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优化提问管理论文

2022-04-21

摘要:当前,很多高校教师都觉得学生越来越难管,教学质量不断下降。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在总结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和学生种种“不良表现”的基础上,从教师、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堂优化提问管理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课堂优化提问管理论文 篇1: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方向和实效性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明确小学语文课堂优化方向、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追求的重要目标。而要想实现该目标,便要求教师遵循课程标准、学生需求、教学实际等要素来进行教师教学语言、教学结构及教学方法的优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并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方向;实效性

一、语文实效性课堂

新课改中明确指出:语文不仅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一项重要的交际工具。并且语文作为小学生学习母语的课程,只有实现汉语言文字的有效学习,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同时也对学生的终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提升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便十分关键。当中就教学目的性而言,小学语文课堂实效性是指通过系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使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突出其主体作用,最终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效果。也就是说,开展语文课堂教学的本质便是为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那么,教师开展的语文教学首先应当是一堂品味课,让学生在经历研读、识记、理解等过程后受到文章感染,实现情感的同化与思想的提升;其次语文教学还应是欣赏课,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美进行感悟与发现,包括思想美、语言美等,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再次,语文教学应是趣味课堂,需要教师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学习,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而言之,具有实效性的语文课堂应是丰富且具有内涵的,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充满激情地展开语文学习,并在当中掌握知识与提升能力,才可达到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优化方向及策略

(一)教师教学语言的优化

课堂教学中最为关键的就是语言,其中不仅包括教师的教学语言,还有学生的学习语言,只有双方实现有效的互动,才可实现有效教学。其中针对教师教学语言而言,其是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性决定性因素。在笔者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导语部分。人们常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只有进行巧妙、恰当的导入,才为整节课的良好教学奠定基调。导语的设计,应当体现出课文的要害,也要导进学生的心坎。对此,教师应当对教材展开深入研究,并且尽可能地涉及更为广泛的知识,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让学生自己学起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二是课堂教学部分。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教师已经开始意识到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去引导学生学习,但需考虑课堂教学时间的局限性与语言与教学方法的适用性,采用简洁、合适的语言同学生进行互动。如课堂提问便是一种十分常见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师要将其看作一种技巧与艺术,抓住全文中心思想来进行提问,在启发学生思维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三是课堂评价部分。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教育的成功依赖于信任与真诚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安全与和谐的课堂氛围。”对此,教师更应该运用一些真诚、鼓励的语言来评价学生,使其更为积极地思考与参与课堂活动,努力改善自身学习中的不足。四是过渡部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几个知识点串联讲解的情况,或是一个知识点向另一个知识点过渡的现象,需要教师巧妙地运用一些过渡语,包括“接下来”“那么”等,让整节课进行下来是十分顺畅与完整。五是小结部分。一段既得当又有深度的结束语可为不同环节乃至整节课的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并且给学生留下无尽的启示语回味。对此,教师要在有效掌握各环节以及整个文章中心的基础上进行结束语的设计,利用充满艺术性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求知心,激发学生对语文的热爱之情。

(二)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

在现代教育学理论中,教学结构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并且也是一个具有复杂性与系统性的概念组合。在一般情况下,教学结构主要包括思维方式、教学方法、能力培养模式、教学信息传播渠道等内容,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也同样由这些要素所构成,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独立特点。在笔者看来,要想对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便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要明确对课堂教学结构进行优化的理论内涵及重要意义,改变对传统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并将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当作语文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口;另一方面,便是需要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通过查阅文献、书籍以及网络信息等手段,广泛学习不同的、具有科学有效性的教学方法,同时致力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有就是强调学生能力训练与综合素质均衡发展,逐渐培养起学生主动思考、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使语文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学信息的单向传播,而是通过提问或是单元教学的方式,紧密联系教学内容与学生思维。此外就是关注评价语言的正确使用,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動性,克服因个人原因导致的母语运用能力上的偏差,切实促进学生听力、口语、阅读、写作等多方面的能力。

(三)课堂教学方法的优化

1.双向提问,共同扫除课堂知识盲点

受新课程理念影响,教师应当采取双向提问的教学方式,促进师生间的交流,进而在帮助教师更为全面地掌握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提问热情,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心与引导,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教师在向学生提出问题后,还要给予其一定的思考时间,鼓励其在遇到不懂的地方要及时提问请教,实现对文章的有效理解。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一文时,首先教师可让学生对课文展开自由阅读,明确文章主要内容。而学生在经过阅读后,也会知晓“弓箭手在未使用弓箭的情况下射下了一只鸟”的文章内容。这时教师便可趁机向学生提问:“为什么弓箭手在未使用弓箭的情况下会射下一只鸟呢?”而学生经过再次阅读课文且加以思考,便可得知“受伤鸟儿对可以致命的弓箭十分畏惧,进而在遭受惊吓后没有力气飞起来,最终掉了下来”。同时文章中也出现了一个生词——“愈合”,学生便可就该词向教师请教,教师也可趁此向学生普及一些关于战国时期魏国的历史知识。在经历这样的双向提问后,学生的学习热情便会更为高涨,同时也对所学知识做到了全面理解。

2.创设情境,加深学生知识理解程度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课文都是描写自然景色与生活场景的,若仅是通过阅读文字来展开对文章的分析,便很难体会到作者思想感情与文章主旨,同时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难以激发。基于此,教师可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发挥自身创造力与想象力来深刻理解疑难问题,并强化记忆。例如在教学《游山西村》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借助多媒体技术来进行对应情境的创设,要求学生在观察相应的图片、视频以及动画等内容后,说出自己的想法与见解。当中由于小学生的认知水平较差,知识面不够广泛,对当中“萧鼓”“鸡豚”“腊酒”等词无法理解,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丰富画面,对诗词大意进行猜测,再落实到具体的词汇上去,帮助学生之间理清文章思路,并知晓这些词在诗中的有效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培养其丰富的想象力。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切实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便必须从教师教学语言、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优化。教师采用合适的教学语言,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进一步增强师生两者的关系,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同时教学结构的优化可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与学生的观念,进而促进课堂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也是教师的重要责任,需要教师积极加强研究,实现教学方法的不断丰富。

参考文献

[1]姚奕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6(11).

[2]杨爱琼.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7(43).

[3]孟令璐.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艺术的发挥[J].软件:电子版,2016(2).

[4]滕伦兴.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5(7).

[5]吴笑盈.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研究[J].速读(上旬),2019(1).

[6]董會春.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优化研究[J].神州印象,2018(5).

附    注

本文系2020年度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一般课题《小学生课堂教学优化方向和实效性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1788。

作者简介:董聪敏,女,1970年生,河南新野人,一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作者:董聪敏

课堂优化提问管理论文 篇2: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与对策

摘要:当前,很多高校教师都觉得学生越来越难管,教学质量不断下降。针对这一重要问题,文章在总结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和学生种种“不良表现”的基础上,从教师、高校和社会三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该问题的原因,进而提出了解决高校课堂教学管理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教学质量;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冯建国(1976-),男,河北卢龙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李桂花(1977-),女,山东日照人,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山东 青岛 26659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依托学科优势,培养创新性地质人才的教学体系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09226)的研究成果。

一、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

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教育功能的集中体现,是实现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同时也是全面贯彻高等教育方针、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环节。不同学者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有着不同的见解。

Johnson等人认为其“是建立和维持班级团体,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过程。”Emmer认为其“是教师一连串的行为和活动,旨在培养学生课堂活动的参与感与合作感,建立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处理学生问题行为,创设教室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学习。” [1]

戴翠萍认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通过协调课堂内的各种教学因素而有效地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的过程。[2]

孔兵兵等在文献[3]中指出,课堂教学管理是指教师为了保证课堂教学的秩序和效率,协调课堂中人与事,时间与空间等各种因素及其关系的过程。

卢晓春的观点是:课堂教学管理是以现代先进的教育管理思想和教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的,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作为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实现教学过程各要素及其优化组合为基本特征的教学管理实践活动。[4]

可以看出,课堂教学管理的内涵就是要运用各种手段,协调师生关系,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管理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政府管理部门还是各级学校,在这一方面都比较重视,但是到了大学,对这方面的要求似乎降低了。此外,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高校课堂表现出来一些不同于以往的形式。就像有些教师讲的那样,“课堂教学每况愈下,学生不爱听,教师也不爱讲,上课对教师对学生来说都是受罪”。[5]这种状况下,高校课堂的主要表现有:

迟到。学生进教室时雄赳赳、气昂昂,和老师连招呼都不打,满教室找他(她)认为“合适”的座位,丝毫不会觉得难为情。

在课堂随意说话,屡禁不止。“教师上面讲,学生下面讲”,颇有唱对台戏的味道,在被教师批评时甚至公然顶撞。

课堂气氛沉闷,提问时学生大都无精打采,要么一问三不知,要么给个痛快话——以“不会”、“不知道”了事,更有甚者表现出一副不耐烦的样子,好像不会回答问题还很理直气壮;一旦教师出现“跑题”,学生马上精神百倍,兴奋异常。

不听讲,打瞌睡、背单词、看小说(或杂志)、赶做其他课程作业等。大四的第一个学期,大部分考研学生的课桌上都会出现数学、英语或政治复习资料。

玩手机。现在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强,发短信息、QQ聊天、上网、听音乐,几乎每节课都会出现由手机产生的“动静”。有的学生甚至在教师板书时用手机拍照。

在教师讲课过程中,无故擅自离开教室,有些甚至一去不回。

逃课,甚至出现了“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的“潜规律”。有些逃课学生在老师点完名后收到同学发来的类似“老师点名了”这样的信息,点名一段时间之后奇迹般地在教室门口出现,找种种理由变“逃课”为“迟到”。

学习动机不纯。为了取得学分,有些学生在考试期间采用各种手段作弊,交头接耳、夹带、传纸条,试图“蒙混过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述问题已经从个别现象发展为当前的普遍现象,而一般院校比重点院校问题更严重。在这种局面之下,教学质量从何而来?高校课堂教学管理已成为当前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三、原因分析

上述课堂教学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某位教师、某个部门的问题,仔细分析起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

1.教师因素

教师是课堂教学和课堂教学管理的决策者。教师的思想观念、素质高低是能否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管理的关键。

(1)缺乏课堂教学管理意识。在精英教育阶段,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比较高,素质也较好,任课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授知识。扩招后,学生素质“一年不如一年”,而有些任课教师虽然看到这种现象,却没有建立管理学生的意识,同时也缺乏管理学生的方法。[5]另外,高校“重科研,轻教研”,教研在分量上低科研一等。在高校教师的职业活动中,关于教学的研究并不受重视,“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谁就是个傻瓜”的思想观念较严重,这种风气和倾向不利于课堂教学管理的实施。[6]

(2)业务素质偏低。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教师所讲授的课程并不是他最擅长的,业务基础知识不扎实,容易出现“照本宣科”现象,也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部分教师虽也认识到课堂教学秩序的混乱,但由于主要原因出在自己身上,因而底气不足,不能做到“理直气壮”地管理学生,教学效果自然不好。[7]

(3)驾驭课堂环境的能力有限。由于不是师范科班出身,部分高校教师缺乏课堂教学管理理论知识和相应的管理经验,导致出现课堂教学秩序混乱和课堂教学管理的松懈。具体表现为:

1)心有余而力不足。有的教师工作责任心很强,也很想把课堂教学管理好,但往往不能恰当处理知识传授与课堂教学管理的关系,造成师生情感对立,势如水火,一个要强管,一个不服从。

2)吃别人嘴短,拿别人手软。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的实施,使得部分教师担心严格管理学生会导致学生给自己打低分,影响到自己教学业绩的考核或教学评优,从而降低对学生的要求。

3)任课教师的任务就是讲课。部分教师狭义地认为自己的职责是授课,只要把知识讲清楚就算完成了任务,忽略了“育人”方面的责任;有的教师认为大学生已经是成人了,不用天天强调课堂纪律,放松了对课堂教学的管理。

2.高校因素

(1)扩招的负面影响。1977年恢复高考时的录取率为4.7%,2005年高考录取率为59%。[5]这一数据明确说明,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扩招后学生素质的大幅度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导致课堂秩序不好的根本原因。与此同时,师生比例失调、教育资源短缺等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课堂教学质量。

(2)落后的高校教育观念。高校是培养社会需要人才的基地,但许多高校却像企业一样,培养出来的都是量产的“标准人才”。高校服务于社会的观念还没有和社会的需求完全接轨。

(3)对课堂教学管理的忽视和误解。课堂教学管理是高校管理的核心,课堂教学管理本应成为高校管理的重点,而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部分高校管理者看来,课堂教学管理就是课堂教学,二者并无差异,其工作就是在课程统筹安排时确定有教师上课,认为只要管到了教师就必然管到了课堂。对于教师来说,按时上课,维持上课一般秩序,完成教学任务,考出满意成绩,也就实现了对课堂教学的管理。[8]

(4)高校管理体制的制约。高校对学生施行宏观的宽松管理,即只抓大局,不管细节,因此高校课堂里的考勤制度作用不大。这使得学生们肆无忌惮地逃课,忽视课堂纪律,进一步恶化了课堂教学秩序。

(5)“旧”的影响。[3]

1)旧教材。部分任课教师为了备课方便,无视学校关于征订教材的相关要求,一直沿用以前的教材,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没有“与时俱进”,忽略了学生对前沿知识的渴求,诸多“上世纪的实例”直接导致学生对教材、教师和课堂的逆反心理。

2)旧授课方式。现在高校课堂的授课方式仍以教师讲授为主,没有或者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总是担心如果让学生自由讨论,会出现冷场、控制不住、内容讲不完等问题。

3)旧考核方式。以卷面分数评判学生学习效果在高校教育中仍然表现得很突出,许多大学生表示“60分万岁,59不够,61偏多”。卷面分数这种单一的考评方式忽视了对学生品德的考核,使得课堂教育陷入为考试而教育的泥潭。

3.社会因素

(1)独生子女在大学生中的比例不断增加是当前所有高校生源的一大特点。这些80后、90后,一直在长辈的精心呵护下长大,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容忍与谦让,遇到问题固执己见;认为外界事物均应为自己服务,奉行“拿来主义”;平时信心爆棚,遇到挫折时心理准备不足,马上转变为悲观失望。[9]

(2)长期以来,中小学教育片面最求升学率,“以考高分为第一要务”,导致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缩水,降低了待人处事方面的教育和要求。此外,大学生活大多远离父母,出现了“父母管不到,教师不深管”的真空地段,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在高校课堂就明显地表现出来了。

(3)存在高校专业设置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学了能不能很快有用,是不是可以就业是学生最关心的问题。课程内容与社会需求的脱节让学生很无奈,由此导致学生学习心理浮躁,甚至厌学。“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好学坏一个样。”

(4)社会科技发展对学生的诱惑越来越大。现在的大学生,没有手机者寥寥无几;普通工科大三学生的电脑拥有率接近50%,这些电脑的主要作用就是看电影、打游戏、听歌曲和上网;学校周边网吧林立,“通宵”屡禁不止。这些事物占用了那些“抵制诱惑能力差”的学生很多时间,而且极易在学生中间形成“带动效应”。

(5)多媒体技术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以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进入大学校园。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对学生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使得学生对板书教学的兴趣降低了很多,这一情况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更加普遍。有些学生直言,“对板书教学没兴趣”。

(6)“中国不缺人才”的现实。当前,大部分学生上大学的目的很简单——找个好工作,多挣钱。当他们发现在课堂上理论教学远远多于实践教学时,就会灰心失望,将时间和精力转向其他方面,如打工挣钱、参与社交活动、沉迷于电脑游戏等,无形中提高了逃课率。[3]

四、解决对策

教学是培养人才的必要手段,而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只有良好的课堂教学管理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针对高校课堂教学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笔者从高校的内部系统高度提出如下解决策略。

1.学校方面

(1)抓好教育,师德先行。高校应进一步加强师德建设,用师德标兵宣讲、集体师德学习等方式,提升高校教师的课堂教学管理观念,促使高校教师以培养“全面、合格人才”为己任,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全校教师统一口径,加强课堂教学管理,避免出现“同在校园里,处处不同天”的现象。

(2)注重培养,改善条件。加强高校教师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特别是对青年教师,更要重视这方面的锻炼。通过技能培训、教学观摩、讲课比赛等方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鼓励使用先进的教育技术。

(3)完善制度,奖惩分明。通过进一步完善学生给任课教师打分制度、学生座谈会和调研会制度、课堂教学管理的奖优罚劣制度,为教师营造一个合适的教学氛围。

(4)充分发挥教学督导的积极作用。高校教学督导的工作对象大多是年轻教师,很少听那些具有中高级职称教师的课。事实上,他们的课堂上也会时不时出现“突然由研究生代课”、“一节课,半节扯”等现象。虽然学生对这样的事情并不反对,有些学生甚至因为“宽松的环境”而高兴,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做法。要让教学督导给这些教师也念上“紧箍咒”。

(5)群策群力,齐抓共管。要彻底改变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零接触”的状况,通过开展授课教师与学生管理教师的交流活动,大家互相沟通,协作完成课堂教学管理。如实行低年级本科生导师制、高年级本科生导师制、学生管理教师进课堂等,充分发挥教师的管理职能,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2.教师方面

(1)自觉增强教师的历史责任感,做一个负责任的教师。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神圣职责。高校教师必须牢固树立起教书育人的信念,才能在教学活动中自觉地行动起来,将信念转化为动力。

(2)提高业务素质。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是课堂教学管理的基础。崇拜是最大的学习动力。如果高校教师能把课讲得层次分明、绘声绘色,一定能够让学生对老师刮目相看,能够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而所讲授的内容也会被学生吸收、消化。

(3)重视课堂教学管理。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无序的课堂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要把课堂教学管理当作自己分内的事,把它提升到和传授知识同等重要的高度,用优质的课堂教学管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4)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是制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影响课堂环境,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够促进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收到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马会梅.课堂教学管理的心理学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

175-177.

[2]戴翠萍.发挥任课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作用[J].现代医药卫生,

2007,23(13):2054.

[3]孔兵兵,赵永行.高校课堂教学管理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3):75-77.

[4]卢晓春.现代课堂教学管理初探[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7,24(1):

73-75.

[5]吉彦波.“第三世界”高校教师必须加强课堂教学的管理意识[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23(2):36-37.

[6]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88,256.

[7]张进清.论成人高等师范院校有效课堂教学管理[J].高教论坛,

2003,(5):26-29,36.

[8]闵波.学校管理核心:课堂教学管理[J].时代教育,2007,(Z2):89.

[9]冯富霞,李森贵.高校课堂教学管理的探讨[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

2010,(12):126-127,136.

(责任编辑:刘辉)

作者:冯建国 李桂花 魏久传

课堂优化提问管理论文 篇3: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有效管理研究

摘 要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分析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特点,并从授课前、授课中、授课后三个阶段提出课堂有效管理的策略。

关键词 计算机公共基础课;通识教育;课堂管理

Research on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College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in Classroom//HUANG Jinyan, FENG Zhong

general education among non computer student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urse and put forward the strategy on class-room effective management base on three phases include before class,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Key words computer public basic course; general education; class-room management

1 前言

高校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通识教育必修课程,一般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第二学期开设程序設计类课程或数据库应用类课程。这些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技能为教学目标,对普及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计算机基础教育因实践性强的学科特点,其教学活动主要在机房开展,由于计算机中资料丰富,游戏、娱乐、视频等对学生的干扰比较大,这对计算机公共课教师的课堂管理提出挑战。计算机公共课教师只有掌握行之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才能保证课堂教学得以顺利开展。

2 课堂管理的内涵

课堂管理是课堂和管理两个词的组合。广义上,课堂泛指所有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场所。管理是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的协调活动。然而,国内外目前对课堂管理的内涵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过程的管理。其中,胡森认为课堂管理是为学生参与课堂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的过程[1];琼斯认为课堂管理应该是一种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并使自我克制内在化的媒介[2];Lemlech J K强调课堂管理是一种可以开发学生潜能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有益的课堂活动,并可以使这种活动发挥出最大效能[3]。

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课堂管理应该侧重于对人,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其中,Johson L V认为课堂管理是为达到教育目标而建立和维持的课堂群体(Classroom Management);吴清山认为课堂管理是师生遵循一定的准则,适当而有效地处理课堂中的人、事、物等业务,以发挥教学效果、达成教育目标的历程[4]。

因此,对于课堂管理,不应只局限于对学生课堂纪律和课堂行为规范的管理,更不要形成以教师权力为基础的课堂管理模式,要关注学生的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目的是让教师和学生在和谐的环境中顺利开展教学活动。

3 构建高效的课堂管理策略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不仅仅只在课堂上,还应该延伸到课内和课外的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三个阶段:授课前准备阶段、授课中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阶段、授课后的总结反思阶段。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课堂管理实施策略如表1所示。

第一阶段:授课前的课堂管理 授课前,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前的课堂管理主要完成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优化教学设计,降低课堂管理难度。教学设计的质量高低直接决定了授课质量和课堂氛围的好坏。良好的教學设计指引学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课堂管理自然水到渠成。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特点,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科学合理地安排教学活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应注意,首先,要对学生开展计算机水平摸底考试并对成绩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教学活动设计必须有趣且分成不同难易程度的层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才会吸引学生去思考并完成学习任务。其次,要创设问题情境。以贴近生活的实际任务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探究欲望,课堂气氛也就会活跃。

2)安排学生座位,创建互助小团队。可根据学生的测试成绩安排学生的座位,如第一名与最后一名相邻、第二名与倒数第二名相邻等,解决当学生人数较多时,教师难以全面辅导的问题,同时为学生间的互通和互助创造条件,建立良好的生生关系,也节省了教师考勤的时间。

3)认识学生,发挥期望效应。教师要做到能叫出课上每一位学生的名字,使学生有受到重视的感觉,同时提高课堂管理的实效性。公共课教师应注重发挥期望效应,对不同的学生都传递积极的期望,不要对学生贴上任何标签,避免惩罚学生,以鼓励为主。

第二阶段:授课中的课堂管理

1)组合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学生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多元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有效途径。因此,根据课程实际需要,可以优化组合案例式、任务驱动式、小组合作式、启发式和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2)分组管理,提倡同伴效应。按照成绩或个人意愿将学生划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设有一个组长。要求每个小组在每两周内至少一次提出问题或解答问题,最高次数不限。教师对学生的解答情况进行点评,对于提问和答疑表现出色的小组和个人,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并作为平时成绩中的一部分。在小组中放大同伴效应,通过同伴的积极影响,带动其他学生一起积极主动学习。

3)行为监测,事前消解问题行为。在人数较多的课堂中,教师很难兼顾所有学生。采取基于指纹识别监控的管理系统,随时监测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行为,获取整体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前发现学生的问题行为,从而主动采取措施而不是事后控制。

4)课前抽查,检验学习效果。教师有必要在课前对上次课的教学内容进行简短总结,随机抽取学生演示测试题的做法并记入平时成绩。通过这种展示方式,一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二是督促学生在课堂内积极实践。

5)学生深度参与,提升实践能力。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教师应尽可能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走在学生后面,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课堂,最大限度减少多余的讲授,留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操作时间。对于课堂内能够完成的任务,要求学生当堂提交任务,从而督促学生参与,使得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究。另外,通过课程竞赛整合所学知识,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第三阶段:授课后的课堂管理

1)教学反思,促进良性循环。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适时的总结、反思、沉淀是有效教學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在完成教学活动后,以学生小组为单位,收集学生对教学的各方面意见,及时反思并做出相应的改进。反思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教学细节和学生的接受效果,及时改变教学策略、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进度等,以保证教学质量,有效地促进课堂管理的良性循环。

2)关注两端学生,避免学生掉队。从摸底考试可以看出,计算机公共课的学生基础差异比较大,课堂管理应注重基础好和基础差的两端学生。基础差的学生对教师教授的内容消化比较慢,尤其在教学内容前后关联或难度增加时,会失去信心,逐渐掉队。而基础好的学生感觉内容过于简单,逐渐脱离课堂。因此,关注两端学生是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堂管理应特别需要注意的。

3)及时响应,解决学生的疑惑。教师通过布置课后作业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最需要教师的时候也恰恰是在课下完成作业遇到困难的时候,教师的职责是充当学生的顾问并在必要时提供帮助。因此,通过网络学堂、微信群等现代信息技术及时进行答疑解惑,在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下及时解决问题,无疑对增强学习效果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要保证至少8次作业的全批全改,详细列出学生的错误原因并及时向学生公布,以便学生进行改正。此外,要调动学生在课外自己经常进行实践,也可提供一些带有参考答案或讲解视频的作业及测试系统,让学生更多进行实际操作,及时了解自己的水平及错误所在。

另外,通过学科競赛的方式,使学生全面梳理、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课程的兴趣,兴趣又促进对课程的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4 结语

计算机公共课程的课堂管理应将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动深度参与和以教师为主导的学生行为的被动监测相结合,通过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课前、课中、课后的课堂管理策略,最终实现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学生信息素养、思维能力和计算机应用技能。

参考文献

[1]胡森.国际教育百科全书[M].6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琼斯.全面课堂管理:创建一个共同的班集体[M].方彤,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Lemlech J K. Classroom Management: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Teachers[M].New York: Longman,1988.

[4]吴清山.班级经营[M].台北:台湾心理出版有限公司,

1990.

作者:黄金燕 冯重

上一篇:政治教学语言艺术论文下一篇:中国刻瓷艺术创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