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语文课堂提问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第一篇:语文课堂提问论文

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探究

【摘要】课堂提问优化是一件极有必要的工程,笔者对优化语文课堂提问进行了一些思考与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能为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

一、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的理论依据及现实意义

语文课堂提问贯穿于课堂教学自始至终的过程中,起到课堂之上教师与学生交流沟通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优化语文课堂提问于是便成为现实生活中课堂教学过程里必不可少的研究范围。

(一)理论依据

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的提出,应该依据影响现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相关因素,包括语文新课程理念,学生的学习心理等。

1.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新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直接对语文课堂提问提出了具体要求,即: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这一必不可少的课堂环节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打开思维,发挥想象,掌握好、拓展好应知应会的知识与能力。

2.学生的学习特点

从学习的内容来看,学生主要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本。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技能和形成社会生活规范或行为准则。学生的学习任务,就是要掌握这些前人所积累下来的经验,为自己日后参加社会生活实践做必要的准备。而教会学生学习间接经验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一味地灌输,而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提问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更好更优地完成学习任务。

(二)现实意义

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的落实,不仅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水平产生影响,同时也对课堂教学环节,以及教学效果产生事半功倍的功效。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思维水平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提问的时效性,首先可以快速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语文课堂提问实现优化,则实现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让学生要学并乐于学,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因为问题是思维的表现形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需要学生开动脑筋的提问,学生会自觉利用所学,想方设法地活跃思维,积极思考问题答案。

2.优化课堂教学环节,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最终目标是优化课堂教学环节,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在恰当的时机提出恰当的问题,学生积极努力地回答出问题,教师则能够及时获得对各自均有益的教学反馈,做到因材施教,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二、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及原因分析

眼观现实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则能明显发现许多教师在提问过程中存在一些或大或小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有原因。

(一)语文课堂提问现状分析

课堂教学关键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学习,而不是教师一味灌輸。然而现实教学生活中,很多教师对提问这种师生之间最常用最普遍的交流方式重视不够,研究不足,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提问量次不当

有的教师一整堂课都在向学生提问,十分重视学生的想法。然而这其中必然存在问题,例如有些显而易见的问题也抛给学生,认为是活跃课堂气氛,防止学生走神,增加学生自信,然而四十分钟的课堂每一分钟都应是宝贵的,抛给学生太多过于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浪费课堂时间同时也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也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己滔滔不绝,很少向学生提问,想利用好每一分钟把精准的知识要点都完完整整的灌给学生。然而这又容易产生另一个问题,一堂课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有限的,填塞式的讲述只会让学生产生厌烦心理。

2.提问只面向个体

相当一部分教师在向学生提问时喜欢走到被叫学生面前听取他的回答,这样的做法虽然看似是教师走下讲台,站在学生中间,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帮助学生移除胆怯心理,然而这也产生一个极易忽视的问题,那就是走近学生与学生交流却只是与某一个学生交流,其他学生并没有参与真正其中。在课堂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施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和根本要求之一,每一个课堂中的学生是平等的,都拥有自己的主体地位。

(二)课堂提问误区原因探析

出现上文提及的关于语文课堂提问过程中存在的一些误区,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

1.学生的主体性不明确

新课程中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性格、自己的意愿。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感知,代替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而现实课堂提问过程中,依旧有许多老师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2.对学生的认知能力认识不足

教师教学面对的对象是全体学生,必须对全体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进行了解,只有在了解把握学生的认知能力的基础上才能提出恰当有效的问题,而许多老师在备课中只抱书本备教材,忽视了学生的认知能力,这是绝对不可取的。教师应当提前了解把握学生的现有认知能力,全面掌握每一位同学的现有水平。

三、语文课堂提问优化实践策略

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主导者是教师。教师要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有效地提出问题,启迪学生积极地打开思维,说出合理的想法,并能全面地思考问题,关系到整个教学过程的有效性,下面笔者提出自己对于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看法: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作为班集体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具有奖励和惩罚、维持教学秩序、安排集体活动等权力,这本身是无可厚非的。但是,长期以来在教育中都存在着不当的管理倾向,比如中国古代的“师道尊严”,近代德国赫尔巴特的“教师中心论”,苏联凯洛夫的“三中心”说,都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地位,把学生定位于被动接受的“塑造形象”,造成师生间的授受、主次、上下关系十分明显,这对于学生的心智发展极为不利。因此,语文教师要破除“唯我独尊”的观念,增强教学民主意识。具体到课堂提问,也要时刻注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坚持学生为主体,但也不能完全让学生自己学习自己思考,教师要起到启发、指导的作用。于永正老师就很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能合理适当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下面是于永正老师执教的《翠鸟》一课中的教学实录:

师:“翠鸟”的“翠”是什么颜色啊?拿起书,默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从哪儿可以看出“翠”是什么颜色。

生:是绿色的。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请你读读句子。

生:头上的羽毛象橄榄色的头巾,橄榄是绿色的,所以“翠”就是绿色的。

师:有理,那还能从哪儿看出来呢?

生:背上的羽毛像浅绿色的外衣。

师:既然“翠”是绿色的,那为什么不叫“绿鸟”,而要叫“翠鸟”呢?

生:因为叫绿鸟声音不好听,叫翠鸟好听。

从上面的教学实录看,于永正老师并没有直截了当地问出相关问题,而是师生双方围绕话题进行交谈,与学生共同解答,学生摆脱了被“牵”的处境,主体意识和独立思考受到了鼓励。这就是合理坚持了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二)优化问题结构

语文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做到合理坚持学生主体地位,适时选择发问时机是明显不够的,还需要优化问题结构,也就是明确先问什么,再问什么,精心设计出准确、有效的问题。笔者认为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问题结构便是优化的问题结构。

如窦桂梅老师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中的一段对话:

师:选择一处,谈谈感受!

生:那个蓬莱瑶台很好的,好像住在天上,好像是神仙。

师笑着说:看给你美的呀!

生:我这是在哪呀?

师:你在什么地方有这样的感慨?

生:就是在那个平湖秋月。

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慨?

生:因为我觉得这个亭台,还有那个湖,还有那些灯,觉得就是美死了!

师:美死了,不用他的“美”,你再换一个字或一个词。

生:美妙。

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时并不直接问这里蕴藏的感情,而是让学生读,读时顺势而问,问题结构便是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充分勾起了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课堂提问优化是一件极有必要的工程,以上是笔者对优化语文课堂提问的一些思考与研究,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望本文能为实际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编辑:龙贤东)

作者:黄珊

第二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

语文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语文课堂的教学效果。“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巧妙的提问,犹如一颗石子投向平静的水面,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导善控,必须致力于提高“问”的艺术。

一、绝处逢生,于无疑处生疑

作品的文学价值,是由读者在阅读鉴赏过程中得以实现的。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它的多义性,换言之,都如断臂维纳斯,有一种残缺的美感,所以学生的阅读鉴赏,即同文本对话的过程往往带有更多的主观性和个人色彩。对一部作品的解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每一个人的解读都有自己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不仅表现在对作品意义的认识、对人物的评价上,而且表现在对语言材料所构建的意象、意境的感悟上。多元是一种理念,一种指导思想,是一种存在的客观现实,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可以说,正是语言的这种“模糊性”和读者的“创造性”,才使得枯燥简单的语言变得如此神奇而富有魅力,而文学作品因为这种个性的解读而更具有魅力。所以教师绝对不能过早地抛出所谓的“标准答案”,而应该及时地设疑质疑,于无疑处生疑,使学生在不拘泥于那些权威答案的基础上能再推开一扇窗子,看到更美的风景。

如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文,文中说:“马克思停止了思想。”这一短语学生都懂,都知道是说马克思去世了。看起来学生对此已无疑了,但我却于此处提出了疑问:对马克思的去世,恩格斯为什么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脏停止了跳动”,而用“停止了思想”?由于此问是学生最容易忽视的,且又有一定的新奇性和激励性,故学生产生了认知冲突,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于是,我抓住词语对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引导学生懂得马克思是无产阶级伟大的思想家,他创造了科学共产主义的学说,他给人类留下了无可估价的思想财富。因此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来说明,就十分准确地突出了马克思这一伟人的形象。这样,学生对该文鲜明准确的语言特点的理解就更加透彻了。

二、高瞻远瞩,多角度设疑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视、电脑普及率提高。这些渠道所传输的信息量非常大,且丰富多样,价值观念千差万别,在每个学生那里呈现不同形态,它的教育效果不容忽视。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知识积淀和感情经验去体验作品,将课内与课外,课本知识与自己的阅读积累有机串联,力求对作品作出有个性的反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材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对话和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因此在课堂提问时,也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作者:杨馥

第三篇:高中语文课堂提问技巧分析

摘要:课堂提问是一节课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提问也是教师和学生之间良好互动的最好途径。如何才能使得语文课堂提问更加的“活跃”且有趣呢?这就需要广大的语文教师在平的时教学当中不断的提炼,不断的总结,让课堂因为提问更加的精彩。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堂提问;多样化

引言

教师在设计每一个提问时都需要抱有严谨的求实态度,要在语言设计与运用上精心思索,巧妙安排,要让问题真正体现出自身的价值来,让学生们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得。本文主要结合以下几点浅析几点教学见解:

一、提问要善于抓住题眼,把握文章的核心

一篇文章的灵魂与眼睛在哪里呢?通常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这篇文章的窗口,因此,分析一篇文章,抓住了课题也就能很好地把握文章的核心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也能够利用课题设计相关的问题,有时候则能够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探究《雷雨》这篇文章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以及了解整篇文章的写作背景后再进行提问:“雷雨”是什么意思呢?很多学生都回答道:因为故事发生在雷雨天,整个故事都是和雷雨这个天气相关的。教师就可以继续提问:难道整篇文章中的“雷雨”就单指这个吗?再如,在研究《最后一片叶子》这篇文章时,也可以这样提问:“最后一片叶子是什么叶子呢?”“为什么最后一片叶子没有被吹落呢?”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能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激发出来的,而且还利于促使学生更愿意深入了解文章。这样,也能把学生引向自主探究的道路上来,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后,课堂教学也就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应根据问题的开放性及创造性进行提问

新课程对语文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提问的时候问题一定要具有创造性,不要千篇一律,如果问题都是大同小异的,只是简单地介绍作者、对文章进行分段、分析段落的大意、分析写作的特点等单一的固定提问模式,这样的教学也不会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学生也只会机械地应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言也就是空话了。基于此,教师提出的问题一定要具有开放性,让学生都能够从多个方面进行思考,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不同的意见,鼓励学生大胆去质疑、相互交流、勇于探索,设置这样的问题才能使得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对话的平台。开放性的问题主要指的是一题多解,也就是说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问题是开放的,答案也是开放的。例如,在探究《鸿门宴》这篇文章时,针对文章中项羽在席间没有把刘邦杀死这一片段,有些人认为这是妇人之仁,而苏轼却说这是君人之度,针对这一问题,你们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可以自由去发挥,设置这样的问题对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思维等方面都能够进行有效的培养。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还能够不断进行创新,答案也会具有创造性。开放性问题也便于学生摆脱标准答案带来的禁锢,学生回答问题的压力也能够得以降低,便于增强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促使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相应的训练。

三、提问要把握好时机

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在课堂提问的时候还需要把握好时机,藉此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出来,为构建高效率的课堂教学打好坚实的基础。这一点在《论语·述而》中孔夫子就已经提出来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当学生始终处在“愤”、“悱”之时,教师就要准确地把握好这一有利的时机,进行课堂提问。在学生学习最关键的时候适时地开始提问,则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学习潜能,而且还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语文教师要想收到较好的提问效果,首先需要深入钻研教材,找好突破口,然后再意识地设计一些问题,鼓励学生各个突破。当学生在逐一突破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能力也都能够得到较好的锻炼,对文章中的一些重难点内容的理解也就能迎刃而解了。

例如,在研究《阿Q正传》(节選)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抓住提问的时机。在板书了相关课题以后,可以开门见山地问学生:“本文中的阿Q究竟姓甚名谁呢?”这个看起来十分简单,但是一时间却又无从答起的问题,无形中也能够激发学生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必须认真仔细、全神贯注。教师也可以在这一问题的基础上,因势利导,让学生都能够从探究中认识到阿Q没有名字的深刻原因所在,这样的教学对于有效解决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很有帮助的。

四、逆向设疑,曲径通幽

逆向设疑指的是根据文章的思想内容,从反方向提出问题或者是拐个弯、变个角度提出问题。根据高中生的年龄特征,很多学生都喜欢寻根究底,不满足“知其然”,只要兴趣激发出来了,他们还会探索“所以然”。这一阶段的学生也不再满足于“是不是”或者是“对不对”一类的问题了。因此,教师提问时,可以从反面或者是转个弯发问。例如,在教学《胡同文化》这篇文章时,最后对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认为“在商品经济的大潮席卷之下,胡同以及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你们赞同作者的这一看法吗?设置这样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继续回答问题的兴趣,又能活跃他们积极研讨的积极性,在探究中还能够收到较好的效果。

课堂提问是一种富有艺术生命力的教学方法,提问同样也是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有效的课堂提问也是能够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提问也可以说是一门研究不完的学问和一种永无止境的艺术。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时,就需要不断地探究提问的相关规律,要掌握提问的艺术,精心地设计各种类型的提问,设计出适合学生口味的问题,让学生都能够在问题的驱使下主动学习,让语文课堂因为精彩的提问而充满着活力。

参考文献:

[1]尚岩,唐晓宁.刍议教师课堂语言艺术的审美情趣[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

[2]王英 语文课堂教学中诱导的艺术[J].科教文汇,2007,(2).

[3]牛锡亭 张晓艳 王荣生 等 问题设计的层次性与有效性.《中学语文教学》,2010,(9).

[4]胡玉君.高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提问艺术探究[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3,52(2):525-527.

作者:阿迪力·先米西

上一篇:学校毕业论文范文下一篇:风险控制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