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2022-04-30

[摘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县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篇1:

精准扶贫视阈下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发展研究

摘      要:对广东省政府划定的“13个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之中的11个县的66所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但区域不平衡,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得到局部缓解,但城乡结构性缺编严重,职称结构不合理与晋升难并存、职业前景悲观造成体育教师队伍不稳定;喜欢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广东省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学生睡眠时间小于教育部的规定值及全国学生平均值。在广东省开展精准扶贫攻坚的关键时期,厘清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是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精准定位、精准识别及采取精准措施的关键。

关  键  词:学校体育;精准扶贫;贫困县;广东省

Key words: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poverty county;Guangdong province

習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现阶段“攻坚脱贫”成为新时代国家和党中央的主要任务、决胜期。教育作为“脱贫攻坚”的重要手段和彻底摆脱贫困的有效路径,已成为政府、学界的共识,对“教育扶贫”等问题的研究成为教育学领域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采取有效措施,到2020年贫困地区教育总体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提升贫困地区教育水平,提升贫困地区人才素质,彻底阻断贫困根源,实现“扶贫”可持续发展。学校体育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广东省经济强省、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战略目标的需要[1]。为此,本研究关注贫困地区学校体育现状、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方案,望为“教育扶贫”提供针对性建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问卷调查对象:按分层抽样原则抽取广东省政府划定的“13个省级重点扶贫特困县”的清远(清新、连南、连山)、梅州(五华、丰顺、大埔)、河源(紫金、和平、龙川)、揭阳(揭西)、韶关(新丰)11个特困县(河源有5个特困县,本研究选取了其中的3个县)共66所学校的小学5、6年级及初中、高中共8个年级的学生、体育教师、体育科组长。

2)访谈调研对象:对广东省教育厅、市、县教育局分管学校体育工作的负责人7人,学校体育教育领域专家6人,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36人。

1.2  问卷制作

1)问卷制作。分为体育教师A问卷、学生B1-3问卷、体育科组长(负责人)C问卷3个层面。通过查阅文献和专家访谈分别从如下方面制定问卷的最初条目:(1)学校体育教育、体育课教学执行、政策实施、教师基本情况与稳定性、资源的利用;(2)学生对体育教育的手段、内容、条件、效果、家庭、社区;(3)学校体育硬件与软件、课程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以下简称《标准》)等现状与体验程度。条目的回答和计分采用里克特5级评分方式,从“非常符合”到“很不符合”依次计5、4、3、2、1分。

2)问卷的效度与信度检验。邀请体育教育专业领域内5名专家分别对3个层面的问卷进行评价和修订,删除不合理条目,并根据专家意见修订相关条目,最后A问卷保留53个条目,B问卷保留50个条目,C问卷保留23个条目。其中,A问卷与教师个体相关的16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26条,与个人认知、工作环境相关的11条;B问卷与家庭教育相关的10条,与学校教育相关的20条,与学生个体认知相关的11条,行动实践5条,社区4条。C问卷与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相关的7条,与师资结构、学生情况相关的3条,与工作任务与待遇相关的4条,与《标准》实施相关的4条,与体育课教学相关的5条。对学生问卷、教师问卷、科组长(负责人)问卷进行信度检验,克隆巴赫系数分别为0.754、0.866、0.872,通过检验。

3)为了使问卷的文字表述能够符合小學5、6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由两位小学语文老师对问卷进行文字上的修改,建立小学5、6年级学生专用的问卷复本。

4)增加4个反向条目作为诚实度检测,这4个反向条目与问卷中另4个条目一一对应,内容一致,提问方式相反。

1.3  问卷发放

1)现场对调研的66所小学、初中、高中学校各3名共198名一线体育教师,发放问卷调查表198份,回收198份;

2)现场对22所小学、22所初中、22所高中学校以班为单位:(1)小学5、6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5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 320份,回收1 163份;(2)初中3个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5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 980份,回收1 556份;(3)高中3个年级各随机抽取男、女各10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901份(因部分学校没有高中2年级或高中3年级),回收868份;

3)现场对调研的66所学校的66名体育科组长(负责人),发放问卷调查表66份,回收66份;

4)访谈调研:针对相关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现状、政策实施、场地资源利用等内容开展个体访谈、交流、专题论证。

1.4  问卷的筛选

在回收的问卷中,对超过5题未回答的问卷做废卷处理。另外,根据诚实度条目的测试,4道反向题与相应正向题的得分相差超过4分的问卷也做废卷处理。最终获得A有效问卷185份(小学59份、初中62份、高中64份),有效率93.43%;B1有效问卷926份,有效率79.62%;B2有效问卷1 272份,有效率81.75%;B3有效问卷655份,有效率75.46%。C有效问卷66份,有效率100%。

1.5  统计分析

采用常规统计和多元统计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广东省贫困县学校体育现状

1)体育教学场地资源现状与使用情况。

通过调研发现,粤府[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2]、粤教基[2013]17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的通知[3]、粤教基[2014]1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4]把体育场馆“达标”作为考核项目之一,为此各市、县(区)财政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修建体育场地设施,87.88%的贫困县学校修建了田径场,缓解了部分学校体育教学资源紧缺的问题,但体育场地仍然严重不足。中心城区(镇)小学1 000~1 500学生(20~30个班),初、高级中学1 000~2 000学生(20~40个班)的学校仅拥有一块200米田径场、一块篮球场地的学校的比例高达40%,与教体艺[2008]5号《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要求的“小学20~30个班体育场地配备300~400米田径场1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2块;初、高级中学20~40个班体育场地配备300~400米田径场1块、篮球场3块、排球场3块”[5]差距较大。仅9.09%学校有室内(风雨)运动场地,且主要集中在县城重点高中学校,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降雨频繁,室内(风雨)运动场地缺乏成为制约开齐开足体育课的重要因素。

在对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使用情况的调研中,78.38%的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教学场地资源使用率高,20.27%的体育教师认为本区域内学校体育场地存在资源闲置现象。造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闲置的主要原因,91.87%的教师认为“并校、撤销学校是造成场地资源闲置(使用率不高)、过剩”的主要原因,2010—2018年,11个贫困县每个县并校、撤校约3~5所;在对省、地、县(区)分管学校体育教育的负责人,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的访谈、座谈调研中,近90%受访者对粤府[2013]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 、粤教基[2014]14号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给予充分肯定,认为:贫困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的增加(改善)主要得益于上述政策文件的达标考核推动,因政策文件提出的“学校教育均衡化发展” 补短板目标考核需要,当地政府在体育运动场地建设上主要把经费投入在体育基础设施较薄弱的乡村学校中,近5年,乡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得到极大的改善,90%以上的乡村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仅能够满足体育课教学需要,而且还有富裕。但同时也存在以下问题:(1)经费投向缺乏精准预判,近8年中心城区(镇)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与投入严重不足,近70%中心城区(镇)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受到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影响;(2)对城镇化进程加快的精准研判不足,造成约20%的新建、新修运动场地设施因部分乡村学校合并、撤销,学生萎缩等原因造成闲置、浪费;(3)地方政府缺乏对城镇化进程(户籍政策)加快而带来大量学生流向中心城区(镇)学校的精准预判,给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本已紧缺的中心城区(镇)学校体育课教学带来更大的困难。因此,在贫困县的乡村学校合并、撤销已成趋势的情况下,部分闲置、过剩的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如何科学利用?中心城区(镇)学校在体育场地设施已十分紧缺而又承接了大量流入学生的情况下,如何解决体育场地设施问题?政府已规划的乡村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是否需要继续建设?这些都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2)体育课开展情况。

66所贫困县学校均执行国家要求开设体育课,93.35%的教师认为无法按照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实施体育课教学,影响实施的原因(限选3项,多选),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体育场地设施(94.19%)、区域环境条件(37.79%)、体育教师专业技术(33.72%)。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难是贫困县学校普遍存在的问题。

66所学校中具有年度教学计划、学期教学计划、单元教学计划和课时计划(教案)的分别为66.49%、71.35%、54.59%、84.86%,教学计划拥有率不高;72.73%的学校体育课是以行政班为教学单位,其他学校体育课是采取跨年级或跨不同班级的“走班制”。

66所学校没有一所学校能够开齐开足体育课;81.82%的学校每学期体育课教学时间在11周,90.91%的学校存在体育课被其他学科占用的现象。在对体育教师“体育课停课(占用)的主要原因”调研中,68.10%认为下雨无法上课,10.81%认为文化课需要占用,5.95%认为学校重要活动占用、7.57%认为没有老师(请假)停课。体育课停课或被占用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没有室内运动场,下雨不能上课。这一调研结果与目前学界部分学者认为“体育课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是因为体育课不重要、学校不重视”[6]的观点存在差异。

通过看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发现,贫困县学校体育运动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不同程度地造成体育课开课困难、体育课流于形式的现象。77.27%的学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以趣味性体育游戏、田径(跑、跳)、学生自由练习为主;在对学校体育课教学质量的评价调研中,52.97%的教师认为“本学校的体育课教学质量需要提高”,分别有62.16%的体育教师认为“体育场地、器材缺乏”、37.84%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存在问题”、33.51%的体育教师认为“教学学时得不到保障”是造成体育课教学效果不好的重要原因。另外,“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师的职业发展前景不乐观”也是造成体育课教学质量差的原因。在对“如何提高教学质量”的多选项调研中,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解决体育教学场地不足”占68.65%、“开展教学检查与教学督导”占50.27%、“开展公开课教学评比或交流”占38.92%。

3)《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工作实施情况。

调研结果显示,72.73%的贫困县学校已开展了《标准》测试工作,大多数学校是从2016年开始实施。在已开展《标准》测试的学校中,有近50%的学校没有上报学生《标准》测试数据。在对您是否了解《标准》的测试要求与方法的调研中,66.49%的教师认为了解,21.62%的教师认为基本了解。几乎所有已开展了《标准》测试的学校均采用电子测试(需人工抄成绩)的方法完成《标准》测试与数据上报工作。

学校体育课执行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困难、课程教学质量和《标准》实施与上报率不高,主要与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紧缺、基础教学文件不健全、课程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缺失、课程缺乏多样性、体育教师职业素养有待提升相关。

2.2  广东省贫困县体育教师队伍现状

1)体育教师学历与专业结构。

在被调查的185位体育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为零,61.62%的教师为本科学历、26.49%为大专学历,11.88%为其他学历,与广东省非贫困县中小学体育教师研究生6.00%、本科65.32%、大专18.95%、大专以下9.7%的学历结构[7]比较,在高学历教师数量上存在较大差距,与粤发[2018]25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的“小学、初中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分别达到80%和95%,高中阶段学校教师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比例达到20%”[8]存在巨大差距;体育教师的专业结构中,体育专业的占83.24%、非体育专业的占16.76%。

2)体育教师教龄结构。

广东省贫困县体育教师以中青年为主,其中,10年以下教龄的42.16%,11~20年教龄的30.27%,21~25年教龄的11.89%,25年以上教龄占15.68%,从教龄结构看,广东省贫困县近10年不会出现因体育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而出现断层的现象。广东省在贯彻落实教发[2016]18号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9]政策中已取得了初步成效,有一部分青年教师充实到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学中。

3)体育教师职称结构。

体育教师中,高级职称为3.78%,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分别为47.57%、45.41%,其他为3.24%。从贫困县体育教师职称结构可以看出:(1)贫困县体育教师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级职称教师比例极低,初级及初级以下职称的教师比例近50%,与粤发[2018]25号《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高中小学教师高级岗位结构比例,幼儿园达到8%、小学达到15%、初中达到30%、高中达到40%”的实施意见差距巨大;(2)教龄结构与职称结构存在极不合理现象,高级职称7人占25年以上教龄的教师不到25%,仅占21~25年教龄教师的13.7%,与粤人社规[2016]5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10]提出的“本科学历在二级教师岗位任教4年以上可申报一级;在一级教师岗位任教5年以上可申报高级教师”的实施方案同样存在差距。由此可见,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职称既存在结构不合理,更存在晋升难的问题。

4)体育教师工作状况。

贫困县中心城区(镇)小学、初中、高中体育教师每周担任18节体育课教学、4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教学任务的分别为59.32%、53.22%、46.87%,乡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每周担任12节体育课教学、2节大课间(课外体育活动)以上教学任务的分别为40.07%、34.72%。在调研中还发现,乡村小学、初中体育教师中有近20%的教师除担任体育教学任务外,每周还需担任4~6节其他學科的教学。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城乡结构性缺编问题十分突出,中心城区(镇)学校与教体艺[2008]5号《国家学校体育卫生条件试行基本标准》中的“体育教师配备基本标准:3-6年级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初中每6~7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高中(含中等职业学校)每8~9个班配备1名体育教师,农村200名学生以上的中小学校至少配备1名专职体育教师”的要求存在差距。

5)体育教师队伍的稳定性。

广东省政府从2013年起实施了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生活补助政策,2016年有33万农村教师享受人均每月815元的生活补助,2018年补助标准进一步提高到人均不低于每月1 000元。但是,城乡教师福利待遇和工作、生活条件差距明显,这对教师队伍的稳定性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在对66所学校体育科组长(负责人)问卷调查发现,几乎每所学校都存在体育教师因各种原因辞职、调离、“改行”的现象,近5年累计离开学校2人(含2人以下)的占22.72%,3人(含3人以上的)占10.60%。在对体育教师的职业前景调研中,57.30%的教师认为对职业前景悲观;在对“职业前景悲观”的原因多选项调研中,73.51%的教师认为是职称晋升难,48.10%的教师认为是工作环境差,25.41%的教师认为是夫妻两地分居,24.86%的教师认为是找对象困难,30.27%的教师认为对职业发展看不到希望。从调研结果可以看出,稳定、留住贫困县体育教师队伍,提高工资待遇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要解决贫、富地区差距,提高贫困县体育教师的地位,解决他们的实际生活困难[11],特别是在职称评审、夫妻两地分居、子女受教育、评优、住房等的政策激励上。不可否认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职称结构不合理、职称晋升难,教师队伍思想不稳定有政策落实的问题,但也存在体育教师素质不高和知识更新慢所造成“等、靠、要”的消极思想。

2.3  广东省贫困县学生体育兴趣与课外体育活动现状

1)学生体育课学习与课外体育活动情况。

贫困县学校学生,不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兴趣均比较高,喜欢上体育课的学生分别为70.41%、71.49%、65.65%,且该比例高于全国同龄学生[6-12]。

周一至周五,除上体育课外每天1小时课外体育锻炼的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分别为70.62%、65.09%、41.53%,明显高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58.57%、42.69%、28.52%[7]和全国学生[6-12],与学者提出的“体育锻炼积极性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一致[12]”的结论存在差异。其中原因一是广东省贫困县寄宿制学校比例高,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住宿为4.64%、73.82%、77.86%,学校封闭管理,课余时间便于组织课外体育锻炼;二是贫困县学生父母管教约束不如城镇学生严,家庭经济条件不允许和城镇学生放学后进托管班(兴趣班)学习有一定关系。

在对学生最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多选项调查中,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认同度较一致,羽毛球、游泳、长跑、篮球位列前4位,近几年推广的“校园足球”运动项目受冷遇,喜欢足球运动的学生十分少,在13个被选运动项目中位列第5、6位;而长跑入选第3位出乎预料,其中原因:一是近几年塑胶田径场的修建(87.88%的学校拥有)不仅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条件,同时高质量的田径场也提高了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积极性;二是贫困县学校寄宿制学生多,在运动场地不足的情况下,长跑作为各学校课外体育活动便于组织。

2)贫困县学生家庭对体育锻炼支持情况。

在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你的父母在经济上是否支持你购买体育锻炼用品”的调研发现,“不清楚(没有问过)”的分别为68.14%、70.68%、64.42%,“不支持”的分别为19.64%、26.49%、27.18%;在对初中、高中学生“是否参加过中考体育考试项目培训”的调查中,仅6.79%的请过家教,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校学生的23.90%的比例存在较大差距[13];在对“父母是否希望(鼓励)你参加体育锻炼”的调查发现,小学、初中、高中分别为60.80%、66.19%、56.34%,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初中71.39%、高中59.78%的比例存在差异[13],说明家庭经济条件越好,父母对孩子参加体育锻炼的支持越高[12]。

3)学生课余时间安排与睡眠状况。

贫困县学生周一至周五课余时间的安排选项(多选项),小学、初中、高中学生用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排位均较低,位居前3位的均为学习、电脑(网络游戏)、玩手机,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课余时间安排选项前3位的学习、上网(网络游戏)、看电视稍有不同[13]。

在被调研的2 853名学生中,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问题,周一至周五,小学、初中、高中学生平均睡眠时间8小时以上的分别为59.08%、32.63%、14.06%,与广东省非贫困县初中生29.39%、高中生13.55%的比例差别不大[13],与教育部规定的小学生每天睡眠10小时、初中学生9小时、高中学生8小时的规定值[14]及全国同龄学生小学77.5%、初中学生50.7%、高中学生15.7%[15]的比例存较大差异。其中原因:一是教育部门出台的减负举措在广东省学校并未取得明显成效,学生课业负担仍然繁重,与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16]中发布的“四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10小时睡眠时间比例为15.7%,八年级学生达到规定的9小时睡眠时间比例为14.6%”、“30%以上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负担重”的结论基本一致;二是受学校开展体育大课间早锻炼(晨跑)的影响,近70%的学校早锻炼(晨跑)时间为早上7:30左右开始,学生起床早参加学校早锻炼影响学生的睡眠;三是受广东省生活(晚睡)习惯以及气候(夏季时间长)的影响,在睡眠时间上相对其他省(市)存差异;四是广东省学生升学竞争压力大,名校与普通学校存在较大差异,为了上好学校以牺牲孩子的睡眠时间为代价换取更多的学习时间是家长的无奈之举。

3  结论与建议

(1)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得到改善,但区域發展不平衡,浪费与紧缺现象并存。如何解决中心城区(镇)学校因学生大量流入,给本已十分紧缺的体育场地设施造成更大的冲击,是目前贫困县学校体育教育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建议建立以省级财政投入为主,市、县(区)财政投入为辅的基础教育经费统筹与分配机制。通过建立贫困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库管理、项目评估等办法,提高经费使用绩效,避免产生新的发展不均衡与经费浪费。

(2)贫困县学校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施困难,体育课教学质量不高,开齐开足体育课存在问题,主要受到师资、场地设施、教学管理、城乡区域环境、课程标准缺乏多样性等影响。建议探索多元适合本地的贫困县学校体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因地方特色、民俗特点开发与制定适合本地区贫困县的体育课程大纲、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案,摆脱贫困县學校体育教学质量不高、教学内容单一、资源缺乏的困境。

(3)体育教师紧缺的问题在广东省有关政策的影响下得到局部改善,教师的教龄结构趋于年青化,但体育教师城乡结构性缺编十分突出。从精准施策的角度看,相对于提高山区和农村边远地区生活补助标准而言,目前更急需要的是职称晋升特殊政策。建议建立贫困县学校教师“定向评价、定向使用”的职称评审制度。制定“广东省普通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指导标准”,通过中小学教师工作量标准解决学科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加强对贫困县学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促进中、小学教师人力资源多元化发展。

(4)贫困县学校喜欢体育课、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均高于全国和广东省非贫困县学生。应引起重视的是广东省贫困县或非贫困县学生睡眠时间与教育部的规定值及全国学生平均值存在较大差异。建议落实中小学学生减负政策,改善学生睡眠状况,加强地市、学校对《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等政策落实的问责与责任追究机制。

参考文献:

[1] 徐焰,徐荥,蒲毕文. 广东省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调研[J]. 体育学刊,2015,22(4):95-98.

[2]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我省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Z]. 2013-02-21.

[3]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标准》的通知[Z]. 2013-08-19.

[4] 广东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义务教育现代化学校建设指引(试行)》的通知[Z]. 2014-06-09.

[5]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7-07-25.

[6]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等. 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 体育科学,2012,32(11):3-18.

[7] 徐荥,蒲毕文,徐焰. 广东省学校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调查研究[J]. 安徽体育科技,2016,37(5):80-83.

[8] 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Z]. 2018-08-26.

[9] 广东省教育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广东省贯彻落实〈教育脱贫攻坚“十三五”规划〉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7-07-25.

[10] 广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教育厅《关于印发<广东省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Z]. 2016-04-22.

[11] 刘正萍,江婷婷. 贵州贫困地区学校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36(6):102-105.

[12] 宋逸,张芯,杨土保,等. 2010年全国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及原因分析[J].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44(3):347-354.

[13] 徐焰. 基于学校体育教育视野下的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 安徽体育科技,2018,39(5):71-76.

[14] 教育部《关于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的通知》[Z]. 2017-12-05.

[15] 章建成,平杰,任杰,等. 中、小学学生体质健康教育模式的构建及干预策略分析[J]. 体育科学,2012,32(12):15-23.

[16] 广东省首份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报告发布[Z]. 2019-05-08.

作者:徐荥 徐焰 蒲毕文 廖文辉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篇2:

浅谈青海大通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县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特点及问题做了全面性的分析,从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出发, 阐述了在新农村建设形势下我县农村学校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以促进农村学生健康为目的的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农村;学校体育;发展

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的要求、农村学校和体育教师要怎样结合学校现有的实际情况, 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 为教学服务, 让每个农村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是农村教育主管部门和体育教育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

2青海大通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

2.1体育课开课率不足

根据我国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和体育法,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中小学校也必须开设体育课,开展体育活动。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县广大的农村学校中有众多的学校体育课开设的很不规范,有些学校开设的课时不够,有些山区小学就根本没有开设体育课。

2.2体育师资缺乏,教师队伍不稳定

农村学校体育工作, 没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师资队伍, 显然是空泛之谈, 目前我县在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中做出了大量的工作, 但因人口众多, 教育规模大, 仍然不能满足广大农村学校的需要, 加之学校编制等问题, 造成农村学校存在大量不合格的兼职或是代课的体育教师, 特别是农村乡村小学学校体育教师更为缺乏。另外由于社会的偏见, 不公正的待遇, 造成了一部分已在体育教学岗位的体育教师流失。因此,这种局面无疑严重地制约了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

2.3 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青海省农村学校的体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正常开展体育的需要。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差别决定了其投入学校体育经费的比例。虽然近些年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保持了增长的势头, 但是与所需要的体育经费差距仍然较大, 贫困地区和不重视体育的学校其经费更是少得可怜,许多学校体育教师反映, 学校体育工作的最大问题是体育经费不能保证。由于体育经费的不足, 一直阻碍着农村学校体育的快速发展。

2.4 学校领导不够重视, 体育教学质量较差

某些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就不要”的态度, 为了保证升学率, 以牺牲体育为代价, 集中时间和精力抓好文化课的学习。 “以劳代体”的思想严重, 认为农村学生离家和学校较远, 走的路多,再加之家务劳动及农活繁忙, 所以就不需要体育了。特别是在偏远的乡镇中学, 学校领导对体育是很少过问。这无形中导致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

2.5体育场地器材匮乏

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势必造成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和短缺。从我省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现状来看,经济发展层次越低,学校规模越小,场地、器材缺乏越严重。农村学校的场地缺乏和器材缺乏相伴,有的学校场地凹凸不平,全是泥土场地,更不用说田径场了。可见,许多农村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与国家教委颁布的《农村中学体育器材设施配备标准》相差很远。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都离不开一定的场地器材条件,体育场地器材的严重短缺,是使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及课外体育活动受到严惩影响的重要原因。

3青海省大通县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策略

3.1加强体育场地、器材设备的建设

注意增加体育经费的投入,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应占一定比例,并逐步增加农村学校体育经费的投入此外,要广开财源,多渠道、多途径筹措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争取社会力量的支持。要因陋就简,因地制宜,以自制为主,提供教学和业余训练的必备条件。农村学校师资比较缺乏和体育器械比较少,所以在安排课程教学计划时应从学校实际情况出发,坚持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等新课程基本理念。在教学中运用简易器械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体育基础、兴趣爱好,引导学生完成体育课程,从而完成课程的学习目标。

3.2加大农村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制订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规划,拓宽培养、培训渠道,认真落实有关政策,稳定教师队伍。体育教师应有时代的紧迫感,充分认识到自身能力及水平的不足,积极地参与各种自学、函授、培训等继续教育,并且要积极地参加体育科研,开展课题研究,认真地撰写本学科方面的论文,不断地充实和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

4青海省大通县农村学校体育教育原则

4.1教学内容手段创新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由于受到场地、器材的制约,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往往具有较大的难度。但只要体育教师爱岗敬业,敢于创新,善于根据体育教学规律以及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安排教学内容手段,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场地器材的不足。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体育老师还可以利用校园或周边的地形(如空地、通道、斜坡、台阶)等,组织学生进行综合性的体育游戏或比赛,增加学生体会体育运动乐趣的机会。

4.2农村学校体育与农村文化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是培养农村体育人口的重要环节,是为广大农村传播体育文化的主渠道。农村学校体育文化的建设应结合农村文化传统和特点,因地制宜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如加大体育活动的宣传力度,开展健康保健知识宣传,组织年级与年级,班与班之间的小型多样的简单体育竞赛,组织学生观看成年人在各种节日举行的体育比赛,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促使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4.3农村学校体育与传统体育相结合的原则

农村学校体育应坚持以传统体育为基础,结合现有场地,器材条件组织进行,传统体育是农民体育经久不衰,持续发展的根本。如龙灯、舞狮、龙舟竞渡、登山、射箭、摔跤、拔河以及结合农活操作技能的特点而创编的体育活动等都有着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可以根据中小学生的特點作灵活的修改并将其作为中小学生课内外体育活动的内容。

5结束语

我们要认真分析和思考青海省大通县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大通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与过程的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就能真正落实好体育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增强学生身体素质,进而促成文化课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实现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农村学校体育工作才会有新的局面,才能真正地推进素质教育,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钱光田,对农村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研究[J]体育教学2008(3)

[2]周超群,农村学校体育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农业考古2007(4)

[3]王丽萍,我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对策,[J]福建体育科技,2007(8)

作者:樊生宝

乡村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分析论文 篇3: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策略研究

[摘           要]  十九大报告正式提出乡村振兴战略,这一战略的实施为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也对教师提出新的挑战。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存在诸多问题,如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体育运动氛围等。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不利于城乡差距的缩小,也不利于决胜全面小康目标的落实。立足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秀师资力量、优化体育课程设置、营造体育运动氛围这几个方面,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提升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展开论述。

[关    键   词]  乡村振兴战略;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提升

在乡村教育体系中,体育是一个重要构成。从整体角度来看,在我国教育事业中,体育课程教学是一个相对滞后的部分。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这一战略指示下,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三农”问题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而农村体育教学是“三农”问题的主要构成。对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而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其提供了历史性机遇,对改变当下体育教学现状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根据自己对乡村振兴战略内涵的理解,立足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优化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的方式方法阐述几点拙见。

一、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现状

(一)基础设施落后

与文化课不同,体育对器材、设施要求较高,从某种程度上说,器材、设施是体育教学有序开展的基础,若是没有良好的器材、设施,体育课难以有效开展。就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情况来看,这一问题普遍存在。由于“升学率”这个指挥棒的驱使、乡村教育投入不平衡等诸多原因,体育课程在农村小学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1]。很多学校将原本就十分有限的体育教学资金等投入到其他课程建设方面,导致老旧的器材、设施长期得不到更新,新的器材、设施也得不到补充。

(二)师资力量不足

师资力量不足在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也是制约农村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目前整体情况来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体系中,师资力量不足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体育教师综合素质偏低;(2)师资队伍不稳定;(3)师资力量配备不足[2]。例如,有些学校只有一到两位体育教师,甚至一些贫困地区的小学没有体育教师,体育课由班主任或其他身体素质较好的教师兼任。这些兼职体育教师对体育教育的研究浮于表面,仅仅掌握一些肤浅的知识,对照着课本进行教学,不能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的指导。而全职的体育教师,由于农村信息封闭、条件落后等原因,缺少培训、外出交流的机会,教学知识体系长期得不到更新,个人专业水平、综合素质偏低。

(三)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学校教育目前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其在义务教育阶段,“升学率”基本主宰了整个教学的方向。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这一现象尤为明显。相较于城镇,农村的体育教学观念以及对体育教育重要性的认知有很大差距,学校评判教学质量的标准基本只有“升学率”这一项。这种思想观念下,学校基本上所有的心力都放在如何提升学生文化成绩上,而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则有所忽视[3]。在很多农村小学,体育被看成一门可有可无的“副课”。所以,课程安排不合理这一问题普遍存在,很多学校一周只有一节甚至两周只有一节体育课。

(四)缺乏体育运动氛围

在校园文化中,体育氛围是重要构成。浓郁的体育运动氛围对学生正确体育学习观和情感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塑造及体育课参与意识的增强有积极作用[4]。此外,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还能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推进学校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然而,在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由于学校对体育不重视,缺少对这方面的宣传,加上有些教师认为学习才是学生应该做的“正事”,打篮球、跳绳等会浪费学习时间,造成成绩下降,所以不支持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甚至阻止学生课后锻炼。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双重作用下,学生对体育锻炼缺少正确的认知,甚至对体育产生抵触心理,没有形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和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乡村文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得到广泛重视,而体育教育作为文明建设中的中坚力量,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深化背景下必然会得到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从某种程度上说,决胜全面小康建立在全民健康的基础之上,若是农民没有健康,也就无小康而言。发展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是提升全民身体素质以及全面体育意识水平的关键。有关部门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应当针对农村小学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如篮球场、足球场等,增加器材、设备的数量,让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独立的器材,而不需要多人共用一个设施或器材,这是提升农村体育教育质量的关键。[5]除了加大资金投入,还要针对资金的监管加大力度,注重资金的合理和科學分配。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成立农村学校体育专项基金或相关机构,将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定期向全校教师公示,为体育教育质量的提升奠定牢固基础。

(二)引进优秀师资力量

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教师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着教学实效性。现如今,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因为师资力量的匮乏而存在诸多问题,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关部门及学校应当“对症下药”,从问题着手,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乡村的振兴也离不开教师。从某种程度上说,农村教育与城镇教育之间的差距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师资力量的悬殊。因此,学校要在政策、资金的支持下大量引进优秀师资力量。譬如,针对教师考核奖励机制进行完善,提升农村教师的待遇等,通过这些手段吸引有较高教学能力、较强专业知识的教师,做到对优秀师资力量引得来,也留得下。此外,有关部门以及农村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开发资源,对接网络优秀名师,利用互联网平台为农村体育教师提供在线培训活动,通过培训强化教师的理论知识,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三)優化体育课程设置

完善的课程设置是教育教学取得理想效果的前提、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学校应当更新思想观念,认识到体育教育的重要性并合理调整体育课程,确保小学生每周都能得到充足的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生身体素质水平,继而提升农村地区全民身体素质水平。除了设置一些实操课程,学校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平台给学生设置网络体育课程,网络课程主要针对体育理论知识进行讲解,如《小学生必备的健康知识》《足球运动中常见的运动损伤以及预防措施》等,通过这些课程的设置使学生了解最新的、全面的体育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运动习惯。此外,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给学生播放体育赛事视频,以此唤起学生对学习体育的兴趣。

(四)营造体育运动氛围

对学生进行体育训练,并不仅是让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具备终身体育意识,这是提升全民身体素质,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根本。所以,面对当前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运动氛围缺乏的问题,有关部门以及学校必须予以重视。例如,教育部门等有关部门要针对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进行宣传,学校再对学生家长进行宣传,从而营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与此同时,学校可以每年开展一次运动会,从而营造良好的运动氛围。此外,学校还要鼓励体育教师在课后积极组织学生开展体育比赛活动,如篮球比赛、羽毛球比赛中,以此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综上所述,就当下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有基础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体育运动氛围等。从小的方面来看,这些问题的存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从大的方面来看,这对农村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和终身发展会造成阻碍,而且对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也会造成影响。所以,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引进优秀教师力量、优化体育课程设置、营造体育运动氛围,从而提升体育教学质量,推动农村体育教育事业的提升,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从而达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颜小燕.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的治理机制研究:基于十九大报告中“乡村振兴”战略背景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8(2):13-19.

[2]肖伟,田媛,夏成前.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体育发展方向与路径研究:基于乡村振兴与体育发展关联的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9(1):24-29.

[3]王军.乡村振兴视阈下城乡体育融合发展的动因、条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1):65-69.

[4]钟秉枢,张建会,刘兰.用体育的力量,推进乡风文明、治理有效:来自广西乡村振兴的体育实践[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9(3):21-31.

[5]张文静,沈克印.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协同治理研究:基于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模型[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0(3):35-42.

编辑 赵瑞峰

作者:宋培榆

上一篇:家庭教育视角下幼儿园教育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学科技术现代教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