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提问优化设计浅析

2022-09-16

课堂提问是教师进行启发式教学,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提高课堂效果的一种常见教学行为。提问是连接“主导”和“主体”的纽带, 是学习者与学习文本对话的阶梯, 是启发学生思维的重要手段。有位教育家曾经这样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可见, 提问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的课堂答问往往并不尽如人意.作为老师, 虽经认真设计, 精心准备, 采用不同的问法, 但常常不能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这固然有学生方面的原因, 这里姑且不论, 但长期以来, 教师对课堂提问的功能认识不够, 问题设计不科学, 提问技巧不高超, 严重制约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影响着学生的发展。因此, “问什么”、“怎么问”, 大有讲究。那么, 如何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实践证明, 课堂提问应有一定的原则, 不能背离学生的思维规律、主观想象, 否则会使严肃的教学流于形式, 造成学生学习的负迁移, 致使教学失败。我认为历史课堂提问应遵循以下几项原则。

1针对性

提问要有一定的目的。既要针对教材内容、教学目的以及学生存在的疑难提出问题, 又要针对学生、面向全体, 从教学对象的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个性特征出发, 设计出适合其需要的问题, 才能符合学生的客观实际, 做到有的放矢, 达到提问目的。问题的设置要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要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过于浅显, 引不起学生的兴趣, 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太难, 又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难以形成思维力度。

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 结合具体对象, 进行其体筹划, 做出“若隐若现, 可望可及”的具体提问方案, 设法把学生置于“发现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 让学生随着历史知识的展现, 积极思考, 掌握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 历史发展的因果关系和逻辑过程, 使学生问有所思, 思有所得。因为只有能启发和激励学生思维的提问才是有效提问。

2层次性

提问的深度来自问题层次的高低, 历史知识本身是有层次的, 学生对知识也是分层次理解和接受的。先认识历史表象, 再形成历史概念;先形成历史概念体系, 进而认识历史规律, 这是学生认知发展的客观过程, 由低级到高级, 由简单到复杂,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这是人的认识规律。通过设计系列问题, 突出重点知识, 展示历史知识的逻辑联系和知识层次, 一般按“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的模式和识记、理解、运用三个层次的要求设计。

3准确性

在问题教学中, 教师的责任是要让学生无疑而生疑, 有疑而思疑, 思疑而解疑, 解疑而心悦。“疑为思之始”, 有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主动探究.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 从学习内容的重点出发, 抓住主要问题启发学生思考, 提问问题应环环相扣, 明确简练, 切忌含糊不清, 模棱两可, 同时问题的设置要根据学生实际, 把握好问题的难度。

要使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积极配合, 必须引导学生在教学时进入创设的历史情境中。恰当的提问会得到学生的积极配合, 收到举一反三的功效。精问、善问是教师知识修养和教学造诣的体现。

提问技巧的直接表现是提问方法的选用, 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几种。

(1) 直问法

这类问题考察学生对历史的再现, 包括对历史事实、概念、理论等的回忆。这种提问对于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不可少, 但简单回忆型提问往往限制学生的独立思考, 学生没有表达思想的机会, 因而, 此种类型的设问一般用在导入新课、复习或对某一问题的论证过程中, 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为学习新的知识提供材料和思维基础。

(2) 启发法

用形象的语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引入联想。例如在讲述北伐战争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问:“如果你是北伐名将, 面对兵力远超于己且控制中国大半地区, 背后又有美、英、日等帝国主义支持的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 你会怎样制定具体的作战方针?依据又是什么?”。这样设问, 显然就比“北伐战争的作战方针是什么”, 要生动有趣的多, 也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自觉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所得结论对学生来说印象深刻。

(3) 类比法

就是通过问题设计, 引导学生对相类、相似或不同的历史事件进行直觉分析比较, 找出异同, 探求其本质。例如教师在讲授中共对皖南事变的态度时, 可以这样设问:“中共在处理西安事变和皖南事变的策略方针上有何不同?结合这两次事变发生的不同背景, 说明运用上述策略方针的重要性, 并指出所说明的问题。”这种提问多用来理清易混淆的概念或者事物。在设问时, 要注意确立好对比项, 才能理清脉络、去伪存真, 达到提问的目的。

(4) 剖析法

由浅及深, 由表及里, 步步深入, 层层发问, 以理清问题来龙去脉, 揭示问题的本质。在复习中国近代化这个专题时, 我是这样设计问题的:“在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中, 有哪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概括其基本内容?从中可以得出中国近代化的实质是什么?”。这样设问, 历史表象、内涵、实质, 就如层层剥笋般展现出来, 有助于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的掌握。

(5) 归纳法

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问题设计, 对历史现象进行顺向、逆向、横向、纵向的联想, 然后根据内在的依存关系加以综合归纳, 总结出事物发展的原因和规律。如通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原因的联想, 引导学生认识无论是旧式的农民革命, 还是民族资产阶级革命, 都不能使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命运, 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

在具体实践中, 我认为课堂提问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提问设疑要“巧”。提问的内容应是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契机, 应选择最佳的切入点。它可以是知识的重点难点, 也可以是学生的疑惑之处;可以对事件进行比较, 探索规律, 也可以是思维的转折点, 能触发联想, 发展创造性思维之处等。

(2) 提问要有启发性。问题教学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 它要求在课堂教学中, 通过问题的设置, 使学生质疑、解疑, 最终达到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问题的设置, 既要求提问的语言具有启发性, 更要求问题内容本身具有启发性。

(3) 反应要“活”。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调控能力和反应能力。对学生的回答, 应能迅速准确地做出判断, 从而做出明确的回答, 或肯定、或否定、或引导、或追问。恰当的反应, 可强化提问的效果。同时还要重视学生的反应, 鼓励他们质疑问难、深层次思考, 调动起思维的积极性。教师还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 设计出灵活多样的问题。同一个问题, 因学生的素质差异, 在不同班级的提问方式也应有所不同。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深入, 课堂提问的优化设计已作为一门专门的教学艺术, 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教育家的重视。善教者, 必善问, 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应该成为每个优秀历史教师的必备技能。

摘要:提问是教学过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 一堂课成功与否, 效果如何, 提问往往起关键作用。在授课过程中适时地提出问题, 恰到好处地触及学生思维的兴奋点, 能起到提示思路、加深理解、巩固知识的功效。为达到这种效果, 教师就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来提高历史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关键词:历史课堂提问,原则,有效性

上一篇:信息化背景下企业采购管理的完善分析下一篇:基于特征分类的智能汽车赛道元素识别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