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追溯系统数字化管理论文

2022-04-22

摘要:结合危险品特性及我国当前危险品物流现状,提出基于RFID、GPS、CDMA、GIS和现场总线技术,对危险品存储和运输物流过程进行自动信息采集、实时跟踪的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模型,详细阐述了模型架构和各子系统设计,并分析了模型具有的优势。该模型可提高危险品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可追溯系统数字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可追溯系统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1:

电厂智能门禁系统与两票管理数据联动技术的研究

【摘 要】论文主要针对电厂智能门禁系统与两票管理数据联动技术进行研究,指出电厂智能門禁系统以及两票管理数据系统各自的价值以及作用,希望能够为电厂顺利稳定科学的运行提供一定的参考,使得电厂能够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和智能技术获得更好的进步。

【关键词】电厂智能门禁系统;两票管理;数据联动技术

1 引言

电力安全运行的关键在于操作票和工作票的顺利执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技术和计算机软件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变了电力系统传统的管理模式以及工作模式。在电力系统安全管理方面应用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尤其是应用于电厂工作票、操作票和门禁系统方面能够极大地提升电厂的管理效率,使得电厂的管理实现网络化、微型化和实时化。下面主要针对电厂智能门禁系统以及两票管理数据联动技术开展研究。

2 电厂智能门禁系统的组成

电厂智能门禁系统主要包括通信网络、门禁服务器、门禁单元和一个能够产生跳码的手机。门禁单元主要包括门禁终端和门禁控制器,键盘读卡器、门磁电控锁和信号电路组成门禁终端的外围电路。电厂智能门禁控制系统采用分布式结构,通过电厂的现有网络实现组网,在集控中心实现数据共享以及集中控制,集控中心中的门禁服务器主要通过电力管理信息网络分散在变电站中的门禁控制器组成。智能门禁管理系统门禁服务器与产生跳码的手机并没有通信的联系。电厂智能门禁系统中的门禁单元可以作为一个门禁控制单元,也可以作为发送信息和接受指令的门禁服务器构成系统。门禁控制器的电路主要包括存储电路、微处理器、485控制电路以及以太网控制电路。存储电路主要用于对门禁控制器的配置参数进行存储和管理,微处理器用于比对信息和密码的计算工作,存储门禁控制器可以有效识别个人和卡的相关信息内容,时钟电路能够为微处理器提供密码输入和开关门的时间,485电路是门禁终端通信与门禁控制器的连接通道[1]。

门禁终端属于门禁智能系统的最终执行单元,主要包括键盘扫描电路、微处理器、门磁信号输入电路、485控制电路、红外读卡电路、电控锁驱动电路等。其中,红外读卡电路在红外面板时能够接收到解读激发出来的射频信号,从而将感应电流后的能量存储到芯片当中,获得产品信息,经过微处理器传送到门禁控制器以后进行数据处理。键盘扫描电路主要对键盘输入的密码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经过微处理器以后传送到门禁控制器中进行数据的识别与收集,电控锁驱动电路主要是结合相关指令进行电控锁的关闭或者开启[2]。

跳码手机主要指的是安装了电厂门禁跳码程序的智能手机,产生的程序主要是基于手机安卓系统,手机的一组跳码会生成算法对应的是电厂门禁智能控制器的加密算法规则。电厂门禁控制器的解密程序会与手机跳码程序有一个一一对应的运算规则以及算法,不同时间段的算法以及规则都各不一致,这种情况下手机产生的每个跳码只有在一个时间段内才能够生效,也就是说,手机跳码的开门方式不再依赖于门禁服务器或者通讯网络,能够大大地提升门禁控制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3 两票管理数据联动系统的研发

结合电厂的实际条件以及总装机容量明确两票工作量的实际情况,结合电厂实际两票生成和管理质量效率的要求进行两票智能生成一体化系统的研发,使得能够实时进行网上的开票传递、许可、审批、打印、查询和统计等,极大地提升了传统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首先,电厂需要结合电厂的实际工作条件严格执行两票管理制度,树立起科学的两票管理理念,并规范两票管理行为,建立两票管理信息系统。电厂在运行过程中涉及的仪器设备较多,虽然类型并不多,只有20多种,主要包括开关、接地线、刀闸、保险、压板按钮、切换开关、光字牌以及仪表等相关设备。在进行操作票生成系统过程中,首先需要明确操作票的工作原理,通过操作票将相关操作设备抽象成各种元件,比如刀闸元件或者开关元件,每种元件会有具体的名称,并在系统中以一个小的图形来表示。当用鼠标进行元件图形的点击时,会显示具体的相关元件的类型、名称以及状态,并记录相应的文字,这样通过操作票系统工作人员可以按照操作顺序进行鼠标单击便能够对所有的元件进行控制与管理。计算机也会根据工作人员的操作顺序对相应的操作进行自动的记录,然后以操作票格式打印出来,生成完整的操作票,能够系统地记录操作人员的行为,避免不安全操作的情况发生,也有利于在安全事故发生之后能够及时地追溯事故产生的原因,保证电厂生产能够安全合理的开展[3]。

工作人员可以将接地线元件、刀闸元件以及開关元件放在一次系统图中,保护原件、保险原件放在保护画面中,这样能够直观方便地进行调取,使用者可以在生成操作票之后根据自身的需要按照相关顺序找出对应的设备元件,并单击鼠标的左键和右键自动记录出下一张完整的操作票,极大地方便了工作人员的工作,提高了工作效率。使用者在需要单击操作设备所对应元件生成操作票的过程中,能够起到预习操作的作用,充分发挥电厂两票管理数据联动系统的价值和作用。计算机根据逻辑闭锁关系可以对用户执行操作的正确性进行自动的检验,对错误的操作项目进行闭锁,并给出相应的原因。因此,不会出现一些低级的人工操作错误,使得生成的操作票具有高度一致的规范性和科学性。

工作票有着严格的审批和提交流程,通过计算机系统生成的工作票系统会将原有的手工开票流程转换为计算机开票流程,网络系统中完成工作票的签名和填写并利用网络资源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提交和审阅,从而能够把已经完成的工作票全部存储到网络数据库当中,避免工作票的丢失,有利于后续工作人员的管理和查询。工作票系统的开票具体流程主要包括密码登录、工作票类型选择、工作票填写、签发发送工作票、工作票接收、工作票打印、工作票终结以及工作票存档等各个步骤。

操作票系统具有辅助开票以及图形开票的功能,能够规范准确地生成相关符合要求的工作票,使用操作票系统生成正确操作票的速度远远要大于传统的手工填票速度。操作票生成系统的功能区别于其他类似于微机开票系统的创新点,使得操作票生成系统更加的智能化和完善化,操作票的主要功能包括误操作智能逻辑判断功能、验号管理功能、操作票信息回填功能、操作任务与操作内容的一致性判断功能、操作步骤重演及正确性验证功能、日志查阅功能以及练习填写操作票。功能操作票系统的有效应用解决了以往人工管理过程中的问题,使得操作票的生产与管理更加的科学和智能,这些性能使得系统的人性化更加的突出[4]。

4 结语

电力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资源,直接关系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建设,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的迅猛进步,电厂智能门禁技术以及两票管理基础逐渐应用并发展起来,极大地提高了电厂的管理效率,使得电厂工作票、操作票、智能生成一体化系统的作用越来越大,电厂能够真正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管理平台进行工作管理,提高了电厂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使得电厂电力输送速度更加的稳定和科学。

【参考文献】

【1】陈怡.数字化全厂工业电视及门禁系统在电厂的应用[J].江西建材,2015(10):225.

【2】吴月安,贾桂卿.门禁系统在电厂中的应用分析及发展前景[J].热电技术,2010(3):49.

【3】雒得齐.浅谈电厂热控门禁系统安装[J].科技信息,2010(21):990+995.

【4】钟拥军.门禁系统在大化水电厂的应用[J].红水河,2015,34(4):109-111.

作者:张临波

可追溯系统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2:

基于RFID技术的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模型研究

摘要:结合危险品特性及我国当前危险品物流现状,提出基于RFID、GPS、CDMA、GIS和现场总线技术,对危险品存储和运输物流过程进行自动信息采集、实时跟踪的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模型,详细阐述了模型架构和各子系统设计,并分析了模型具有的优势。该模型可提高危险品物流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关键词:危险品物流;现场总线;RFID;GPS;CDMA;GIS

危险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在运输、装卸和存储保管过程中,易造成人身伤亡和财产损毁而需特别防护的物品[1]。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危险品的生产和使用逐年呈上升趋势,危险品的监督和管理也不得不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物流领域一个重要分支的危险品物流的作用和影响也逐渐显现。我国危险品物流管理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危险品的物流运作仍是沿用传统普通货物的操作方式,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险性。在社会公众对安全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旧的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当前形势,需要寻找一种更有效的技术手段来提高识别危险品的速度与准确性,从而增加对危险品仓储和运输的管理能力并降低危险品的管理成本。

基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RFID、GPS、CDMA、GIS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模型。该模型将这些新技术应用到危险品的日常仓储和运输实时监控管理中,不仅可实现危险品仓储管理的高效化和智能化,还可降低危险品运输事故的发生率,从而达到大幅提高危险品物流管理安全与效率的目的,具有一定的市场应用前景。

1 技术概述

RFID[2](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是一种利用射频实现非接触双向通信的自动识别技术,最基本的RFID系统由标签、读写器和天线三部分组成。RFID的基本特点是读写器和射频卡不需要直接接触,它们之间的能量传输和信息交换是通过电磁耦合或者电感耦合来实现。RFID标签具有不需要光源、体积小、容量大、寿命长、穿透力强、可重复使用、定位和长期跟踪管理等特点,通过对RFID标签进行读写操作,可实现对各类物体或设备在不同状态下的自动识别和管理。RFID标签技术已逐步应用于各种物流跟踪和监控、产品生产跟踪和监控、供应链管理、防伪技术、设备和人员定位跟踪等方面[3]。若发生危险品事故,可以利用设备远距离的读取标签上的信息,从而为正确处理事故、抢救受伤人员赢得宝贵时间。

GPS[4](Global Position System)全球导航定位系统,可以实时和全天候的为全球范围提供高精度的三维位置、速度和系统时间信息。GPS只能提供定位数据,不能进行通讯,这需要借助CDMA网络完成。CDMA系统是基于码分技术和多址技术的通信系统,它将需传送的信息数据进行调制和解调,从而增强了抗干扰的能力。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信息系统是以测绘测量为基础,以数据库作为数据储存和使用的数据源,以计算机编程为平台的全球空间分析即时技术。

系统通过RFID技术实现危险品识别、接触人员身份识别及权限判别等功能;应用GPS系统、CDMA系统和网络平台,实现危险品转移信息的实时发送和接收、危险品运输车的全程实时监控和调度等功能;集成GIS系统实现可视化控制管理功能;结合工业现场总线技术实现危险品仓储的环境信息传输和环境控制。

2 危险品物流业务流程

危险品物流业务流程见图1。危险品自生产起,即由生产单位赋予唯一的产品身份信息,成为该危险品的永久标签,并将该危险品的生产日期、有效期、种类、特性、仓储条件、运输条件、使用及销毁条件等信息存入RFID标签卡中。当危险品需存储在仓库时,通过RFID读卡器,快速读取危险品的信息,进行自动分区存储,并控制仓储的环境条件。危险品的入库、出库都需要登记,并对进出仓库人员进行身份识别、权限判定、行为记录,对危险品流向登记防止危险品遗失。危险品的运输过程需要实时监控,确保在运危险品的安全性,防止危险品运输失事。用户需要按照危险品的使用条件进行使用,对过期危险品也需要按要求销毁,用过的RFID标签可以回收利用。

结合危险品物流自身特点和物流业运作的一般原则,危险品物流需具有安全性、信息化和严格科学的管理等特点。不同于一般物流侧重于效率和效益,危险品物流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信息逐渐成为物流管理的生命线,以网络技术搭建的信息平台允许管理人员对整条供应链进行全程监控,实时保证供应链的顺畅和物流的安全。物流运作的各个部门需要更好的协作与配合,供应链需处于严格而科学的管理之下,确保危险品物流进程在保障安全性的前提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3 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模型设计

如图2所示,整个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涵盖危险品的仓储和运输过程,主要由危险品物流中心、危险品物流运输车和危险品存储仓库三部分组成。

3.1 危险品物流中心。危险品物流中心由数据服务器、GIS实时显示屏、视频监视器、操作员站和管理层web站点等构成,是整个监控系统的信息中心。数据服务器是系统数据库的存储载体,包括危险品信息、人员信息、车载终端数据信息都存储在数据服务器中。GIS实时显示屏主要是将车载终端实时数据图形化,把运输车在运货物信息、运行线路、车载终端安全状况等信息直观的显示给操作人员。视频监视器主要是用于危险品存储仓库的安全监管,对仓库周边环境、人员状况、关键点的人和物的情况进行记录。操作员站提供操作员对整个系统实时监视和控制。管理层可通过Internet远程登录web站点,对系统运行情况进行监视。

3.2 危险品物流运输车。车载终端由ARM工控板、RFID读写模块、GPS接收器模块、CDMA模块和液晶触摸显示屏模块组成,利用RFID的信息识别和发送技术、GPS的定位技术、CDMA的移动通信技术并结合GIS技术实现对危险品运输过程的动态监控、实时跟踪、事故报警求救、应急处理等功能。车载终端放置于车辆等运输设施上,它实时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车辆速度、地理信息、物质收发信息等传输给管理系统,并能接受管理系统发来的调度命令,且支持短时间的断网信息存储功能。管理系统获取车载终端数据,并转化为图形数据在GIS显示设备上实时显示,也可实现运输历史轨迹回放。管理系统可预先设定危险品运输路线,并可判断运输终端是否按预订路线、时间完成运输与物质收发。仓库物料系统获取相应数据,完成物料数据库更新、存储登记,并判断是否有错等。

3.3 危险品存储仓库。危险品存储仓库系统由视频安全模块、环境控制模块、门禁模块、物料终端模块和巡更模块组成,实现仓库的环境监控、提升仓库的安全等级,防止由危险品引发的安全风险和物品遗失风险。

视频监控子系统由web摄像机、视频监控设备等构成,形成视频监控、存储、回放功能,提高了仓库的监控能力及可追溯性,防止了危险品的非法外流,提高了仓库的安全等级。web摄像机输出数字化的视频信号,发送到以太网络;网络上的视频监控设备,可以完成图像的实时显示,也可以硬盘录像机的形式保存录像,将图像数据保存到数据中心,可供以后调阅回放等。

针对不同的危险品有不同的温湿度储藏要求,需将仓库环境温、湿度控制在给定的温度和湿度范围。仓库环境控制模块主要由AI、AO、DI及DO模块单元和控制器组成,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与控制,控制器和各功能模块通过背板总线进行信息交互。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和气体浓度检测传感器实时采集仓储场所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浓度信号,传给AI模块;AO模块控制变频空调;烟感传感器和红外入侵检测给DI输入信号;DO模块实现烟感报警、门控设备、抽湿机和入侵报警等功能。

门禁模块采用基于RFID技术的TCP/IP方式的门禁系统架构,增强了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门禁控制模块可实现对门禁人员电子标签信息的管理及权限分配;可记录进入人员的信息以备后续查找使用;可通过后台数据库分析查找卡片信息,判断权限,若是有权卡片,输出开锁命令给门控设备;若是无权卡片,可产生报警信息(如黑卡)或拒绝服务。门禁系统在实时监控状态下出现异常情况自动报警,并提示报警内容;在非法人员进入的时候,提示身份验证失败,响应报警铃提示。

物料终端控堆放在库房门口,RFID读写模块在危险品出/入库时自动读取物资信息,再通过网络将物资信息传递至管理系统。系统可高效地办理出入库工作,清楚地了解物料的出入仓库的情况,并对仓库数据实时更新;可在数据库中体现各种危险品在销售中的比例,同时避免由于人为原因而造成的时间浪费以及他人非法取用危险品,保证了危险品的安全。通过安全追溯系统,可以了解到危险品的生产时间、生产厂商、有效期限等信息。

为了加强危险品的仓库管理,避免人员非法盗用危险品,减少危险品的非法使用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需加强对仓库巡逻员的管理。巡更模块依靠RFID的非接触信息检测特性,采用RFID手持设备和预埋RFID电子标签的方式组建离线式电子巡更系统。

4 监控系统分析

基于RFID、CDMA、GPS、GIS技术和现场总线技术的危险品物流监控系统具有以下的优势:(1)利用RFID非接触式识别技术,减少危险品安全隐患,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危险性。可远距离读取多个标签,提高数据采集效率。(2)运用低误码率和高保密性的CDMA远程数据通信模式,充分利用已有资源,无需占用大量资金建立通信网络,系统维护量小。(3)利用已有的GPS系统来进行车辆的定位;实现目标动态跟踪、车辆远程控制等多种功能。(4)系统综合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数字移动通讯系统CDMA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构成通信与定位相结合的指挥调度监控的强大管理网, 对运输车进行实时跟踪、调度。GIS电子地图和GPS定位信息的信息融合,将运输信息转化为图形数据,实现运输车辆的实时数据和历史轨迹显示。(5)危险品物流信息查询方便,系统具有完善的管理功能,可方便、快捷地自动处理大量数据。(6)由于对出入库的危险品实行系统自动识别管理,避免了人员非法盗用化学品,减少化学品非法使用对社会造成危害。(7)采用手持无线RFID设备组建的巡更系统,无需布线,易携带,操作方便,性能可靠,不受温度、湿度、范围的影响,系统扩容、线路变更容易且价格低,又不宜破坏,系统安装维护方便。

5 结束语

本系统模型结合了RFID、CDMA、GPS、GIS和现场总线技术,实时准确、有效地对危险品物流进行全程跟踪管理,能够减少事故的发生。RFID技术在危险品仓储和运输管理中的应用,不仅可以提高危险品物流管理的工作效率,使供应链管理更加科学,而且解决了危险品物流中存在的管理盲点,保证了危险品的安全和质量。应当承认,与国外大型物流企业先进的管理经验相比,危险品物流的管理对于当前国内大部分物流企业来说还是一个相当薄弱的环节。但只要社会各方面对这项工作给予足够重视和有力支持,加大投入,并借助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力量,就一定能有效提高我国危险品物流管理能力,更好地保障安全,同时提升物流企业的竞争能力,缩短与先进物流企业的发展差距。

参考文献:

[1] 钱宏文,刘翔. 基于RFID/GPS/GPRS的危险品监管系统的研究[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8):100—111.

[2] 董丽华,等. RFID技术与应用[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3] 陈媛,等. 基于RFID和GPRS技术的危险品物流系统模型研究[J]. 包装工程,2008(5):78—80.

[4] 刘大杰.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数据处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

作者:王毅 王文奇 蒋济友 江岭

可追溯系统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3:

主数据管理平台在航空维修保障企业中的实践探索

摘要:針对航空维修保障企业信息化系统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系统较多、无统一数据规划、数据管理分散、维护成本高、集成难度大等信息化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主数据概念、主数据管理平台功能与定位、主数据管理体系构建方法、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平台选型、路径规划、方法和常见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可为同类企业主数据管理体系建设及平台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航空维修保障企业;信息化;主数据管理平台;数据标准;数据模型;数据清洗

0 引言

随着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复杂,信息系统不断增多,给企业的数据管理带来了越来越高的挑战。数据标准的统一、数据质量的提高、数据安全的保证都需要企业建立统一的数据管理平台,特别是对企业系统中高度共享的、相对稳定的、数据源唯一的主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提出了迫切的需求。主数据管理平台是解决数据一致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数据管理平台。因此,如何科学地完成主数据管理体系的搭建,如何进行主数据管理平台的选型,如何科学、合理地进行主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如何避免平台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风险和问题,是航空维修保障企业在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和说明。

1 维修保障企业信息化现状分析

维修保障企业在各自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业务系统建设往往投入较大,建设了如OA、ERP、PDM、PLM、MES、HR、SRM、CRM等的各类系统。这些系统通常分期建设,并服务于企业内不同的业务及部门。这些信息系统独立建设、独立运行、各自为政的,由于缺乏统一规划,系统之间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系统集成效率低,导致系统数据维护成本较大且容易出错,数据无法得到更高层次的利用,不能及时发现潜在的问题,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障碍。具体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1)信息孤岛

企业中绝大部分系统处于分散、独立的状态,各系统独立运行,系统中的数据标准自成体系;系统与系统之间无法进行业务交互和数据交换,导致数据只在系统内部有效,不能与其他系统的相关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孤立数据的价值远远小于全局的、广泛连接的数据。因此,需要打破数据孤岛,使数据开放互联,产生更大的价值。

2)标准不统一

数据的标准包括了企业核心业务定义、数据模型、数据属性、参考数据、指标等,也包括了行业内部的数据标准。如果缺少统一的数据标准,各业务系统建设时开发和运维人员难以正确理解数据模型的相关含义,导致企业不同业务系统集成和数据共享困难。因此,需要建立一套企业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平台,以实现统一的数据标准管理。

3)数据质量差

在业务系统运行过程中,因各类原因可能导致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数据缺失等问题,如计量单位不一致、一物多码或一码多物等数据质量问题。这些问题数据如果没有被及时发现并处理,将会影响企业的运营,阻碍业务发展,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在维修保障企业中甚至会对产品质量造成影响。后续的数据分析也会因这些问题数据的存在而被干扰,分析结果将受其影响,误导管理层决策。因此,需要企业对数据进行定期清洗,以保证数据的质量。

为了有效解决以上几乎所有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建立主数据管理平台,进行主数据的管理及数据治理工作,成为了各企业信息化发展道路上的最佳实践。

2 主数据管理平台

主数据(Master Data)是指具有高业务价值的、相对静态的、可以在企业内跨越多个业务系统间共享的、被重复使用的数据。这些数据存在于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中,与交易型、分析型数据相比,主数据具有唯一性、准确性、共享性、相对稳定性等基本特征。主数据犹如企业数据这颗大树的根,只有健康的树根才能支撑得起大树的繁枝茂叶、累累硕果。

主数据管理(MDM)描述了一组规程、技术和解决方案。需要建立一组完整的主数据体系,包括主数据标准体系、主数据管控体系、主数据质量体系和主数据安全体系等。

主数据管理平台是主数据体系落实的保障,是固化主数据标准、贯彻主数据业务流程、集中统一主数据分发、执行主数据质量监控、保障主数据安全的载体。主数据管理平台在企业IT系统中的定位如图1所示。

3 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路径实践

航空维修保障企业在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路径上可遵循主数据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和平台建设过程最佳实践,具体路径如下。

3.1 主数据体系建设

主数据体系建设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规划设计阶段,二是标准制定及数据清洗阶段,三是系统建设及集成阶段,图2所示。

第一阶段的规划设计阶段,要完成管控组织体系、流程体系的设计与制定,建立主数据的组织、岗位、人员、职责,并明确体系改进方向和策略;第二阶段是标准制定和数据清洗阶段,需要进行主数据类别的识别,制定各类主数据模型、业务标准和数据标准,并根据主数据类别完成各系统内的主数据的数据清洗,根据标准进行标准化处理,提高主数据的质量;第三阶段要完成主数据管理平台的建设,利用平台将主数据的模型标准进行固化,抽取各系统中的主数据到主数据管理平台进行统一管理,并建立不同的分发机制,为系统集成提供统一数据接口标准。

主数据管理体系建设需要定期评估、持续优化,根据部门应用系统建设情况及业务需求变化情况,持续优化主数据管理体系。主数据管理体系的优化应促进主数据管理平台不断改进,发挥企业基础数据中心的作用。

3.2 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策略

1)主数据管理平台选型

主数据管理平台需要承接和落实企业主数据管理体系要求及标准,因此在平台选型中要结合企业主数据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需要平台具备主数据模型、标准、数据质量分析、数据清洗、数据集成与监控等基本功能。同时,平台是否具有灵活工作流引擎、多类型消息通知机制、多角色安全管理功能等都是选型中必须考察的内容。另外,因为主数据管理平台本身的功能定位就是集成企业各应用系统的数据并按策略进行分发,因此,主数据平台的数据集成接口开发的便捷性、数据分发效率与可靠性、分发失败时的消息记录及重发机制等功能在选型中也不可忽视。

2)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路径

结合本企业在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的实践,对在航空维修保障企业中建设主数据管理平台进行总结,建议建设路径需遵循“整体规划、统一建设、分步集成、持续优化”的步骤。

在平台建设之前,需充分分析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需求,确定平台建设目标,制定平台实施计划,总体规划平台建设路径。根据各自企业平台建设需求,确定主数据类型,梳理主数据源头系统和目标系统,制定主数据标准,通过平台将数据标准落地管理,根据标准将主数据从源头系统中集成抽取、数据清洗及制定数据分发策略,下发至目标系统。若本企业信息系统中未管理已识别到的需要管理的主数据,则主数据管理平台需承担起数据生成职责,在主数据系统产生后分发至其他目标系统。

企业中信息系统的建设是分步进行的,主数据的集成工作也需要持续开展。在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初期,建议先对各系统中共用频次高、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的主数据类型进行管理,其他类型主数据在后期逐步进行识别、集成和管理。利用此路径,可提高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成功率,也可避免建设初期主数据大而全造成的系统建设周期、成本、质量及人力资源投入方面的风险。如果系统中组织机构、人员属于企业各信息系统中都需要管理的数据,这类数据则属于首先要考虑的类型;如果物料数据在维修保障企业中质量差,容易出现一物多码、一码多物,对维修产品的质量、物资供应、采购、运输都会造成较大影响,此类主数据也属于应首先需要管理和数据清洗的类型。

3)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面临问题及对策

a.主数据没人管

在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识别出的主数据没有主管部门管理、有主管部门却没有确定的角色来进行管理等现象,届时,主数据的标准制定和执行将出现困难。因此,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实际,确定主数据的主管部门,由主管部门设置专人进行主数据标准制定、主数据质量监督和检查,才能确保主数据发挥其数据基础的作用。

b.主数据没有系统用

按照主数据的定义、特征等属性识别出属于企业的主数据,也有明确的部门和人员进行管理,但是在确定其源头系统和目标系统时,有时会发现有源头系统进行管理,但无目标系统需要使用,这就不满足主数据多个系统共用(至少是2个)的特性,这样的数据虽然可能属于主数据,但是就企业目前的系统建设现状来看暂时没有多个系统需要共用。针对此类主数据,应根据企业未来系统建设规划,确定是否需要将其纳入主数据进行管理或是何时纳入。若在短期内没有其他系统需要使用此类数据,则可只在自身系统中进行管理;若在规划期内有其他系统需要使用,则需要提前将其纳入主数据管理平台,以便之后系统的共享使用。

c.主数据的数据清洗职责不明确

在主数据平台建设过程中,都需要面临数据清洗问题,平台一般会提供基础的数据清洗功能,但是如果遇到较为复杂的清洗逻辑,特别是需要人工识别和规范清洗的问题,就应制定人工清洗策略来完成。但在实际平台建设过程中,各企业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数据到底该由谁清洗的问题,当遇到此类问题时,往往会进入信息化技术人员负责清洗的误区。信息化技术人员可提供便捷的清洗工具支持,但是业务数据的清洗需要有较强的业务知识背景,清楚了解数据标准的含义和要求的人才能高质量地完成数据的清洗工作。

在本企业平台建设过程中,曾遇到客户、供应商主数据和物料主数据的数据清洗工作由谁负责的问题。在此项工作的组织开展过程中,遵循了业务谁负责、清洗工作由谁牵头负责的策略。由业务负责部门牵头组织,制定清洗要求、分工和计划,并负责清洗后数据的审查和校验工作。

4 创新成果

在开展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项目中,主要形成了以下创新成果。

1)实现了主数据管理组织建设,建立了清晰的分层级的主数据管理团队;组建了物料管理领域的专家团队;增强了主数据管理团队各层级人员对主数据知识的了解与认识,促进了对主数据管理重要性的认知与主动性,提升了在主数据日常管理中的操作能力及操作水平。

2)形成了一整套主数据标准体系,包括主数据管理标准、各类主数据技术标准及主数据集成标准,为后续主数据系统与业务系统的集成制定了统一的集成标准,也为业务系统间的业务协同集成提供了参考。

3)制定了主数据安全管理要求,依据企业信息安全管理规定等制度要求,从主数据管理岗位、授权以及系统访问、主数据内容访问控制、集成安全等方面提出了安全管控要求。

4)通过对各类主数据的清洗,全面提升了企业主数据的数据质量。尤其是在航修物料主数据方面,优化了航修物料主数据分类,建立了航修物料主数据分类模板;按照航修物料主数据的产生场景、应用场景,结合日常业务数据的申请及应用需求,优化了航修物料的管理模式,降低了航修类物料的维护复杂度,提升了PLM系统与ERP系统之间的业务协同效率。

5)构建了主数据管理平台,给企业主数据管理人员提供了可靠的工具,使得主数据模型间的关联关系、数据流向一目了然;主数据的版本管控为主数据追溯提供了可靠保障;主數据质量检测为实时、定期进行主数据质量巡检提供了专属通道。主数据平台的建设,对于企业在主数据管理能力方面的提升、主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等级的提升方面提供了保证。

5 结论

未来的企业运营和决策过程都是基于数据为驱动的数字化、智能化模式,数据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主数据管理平台是抽取有效数据、集成异构数据和保障数据质量的重要工具,因此,主数据管理成为企业未来发展的坚实根基。建设主数据管理平台是高效解决数据集成、数据标准、数据质量的重要手段。未来在航空维修保障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进程中,主数据管理平台建设是必经之路,希望此文能够给予企业和平台建设者以帮助。

参考文献

[1]赵飞,编著.基于全生命周期的主数据管理MDM详解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兆君,王钺,曹朝辉,编著.主数据驱动的数据治理原理、技术与实践[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简介

杨凌霞,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主数据管理系统建设与管理、信息化项目管理工作。

作者:杨凌霞

上一篇:统计工作改革医院管理论文下一篇:数学教改研究数学建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