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2022-07-03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创新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兼顾社会需要,以社会服务换取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目标体系的构建、内容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构建。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1:

论知识经济背景下高校教学创新的路径选择

【摘要】高等院校教学创新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搞好高校教学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本质要求。针对西藏大学教学创新的现状,论文从更新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教学具体环节和平衡教学创新三大利益群体利益诉求等角度对西藏大学教学创新作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在汲取国内外教学创新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西藏高校实际,以教学创新研究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使西藏高校教学工作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推动西藏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知识经济;教学创新;现状;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在人类面临知识经济的今天,国际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结蒂,国际竞争的核心是以人才为核心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人才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资源。

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大学生的素质期望值逐渐提高,大学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性人才”,更重要的是为社会输送“创新性人才”。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学教学创新的水平。基于此,近年来,西藏大学在教学创新方面做了大量科研工作,如“提高教学质量研究”、“西藏大学创新性人才培养新模式”等,取得了一定成效,遗憾的是“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也只是数量上的加加减减、相近学科内容和课程上的合并,而缺乏教学观念上的实质性突破和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1并且“与人们的愿望相比,现代大学教学改革的现状却令人忧思”。2有鉴于此,笔者认为,要切实提高西藏大学教学创新与改革的实效性,除科学把握教学创新的各个环节外,更重要的是创新教学观念,以提高教学创新主体积极性主动性。大学教学创新必须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基础之上,建立一整套由多学科共同关注的评价管理体系,以平衡各方利益诉求;同时,应把大学教学创新与改革置于多学科的视野中,实现多学科的“视域融合”,只有这样,才能对高校教学创新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从而为教学创新与实践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基于以上认识,本论文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具体环节创新、以及平衡大学教学创新三大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三个维度进行了探讨,以期对地方高校教学创新提供一定参考。

一、教学创新的概念界定

教学创新是一个新的学术概念,目前,学术界对此未形成一致认识。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此概念作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教学创新“目的论”、教学创新“活动论”、教学创新“过程论”和教学创新“本质论”。

教学创新“目的论”从学生创新性素质提高的角度来界定教学创新,认为“教学创新就是通过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3这一界定强调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手段和途径,教学创新应主要关注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素质的效能方面,而教学对教师的影响则处于次要地位。教学创新“活动论”从教师的角度来界定教学创新的概念,认为教学创新是一个教育活动,其关键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创新性活动,以及在教学创新实施过程中获得的经验积累、教学反思和自身发展,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这种观点的“教学”主要是指教师主体的能动活动。卢炳惠认为:“教学创新是主体(教师)更好地实现教学目的而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对当前教学各个环节进行必要变革,以使教学活动得以更新和发展的这样一种变革行为”。4与上述两种概念不同的是,教学创新“过程论”强调教学创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创造性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的学习过程真正成为一个主动的过程、创新的过程、个性化的过程”。5这种观点的关注点是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强调教学过程中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按照“主体性教学”的观点,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是学生掌握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增长,从这一意义上来讲,教学创新“过程”论调和了以上两种观点。教学创新“本质论”认为教学创新是教师对教学问题的创造性解决,教学创新就是创造性教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一定的教学技巧,帮助学生学习新知识,并使得这种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学会将其已经掌握的东西应用到新问题的解决上”。6这一观点把现代认知心理学“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概念引入教学创新的概念中,认为教学创新是指教师把创造性问题解决的办法和技巧运用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之中,教师教学的目的是教授学生创造性问题解决的技能。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学创新是指教学主体(主要指教师和学生)在具体教学实践中,遵循教育和学习的内在规律,在当前教学的各个环节渗透创新思想,以创造性的解决教学问题、促进学生自由全面发展和教师自身价值的实现,从而使教学活动得以不断更新和发展的活动。

二、西藏大学教学创新现状及问题

(一)教学理念方面。教育理念是教学创新的核心,它规范着教学的全过程,制约着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具体措施的有效实施和教学效果等。

相对于教育发达地区而言,西藏大学教学创新理念还比较滞后,固守传统教学观念,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比较严重。部分教师教学创新意识薄弱,动力不强,安于现状,得过且过。在人才培养方向上,“单一的专业教育”比较普遍,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对全面素质教育缺乏理性认识,从而造成教学的专业面过窄、功利性过强和学生的知识单一。另外,相当一部分教授、副教授不接课,只做科研。目前,西藏大学教授、副教授所占比例较小,而一些教授副教授不授课的现象又加剧了这个矛盾。应该指出的是,西藏大学大部分教师创新意识较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自身水平。

(二)教学具体环节方面。整体上来看,西藏大学在教学目标设定方面主要是培养“靠得住、留得下、用得上”的人才目标,这是一种面向西藏,服务西藏的目标设定。教学内容以教材呈现、联系实际为主,教材的选取较为合理。很大一部分教师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结合西藏实际,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引导、感染学生,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但也应该看到,一些教师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等还很落后,不能适应新形势下西藏大学教学的实际需要。例如,有的教师还是固守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只是单调的“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和权威,学生很少有自由思考的空间。课堂教学完全以多媒体为基本内容,简单呈现教材,照本宣科,没有必要的扩展和有学生参与的讨论,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其结果是学生学习的目的简单化、功利化,上大学不过是为了取得毕业证,上课不过是为了期末考试过关。

(三)教学创新三大利益群体的利益诉求方面。教学改革的相关利益群体主要是三类:(1)教师和学生是核心利益群体。学生是教学创新效果的直接体现者,教学创新的成功意味着大学有更高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意味着学生毕业文凭的升值,也意味着学生能够有更好的就业前景和更高的未来收益。教学创新的失败则意味着大学整体教学质量的停滞或倒退,同时也意味着学生素质的停滞或倒退,毕业生就业前景和未来收益受到极大制约。(2)教学领导与政府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利益群体。教学领导主要包括学校分管教学的校长、教务处长及各学院分管教学科研的院长等。教学领导是教学改革与创新的组织者、参与者和协调者。教学创新的成功意味着教学领导能得到更多的升迁机会,也会得到更多的尊重与肯定。政府则是教学创新的决策者。政府拥有教学资源的分配权,教学改革的经费和大学人事控制权,决定着大学学科发展和专业设置等。(3)产业界是教学改革的次要利益群体。从产业界的角度来看,大学生是产业界未来的劳动者,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产业的效益。因此,产业界也为给大学教学改革与创新提出要求,甚至作出相关决策,使大学教学改革朝着有利于产业界的方向发展。

在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创新中拥有的权力是极为有限的,学生甚至在教学创新中没有或者很少有自己的选择,是教学创新中的权力最低者。教学领导在大学内部来说,是最大的权力拥有者,而从社会整体来说,政府拥有教学改革的最高权力,产业界有一定权力。西藏大学教学创新的三大利益群体拥有的权力分布大致如上所述。

三、教学创新策略

(一)教学理念创新

一是办学指导思想应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创新为核心”。教学工作始终是高校最经常、最具实际意义的中心工作,理应成为也应该成为学校一切工作的中心,其它工作应当为教学工作提供优质服务。教学质量提高的动力不在于不断进行教学改革,而是形成一套制度体系,转变思想观念,真正把教学工作放在中心位置。在教学实践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的需要,适时进行教学创新,真正把教学创新放在核心位置。为此,应该把教学工作和教学改革列入校领导工作目标,摆在工作议程上,校领导应加大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力度,常抓不懈。

二是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全面素质泛指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整体表现水平,包括人的知识、能力、道德修养等方面的内容。其实质是突出人的主体性,着眼点在于培养学生质的、整体上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以增强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要真正树立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观念,必须转变学校从“专业对口”向“全面适应”的思想。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要扩展自己知识面,增强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和心理素质,以自身为榜样,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从学校的层面来讲,在专业设置上应拓宽专业面,增强社会适应性;课程设置上,要强化基础,拓宽知识面,压缩专业必修课的数量,增加选修课比重;应减少闭卷考试,增加开卷考试,在题目设置方面注重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淡化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等。

三是树立内涵式发展观。内涵式发展注重学校内部潜力的挖掘,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这种发展观符合高校发展的一般规律,强调在规模稳步扩大的基础上,优化学校结构,从而促进教学质量和学校效益的提高。要真正树立内涵式发展观,必须增强质量意识,要认识到高校教学质量不仅仅是学生学习成绩或某方面专业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学校专业设置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课程设置能否反应最新科技成果、人才培养目标能否适应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二)教学具体环节创新

教学具体环节创新主要指教学目标创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创新和教学评价创新,它是教学创新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决定着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效果。

1、教学目标创新

教学目标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学目标制定创新。教学目标制定的主要原则是切合实际。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制定必须认真研究课程目标和教材,在结合教师自身特点和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上,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设备、环境等,使教学目标真正符合实际。二是教学目标内容创新。要做到教学目标内容的创新,首要的一点是教师、学生、家长和教学管理者摒弃“应试教育”的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观念。教育目标内容的创新应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方针,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三是教学目标实施创新。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教材知识和社会因素,使教学目标既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又与人的身心健康发展相适应。

2、教学内容创新

教学内容创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组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不是对教材内容的完全呈现,教师不能拘泥于教材,而应该在不违背教学规律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对教材进行改造和重组,把教学目标安置在教材中,重新编排教材内容结构,使其具有多样化的特征,功能更加齐全,从而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第二,强调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是说只有走出校园,走进社会才是真正的实践,只要是学生运用理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就是实践。为此,教学内容应增加实践课的内容,营造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大胆运用理论思考身边活生生的事例。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意增加能够促进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的开放性内容,把饱含创新理念、创新思想的教学内容传授给学生。第三,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重视超前性的教学内容。所谓超前性,即教学内容具有发展性和前瞻性,现在教授的内容不至于在未来社会落伍;也指教学中应适当超前讲授对以后学习有帮助的内容。重视超前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减小了新旧知识之间的障碍,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能在较短时间内掌握更多知识;另一方面“允许教师跳跃式地进行教学,省去讲授哪些已经陈旧的不必要的知识内容和方法,这十分有利于学生大脑的开发和智力的培养”。7

3、教学方式方法创新

第一,广泛采用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反思性教学等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主张教师要营造一种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探究学习环境,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帮助学生在探究中明确方向。体验式教学指的是教师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情景,在情景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和科学的认识。这种教学方式建立在生活情景理论和心理情感理论基础之上,在情景体验中,学生是以教学过程主体的身份参与的,这有利于学生发挥主动精神,真正对自己的学习负责。反思性教学既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又强调教会教师教学,二者是相互联系的。这种教学方式“以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出发点;以追求教学实践合理性为动力;同时也是全面发展教师自身的过程”。8

第二,重视和采用现代教学技术。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运用要求教师真正实现从教授为主向辅导为主的转变,高校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使教学更加生动、直观。教师可通过自学、参加培训等方式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学校可举办不定期的培训班、教学技能大赛等方式,提高教师使用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必须明确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是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更易于学生接受,绝不是只追求声像感官享受的“花架子”工程。

4、教学评价创新

传统教学评价只重视对教学的评价,很少或忽视对学生的评价。教育的实质是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应把对学生的评价放在显著位置。对学生评价的创新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视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这种评价方式偏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把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学习过程中。二是对学生的评价应当全面、客观、公正。改变过去以一个或少数几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做法,对学生采取全面测评的方式进行评价,既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创新实践能力的提高,又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道德素质等方面的提高。在评价过程中,不以某个教师的好恶为根据,而应该以所有相关教师的综合评价为准。三是评价方法应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评价方式,要充分考虑学生自己的评价,形成一种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参与的互动评价机制。对教师的评价:一是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制度。应摒弃自上而下的教师评价方式,建立一种包括自下而上的教师评价、平级教师之间互评和教师自我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二是注重整体性教学评价。对教师的评价不仅仅只看重上了多少课,也不仅仅是做了多少科研项目,而应该从总体上评价,把教师教学质量和参加教改项目的效果等作为职称评价的硬性指标。

(三)教学创新三大利益群体的权力制衡

如前文所述,教学改革与创新主要存在教师和学生(核心利益群体)、学校领导和政府(重要利益群体)和产业界(次要利益群体)三大利益群体。现实中,三大利益群体的权力是不平衡的,作为核心利益群体的教师和学生拥有的权力极为有限,极大的制约了教师和学生参与教改的积极性。因此,探索三大利益群体的权力制衡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1、构建和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现实中,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创新中的利益表达不通畅,这严重束缚了教学创新的顺利进行,亟需建立一种长效、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保护各利益群体合理的利益表达权利、规范和制约不合理的利益表达行为(尤其是强势利益群体的非制度化利益表达行为)。为此,政府和教学领导应该转变观念,实现权力中心的适度下移,以学术权力为核心,扩大院系自主权,加强基层自主适应能力。教师和学生应该增强利益表达意识和能力,通过提高自身素质,在与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利益博弈中争取更多自主权。合理的利益表达机制的建立还应当重视利益表达渠道的规范化、制度化和利益表达方式的多元化。利益表达渠道的制度化就是通过制度设计将利益组织化表达和公开舆论表达结合起来,使各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在制度中都占有应有的位置,同时保证合理的非制度利益表达(主要指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表达)有一定空间,从而为教学改革各利益相关者的合理利益表达提供一个良好平台。多元化的利益表达既满足了完善大学教学改革利益表达机制,又能促进大学教学改革民主化的发展。

2、权力制衡的可能途径

权力制衡指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机构、制度等,约束和规范各权力主体的行为,实现权力结构上的均衡和权力关系上的相互控制、相互制约。大学教学创新中的权力制衡的关键是在对各利益相关群体的权力进行合理定位的基础上,保护好弱势利益群体的利益,监督和制约强势利益群体的权力。具体来看,可能的实现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合理定位权责,避免各利益群体的越权、侵权行为。在理清大学教学创新各利益群体权力关系的基础上,通过制度的方式明确规定各方权责,划清权力边界,使权力主体的地位及行为制度化,对越权、侵权行为严肃处理。二是提升教师权力和保障学生权利,实现教学创新系统内部的权力制衡。“我国现代大学制度权力分立模式已经成型,但高层权力特别是行政权力实际运用往往缺乏强有力的横向权力制衡,导致泛化”。9要改变这种现状,可从教师权力的提升和学生权利的保障两个方面看。从提升教师权力的角度讲,教师利益表达的最主要渠道是学校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升教师权力就应该切实发挥教职工代表大会的作用,重视教师的意见。为此,一方面要保证教职工代表大会开会的时间、频次和代表的广泛性;另一方面,加大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决策,尤其是教改决策的权力,重视他们提出的教学改革方案等。三是构建和完善问责制,实现教学改革系统外部的权力制衡。大学教学创新问责制的建立就是在教学创新各利益群体存在卸责的情况下,通过责任追究保障教改的顺利进行,它包含明确权力、明晰责任,以及经常化、制度化的问责、质询等方面。大学教学创新问责制的建立,从法律角度保障了教改各利益群体的合法权利,对“越权”、“侵权”行为采取强硬的法律惩罚措施,能够切实保障教学创新的顺利进行。

结束语:

教学改革与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长时期内,通过各方通力协作、共同努力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本论文从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具体环节创新、以及教学创新三大利益群体权力制衡的角度,结合西藏大学实际,提出了一些具体策略措施。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所限,文中不乏遗漏和偏颇之处,敬请同行不吝赐教。

注释:

①李静、赵伟:《论大学教学改革的文化视野》,高等理科教育,2003(03)。

②孙泽文:《现代大学教学引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1页。

③辛自强、池丽萍、俞国良:《创新教育的系统观》,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④参见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⑤危晓音、黄秋兰:《教学创新浅议》,江西教育科研,2000(12)。

⑥In:Gurteen D.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creativity.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September 1998,2,(1)35-44.

⑦张鲁阳:《论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机械工业高教研究,1997(03)。

⑧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3-5页。

⑨刘爱东:《大学内部管理权力制衡的历史考察和现实选择》,中国行政管理,2007(06)。

参考文献:

[1]张武升:《教育创新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3]辛自强、池丽萍、俞国良:《创新教育的系统观》[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

[4]朱开群:《对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辩证思考》[J],山西教育,2000(19);

[5]卢炳惠:《教学创新及原则研究》[J],重庆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1);6.卢炳惠:《教学创新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02年;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2年西藏大学校级教改项目《西藏大学教学创新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XZDX2012JG18。

作者:觉安拉姆 张金洪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2:

关于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若干问题的探讨

摘要:高校实践教学创新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兼顾社会需要,以社会服务换取实践教学空间。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包括目标体系的构建、内容体系的构建和评价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实践教学创新;前提条件;关键

收稿日期:2011-08-24

基金项目: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立项项目(2009620);济南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Z0904)

作者简介:张素玲(1968-),女,山东临朐人,副教授,硕士,从事高等教育研究。

高校的实践教学一直以来都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一方面,没有人怀疑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家普遍认同实践教学是高校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有助于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实践教学又常常依附于课堂教学,既缺少专职教师,也缺少规范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评价,在时间上缺乏连续性,在形式上普遍存在僵化单一的问题。多数高校的实践教学既无特色,又无实际内容。因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理应成为目前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的前提条件

1.高校实践教学创新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

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目前高校越来越多地担负起学术研究和服务社会的职能,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因为教育毕竟具有社会性,不能无视社会的需求。但不管是进行学术研究,还是发挥服务社会的功能,高校都应时刻牢记育人是自己的主要任务,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人格养成和终身发展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因此,高校的实践教学创新应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人的发展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是内外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外因要通过内因而起作用。“人,只能通过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在这一过程中如有丝毫的强迫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1]。为此,在实践教学中应把学生当做能动的主体,离开了学生自己的努力,一切教育的作用都将荡然无存。只有在教育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实践教学要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帮助他们体验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只有这样,才能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张扬,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展现,确保教学充满活力。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其个性千姿百态、千差万别。实践教学必须尊重每一个生命体的独特性,包容、理解、成全每一个生命体,努力把学生禀赋中所具有的内在而真实的力量激发出来,促使他们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自由发展。关注学生的需要是教育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并给予学生自由的发展空间,培养其用专业知识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只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才有助于学生重新整合专业知识,从而发现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及时进行弥补;才能使学生真正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并了解民生、民情,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會适应能力;才能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才能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的人格进一步得到完善,让他们体验到学有所长、学有所用的喜悦,从而全面提高他们的才干。

其次,应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

教育只有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教育。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个人成长奠定成熟的人格基石。大学教师不仅应该是学生学术上的引路人,也应成为学生道德人格上的楷模。专业素质和学业成绩只是考核人才的一个基本条件,正直、诚信、谦虚的品质、学习能力以及交往能力同样是考核人才的重要条件。当学生进入社会后,他们可能会看到很多不良的社会风气,在实践教学中只有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让学生懂得如何去做一个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责任感的人,才能增强其免疫力,使其不被某些不良社会风气所同化。

第三,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是人类进步的动力,也是大学应遵循的办学理念之一,更是一所大学的灵魂。现代大学不是一个职业养成所,仅仅教给学生谋生的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大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要帮助学生养成终其一生不断地追求学问的良好习惯。大学教师的首要任务是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此,教师不仅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还要在实践活动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开辟空间。

2.高校实践教学的创新应以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

缄默知识是在20世纪50年代末由英国

哲学家波兰尼首次提出来的。1958年波兰尼在《人的研究》一书中明确提出人类有两种知识: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根据波兰尼的论述,显性知识可以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传授获得,主要体现为书本知识;而缄默知识要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来获得,主要体现为个体知识。“如果要想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意识、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只向他们传递显性的知识成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让他们掌握信念、概念、框架、方法与技巧等缄默知识”[2]。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我国高校近几年特别强调的培养目标。从这一角度看,实践教学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或补充,还与课堂教学是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如果缺乏创新性,就难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高校应以缄默知识理论为指导开展实践教学的创新。

3.高校实践教学要兼顾社会需要,以社会服务换取实践教学空间

实践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要建立优秀的实践教学基地。自实施扩招政策以来,很多高校都面临着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的困境。很多单位不愿意大量接收实习生,怕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如何为学生找到理想的实习基地,是实践教学改革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因此,高校应抓住机遇,走出象牙塔,加强与社会各界的合作,为学生的实习和专业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实践教学只有争取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帮助,才能让学生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就应用心理学专业而言,该专业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学生只有走入社会,才会更加深切地感受到心理学的魅力。因此,该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采取与社区合作的方式,以“服务社会、多方共赢”为原则,争取得到政府的支持,用服务换取实习空间,解决实践教学基地缺乏的问题,并为实践教学的长期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为社区居民送去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健康服务,促进社区居民心理的健康发展,以促进社区的和谐和社会的稳定,还可以根据社会需求不断调整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上述实习活动可以根据社区的需要安排教学的内容,使实践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的关键

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兼顾社会需要,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高校实践教学创新的关键。

1.目标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是对实践教学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规划,是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重要前提。高校实践教学要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围绕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使学生重视缄默知识的学习,

利用自己的经验与现实对话,开展探究性学习,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就应用心理学专业来说,教育部提出的关于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在教育领域、工程设计部门、工商企业、医疗机构、司法部门、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管理、咨询与治疗、技术开发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该专业的实践教学要以此为依据,定位就业领域,突出实践取向,侧重应用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并以此推动应用心理学专业的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该专业的竞争力和社会吸引力。该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可具体化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1)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掌握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2)了解心理学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接触实际的心理辅导、心理教育工作,增强对应用心理学专业特点的感性认识,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3)了解心理辅导工作的基本程序和常用方法,掌握心理辅导的常用量表、问卷的使用方法和数据的处理方法。4)了解社会对心理学的需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作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事业心。5)让学生学会自主选择实践课题,力求达到人人能够独自开展实践研究活动或带领一个团队开展实践研究的目标。

2.内容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

内容体系的构建要遵循学生个性化缄默知识形成的规律,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为依据,将实践教学环节划分为多个模块,强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注重学生个性化经验的形成,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课程实践模块

实践教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教学环节。学生在实践教学阶段运用的知识来自于专业课上的学习积累,所需的工作技能也需要在日常中进行训练。只有以教学促实践,以实践带教学,构建教学与实践一体化的模式,才能帮助学生把显性知识的学习和缄默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因此,可以对专业的实践教学任务进行分解,将其细化到各门课程的学习中。任课教师一方面应有针对性地增加实践和实验的学时,压缩理论教学时数,另一方面,应改变“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参与性,采用课题辩论、案例教学、现场观摩、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式,将缄默知识的获得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渗透到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2)见习模块

见习为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专业实践奠定了基础,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个体自身的实践经验为基础,缄默知识也是个体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因此,各专业在学生入学之初,就应该为学生提供见习的机会,使他们获得相关的直接经验,为自己经验的不断增长奠定基础。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见习既可以采取到实践教学单位参观学习,了解实践教学单位心理辅导工作的开展情况的形式;也可以采取在校内外听心理辅导、心理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报告的形式。目的是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专业技能训练模块

专业技能的培养过程也是学生缄默知识形成的过程。技能的学习不同于显性知识的学习,没有学生自身的体验和实践,仅仅靠记忆一些相关的显性知识,是不可能实现的。对应用心理学专业学生的技能要求是:掌握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培养心理咨询与治疗的能力;掌握心理统计与测量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心理实验的设计能力。对于这些技能的培养,除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训练外,还必须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咨詢师培训、学生社团活动、专题辅导等多种方式,关注学生已获得的缄默知识,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认识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为学生的实习奠定基础。

(4)实习模块

实习是学生不断更新缄默知识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的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心理学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的各个方面,行业分布广泛。因此,心理学专业的实习应具有多元性。城市社区作为社会的基层组织,分布广,需求大,特色鲜明,可以考虑与政府合作,选择社区作为实习基地,这样一方面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学生实习难的问题,体现了以社会服务换取实践教学空间的理念。实习包括在实践教学单位通过各种方式开展心理科普知识宣传,如参与社会调查、团体辅导、设计制作和发放科普宣传品、参与科普网站建设与维护、在线咨询等;还可以对社区居民的心理状况进行调查并为其建立心理档案,协助社区建立心理咨询室;也可以独立开展或协助其他同学开展心理辅导工作等。

(5)科研训练模块

设置科研训练模块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同时能够帮助学生建构自己的缄默知识体系。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课程论文、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学生科研立项、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等。还可以结合项目组承担的课题和师生在教学、实习过程中发现的课题,引导学生立足现实,开展研究;也可以设立专业实践教学的自选项目和招标项目,要求学生积极参与,自主研究,引导学生参加不同层次课题的调研活动,撰写调研报告和文献综述;应鼓励学生根据课题确定毕业论文的选题,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完成毕业论文。

3.评价体系的构建

实践教学评价是根据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教学活动及其预期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对教师和学生具有监督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反映出实践教学的效果,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激励作用,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有助于促进实践教学目标的达成。但如果评价指标设计不合理,就难以准确了解人才

培养的质量,更难以发挥教学评价的激励作用。在“以人为本”理念的指导下,实践教学评价要关注每个学生发展的差异性,并体现评价的全面性。

(1)评价内容要有针对性

在影响实践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有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不对这些因素做出评价,评价就会失去实际意义。有些因素是次要的,忽略了这些因素,并不会影响评价的结果。主要应针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绩效进行考核。学习态度主要包括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出勤情况等。工作绩效主要包括学生在实践中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情况等。

(2)评价形式多样化

不同的评价方法各有其优缺点,且都有其适用的范围。实践教学评价注重过程考核和能力测评,采取笔试、实际操作、课程设计、现场答辩等多种形式,并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完成教学实践任务,根据其创新程度给予学分奖励。

(3)评价成绩采取累积制

累积制是指将学生在不同时间段的实习成绩和学生的课程实践、见习、实习、技能训练和科研训练五个模块的成绩累积起来,对学生的成绩进行综合评定。

(4)评价主体多元化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指参与学生实践学习评价的不仅有学校和实践基地的指导老师,还要有实习组长、实习同事和学生个人等,力求全面评价学生,做到目标考核和过程考核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29.

[2]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243.

〔责任编辑:张华〕

作者:张素玲

学校心理学教学创新论文 篇3:

组织行为学视阈下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意愿的述评

摘 要: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教学创新特别是课堂内的教学创新对课程开展、学习效果、人才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怎样增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创新的主观意愿成为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对高校思政教师的课堂教学创新意愿进行述评,为进一步探讨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意愿影响因子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堂教学创新意愿 组织行为学

一、组织行为领域内的创新行为

“创新”这一概念最早产生于经济学领域,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34年将创新定义为“运用发明或者发现促进经济发展”。熊彼特认为创新包含五种形式:(1)新产品的引进;(2)新生产方法的采用;(3)新市场的开拓;(4)新原料的取得;(5)新产业组织的推行。之后,大量学者致力于对创新进行研究,纷纷对创新给出自己的概念界定。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就是对现有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并使其成为真正的资源,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创新是可以学习和训练并且能够实际操作。综合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创新是指在稳定环境中进行各种要素及其组合的改变,从而达到更高的收益。早期对于创新的研究主要涉及技术创新与组织层面的创新,直到组织行为学在学术界的兴起国内外学者才开始关注个体创新的行为研究。国外学者west(1987)最早就个体层面进行了创新概念的界定,他指出“当组织面临新任务或环境变迁的挑战时,个人采取创新行为包括重新设定目标、计划达成方法、时间、资源供给来源甚至人际关系等,以达成个人期望的绩效。”从以上的定义可以看出,West将个体创新行为看作一个过程,此后多数组织行为学家仍持相同或者相似的观点。Janssen(2000)认为,创新行为是指为了提高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绩效,员工有意的创造、引入以及应用新方法的做法。Van der Vegt等人提出,创新行为是指个人在任一时间产生新想法、推行想法以及实践想法的过程。Jeroen(2007)等人认为创新行为就是对新的、有用的想法、过程、产品、程序的发起和应用。基于以上对创新以及创新行为的定义,笔者认为创新行为是指组织中的个人在工作中所表现出的以往未有的行为,并且包含了一整套流程。

二、教学创新意愿的相关研究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国内外对于教学创新意愿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从上面有关创新的论述中,可以看到“新”与“变”是其核心概念,因此将创新概念应用到教学领域,由于各个学者的研究视角、侧重点、研究目的与研究工具不同,其对教学创新意愿的界定也有所差异。Ritchhart ( 2004 ) 认为教学创新意愿从教师层面来讲,必须有助于技能、知识的获得与了解,也就是说,既要有创新,又要有效能;而从学生层面来讲,教学创新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局限与课堂或者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学会真正的学习,并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台湾地区学者张世忠 (2002)则指出,所谓教学创新是指教师不固守传统或原来的教学方式,能够因时因地制宜更新或变化其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并培养学生的创新思考和能力。上述学者对于教学创新意愿的认识,侧重于从教师自身出发探讨教学创新意愿。然而,也有的学者从教学创新意愿的接受者,即学生需求出发来定义教学创新意愿。例如,李惠敏(2003)认为,教学创新的关键在于与过去传统教学被动接受、以教师为中心传授知识的教学方式不同,教学创新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的想法及其与教师的互动,透过多元化的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研究者认为,从组织行为学角度思考在教师教学创新意愿实施的过程中,学生主体和教师主体是同等重要的。因此,笔者将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意愿定义为高校思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与个别差异,因时因地制宜的改变教学方式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其学习效能,提升教学品质,从而更有效的达成教学目标。

三、影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的因素

影响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创新最重要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大的部分:教师个人特性因素与情景因素。

1.教师个人特性因素。教师个人特性因素属于内在条件,主要可分为三项(吴明崇,2002):一是能力:指教师先备的基础与心理,例如:爱心、耐心、想象力等;二是发展:指教师愿意接受改变的心理,也即具有开放性,以及追求创新所需的抗压性;三是动机:指自我概念、人格特质、教师本身的意愿投入等心理学的概念。

2.教师所处情景因素。教师所处情景因素主要是指教师所处外在环境的特性,可分为4项:

2.1师生良好的互动环境:在前面的论述中层提到,在教师教学创新中,学生主体是很重要的因素。教师要学会观察学生,倾听学生的想法与意见,获得学生的反馈,并不断的进行自我反省,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师生沟通环境,才能不断在教学上实现创新。

2.2多媒体教学环境: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的能力,是指教师除了能借助传统教学媒体,例如黑板、图片、模型、影片等外,能借助信息技术将平面书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有影响有声音的立体知识,通过调动身体的各种知觉器官来加强学习效果。并能够结合相关资源,或用教学媒体,以期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2.3学校环境:教师所处的学校环境,尤其是教学环境,会极大的影响教师的教学创新意愿。如果教师处在一个与其有共同的教学理念、看法、目标,并且创新氛围浓厚的的团体组织内,就可以與其他人员相互学习、交换心得,取长补短,实现学校整体教学的创新。

2.4社会环境:指教师的教学创新意愿受到社会普遍价值观与氛围的影响。教师认同从“做中学”的价值观,并建立模式改变社会对教师教学的看法,同时社会的肯定与认同也会反过来影响学校内的教学创新意愿。

参考文献:

[1] Sehumpeter, J .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M].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34.

[2] West, M A A. Measure of role innovation at work[J]. British Joumal of Social Psyehology, 1987 (26) :83-89.

[3] Jassen ,O . Job demand, perception of fit indexes in covariance structure analysis: conventional criteria versus new alternatives[J]. Structure Equation Modeling,2000,6, 1-55.

[4] Van der Vegt, G S.& Jassen ,O. joint impact of independence and group diversity on innovation [J].journal of Management,2003,29:729-751.

[5] Jeroen,P J de J, Dearme N, Hartog D. How leaders influence employees’ innovative behaviour [J]. EuroPean Joum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07, 10(l):41-6.

[6] Ritchhart, R. (2004). Creative teaching in the shadow of the standards[J]. Independent School, 63(2), 32-40.

[7]张世忠.教学创新-应用与实例.台北市:学富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2.

[8]李惠敏.一位国小五年级社会科任教师教学创新之研究.台东师范学院教育研究所硕士论文[D],台湾地区台东县.2003.

作者简介:贾广涵(1988—),女,吉林四平人,华南师范大学助教,辅导员,硕士,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贾广涵

上一篇:历史文化中大学语文论文下一篇:高中政治课社会实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