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2022-04-19

程兴红为当地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剪纸教学“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任主席冯骥才曾题写过这样一首阜阳剪纸歌。作为安徽省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阜阳剪纸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以题材多样、构图严谨、艺术特色纯朴而在国内享有盛誉。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1:

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发展研究

摘 要:安徽花鼓灯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集歌谣、舞蹈、乐器于一体,广泛流传于我国淮河流域。青少年是我国未来发展的人才基础,他们正处于思想、形体以及价值观塑造的黄金时期。花鼓灯民俗艺术所隐含的价值观念以及运动形式,对培养我国青少年思想、价值观念以及身体素质具有深远意义。文章就如何更好地根据花鼓灯的价值特点,有针对性地普及与发展芜湖市青少年花鼓灯舞蹈教学展开论述。

关键词:花鼓灯;青少年;舞蹈教学

一、引言

当前,文化生态保护以及传统文化传承已成为我国关注的热点。在青少年教育当中,传统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的传承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当中的重要课题。在我国淮河流域,安徽花鼓灯文化是传承最久、保留最为全面的集舞蹈、灯歌以及乐器为一体的重要舞蹈形式之一,并与安徽省人民的生活方式以及思想观念密切相关,带有浓郁的淮南流域民俗特点。每年安徽花鼓灯节都会聚集众多的表演者、参与者以及观看者,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安徽花鼓灯的熏陶。而教育是人类文化进程中的重要载体,不仅肩负着人类文明传承的使命,还肩负着国家兴衰的重任。我国青少年正处于思想、身体塑造时期,学习民俗文化能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傳承。让安徽花鼓灯课程进入青少年学习的课堂,对保护安徽花鼓灯、传承发展花鼓灯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二、安徽花鼓灯的文化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

安徽花鼓灯文化是从西汉开始到宋代发展成熟的古老文化形式之一,其经过多年发展蕴含了我国六朝十代的文化基因。我国舞蹈大多数兴盛于唐朝,在唐朝进入艺术的高峰期,安徽花鼓灯同样也在唐代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从唐朝的尚武文化到宋朝的重文轻武,社会风气以及社会习惯剧烈变革。安徽花鼓灯继承了唐朝的舞蹈美感,融入了宋朝宫廷队舞,引进其他民俗舞蹈中的竹竿,变通为岔伞灯,对花鼓灯舞蹈起着舞队以及念白、领舞的作用。宋代的宫廷队舞与民间的花鼓灯舞有着密切的联系,汴梁的豫南文化受江淮文化的影响极为深远。到了明清,安徽花鼓灯同其他民间歌舞转变相同。当时众多的民间歌舞都引入了戏剧、戏曲成分,安徽花鼓灯同样在这个时期引入了戏曲成分。在这个时期,一人的击唱舞蹈逐渐转变为放溜子、打五件的舞蹈形式,再从该形式进一步转变为二至三人的灯歌舞,最终演变为如今的花鼓灯歌舞、戏曲的形式。安徽花鼓灯在历代文化的积淀中逐渐演变并在六朝十代的更替中保存下来,成为安徽当地广为流传的民间艺术。

(二)区域文化价值

花鼓灯是淮河流域广为流传的综合性艺术,主要以舞蹈为代表。由于生活在不同地区,人们的环境和习惯不同,花鼓灯在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安徽花鼓灯文化具有浓郁的江淮文化特征,经历了长久的历史沉淀与转变,现已成为当地综合性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之一。当前安徽花鼓灯的舞蹈部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男性的架鼓舞蹈,二是女性的兰花舞蹈。安徽花鼓灯的表现形式主要为花鼓灯歌、灯鼓灯舞蹈以及花鼓灯,而花鼓灯舞蹈是安徽花鼓灯的主要表现。安徽花鼓灯舞蹈主要部分包括盘鼓、大花场和小花场三种艺术形式。大花场是指情绪舞蹈,是由多人集体表演;小花场是指抒情舞,由男性的鼓架子和双人或三人女性的兰花表演;盘鼓是指由舞蹈、武术以及杂技结合的表演。

(三)民俗文化价值

民俗舞蹈是表现民俗特征的重要媒介之一,被我国民俗学者们誉为民俗界的活化石。特别是民间的传统舞蹈,蕴含着浓郁的民族风俗,与民族文化、民间习俗相互融合,是民间风俗的重要表现。安徽花鼓灯民间舞蹈蕴含了“安徽人将伞喻为天,将灯喻为人,将鼓喻为神”思想观念,这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天、地以及人文独有的认识,这种认识体现了安徽人民对向往美好生活的祈福。

三、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

普及程度调研

(一)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低

在对芜湖市学习舞蹈的青少年进行调研后发现,许多孩子表示对安徽花鼓灯并不了解,有的表示从未听说过安徽花鼓灯。由于花鼓灯发源在淮河以北,而芜湖地处淮河以南,所以对于花鼓灯的学习与普及方面力度较弱,并且花鼓灯采风活动、相关讲座与花鼓灯继承人教学等交流活动也开展得较少,所以导致了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普及程度较低的状况。

(二)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

通过对芜湖舞蹈大众教育(培训机构、少年宫等)调研,笔者发现,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在中国舞的学习中,绝大部分是学习舞蹈考级教材,采用的教材基本为中国舞蹈家协会考级教材、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舞考级教材、华彩中国舞考级教材三种,在这些教材中并未涉及到安徽花鼓灯相关的学习,因此导致了芜湖青少年在学习舞蹈中很难接触到安徽花鼓灯。舞蹈老师也并未将安徽花鼓灯应用在教学课堂中。

(三)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中发展前景强,学生兴趣高涨

在芜湖市各类舞蹈比赛中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安徽花鼓灯作品出现在舞台上。安徽花鼓灯是安徽地区特有的民间文化,许多舞蹈老师也越来越重视安徽花鼓灯的教学,并进行作品编创,学生也表现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认真学习安徽花鼓灯,力求传承与延续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

四、安徽花鼓灯在芜湖市青少年舞蹈教学中的应用

安徽花鼓灯作为安徽省独特的艺术种类,应当融入于青少年的舞蹈教学当中,根据安徽花鼓灯独具风格的艺术特点与青少年身体发展特点,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结合理论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在日常的青少年舞蹈教学中,有一点常常被老师们忽略,那就是理论知识的传导。这导致了许多学生在学习完舞蹈后,并不清楚这个舞蹈的风格特点与其中蕴含的精神含义,导致学生在跳舞时无法做到传情达意。因此,老师可以先通过文献等理论进行教学,让青少年能够更好地了解安徽花鼓灯的起源、背景以及风格特征等内容,并了解花鼓灯舞蹈中所蕴含的历史价值以及民族文化价值,再以放映安徽花鼓灯作品、讲述安徽花鼓灯历史、描述安徽花鼓灯风格特点等为引导,激发学生兴趣,然后展开后面花鼓灯舞蹈的教学。

(二)丰富教学内容,加强节奏引导

安徽花鼓灯的民俗风格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花鼓灯舞蹈风格是由独有的节奏与独特的动作结合而成。不同的民族舞蹈都有其独特的风格,如果该舞蹈要通过独有的特点广为流传,那么就必须要重视该舞蹈的节奏性。安徽花鼓灯舞蹈的教学当中,首先要重视花鼓灯舞蹈的节奏。在花鼓灯舞蹈教学中,教授舞蹈动作练习的教师以及进行锣鼓点教学的老师要在教学当中,根据鼓点节奏融入感情教学,让青少年在学习花鼓灯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带上感情。在进行锣鼓点教学时,老师在讲解过程中要着重讲解锣鼓点节奏的强弱、快慢,解释为什么进行到该步骤时锣鼓点要放缓或放慢节奏。在进行动作舞蹈教学时,老师要着重讲解动作、脚步的内容,通过节奏感染学生,通过感情式教学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表演花鼓灯舞时所表达的情感。

(三)创新教学方法,多方位辅助教学

在传统的花鼓灯教学当中,花鼓灯的传承与教学通常以口传身授的方式进行。然而在现在网络及多媒体发达的今天,除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之外,应着重考虑多媒体等网络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现在社會当中优势的硬软件资源,如通过录像、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进行教学。通过刻录光盘或者网盘存储等方式将花鼓灯优秀教学内容进行资料存储,在进行花鼓灯教学之前向青少年播放。在教学当中,通过动作分解录入幻灯片等方式进行步骤拆分教学,以帮助青少年学习花鼓灯舞蹈的各个动作要领。充分利用多媒体、小视频等方式加深青少年群体对花鼓灯舞蹈的印象。通过小视频、网络直播等方式加强花鼓灯教学的力度、拓展花鼓灯教学的教学渠道,以期更好地调动青少年花鼓灯学习的积极性。

五、结语

安徽省花鼓灯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的江淮地区文化,蕴含着独有的历史价值、区域价值以及民俗文化价值。青少年是我国未来的传承者与发展者,注重安徽省芜湖市青少年对安徽花鼓灯舞蹈的学习,对传承本土文化以及发扬本土特色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安徽花鼓灯的教学是一种摸索式的教学,要注意普及花鼓灯知识,根据花鼓灯的特色节奏进行教学,通过引入多媒体、互联网以及云视频等方式拓宽学习渠道,增强学习兴趣。通过对安徽花鼓灯教学,培养青少年尊重民俗文化、热爱民俗文化的民族情感,使花鼓灯文化能够更好地传承。

参考文献:

[1]万哲旭.数据分析与比较:赣南采茶舞蹈发展现状研究[D].南昌大学,2017.

[2]钮瑞.在实践教学中探析幼师花鼓灯舞蹈教学的创新[J].家教世界,2015(22):55-56.

[3]杨浩.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之多维度延伸——谈安徽花鼓灯网络资源库建设[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5(4):118-120.

[4]高莎.“三道弯”体态形成的文化背景与地域特征分析[D].西安音乐学院,2013.

[5]李岩.安徽花鼓灯教学中鼓架子的训练价值[J].辽宁高职学报,2009(9):71-72,80.

作者单位: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作者:周甜甜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2:

程氏剪纸: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


程兴红为当地幼儿园小朋友进行剪纸教学

“双手能而巧,心灵慧亦聪。纸随刀剪转,须臾万象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前任主席冯骥才曾题写过这样一首阜阳剪纸歌。

作为安徽省民间艺术的重要代表,阜阳剪纸融合了北方剪纸的粗壮浑厚和南方剪纸的纤巧秀丽,以题材多样、构图严谨、艺术特色纯朴而在国内享有盛誉。程氏剪纸就是这种艺术的代表之一。

程氏剪纸的创始人程建礼享有“中国剪纸大师”之誉,有103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收藏;第二代传承人程兴红的作品曾获得中国非遗大展金奖;第三代传承人程娟娟则是安徽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名人”。

作为阜阳剪纸近一百年来兴衰起伏的亲历者和见证者,程氏一家人是如何将剪纸艺术传承下来的?在新的时代,这一古老技艺又将如何焕发新的生机?
为剪纸而生

6月19日,安徽阜阳市颍东区正午镇程圩村的一栋普通农家小楼里,阜阳剪纸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程兴红和女儿程娟娟接待了几位来自中华剪纸艺术委员会的客人。

程兴红面带微笑,听着28岁的女儿向客人介绍程家三代人的剪纸风格,目光扫过墙上一幅幅由父亲程建礼创作的剪纸作品:“如果老爷子还在世,看到程氏剪纸今日的成就,看到后继有人,该有多么高兴!”

现年49岁的程兴红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他最为骄傲的是,在剪纸艺术发展的艰难时刻,父亲和他都选择了坚守和传承。

作为程氏剪纸的创始人,程兴红的父亲程建礼被民间工艺美术专家鲍家虎评价为“代表着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创作的极高境界”。

而在程兴红眼中。“父亲这一辈子就是为剪纸而生的。”

程建礼生于1921年,自幼家境贫寒。给人放牛时,他喜欢用树叶撕成各种图形、用刨花剪成花样,后来越剪越上瘾,用他自己的话说:“我只要碰到好看的东西,心里就痒痒,不吃不喝也得把它剪出来。”

12岁时,阜阳闹饥荒,程建礼被迫外出乞讨。一次他和二弟去讨饭,见到一位大姑娘在剪绣衣服的花样,因为剪得不好,剪了就扔,觉得可惜又心疼。二弟上前说:“我哥剪得好,让他帮你剪吧。”剪完后,大姑娘满意极了,让他们吃饱了饭,还往他们怀里塞了儿个蒸土豆。

从此,剪纸成了程建礼养活自己的一门手艺。他前半生走南闯北,每到一地,都从当地民间艺术中汲取营养,逐渐形成自己淳厚、朴实的剪纸风格,各种题材都能信手剪来,成竹在胸,一气呵成。

他还有一门绝活——边剪边唱,手头剪刀翻飞,高亢的唱腔很自然就从口中唱出来,兴致浓时,完全沉醉在剪纸与民歌的巧妙结合中。

1969年,48岁的程建礼迎来了儿子程兴红的降生,这是他五个子女中唯一的儿子。他对程兴红寄予厚望——希望有朝一日他能接过自己手中的剪刀,将技艺传承下去。

在程兴红的儿时记忆里,每当父亲剪纸,都会唤他到跟前,一边剪纸,一边讲述中国传统故事。每年腊月和正月,以过年为主题进行剪纸创作,是父子俩迎接新年的传统项目。“六岁的时候,父亲就让我学习剪花瓶,天天剪花瓶。那时候小,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天天都剪一样的东西。现在回想,是日复一日的磨练提升了手感。”
“再穷再难,我也得把手艺传下去”

对程氏剪纸而言,1985年极具意义——中国剪纸研究会在济南举办首届年会暨全国剪纸展览,程建礼有22幅作品参展,是参展作品最多的剪纸艺人。第二年,剪纸展调至中国美术馆展出。从此,程建礼名声大振,各地展览邀约不断。

眼看前景一片大好,意外却降临了。因为一场意外的刺激,程建礼患上了老年痴呆,瘫痪在床,连最心爱的剪刀都无法握住。19岁的程兴红扛起了家庭的重担。在他的悉心照料下,几年后,程建礼状态有了好转,又可以拿起剪刀了。

当时,迫于经济压力,程兴红开始了自己的“下海”之旅。只不过,他的旅程远比旁人来得艰难。

在1993-1999年这七年里,程兴红全国各地跑活赚钱,但每个地方都待不长久——隔几个月就会接到家中来信——父亲病情转重,唤他回家。

最短的一次,他出门才十多天。

“1994年,我在北京天安门卖剪纸,就在城楼下大红门的门洞里。坚持了十多天后,接到家里的电报——以前都是信,这次是电报。我急匆匆又赶回了家中。”

对于这次短暂的北京之旅,程兴红记忆犹新的是“大红门上的铜钉好大一颗,足有碗口那么粗”。

只要儿子回到身边,陪着说说话、剪剪纸,程建礼的状态就会慢慢稳定、好转。他心里始终希望儿子能继承他的剪纸手艺。他对程兴红说:“我干了一辈子剪纸,没干出什么名堂,但如果我死了,这门手艺就没有了。”

一个夏天的夜晚,程兴红想背着父亲去河边洗澡冲凉,父亲突然说:“儿啊,你该不会是(嫌我累赘)想把我扔河里(淹死)吧?”程兴红眼泪一下子就涌下来了:“爹,有我一口饭吃,就有您一口饭吃。再穷再难,我也得把手艺传下去。”
韧劲加“土气”

程兴红下定决心:“程氏剪纸传到我这一代,决不能让它走下坡路。”

此后,他安心在家向父亲取经,勤学苦练,积极参加剪纸艺术的展出、交流等活動。提升技艺水平。

他坚持住在农村,从农村的生活场景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情趣中获取灵感,作品带着乡村的“土气”。

凭着一股韧劲和一份“土气”,这位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民,带着阜阳剪纸登上了国家级舞台。

2005年,程兴红的作品《诚信是金》获得由文化部主办的中国剪纸大赛金奖,《八仙过海》获海峡两岸书画艺术精品展精品奖;2007年,《奥运金牌颂》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2012年,《老鼠娶亲》获得中国非遗大展金奖。

但直到今天,他都认为自己没能学到父亲技艺的精髓:“我这一生都不可能达到他的境界,那是生活和苦难给予他的财富。”

2012年,程兴红被评为阜阳剪纸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得知消息的那一刻,他的第一反应不是欣喜,而是五味杂陈:“父亲没能等到这一天……我心里像有东西堵住了,非常难受。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啊!”

那天,他跑到父亲坟前,点了香烛,烧了纸钱,久久不愿离去。
剪纸的春风

程兴红经常庆幸的是,能有今日的成就,是自己的努力遇到了国家扶持剪纸艺术的大好时机。

2006年。阜阳剪纸人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方政府为程兴红牵线搭桥,带着他全国各地办展览、作宣传,推荐他进学校和机关作剪纸教学,直接下发项目补助资金就达3次,每次近10万元。

在程兴红印象里,他参与的顶级的交流活动都是由政府部门推荐的。

2012年,他参加德国汉诺威市举办的“中国文化年·安徽周”活动,作品《老鼠娶亲》被汉诺威市博物馆收藏。

2016年,他兩赴俄罗斯参加文化交流活动。

2017年,他参加中国农歌会剪纸作品展,时任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对他说:“民族文化不可缺。”

2017年,外交部举行安徽全球推介会,中外记者和嘉宾200多人到场。程兴红作为非遗代表参会。外交部部长王毅走到他跟前时和他握手,说:“你们辛苦了,你们是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程兴红感慨:从旧社会受到排斥,到今天获得尊重,剪纸艺术发展得太不容易了。他告诉自己:“一定要把剪纸艺术传承下去。”

而对于非遗传承人的称号,程兴红认为“这意味着一种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对剪纸艺术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让他备感欣慰的是,如令女儿程娟娟也走上了剪纸的道路,并隐然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象。
后继有人

程娟娟的剪纸之路走得相当顺畅,启蒙教育则来自于爷爷。

小时候的程娟娟没有多余的玩具,每天见到最多的就是爷爷坐在那里剪纸。她很好奇,就像发现了一个新玩具,“很简单的一张纸,不用拿笔画,直接就能剪出一张图案,就像变魔术一样。”

她先是看着爷爷剪,后来忍不住自己动手剪:“就是单纯的喜欢,我是心甘情愿学剪纸的。”

天资聪慧,加上刻苦钻研,年轻的程娟娟已经掌握了各种剪纸技法,继承了程氏剪纸的粗犷神韵,又糅进了女孩特有的细腻、灵秀之气。

在全国各类剪纸赛事中,她逐渐崭露头角。2014年,她成为安徽省最年轻的“工艺美术名人”。

2018年春节,央视邀请众多名人携国家级非遗作品向观众拜年,主持人杨澜手中的剪纸作品《玉犬闹春》便出自程娟娟之手。

现在,这位“90后”姑娘思考得最多的,是如何将剪纸这门古老的技艺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

在传统窗花、绣样之外,程娟娟不断挖掘剪纸的更多可能性。

她提供剪纸的私人订制服务——给酒吧和商户做剪纸版店铺Logo;客人把肖像画、婚纱照交给她,她凭图就能剪出剪纸版的肖像画和婚纱照,气韵俱佳;男孩把写给女友的情诗交给她,她可以剪出这些诗句,周围还配上浪漫的图案装饰——这项服务大受年轻人欢迎。

看到年轻人流行在头上戴小草、小豆芽等装饰物,她把这个细节加入到创作的卡通剪纸中。

她还尝试推出搭配中式家具的剪纸抱枕,很快销售一空。

程娟娟曾多次在外国友人面前展示剪纸手艺,一张纸,一把剪刀,没有底稿,凭空剪出复杂而漂亮的作品,“他们都很震撼,觉得太神奇了。”每当这时候。程娟娟总能获得满满的幸福感。

程兴红为女儿的才华感到骄傲:“她可以设计出别人想要的东西,这个我做不到。”

现在的程氏剪纸,有了自己的剪纸公司,每周定期去当地学校教授剪纸课程,经常外出参展交流,免费为剪纸爱好者提供交流场地……一派红火景象。

5月下旬,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了《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阜阳剪纸名列其中。

在被问到剪纸对她而言意味着什么时,程娟娟不假思索地回答:“信仰。”

“剪纸对我来说是一种家族信仰。我爷爷用了一生做这件事,我爸爸用了大半生,放弃了很多机会。我剪纸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传承。我希望它能被更多人,包括更多外国人知道。”

作者:王俪萦

安徽传统民间艺术论文 篇3:

论民间艺术“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

摘要:从遥远的古代到现代,中国人民对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一直没有停止,因为良好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的种类也变得多而复杂。在民间艺术发展的过程中,人们一直乐于使用固定的色彩,其中有深刻的含义。本文分析各种民间艺术形式,并以淮阳泥泥狗、年画为例,探究其在配色上的共同特点。从中国古代五色观念和传统手工艺品两个方面入手,提出具有“土、俗、野、艳”设色风格的民间艺术将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并探讨在当前国潮风行的社会环境中,鲜艳跳脱的民间艺术再次流行的可能性。

关键词:民间艺术;设色风格;五色观;传统手工艺品;国潮

1 民间艺术“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

1.1 民间艺术的色彩风格

色彩作为一种对人眼视觉冲击力最强的画面要素,在多种艺术形式中对主题的表现有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任何一个地区都可能会发展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1]。当地的民间艺术可以反映出地区的文化,信仰和精神物质追求。中国的民间艺术的主要创作者是农民和劳动者,民间艺术是他们为了满足自己与家庭的生活需求和娱乐需求而创造出的一种艺术形式。中国的地区与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民间艺术各不相同又各有联系,人们通过不同的方式表达审美,表达情感。所以各地区都存在各具特色的民间戏曲、民间舞蹈、民间音乐,还有泥塑、印染、雕刻、绘画等。

人们唱曲时,希望将中国古老的故事生动地展现给观众,或是王侯将相,或是风花雪月。一张张生动精细的京剧脸谱上,几乎少不了高饱和的红色、蓝色、黄色、黑色、白色。这些鲜艳的色彩对视觉的刺激强,人们能直观地感受到脸谱夸张鲜艳的颜色。在设色风格上,脸谱也十分讲究,“红忠白奸,蓝威猛,绿多怪,金粉表神仙”。[2]例如,用红色表现关羽的忠勇義气,白色表现曹操的奸诈,黑色表现包拯的公正无私。脸谱的设色,利用了颜色在想象中被人类赋予的独特寓意,来表现人物的个性,从而达到人们通过脸谱颜色直观地感受到人物性格的目的[3]。新年时,家家户户都有一抹红色,人们乐于用鲜艳的大红色装饰住宅,将对生活、对生命的美好期望寄托在这看起来“俗气”的大红色上。最明显的就是民间剪纸,剪纸或是年年有“鱼”,或是“马”上封“猴”,形状风格多样,颜色却都是红色。颜色使民间艺术有了内涵,有了生命。在大部分民间艺术形式中,无论是平面的剪纸、年画、农民画,还是泥塑、面塑等,它们造型不同,颜色却相近。各种民间艺术用高饱和度的颜色搭配,使工艺品看起来“土、俗、野、艳”。

1.2 民间艺术中色彩的寓意

色彩作为一种视觉效应,与传统文化观念有着密切的联系,常常被作为一种象征符号与其他事物相联系。色彩常常被赋予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内在性质得到拓展,以最大限度的概括性和表现力来表达思想情感[4]。民间艺术通过民间艺人主观的手法,表达人们最真挚的情感和思想追求。这决定了民间艺术的设色风格没有具体的方式表达,而是在民间艺人的主观感受中,手中的民间艺术品好看就行,所以他们做出来的民间艺术品普遍呈现出“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5]。在更早的时代,颜色仅仅停留在直观感觉上的时候,人们觉得黄色与土地的颜色相同,是他们生活的家园;黑色与白色是天空;红色是太阳,是血液;青色是树木,是生命。五种颜色与自然有相同之处,与人们的生活更是息息相关[6]。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人们敬畏自然,仰慕神明。渐渐地,颜色这一最简单、最直接的物体联想与直观感受,有了代表的意义。人们常常认为红色喜庆、吉祥,黄色尊贵,黑色庄重,白色纯净,青色奋进。在一些民间艺术形式中,人们用黑、红、白、青、黄五种颜色代表五个方位的神灵,所以民间艺人充分使用黑、红、白、青、黄五种颜色装饰民间艺术品,用色彩鲜艳的民间艺术品表达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望[7]。

2 不同民间艺术形式配色的共同特点

2.1 淮阳泥泥狗

以淮阳泥泥狗为例,淮阳泥泥狗是河南省周口区淮阳县最有代表性的传统民间艺术。泥泥狗造型夸张、质朴,颜色鲜艳、复杂,有着讨人喜爱的外观。百年来,人们用泥泥狗表达对生殖的崇拜,表达繁衍生息的美好愿望,它是神灵,是祥瑞的象征。泥泥狗是民间泥塑,在多年的手艺传承中,它的造型简单而又抽象,并不是标准的泥塑狗的造型。在颜色上,泥泥狗主要使用黑、红、白、青、黄五种颜色。颜色和造型相辅相成,共同表现出了泥泥狗“土、俗、野、艳”的外部特征,体现了泥泥狗完美的艺术效果。黑、红、白、青、黄这样的高纯度色彩给人的视觉冲击力更强,且其他颜色在黑色的背景上更容易显现出来,受人瞩目。在具体的制作中,泥泥狗以黑色为底,装饰以红、青、黄、白四种颜色,整体有黑、红、白、青、黄五色。红色、黄色、青色、白色饱和度高,色彩明亮,在黑色底的衬托下更加丰富,艳丽。鲜艳的配色和随意的造型让泥泥狗显得土气、奔放,看起来十分跳脱,也因此受到了人们广泛的喜爱[8]。

2.2 年画

木板年画是在木刻版上雕刻之后,翻印到纸张上的。年画中的神灵都有着夸张的造型和丰富的色彩。泥泥狗大面积地使用黑色,木版年画与泥泥狗不同的是,大面积地使用红色,辅以白色、青色、黄色、黑色等。红色的物理特性决定了它更容易被人注意,随着纯度和明度的变化,红色的特点和含义也不尽相同。正红色热烈、奔放,朱红色明亮、复古,粉红色温柔、浪漫[9]。因此,大面积使用红色的木版年画的含义也是多变的。虽然木版年画上不同的神灵有着不同的设色风格,但是使用高纯度颜色的木版年画与淮阳泥泥狗相同,有着“土、俗、野、艳”的色彩特征。民间艺术的配色具有丰富的艺术特征和生活特征,民间艺术用强烈的色彩和多变的搭配方式刺激人的视觉感官,利用“土、俗、野、艳”的设色风格展现千百年来人们朴实、热烈的生活[10]。

3 民间艺术的设色风格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流行的可能性

3.1 五色观在民间艺术中的文化传承

历朝历代,民间都推崇黑色、黄色、红色、青色、白色五种颜色。经过千百年的积淀,人们对五色的感知不仅仅停留在神化的崇拜上,更是将五色与情感联系在一起,寄托心中的美好愿景。在中国民间艺术中,颜色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了保证人们愿望的纯净,在民间艺术中,各种颜色都有各自的使用规则。颜色渐渐成为一个体系,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极其重要的部分[11]。古代中国推崇的五色一直流传到今天,民间艺人们常常将这五种颜色使用在做出来的艺术品上,使艺术品的色彩看起来鲜艳、跳脱。民间艺人们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做出来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在人们眼中是俗气的、土气的。但与普通的俗气不同,民间艺术品色彩的俗气指的是质朴不加修饰,有着朴实的美感[12]。大胆的外形,无章法的配色,民间艺术品不是校园里精雕细琢的艺术品,它带着家乡的野气,也因鲜艳的颜色也受到了普通民众的喜爱。民间艺术色彩不断传承发展,独特的色彩体系吸引了人们的目光,人们希望通过研究找到民间艺术独特的“土、俗、野、艳”风格的特点。

3.2 民间艺术的设色风格在传统手工艺品上的体现

在端午节,人们会画五毒图,栓五色线或做五毒荷包佩戴。五色线有白、红、黑、黄、青五色,在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里,白、红、黑、黄、青这五种颜分别代表金、火、水、土、木五行,也分别代表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这五种生物[13]。在传统习俗中,人们画五毒图,缝制五毒荷包,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灾病和祸事。特别是将用五色线缝制的五毒荷包佩戴在孩子的身上,有驱邪避瘟的意义。在传统的民间习俗和泥泥狗等民间艺术对色彩的使用上,人们都运用了常用的白、红、黑、黄、青五种颜色。人们对五色的情感不仅仅体现在使用上,在人们心中,五色有着具体的象征意义,大量运用五色的中国民间艺术能够唤醒人们对家乡的依恋,成为人们与家乡的纽带,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14]。

3.3 民间艺术的设色风格与现代国潮的结合

当前社会逐渐兴起的中国风、国潮风,是设计师将现代的时尚元素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起来形成的风格,旨在打造中国风情的流行品牌。例如,我国的传统服装品牌李宁、太平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遭遇沉重打击,转型发展国潮后,渐渐跻身世界前列。因此用现代雕刻手法或绘画技巧改造传统民间艺术,为其注入新鲜血液,可以让沉寂的民间艺术复苏[15]。在现代,各种高级的配色、精细的造型,会让人们产生审美疲劳。因为普及度不高,民间艺术逐渐小众化,但艳丽的色彩风格与质朴的造型,更容易使其在众多的高级配色中吸引人的注意。民间艺术可以凭借“土、俗、野、艳”的独特色彩风格,质朴且直接的外形和更深层次的回归本源的意义被人们喜爱。在国潮的风向下,民间艺术可以发展更多独特的形式,被更多人接受,从而焕发生命力,成为人们对家乡的精神寄托。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在工业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各种各样可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工艺品出现,民间艺术的脚步似乎越来越慢,在街头也很少看见质朴鲜艳的民间艺术品。在经济与市场快速发展的今天,民间艺术似乎慢慢失去了方向,迅速崛起的工业对民间艺术造成了沉重的冲击[16]。在人们的生活需求、生产需要发生变化的同时,民间艺术正渐渐失去活力,很多优秀的民间艺术形式渐渐失传,不少民间艺术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面对民间艺术惨淡的现状,我们需要找到文化自信,需要在快速变化的时代中找到精神的寄托。民间艺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正是我们需要和追求的。

4 结语

在现代社会环境中,民间艺术似乎正在被时代慢慢忘记,但是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早已深深根植于中国的土地上,那些凝结了一代代人智慧的民间艺术,那些综合了鲜明的地区传统特色的民间艺术,那些生长于人们精神之中的民间艺术。它们拙朴的外形、鲜明的色彩会让人瞬间想起一片黄土地,它们是工业时代到来之后小城尚存的记忆,是信息时代中人们与家乡的对话筒。

参考文献:

[1] 任可心,张博豪,湛磊.李唐绘画特点及艺术风格[J].大众文艺,2019(23):138-139.

[2] 谭征.京剧服装与脸谱的色彩研究[D].北京:北京服装学院,2008.

[3] 郭之华,朱润.浅析涂鸦与城市的融合[J].大众文艺,2019(24):71-72.

[4] 丁润怡,吴冬蕾.中国传统式园林在澳大利亚的地域化演进[J].设计,2019(10):143-145.

[5] 張思琪,梁晶.博特罗魔幻现实主义的拉美精神研究[J].大众文艺,2019(15):134-135.

[6] 智会.传统与当代形式的融合——以苏州虎丘雕塑[J].大众文艺,2019(18):138-139.

[7] 孙威,时潇潇,李雪艳.生态浮床的审美效用实现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9(18):62-63.

[8] 孙家正,狄文和.浅析南京鼓楼欢乐祥和主题绿雕的艺术设计[J].大众文艺,2019(20):79-80.

[9] 吴哲楷,耿涛.画出童心——让儿童水墨画充满生命色彩[J].大众文艺,2019(21):93-94.

[10] 林熙蓝,湛磊.浅谈游戏原画设计以及原画师对游戏设计的重要性[J].大众文艺,2019(22):72-73.

[11] 姜琳,李元媛.南京明代的建筑艺术彩画设计——明孝陵[J].大众文艺,2019(22):80-81.

[12] 郑翠霞,李玲.京剧脸谱图式的色彩美分析[J].美与时代(下),2010(10):74-75.

[13] 田卓明.民艺学视野下民间艺人的现状研究与反思[J].湖南包装,2018,33(05):33-37.

[14] 于靓.中国当代农民画艺术形态研究[D].吉林:延边大学,2018.

[15] 李欣怡.金山农民画的艺术性分析[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16] 周天文.唐山皮影的装饰语言艺术研究[D].济南:齐鲁工业大学,2019.

作者简介:刘云(2000—),女,安徽芜湖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曹磊(1978—),男,江苏南京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朱宇婷(1992—),女,江苏南京人,硕士,助理实验师,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作者:刘云 曹磊 朱宇婷

上一篇:安全设计机电设备论文下一篇:管理电气工程施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