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形式下的农业产业化论文

2022-04-27

摘要:以辽宁省盘锦市L村为例,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职能及其相关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职位设置情况比较特殊。国营农场管理体制决定了村干部出现上级委派的可能性比较大。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在经济职能、农场管理和精神文化职能方面能够发挥带头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运行问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组织形式下的农业产业化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组织形式下的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1:

“奶业企业+奶农”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及其对契约的影响

摘 要:“奶业企业+奶农”模式下的契約联接由于产品的专用性而具有稳定性,但是从双方利益分配的角度出发,运用动态议价模型的分析表明,由于企业在议价方面具有“先发优势”以及较大的贴现因子,因此在双方的议价过程中,企业会产生“敲竹杠”行为,最终获得较大的利益。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会使双方之间的契约的稳定性下降。

关键词:“奶业企业+奶农” 契约 利益分配 动态议价模式

一、引言

随着奶业产业化的发展,多种产业组织模式应用而生。“奶业企业+奶农”是目前我国奶业产业化经营中较为普遍的一种组织形式,双方之间通过契约的联接降低了交易费用,分散了经营风险。

国内的许多研究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表明这种“公司+农户”的契约联接模式是稳定的。周立群、曹利群(2001,2002)应用现代契约理论,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对公司与农户的契约约择进行了系统研究,认为在某些情况下,商品契约是稳定的。邓宏图和米献炜(2002)对内蒙古塞飞亚公司与农户的契约关系进行了个案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信誉建设和专用性投资稳定了契约关系。尹云松等(2003)通过对安微5家农业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商品契约稳定性的案例研究表明,在公司选择守信的前提下,产品专用性是决定商品契约稳定性的首要因素,在产品专用性强的情况下,商品契约不受与公司签订合约的农户类型的影响,所有契约是非常稳定的。

与此同时,国内部分研究从进行资产专用性投资以后是否会出现“敲竹杠”行为(通过对农产品压级压价占有一部分租金等方式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合约的稳定性。王亚静等人(2007)通过对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认为,专用性投资可以极大的稳定双方之间的契约关系,但是也会为“敲竹杠”的行为提供可能,从而导致违背契约约定的违约行为,降低而不会提高契约的稳定性。黄祖辉(2002)通过对不完全合约的分析认为,“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中,由于农户的弱势地位,会导致“敲竹杠”行为的进一步加剧。

奶业企业用来加工的设备以及奶农所生产的原料奶都是专用性较强的产品,因此奶业企业与奶农签订的契约应该具有较强的稳定性。那么,在双方都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以后,奶业企业是否也会出现“敲竹杠”的行为,通过专用性产品进行“套牢”,从而对奶农提供的原料奶压级压价,损害奶农的利益呢?基于此,笔者试图从利益分配的角度,通过应运Rubinstein的动态议价模型来分析双方之间的利益分配结果,从而利用该结果来判断在“奶业企业+奶农”这种组织模式下是否存在“敲竹杠”的行为及其对契约稳定性的影响。

二、动态议价模型的构建以及分析

Rubinstein的动态议价模型是基于纳什的静态议价模型建立起来的,在纳什的静态议价模型中,纳什(1950)假定消费者与生产者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进行交易,把交易的总收益定为1。双方尽量使自己的交易收益最大化,由于信息完全,任何一方企图威胁对方而多占交易收益都是不现实的,为了达成交易又要最大化自己的收益,结果是使两者的收益积最大,约各占交易收益的1/2。这时纳什议价均衡与瓦尔斯均衡就没有差别,可它的缺点在于未能将讨价还价的时间因素考虑进去,只是一种静态均衡。

2.模型的均衡分析。根据上述的假定,可以将奶业企业与奶农的具体博弈表示如下:

假设企业先定价,所以在议价模型的第一阶段,企业作为参与人1建议给自己分配x,给奶农分配1-x;奶农为参与人2,可以接受该建议,也可以拒绝该建议。一旦接受建议的价格则结束博弈,双方的收益按照企业提出的方案进行分配;若奶农拒绝分配方案,则进入第二阶段的博弈。在第二阶段的开始,奶农提出分配方案,建议分配给自己y,留给企业(1-y)。如果企业接受该建议,企业的收益为?啄1y,奶农的收益则为?啄2(1-y)。如果企业拒绝该方案,则双方进入下一阶段的博弈。下一阶段以及以后的各阶段可以依次类推。假设双方在时期t达成协议,此时奶业企业的收益为?啄1tx,奶农的收益为?啄2t(1-x)。Rubinstein证明了无限期议价模型存在唯一的均衡,其方法是利用博弈的平称性得到每个参与人均衡收益的上下界,然后设法证明上界和下界相等。定义v1和v1是所有由企业开始出价的完美子博弈均衡中,企业所能得到的最小和最大的后续收益。类似的,令w1和w1是所有由奶农开始出价的子博弈衡中,企业能得到的最小和最大的完美均衡后续收益。同样的,令v2和v2为奶农开始的子博弈中,奶农可以得到最小和最大完美均衡后续收益,w2和w2为所有企业开始的博弈中,奶农可以得到的最小和最大完美均衡后续收益。

因此,可以看出f1(?啄1?啄2)是关于?啄1的增函数且是?啄2的减函数,由此可得,在无限期动态议价博弈中,对议价双方而言,谁的贴现因子越大,均衡结果对其越有利。

从讨价还价模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奶业企业与奶农的利益分配依赖于两个因素:企业与奶农谁先提出订约条件;企业与奶农的贴现因子?啄1和?啄2。以下进一步对奶业产业化契约中缔约双方进行分析。

4.模型均衡解的分析性结论。首先,在“奶业企业+奶农”的模式下,企业市场经济意识强、经济实力雄厚、拥有较强的决策能力、较严密的组织结构和较完善的市场营销体系、通晓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掌握充分的市场供求信息,使得其在谈判与交易中处于绝对优势地位;而奶农则不一样,他们的生产规模狭小、居住分散,资金,技术力量薄弱,市场经济意识淡薄,准确、充分、及时地捕捉市场信息的能力差,评估和辩别信息的能力低。更为重要的是,奶农缺乏代表自身利益的组织依托,这些导致在“奶业企业+奶农”的组织模式中,奶农在与企业的谈判时处于不利的地位。因此企业与奶农签订的契约多为附和契约,即由“强势”的企业单方拟定具有固定格式的内容的契约条款,“弱势”一方事实上不得不接受该条款而订立的契约。这相当于在议价的第一阶段由企业先提出收益分配的建议,而奶农则是处于被建议的地位。根据以上动态议价模型均衡解的性质可知,先开价的一方将获得比后开价的一方更大的收益(份额),因此企业将占有先行优势,在最终的博弈过程中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其次,从产品的专用性角度看,由于奶业产业化中企业与奶农的签约产品是原料奶,而原料奶属于易腐产品,理化性质极不稳定,导致其销售半径较小,销售时间较短,受时、空因素的限制大。同时,原料奶的用途是特定的,如果奶农不按契约的规定出售给企业,则很难在短期内找到合适的买方,且自己又没有能力进行加工,因而其专用性很强。产品的专用性强,导致企业对奶农具有较强的“套牢作用”,奶农对企业的依赖程度高。因此在双方进行签约的时候,奶农往往比较急切,即其贴现因子?啄2较小,而企业的贴现因子?啄2较大。按照动态议价模型的均衡解的性质,可知在无限期动态议价博弈中,对议价双方而言,谁的贴现因子越大,均衡结果对其越有利。所以,在双方的博弈中,企业最终将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三、小结

“奶业企业+奶农”这种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但是,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其中如何保障企业与奶农合作的稳定性是目前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笔者分析认为,当奶业企业与奶农都进行了专用性资产投资后,双方之间的契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但是通过动态议价模型对双方的利益分配进行分析,则表明由于企业掌握着较多的资源,使得其与奶农的签约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先发优势”,以及由于产品的专用性产生的“套牢效应”,使得奶农的签约在与企业进行签约谈判时具有急切的心情,即奶农相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小的贴现因子,从而降低了奶农最终的利益所得,因此企业对奶农产生了“敲竹杠”行为,损害了奶农的利益。这种不合理的利益分配也会降低双方之间契约的稳定性。

问题的分析路径往往也包含着解决问题的思路,要想改善奶农在与企业的签约后的利益,不出现“敲竹杠”行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一是鼓励奶业企业增加专用资产投资。一般情况下,产品的专用性对企业以及奶农贴现因子的影响应该是对称的,因为对于生产方的奶农和收购方的企业,产品的专用性应该是一致的,一旦奶业企业加大了专用性资产的投资,比如加大奶牛养殖小区的建设以及增加产品的生产线,将会相应地减少“套牢”效应,企业的贴现因子将下降,奶农的贴现因子将上升,即表现出企业的最终利益所得将减少,而奶农的最终利益将增加。二是建立相应的奶业的合作组织,通过合作组织扩大奶农的经营规模,提高其接受信息的程度,改善奶农在与企业议价博弈中的谈判地位。三是,由行业主管部门或奶业协会制定标准的合同,以取代企业单方面制定的合同格式,降低企业的“先发优势”,增加奶农的利益。这些措施对目前奶业企业以及奶农之间存在的“敲竹杠”状况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从而增强了企业与奶农合作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周立群,曹利群.农村经济组织形态的演变与创新[J].经济研究,2001(1)

2.周立群,曹利群.商品契约优于要素契约[J].经济研究,2002(1)

3.邓宏图,米献炜.约束条件下合约选择和合约延续性条件分析[J].管理世界,2002(12)

4.尹云松等.公司与农户间商品契约的类型及其稳定性考察[J].中国农村经济,2003(8)

5.王亚静,祁春节.我国契约农业中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博弈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5)

6.黄祖辉,王祖锁.从不完全合约看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方式[J].农业经济问题,2002(3)

7.Nash.JF.The Bargaining Problem[J].Econometrica,1950

8.Rubinstein,A.Perfect Equilibrium a Bargaining Model[J].Econometrica,1982

9.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3

(作者单位: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0000,中国农业大学 北京 102208)

(责编:吕尚)

作者:赵 勇 王 鹏

组织形式下的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2:

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村委会职能定位的探讨

摘 要:以辽宁省盘锦市L村为例,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对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职能及其相关方面进行探讨,研究结果表明,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职位设置情况比较特殊。国营农场管理体制决定了村干部出现上级委派的可能性比较大。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在经济职能、农场管理和精神文化职能方面能够发挥带头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运行问题。因此,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应该紧密结合时代形式,明确定位,真正成为农场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人、农场管理中的协调者和农场文明新风的引导者,最后提出了保障各项职能充分发挥的主要措施。

关键词:国营农场管理;村委会;职能定位

一、引言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战略决策,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村委会作为我国特有的直接面向农村和农民的基层管理机构,在维护农村社区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国营农场是国家进行投资生产建设经营的农业组织,实行统一经营管理,员工具有国家干部或工人身份,比传统农村社区村民独立性要强。[2]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为国有农场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发挥村委会在农场管理方面的作用,又能结合当前的新形势寻求符合产业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各个方面的职能定位,对于促进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农村社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调查于2008年4-5月在辽宁省盘锦市L村进行。L村位于双台子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现有人口2 025人,其中拥有责任田(土地)的纯农业劳动者870人,人均年收入在6 000元左右。L村隶属于建于1962年的辽宁省盘锦市某国营农场,2002年以来,该农场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和谐农场的目标,初步建立起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成为辽宁省国营农场改革的一个成功典范。L村凭借区位优势和国营农场管理的背景,在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社区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成效显著。针对该村基层管理机构——村委会的调查研究可以作为一个案例,力求从中发掘国营农场管理背景下村委会职能定位以及未来的发展展望,为其他具有类似管理体制的农村社区发展提供借鉴。调查主要采用面对面填答问卷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填答问卷150份,实际有效问卷为145份,有效率为96.7%。半结构访谈39人,其中村干部3人,村民36人。

二、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村委会基本情况

(一)职位设置情况

国营农场管理的背景决定了L村村委会职位设置比较特殊,既带有普通农村社区村委会职位设置特点,例如村内事务管理主要以村委会一级为主,涉及计划生育、法律、政策、邻里纠纷、社会整治、修建道路及其他公共设施等方面,同时还具有明显的国营农场管理的性质,例如村干部均属于事业编制,有固定工资,岗位“双肩挑”,如村支书兼任村委会主任及国营农场厂长、村委会副主任兼任村长和国营农场副厂长等。这种方式与某些普通农村社区情况一致,也比较符合农村实际,既可节省资金,减轻农民负担,又可提高工作效率[3],但存在缺陷就是民主监督能力较差。在调查中也发现,L村村委会成员也和全国大多数农村社区的发展趋势一样,成员呈现年轻化趋势,强调成员中的性别比例等。

(二)村干部产生途径

国营农场管理体制决定了村干部出现上级委派的可能性比较大。调查了解到,L村每3年选举一次,但特殊情况也会一年就进行改选。村委会主任和妇代会主任由村内民主选举产生,一般程序是村干部持候选人名单逐家挨户进行投票,但候选人多数还是国营农场上级主管部门委派,其他职位人员也多由委派产生,大大降低了选举环节中民主决议的成分。当然这种情况在普通的农村社区也出现,但由于国营农场管理体制和村民自治制度的相互交叉,为了更多地强化国营农场的管理,所以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较大而已。

三、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村委会职能分析

(一)经济职能

村委会在粮食生产技术及其推广方面都起到了指导和服务作用。L村位于辽宁省滨海区,地理位置优越,十分适合水稻种植。全村水稻田面积约5 000多亩,80%的村户以水稻种植为主要生活来源。1996年以后,由于单纯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持续下降,村委会及时调整种植结构,利用L村的资源优势,带动村民发展稻田养蟹,并初步形成规模,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L村村委会积极推动国家粮食补贴和农机具补贴等惠农政策的实施,鼓励有能力的村民购买大型机械化工具,并将有关政策及时落实,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在蔬菜大棚种植方面,L村因其盐碱地特殊土质,种植出的柿子、甜瓜等蔬菜品质好口味独特,深受消费者喜爱,周边城市的小商贩都慕名来大量收购。但调查中发现,由于没有统一的管理和销售渠道,很多时候会有销售不及时导致果蔬腐烂的现象。大多数农户希望村委会针对这种现象采取措施以改变现有温室大棚分布零散、管理不规范的情况,并为农户提供大棚生产相关的技术和管理培训,提供统一的销售渠道,把L村的蔬菜生产做大做强,形成乡镇支柱企业。村委会在招商引资方面成效显著。

由于L村临近国家4A级旅游景区——红海滩,凭借其旅游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农家乐”为该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农家乐是L村为发展支持红海滩旅游业发展而创办的,从最初的十几户村民独立经营已发展到现在成立统一管理的“农家乐”协会。在整个过程中,村委会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包括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作过程中的指导与宣传等。

(二)农场管理职能

在对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方面的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国营农场的特殊性质,L村基础设施建设基本都由乡政府统一规划,属于村财乡管,没有独立的财务支出权。而实际操作中,村委会需要每年将基础建设计划报乡政府,获得批准后在乡镇财政的支持下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或改造,同时负有实际的维护维修的职责,所以说,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方向和力度依旧掌握在村委会的手中。在土地管理方面,采取两种方式,对于国营农场的职工,实行退休收回土地的政策;对于普通的农民,按照国家土地管理政策进行管理,例如地补、粮补等政策的落实。由于国营农场的性质,L村社会保障做得比较好。例如1979年前迁入的农户都有退休保障金,对于特困农户,每月都会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此外,村里统一给符合条件的农户缴纳养老和农村医疗保险。但由于L村存在具有农工与农民的两种身份的村民,许多社保政策都只针对农场工人,而忽略了纯农业劳动者,导致这些人无处参保。

(三)精神文化职能

政策宣传与教育培训是精神文化建设的重要方式。L村村委会对国家政策的宣传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广播宣传、宣传栏书写或张贴宣传海报,印发材料等等。但最为有效的是通过村民小组长逐户的进行宣传。L村村民多为农场工人,收入稳定,文化水平较高,村民的社会觉悟和社会参与意识较高,十分重视孩子的教育方面,但成年农民对自身的教育培训意识就相对薄弱一些。大多数村民愿意依靠自己经验而不是接受多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为丰富农民的生活,L村村委会设置了信息服务站,由村委会委派专人进行资料的收集、宣传以及技术培训工作。每逢节假日,村委会还会组织大篷车、秧歌队等艺术娱乐形式,村里不但为农民提供活动场所,还提供乐器和服装。村干部还会不定期地组织村与村之间的运动会或其他技能竞赛,充分调动村民的学习、竞争和参与的积极性。由于L村国营农场的特殊背景,村民对村委会的依赖性并不强,很多事情都是农户自己独立解决,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减缓了干群矛盾。

四、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村委会职能定位的展望

国营农场管理体制下的村委会要针对国营农场的特殊性,除了在村委会构建上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建立择优上岗、公开竞争、能进能出的干部任免制度,择优选拔能力强、作风正的成员以外,更要在经济建设、农场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定位准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国营农场的优势和示范带头作用,为深化国营农场的进一步改革创造良好条件。

(一)农场经济建设中的带头人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营农场体制下的村委会要凭借其在组织形式、经营规模、人才和资源方面的总体优势,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尤其要在地方政府的协助下,利用资源优势,集中力量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业示范园区。有特色的农场更是要通过资源重组,建立比较完整的米业、水产养殖业和旅游业等主导产业,带动国营农场经济建设的稳步发展。同时,村委会要及时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组织引导农民的生产经营活动,例如扶持农场各类专业协会,扶持农场各类非公有经济实体的兴起和壮大,并进行合理的引导和规范。村委会还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有关方面的技术信息,做好联结农场职工与外界大市场的有效中介,真正发挥村委会经济建设中带头人的职能。

(二)农场管理中的协调者

历史上,国营农场曾实行政企合一,大部分农场出现乡、场双重身份,地方政府在进行农场管理时,将农场视为乡镇,建立政府和村民委员会,而在收缴税费时,又将农场视为企业,出现了亦政亦企、非政非企的管理模式[4],给农场的经营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村委会在实际管理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农场和农村的双重角色,既要保障农工权益,又要维护农民利益。作为地方政府和农场职工沟通的桥梁,村委会要及时和上级主管部门沟通,反映农场职工在生产和经营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困难,使其能得到快速有效地解决。在农场职工的社会保障机制改革方面,要配合地方政府妥善做好农场职工离岗后的生活问题,提高农工的社会保障水平。在土地管理方面,要坚决执行国有农场土地不得随意侵占的政策,若确有要将使用权转让的农场土地,要加强资金流转管理,保障农场职工的利益。

(三)农场文明新风的引导者

作为国家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模式的主要载体,国营农场的发展离不开文明新风的渗透,因此,村委会应该广泛开辟广播、电视、橱窗、展览室、永久性标语等多种媒体宣传教育阵地,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繁荣农场思想文化,用积极向上的文娱活动代替各类愚昧甚至不健康的娱乐方式。同时村委会还要创新形式,引导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易于接受、教育效果明显的场规民约,树立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的良好道德风尚,宣传道德楷模,使国营农场真正沐浴在社会主义文明新风之中。

参考文献:

[1] 叶敬忠,汪淳玉.村委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J].中国农村经济,2008(12):69-76.

[2] 林马增,韩颖.新时期国有农场体制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农场经济管理,2008(1):19-20.

[3] 徐桂玲,衣国栋,鲁世金.对村委会直选的思考[J].中国民政,2005(1):36-37.

[4] 王庆联,李世平.关于辽宁国有农产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垦经济,2004(11):21-24.

Study on Functional Position of the Villagers’ Committee Under the

Management System of State Farms

ZHANG Wen1,2,BAI Bi-zheng2,ZHANG Guang-sheng1*

(1.Postdoctoral Station of A&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

2.Rural Development Department,Agronomy College,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

Key words: management system of state farms;villagers’ committee;functional position

作者:张 雯,白必政,张广胜

组织形式下的农业产业化论文 篇3: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摘 要]我国农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取得了巨大成就,也面临当前工业化、城镇化新形势下的发展困境,导致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效率,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根本的措施在于创新农业经营制度,坚持在农业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纵向一体化,构建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关键词]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农业现代化;粮食安全

一、我国粮食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可能的解决途径

(一)新时期影响粮食安全的主要因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带动下,充分发挥统分结合的制度优势,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农业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各类农产品供应成倍增加,有效保障了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粮食安全。当前,我国工业化特别是城镇化快速推进,广大农村地区正在发生深刻的社会变革,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面临诸多新的矛盾和压力。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国从事农作物种植业的农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不足10亩,农业从业人员中,51~60岁占21.3%,60岁以上占11.2%,女性占53.2%。①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经营规模小,粮食生产方式粗放,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日益严重。

农业和粮食生产不同于工业生产,家庭作为基本生产单位的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单位。对相当一部分农户而言,低效率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收益已经无法满足家庭消费的支出。在这种现实矛盾的推动下,近年来农户的经济决策发生了两个显著的变化,一是大量从事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转向城市地区;二是农村居民收入中,来自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比重正在明显降低,粮食生产副业化、兼业化现象十分突出。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底,我国农村有26261万劳动力转向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占当年农村从业人员总数的48.76%。2012年全国农民人均7917元的纯收入中,来自耕地经营的比重仅占26.6%(2107元)。②

(二)可能的解决途径和根本的制度保障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矛盾集中表现为谁来种粮、怎样种粮、粮食质量安全如何保证的问题。这些问题关系到我国农业未来的兴衰及粮食安全的保障。现实因素促使我们必须按照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要求推动农业生产变革,强化国家对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使农业成为有效率的产业,使粮食生产成为能致富的产业,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速度,保障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粮食安全。

2013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粮食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的总要求。加大国家强农、惠农、富农的政策支持力度,使政府与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高风险发展时期的农业形成紧密的二元两极互动格局。通过加大农业补贴力度,完善粮食价格市场调控机制,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等措施,构建农业和粮食生产投入稳定增长长效机制。在做好农业和粮食生产基本工作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影响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的根源在于我国农业经营体系与农业现实发展的矛盾。因此,进一步创新农业经营体系,走出一条以体制机制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新路,成为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国家粮食安全的制度保障

(一)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粮食安全的总体思路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解决农业经营制度困境、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保障粮食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的重大任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在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中,坚持和完善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逐步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其他农业社会化、产业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经营体系。〔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营曾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深刻改变了我国粮食生产和供给的总量和结构。但它仍然是一种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化小农户经营制度。小农户经营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及粮食生产过程中,逐步暴露出了许多问题,集中表现为,传统小农户生产和现代大市场经营的矛盾。〔2〕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培育新型粮食生产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和规模化经营,能够有效化解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遇到的新矛盾,保障我国粮食安全。

坚持和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就要求我们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从而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适合我国农业发展实际的经营体系。〔3〕这为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保障粮食生产提出了总体的制度思路。在“统”和“分”两个层面上,突出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不断丰富和发展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经营体系“两个转变”:“分”的层面上,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方向转变,增加技術、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着力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统”的层面上,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着力提高组织化、社会化程度。〔3〕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经营方式,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符合当前我国农业发展实际,有利于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提高粮食生产的总量与质量。

(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粮食安全的实现途径

集约化、规模化、组织化、社会化是现代农业和粮食生产对经营方式的内在要求。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充分体现了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的客观要求。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应对我国农业生产面临新挑战的有效举措,具有可靠的实现途径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健康发展。

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丰富和发展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健康发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统”和“分”两个层面既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又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实现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方式转变。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在充分体现现代农业发展客观要求的基础上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健康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相适应的经营方式,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符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要求,是农业发展新形势下粮食安全的重要制度保障。再次,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通过有效应对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保障农业和粮食生产健康发展。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直面农业和粮食生产遇到的新问题,成为突破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瓶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三、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的对策及其影响

(一)坚持和完善家庭经营制度,推进农业和粮食生产适度规模经营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保障我国粮食供给安全,必须坚持家庭经营在农业中的基础性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人口增长率的逐步降低,居民的食品结构随收入增加从8:1:1的粮食、蔬果、肉鱼转向4:3:3模式带来的“劳动与资本双密集”的粮食生产向高值农业生产转变,快速的城镇化导致农民进城务工三大因素〔4〕决定了适度规模经营的“小而精”的中小型家庭农场更适合我国新时期粮食生产和农业发展的要求。同时,人地比例资源禀赋及其约束是农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5〕在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农业格局下,粮食生产追求的不是单位劳动力产量的最大化,而是单位土地产量的最大化。因此我国未来的农业发展和粮食种植应该是家庭经营制度基础上适度规模的中小农场适度规模经营,而不是美国式的机械化大农场经营。这就要求在推进家庭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深化农业和粮食生产经营制度改革。

(二)培育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农业和粮食生产纵向一体化

适度规模的家庭经营适合我国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实际,但是我国农业人口的大量转移和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生产两方面的因素也在催生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6〕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快速发展,成为建设现代农业的新生力量。家庭小农场式经营需要同这些新型农业经营主體协同构建农业和粮食生产从生产到加工到销售的纵向一体化。当前,我国农业纵向一体化的典型方式为“农户+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式的订单农业。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和粮食生产效率,但其关键弱点在于它把市场收益大多划归商业资本而不是农民生产者。〔7〕改变的措施在于政府支持和引导原子化分布的农民和家庭农场走向为自身利益而投入和控制的“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方式,通过合作社为“小而精”的农业和粮食生产提供生产、加工、销售的纵向一体化,能够更公平地把市场收益分配给小农户家庭而不只是拥有资本的企业。

(三)建立健全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提供农业和粮食生产的基础支撑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将是建设现代农业的理想格局,也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久之策。要创新农业公益性服务有效供给机制和实现形式,进一步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国家对农业的政策支持体系,加强农产品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支持经营性服务组织发展,通过建构支撑农业家庭经营的服务体系,形成高效的农业双层经营体系,以克服农业家庭经营的局限性,基本的路径是建构“三位一体”,〔8〕即融合产业化、组织化、社会化于一体的支撑农业和粮食生产的服务体系。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保障国家农业健康发展和粮食安全。

〔参 考 文 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2〕戴明福.马克思恩格斯农业合作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南方论刊,2014,(07).

〔3〕胡锦涛.在中共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黄宗智,彭玉生.三大历史性变迁的交汇与中国小规模农业的前景〔J〕.中国社会科学,2007,(04).

〔5〕黄宗智.家庭农场是中国农业的发展出路吗〔J〕.开放时代,2014,(02).

〔6〕陈锡文.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刻不容缓〔J〕.求是,2013,(22).

〔7〕黄宗智.中国新时代的小农场及其纵向一体化:龙头企业还是合作组织〔J〕. 中国乡村研究,2010,(08).

〔8〕黄祖辉.必须坚持农业家庭经营〔N〕.浙江日报,2014-04-11.

〔责任编辑:史焕翔〕

作者:戴明福 刘春燕

上一篇:路基土石方施工成本控制论文下一篇:诗经中宾语前置句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