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系统论文

2022-04-30

摘要:阶段性工作调研对有效实施档案管理极具现实意义。笔者跟随调研组对中国民用航空系统部分单位“十一五”期间档案管理工作的体系建制、制度建设、信息化水平、基本业务能力、档案开发利用现状、人员培训效果等六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从个人角度对所存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民航系统档案工作发展提供参考。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装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系统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装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系统论文 篇1:

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与OA系统对接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应用的不断发展,OA系统在高校的公文处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大大提高了公文的处理效率。在 OA系统中,公文是直接以电子文档形式流转的,在公文流转完成后如何实现电子文档的快速归档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实现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无缝连接,使得公文在OA系统中流转完成后及时地归档到档案管理系统中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对档案管理系统与OA对接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以南京工程学院为例进行了说明,为高校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提供了参考实例。

关键词:高等学校,数字化档案;办公自动化;OA对接

办公自动化(Office Automation,简称OA)是将现代化办公和计算机网络功能结合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办公方式。档案管理系统是通过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整个文件管理,逐步将业务管理模式转为服务化管理模式,以服务为业务管理的基础,将业务流、数据流建立在以服务为基础的系统平台之上,其目标是实现档案收集的数字化、 档案保管的数字化、 档案利用的数字化[1]。随着OA系统在高校办公管理工作中不断普及和发展,电子公文成为数字化办公的主要方式。因此,就如何改革传统的纸质公文归档的方式,完成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实现新形势下电子公文的直接归档,提高档案归档的效率与利用率,已成为当前档案工作的重点之一。

1 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与OA系统对接的必要性

1.1高校办公已实现了自动化

目前多所高校采用OA系统进行办公,这种方式公文的流转直接利用网络进行传递,工作人员只要在OA系统中登录,查看相关公文,进行相对应的操作即可完成公文审批的各个环节,采用的都是无纸化的操作,减少了公文的印制过程。因此,档案的归档工作就可以适应这一新的办公模式,将数字化档案的归档系统与OA系统对接,直接在网络上完成数字化档案的归档工作。

1.2OA系统有利于提高电子文件的归档效率

(1)传统模式下的归档工作,由于归档的纸质文件从各个不同的系统中产生,需要档案管理员或兼职档案员将要归档的文件的相关信息录入到档案管理软件中,重复劳动,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OA系统的文件不需要归档部门重新录入,只需要将OA系统的信息直接收入到数字化档案系统中进行归档即可。这不仅保证了文档的完整性、系统性,而且还免除了催缴档案的一系列麻烦。

(2)传统的归档工作要完成文件的收集整理、分类、录入等一系列的工作,同时还要对纸质文件进行装订,整个归档过程比较繁琐。而在OA系统中,整个文件的流转只是在网络上进行,完成后即可直接归档,大大提高了归档速度。

2 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与OA系统对接的现状分析

由于早期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各自独立发展,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各自为政,互不兼容,导致OA系统中的电子文件完成后不能直接归档,而是要通过再次录入的方式来完成档案的入库工作。目前,OA系统与档案管理系统的对接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在OA系统中涵盖有档案管理模块,即在OA系统中,电子文件完成处理流程后通过设置固定路径和著录规则直接生成档案资料,然后导入到OA系统的档案管理模块中。二是将现有的档案管理软件与OA系统通过接口实现无缝连接[2],从而使档案管理软件能够直接共享OA系统中的数据。

在国内,第一种情况基本上已经处于淘汰的地步,主要因为:(1)OA系统中包含的档案管理模块功能实用性较差,不能根据档案业务管理的发展需要进行持续升级;(2)OA系统中的档案管理模块对一般的文书档案管理尚能满足,但对其他档案(如图纸、声像等)不能胜任;(3)OA系统一般都采用将文件储存于数据库的方式,这样便于文件流转的控制,但是带来的负面效果是数据库因此而变得很大,随着档案数量的日积月累,数据库会出现不能支持系统的情况;(4)开发OA系统的软件公司侧重于文件的流转过程,对档案管理系统业务不熟悉,开发的档案管理模块不能全面满足档案管理工作的需要。第二种情况,由于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均由比较专业的团队来进行软件的开发设计,各自都有了相应的开发基础,只要开发相应的接口来实现两个系统的无缝连接即可。因此,目前电子文件的主流管理方式都是采用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二者相结合的方式[3]。

3 高校数字档案馆建设与OA系统对接设计

3.1 在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积极转换思维方式

办公自动化环境下,档案管理人员将办理完毕的公文进行选择处理后,对文件基本信息如文件标题、作者、形成日期等核实标注后,直接进入档案管理环节按档案管理规范生成归档文件目录,在归档时只要依照目录内容把文件收集、排序、装盒就可以完成电子文件归档工作了。因此,档案工作内容一部分前移到文件处理过程,使档案归档工作与电子文件形成同步,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在这种情况下,档案工作的重点也应随之变化:(1)档案业务指导工作由过去的整理立卷转移到对文件运转流程的跟踪控制和档案价值的鉴定上来,从文件形成开始就进行跟踪监督指导,确保归档文件的质量。(2)档案利用服务由过去的手工调卷转变到提供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查询服务。(3)重视电子文件的数据安全[4]。(4)按照电子文件归档的顺序打印纸质文件同步归档。

3.2 按照需求分析,开发方完成对接的详细设计

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的对接工作要认真考虑档案管理系统的归档需要,按照归档的要求来规范从OA系统提取数据。这就要求OA管理软件开发方认真与档案管理软件系统开发方及档案管理人员相互沟通、交流,制定出完善的系统对接规划和设计需求,根据需求分析做好接口的详细设计,然后和档案馆相关人员进行沟通确认,修改其中的不足,待三方详细设计确定后,再由开发方来开发相应的接口功能。

3.3 以南京工程学院数字档案馆建设与OA系统对接为例

南京工程学院档案馆于2013年底完成了档案数字化资源建设一期工作,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到接口的独立性、数据透明性,决定采用中间库的方式来完成档案管理软件与OA系统的对接,接口系统设计图如图1所示。系统接口分为:OA系统接口、中间库、档案管理系统三个部分。由OA系统采用“送”的衔接模式将数据(数据包括文件及其审批过程、审批意见、审批人记录、流转日志、修改痕迹、收发文信息等)送入中间库,数据的传送支持手动和自动双模式,可由OA系统自动完成,也可以OA系统管理员手动完成,数据送入中间库后,系统按照分类规范进行自动分类,并确定好保管期限。中间库的数据为OA系统和档案管理系统设计双方协商建立起的标准数据格式和固定的数据结构,数据对两系统透明,但“送”的一方具有写权限,“取”的一方只具有读权限。档案管理系统采用“取”的模式从中间库中取数据,数据首先转入档案整理库,根据预先定义好的组卷规则系统进行自动组卷、生成档号、案卷号、卷内顺序号等信息,然后可由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审核校对,确认无误后完成归档。

图1 接口系统设计图

由于我校OA系统服务器存放于网络中心,中间库服务器由网络中心搭建。在OA系统中增加“归档”按钮,可通过多选将选中的文件分数据库和FTP两种方式相结合完成文件的归档工作,其中,直接将OA系统中的年度、文件标题、文号、来文单位、收发文日期、审批记录、审批人记录、流转日志等字段推送到中间库,而附件则采用FTP来传输,附件存放至FTP固定目录,然后在收发文表的正文或附件位置存放FTP文件名称,使附件和公文相对应。

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完成对接后,OA系统中的公文归档流程图如图2所示。

图2 OA系统中公文归档流程图

由于我校涉密公文数量不多,故涉密的公文由学校院长办公室OA信息管理员直接提交给档案馆专人保管。OA系统中的公文流转完成后非涉密的公文按照中间库的格式存入中间库,档案管理软件定时抓取中间库中的数据,然后导入档案管理软件中的OA数据模块,最后由档案管理员对归入OA数据模块的数据进行甄别,将没有归档价值的数据剔除,保留要归档的文件,并按照档案归档规范完成归档。

四结束语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OA系统得到了快速发展,它成为了高校实现办公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也是高校提高办公效能和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越来越多的文件以电子载体的方式形成并传阅办理,电子公文的归档工作成为档案归档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快速有效地完成电子载体公文的归档工作成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环节。档案人员要快速适应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档案管理模式,认真做好电子载体公文的管理、归档、利用等工作,从而更好地为高校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实时有效地保障。

参考文献:

[1] Chen Chaomei.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 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2, 57(3) :359—377.

[2] 王平. OA系统中档案管理子系统设计[J]. 兰台世界,2014(S2):131-132.

[3] 谭伟. 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的实施顺序[J]. 中国档案,2006,(10):51.

[4] 宋李娜. 浅议办公自动化环境下的文书档案管理[J]. 档案,2010(2):59-60.

作者:操天明

装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系统论文 篇2:

“十一五”期间中国民用航空系统档案管理状况调研与分析

摘 要:阶段性工作调研对有效实施档案管理极具现实意义。笔者跟随调研组对中国民用航空系统部分单位“十一五”期间档案管理工作的体系建制、制度建设、信息化水平、基本业务能力、档案开发利用现状、人员培训效果等六方面情况进行了调查与研究,从个人角度对所存问题及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若干建议,以期为民航系统档案工作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民用航空系统;档案管理;调研报告

1 调研背景

1.1 中国民用航空系统简介。中国民用航空局(以下简称“民航局”)是隶属于交通运输部的行政机关。实行三级管理体系,二级机构由7个地区管理局和部分直属企事业单位构成,三级机构由38个地区安全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监管局”)构成。本文所指中国民用航空(以下简称民航)系统是指民航局各地区管理局、监管局及直属企事业单位,不包括航空公司等单位。

1.2 调研目的。民航局依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对民航系统的人员编制、机构设置、岗位职责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改革,使民航档案工作监督指导的范围、方式发生了一定改变,致使档案管理中出现许多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为摸清民航系统档案管理现状,发现档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以便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笔者跟随调研组对民航系统部分单位“十一五”期间档案工作情况进行了调研。

1.3 样本选取。此次调研,选取民航局所属7个地区管理局、6个局直属单位和5个监管局,样本选取力求涵盖不同层级、不同行业类型。从样本层级看,所选单位中13个单位为行业二级机构,5个单位为行业三级机构,涵盖民航局中层和基层单位;从样本类型看,涉及3种行业类型,包含12个行政单位,4个科研事业单位,2个国有企业。以此确保调研结果能体现本系统不同层级、类型档案部门的工作情况。

1.4 调研内容与方式。此次主要对各单位档案工作的组织领导体系、规章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基本业务、档案开发利用现状、人员培训情况等6个方面进行调研。

调研主要运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其中,调查问卷以开放式题目为主,设置了6道大题,内含21道小题,辅以封闭式评估登记表。

2 被调研单位档案工作现状与问题分析

2.1 档案工作组织领导情况。18个单位档案工作均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模式。档案工作均纳入了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并有专、兼职人员管理档案。多数单位对档案工作实行目标化管理。

2.2 档案规章制度建设及业务监督指导情况

2.2.1 规章制度。作为各项工作的准则,各被调研单位根据工作实际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内容基本覆盖了档案工作的每个环节。但调研中发现,随着机构改革的深入,还需要对已有的规章制度进行完善,或者制定新的制度。如对机场建设项目档案的管理上缺乏必要的行业规定;部分单位建议在档案数字化、库房建设标准、数字档案的公开鉴定以及绩效考核等方面能够出台相应的规定;还有单位在档案管理中采取的创新性做法缺乏制度支持。

2.2.2 业务监督指导。调查的13个二级单位一方面需接受上级单位的监督指导,同时,要对本单位其他部门或下属单位档案工作行使同样的职责。5个三级单位则以接受上级监督指导为主。调查结果显示,各单位的业务监督方式主要有三种:①定期工作考评;②阶段性自查、互查;③不定期抽查。业务指导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组织人员参加本单位或外单位的业务培训;②接受业务咨询。

2.3 档案基础管理情况

2.3.1 档案安保方面

由表1可知,在防火、防霉、防尘上各单位较为重视,能定期对库房进行打扫并检查。调研中发现大部分单位以泡沫灭火器为主,个别单位配备了气体灭火设备,多数单位安装有喷淋灭火设备,对纸张安全有一定隐患。有2个单位档案库房建在地下,由于室内湿度较大,对档案的长期保管极为不利。防虫、防盗方面不合格单位较多,主要表现为档案柜内未放置杀虫剂或杀虫剂更新不及时,窗户未加装防盗设施等。部分三级单位受经费不足,库房建设上缺乏硬性规定,档案人员安全保管意识薄弱等因素影响,库房安全设施的配备有待提高。

2.3.2 档案收集方面

2.3.2.1 收集档案种类。目前,各单位库存10类左右的档案,具体情况见下图。

从图中可以看出,档案室库存总体上以文书档案、会计档案、基建档案为主,实物档案、照片档案、专业档案所占库存比例不大,今后需加大收集力度。设备档案、科研档案、保卫公安档案的产生受单位性质影响,所占比重也不大。

2.3.2.2 档案收集模式。模式1:部门预立卷后移交档案室归档。17个单位应用该模式。实行该模式便于保证档案的齐全、完整,但由于部分部门档案人员档案意识薄弱、业务能力不强,存在文件预立卷的质量不高、收集不及时、内容不完整等问题。

模式2:分室管理。仅1个三级单位采取该模式。由于该单位人员紧缺、办公用房不足而暂时采取这一模式。该模式因缺乏统一规范的管理,容易导致文件丢失、整理不规范等问题。

2.3.3 档案整理方面。调研发现,档案人员较为固定的单位其档案管理状况较好,固定的人员便于积累丰富的经验,能根据业务中出现的新问题及时提出可行性方案,因此,档案整理情况较为规范,但仍存有若干问题,见表2中“整理方面”所列。

档案整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基层单位居多,受人员编制紧张,岗位变动频繁,接受业务培训较少等因素影响,部分单位档案存在分类不科学、著录不规范等问题,直接影响到档案工作的良性发展。目前,有1个基层单位尝试以业务外包的方式来调和这些矛盾,实施效果有待观察。

2.3.4 档案鉴定方面。根据问卷反馈可知,目前,各单位主要对档案保管期限及存毁进行鉴定。该环节存在的问题如表2所示,受人员紧缺,鉴定销毁经验不足,电子文件鉴定公开制度不健全等因素制约,大部分单位未对库存档案或数字化档案进行公开鉴定或存毁鉴定。个别单位为保守起见,甚至将库存档案保管期限全部定为永久,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库存优化。

2.3.5 档案借阅管理方面。在档案借阅管理上,各单位都制定相关制度且执行较为严格,部分单位还对借出登记规定作了一定的创新:如各科室移交档案时需有科室领导签字,档案借出后未按期归还,不允许该科室再行借阅其他档案。有单位要求档案借出时借阅人需支付一定数额的押金以保证尽快归还档案。

2.4 档案信息化建设情况。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涉及4个方面:制定信息化建设规划或方案、软件开发、非数字档案数字化处理以及数据共享利用。由于样本中5个基层单位总体信息化程度较低,故未对其进行统计,表3对13个二级机构实施情况进行了汇总。

2.4.1 信息化建设规划。13个单位或将其纳入单位信息化建设规划中,或制订有具体的实施方案。5个基层单位总体上信息化建设程度偏低,经验较少,而档案信息化建设方案的制订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并对单位情况较为了解,因此,需要在上级单位相关人员的指导下进行。

2.4.2 软件开发。各单位均采取与公司合作的方式,开发单机或联机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电子文件管理的需要。但调研发现,目前,仅3个单位应用联机档案管理系统。

2.4.3 数字化加工。由表3可知,13家单位平均已对近一半馆藏档案进行了数字化加工。目前数字化工作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资金。有7个单位在问卷中指出,需上级机关给予必要的经济、物质支持才能持续开展此项工作。二是数字化经验及数字化成果的维护技术。调研发现,1个单位部分已数字化的档案无法读取,需有专业知识的计算机人员给予解决。5个三级机构中,仅1家单位进行此项工作,由于人力、财力难以落实,其余4个单位未开展此项工作。

2.4.4 文档一体化管理。13个二级机构中,有3个单位实现了一体化管理。均通过在OA系统中添加档案管理模块,制作数据转换接口的方式实现。随着网络流转的公文逐渐增多,各单位普遍意识到进行档案信息化建设将节省部分人力、物力,因此,部分单位正积极采取措施以实现文档一体化管理及数字资源共享。

数据共享方面,有3个单位开展此项工作,但在数据共享着力点上各有千秋:或侧重实现档案信息最大限度共享,以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或注重统一数据标准,以便下属各单位在档案管理系统的开发使用中能直接进行数据交换;或着力于信息开发,从知识管理入手,深入发掘信息的潜在价值。其他单位因人手不足或数字档案鉴定公开制度缺失,而无法将档案管理系统与单位办公自动化系统连通。由此可见,及时对数字化档案进行鉴定是信息公开利用的前提,而充足的人力资源又是进行档案鉴定的必要条件。5个基层单位中,有2个单位安装有档案管理系统,其他单位多应用office办公软件对档案进行目录级管理,数字化水平普遍偏低。

根据问卷反馈,对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汇总,详见表4:

由表4可知,目前,档案信息化建设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一是经费不足导致数字化加工工作无法持续进行;二是缺少人手对数字化档案进行鉴定公开。此外,其他一些因素如档案管理系统与OA系统数据格式不一导致数据共享困难;档案人员在信息化方面技术力量薄弱,缺乏系统维护能力;成熟的、行业性的档案数字化制度缺失等也影响着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5 档案利用与编研情况。档案利用与编研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根据问卷反馈可知,档案利用主要表现在三方面:①利用各种原始凭证解决经济、法律纠纷;②利用馆(室)藏信息编写二次、三次文献或为社会活动服务,如编写大事记、史志,为市政工程提供资料等;③利用馆藏优势进行宣传,主要形式有陈列展、编制宣传资料等。在利用方式上,传统方式与信息化方式并用,有单位还对编研成果进行数字化处理,以丰富用户体验。但当前档案利用主要以满足用户提出的需求为主,主动提供利用服务方面尚需提高。在档案利用重大效果方面,各单位将“利用重大效果”主要界定在可量化的经济问题以及重要事件上,故根据问卷反馈,档案利用重大效果主要体现在挽回经济损失、解决法律纠纷,辅助单位、社会解决重要问题等方面。

档案编研工作主要立足三个方面:①为提高“查全率”和“查准率”编制多种检索工具;②编史修志,档案部门将库藏反映单位历史的文字、图片、声像档案提供给相关部门编修史志或自行组织人员编写;③工作宣传,主要利用馆(室)藏为相关宣传活动提供资料或自行组织相关宣传活动。由于编研工作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编研经验,同时还要熟悉单位历史,因此,开展此项工作的基层单位较少,开展难度较大,成果也较为有限。

2.6 业务培训及人才培养情况。根据问卷反馈,二级机构档案人员多以参加上级单位组织的业务培训,请专家到本单位做讲座,同行业同地区间进行交流的形式进行业务培训。在对本部门及下属单位兼职档案人员的培训上,主要通过组织人员参加基本业务或专题培训班以及个别指导的方式进行。调研发现,二级机构档案人员接受培训及学习的机会较多,但多局限于行业内部,与其他国家、行业档案人员交流较少。三级机构受人员吃紧、财力不足、岗位变动频繁等因素制约,总体接受档案业务培训及交流的频次偏低。

在人才培养上,主要以监督指导业务工作,接受业务咨询,组织业务培训的方式进行。调研发现,民航体制改革导致系统内部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减少,二级机构档案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新生力量不足,三级机构档案管理人员岗位变动频繁、人手紧张等问题,困扰着民航档案人员业务能力的持续健康发展。

3 相关措施

通过调研可知,现阶段制约民航档案工作发展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人员紧张,由此导致在档案收集、整理、鉴定、编研等工作环节中无法投入太多精力,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档案工作的人员变动较为频繁,使得部分档案人员难以持续提高业务能力,无时间对档案进行鉴定公开,无精力开展档案编研。二是资金不足,使得办公用房紧张,库房安全设施的配备不齐全,档案数字化加工无法持续进行。其他一些问题,如涉及民航行业的一些管理制度不完善,对出现的一些行业新问题应对经验不足等也影响着民航系统档案工作的良性发展。基于此,提出以下措施,以期能促进民航档案工作发展。

3.1 加强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是进行各项工作的依据,针对调研中发现的有些领域制度缺位,部分基层单位制度建设不够完善等问题,今后,应着力将以下两方面工作制度化:一是安全管理制度化。本着“以防为主、防治结合、责任到人”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保护档案实体安全和内容安全的规章制度。二是业务工作制度化。对新发现的问题,如行政执法类档案、民航专业档案的归档范围及整理方式等要及时开展调研并制定相应的管理规范,为业务工作提供依据。

3.2 完善工作网络。同一层级档案工作人员可主要以业务交流、沟通来取长补短,共同提高。方式上,可通过建立协作组、召开业务工作会等形式,力求形成一套长效交流机制,定期交流各单位工作情况,也可与不同行业进行交流。如与高校建立协作关系,将高校擅长理论研究的优势与本行业熟悉业务的优势结合起来,共同促进档案工作的发展。

上下级之间加强监督指导,可采取检查、调研、培训、业务辅导等方式,将常态化检查和专项检查相结合,以便时刻掌握下属单位档案工作状况,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调研可采取发放调研问卷与选取部分单位进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形式,以求在尽量减小对下属单位工作影响的同时能够真实、全面了解其工作状况。培训则要分层级、有重点、有周期地组织。要根据对象的业务需求组织培训,并保证各层级档案人员接受培训的频次。业务辅导上既要及时解决下属单位提出的问题,还要主动出击,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对下属单位档案人员进行指导。如组建QQ业务群,制作档案整理流程教学光盘、电子版制度汇编及业务手册等,尽量利用现代化、开放式的培训手段,以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培养专业人才,提高档案队伍的业务素质。

3.3 积极筹措、合理使用经费。在经费的申请使用上,一方面,应采取多种形式积极主动地对档案价值及利用效果进行宣传,培养、提高人们的档案意识,使之认识到档案的重要性,进而争取单位在资金上的倾斜。另一方面,对申请的经费要合理利用,量力而行,确保资金的使用效果。

由于此次调研仅选取13个二级机构、5个三级机构作为样本,难免使所得结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期望此次调研对民航行业部分二级机构及三级机构近几年档案工作所作的客观描述,能为推进和改善民航档案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单位:中国民用航空局档案馆(处) 来稿日期:2012-02-06)

作者:孟祥喜

装数字化文档资料管理系统论文 篇3:

当前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

【摘 要】现如今,档案管理成为事业单位管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仅仅依靠传统档案管理的模式进行管理是不可能满足现代事业单位的需求的。近年来,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化的网络档案管理技术成为提高档案管理工作效率最有效的工具。目前,有很多事业单位已经通过互联网技术开展网上服务,这已经是提供档案服务最主要的形式。本文主要对当前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存的基本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并且对数字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加以详细阐述,同时分析了数字化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现状;问题;解决对策;展望

0.前言

所谓档案数字化具体指的是通过数据库技术、压缩技术、扫描技术等手段,把传统与当前的社会组织、个人的经济、技术、宗教等活动所形成的对 国家与社会有较大利用价值,可以供社会共享的,将纸质、声像以及归档保存的档案,都组织成一个有序的结构,借助0与1数字编码表达出档案信息库。待经过数字化处理以后,不仅能够大大提高计算机检索信息的速度,而且也节省了不少档案储存空间,这样一来,大大缓解了库房挤压的压力,减少档案因多次使用而出现磨损的现象,这样一来,极大的发挥了档案信息存储的优势,增加网络信息资源,与此同时,还要加大对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样一来,更好的为档案部门的特色服务打下牢固基础。

1.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概述

1.1档案数字化的主要原因

近些年以来,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获取信息、处理各种事务以及人们日常交往等诸多方面对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其他现代化先进的新兴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现代人们在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时,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获取是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重要的一种信息来源,档案开始逐渐的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青睐,所以,为了促进档案资源利用率的提高,为了尽快实现档案资源的信息共享,为了推动档案资源信息传递的加快,实现事业单位以往传统档案的数字化工作就显得越来越迫切以及必要。除此之外,在事业单位的档案实现数字化以后,能够切实的保存好档案的原件,在日常的运用当中通过数字化的档案资料,便能够大大的促进原始档案的可靠保存。

1.2档案数字化的内在涵义

按照《现代汉语词典》,可以将“数字化”当中的“化”具体解释成“转变为某种状态或者某种性质”,而所谓的“数字化”则指的是“转变为数字”的意思,具体而言,“档案数字化”的意思在字面上可以理解成“档案转变为数字”,能够把档案数字化解释成:把记录方式不同以及载体形态不同的档案信息借助于计算机设施处理、转化以及录入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声音、图像和文字等相关信息切实的转变成由1与0组成的一系列数码序列,进而将这些数码序列在光盘、磁盘等物理载体上进行存储的整个过程。

1.3档案数字化的主要内容

从总体上来看,档案数字化的主要内容通常包含着不同的两个层次,其中,一方面是档案目录的数字化,档案目录数字化的主要目标是对档案目录数据库加以构建,其中尤为关键的便是档案著录标引的规范化,同时对档案目录数据库结构进行科学的选定;另一方面便是档案全文的数字化,一般档案全文的数字化能够借助于扫描录入的方式,把档案全文根据其原貌逐项逐页的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加以存储,同时为其编制出有序的目录索引,或者通过光学字符的技术识别以后,以文本的格式对档案的内容进行存储。在档案数字化的整个过程当中,应当按照档案自身所具备的诸多特点把这两种不同的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

1.4档案数字化所存在的诸多风险

就电子档案而言,电子档案的完整性与电子档案的真实性是其作为电子档案的形式所存在的重要条件,甚至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条件,档案数字化所存在的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4.1人为修改所造成的风险

通常数字档案的可操作性会使诸多人为因素在电子档案完整性及真实性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当今电子档案的使用过程当中,极有可能通过无意的行为或者有意的行为摧毁、更改或者增删电子档案的本质要素,而数字档案所具备的可操作性的显著特点则大大的决定了一旦数字信息被改变,那么必将难以辨别,不留痕迹,人们通常很难借助于表面现象发现电子档案信息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而且也不能逆向的恢复电子档案信息,所以电子档案管理所面临的难题之一便是电子档案信息的完整性。为了将这一难题加以解决,通常可通过设局加密文件加密技术。

1.4.2信息迁移所带来的风险

正是因为数字信息读写的软件和硬件始终处在不断的发展当中,需要对数字信息进行长期性的保存,只要不断的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来对信息技术平台进行不断的迁移,从而使得旧技术环境当中所形成的数字档案信息能够在现代化全新的读写技术当中依旧能被读出来,在数字信息迁移的进程当中,往往极有可能会导致信息的丢失,在不同程度上造成电子档案完整性与真实性的破坏。

1.4.3网络攻击所带来的风险

由于数字信息有着较强的流动性,这便使得数字档案在使用当中不断的遇到更多网络攻击的风险,进而对数字档案的完整性与真实性带来直接的影响。一方面,网络协议的开放性以及因特网信息传输的广域性,使得因特网时常面临十分严重的诸多不安全因素。以往传统的计算机设备的使用,较多的都是数据的共享,并且促进军事部门、开发机构、政府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的科学研究方面的工作。当时,能够入网的单位和机构往往被一致认为是可信任的、可靠的,然而当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将互联网中不得进行任何商业活动这一限制取消后,大大的增加了互联网的机构,从而使得很多不法分子想方设法的闯入到互联网当中,对竞争者的商业数据进行恣意盗用,造成了资源的破坏,这便使得信息安全问题更为突出。在此类状况下,入驻互联网的数字档案也无法避免的被网络黑客所攻击;另一方面,由于因特网是资源共享的,除了处理信息与存储信息以外,还需要对信息加以传输,这便使得因特网受到攻击的可能性大大增加。网络攻击技术主要有:网络侦查,也就是在进行攻击前需要窃取互联网中的有关信息,一旦网络侦查获得成功,那么便会严重的威胁到正在传输中的以及系統中的电子档案;拒绝服务攻击,也就是服务器无法正常的工作及运行;程序攻击,也就是木马程度或者病毒的植入等等,进而使得电子档案的保存系统不能顺利进行;缓冲区溢出攻击等。在以前的档案管理中,最为常见的攻击形式就是缓冲区溢出的安全漏洞,甚至缓冲区溢出漏洞会占据绝大多数的远程网络攻击,此类攻击能够使匿名的因特网用户趁机获取主机的全部控制权或者部分控制权。

2.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存的基本现状

从最初的人类发明了纸张后,纸质档案就开始替代了其它的载体档案,是档案管理的主宰体。然而,随着纸质档案的不断发展以及推广和使用,充分证明了它的优势所在。其中这种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直读性。人们直接利于视觉就能够给读取档案信息。第二,易取性。有了纸张后,这便成为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这主要是由材质的易取性所决定的,与此同时,也更好的解决了纸质档案长时间占据馆藏档案的主体地位。第三,便捷性。和其它档案存储类型相比,纸质档案不仅重量轻,而且所占用的空间也较小,同时,存储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大的,这样一来,便利人们的携带。第四,稳定性较强。和电子档案相比较来说,纸质档案信息不容易让他人修改与备份,表现出了较强的稳定性。

上述这几点都是利用纸质档案存储的优势,从而人们更加偏爱这种存储方式,使纸质档案长期的发展下去。但是,每一张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所以,纸质档案存储也势必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中,纸质档案的存储存在的缺陷是由本身的物理特性所决定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有较强的易燃性。我们所使用的纸张都是由植物的纤维生产得到的,所以,有很强的易燃特性。这样一来,防火安全也就成为了纸质档案管理首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它所消耗的成本是非常大的,而且过于持久。第二,耐用性能较差。耐用性指的是在搬运纸质中保持原有品质的程度。但是,由于人为搬运的疏忽,很容易使纸质档案难以长时间的保存下去。第三,纸质档案字迹褪色速度较快。这是由字迹色素的稳定性所决定的,另外,和制造的干湿程度与酸碱程度都有密切的联系。而字迹是人们获得档案信息的主要来源,一旦字迹被破坏,那么档案信息也不够完整。所以,人们在管理纸质档案时,最重要的是保存字迹免受其它因素影响。当前,字迹褪色快是影响档案实际使用价值最主要的威胁之一。由此看来,人们所高度关注的重要任务就是保存好纸质档案的字迹。第四,对周围环境要求偏高。在档案管理室内,重点强调防火、防潮、防虫等工作,而这些也都是持久保持纸质档案应该必须满足的环境条件。因此,对档案存储室建设、实施配置、管理等都要求非常高。第五,档案查阅要到现场。长期以来,传统档案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并不能实现空间上的流动,所以,人们在查阅相关的纸质档案时,就必须要到档案保管室,同时,同一档案在同一时间只能供一人使用,所以,无论是在时间还是在空间上都给档案使用者带来了极大的不变。然而,如果是电子档案,那么完全不存在此类弊端,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可以随时使用。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必须要进一步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克服到档案管理室查阅信息的弊端。可以说,无纸化办公是一大型档案办公改革。

对于无纸化办公来说,主要指的是利于网络与计算机在网上进行办公,这样一来,势必会产生大量的电子档案,从而逐渐取代纸质档案而快速发展起来。由此看来,纸质档案在逐渐被电子档案所替代。然而,我们对数字化档案运行的结果加以展望。第一种结果,大量的电子档案应该及时做好归档工作。将电子档案进行集中管理,就应该建立电子档案集群,等同于传统档案管理室。第二种结果,数字化的档案管理表现出较强的虚拟特性,所以,我们不可以和读纸质档案一样,在不借助其它设备就可以查阅到相关的档案信息资料。因此,由于长期受纸质档案管理的影响,因此,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纸质档案阅读的习惯。第三种结果,电子档案代替纸质档案是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不能确保电子档案可以持久的适应新设备的需求,所以,存在过多的顾虑。第四种结果,电子档案稳定性不强,例如:电子档案的信息很容易被他人修改或者是复制,黑客又成为攻击电脑的主要对象。和纸质檔案相比较来说,我们在保管电子档案还需要付出更多的代价,所以,电子档案的使用特性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所以,档案管理人员在收集与管理电子档案过程中,也必须相应的保管好某些纸质档案。

总体来说,在一较长的发展阶段内,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共同存在的局面是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受两方面因素影响,即电子档案和纸质档案。对于电子档案来说,计算机与网络存在已经成为事实,所以,很多电子档案应该及时进行归档整理,这已是电子档案的来源的唯一途径。另外,馆藏纸质档案数字化,势必会产生很多相关的电子档案。从纸质档案方面来看,已经形成的纸质档案不会因电子档案的存在就会销毁,这是因为人们还没有不理性到这种程度,并且这也是现实生活所不允许的。另外一方面,人们还没有对电子档案的保证性有充足的认识,因此,人们在搜集和整理电子档案时,更要不断的搜集和整理、保管纸质档案。这属于一种双保险对策。所以,对于纸质档案或者是电子档案来说,人们都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档案的形式为纸质档案,因此,一定会长期存在下去;而对于电子档案来说,是近几年新兴的一种档案存储形式,正有所起步,依然处在初级发展阶段,所以,人们必须给与足够的关注。

3.当前的事业单位档案的数字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3.1有关档案数字化的硬件缺少

从硬件使用方面来考虑,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应该要有基本的三类设备,即信息采集设备、信息存储设备、信息利用设备。但是,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分析,档案数字化硬件还是比较缺少的。

3.2关于档案数字化软件开发比较落后

从我国当前档案管理室使用的软件来看,其中,有些是缺少信息管理功能的,而另外一些是不具备信息通用功能的。当前,我国各地区的档案管理部门使用的计算机型号并不相互一致,规格偏多,然而,对于自主研发或者是从市场中购买的软件不具备通用的功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不仅可以应用到文件检索,而且又能用于档案信息管理的软件。

3.3缺少一个统一的档案数字化管理标准

档案数字化管理要实现规范化与标准化管理,然而,因长期受历史因素的影响,档案室存档业务的数字化特性非常差,例如:信息的收集、存储、管理等质量都偏低,尤其是目前档案目录、细则等的相容性都非常差。除此之外,软件的移植性也不是很强,档案技术标准、工作程序标准都没有将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加以全面考虑,大多数归档都是以磁盘和优盘的形式,然而,对当前的档案管理、分类等相关规定都完全不能适用。所以,使得档案数字化缺少一个完善而统一的标准,只是着眼于某个系统进行研究,没有得到全面推广和使用,因此,这将对档案数字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3.4档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偏低

由于当前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不是很高,想要真正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必须要提升事业单位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拥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既要满足一般计算机的操作,同时又要满足特殊计算机的操作。然而,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我国的大多数档案管理室缺少高素质的技术人才,因此,复合型人才就更缺少了,由此看来,当前事业单位档案人员的数字化水平是非常低的。虽然从国外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但是并没用充分发挥出其内在的作用,所以,我们也就更谈不上实现档案管理的数字化了。

4.常见问题的处理措施

4.1非扫描件与扫描件的区分

相关档案数字化技术规范当中对非扫描件与扫描件的区分为根据具体要求将相同案卷中的非扫描件和扫描件区分开来。区分普法性文件的基本原则为:要剔除重份文件和无关文件,可以不扫描有正式件文件的原稿。在数字化开展之前,事业单位应当切实的对其他单位的做法进行熟悉和了解,对同时才能在草稿、定稿以及正本的档案加以数字化扫描规定的具体范围为仅仅扫描正本,而若不存在正本,那么就对定稿进行扫描,既没有定稿也没有正本的则扫描草稿。然而,经过大量的实践可以得知,修改稿、草稿、定稿和正本等均是完整形态档案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不可以将档案前后形成的关系人为割裂。缺乏修改稿和草稿也便无法形成最终的正本,它们应当全部被划分为扫描件。对于我国诸多事业单位的现状,处理的对策主要包括:(1)只要是属于文件内容的修改稿、草稿、定稿以及正本等都必须进行编号扫描;(2)不剔除与档案内容无关和重份文件,如果没有进行编号则不能够采取扫描措施。

4.2档案的装订和拆卷

现阶段,根据装订的方式来划分,通常可以将档案分为两类,其中,一类是2001年之前所立档的文件,这些文件基本上都是根据三点一线装订加以案卷级整理组卷的,因而也被称作“老规则”档案;而另外一类则是2001年实施国家档案行业标准以后所实行的文件级的整理方法,也就是每一份档案在进行三点一线的装订以后装盒,以便于避免装订案卷和立卷等诸多复杂的环节,简单的来说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新规则”档案。

对于档案的数字化,在对扫描标准加以确定后,切实进行具体的扫描工作之前,进行拆卷扫描与否已经成为当前一个无法避免的重要问题。目前经常采用的做法是无论属于“新规则”档案,还是“老规则”档案,在选择哪个数字化扫描前均需要拆卷,并且将装订物拆除,而在结束扫描以后再进行重新装订。针对此类问题,需要我们立足于档案的保护,若要进行装订或者拆卷,因为相关操作人员的责任心以及熟练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往往难以真正的做到在原来装订的位置和原来打孔的位置加以装订,这便给档案的寿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与此同时还会破坏档案的保护。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数字化工作过程当中,许多单位基本上都对档案进行了再次装订和拆卷的工作,切实的明确了扫描后重新装订、必须拆卷扫描等做法,其中优点在于:(1)非常明显的是,档案拆卷以后扫描的画幅质量并非优于不拆卷。比如很厚的一卷档案,在对后部分或者前部分扫面时也许影响不是太大,而对中间位置的文件进行扫描时,通常很难完整的扫描其内容;对于内容和装订线比较接近的文件,如果不拆卷也无法有效的将内容完整的加以扫描;(2)借助于对档案的拆卷,能够将案卷当中页码顺序较为混乱的不良状况加以重新的更正,从根本上保证了文件的连续性;(3)如果档案拆卷以后不采取再次装订措施,而仅仅是根据原来案卷的顺序进行存放,即使仿真复制档案原件或者档案利用等较为便捷,然而从保护档案方面而言,仍然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散放保存档案,极易由于人为窃取或者整理人员的疏忽大意而导致内容的缺失及混乱;(4)虽然看起来拆卷以后再重新装订比较费力费时,但是拆卷以后的档案在进行扫描时无论使用平板扫描仪,还是使用高速扫描仪,均能够大大的节省为防止漏光而采取人工翻页处理的精力以及时间,并且其速度也会得以明显的提高。

4.3涉密材料和密级文件的控制管理

事业单位档案工作的底线及生命线就是档案安全,档案安全也是档案部门的第一要务和基本任务,在数字化工作开始时期各个事业单位便着重强调档案数字化必须重视档案数据信息和档案实体的安全。要想切实的将这一要务加以落实,从根本上确保涉密文件以及密级文件的控制管理,那么就应当及时的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管理办法,真正的做到:(1)严格的要求整理人员对秘密文件、机密文件和绝密文件填写密级文件登记表,并且对这些档案的文件标题、案卷号、目录号、全宗号等内容加以详细登记,然后再由相关部门组织进行必要的鉴定,最后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数字化。

4.4涉及人名的檔案数字化

通常涉及人名的档案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类:(1)有关人事处分、奖励以及任免等文件当中所涉及到的部分人员名单;(2)一个单位或者团体众多人员的名册和名单等。根据档案内容重要性的程度、档案利用率高低进行提供利用以及方便查询,处理的措施主要包括:在目录著录项当中,请所应用软件系统系统公司加入“人名索引”一项,对表彰奖励、职称评定、人事任免等所涉及到个人利益的资料和文件,要求数字化加工公司在文件标题录入应当录入的人员名称,比如“题名”项字段已经录满,那么就应当在“人名索引”项加以补充,以便于保证所有人员的查准率和查全率切实达标,进而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有效利用。

4.5对案卷文件与档案卷内目录不符的处理

在我国事业单位的数字化进程当中,往往难以避免的会遇到案卷文件内容和档案卷内目录不符的状况,究其根本原因可以发现,一方面是由于立档单位工作大意,另一方面则是事业单位早期档案条目著录疏忽而导致的。如果在进行数字化时期没有及时的修正此类错误,那么最终便无法达到数字化目的,并且也会逐渐失去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意义。因此,具体的处理措施是:借助于档案数字化流程过程当中的整理环节来进一步修正和校对数字化档案,对无目录而有文件的应当对目录进行补充,对无文件而有目录或者档案缺页、缺失的状况,数字化公司应当对档案登记备查表进行如实的填写,由保管部与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加以认可和签字,同时在扫描档案原件时把备查表扫描于缺失内容的部位,以便于在对该卷档案进行查阅时,能够对不完整和缺失的情况做到一目了然,并且更好的体现出档案信息的完整性。

数字化工作,不但要实现档案内容的电子化,便于档案的利用和查阅,而且还应当通过数字化更细致的完善及整理工作方法,呈现出更为完整、更为详细的情况信息,这也是确保数字化工作不同全宗、不同时期档案数字化工作以及档案数字化工作前后统一的必要手段。

5.强化当前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的有效举措

5.1归档和文书处理过程数字化管理的实现

日常事业单位的一项基本性工作就是文书工作,文书工作质量的好坏及管理执行的优劣会对整体档案的成果带来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能够更好的与当前事业单位工作的迫切需求相适应,我国的事业单位会无法避免的收到有待于处理的大量电子文件,比如文书文件的预处立卷的整理等等。除此之外,发文处理过程同样也能够借助于网络加以进行,可以由拟稿人员把稿件输入到计算机当中,再经过办公室审核、签发人签发、办公室修改、办公室盖章及分发以及信息中心归档,以此便能够大大的节省实践的时间,还能够有效的将办公作业人员的工作量和负荷强度减轻。

5.2开发适宜的数字化档案应用硬件和软件设施

事业单位要想促进数字化档案管理进程的加快,进而促使档案管理能够切实的踏入组织管理效率化的重要运行轨道,那么就要求事业单位可以具备与单位自身管理和作业相适应的软件设施和硬件设施,只有这样才可以正确的引导数字化档案的作业和办公。比如内部局域网、各种通信子网、宽带网、信息高速公路以及相配套的各种软硬件设备,比如数据库管理系统、操作系统的建设和应用,高性能服务器、大容量储存设备、路由器、交换器的使用等等。

5.3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系机制

事业单位应当针对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特点,制定和建立一个与自身单位办公以及实际管理需求相适应的档案管理机制,因此,这便需要事业单位可以全面的保证网络档案使用安全机制、档案使用制度、工作制度、档案保密机制等可以相互联系,以此来实现一体化的档案建设文档。众所周知,数字化档案管理更为重视的是信息安全,只有真正的保证信息资源安全程度,才可以从根本上促进系统软硬件功能的发挥,从而为办公作业效率化的实现提供前提,最大限度的防止机密档案的窃取或者丢失、数据的恶意篡改、系统非法访问的入侵,实现真正的信息安全。

5.4加强档案信息安全程度

必须保证事业单位重要文件数据和档案信息的网络使用安全,只有这样才可以确保文件数据及档案信息的使用价值免受破坏和影响,促使事业单位再次突破档案数字化建设的进程。所以,档案数字化模式下的档案管理应当立足于实际,将后续防护墙的维护和访问设置、杀毒软件的安装、电脑的杀毒和软件的更新、重要数据及档案的备份等诸多工作做好,以便于最大限度的避免因发生意外情况而发生无法挽回的被动局面。除此之外,还必须将档案文件的保密工作做好,严格的要求可以例行数字化档案的管理机制,其最终目的是保证档案数字化建设可以切实的遵章办事,尽可能的促进档案信息安全保密程度的提高,进而将意外事件及人为破坏文件等不良情况的发生率减少的最小,全面的确保重要文献、档案以及系统的使用安全。

6.事业单位档案数字化管理所面临的挑战

6.1档案管理技术与安全问题方面的挑战

6.1.1档案管理技术是不断发展、坚持不懈的重要技术

把档案数字化管理技术加以集成和综合应用是档案数字化管理的一大特点。在建设事业单位的档案管理信息化阶段,应当积极的对电子档案进行构建,还需要在集成和整合等方面狠下功夫。

6.1.2安全管理不可忽视

事业单位的档案信息保密与安全有着较高的要求,有很多档案信息是必须加以严格控制机使用的,因此事业单位应当不断的加强档案数字化的安全管理。通常事业单位可以采取的策略可划分为技术保证与制度管理两大方面,事业单位在今后的档案数字化建设过程当中,应当及时的建立一套有效的管理制度体系,与此同时还应当由与之相应的技术策略来对档案的数字化管理进行自动控制,以便于使档案的安全管理更加的严密。

6.2数字化工作人员和建设资金投入的挑战

人才問题与档案数字化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前我国事业单位面临着严峻的人才挑战。事业单位的档案数字化的建设是与新技术、新知识的普及密切相关的,因此,事业单位今后应当高度的重视各类相关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除了人才挑战以外,我国事业单位也面临着档案数字化建设的建设资金投入问题,不可否认的是,事业单位的档案数字化建设所必不可缺的物质基础就是建设性资金,因此,事业单位要想促进档案数字化建设的顺利进行,那么就必须积极的拓展资金渠道,并且提高资金的利用率。

总而言之,在当今网络时代的大背景下,我国事业单位应当切实的满足新时期网络信息时代的多样化要求,不断的加强档案信息化和档案数字化建设,只有这样才能够逐渐的将以往传统的纸质管理档案工作负荷摆脱,充分体现档案的价值,提高档案的功能,真正意义上促进信息的管理、采集的实现以及档案信息服务职能的转化,从而提高事业单位的数字化档案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璐颖,轲鑫.档案数字化的质量和安全保密控制[J].档案学研究,2011,(4).

[2]喻玲,曹熙红.浅谈档案数字化"深加工"[J].兰台世界,2009,(14).

[3]吴绪成,宋刚,陈黎.档案馆档案数字化前处理工作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6,(2).

[4]徐丽娜.档案数字化的原则与标准化问题探析[J].档案,2011,(5).

作者:李坤

上一篇:物资采购管理流程优化设计论文下一篇:企业财务风险内控制度建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