三,由于时间的限制,人工评估不可能覆盖到每学期、每门课和每节课。其结果必然带有片面性。最后,出了在校学生的反馈意见之外,毕业后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反馈意见更加宝贵,因为适应市场需求是教学质量提升乃至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

带着这个问题,本文以武汉体育学院体育经济专业的在校学生和已毕业学生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对该专业已开设的核心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研究。首先,这种方法的数据完全来自于学生,研究结果的真实性较高,参考意义很强。其次,这种方法能够反映出各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是否与教学大纲要求相吻合,其不足之处在哪些方面。因此,该方法,反映问题比较具体。正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方法的介绍,第二部分是实证检验,最后给出结论和建议。

一、因子分析方法

因子分析的思想源于1904年查尔斯.斯皮尔曼(Charles Spearman)对学生考试成绩的研究。研究多指标问题时,常常会发现,这些指标相关性形成的背景原因是各种各样的,其中共同的原因称为公共因子。每一个变量也含有其特定的原因,称为特定(特殊)因子。因子分析的实质就是用几个潜在的但不能观察的互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去描述许多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或者协方差关系),这些随机变量称为因子。为了使得这些银子能很好的替代原始数据,需要对这些银子给出合理的解释。同时为了使用这些因子,还需要对提取结果进行评价。因此,可以简单将因子分析的目标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首先考虑是否存在较少的不相关的随机变量可用于面熟原始变量之间的关系;

(2)如果存在公共因子,那么究竟应该选择几个;

(3)对提取的公共因子的含义进行解释;

(4)评价每一个原始变量与公共因子之间的关系;

(5)可以将这些公共因子用于其他的统计分析。

(一)基本的因子分析模型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它的基本思想是将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中,而不同类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那么每一类变量实际上就代表了一个基本结构,即公共因子。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因子分析模型描述如下:

(1)X = (x1,x2,…,xp)¢是可观测随机向量,均值向量E(X)=0,协方差阵Cov(X)=∑,且协方差阵∑与相关矩阵R相等(只要将变量标准化即可实现)。

(2)F = (F1,F2,…,Fm)¢ (m

(3)e = (e1,e2,…,ep)¢与F相互独立,且E(e)=0, e的协方差阵∑是对角阵,即各分量e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则模型:

x1 = a11F1+ a12F2 +…+a1mFm + e1

x2 = a21F1+a22F2 +…+a2mFm + e2

………

xp = ap1F1+ ap2F2 +…+apmFm + ep

称为因子分析模型,由于该模型是针对变量进行的,各因子又是正交的,所以也称为R型正交因子模型。

其矩阵形式为:x =AF + e .

这里,(1)Cov(F,e)=0,即F和e是不相关的;(2)D(F)=Im,即F1,F2,…,Fm不相关且方差均为1;我们把F称为X的公共因子或潜因子,矩阵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e 称为X的特殊因子。

A = (aij),aij为因子载荷。数学上可以证明,因子载荷aij就是第i变量与第j因子的相关系数,反映了第i变量在第j因子上的重要性。

模型中F1,F2,…,Fm叫做主因子或公共因子,它们是在各个原观测变量的表达式中都共同出现的因子,是相互独立的不可观测的理论变量。公共因子的含义,必须结合具体问题的实际意义而定。e1,e2,…,ep叫做特殊因子,是向量x的分量xi(i=1,2,…,p)所特有的因子,各特殊因子之间以及特殊因子与所有公共因子之间都是相互独立的。模型中载荷矩阵A中的元素(aji)是为因子载荷。因子载荷aij是xi与Fj的协方差,也是xi与Fj的相关系数,它表示xi依赖Fj的程度。可将aij看作第i个变量在第j公共因子上的权,aij的绝对值越大(|aij|£1),表明xi与Fj的相依程度越大,或称公共因子Fj对于xi的载荷量越大。为了得到因子分析结果的经济解释,因子载荷矩阵A中有两个统计量十分重要,即变量共同度和公共因子的方差贡献。

因子载荷矩阵A中第i行元素之平方和记为hi2,称为变量xi的共同度。它是全部公共因子对xi的方差所做出的贡献,反映了全部公共因子对变量xi的影响。hi2大表明x的第i个分量xi对于F的每一分量F1,F2,…,Fm的共同依赖程度大。

将因子载荷矩阵A的第j列( j =1,2,…,m)的各元素的平方和记为gj2,称为公共因子Fj对x的方差贡献。gj2就表示第j个公共因子Fj对于x的每一分量xi(i= 1,2,…,p)所提供方差的总和,它是衡量公共因子相对重要性的指标。gj2越大,表明公共因子Fj对x的贡献越大,或者说对x的影响和作用就越大。如果将因子载荷矩阵A的所有gj2 ( j =1,2,…,m)都计算出来,使其按照大小排序,就可以依此提炼出最有影响力的公共因子。

(二)因子旋转

建立因子分析模型的目的不仅是找出主因子,更重要的是知道每个主因子的意义,以便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如果求出主因子解后,各个主因子的典型代表变量不很突出,还需要进行因子旋转,通过适当的旋转得到比较满意的主因子。

旋转的方法有很多,正交旋转(orthogonal rotation)和斜交旋转(oblique rotation)是因子旋转的两类方法。最常用的方法是最大方差正交旋转法(Varimax)。进行因子旋转,就是要使因子载荷矩阵中因子载荷的平方值向0和1两个方向分化,使大的载荷更大,小的载荷更小。因子旋转过程中,如果因子对应轴相互正交,则称为正交旋转;如果因子对应轴相互间不是正交的,则称为斜交旋转。常用的斜交旋转方法有Promax法等。

(三)因子得分

因子分析模型建立后,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是应用因子分析模型去评价每个样品在整个模型中的地位,即进行综合评价。例如地区经济发展的因子分析模型建立后,我们希望知道每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情况,把区域经济划分归类,哪些地区发展较快,哪些中等发达,哪些较慢等。这时需要将公共因子用变量的线性组合来表示,也即由地区经济的各项指标值来估计它的因子得分。

设公共因子F由变量x表示的线性组合为:

Fj = uj1 xj1+ uj2 xj2+…+ujpxjp j=1,2,…,m

该式称为因子得分函数,由它来计算每个样品的公共因子得分。若取m=2,则将每个样品的p个变量代入上式即可算出每个样品的因子得分F1和F2,并将其在平面上做因子得分散点图,进而对样品进行分类或对原始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但因子得分函数中方程的个数m小于变量的个数p,所以并不能精确计算出因子得分,只能对因子得分进行估计。估计因子得分的方法较多,常用的有回归估计法,Bartlett估计法,Thomson估计法。

正如因子方法的理论可知,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方法首先要找出体育经济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是否存在公共因子。如果存在,将提炼公共因子。然后利用统计结果分析这些公共因子对特殊因子(每门核心课程)的解释程度是多少,即各门课与公共因子之间的关系程度。最后将统计结果和各门课程的教学要求相比较,找出差距。这种方法既能发现体育经济专业目前哪门课存在问题,又可以知道是哪方面的问题。为后续的教学改进有很强的参考作用。

二、体育经济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证检验

体育经济专业的开设目的是培养熟悉现代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体育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经济、体育、文教等部门从事体育市场经济分析、体育事业规划、体育经济管理和从事体育俱乐部经营以及体育经济学教学与科研的高级专门人才。我国目前大多数体育院校开设的核心主干课程有: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会计学原理、统计学原理、国际贸易学、财政学、经济学说史、管理学、金融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市场营销、体育消费行为学、市场调研、经济数学、产业经济学、经济法、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投资项目管理、体育投资项目评估、体育投资项目策划、财务分析、客户关系管理、促销实物、媒介经营管理、创业学等。

(一)在校学生对课程重要程度的实证检验

本文首先选取了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专业78名在校学生做出有关上述课程重要程度的问卷调查。收回的有效样本70份。原始数据均经过标准化处理,以下是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

表1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注:字母组合分别由每门课的首字母组成。

本文直接运用正交旋转后的数据。从统计结果中发现主因子F1与原始变量中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项目策划、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客户管理和促销实务有关,而与其它变量的相关性较小。因为这些课更加偏重实际应用,因此,可以解释为偏实践课程。主因子F2与原始变量中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法三门课的相关度很高,因此可以解释为偏理论的课程。另外,其余的课程与主因子F1、F2的相关度很接近,可以认为是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上述结果是在70名在校的体育经济专业的学生对每门已修课程重要性打分的基础上进行因子分析的统计结果。说明大多数学生认为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项目策划、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客户管理和促销实务这几门课更加偏重实际应用。这个可能与老师在授课过程比较注重案例分析,案例讨论和实践课的时间较多有关。刚好相反,从检验结果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以及经济法这几门课更加偏重理论。这个可能与教师上课内容上更加注重经济理论知识,但是案例分析较少的原因有关。其余的课程大多数学生认为理论和实践课的分配比例比较平均。

这是从学生的实际评价的真实数据中得出的结论。它给老师们下一阶段的教学提出很好的参考。在很多课的教学大纲中都有关于本门课理论课和实践课的要求,甚至具体到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本文对课程的教学评价放到最后。下面是已经毕业的20名学生就这些课程在实际的工作中作用大小的评价数据和统计结果。

(二)毕业学生对课程作用大小的实证检验

本文第二阶段选取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专业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样本作为实证调研对象。他们对每门课作用大小的评价,更能反应经济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的市场接受度。这里的主因子及其含义不变。表2显示了因子分析结果:

表2 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

注:字母组合分别由每门课的首字母组成。

上述结果显示,主因子F1(偏实际运用)与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体育项目管理、项目评估、项目策划和促销实务几门课的相关度较大。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工作后的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几门课在工作中的实践指导作用较强。主因子F2(偏理论)与经济数学、管理学、会计学、经济法、财务分析和市场调研的相关性较大。反应了大多数学生认为这几门课在实际工作中的理论指导意义更强。其余的课程与F1和F2相关度相差不大。首先值得一提的是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门课,与表1相比,工作后的学生相比在校学生生更能理解其实践指导作用。另外,市场营销和体育消费行为学两门课在表1中更偏实际运用,但在表2中理论和实践作用大体持平。促销实务的统计结果也刚好相反。

(三)体育经济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大纲要求与统计结果的比较

将实践检验结果和课程教学要求相比较,可以发现更多关于课程设置及教学的问题。首先,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要求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当代微宏观经济学的各种基本范畴、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能够运用微宏观经济学中一些科学、先进的理论和分析方法,分析解决现实经济生活中的问题,以适应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并为本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两门课程是强调理论和应用双方面的能力。统计结果显示,在校学生认为这两门课在教学中更注重理论知识的讲解,工作后的学生认为这两门课在实际工作中作用较大。说明在授课过程中理论和实际运用结合的较弱,只有在工作后学生才逐步认识到这两门课的重要作用;体育产业经营与管理、项目管理、项目评估和项目策划几门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教学,使学生树立项目管理的概念,熟悉项目评估和策划的内涵,理解项目评估和策划的过程和决策、范围与时间管理、成本管理、质量管理、风险管理、组织与沟通管理以及集成管理等各项管理内容、工作程序与基本要求,为未来参与项目管理打好基础。这几门课的应用性很强。调查结果显示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毕业工作后的学生认为这几门课比较注重实践。说明课程的讲授过程中较多的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和课后实践的安排,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再次,市场营销、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研、客户管理和促销实务这几门课偏营销方面。通过这几门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体育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理论,理解影响消费行为的主要因素,掌握体育市场调查与预测的基本方法,学会市场营销的策划案撰写,掌握维护客户关系的正确途径,了解促销过程中的各种技巧,并学会在实际操作中具体应用。这几门课也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统计结果中,在校学生普遍认为这些课的实际运用性很强,但是毕业后的学生虽然有同样的看法,但实践指导作用的程度并不是很大。特别是促销实物这门课,大多数毕业后的学生认为它是偏理论性的课程(0.2>0.02)。这可能是由于授课中的案例和实践活动与目前的市场需求脱节引起的。这也要求老师的教学内容与时俱进,与市场紧密结合;除此之外,经济法、经济数学、管理学、统计学这几门从教学性质上偏理论,它们一般安排在第一、二学年,为后续专业课打基础。从统计结果上看,也是偏理论。最后需要指出的是会计学和财务分析这两门课,应该是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但是统计结果却显示偏理论性更强。这个可能与课程教学中实际案例较少,在工作中没能用上有关。也可能目前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作中对会计要求不匹配,与市场需求脱节有关。

三、结论和建议

本文通过对武汉体育学院经济专业在校学生和已经毕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摸清了他们对目前体育经济专业开设课程教学效果的反馈情况。通过数据的因子分析和与现在课程教学要求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一)体育经济专业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基础理论课。二是专业课。专业课又分为偏项目运作方面的课程和偏营销方面的课程。从课程设置上看,目前的体育经济专业课程既兼顾了经济学理论基础又注重本专业发展的要求。但是课程更多的涉及到实体经济的内容,案例也更多的偏向实体经济。如项目管理、评估、市场营销、调研、促销等。市场经济的另一大块内容:虚拟经济涉及的课程较少。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逐步发展和健全,虚拟经济已经与人们的生活、工作紧密联系了。由于它巨大的市场潜力,很多经济类学生都有从事证券市场方面工作的意愿。体育院校的学生也不例外。就调查,目前武汉体院经济专业的很多学生都在准备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他们都有从事金融、证券、保险方面工作的打算。而且已经工作的学生中,也有已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学生。有的学生甚至非常羡慕从事这方面工作。虽然有的体育院校已经开设了金融课,但是课程设置不系统。由于课时较短,金融课程的很多内容没有办法展开。学生只是对其有个大概的了解,很多学生反应“吃不饱”。因此,本文认为,体育经济专业课程中应该适当加重金融、证券以及保险方面课程的比重,加强师资力量的培养,注重虚拟经济方面案例的讲授,开阔学生关于经济学领域的眼界。

(二)基础课程的案例不够丰富,学生的重视度不强。

微宏观经济属于经济学的基础课程,但是课程的难度在于理解并会运用。由于主客观原因,很多时候理论和实际没能结合到一起。微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很多,对于初学者理解透彻已经是一件很花时间的事情,如果介绍更多的案例,可能时间是个很大的问题。因此把握不好就会出现囫囵吞枣的现象。因此建议精选两门课程内容,同时加上趣味经济学1的内容。既能把握住重点又能让学生感受到经济学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如影随形的特点。

数学和统计学的课程难度较大,但是实际生活中运用的案例较少。因此,大多数学生往往只会在考试时才会关注这些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实际上,数学课对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逻辑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调动学生学习它们的兴趣,对于学生以后工作是很有帮助的。本文的统计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发现它们在实际生活、工作的重要性,认为它们偏理论,没有实际作用。本文建议在授课中更多的强调这些课程的内在作用,同时可以结合一些案例去分析这些课程的运用。在会计算的同时,培养学生逻辑思考的能力。

(三)项目管理类课程教学效果较好,营销类课程应用性稍弱

从表1可以发现专业课中项目管理、评估、策划几门课和市场营销、调研、消费行为、客户关系、促销实务几门课均偏实践。但是表2显示,后面几门课在实际工作中的作用不如前者强(得分较低)。这说明项目管理类的课教学效果较好。

市场营销学的知识是与各行各业紧密相关的,其案例也是层出不穷。只有将案例不断更新、与时俱进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建议注重备课的同时,也应加强对老师社会实践的培养和锻炼。现在很多高校老师是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很多案例也只能照本宣科。如果能给老师深入企业学习锻炼的机会,相信老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会更强、更透彻、更加具体。另外,营销类课程也应该注重学生社会实践内容,对给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对将来更好的适应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在此过程如何建立学生社会实践监督和考核体系也是一门值得研究的课题。

教学效果评估和改善的工作是件永远不能画上句号的工作。它也关系到教学质量提高途径。由于样本的约束,本文的结论和建议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由于数据的真实性,相信其也具有很强的参考意义。

注释:

1 趣味经济学:将日常生活中必需的经济学常识,与各种生活现象有机结合,佐以有趣的故事,帮助读者接近经济学的真谛,把握生活中的经济规律。

参考文献:

[1] (韩)曹永管 著,千太阳,芦俊浩 译,趣味经济学[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BUSED-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2001a). Course/Teacher Evaluation Form[Z]. Author. Boston University.

[3]BUSED-Boston University School of Education (2001b).Course/Teacher Evaluation Comments[Z]. Author. Boston University.

[4]Shann, Mary H.(2001). Course Evaluation, SED CT 556[Z]. Boston University.

[5]郭晶.培根教育思想研究:从知识论到教育观[D].山东师范大学,2009(5).

[6]白金祥.罗素的教育思想探究—以自由主义价值观教育为核心[D].东北师范大学,2009(6).

[7]李莉.牛津大学导师制下的教育关系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2):39-41.

[8]刘恩允.基于导师制的英国大学师生关系模式与启示—以英国 Heriot-Watt 大学为例[J].高校教育管理,2011(5): 46-51.

[9]阎光才.导师制与牛津传统所面临的危机[J].民办教育研究,2004(1):90.

[10]江赛蓉.英国教育福利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12(7):79.

[11]周学荣.英国公共服务改革及其启示[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0(6):34-40.

[12]谢德成.20 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福利制度改革述论[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42-44.

[13]钟金宏.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状况及类型特征[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5):8-11.

[14]张超慧,张五平.体育产业全球化趋势及其对中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影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3):23-26.

[15]昝校,杨军,苟清华.中国体育经济及人才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26(6):15-17.

作者:张蕾

经济法的基础理论分析论文 篇3:

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探究

【摘 要】本文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學习目的出发,分析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现状,论述理论知识讲解法、案例分析法、师生讨论法、讲练结合法等教学方法的应用,为中职会计专业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职 会计专业 经济法基础 教学方法

经济法基础是中职会计专业的一门重要核心课程。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目的有三个:一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和专业相关的经济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制度规定;二是培养学生在日后工作中具备运用经济法的基础能力;三是为考取助理会计师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侧重培养学生具备运用经济法的基础能力,还要培养学生为考取助理会计师而掌握必要考点及答题要领的应试能力。全国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取消后,助理会计师的资格证书就成为会计专业学生毕业后找工作的敲门砖。但学校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中职学校经济法基础课程课堂教学。基于这样的现实状况,教师要根据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内容特点以及教学现状,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让学生都能得到有效的经济法基础课程教育,为毕业后走上社会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为考取助理会计师提供保障。由于经济法基础课程内容枯燥晦涩、难懂难学,实践性又很强,教师在讲解这门课程时,不仅要解析理论,还要增加相关案例分析的内容,对重难点还需要配合例题进行讲解。本文通过分析课程教学现状,探讨课程教学方法,达到让学生容易理解并快速掌握经济法基础课程相关知识的目的。

一、经济法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经济法基础是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必考的一门课,课程内容较为繁杂,涉及法律基础、会计法律、支付结算法律、增值税等各项税收法律和税收征收管理法律,还有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法律等内容,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基础以及理解、记忆能力。而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基础薄弱,理解能力不强,加上年纪较小缺少社会阅历,因而对该课程内容的学习难以产生兴趣,在课堂上对知识的理解不够,表现为容易开小差、做习题或在考试过程中出现无从下笔等现象,即使课堂上能听懂,课后也很快会忘记。且经济法基础课程实用性、实践性很强,以案例为主,但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的案例分析中。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方法,重视理论知识讲解的同时,强化案例的分析与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

二、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理论知识讲解法。理论知识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向学生解释、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叙述法律事实等方式进行讲解的一种教学模式。其适用于经济法基础课程中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能通过教师的讲解了解到基本的经济法律知识,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知识比较抽象,概念性的内容比较多,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利用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释死板的概念性知识,使学生对经济法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产生共鸣。

教师可以在课前设置一些相关的专业问题,通过这些问题将本节课要讲解的内容引出来。例如,在解析“经济纠纷的解决途径”这一节内容时,可以提出一个比较贴近生活实际的问题供学生思考:2017 年 3 月,李某向同事刘某借了 2 万元现金,出具了借条,但未言明利息;2018 年 4 月,刘某向李某索要借款,他以无钱为由拒绝还款。请问刘某可通过什么途径来解决他的这一难题呢?又如:在解析“银行卡”这一节内容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2016 年 12 月 16 日,一客户持身份证到武汉洪山民族大道支行智能机上开立银行卡,该网点现场管理人员在为其授权时感觉该客户似曾相识,遂对其详加询问。该客户对身份证地址、身份证号、属相对答如流,并不断催促该网点人员为其办理,否则进行投诉。此时,该网点人员回忆起该客户多次持他人身份证件到该网点办理银行卡,便稳住客户迅速报警。警员赶到后经过一番盘问,该客户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表示其是某犯罪团伙成员,长期冒名开立银行卡。至此,该网点成功堵截了一起虚假开立银行卡事件。请问,个人申领银行卡的基本条件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模式通过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问题来引出教学的内容,使得比较枯燥的法律知识通过一个比较通俗易懂的知识引出来,从而使学生更容易接受。

(二)案例分析法。案例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对合适案例的讲解而吸引学生,并将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融进案例,使学生通过教师对案例的分析能将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记在自己的头脑中。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案例时,可以引导学生独立地对案例进行分析,或者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来分析和理解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点,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法应该注意以下的内容。

首先,清楚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经济法基础课程里包括八个部分的法律制度章节,每一个章节都有其重点和难点的内容,教师应该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为学生布置案例,以便在教学中做到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抓住重点、解决难点。例如,在讲解“违反会计法律制度的法律责任”这一内容时,重点是违反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行为的法律责任,难点是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编制虚假财务会计报名行为的法律责任等,但这样的叙述很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怎样才能吸引学生认真听课并掌握这一内容呢?笔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会计主管大花猫、会计人员小猫咪在单位负责人大灰狼的指使下,伪造、变造会计账簿,虚增利润,以粉饰经营业绩”。学生一看大花猫、小猫咪、大灰狼这些名字,马上表现出很大的兴趣,注意力非常集中,接着便可引导学生分析我们一共请了多少位可爱的卡通人物,这些人物都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是否妥当,是否符合会计法的要求,要追究法律责任吗?这样的讲解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结果重点抓住了,难点学生也理解了。

其次,根据教学内容编写和查找案例。教师在运用案例分析法讲解经济法基础课程内容时,案例的查找和编写是关键的环节,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案例要非常贴合教学的内容,并将相关的知识点包含在案例之中,能让学生通过分析和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有效巩固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为学生布置的案例大多从书籍中查找,很多并不是真实发生过的,或很多都已经过去很多年了,案例过于陈旧,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在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一些近期真实发生的案例,这一类的案例具有较强的现实性,使学生对案例学习产生兴趣,在兴趣的作用下,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经济法基础课程的相关知识。为有助于实施案例教学,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演示一些录自中央电视台的“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等栏目中的案例来进行分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拓展学生的法律视野。

(三)师生讨论法。师生讨论的教学方法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讨论,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讨论,讨论的内容是教学中的重点或者难点,使学生通过成员之间的讨论充分掌握经济法基础课程知识。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主要是通过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从而提高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师生讨论的方法包括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但在大多数的情况下都是学生和学生进行讨论,基本的流程是:第一,教师将学习任务布置给学生,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来消化学习任务;第二,教师和学生就经济法的相关知识进行提问;第三,教师将班级的学生按照座位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为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一个讨论的题目,在课堂中留出一定的时间用于学生开展小组之间的讨论;第四,每个小组派出一个学生将本组的讨论结果汇报给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汇报的结论进行总结,一旦发现学生理解有偏差的知识点,及时给予纠正,并调整教学方法。师生讨论的方法不但体现了教师在课堂上的引导作用,而且也突出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

(四)讲练结合法。经济法基础是助理会计师资格考试必考的一门课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是把知识塞给学生,而是教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做题。

1.掌握重难点,熟悉基本点。经济法基础课程考试的题型有四大类,分别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这四大类题型所体现的考点覆盖全书,重难点占的比例较多,要求学生对书中全部内容做到基本熟悉。考试重点教师可以给学生标记,对于难点内容需要配合例题进行讲解。课堂上主要让学生掌握重点,破解难点,课后让学生整理内容以熟悉基本知识点。

2.总结理解,例题巩固。经济法基础课程内容多且较零散,记忆难度较大。在理解的基础上,要有方法上的总结,这有助于知识记忆,总结的方法包括思维导图、表格整理和顺口溜等。教师先梳理总结,给出思路,再让学生按自己的理解去整理。

例题是往年的经典题目,在考试中再出现的概率较高,通过例题的讲解,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例题的讲解一般为知识点做巩固,可在知识点讲解后,让学生在课上练习,例题量不需要大,主要是有典型性,可以帮助学生加强知识的记忆或是扫清一些易错点,这些题目需要在课上统一讲解,有助于全班学生的知识巩固。

3.题库练习,平台提升。经济法基础课程题目经过逐渐积累,量多且具有参考性,适合学生课后练习。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练”达到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后登录相關的会计网站,比如中华会计网,去查找有关知识点,或是在网站做习题,这样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平台,无形中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无论是理论知识讲解法,还是案例教学法、师生讨论法和讲练结合法,都是中职学校经济法基础课程重要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既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纽带,又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分析应用能力以及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巧用、活用这些教学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真正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参考文献】

[1]周 利.经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问题研究[J].市场论坛,2015(1)

[2]连 婷.参与式教学在经济法反垄断专题中的运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6)

[3]何文妍.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与思考[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6(12)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8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互联网+’中高职衔接模式下中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的探索与实践”(GXZZJG2018B081)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覃 熳(1964— ),男,壮族,广西上林人,高级讲师,广西建筑材料工业技工学校和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校会计专业教师。

(责编 罗汝君)

作者:覃熳

上一篇:经济全球化与政府管理论文下一篇:案例教学法中职教育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