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

2022-04-18

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促使乡村休闲旅游在各国蓬勃发展。基于休闲的视角,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分析沭阳县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沭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 篇1: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研究

摘要 近年来,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被赋予了更多新功能,乡村休闲旅游成为新的农业发展形态和农村经济增长点,并逐步细分出乡村亲子休闲旅游这一新业态。通过研究北京市现有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分析了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 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现状;对策

Key words Rural parent-child leisure tourism;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农业除了传统的物质保障基础功能外,还被赋予了生态保护、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新使命,乡村旅游业成为新的农业发展形态[1]。乡村休闲旅游在我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是和乡村资源及空间相关密切的休闲活动,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战略的大背景下发展迅速,已成为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2]。亲子旅游是基于居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升、二孩政策的实施及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等因素,而逐渐细分出来的一种以父母和孩子为参与对象的旅游活动,在活动中孩子的需求占主导地位,家长们普遍希望通过旅游能同时达到教育、休闲、娱乐、增进亲子感情的目的。在城市生活的人们想要回归自然,呼吸新鲜空气,品尝农家美食,放松身心,同时也让孩子体验劳动,因此,以乡村为主题的亲子休闲旅游逐步发展成了乡村旅游的新业态。

近年来,北京市加快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于2016年启动了100个旅游休闲村镇创建工作,不断丰富乡村旅游业态和产品。在《北京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提出了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目标,推动乡村资源全域化整合、品牌化经营、多元化增值,通过农旅结合、农科结合、农文结合等模式,因地制宜地创新发展业态,鼓励发展亲子农业、教育农园等业态,促进农业与科普、教育、体验的深层次结合,延伸休闲农业价值链。在社会需求和政策导向的双重作用下,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势头迅猛,消费规模可观,潜力巨大。

1 区域概况

1.1 文化氛围深厚,自然资源丰富 北京是具有3 000多年历史的六朝古都,拥有7处世界遗产、7 309项文物古迹、102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5处国家地质公园、15处国家森林公园、对外开放旅游景点200余处。北京共辖16个市辖区,总面积16 410.54 km2,地理地貌类型多元。北京所具有的区域文化和自然资源构成了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条件[3]。

1.2 经济发展质量高,人民生活水平高 据《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4],2019年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 756元,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为43 038元。2020年上半年,北京市GDP名列全国十强城市第二名[5]。生活质量逐渐提升的市民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休闲享受,促成了乡村亲子旅游的快速发展。

1.3 交通体系完善,出行便利 截至2019年末,全市公路里程22 350 km,其中高速公路里程1 167 km。共有公共电汽车运营线路1 158条,运营线路长度27 632 km,轨道交通运营线路22条,运营线路长度699 km。机动车保有量636.5万辆,民用汽车590.8万辆,其中私人汽车497.4万辆[4]。完善的交通、多样化的出行工具选择成为助推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的利器。

1.4 高校林立,市民受教育程度较高 根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20年北京市共有93所普通高等学校,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较为关注,思想较为开放,更容易接受互联网等新事物,熟悉APP预订等工具,到京郊进行乡村亲子休閑旅游已成为周末和小长假期间的最佳选择。

2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概况

2.1 主要成绩 2019年7月,北京市怀柔区渤海镇北沟村、密云区古北口镇古北口村等9个村入选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定的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当年,全市乡村旅游农户(单位)13 668个,总收入14.4亿元,乡村旅游的游客量达6 000万人次[4]。2018年,《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6]中提到,2016年,北京市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经营性单位和个体经营户,在经营活动中涉及与乡村亲子旅游紧密联系的农耕文化体验的有3 878个,其中包括农事种养体验、农事采收体验、农产品加工制作体验、农村民俗活动体验和农耕文化展示体验5种类型,详见表1。虽然目前专门针对乡村亲子休闲旅游这一细分市场的数据不多,但北京市整体乡村旅游市场发展状况也基本代表了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发展形势。

2.2 发展现状 根据北京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的宣传定位、经营形式、主要客户群体、活动内容等,可将项目大致分为5类,即以亲子为主题的亲子农场[7],强调休闲放松的休闲农庄,以某种动、植物为主题的主题公园,以度假为主的度假村,以及乡村民宿。亲子农场和休闲农庄两类项目主要是在郊区租地兴建园区,开设农事乐园、手工制作、亲子度假营地等活动,以传统农事体验、游乐为主;度假村虽然设计有一些与农事相关的活动,但总体上不是以亲子为主,主要面向成人休闲度假;主题公园是以一种特定动物为主题的公园,少数设置有围绕相关动物开展的科普教育,基本没有亲子互动环节;民宿酒店方面,有较为高端的项目,主推高品质特色住宿,同时也有一些亲子主题活动和私人定制式亲子玩法,另还有一些比较平价的民宿,主要以家庭出行、公司团建为主,但也打亲子牌来吸引游客。该研究对北京市39家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进行了研究,详见表2。总体来说,经过数年发展,目前北京的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部分乡村亲子旅游项目已基本形成了较为特色的经营模式,也逐步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

3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与乡村融合程度较低,资源未全域化整合 部分项目产品开发缺乏与当地乡村自然资源的结合,未充分利用当地特有的地理环境和自然风光,与当地居民、农业产业等缺少沟通交流,乡村居民参与度弱。产品内容设置上,农事体验等环节普遍设置耕地做垄、播种、磨豆腐、碾玉米等传统农事内容,基本鲜少存在当地特有的乡村民俗文化元素。仅以北京市顺义区为例,就有张镇民歌、赵全营郝氏水纹雨点剪纸、曹氏糖画、草编、老北京火绘葫芦、顺义九连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祭灶王民俗,但顺义区乡村亲子休闲项目中基本未涉及。

3.2 定位不明确,同质化严重 项目运营以盈利为最终目的,一般会包括采摘、游乐场、喂养小动物、传统农事体验等环节,还有部分设置有菜地租赁。内容简单易复制,实践来看,部分项目受困于这些范式,没有创新。有些项目在产品设置上还走“混搭”路线,比如除亲子休闲外,还可举办草坪婚礼等,定位不明确,这也就导致客户对项目没有黏性。

3.3 不区分游客年龄,没有层次性 不同年龄段的儿童亲子休闲旅游的需求和行为存在差异,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维度也存在差异[8]。研究发现,有明确的儿童游客年龄限制或在亲子互动项目的设计上区分年龄段的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仅有少数。如泊浒乐园只针对学龄前儿童开放,老A俱乐部为10岁以上的孩子设置了拓展基地,为幼儿设置了小型动物园。在亲子项目的设计上,应该根据儿童的年龄段特性有针对性地进行产品设计和营销。

3.4 产品设计不平衡,未实现亲子互动 亲子乡村休闲旅游的目的,在于使家长和儿童通过参加休闲旅游来增进亲子感情,双方都能感觉到休闲和放松,并且寓教于乐、寓教于游。但部分亲子互动产品完全以儿童的需求为中心,家长的休闲娱乐需求不在考虑范围;还有一部分亲子互动产品过于娱乐化和成人化,并未实现互动,如设置了城市儿童游乐场中常见的滑梯、碰碰车等,以及品酒、打麻将等活动,这种设置不仅毫无乡村元素,更是将儿童和家长的需求完全割裂开来,达不到亲子沟通和互动的效果。

3.5 科普环节过于传统,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吻合 智慧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大趋势,是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农业装备在农业生产领域的融合应用,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已被改变。亲子乡村旅游项目中虽设置了科普内容,但以学习和了解植物生长过程,或特定的主题动物知识为主,过于传统,缺乏智慧农业科技展示、教育、体验内容。

3.6 从业人员缺少专业人才,趋于老龄化 当地青壮年劳动力向往朝九晚五的城市生活,鲜有留守,农村现存劳动力以老人为主。且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单位(户)的投资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中专)及以下学历的占比90.2%[6]。部分项目聘用了当地村民从事商品销售、保洁等一般性服务工作,也有一部分项目是家庭式经营。这些人员普遍学历和文化水平不高,没有经过专业及职业培训,导致经营理念落后,服务质量也差强人意。从事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專业经营管理人才也相当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发展。

4 北京市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对策建议

4.1 多元融合,开发农业+教育+体验消费模式 结合区域和亲子活动产品特点,以及成本投入,明确特色定位,盘活区域资源,在产品线上增加传统乡村文化、民俗元素,采用民宿等形式增加游客与村民的互动,也可与周边自然环境结合设计互动产品,从游客年龄等方面细分市场,满足游客多元需求。不仅是靠销售产品盈利,更要用教育和体验的方式吸引游客、链接游客,以亲子、儿童为抓手,激活整体的家庭消费,提升游客忠诚度和黏性,带动农业相关服务业和产品链的发展,实现有效盈利。

4.2 借势而上,抓住政策红利 2015年10月,北京市教委启动实施了初中生到郊区进行“学农教育”项目。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兴趣,磨炼意志,开发创造力。这一举措一定程度上激发了消费者潜在需求,带动了乡村亲子休闲旅游发展。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要抓住机遇,在产品设计上,除设置传统农业内容外,也要有诸如农业机器人、物联网、智能温室等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的科普,将通过“学农教育”获得的流量真正转化为价值。同时,也要抓住北京市建设美丽乡村及推动乡村休闲旅游提档升级等乡村振兴机遇,不断创新,加快发展步伐。

4.3 发挥涉农高校功能,为乡村亲子旅游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乡村振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不只是农村的事,更涉及包括教育在内的社会多方面因素。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农高校承担着满足科技支撑、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等需求的重要责任[9]。实现乡村亲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人,涉农高校特别是职业院校要打破固有的办学模式,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围绕北京都市农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各类培训及学历教育,同时发挥自身人才及资源优势,为北京乡村亲子休闲旅游提供强大人才和智力支撑。

4.3.1 开放多元化办学,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为乡村亲子休闲旅游提供人才支撑。

(1)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专业内涵建设。一是在专业设置上,要依据乡村和行业企业发展需要,积极调整、优化、升级,推进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二是在人才培养上,要深化改革,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注重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重点要培养从事乡村旅游运营管理、农业科学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乡村发展所需专业人才和适应未来社会竞争所需要的创造型、复合性高层次专业人才[10]。

(2)整合资源,培育一支新型职业农民队伍。2017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改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大力增强职业教育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民工职业技能提升的能力”;2018年9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再次强调全面建立职业农民制度,培养新一代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2019年,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据新华社报道,截至2019年6月,有30余所高校制定了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方案,13所高校成立了乡村振兴学院[11]。新型职业农民扎根于农村,了解当地风土人情和历史民族文化,是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亲子休闲旅游的主导力量。高校要以乡村振兴学院为平台,整合教育资源,强化创新驱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学历提升工程,开设农村经营管理、农业装备应用技术等专业,系统规范地为京郊乡村亲子旅游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人才,支撑北京乡村振兴和都市农业发展。

4.3.2 发挥院校优势,开展校企交流合作,为乡村亲子休闲旅游提供智力支撑。

(1)通过校企合作等形式开展多层次交流,实现互赢。一是校企双方可以在行业专业知识、农业科学技术等方面开展深层次交流,在项目运营上,以农业经济、旅游等专业知识为基础开展更为专业化的运作,在产品内容设计上,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装备,进一步拓宽产品线;二是各类硬件设施的共享利用,校企之间可以共享场地、设备设施等硬件资源;三是高校可以针对乡村亲子休闲旅游项目中的科普等教育环节提供教育教学方法层面的指导,使课程的设计和教学过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及游客需求,提升教育效果,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2)发挥院校人才及科研资源等优势,服务社会。近年来,为全面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北京市启动了多项工作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如北京市教委、市农委于2017年开始开展“校村联手”“精准帮扶”工作,实施“引智帮扶”工程,部分高校参与了乡镇(村)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等项目的开发;2019年,北京市委农工委、市农业农村局启动了“千名干部科技人员进千村入万户”活动,解决村镇发展问题和农民实际困难。部分区县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昌平区委、区政府近年来推动的“一校带一镇街”工作。高校要继续保持创新动力,深度参与、点面结合、辐射带动,将高校科研成果和人才优势转化为推动乡村亲子旅游发展的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柯炳生.我国未来农业会是什么样?[J].江苏农村经济,2017(10):67.

[2]范子文.“十三五”时期北京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 2016,30(5):5-16.

[3]张妍,方正.基于SWOT分析北京市亲子旅游市场[J].旅游纵览月刊,2016(22):167-168.

[4]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總队.北京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0-03-02)[2020-08-08].http://www.beijing.gov.cn/zhengce/zhengcefagui/202003/t20200302_1673464.html.

[5]新华网.早知道·财讯热搜榜TOP10[EB/OL].(2020-08-03)[2020-08-08].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20-08/03/c_1126316769.htm.

[6]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北京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第六号) [EB/OL].(2018-02-05)[2020-08-08].http://www.sohu.com/a/220962820_161623.

[7]郑莹,何艳琳.亲子农庄的主题定位研究与开发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32):109-111,122.

[8]刘为潍,乌恩.基于儿童年龄的亲子户外休闲及旅游行为差异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16(1):37-39.

[9]郑宝东,周阿容,曾绍校,等.涉农高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思考[J].中国高校科技,2018(23):7-9.

[10]刘天英.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旅游人才培养浅议[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2):132-133.

[11]新华社.我国已有13所高校成立乡村振兴学院[J].农村百事通,2019(16):24.

作者:张馨月

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 篇2:

基于休闲视角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居民的消费倾向促使乡村休闲旅游在各国蓬勃发展。基于休闲的视角,以江苏省沭阳县为实证研究对象,在分析沭阳县乡村休闲旅游开发现状的基础上,探讨沭阳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开发对策。

关键词:江苏;乡村;休闲旅游;旅游开发

1引言

1.1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居住于城市的人们不满城市的喧闹和环境的恶化,向往乡村自然景观、新鲜空气、淳朴安宁的生活。因而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出现,并得到蓬勃发展。特别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决策,新农村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06年,国家旅游局将全国的旅游主题确定为“中国农村旅游年”,提出“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的旅游宣传口号。这一年是名副其实的乡村旅游年,掀起全国各地开展乡村旅游活动的浪潮。但纵观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产品和项目的雷同化,吸引物的单调化,市场竞争的激烈化等。如何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开发出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精品性的乡村旅游产品,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基于休闲视角,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是促进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乡村休闲旅游是现代旅游业发展中的一项新生事物,区别于传统乡村旅游,注重旅游者休闲需求的开发,发展速度极其迅速,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如德国、西班牙,乡村休闲旅游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并且已走上规范发展的轨道。国外学者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者也普遍认为,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城市将率先在发达国家之后,迎来一个全新的“休闲时代”。在城市周边郊区村镇发展乡村休闲游,并规模化发展,能达到彼此共赢的态势。

1.2研究意义

沭阳县地处江苏北部,位于苏、鲁、皖三省和徐州、淮安、连云港三市大、小三角的中心。沭阳号称“江苏的一盆净水,华东最大的氧吧”,空气质量常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也是全国最大的花木基地,有“东方花都”之誉。2006年相继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百家绿色小康县”、“中国十大魅力乡村”、“魅力江苏农业旅游景点”等称号。

本文基于休闲视角来考察沭阳县乡村旅游,特别是针对特色乡镇进行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研究,是促进城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扩大沭阳县城的旅游空间,开拓旅游资源新形式,加快城市化进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特别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乡村休闲旅游的内涵

休闲是指在非劳动及非工作时间内以各种“玩”的方式求得身心的调节与放松,达到生命保健、体能恢复、身心愉悦目的的一种业余生活。包括四要素: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精神满足的状态、自我实现和发展的结果[1]。

乡村休闲旅游区别于传统的乡村旅游,从休闲的视角来研究乡村旅游,是以远离都市的乡野地区为目的地,以乡村特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为吸引物,以城镇居民为主要目标市场,通过满足旅游者休闲、求知和回归自然等需求而获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旅游方式[2]。

乡村休闲旅游能根据市场和游客的需求,以乡村生活、乡村意境、乡村生产为核心,开发独具乡村氛围的休闲旅游产品,如开发建设高标准的休闲渔业垂钓基地,开展垂钓、划船、烧烤等休闲活动;利用农(林)场规划建设配套设施,提供农作、垂钓、骑马、狩猎等活动;开发建设高山农庄,方便游客休闲、度假、娱乐、食宿等,如“杭州双流农庄”、“桐庐县横村明大农庄”等。

3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沭阳县为例

3.1沭阳乡村休闲游的开发现状

“虞姬故里花乡沭阳”是沭阳县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口号,展示了沭阳独特的魅力,访虞美人故里,沐浴花的海洋。苏北花卉示范园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农家乐的典型代表。该园坐落在美丽的新沂河畔,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两亭、九桥、十八弯”的美丽传说都叫人流连忘返。2002年9月,沭阳县成功地举办了首届中国·沭阳花木节,通过“花木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在展示沭阳“中国花卉之乡”良好形象的同时,让外界更充分地了解沭阳、更深入地认识沭阳,从而进一步打造沭阳的“花木之乡”旅游品牌,吸引众多游客,有力地推动了沭阳旅游业的发展[3]。

近年来,政府有关部门开始注重“虞姬故里”这一旅游形象,打造虞姬品牌,县城东部的虞姬生态园,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成为居民们休闲游憩的理想场所。县城西部建设日月潭度假村,开展环城乡村休闲旅游带,虞姬的家乡正在新建虞姬度假村、虞姬爱情园,建成的虞姬公园,景区内每年春节举办新年庙会、虞姬文化艺术节,5月举办啤酒节,每暑期举办夏令营活动等,以丰富的文化底蕴,吸引周边县市的游客。

3.2沭阳乡村休闲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措施

乡村休闲旅游整体规划有待加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最终目标是以旅游业的大发展来带动经济的腾飞,因此,要有全局意识。各个乡镇发展旅游不能一哄而上,盲目发展“农家乐”,修路造房、重复建设休闲农庄、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由于没有进行统一规划,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很多景点被忽视,降低了对游客的吸引力。因此,要对各乡镇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统一规划,从全局出发,各个乡镇要因地制宜,开发各自优势旅游资源,达到资源互补,共利共赢的目的。

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人才缺乏。旅游业的发展离不开旅游人才的培养,在景点景区的规划宣传中,旅游规划相关人员和导游作用不容忽视。而沭阳县旅游人才相当匮乏,特别是在农村一线,从事乡村经济发展的人当中,懂旅游的人几乎为零。在全县旅游从业人员队伍中,专业层次较低、专业结构单一,对乡村旅游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不深、不透,指导力不强。因此,要实施人才兴旅的战略,加强对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经营和服务能力,提升乡村休闲载体的接待档次,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乡村休闲旅游的政策性措施有待完善。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支持,而政府的支持主要是通过制定有利于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优惠政策。沭阳县目前仍以招商引资,发展经济为中心,没有注重对乡村休闲旅游的大力开发投入,有些项目仍处于招标当中。因此,政府要充分认识到开展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意义,积极发挥在一些乡村休闲旅游项目中的主导作用,要出台一些鼓励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政策,如服务体系方面政策。

3.3沭阳乡村休闲游的提升性开发

突出重点、亮点和示范点。乡村休闲旅游在同一个地区不能一哄而上,以数量增长代替质量增长。这样会导致乡村旅游迅速泛化,产品同质化。当前最重要的就是制定发展规划,筛选出本区,本省的重点、亮点和示范点。沭阳县的乡村休闲游应该抓住虞姬故里、花乡这两大主题,打造自己独特的旅游品牌。

发展个性化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之所以会向个性化方向发展,主要原因是市场选择和需求在趋向个性化。到乡村旅游的人,大部分是以家庭、情侣或自驾车为出游方式,他们要求看到的乡村旅游点应有个性和独特性。几年前去过的“农家乐”、“渔家乐”、“牧家乐”,在几年以后如果还是依然故我,旅游者就不会再选择它,沭阳的乡村旅游必须适应市场的变化,策划出自己的特色项目,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4] 。

保持乡村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原真性。乡村原生自然和人文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个性特征,是城市居民前往游览的追寻目标。特别是作为乡村原真性的景物、景观,更不能改变其原真形貌。人文环境原真性的保护至关重要,旅游开发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联合相关旅游资源,协调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开发要注重相关旅游资源要素的整合。沭阳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将虞姬生态园、虞姬爱情园、虞姬度假村、花木大世界进行优化整合、联合开发。确立虞姬的品牌效应,以沭阳浓厚的文化为基础,发展虞姬品牌产品,如针对酒文化,已成功开发虞姬神酒,以品牌带动相关旅游产品的发展。

4结语

基于休闲视角研究乡村旅游的开发,是顺应时代发展要求,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在一些拥有特色乡镇的农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既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也能促进就业,调动居民管理自己事务的积极性,又可为游客和当地居民创造一个文明整洁的旅游居住环境,从而提升当地的旅游品牌效应,加速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最终推进地区的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马惠娣.21世纪与休闲经济、休闲产业、休闲文化[J].信息空间,2004,(7):89-90.

[2]文彤,吕贤军.城郊型乡村休闲旅游规划的探讨——以岳阳市君山区乡村休闲旅游规划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8,(9).

[3]花乡沭阳.http://www.shuyang.gov.cn/gk/28.shtml

[4]于立新,孙根钟.深层生态旅游开发与新世纪桃源建设[J].人文地理,2007,(2):65-66.

责任编辑 张 凌

作者:杨蕾蕾

乡村休闲游分析论文 篇3:

论科学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理论依据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乡村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精神需要、获得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路径。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它的科学性与可行性。通过对古今中外相关理论的研究分析,认为:(1)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动力。马克思主义休闲观与马斯洛的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显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能够满足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身心需要。(2)“循环经济”理论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决策依据。在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人们对休闲工具、产品、设施等方面的消费,必定会带动观光农业、轻工业及服务行业的发展。(3)费孝通、梁漱溟的乡村思想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根基。费、梁二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追求精神享受的现代乡村休闲旅游活动,离不开“仁”“义”“礼”“和”等中华传统文化。(4)“天人合一”思想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然要求。“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是一种主体心灵上的自由与快乐,实际是主张人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乡村休闲旅游实质上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现代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一种旅游形式。

关键词:乡村休闲旅游;休闲;休闲经济;理论依据;科学发展

近年来,我国乡村休闲旅游得到迅猛发展,不仅推动了整个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也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开拓了休闲经济的重要领域。追根溯源,人类社会变迁至今,人们在辛勤劳作追求经济效益满足物质需要的同时,一直也在追求精神享受满足精神需要的休闲生活。乡村休闲旅游的科学发展,不仅能满足人自身灵魂与肉体的需要,而且也能为人类的永续生存和全面发展提供经济基础和环境条件。

一、关于乡村休闲旅游的界定

自我国提出 “2006中国乡村游”、“ 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起, 全国各地掀起了乡村旅游热,至今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新型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在乡村旅游中,人们在不断加强生态保护意识的同时,也越来越注重休闲诉求。众多学者及从事旅游工作的人员,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模式、与休闲经济、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和文化发展的关系给予很大关注并提出了一些其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措施。

国内学界对乡村休闲旅游的界定,大多是从旅游角度进行的较为笼统的概述,对乡村、休闲未进行详尽的阐述。如罗自力、温萍(2007,《农村经济》)注重探讨乡村休闲旅游的空间转移及目的,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城市人在自由的时间里,主动地从城市文明的外在压力下解脱出来而在城郊地带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孙颖(2008,《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则侧重研究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性,认为:“乡村休闲旅游是在传统和合文化和和谐美学意识的驱动下,城市居民走向乡村享受、认识乡村生活,带有生态科教和身心回归自然色彩的专项旅游活动。”白慧芳、李艳芳(2011,《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则简洁概述:“乡村休闲旅游指以城市居民为客源,以乡村性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休闲为主要目的的旅游活动。”还有李亚婕、武瑞营(2013,《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学报》)的“乡村休闲旅游是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乡村民俗文化为灵魂,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民俗文化、农副产品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几位学者对休闲旅游的地点、时间、目的及客源都作了规定,但容易导致人们对乡村休闲旅游的误解:一是认为乡村就是村庄,把乡镇排除在乡村休闲旅游的地域范围之外;二是认为休闲就是用于娱乐和休息的闲暇时间,多数人注重休闲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内在精神的自由时间;三是认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客源就是城市居民,把农民排除在外。

乡村休闲旅游,实质上是集旅游者、旅游对象、旅游地域、旅游目的、旅游经营者为一体的一种社会物质生产活动,也是一种精神消费活动。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是游客在自由支配的时间里,从城市到乡村(包括村庄和乡镇)或从本乡村到其他乡村,依托已有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通过娱乐、观赏、体验、购物等形式达到减轻精神压力、追求身心放松目的的一种旅游活动。它具有地域性、娱乐性、文化性、社会性、创造性、参与性、运动性等特征。

二、科学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理论依据

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只有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彰显它的科学性与可行性,一切不顾具体条件蛮干的行动都是不可取的。以下四种观点与理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缘由,构成了科学发展乡村旅游的理论依据。

(一)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内在动力

《共产党宣言》对未来理想社会及人的发展有着这样的描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国家不再存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自由王国,社会生产达到极大丰富,每个人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以休闲的方式而存在于世界。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发展需要、享受需要,“人类的生产在一定阶段上会达到这样的高度:能够不仅生产生活必需品,而且生产奢侈品,即使最初只是为少数人生产。这样,生存斗争——我们暂时假定这个范畴在这里是有效的 ——就变成为享受而斗争。”“人不仅为生存而斗争,而且为享受,增加自己的享受而斗争……准备为取得高级的享受而放弃低级的享受”1。人的本性在于他们的需要。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是“任何人都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既可以从事体力劳动,也可以从事脑力劳动,拥有发展和发挥自己的才能、发展和丰富自己的个性的自主权及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了休闲活动,休闲时间是“非生产劳动时间”,是个人用来接受教育、发展智力、追求身心放松、愉悦的时间。2据此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认为休闲是人的一种理想存在状态,休闲的最终归宿是人的全面发展,人通过一系列的休闲活动来实现自己对生活时间利用的权利和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解放达到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3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需求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层次理论更加鲜明地指出人在不同时期不同层次的需求,当前我国绝大部分的人已经从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发展到社交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图1),从原来的物质性价值需求转向精神性价值需求。乡村休闲旅游的动力源就是人“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自我价值的身心需要。离开喧嚣的环境,走进大自然,亲近大自然,会舒缓人们紧张的心态,可以让人们在完全放松的状态下享受自己的自由时间。科学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可以调适人们的身心,培养人们的高雅情趣,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图1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图4

(二)“循环经济”理论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决策依据

“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是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K. Boun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经济发展理论,两者之间的关系不言而喻。“循环经济理论”也被称作“宇宙飞船理论”,是K·波尔丁针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范式提出的一种新型经济理论。“循环经济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把传统的、依赖资源净消耗线性增加的发展,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从而维系和修复生态系统的经济。”1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20世纪90年代,我国从西方国家引入了循环经济理论,确立了“3R”原则即 Reduce(减量化)、Reuse(再使用)、Recycle(再循环)在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指导地位。这一理论告诉我们,应当不断调整经济发展的方式:“把过去呈现的以资源消耗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以休养生息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从而构建一种资源不断再生、生态永续发展的循环发展模式。”2也就是说,循环经济是通过科学技术手段和发展思维方式的改变,尽最大可能减少资源和环境消耗,以获得最大可能的经济社会绩效,从而使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不断循环,促进物质能量之间的永续利用。可以说,循环经济是对替代过去“高消耗、高消费、高代价”经济增长方式的一种新选择。

纵观当前乡村休闲旅游的开发与规划,已经从原有的资源破坏逐渐回归生态环境的保护,以最小的资本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如姜堰河横村的生态农业基本实现了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相配套的循环产业链(图2)。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充分考虑了村域循环系统内的每一个资源及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由休闲消费需求和休闲产品供给两方面构成的休闲经济在此循环系统中产生。目前,由于我国居民还不十分富裕,这种依托乡村农业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利用自身优势给旅游者提供休闲旅游产品的旅游形式,是一种经济实惠的旅游形式,价格要远远低于海滨休闲旅游、国外度假旅游等,3这也是其兴起并形成热潮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在乡村休闲旅游过程中,对休闲工具、产品、设施和服务等方面的消费,必定会带动观光农业、轻工业及服务行业的发展4,横跨第一、二、三产业。运用“循环经济”理论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产生的休闲经济,将成为未来整个社会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乡村休闲旅游也将成为人们喜爱的一种休闲活动。

(三)费孝通、梁漱溟的乡村思想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根基

费孝通老先生在《乡土中国》中认为“直接靠农业来谋生的人是粘着在土地上的”。靠土地为生的人是离不开土地的,以土地形成了人们居住的环境,形成了家庭,形成了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单元—— 乡村,并认为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我们大家是熟人,打个招呼就是了,还用得着多说么?”熟悉是从时间里、多方面、经常的接触中所产生的亲密的

图2 河横村农业循环链结构图1

感觉。而现代社会是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各人不知各人的底细,所以得讲明白;还要怕口说无凭,划个押,签个字。2“熟人社会”向“契约社会”变迁。但是,在费老看来,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3,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乡土”情结,这是流淌在中国人血液里的民族文化沉淀,是不会轻易改变的,中华传统文化绝大多数都是从农业和农村生活中产生的。4梁漱溟先生指出:“中国的经济建设必从复兴农村入手,从那一段道理上就确定了现在我们的新机构是要从农村开端倪,从乡村生长苗芽。”5也就是说,中国现状的改变只有走乡村建设的道路而不是其他的道路,教育是乡村建设的手段,社会教育必须与乡村建设合流。乡村教育的着重点是人生行谊教育,激发人们向上欲求的人生态度。二老认为中华传统文化在乡村社会发展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培育了中华民族精神。

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是人们追求精神享受与自由的审美的、道德的、创造的、超越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相结合的文化欣赏、文化建构、文化创造的生命存在的状态。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乡村休闲旅游活动,具有明显的区域性、地域性,并形成了自己的旅游特色。如江苏高邮的菱塘少数民族文化,安徽宏村的徽文化等具有中华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在乡村休闲旅游的活动中得以继承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方式和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包含着许多人类文明的生存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和”的思想。老子、孔子等人的思想中蕴含了许多反映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生存发展规律的真理性认识1,中华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正被中国共产党人及广大民众所认识。在乡村休闲旅游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增强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提升个人思想道德及文化素养,对形成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观、打造中国精神及力量是非常有益的。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和”等思想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可或缺的文化底蕴。

(四)“天人合一”思想是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必然要求

天人关系是庄子哲学中的核心论题之一,“天人合一”思想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的思想核心与精神实质。人与自然是否能够和谐相处,直接影响和规定着人类的生存和永续发展。在庄子看来,人与万物本体都是自成一体、浑然不可分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道经第二十五章)。天从属于道,道无处不在,万物皆在道的涵摄之中。“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在庄子看来,决定人和万物中的一切都是天意,是自然而必然的。个人应当保持这种自然的天性,回归本真(本我),不要人为地去改变其他事物的本然状态。“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在人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庄子主张物性平等,坚持天与人是一个整体,不分谁主谁客,都可以进行沟通,从而达到相互融合、不可分割的和谐程度。庄子的“天人合一”思想追求的是一种主体心灵上的自由与快乐,实际是主张人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能使心为形所役、被物化。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变迁及生产的发展,人们的功利心增强、物欲横流、浮躁之风盛行。现在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虽然越来越强,但是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它所起的相反的作用,即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所起的作用则微乎其微”3。恩格斯在谈到资本主义与自然的关系时也指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4当前,人们为了眼前的利益,对空气、水资源、土地资源等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开采,已经危及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公害。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是建立在“天人合一”、现代生态科学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基础上的一种旅游形式。在游客休闲游览、旅游经营者资源开发、乡村居民参与过程中,摒弃急功近利心理,大力开展生态环境教育,灌输环保意识1,以此保障乡村休闲旅游的科学发展。如苏中地区的姜堰河横村、农业科技园、溱湖湿地生态公园、溱潼古镇的乡村生态休闲旅游,就展现了“美丽乡村”独特的魅力。

三、结语

乡村休闲旅游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要充分发挥乡村休闲旅游的优势,彰显其内在价值,在现阶段应加强环保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实现集约型资源开发方式的转变;注重人文休闲空间的营造,坚持物性平等主张,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作者简介:胡章鸿,扬州市职业大学旅游学院副教授;仇文利,扬州市职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

(责任编辑 古东)

On Theoretical Basis for Scientific Development of Rural Leisure

Tourism

Hu Zhanghong,Qiu Wenli

Key words: rural leisure tourism;leisure;leisure economy;theoretical basis;scientific development

作者:胡章鸿 仇文利

上一篇:积极性地理教学论文下一篇:大学生指导就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