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

2022-07-03

《新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 篇1:

刍议高中政治课之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推进,德育为先成为教育的主题,促使高中政治课教学地位愈发重要,高中政治课教学要摒弃单纯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理念,构建全面科学的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发挥社会实践教学的实效性。阐述了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涉及的主要关系,分析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突显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构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相关策略。

关键词:高中政治课 社会实践 教学体系 构建

高中政治课程贯穿于整个高中阶段,其作为一门基础课程,理论与实践两大教学环境都尤为重要,然而,我国高中政治课的传统教学只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致使学生接受的政治理论知识无法有效应用于实践活动,无法实现政治理论对实践活动的指导,使得学生面对了无生机的政治理论知识失去学习的热情,导致高中政治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构建高中政治课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涉及的主要关系1.学生与教师的关系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首先涉及到的关系便是师生关系。遵循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应该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教师在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中,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扮演着好主导角色,引导学生寻找到最佳的学习方法与路径,指导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中,需要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生要按照教师指导的内容,主动参与实践活动,积极发现实践问题,全面分析问题成因与症结,有效解决实践问题,从而实现学生学习、创新与独立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因此,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其依托教师设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探究方向,学生们通过互助分析解决实践问题,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升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效果。2.实践与理论的关系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还涉及到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对于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而言,其并非完全脱离理论的实践,该实践需要强有力的政治理论知识的支撑,缺少科学的政治理论知识,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将会无所适从,因此,在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中,需要处理好实践与理论的关系。其一,需要尽可能加强政治理论教学力度,利用有效的教学实践,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以便发挥理论知识对实践教学的利导效能。其二,社会实践教学中需要应用理论知识,故需要选择契合理论知识的社会实践教学内容,加强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的融合,依托实践检验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因此,在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需要寻找到理论与实践的最优契合点,才能促进社会实践教学发挥最佳教学效果。

二、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中突显的主要问题1.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关于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由于部分学校重视程度不高,且政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参差不齐,整体实践教学能力欠缺,实践教学水平较低,导致政治课实践教学目标模糊,教学组织较为随意,教学模式较为传统,教学方式固化守旧,教学指导流于形式。这些不足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热情,致使政治课实践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2.实践教学创新性不足目前,我国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许多高中意识到社会实践教学对于增强政治课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故纷纷注重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探索,重视增加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课时,创造更多的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机会,以便提升高中政治课的教学效果。然而,由于高中设置的政治课实践教学环节模式化较强,欠缺必要的创新性,教师组织教学方式较为固化,且欠缺必要的备课准备,使得实践教学沉闷无趣。可见,创新性欠缺成为制约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发挥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该问题亟待解决。3.实践教学经费紧张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其必然需要一定的经费支持,因而学校要支出足够的资金确保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然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将建设资金主要用于科研活动、校区拓建、基础设施维修等方面,对于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方面投入的经费有限,致使实践教学活动举步维艰,实践教学活动欠缺必要资金保证,其后果就是实践教学落实困难,使得社会实践教学质量与效果不佳,无法有效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从而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中政治课程的改革推进。

三、构建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策略1.注重校内实践教学能力的提升提升校内实践教學能力十分重要。首先,要重视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聘用,制定严格科学的聘用方案,选聘专业能力强、经验丰富的教师执教;其次,注重政治课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的培训提升,学校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实践教学提升活动,加大培训的考核力度,制定与考核相关的奖惩制度,从而调动教师提升实践教学能力与水平的积极性;再次,要关注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任课教师福利待遇,对于能力强、水平高、教学效果佳的教师,给予相应的奖金与津贴,针对教学随意、效果较差的教师,给予相应的惩罚,从而激发教师的进取心,确保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的有序开展。2.关注校内外实践教学创新性的发掘在教学中,要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能力的创新。首先,在校内政治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要重视教学活动的组织,优化教学资源,采用科学灵活的方式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设置含金量高的实践活动,保证学生们在互助探究学习中有所发现,并集聚团队的力量,创新出实践问题的解决方法,使得学生们学有所获;其次,在校外政治课实践教学中,教师要依托任务分层驱动,让学生依托团队力量发现实践问题,集思广益分析解决问题,在思考探讨问题的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运用发散性思维,使学生产生思维的拓展与碰撞,从而形成创新性的问题解决方法,以实现实践教学创新性的发掘。3.注重多渠道获取实践教学资助资金在教学实践教学中,要善于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实践基金。首先,要积极呼吁社会各界给予高中政治课实践教学的经费支持,有效汲取政府部门向学校划拨的教育建设资金,全面利用各行各业向学校注入的捐赠资金,进而增加实践教学的使用经费;其次,要积极需求与企业合作开展政治课实践教学,由企业提供实践教学活动经费,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一起参与实践教学活动,从而既解决了实践教学经费紧张的难题,又促进学校师生与企业员工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4.强化政治课实践教学的渗透力度高中政治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据较为重要的位置,故需要重视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提升,这就需要积极将政治课社会实践教学渗透至各门学科,让其他学科在实践教学环节中包含政治思想,实现高中所有课程与政治思想的有机融合,完成所有课程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如在英语实践教学中,可以穿插部分时政要闻,让学生在完成英语实践能力提升的同时,能够实现相应的政治实践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金朝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81.

[2]李飞飞.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南方医学教育,2014,(04):14.

[3]余展洪.求真、求实、求效——论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J].前沿,2012,(10):91.

[4]刘旭利.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10,(01):112-113.

[5]章晓剑.高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内容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3,(30):15.

作者:席卫国

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 篇2:

加强社会实践,提高高中政治课质量

《新课程标准》规定:“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程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而要提高学生觉悟、规范和训练其行为,做到“知行合一”,“信”无疑是首要前提。所谓“信”,是指信念,它是人们对某种政治主张、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的由衷信仰和强烈的责任感。课堂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否内化为学生觉悟、外化为学生行为,关键是让学生深入实际,在社会实践中去比较、去检验,并强烈地感受到“内化’与“外化”的必要性。社会实践是促使学生形成坚定信念的“催化剂”,“知行合一”的中介和关键。江泽民同志也曾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重视受教育者素质的提高,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形势下,怎样有效地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高中学生的素质?笔者认为,组织高中学生以深入社会实际,了解社会生活,参与社会实践锻炼为主要内容,以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社会公益劳动、专业生产实践为主要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确是进行素质教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具有课堂教学所不可替代的教育作用。

高中学生能从实践中深化和拓展知识,挖掘“乡土”典型,加强乡情教育,使学生倍感亲近、亲切,原来书本中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这既增强了思想政治课的说服力,又培养了学生热爱自己家乡的思想情感。高中学生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感到很迷惘,有学生说:“市场经济讲究物质利益,个人是物质利益的主体,追求个人利益把个人放在首位是无可厚非的。”针对这一思想,组织学生社会调查。其中一组调查、访问了市先进党组织——龙山西门外村党支部,该支部在“鸭司令”陆永康的带头下,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扑在公益事业上。几年来,他们从未向村里领过一分津贴,相反从自己的“私企”中拿出四十多万元用于村集体建设。这一真实的典型事例深深地激荡在学生心中,使学生心悦诚服,并深深地感受到“旗红、村强、民富”。

培养学生正当的爱好和志趣,丰富、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是一个积极能动的过程,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于时代特征和年龄特点,为引导、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组织了以社会调查为主要形式的“社会调研”兴趣小组等。结合社会热点,广泛接触社会。通过参观访问,调查研究,激发和培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兴趣和爱好,同时在活动中加深对教材的理解,提高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认真备课,做好充分准备

备课是上课前的一个必要环节,备课是上课的基础。几年来,我从来不打“无准备之仗”。备课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材就是钻研教材,准确掌握知识点,理清知识结构,把握重点难点。备学生就是必须首先了解学生,这是教学顺利展开的前提。备课的中心是备学生,所以,我们应了解学生的素质状况,包括学生的学习、能力、品格、方法等各个方面,学生知识的深浅、能力的强弱、品格的好坏、方法的优劣,是教师教学的客观依据。知识是能力增强、品格提高的前提,方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手段。为此,我们要明确学生对知识的兴趣点、接受度,了解学生学习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二、民主兴教,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因其呆板、僵滞而早已明日黄花。必须不断地探索并采用符合中学生实际的教学方式,强调师生共同活动,克服教师为中心的倾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致,变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型教学,从而使双方真正领略愉快教学的美学价值。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如:辩论赛。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原理分析实际的能力;辩证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

三、要采用新理念审视、评估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这就充分说明了我们应该相信学生的潜在的能力,确信每个学生都可以积极地成长,是有培养前途的,是追求进步和完善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对学生充满信心。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经常性地抱怨学生的素质差,理解能力差,记忆力差,解题能力差,这也差那也差,甚至在课堂上对所谓的差生轻则予以讽刺挖苦,重则予以打骂,这是很不道德的,更是与新课标背道而驰的,其结果是刺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学生的上进心,膨胀学生的自卑心,其后果可想而知,不但达不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且给学生的终身发展埋下隐患,必须纠正。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要在实践中培育的。诚然,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途径的社会实践,其效果就是指由实施这一活动所引起的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觉悟水平等发展变化的社会效应。为更好地发挥其作用,社会实践中,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以下几对关系:

一、“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的关系

所谓社会实践的“显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后在行为表现上所发生的种种有形变化。所谓社会实践的“隐效果”,是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后在思想认识,道德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上的无形变化。事实上,高中学生参加了社会实践活动后在信念、兴趣、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学生身上所体现的这种“有形变化”和“无形变化”的矛盾运动,“无形变化”是“有形变化”的必要前提,而“有形变化”则是“无形变化”的必然结果,两者完整地体现了社会实践的辩证效果。为此在实施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要坚持两分法,反对只把“显效益”作为唯一效果的一点论观点。

二、主体和主导的关系

社会实践所产生的社会效应如何,关键是要正确处理好“主导”与“主体”关系。教师是主导,如活动内容、形式的选择、活动中的组织工作和思想工作,活动后的总结交流,巩固提高,均是教师主导作用的体现。学生则是主体,是社会实践的具体参与者,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更不能颠倒关系。

三、手段和目的的关系

社会实践是手段,是途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手段时时要为目的服务,目的处处体现着手段的作用。切忌为社会实践而实践的形式主义,以杜绝负效应。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推进素质的有效手段。高中政治教师只有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实践中以创新的精神实施创新教育,才能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敬霞

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 篇3:

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径探析

摘      要 劳动教育的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以育德为核心、在完整的实践探究中开展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社会实践项目是开展劳动教育的适切路径。基于劳动教育、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三者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高中思政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须包含“项目规划—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反思总结”的设计与实施过程,并重点考察“主题内容、实践形式、集体协作、榜样示范、评价反思”五个核心要素。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  高中思想政治课  社会实践项目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

引用格式 梁婉雅.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路徑探析[J].教学与管理,2022(07):70-73.

《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下文简称《纲要》)指出,劳动教育是发挥劳动的育人功能,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活动[1]。在劳动教育的观念、能力、精神和习惯品质的四维目标中,价值观念的教育是核心,其本质是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教育。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经典马克思主义者主要从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和教育学原理对劳动及其价值进行论述[2]。聚焦价值观念,劳动是通过创造客体价值、社会关系价值和主体价值实现教育目标的[3]。客体价值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物质文化产品及人工物质世界;社会关系价值是劳动者在生产的过程中创造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形成共同体意识以及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主体价值是劳动者通过劳动得到德智体美劳全方位的提升。简要来说,马克思主义者强调学习者通过全身心地参与劳动,能够尊重劳动,形成和谐的社会关系,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出发,以“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为例,探析劳动教育如何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

一、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的适切性

1.学科课程渗透劳动教育实现高中学习减负

根据《纲要》的规定,劳动教育的开展路径丰富多样,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存在着融合生硬、教育效果不佳的现象[4]。在强调减负的时代背景下,在学科课程中有机渗透是巧妙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重要途径。正如马克思发现,在资本主义“工厂法”规定下,虽然童工上课的时间比正规的日校学生少一半,但学到的东西一样多,而且往往更多[5]。

2.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升华素养目标

“在任何情况下,劳动如果没有与其并行的政治和社会的教育,就不会有教育的好处,而成为不起作用的一种过程。”[6]因此,同样强调意识形态学习的高中思政课,是实现劳动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路径。在目标上,两者都是培养具有正确政治方向、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内容上,高中思政课教材穿插了大量劳动教育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劳动为起点,讲解人类社会发展历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诞生。在教学形式上,高中思政课主张开展社会调查、志愿服务、职业体验等活动深化学科内容。

3.学科实践项目提升思政课劳动教育效果

劳动价值观教育强调劳动者身心参与实践,因此,侧重于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思政学科实践活动[7]是劳动教育融入思政课程的有效途径,而项目式学习(英文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开展思政劳动教育、提升教育效果的重要方式。项目式学习强调学习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相关知识,提升个人能力[8]。以项目式学习开展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不仅可以满足劳动教育和思政课社会实践的基本实施要求,而且还可以带领学生开展深度学习,在任务解决中提升综合素养。

二、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的框架搭建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需要综合考虑劳动教育、学科实践活动、项目式学习三者的关系,并根据它们的基本框架和开展要点设计基本结构。劳动教育强调学习者在集体中通过动手创造,感受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素养;思政学科实践活动是思政课程的课外拓展与延伸方式,最终要回归课程内容与学科核心素养;而项目式学习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包含复杂性和情境化的学习任务,可以拔高实践学习的高度。在此基础上,根据三者的特点,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的基本框架应包括项目规划、开发、实施和反思总结四个阶段(见表1)。其中,项目式学习采用的是美国巴克教育研究院(Buck Institute for Education,简称BIE)开发的指向核心知识、理解力和成功素养的高质量项目式学习框架。

为更好地说明高中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的操作步骤和实践要点,笔者以经过实践检验的成功案例——“投身强国伟业”项目进行分析说明(注:该案例由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思政学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和上海市B中学思政学科特级教师共同设计、实施,经过跟踪观察、课后访谈,重点从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劳动技能及思政教育内容三个方面进行检验,证实学生劳动素养得到提升)。

1.项目规划阶段

在项目规划阶段,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制定项目主题和开展形式,形成完整的计划书:以学情为基础,根据思政课程内容制定劳动教育社会实践的教学目标;综合考虑内容特征、时间、资源条件,确定具体的开展形式;设置管理支持系统,形成系统的项目计划。管理支持系统包括可行的时间安排表和检查节点,以有序推进学生学习进程;也可以开发项目管理工具,如实践日历等,帮助学生自主管理活动。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教师根据学生认同劳动美德却缺少思考深度与实际践行力的特点,结合《经济与社会》中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内容,制定了“走入社会,体会色彩纷呈的社会职业,在劳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与价值,树立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态度,提升综合劳动素养”的活动目标。围绕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劳模精神,结合疫情防控的实际,在寒假期间开展以职业体验与服务学习为主要形式的三项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见表2),并初步制定了时间计划表。

2.项目开发阶段

在开发阶段,教师要为项目顺利开展做好多方面的准备。首先,调整项目。教师对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开展形式及评估要求进行讲解,征求学生及相关人员(如合作的教师、参与活动的社会人员等)的意见,调整方案。其次,准备学生。一方面,教师要说明劳动教育的主题,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开展实践,初步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讲解或示范基本的劳动技能,让所有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推动完成高质量作品。最后,准备物资与环境。为顺利开展项目,教师需要提前准备相关物资,创建学习实践环境,包括外部专家、参与活动的其他人员,以及开展项目所需的科技工具等。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教师在活动开展前,联系了每一项活动的指导老师,选定了服务的对象。通过与B中学学生及活动服务对象(新疆D中学、H小学)沟通后,调整了部分时间安排,并邀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偏好,通过报名选择项目。在活动开始前一周,指导老师以线上课程的形式对每组的劳动精神和劳动任务进行讲解,对视频拍摄、剪辑以及微信订阅号平台运营的操作进行示范说明。

3.项目实施阶段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需要完成具有复杂性的劳动任务,经历完整的劳动过程,而教师从主导者变为引导者,和学生共同经营项目。因此,教师需要做到:创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参与和指导實践活动,鼓励学生发挥积极性、创造性,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不断优化行动方案;搭建学习支架,为学生在困难与挑战中完成项目任务创造条件;管理学习活动,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自我管理的能力;评估学生学习,引导学生开展过程性反思。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各项目指导老师线上跟进项目,观察实践进展,在学生难以凭借网络搜索平台查阅到深入细致的工匠故事、劳模故事时,提供相关专业书目、新闻报道等参考资料,推动实践向深入发展。在规定的时间节点检查学生阶段性作品时,根据实践的目标,指出其中的问题与不足,并通过展示其他同学的优质作品,促进学生开展反思学习。

4.反思总结阶段

反思总结的目的是测量学习成就,提升学习质量,包括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两部分。在总结性评价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创建交流学习的环境,通过分享实践经历、公开展示实践作品,引导学生围绕劳动价值意义的构建,在总结反思中改进、获得成长。

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春季开学之初,教师开展了实践活动主题班会,各小组代表对实践内容进行汇报,畅谈实践收获与心得体会;其余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结合劳动成果与收获对实践成就进行讨论,反思自身参与项目的亮点与缺陷,并尝试提出改进办法。最后,教师启示学生将本次实践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个人未来就业相联系,在现实生活中落实所学所得。

三、劳动教育融入高中思政课社会实践项目的核心要素

1.主题内容

劳动教育融入思政社会实践项目需要找准融入点。首先,劳动教育应与思政课程相承接,拓展深化学科内容。如在《哲学与文化》中,劳动教育可以结合“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相关内容,鼓励学生在日常平凡岗位中,通过辛勤劳动发挥自己的价值。其次,劳动价值观教育是实践项目的核心。我国有丰富的劳模案例、源远流长的劳动精神,是思政劳动教育的宝贵资源。最后,主题涉及的内容应具有广度和深度,涉及的任务应具有开放性,实践成果可以带来挑战与成就,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例如,“投身强国伟业”项目涉及的三个主题既基于教材,又超越了教材,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选择项目主题,与指导教师协商作品形式,从而能够积极参与项目活动,充分发挥创造性完成项目作品。

2.实践形式

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社会属性,除了《纲要》中提到的学段要求,在设计实践形式时应考虑实践的真实性和劳动的意义价值。首先,实践应该具有真实性,即活动涉及的学习情境要与学生的文化、生活密切相关,从而提高实践的教育价值。例如,“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使用了视频剪辑软件、微信订阅号等真实世界中的技术工具,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劳动就业做好准备。其次,劳动应该具有现实的意义价值。培养学生的劳动自立意识、服务他人及社会的情怀是社会主义劳动及思政课程目标的共同指向。在思政劳动教育项目中,应注重项目的完整性及学生实践产品的质量,从而让学生感悟劳动的现实价值。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学生为服务对象提供了精彩的工匠故事、劳模故事;作品以文章或视频的方式在微信订阅号、bilibili、腾讯视频等平台公开发布,学生真正体会到劳动付出带来的快乐。

3.集体协作

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要充分发挥家、校、社合作和同辈协作的功能。家庭成员与社会成员的参与,可以让学生体会劳动在个人与社会之间的纽带作用,感知劳动的现实意义。作为一种道德品质,热爱劳动只有在集体中才能形成[9]。学生在与家人、社会人员交往过程中不仅可以发展交往能力,还能品味劳动带给集体的实际价值,强化社会责任意识。此外,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联合同学的力量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不仅可以初步体会现实中的劳动关系,还能发展批判性思维、沟通协作、问题解决的能力,成为高效的小组成员和项目领导者。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小组合作的方式推动学生增强自己的组织交往能力,联合组内成员解决问题。例如,在遇到视频剪辑等技术难题时,学生通过语音连麦等方式向组外的“小能手”求授。而当项目结束时,班内出现了“专业”的视频剪辑人员、订阅号推文编辑和项目班长。

4.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法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它通过运用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秀品德和卓越成就来教育、影响学生,具有很大的感染性、情景性、形象性和说服力[10]。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要善用榜样示范法,榜样的类型可以包括经典劳模、普通劳动者、同辈榜样等。在实施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项目内容提前安排劳动模范,也可以在活动实施过程中挖掘身边的榜样,激发学生对榜样的敬慕之情,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其精神品质,并用榜样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围绕工匠精神、劳动精神、抗疫精神、劳模精神,学生在生活中寻找经典的大国工匠和时代劳模,也通过走访挖掘了身边普通的劳动榜样。在实践过程中,学生能自觉做到用榜样的精神调节自己的行为,并且,在指导老师组织的小组交流、班会活动中,学生能够在比较中自觉树立自己心中的同辈榜样,在反思学习中努力向榜样看齐。

5.评价反思

思政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需要以教育目标和学习内容为依据,设置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体系。首先,以质性评价取代量化评价,注重评价的发展功能。价值观教育很难量化测算,教师应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指导学生记录实践活动,收集相关作品进行质性评价。例如,在“投身强国伟业”项目中,教师会重点关注学生的作品质量,也会参考学生的实际参与情况与小组合作能力。其次,设置关键节点,开展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为学生在整个项目期间创造反思自身工作和改进学习的机会,推动学生完成高质量的项目产品;总结性评价是在项目结束时,公开展示学生的作品或解决方案,通过活动参与人员的讨论,总体评价学生的实践成就,提出改进建议。再次,多维度的评价。一方面,评价对象具有多維性,在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重视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个性化特征,又要注意学生的团队合作情况,并以此作为评定的重要内容。另一方面,评价主体具有多维性。评价主体应以学生自评为主,辅以教师、同伴、家长、服务对象等他评方式,为学生提供全面、有用的信息。最后,善用评价工具,以及大数据、云平台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综合评价。例如,教师可以运用档案袋评价法,通过搜集各种原始材料,记录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努力,分析其中的不足,从而有利于开展全面的总结和反思活动。

综上,在开展高中思政课劳动教育社会实践项目中,教育者应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核心,围绕项目规划、项目开发、项目实施、反思总结四个阶段的要点设计和实施项目,并重点考察主题内容、实践形式、集体协作、榜样示范、评价反思五个核心要素的落实情况,提升教育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jcj_kcjcgh/202007/t202

00715_472808.html,2020-07-09.

[2] 胡君进,檀传宝.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观与劳动教育观——经典文献的研析[J].教育研究,2018,39(05):9-15+26.

[3] 鲁品越.劳动的三重价值是劳动教育的主题[J].劳动教育评论,2021(01):11-21.

[4] 王飞,徐继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2):12-19.

[5] 王北生.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与现时代[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4:13-14.

[6] 马卡连柯.论共产主义教育[M].刘长松,杨慕之,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2:236.

[7]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探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4.

[8] Barrows,H.S.,MD,& Tamblyn, R.M.,BScN.Problem-based learning: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M].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1980:1-17.

[9] 苏霍姆林斯基.论劳动教育[M].萧勇,杜殿坤,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186.

[10] 刘济良.价值观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14-215.

【责任编辑  郑雪凌】

作者:梁婉雅

上一篇: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下一篇:法律问题的银行理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