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数字化管理论文

2022-04-17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近十年取得长足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兴起,电影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电影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产业内积极布局,相互渗透。中国电影企业必须在剧本创作、生产制作、宣传发行、影院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挑战。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电影数字化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电影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1:

影院建设与新技术应用探讨

1 电影的数字化是对胶片电影技术革命性的颠覆

电影的发展规律与其他领域类似,数字化的开始首先兴起于末端的放映环节,随之影响前端的摄影、制作环节。目前,国内电影业的各个环节已全部数字化。

电影的数字化应该是对胶片电影技术的革命性颠覆,对包括人才、产品、市场等产生全面的震动,引起各方关注。电影行业革命首先体现在产品技术的变化,随即导致前端生产、中间发行、末端放映整个流程出现很大变化,流程的变化又导致设备的变化、系统的变化。电影行业的革命也带来从业人员的重构,如放映环节,过去是放映员,仅仅负责物理胶片介质层面对声音、画面的管理,现在需要的是IT工程师,需要进行系统、数据的管理和维护;而在前端生产环节,包括进行建模、特效等生产的人员已跨越了电影技术领域,甚至有掌握制作工具的艺术家也进入了电影生产阵营。现在,电影的生产已经不仅仅是电影厂,民营企业、个人都可以生产电影。总之,从胶片电影衍变至数字电影的十几年中,从末端开始,影响到电影生产、人员组成、工艺流程以及观影体验,但在声、画质量上没有革命性变化。

无论如何变化,电影都离不开其核心:声音和画面。所谓4D、5D等新的电影形式,其实是以电影为载体,融入一些对人感官的刺激,如嗅觉、触觉、动感等,是一种沉浸式的娱乐体验,是随着行业的融合,博物馆、天文馆、主题公园等场所需求应运而生的特种电影,不属于商业影院的范畴。

2 主流技术分析

由于对声音和画面质量更高的追求,创新技术不断涌现,新旧技术的更迭离不开数字化。

随着各种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符合规律的、形成统一标准、被市场认可的技术将最终被采用。从电影技术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主流技术是高帧率、4K(分辨率为4096×2160的视频技术)、3D(三维),以及巨幕技术。

陈江逐一分析了3D、巨幕、高帧率、4K几种视频技术的发展现状。关于3D技术,他强调了两点,首先,3D并非新技术,在胶片时期就有,二三十年又一个轮回,技术方面没有革命性的突破;其次,因3D技术与生俱来的特性,使其具有局限性,抛开成本、片源等市场因素,仅就技术与人体生理结构而言,不管哪种3D技术,或多或少都有看后不舒服的感觉,所以,其国外市场趋于萎缩。目前,国内采用3D技术的放映虽维持高比率的发展态势,但如果在技术上没有新的发展,放映效果没有新的突破,相信几年后青睐3D的观众会越来越少,市场将逐渐萎缩。而4K技术,在2004年时开始热炒,但并未被广泛接受,因为当时片源、设备等都不配套;其关键问题在于,4K对观看质量的主观感受提升不显著,2K基本可以满足人们对画质的要求。与此同时,高帧率技术的应用反倒对图像质量的提升令人眼前为之一亮,尤其是动态清晰度的提高,相应地使摄影等生产制作环节的技术手段也随之发展,与其相配套。

巨幕技术同样也非新技术,胶片时代就有,比较成功的就是加拿大的IMAX电影放映系统,现在也推出了相应的数字巨幕,因其独到的特色,在国际上被广泛认可,在中国市场也独占鳌头。国内市场除了有IMAX品牌,还有中国巨幕、万达巨幕、保利巨幕、世贸巨幕等。目前,中国数字电影巨幕的技术标准已经发布。与其他技术比较,巨幕的技术含量相对低一些,其前期技术处理、后期图像优化等一系列措施对图像质量提升并未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巨幕在国际上已经遇冷,但国内的许多观众对巨幕还处于兴奋期,可能还会持续几年的热度。

陈江还谈到了激光光源问题。他认为,激光光源正在走向成熟,能否形成技术模式和标准还有待关注。放映机的光源早期采用炭精棒,现在的主流光源是氙灯,功率在2 000 W~7 000 W,光通量在8 000 lm~30 000 lm;由于现在巨幕宽度一般都在20 m以上,一台氙灯投影机的亮度很难满足整个大幕,往往需要两台。而激光光源因其模块化的结构,一个模块的亮度可达5 000 lm(如“科视”),以模块叠加的方式便可达到增亮目的。从理论上讲,模块可以无限地叠加,但实际还要考虑机器、芯片对热的承受能力。目前,国外激光光源产品能做到60 000 lm ~80 000 lm,国内能做到50 000 lm。显然,采用激光光源具有优势,即采用氙灯光源的巨幕需要两台放映机,而采用激光光源用一台放映机就可以达到同等效果,从长期运行来讲具有成本优势。氙灯本身有一些局限,如氙灯灯泡寿命短且成本高、灯泡散热的强排风噪声、在放映中经常因长时间运行产生高温而爆炸,安全隐患是很棘手的问题。激光光源为冷光源,没有这种隐患,维护成本降低,解决了噪声问题。但使用激光光源时必须注意其对人体的安全问题,国外之所以迟迟未推出应用产品,并不在于技术问题,国外对产品涉及人体安全有一套安全认证的程序和严格的监管。从应用前景看,氙灯5年之内还是主流。随着技术的发展,激光光源的一次性的投入在降低,目前,三色激光的投影机虽比较贵,但单色激光投影机的价格已可与氙灯投影机价格一争高下了。至于激光光源的商业化产品,虽国内技术的研发起步在前,2006年亮度就已达8 000 lm,但商业化的进程大大落后,目前更多的是巴可、科视等外国品牌的产品。

就声音所采用的多声道技术,周耀平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现在多声道已从立体声逐渐发展出3.1、5.1、7.1、11.1、15.1、64.1乃至N+1,但万变不离其宗,主要是声道数量上的变化,声音的品质没有革命性的变化。至于效果声、声像运动等声音效果元素的变化来自于前端制作,末端放映仅仅是对声音制作的还原,但是末端需求(影院观众)对前端生产中技术变化的推动不可小视。所以,末端放映很大程度上影响电影技术的发展方向。需要指出的是,在多声道效果的制作环节,并非整部影片都需要用多声道效果表现,需要根据故事情节、场景,有针对性地配合某些需要营造环境的镜头,制作多声道效果,作为整部电影的点睛之笔。实际上,一部影片多声道效果的镜头并不多,多声道的采用是与环境、信号源、情节等多种因素相关联,不可滥用。另一方面,对于多声道声音效果的还原,目前可容纳十几人的小型影厅规模也就几十平方米,可容纳百余人的常规影厅规模也就二百多平方米,多达64声道的扬声器在十几米的进深排布,且不说这么多扬声器能否排得开,单就如此密集的扬声器来说,人的听觉已经没有能力分辨定位间距如此小的声源了。总之,从技术发展的角度而言,影院多聲道技术有实用的意义,但目前存在炒作、渲染的成分。

3 相关标准现状

数字电影的国际标准有全球通用的标准《数字电影系统技术规范》,该标准是由迪斯尼、20世纪福克斯、派拉蒙、索尼电影、华纳兄弟等7大电影制作公司发起成立的数字电影倡导联盟(DCI)建立的开放式架构之下的数字电影系统规范,用以确保数字电影系统在产品安全、技术指标、质量控制等方面具备高性能和统一性。目前,其主导着世界数字电影市场的发展走向。

中国的数字电影标准比较复杂,根据国情和市场需求划分了3个标准体系。专业影院系统的标准,基本是引用DCI的《数字电影系统技术规范》标准。中档放映系统,主要是覆盖二、三线城市的固定影院,制定了影片的结构、打包、加密等完整的体系标准,目前已处于停滞状态。农村流动放映系统,目前已发展到55 000套,实现全年放映八百多万场次。2014年,国家再度出台扶植政策,“流动转固定,室外转室内”,银幕面积会增大,放映质量会提升,放映内容将从下线片和公益片有可能过渡到与商业院线同步放映,实现商业片与公益片整合。

4 国内影院发展水平与国际水平同步

结合近年来到欧洲、美国实地考察,对中外数字影院行业的广泛调研,对于影院技术的信息跟踪,以及参与影院、影视基地的设计与建设的经验,周耀平认为,从2007年到现在,中国影院的数字化和技术发展经历了与国际上发达国家同样的发展过程,不管是影院整体数字化的进程,还是技术前沿都是同步而行,与最先进的美国不分伯仲,甚至在某些方面,从前沿性或探索性还领先于国际发展。比如发行环节,美国两大发行公司EFILM和Technicolor(特艺)的数字发行母版发行方式,还采用硬盘复制,再快递到各发行点(全美约8 000个点,40 000多块银幕);而中国已开始利用卫星、网络传输进行发行。在放映环节,我们采用了激光技术,应该说也是领先于国际水平。

5 市场向好

国内影院建设的发展与国际处于同步发展。在2000年前,影院以单厅为主,一般建在繁华区,与其他商业形成商业综合体。现在的趋势是多厅影院,多的可达一二十个厅;采用的主流技术是2D和3D加多声道环绕声;同时,多厅中还要为巨幕厅留一席之地。放映机的配备以进口为主,主要有巴可、科视、NEC、SONY四家公司的产品;服务器则有doremi、GDC(环球数码创意科技有限公司)、DOLBY(杜比)等。

目前国内院线的专业银幕数量已超过21 000块。一、二线城市是商业院线,流动影院是国家补贴,地市级的影院目前还是真空状态,处于尴尬境地,如果这部分市场发展起来将不可小觑。

陈江从宏观政策、市场需求分析了利于国内影院发展的利好因素。陈江老师认为,两方面因素例证了影院市场的向好。一方面,经济发达了,生活水平提高,人们需要高质量的文化享受,影院建设由此增速发展。另一方面,国家不断出台扶植政策,有利于影院建设的发展。比如,2013年12月5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电影转资管委会下发《关于对国产高新技术格式影片补贴的补充通知》,国产3D电影再获政府资金扶持;2013年12月7日,财政部下发《关于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应税服务范围等若干税收政策的补充通知》,明确将电影业版权转让纳入到营改增的试点产业,并要求广播电影电视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其职能权限予以相关免税批准;2013年12月20日,财税新规《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将铁路运输和邮政业纳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的通知》出台,动漫和电影放映业获增值税优惠扶持;12月25日,文化部外联局与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电影局出台《关于推动中国电影走出去的战略合作协议》,两部委共推出中国电影走出去;2014年3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强化网络剧和微电影准入与退出机制。

两位专家一致认为,中国的电影市场还处在上升期,影院数量不断增加,中国银幕数量发展至5万块是可以期待的,即便达到5万块,银幕人均拥有量仍未达到美国的水平,有发展空间。

6 亟待解决的问题

(1)缺乏核心技术

胶片时代,国内电影业的产业链完整。而今天数字电影时代,在放映、发行环节,放映机、数字电影服务器等主要设备中的核心技术、配件需要进口。如占全球数字电影市场97%的DLP(Digital Light Procession,数字光处理)数字电影放映机,由于其核心配件是TI(美国德州仪器)公司开发的DMD(Digital Micromirror Device,数字微镜元件),只掌握在巴可、科视、DP(Digital Playground)、 NEC等公司的手中,因此,DLP数字电影放映机也是来源于这几家公司。

(2)声、画质量不达标

陈江老师在对大量影厅的测量中发现,国内大部分影厅的声、画质量远远没有达标,亮度、对比度、亮度的均匀度、视线、银幕的干扰光等;以及隔声、混响时间、本底噪声、放映机噪声,都或多或少地存在,造成声、画质量不好。

(3)对于分辨率和多声道的认识

现存在一个普遍的现象,多纠结于分辨率的高低。电影画面的分辨率,2K和4K分辨率變化一倍,主观评价有多大差别?且不论从2K到4K给前端拍摄、生产、发行带来的成本的提升,换来的视觉主观感受却并没有跃进式的提升。而色彩、对比度恰恰是影响电影质量的关键,反而常常被忽略。

现在,影院中采用的多声道技术不一,出现13.1、15.1等一系列的多声道制式,杜比甚至推出了N+1,没有固定格式,根据厅的大小确定声道数量,可多至64,甚至还可以更多。影院采用哪种制式,片源的多寡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总体都具备5.1或7.1的制式,并且各种类型的多声道都兼容之前的5.1或7.1的制式。

(4)影院基础建设亟待规范

影院建设市场向好,影院票房快速增长,但影院基础建设亟待规范。数字电影和胶片电影分别采用的是数字技术与模拟技术两种完全不同的技术体系,是不能相比较的,放映效果有所差异,应该有各自的影院建设和评价体系。对于数字影院,随着数字技术、网络传输技术的融合,以及观影方式、习惯的改变,出现了多厅、小厅、巨幕等不同的影院格局,出现了屏幕尺寸、材质、形状等的差异化,出现了更多的声音制式,同时放映和发行方式也在快速转变,因此,影院基础建设面临着如何规范,影院的建筑声学、放映及网络系统的设计又如何满足不同的要求。一旦影院基础建设出现纰漏,会给后续使用带来不利因素,甚至影响放映、观影效果。

周耀平给出了破解上述问题的思路。影院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人的眼睛和耳朵服务。要做到身心愉悦,观演环境至关重要,其中包括:尽量降低环境对银幕形成的干扰光,环境色调的选择,观众视角(仰视角、俯视角、斜视角)、放映偏移角、放映距离等;座椅的舒适度,放映机房环境,放映机窗口等;相邻影厅的隔声问题;空调噪声的问题等。这些往往被忽视,而它们正是与放映质量此消彼长的关系,更值得关注。简言之,对于基础建设的重视,远比把钱花在设备上带来声、画质量上的受益要大很多,以实例说明,投资4K未必有投资建设到位的2K影院让观众受益更大,这恰恰是业内的技术误区所在。同时,系统集成是有技术含量的,并非设备的堆叠,要有系统优化、调试的过程。关于声音的问题,因为电影的声音主要是还原,并非采集,听的是制作出来的电声,要的是影院的高还原度,不能额外增加明显的大空间感,同容积下影厅的混响时间比其他观演空间要短(后期制作用的混录棚就是按影厅的标准设计、建设的),包括前面所提到的视线、干扰光、环境的设置、混响时间、隔声量等技术问题。

总之,电影是以画面、声音作为技术手段讲故事,技术服务于内容,无须过于强调采用何种技术手段,最终呈现好的声、画是影院建设的根本。

7 结语

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电影的产业结构、发行放映方式和管理应用模式,给电影带来了深刻变革。本刊将顺应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充分利用期刊、网站、微信等不同媒介深入、广泛、快速的报道优势,为读者报道国内外影院建设的发展趋势,最新影视设备的应用,影院的建筑声学设计、放映系统等基础建设,影视制作基地建设,以及影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期对行业有所作为。

作者:杜青

电影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2:

我国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问题研究

【摘要】中国电影产业近十年取得长足发展。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的兴起,电影产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机遇与挑战并存。传统电影企业与互联网平台企业正在产业内积极布局,相互渗透。中国电影企业必须在剧本创作、生产制作、宣传发行、影院管理等各个环节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现阶段的数字化转型挑战。政府应该提供金融支持、给予税收优惠、构建人才培养机制、加快国内外交流学习机制以促进中国电影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关键词】电影产业  大数据  数字化转型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9.19.007

中国电影产业现状及数字化转型挑战

中国电影票房持续增长。中国电影银幕数量历经10年高速增长,已经从2009年的4723块增长至2018年的60079块,在数量上已经远超美国的40575块。随着银幕数量的增加和人均GDP的增长,中国电影票房也从2009年的不到62.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609.8亿元。2018年我国生产故事片902部、动画电影51部、科教电影61部、纪录电影57部、特种电影11部,共计1082部。[1]《战狼2》(票房收入56.8亿)、《流浪地球》(票房收入46.6亿)、《哪吒之魔童降世》(票房收入50.7亿)等现象级国产影片的高票房给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极大振奋与信心,国内电影制作力量也正在悄然升级换代。

电影产业遭遇资本市场危机和合规挑战。2013年至2014年资本市场掀起了上市公司对影视企业的并购浪潮,资本市场当时非常青睐影视产业。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上市公司并购影视企业的结果非常不理想。被并购的影视企业往往不具备持续盈利能力,无法实现对上市公司的承诺业绩。部分影视企业虽然可以勉强在对赌期完成业绩承诺,但此后业绩一落千丈,并购时产生的商誉摊销导致上市公司巨额亏损,股价一落千丈,股票市值大幅度下跌。另外,2018年国家开始对影视产业进行了税务整顿,前期大量不合规的税收减免政策逐步取缔,这也导致了影视行业税赋加重,投资积极性下降。此外,政府监管部门加大了对影视从业人员的道德水平监管,一旦主创人员有违法行为,其参与的影视作品将很可能无法获得发行许可。这也极大增加了影视投资的风险性。影视产业在资本市场、合规合法方面遭遇双股寒流导,导致影视产业面临新的挑战。

互联网、大数据、数字技术对电影产业的冲击。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技术的崛起对影视行业冲击巨大。在大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有价值信息。大数据具有海量、多元化、高增长特点,谷歌公司利用大数据有效地提升了预测票房的能力。[2]Netflix利用大数据分析了导演大卫·芬奇、主演凯文·斯派西和英剧《纸牌屋》,确定了拍摄美剧《纸牌屋》。[3]大数据分析结果已经成为题材选择、用户锁定、剧本优化、主创选择的重要决策依据。此外,数字技术对影视行业的创收能力也影响很大。数字化视频网站作为新媒体渠道开启了电影的长尾效应,电影发行有了新的渠道,既有利于院线电影扩宽收入来源,也为小成本电影提供了播放平台和变现平台。

电影产业与互联网、大数据的融合已经重塑电影产业的格局。一方面,互联网企业开始积极进入影视产业,设立影视公司,参与影视项目。博纳影业总裁于冬认为,未来传统电影公司将为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企业打工。另一方面,传统影视企业也通过与互联网公司、大数据公司合作投资、战略联盟等方式,在影视作品制作与发行过程中积极运用大数据技术、数字特效技术提升产品对市场的适应能力。电影产业在IP生成、生产制作、宣传发行、影院管理及开拓衍生品市场等各个环节均进入了全面数字化时代。

中国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必要性。中国电影产业和市场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互联网技术、新媒介技术和数字技术推动的产业融合和“泛娱乐”现象改变着电影传播的内容、方式和渠道。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中国电影产业成长和发展面临的“新问题”和“深层次问题”。多方面因素促使中国电影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步伐。首先,以美国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工业数字化进程很快,新的电影作品数字化程度很高,如果我国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不加快步伐,与世界先进电影工业的水平差距就会越来越大,这对中国电影企业形成紧迫的倒逼机制。其次,随着5G时代到来,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化消费市场,消费者对文化产业的产品数字化和经营数字化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内文化产业各个子行业均在经历数字化转型挑战。中国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数字化变革获得持续发展。再者,中国电影市场已从银幕驱动进入到了内容驱动的阶段。如何激发消费者更大的观影欲望,满足消费者观影体验、内容体验等多样的、高质量的需求,挖掘中国电影市场的增量和潜力,成为电影产业新的挑战。我国电影收入90%主要还是依赖票房收入,这与好莱坞电影票房只占30%,而衍生品收入占了70%的水平相去甚远。数字化转型所带来的新理念和新思维能够改变这一局面,增强我国衍生品市场拓展能力,增强电影产业的创造力和经营效率。[4]

电影项目的数字化转型

IP创造和剧本环节的数字化。电影项目层面的数字化转型要加强电影IP创造和剧本环节的数字化。互联网播放平台和大数据技术对影视IP形成和剧本创作过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互联网播放平台的后台信息分析对剧本创作具有多方面的借鉴价值。例如,后台可以获取观众何处暂停、何处快进、何处反复回放、以及评论区反馈等多种信息,这些信息对今后编剧在剧本创作时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价值。大数据分析结论可以帮助编剧控制情节转折速度和节奏。此外,大数据分析还可以帮助影视编剧合理设计后续的情节以更加符合目标观众的偏好,进而获取更高的收视率。例如,Netflix投入重金打造的政治题材网剧《纸牌屋》收视率非常好,该剧在后续剧情设置方面就一直在分析观众的反馈数据,并根据反馈设置后续剧情。《纸牌屋》被《纽约时报》《经济学人》视作影视行业的数据革命。另外在选取影视题材时,大数据可以提供历史各时期同类型、同系列电影票房情况分析以及上映时段分析。与此同时,还能够为当前题材是否符合需求提供判斷依据。此外,大数据还可以分析电影的观众背景,以便更好地确定和调整影片宣发策略。例如,大数据分析表明国产电影《小时代》的受众主要是导演郭敬明和演员杨幂的粉丝,其粉丝群体以白领、80后为主,于是就可以有针对性制定宣发策略,选择宣发渠道,极大地保证了宣发的效果。

电影制作环节的数字化转型。电影项目层面的数字化转型还体现在制作层面。大数据可以帮助制片方选择主创人员。传统电影制作在编剧、演员的选取上往往以大制片人、大导演为中心[5],在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大数据分析的科学结果开始拥有越来越大的主导权。大数据可以帮助投资方分析导演、演员、制片人在过往影片的表现数据。

此外,要力争掌握数字化特效技术提高国产影片的效果。《战狼2》《红海行动》《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都是大量运营数字特效技术,大大提升了观影品质,获得了良好的票房回报。中国影视企业应该继续加强数字化特效技术,缩小与世界一流影视企业制作水平的差距。以影片《上海堡垒》为例,虽然投资金额不小,但特效表现却强差人意,这说明中国影视企业运用数字化特效的能力尚有缺陷。

电影宣发环节的数字化转型。中国电影产业必须借助数字技术和用户资源打造前置化可预测智能宣发模式,提升宣发的有效性和精准度。没有大数据的帮助,电影的精准投放无法实现。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价值观呈现日益多元化趋势,精准找到电影产品的受众越来越困难。电影宣发目前最大的挑战是目标受众“碎片化”的趋势。传统电影宣发所依赖的全覆盖策略越来越不可行。电影宣发正在从传统的买时段、买位置向精准投放转变。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可以对线上线下电影宣发策略进行互动调整,通过观众互动信息实现较为精准的观众画像,调整影片的O2O宣发策略。谷歌利用用户在互联网上的搜索次数进行票房预测,基本能够提前一个月预测电影的首周票房,准确度有时高达90%以上。中国拥有各种发达的互联网平台,包括社交平台(微信、QQ、微博等)、电商平台(淘宝网、天猫商城、京东商城)、搜索平台(百度)、视频网站平台(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土豆)、直播平台(斗鱼、虎牙、花椒)、互联网购票平台(猫眼电影、淘票票)、知识学习平台(知乎、得到、喜马拉雅、豆瓣)等,这些平台上影视相关的海量数据能够为影视项目决策提供足够丰富的数据来源。

胶片时代是点到点、依赖发行方的发行时代。这意味着发行方把握了发行渠道,其强大地推能力带来了很强的话语权,迫使制片方处于弱势地位。但是,数字化时代可以直接通过互联网技术甚至卫星直接发到院线终端,发行方的控制权大大下降,行业格局发生本质变化,减少了制片方的发行成本。[6]

影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影视企业数字化布局。中国电影产业主要由传统电影企业和互联网电影企业构成。传统影视企业近年来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积极布局,一方面,增强在电影项目运营方面的数字化转型;另一方面,积极推进互联网和数字化方面的资源布局,积极开展与互联网企业的合资和战略联盟。例如,华谊兄弟收购卖座网,与腾讯和阿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光线传媒与360成立合资公司试水电影付费点播,入股猫眼电影掌控数字化营销平台。传统影视企业在这方面的合作必须更强调深度,重视核心能力布局和把握长远利益。尤其是影视上市公司绝不能基于短期市值管理的需要,盲目收购一些缺乏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性公司。

互联网企业也在积极扩展影视产业版图。BAT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开始布局影视产业分别成立影视公司或事业部。[7]例如,阿里巴巴62亿入资控股文化中国、投资优酷土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影视公司;腾讯成立腾讯影业、企鹅影视、腾讯动漫、腾讯文学、腾讯游戏。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互联网企业进军影视产业的效果并不理想,更多的是体现了一种扩张姿态。互联网企业对电影投资的不尽人意说明电影产业和电影项目的运作有自身的发展规律,注重的是艺术与市场的博弈与结合,这种结合并不容易。互联网企业具有天生的数字化基金,要想在电影产业发挥这种先天优势,必须耐心了解慢慢熟悉电影制作发行规律,才能逐渐掌握如何将自身的数据优势整合进来,提升电影项目的品质。

影视企业的数字化管理。数字化不仅是技术,还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及新型商业模式和消费模式的源泉,驱动着企业生产方式、组织架构和商业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影视企业要加强数字化转型,用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把握产业数字化转型的机遇。从高层次来看,数字化转型代表了企业对如何利用技术从根本上改变绩效的彻底反思。影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一是体现在理念转型上,要建立用户至上思维和平台思维,打造数字化决策习惯,形成基于数据分析和数据共享的数字化决策能力。二是影视企业还必须打造数字化运营平台,联结企业职能部门,适应互联网时代和智能时代下数字化的精准运营。此外,在对外资源获取上要转换思维和共享思维,从“为我所有”转为“为我所用”,与合作伙伴建立数字化战略联盟,合作提升电影项目的运营品质。

数字化转型是为了追求新的收入流、新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新的商业模式。影视企业必须构建基于电影作品的娱乐生态系统,通过数字化基础架构向全社会开放,构建以IP为核心的娱乐生态系统(由文学、动漫、影视、音乐、游戏、演出等周边多元文化娱乐形态构成)。这样才可能实现收入的升级和增长。阿里巴巴影院数字化经营管理开放平台凤凰云智对影院进行持续新零售改造,将多项阿里巴巴体系内资源落地影院,如天猫样板间、无人超市、零售通无人货柜、淘宝心选以及阿里鱼等,以生态和大数据为驱动,重构人、货、服务的影院消费场景,提升了影院的经营效益。

促进中国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政策建议

在影视产业数字化转型上给予财税金融支持。政府应该在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电影制作和电影数字化宣发等方面给予财政金融支持。在数字化基础设施方面,国家可以制定政策鼓励影视产业数字化培训基地建设、支持数字化影院建设,鼓励先进数字硬件设备的进口。在电影项目方面,政府可以建立数字化专项资金,每年支持一定数量的重点数字化影片;同时出台政策引导各类金融机构基金投资数字化电影项目,给予一定比例的贷款贴息和保费补贴。在宣发环节,引导银行、保险及各类金融机构采取信贷、保险等形式为电影宣发提供资金支持。

此外,税收部门可以对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可以从公司减税、项目减税和个人所得税减免几个方面展开。税务部门可以制定政策,對电影企业在数字化技术转型的支出和投资方面提供税收减免优惠。项目方面,对于数字化技术运营比例大的电影项目采取更为宽松的税前列支政策。人员层面,对数字化项目中的技术人员收入给予所得税减免,鼓励更多高水平技术人才进入电影产业,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

构建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机制。我国应该建立电影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机制。人才培养应该围绕影视特效人才、大数据分析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展开。在数字化时代,影视特效的制作几乎全部由数字技术完成,因此,数字技术水平决定了特效效果。我国目前数字化特效人才缺乏,相对于好莱坞特效制作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均有很大的差距。这种差距一方面是技术差距;另一方面是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差距。我国的数字特效技术培训的课程体系已经不少,但高水平的培训不多。电影数字特效离不开对电影艺术的把握,完成优质电影的特效效果需要很高的艺术造诣,能将二者完美融合的高级人才还比较缺乏。

此外,我国国内电影行业对大数据进行展开分析的数据模型还较为初级,分析深度和分析精度都不高,制约了电影产业利用大数据服务的能力。国内缺乏既懂数据模型,又懂电影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

影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基础是影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而影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大量经营管理人才。能够推动影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必须是符合型人才,同时能够将企业管理能力、国际化交流能力、影视产业的业务能力集于一身,这样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比较缺乏。

在三类人才的培养上,政府应该投入政策教育资源,引导现有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三类人才的培养。另外,也要制定合适的市场政策,充分发挥市场活力,引导市场资金投入到数字化转型的人才培养项目上。

加快影视产业数字化转型国内外交流学习机制。国内影视产业数字化转型需要加强与国外先进影视公司的交流,其中美国好莱坞的影视公司是需要重点交流学习的对象。美国的许多大片系列均受益于先进的数字特效技术。复仇者联盟系列、变形金刚系列、指环王系列、哈利波特系列都是凭超高水准的特效技术赢得了观众的认可和丰厚的票房收入。因此,美国好莱坞电影工业的领先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数字化特效技术的领先。影视产业的跨国交流包括多个层面。一是政府层面的交流与学习。这个层面主要学习政府在数字化转型的定位和作用。二是上市公司层面的交流与学习。这个层面主要是学习海外大型传媒集团如何调整产品战略和市场战略以适应数字化趋势。三是技术公司层面的交流与学习。这个层面非常专业,主要是国内技术型公司向海外先进技术团队学习某一方面的影视数字化技术和大数据技术,这类技术公司包括动画公司、特效公司、音效公司和發行公司等。四是学术界交流,这个层面是指要促进国内外影视院校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影视领域数字化转型方面的理论领域的合作研究,提升国内影视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水平。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融合背景下中国电影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和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研究基地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北京电影企业国际化战略与路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分别为:19BGL021、17JDGLA012)

注释

[1]尹鸿、李天语、孙俨斌:《2018年中国电影产业备忘》,《电影艺术》,2019年第2期,第33~45页。

[2]刘婧雅、文田:《大数据时代的电影营销》,《电影艺术》,2014年第1期,第93~97页。

[3]贾若祎、李勇、刘思涵:《大数据在影视产业中的应用》,《传媒》,2016年第19期,第77~80页。

[4]刘星:《数字化背景下电影产业链重构的内在逻辑与外在表征》,《电影评价》,2019年第3期,第63~67页。

[5]刘芹良:《“互联网+”语境下我国电影产业链的重塑——以IP电影为例》,《经济论坛》,2016年第8期,第94~99页。

[6]刘扬:《互联网化电影发行的现状与发展分析》,《当代电影》,2015年第1期,第84~88页。

[7]何群、王之风:《互联网企业的电影布局对电影产业的影响分析》,《当代电影》,2015年第7期,第11~18页。

责 编/肖晗题

作者:程立茹

电影数字化管理论文 篇3:

电影特技的发明

计算机与电影史的联姻发端于美国,好莱坞引领了电影数字化的潮流,而计算机技术对于电影艺术的革命性意义得到了全世界电影人的认同。

电影所具有的一大特点即是它的奇观效应,使人能够进入“梦境”般的情节与场景中,在其中体验另一种人生。而如何造梦,如何使得梦境更加瑰丽辉煌,如何在银幕上呈现出更加令人惊叹的视觉效果来,这就是自电影诞生以来电影人一直追求的目标,从乔治•梅里埃到乔治•卢卡斯、詹姆斯•卡梅隆、斯蒂芬•斯皮尔伯格,无不为此做着不懈的努力,这就是计算机技术现在大行其道的领域——电影特技。

计算机技术介入电影制作

电影特技指的是利用特殊的拍摄制作技巧完成特殊效果的电影画面。在电影生产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难度大、成本费用惊人或危险性大以及难于在现实生活中拍摄到的一些镜头和景象。由于常规摄制技术难于完成,这就必须用特技方法来完成。按制作顺序可以分为前期拍摄时的电影特技和后期制作时的电影特技。在传统的电影特技中更多地依赖前者,如特技摄影、缩微模型摄影、电子模型特技、合成特技(包括合成摄影和洗印合成)、物理化学效果特技、特技化妆等。而对于后者——后期制作时完成的特技则手段不多,以前主要依赖光学洗印技术来实现。在计算机介入到电影特技领域后,电影特技的后期制作能力大大增强。数字电影特技所包含的内容也更加广泛与深入。

前期拍摄时的电影特技即特技摄影,这是最早采用的特技手法。它的诞生纯属偶然,是早期电影大师法国人乔治•梅里爱在巴黎的德勒剧院拍摄一个场景时意外发现的。当他在转动摄影机的摇把时,设备突然被卡住了。一分钟之后恢复了正常继续拍摄。而在放映时一个有趣的现象出现了: 银幕上公共汽车变成了灵车,男人瞬间变成了女人。这就是停格再拍(Stop Motion)技术。这样,看似一次意外的拍摄事故却催生了早期的电影特技。乔治•梅里爱也因此成为“电影特技之父”。随后,梅里爱又使用了多次曝光、慢动作、快动作、叠化等一系列特技手法。后来又在1902年拍摄《橡皮头人》时尝试了分屏技术。

缩微模型摄影是以缩微模型为拍摄对象的特技摄影方法。在影片的拍摄过程中利用模型道具,将不可能实际拍摄到或没有必要耗费巨资搭建的布景、建筑物、城市景观、宇宙飞船等做成微缩模型(Miniature)。利用透视原理由摄影机拍摄,取得以小见大的效果。

电影特技赋予了电影更具生命力的表现方式,使观众得以窥见过去及未来,成就导演的幻想与创作。但人类的好奇也许是电影特技大师们永远无法满足的,传统的电影特技中的小把戏已无法逃脱人们挑剔的眼球。正在这时,情况发生了变化。

一个幽灵,数字化的幽灵,开始游荡在电影中。不管我们愿不愿意,电影人或被动、或自愿地取悦于这个幽灵。

电脑硬盘中的比特取代了化学胶片中的原子,成为电影影像新的载体。而一旦影像是以数字的形式存在着,那么,计算机就会施展其神奇的魅力用“0”和“1”的无穷变幻演绎出千变万化的视觉魔幻,一切尽在掌握之中。

当计算机介入电影制作之后电影的制作发生了巨变,它全面影响了电影的制作工艺与制作流程。从电影的前期准备(包括剧本写作、故事版创作、拍摄时间表的建立等)到现场拍摄,乃至于剪辑和后期制作,其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入,而最具代表性的即是电影特技。

计算机与电影史的联姻发端于美国,好莱坞引领了电影数字化的潮流。计算机技术对于电影艺术的革命性意义得到了全世界电影人的认同。同样,中国电影也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努力。

电影的数字化进程及其挑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的一些具有敏锐眼光的电影导演就开始尝试把计算机技术引入到电影制作中,如早期的《秦颂》就采用了CGI画面。上影厂(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紧急迫降》采用了较多的CGI镜头。2002年上影厂投资2000万元拍摄的《极地营救》中有三分之一的镜头是完全用数字摄像机拍摄的,也运用了大量数字电影特技,其中泥石流、沙尘暴、雪崩等60%的场面采用CGI合成镜头。这几年的国产大片如《英雄》、《十面埋伏》、《无极》以及香港电影《少林足球》、《老夫子2001》、《卫斯理蓝血人》、《蜀山传》、《情癫大圣》等也大量采用了CGI镜头和数字合成技术。

中国电影的数字化进程正在加快,其表现是电影数字化制作平台已初具规模。1999年10月,国家计委批准了由中国电影集团公司申报的《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为此,总公司决定成立电影数字制作公司作为此项目的具体承担单位,从事电影数字化制作,包括电影胶片的数字化扫描、记录,电影特效和动画创意,电影特技合成,三维动画,非线性编辑,数字音频,特效拍摄等各个方面。2000年4月,国家为了适应数字化发展的浪潮,投资9000万元人民币建立了华龙电影数字制作有限公司,实施“电影数字制作产业化示范工程”。随着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国电影的数字化制作水平正进一步提高。

在中国电影诞生100周年之际,一个世界一流技术水准的国家级数字电影工程基地在北京市怀柔区杨宋镇破土动工。这是一个投资9亿元、占地35公顷的数字电影基地,涉及电影摄制的各个环节。基地建成后将具备年制作80部故事片电影、100部数字电影、200部电视电影、500集电视剧和动漫片的生产能力。该基地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我国电影的技术水平和银幕表现力,增强中国电影的国际竞争力。

大力推广数字中间片技术是一项重要举措。数字中间片是国际上近两年兴起的一种数字化后期制片工艺,是电影后期制作数字化发展的方向。

客观地说,国内电影界在数字技术的巨大潮流冲击中,首先想到的是设备,因此近年来陆续引进了先进的制作设备,包括与国外合作培养一批技术人员,也在电影制作中采用了数字技术。但与国外相比,尤其是与好莱坞相比,差距还甚远。电影数字化不只是简单引入一些设备就可以解决的。就具体层面来说,国内电影特技制作水平还不够成熟,其原因从硬件上说我们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制作体系,须知,单靠一种手段(即使是计算机技术也是如此)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的,要有多种特技手段的配合; 另外,有经验的制作人员的缺乏是一个重要原因。而再从宏观的角度上说是国内还没有形成一个有规模的电影市场。显然,在既没有充分的电影产量也没有成熟的电影市场的情况下,中国电影的数字化道路就比较艰难。因此,中国电影数字化的道路一方面要进行技术上的更新,同时,培育中国的电影产业和市场才能为其提供坚实的基础。

在应付数字技术的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数字电影给中国电影带来的发展机遇。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以数据流的形式或以磁盘、光盘等载体形式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电影作品。及早进入数字电影领域,建立起一定规模的国内数字电影影院,首先是可以有效抵制盗版,改善我国知识版权保护环境,同时增加国内发行和放映的收入。其次,及早进入数字电影领域,尽快组建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数字节目管理和交换中心,使用我们自己的数字传输和管理技术,将有效维护我国在整个数字电影技术环节中的增值比重,加大我们在与国外制片商谈判中的分账比例。

中国电影特技制作水平的提高有赖于整个电影市场的繁荣,而数字电影将成为其增长生机与活力的希望。

链接:电影史简述

■ 1882年 摄影枪的发明成为现代摄影机的先驱,人们能够记录一段活动的影像。

■ 1888年 法国人雷依诺发明了现代动画片。

■ 1894年 乔治伊斯曼与爱迪生合作发明“活动电影视镜”,首次应用齿孔固定胶片。可惜这只能给一个人观看,还构不成现代意义上的电影。

■ 1895年12月28日 在法国巴黎卡普辛路14号的“大咖啡馆”,卢米埃尔兄弟公映了总长半小时共计12部短片,电影从此来到了这个世界。

■ 1910年8月27日 爱迪生宣布了他的最新一项发明:有声电影。

■ 1925年—1926年 美国贝尔(Bell)实验室与西电(Western Electric)公司合作研制成维他风(Vitaphone)电影声音系统。

■ 进入20世纪50年代 能够记录自然景物的彩色电影取代了黑白电影。

作者:张歌东

上一篇:农民工职业道德论文下一篇:幼儿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