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教育论文范文

2022-05-11

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乡村教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摘要: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一篇:乡村教育论文范文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研究

【摘要】乡村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推動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与县域经济发展的契合性。应该在对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分析的基础上,以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为切入点,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实施专业与产业对接,走精准培养之路;打造职业培训品牌,走“品牌化”培训之路;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走特色培养培训之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品牌

一、问题的提出

乡村职业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本推动力量,肩负着为乡村振兴发展培养各类所需人才的时代使命,其关涉乡村社会的发展与乡村居民个体的生活。[1]于个体发展而言,乡村职业教育可以提供低成本、多样性的教育内容,能最大范围惠及乡村不同教育需求的人群。于乡村社会发展而言,乡村职业教育能有效链接教育供给与乡村发展需求,为乡村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该置于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着眼于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来设计其发展路径。而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中,产业兴旺是重点,但囿于乡村工业基础薄弱、基础设施和产业要素集聚不足等现实困境,乡村产业振兴必须依托县域大产业来支撑。乡村振兴战略为县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要实现乡村振兴,也亟需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应该着眼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来探讨。基于此,本研究在对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以赣南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为切入点,探讨乡村振兴背景下适应县域经济需求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以期对推动乡村职业教育发展有所裨益。

二、X县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X县是第二批国家级农村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示范县,乡村职业教育在提升乡村居民文化素质与就业技能、加快县域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为促进县域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与技术的支撑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囿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乡村职业教育面临诸多的发展困境。

(一)X县乡村职业教育发展概况

近年来,X县基本形成了以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为县级中心校、以乡镇成人文化学校为基础、以村级成人文化学校为教学点的职成教三级教育培训网络。在乡村职业学校教育方面,经过职业教育资源整合,该县现有职业学校2所。其中,X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国家级重点中等专业学校、全国第三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开设的专业主要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畜牧兽医、旅游服务与管理、客服信息服务、数控技术与应用、汽车应用与维修、学前教育、电子技术应用、计算机技术应用等,为X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专业技术人才。在职业培训方面,该县职业培训服务于主攻工业和脱贫攻坚战略,积极统筹县农业局、妇联、人社局、扶贫办、总工会、民政局、工业园管委会等部门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X县表嫂家政服务”等培训项目,打造“X县表嫂”“X县工匠”“X县能人”三大品牌。2014—2017年,各部门累计培训38 600人次,其中,技能培训2014年共培训14期,培训2 350人;2015年共培训19期,培训2 578人;2016年共培训共26期,培训3 625人;2017年就业创业培训3 536人,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X县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困境

尽管X县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是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缓慢、困难重重,特别是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与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不协调等方面的欠缺,影响了其积极作用的充分发挥。

1.办学条件

乡村职业教育办学经费极度紧张。乡村职业教育的办学经费主要依赖于县级财政的投入,但是X县作为国家级贫困县,财政收入有限,对职业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当前相关的职业教育政策往往是“扶强”政策,通过竞争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配置到办学效益较好的地区和学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优质职业教育的示范带动作用,而贫困县、困难校的职业教育发展往往被忽视。“扶强”政策无形中剥夺了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的机会,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地区之间的教育不平等。同时,经费紧张也引发了一系列的其他问题,诸如办学设备、场地等无法得到保障;教师待遇不高,无法吸引优秀师资,最终影响办学的质量。

2.办学内涵

一是乡村职业教育的“普教化”严重。办学理念、办学目标、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等的“普教化”现象严重,不少县级职业学校没有把握好职业教育的内涵,盲目地走与普教相竞争的道路,[2]忽略了县域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是专业设置不合理,与产业对接不紧密。乡村职业学校教育受办学经费的影响,其专业设置往往要考虑办学成本以及实习实训条件,故所开设专业多为成本小、对实习实训要求不高的专业;专业设置不能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动态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难以满足新型城镇产业结构调整要求,[3]与县域产业发展脱节;三是毕业生本地就业服务能力较弱。由于专业设置与县域产业脱节,导致毕业生无法在县域范围内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本地就业率低。近年来,X县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提升,高标准建设了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需要一大批掌握新的种植方式、养殖技术、栽培方法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新型职业农民。然而,该县职业学校开设的专业中,仅有“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畜牧兽医”两个专业与农业生产有关,专业设置与农业发展的需求相距甚远。

3.从乡村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乡村职业教育的纵向体系不完善。由于经费、思想认识以及农村人口不断减少等方面的原因,农村职业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仍然不够,许多乡镇农校和村组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点基本被废弃,[4]县乡村三级乡村职业教育网络沟通不畅。从横向来看,学校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脱节问题严重。当前的乡村职业学校教育与乡村职业培训是分割的,乡村职业学校教育主要由县级中等专业学校承担学历教育,乡村职业培训则由教育、农业、人保、妇联、残联、扶贫办等不同的部门举办,管理上存在条块分割。同时,培训内容与培训对象的需求不匹配,培训部门往往以“他者”的身份制定培训内容,没有深入到培训对象中去进行调查。

三、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分析县域经济是以行政县(包括县级市、旗等) 区域为载体、以县级独立财政为标志、以县城为中心、以集镇为网络、以农村为腹地、以市场经济为基础、以县级政府为调控主体、以不同层次经济要素间的联系为基本结构的经济系统。[5]县域经济是乡村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键所在,其发展对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关键性作用。因而,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成为探讨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的前提和基础。

(一)X县县域经济发展概况

X县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全县辖25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304个行政村、8个城市社区,全县国土总面积3 215平方公里,总人口85万。其中,城镇人口11.4万人,农村人口68.6万人。近年来,X县加快项目建设,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积极谋求发展新形态,县域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从主要经济发展指标来看(表1),近五年来,该县年度生产总值、财政收入以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实现了稳步增长。但是,年度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放缓,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较大。

从该县三大产业的发展来看(表2),三大产业总体發展势头较好。近五年的数据显示,该县的经济结构在持续优化,第二产业逐步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稳步增长。

(二)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需求分析

“十三五”时期是X县深入推进苏区振兴的关键期与全面实施“脱贫摘帽”的攻坚期,亦是全面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实现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县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职业教育提供知识和技能人才的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亟需发展职业教育。

1.农业现代化发展之需要

发展农业产业化,推进农村地区农业科技的进步,将会极大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进而提升农村地区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和县域经济竞争力。[6]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推进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地区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途径之一。推进农业产业化将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区发挥区域资源优势。[7]发展县域经济就是要用现代要素不断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同时延伸产业链,实现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如X县通过选育推广高产油茶新品种、延伸油茶产业链,坚持发展农业产业基地,高标准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而现代农业必须依靠发展理念领先,依靠专业人员职业化的手段推进,[8]这就需要通过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来提供现代农业技术支持和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支撑。

2.县域工业转型升级之需要

工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头等大事,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根本保障。工业的发展离不开技术人才。据欧洲发达国家统计,工人技术水平每提高一级,劳动生产率就会提高10%—20%。而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有三分之一明亏或潜亏企业,其亏损原因80%在于内部管理和工人操作技术不过关。[9]职业教育可以为县域工业发展培养和输送大批技术工人,并形成人力资本,对县域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经济转型与产业升级,要求劳动力的知识化程度与综合素质也不断提高,需要数以万计服务于一线的应用型高素质劳动人才,这就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

3.特色产业发展之需要

“十三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特色县域经济,特色经济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发展特色经济首先要立足本地的比较优势。[10]县域经济是涉及经济领域各个产业的经济载体,不能“小而全”,而应“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旅)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X县的油茶、脐橙、蔬菜、毛竹、肉牛、绞股蓝、金银花等特色产业的县域经济发展迅猛,这些特色产业需要职业教育为其培养和输送大批技术工人,并形成人力资本,从而直接作用于生产活动中。同时,X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红、古、绿”色旅游资源交相辉映,现代服务业依托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需要加强农村职业教育服务能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4.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需要

X县2017年总人口为85万人,从人口户籍来看,其中农业人口为68.6万人,占X县总人口的86%;非农业人口为11.4万人,占X县总人口的14%。总体来看,该县的城镇化水平仍较低,农村人口占比80%以上,农村仍存在大量剩余劳动力,文化程度都不高 ,大多缺乏一定的专业技能。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培训,他们大多只能从事技术含量低且繁重的体力劳动,工作普遍特点就是时间长、环境差、报酬低。将富余劳动力转化为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实用性人才已成为X县县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通过对区域劳动力市场进行分析,可以证明劳动力职业教育水平是影响农村劳动力外出工作的一个重要因素。[11]因此,亟需加强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实现农民转移就业和自主创业,拓宽其就业渠道,同时也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乡村职业教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乡村职业教育是培养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人才最有效的教育类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应该契合县域经济发展之需求,密切与乡村社会经济建设的联系,进而探寻可依赖的发展路径,实现内涵式的发展。

(一)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走统筹发展之路

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12]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需要统筹中等学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根据市场需求,坚持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的办学模式,建构与县域经济相契合的体系。

依托县域中等职业教育资源建立科技学院,作为统筹县域范围内乡村职业教育与培训的专门机构。科技学院下设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学院两个部门,中等职业学校负责统筹县域范围内的中等学历职业教育的发展。县级职业技术学校在授课的同时,还要发挥好带头作用,为乡镇和村做好培训和指导工作。对于一些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可以将当地职业技术学校列为县级职业学校的分校或流动教学点,由县级学校进行垂直管理。职业培训学院根据县域范围内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定农村职业培训的内容,指导乡镇、村一级的职业培训。在乡镇一级建立农民文化技能培训学校,围绕乡镇特色农业、支柱产业开展技能培训,为乡镇经济发展培训人才。针对农民居住分散、学习与生产兼顾的特点,建立村级职业文化技能教学点,将职业教育深入到田间地头,使广大农民可以边学边问边干。帮助农民做到集中学习与农业生产交替进行,实现学用结合、学以致用。

(二)实施专业与产业对接,走精准培养之路

乡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应融入县域经济建设之中,使职业教育供给与社会需求不脱节。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县域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各类人才,职业教育可以满足本区域的行业企业发展,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校企合作方面积极探索新模式,推动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助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13]乡村职业教育应该围绕县域主导产业,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实施专业与产业对接,走精准培养之路。

职业学校应立足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的需求,科学合理设置专业并适时进行调整,建立专业与产业对接机制和专业的动态调整机制。围绕乡村振兴发展的需求,建立对接产业需求的特色专业群,如围绕X县的脐橙、油茶等农产品深加工以及配套的物流、电子商务等专业为集群打造现代农业服务类专业群;围绕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打造制造业专业群;围绕乡村旅游业、传统文化创意产业等打造旅游专业群等。在办学模式上,应实行产教的深度融合,推广“学校+企业+农户”“学校+基地+农户”的辦学模式,为县域产业发展精准培养人才。

(三)打造特色培训品牌,走“品牌化”培训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发展的关键在于县域产业的兴旺,而产业兴旺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兴旺是产业兴旺的关键,是乡村振兴之根本。乡村职业培训相对于学校职业教育而言更加具有普遍性和灵活性,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农村职业培训来说,要针对农民文化程度、从业取向、年龄阶段、发展意向等不同进行分类分层培训,[14]这就要求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广泛开展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尤其要针对当前乡村职业培训的具体问题(如培训政出多门、培训内容的同质化、培训效果不佳等)进行改革,着力打造培训品牌,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职业培训是一项教育服务,打造培训品牌旨在提高职业培训的成效。所谓培训品牌,从培训内容上看,应该选取具有县域特色的专门技能或者县域发展急需的技能,有统一的培训大纲,培训内容科学化、系统化;从培训方式上看,应该创新培训方式,实行多种培训方式,如利用开发手机APP,创建远程教育平台,实现互联网+培训。近年来,X县打造的“X县工匠”“X县能人”等培训品牌,培训效果较好,接受培训者深受用人市场欢迎,职业培训品牌打造非常成功。

(四)围绕特色产业发展,走特色培养培训之路

我国县域发展差异较大,因此,县域经济的发展应该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为县域经济发展培养人才的乡村职业教育应围绕特色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特色专业,进而创建特色学校,走特色培养培训之路。乡村职业教育的特色专业是增强职校吸引力的关键,应该从县域产业发展实际、县域资源、传统底蕴等出发来开设,在此基础上创建特色职业学校,赋予学校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形成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个性的办学模式和办学风格。以特色学校为载体,推动乡村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人才,如农业职业经理人、乡村工匠、非遗传承人等等,增强其服务县域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能力。

五、结束语

乡村职业教育作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手段。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职业教育只有正确面对自身的处境和难题,厘清其发展定位,探寻契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的乡村职业教育发展路径,才能彰显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独特作用。

【参考文献】

[1]谢元海,闫广芬.乡村职业教育的应然价值取向:生计、生活与生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19,39(1):10—16+39.

[2]李梦卿,张碧竹.县域经济视域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职教论坛,2012(1):76—81.

[3]唐智彬,石伟平.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职业教育发展:特征、问题与对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0):49—52.

[4]唐智彬,石伟平.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8):60—65.

[5]王盛章,赵桂溟.中国县域经济及其发展战略[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2:23.

[6]韩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J].农村工作通讯,2018(2):50.

[7]邵佳,栾敬东.安徽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评价:基于因子分析方法[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8,30(2):109—114.

[8]金瑾.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业职业经理人培育机制改革:以四川现代农业职教集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8,39(21):31—35.

[9]姜蕙.当代国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概论[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48.

[10]徐静,胡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实现区域经济中心目标:对南昌市县域经济的思考[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2):47—50.

[11]Stuart H.Sweeney,Harvey A.Goldstein.Accounting for Migration in Regional Occupational Employment Projections[J].The Annals of Regional Science, une 2005,Volume 39,Issue 2:73.

[1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6,32.

[13]金辉,路利云.地方院校服务县域经济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研究:基于人力资本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16(9):158—160.

作者:谢元海 杨燕萍

第二篇: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重建

摘 要:本文从乡村文化建设的角度来关注农村的教育问题,提出了乡村教育的意义和乡村文化的危机所在,重点解决乡村教育怎样促进农村文化发展的问题。文章中论述的观点对于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乡村教育;乡村文化;二元对立制;乡村教师;乡村少年

一、关注乡村教育的意义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人类文化培育的问题,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所以说对乡村教育的关注必须上升到乡村文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层面。同时,以农民为中国社会最大的社会群体的当代中国,迫切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和政府部门的官员对乡村文化和乡村教育问题的关注。中国的改革正在过大关,不关注农村社会的和谐,就不可能有和谐社会的建设,我们有必要把乡村教育问题纳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注视野,通过对乡村教育的关怀来显示我们对农民和农村问题的关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正确决策,事关全面建设和谐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我们现在来探讨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建设这个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理论意义。

二、乡村文化凋敝带来的危机

乡村文化,是在乡村形成、发展和传播的,是有别于城市文化的一种特定地域和群体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应是以伦理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建设,没有健康向上的乡村文化,就没有中国农民生存发展的良好环境。但是在以城市化、工业化为核心的现代化进程中,社会文化的进步是以城市为主导和主体,农村是被动地跟随,由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遗留下来的“城乡分割、对立矛盾”的二元体制。传统乡村文明已被排除于“现代文明”的视野之外,乡村文化已经被城市强势文化所侵占,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传统和特色。到今天,应该说农村的面貌和基础物质建设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观,但城乡差别依然存在,并且有不同程度的扩张。在城市文明热衷于互联网、知识经济、麦当劳与肯德基、时尚与高雅之际,农村中还有人为衣食、为入学、为基本的生存担忧。

1.城乡二元对立制导致的资源不均衡使乡村义务教育的总体水平下降,农村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下降,乡村文化建设无法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教育一直以来被视为缩小城乡差距的良方,在中国,教育却在其中起着相反的作用。人为制造的城乡二元对立格局的体制一直渗透在教育行业,受城市(含富裕农村)优先发展政策的影响,农村的教育投资、教师配置、学校分布、学校物质条件、学生学习和生活条件等方面与城市存在着巨大差异,结果就造成了乡村教育发展缓慢,教育质量和水平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乡村学校校舍简陋破败,县乡因“普九”债台高筑。更可怕的是农村中小学辍学率又拉起了义务教育的警报——官方公布农村辍学率已达到5.47%,有的地方高达10%以上。高辍学率只是凋谢的农村教育的一个表象,更可怕的是,义务教育的高收费负

担,加上高等教育的产业化高收费,大学生的失业率居高不下,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等诸多现实问题,使得农民和学生不再相信读书是他们改变命运的唯一手段,因为即使考上大学也会债台高筑,毕业后又可能就业无门,其后果就是农村人在观念上普遍轻视教育和学习、轻视文化和知识。有报道称,在四川省的山区,有家长这么说:“当年是考不上大学一辈子受穷,现在是考上了大学马上就受穷。”

衰败的乡村教育无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的支持,更谈不上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在人才方面,乡村文化建设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乡村文化的现状是:文化活动场所欠缺;文化人才队伍薄弱;民间文化萎缩;乡村文化活动放任自流,封建迷信、黄、赌活动猖獗。而孱弱的乡村文化基础也无法为乡村教育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2.应试教育的政策导向使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科技教育长期无法落实,农民伦理价值观正在逐渐虚化,农村道德体系面临崩溃,民风日益恶化

我国的教育政策一直存在忽视地区差异和城乡差别的“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选择、教学大纲和标准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编写与考试内容的编选,都是以城市学生为依据,同时教育长期忽视农村的教育环境、教育资源和学生的承受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课堂几乎不给学生传播他们能够在农村中有效发挥作用的知识、技能和思想,农村中小学成为上一级选拔人才的培训机构。我记得曾经有一位农村教师为了教育学生好好学习,就在教室前面的两边分别挂了一双皮鞋和一双草鞋,一有空就说:“你们今后是想穿皮鞋还是想穿草鞋?那就要看学习努力不努力了。”在乡村教育中,我们是把“城市取向”的价值预设其中,乡村儿童在教育中感受到的就是当“城里人”是他们的成才之路。农村教育不给农村培养人才,培养的人才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即使回到农村也找不到用武之地,大部分农村少年失学后面临着“升学无望、就业无门、致富无路”的尴尬。没有农民教育的支撑,乡村世代淳朴民风已经消失殆尽,道德体系在“一切向钱看”的观念下也分崩离析。而今天,求富成为乡村社会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乡村社会的主导价值迅速发生位移,物质财富就是一切,其他任何东西都可以放在这一边,包括生命。这直接导致村民生存的艰难,成为乡村文化迅速瓦解的根源。

3.“一刀切”体制让乡村教育“失本土化”,民俗文化流失严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根”丧失

我国的教育政策忽视了农村的教育资源,同时还无视传统文化的根基。农村孩子学着城市一样的课文,农村孩子找不到半点地域自豪感,他们无法在教科书中找到自己土地上传承千百年的节日风俗、民间故事、山歌民谣、地方剧、民间手工艺等古老民族文化,他们对自己家乡、民族的历史、风土人情和资源一无所知。没有人用家乡的“宝贝”来激发他们对家乡的情,培养对家乡的爱,促进他们承担对家乡建设的责任感,他们一走进教室就充满了对城市生活的向往。物质化的教育使大量的地方民俗文化正不断地消失,大量美好的民族文化精神和独特的民俗生活意境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市场经济、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加上大众传媒的误导,民风民俗遭到挤压、冷落,不断消失、异化。孔子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土治民,莫善于礼。”利用乡村文化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对中国农民进行道德教化,维持农村社会秩序和生存价值观,保留住中国农村文化的“根”,这才是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精神。

三、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的融合

尽管乡村文化建设是一个复杂的命题,并不是学校教育所能够全部解决的,但我们至少可以思考: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乡村教育如何通过乡村文化的融和来促进乡村文化的发展。从长期考虑,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建设有着极其深远的意义和影响;但从眼前来说,乡村教育又对乡村文化的大环境有着极强的依赖性,我们讲乡村教育时,不考虑乡村教育的文化环境是不现实的,也是一种虚无主义的表现。我们考虑乡村教育与乡村文化建设的关系时主要从三个层面来讲:

1.从宏观上来考虑,确立农村全民教育观是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

党中央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每一方面都和乡村教育有关,只有提高农民素质,乡村发展才有强劲的动力,而不是被动接受上级政府的指令办事。原来我国农村教育体系中乡镇农民学校、农技校这些好的东西现在早就没有了,其实这是乡村教育中提高农民文化素质的重要教育阵地。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在《农村学校的特殊使命》一文中说:“农村学校是农村最主要、最重要、有时候还是唯一的文化策源地。它对农村整个智力生活、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很大的影响。”乡村文化的发展核心是人的发展,如果没有现代的教育意识,农民的科学意识、法制意识、民主意识、创新意识都无法谈起;没有农民对教育价值观的改变,就不可能有乡村教育持续健康的发展。

2.从中观来考虑,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根本保障

乡村教育确实面临着很多问题,短时间要解决这些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所能解决的是乡村教师队伍的问题。教师是解决乡村教育的根本,只有优秀的、富有责任感、扎根于乡村的教师才能给乡村文化带来一片绿洲。而乡村教育缺少质量较高的师资支撑,农村中小学教育整体水平较低。由于远离城市,高学历师资不愿意去,即使去了也因为条件艰苦呆不久。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学历普遍偏低,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所承担的教学工作量大,待遇又偏低,所以不仅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还大大挫伤了农村教师的工作热情与积极性,造成了不少优秀教师的流失,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中小学生的大量辍学。另外,农村学校简陋的条件,也失去了办学质量,学习成绩好一点的、家庭经济条件好的都想方设法到城里的好学校读书。而农村学校的生源越来越差,办学情况就越来越不尽人意,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有的农村甚至是没有教师,也没有学生,乡村教育成了一片荒芜之地。培养立志于乡村教育的师资队伍成了很多有识之士的共识。目前,湖南省确立农村小学教师培养基地的做法就值得在全国提倡,全省农村小学师资实行定向培养、免学费、免生活费,吸引农村优秀少年来报考乡村师范,这是对乡村教育的一种强有力的保障,或者说从根本上保证了乡村教育发展的“根”。另一方面,乡村教育需要有外来教师的支援。在短时间内靠乡村师范来培养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乡村教师队伍是不可能的,城市学校教师支教体系的建立就显得特别重要,外来的教师可以给乡村少年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和精神世界,可以改变他们的心灵窗口和文化视野。

3.从微观上来考虑,乡村文化建设的希望是培养人格健全的乡村少年

乡村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培养乡村少年的文化自信和生存自信,帮助他们确立正确的成长目标。其一,积极开展内外文化融合活动,引导孩子以健康的心态面对外来文化;乡村教育要尽快实现由“升学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强化人生教育和做人教育,其中包括文明习惯、生活态度、道德、品格、对美的欣赏、对生存意义的体会等。其二,引导孩子积极发现并感受乡村社会的美好。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我们要避开功利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儿童用自己的眼光去发现乡村世界,乡村美好的一面就全呈现出来。儿童生活的自然环境、地理资源、乡土特产、风俗传说、淳朴的亲情,都是培育乡村少年乡村情怀的重要教育资源。其三,要引导孩子珍视个人乡村生活与成长的经历。我们都曾记得乡村过大年的情景,那一家人围着大火炕,吃着浓香的猪头肉,亲切交谈的温馨氛围至今还记忆犹新,还有我们儿时跟着父母走亲戚那种欢跃的心情,这种乡村生活经历是培育儿童乡村情感的重要方式。其四,要培养孩子的亲情,引导他们热爱朴实的乡村情感。其实我们每个人的根都在乡村,我们与乡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着割不断的亲情。我们培养的乡村少年不可能都留在农村,他们有大部分要进城或被城市化,但培育他们的乡村情感有利于回报农村,感恩农村,推进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农村文明发展。

目前,“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经如火如荼。我们所担忧的是,新农村建设会不会就是乡村的“城市化”。如果我们没有看到乡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我们的乡村就会变成一片精神的沙漠,我们梦想多年的精神家园将逐渐在我们的视野中消失,中国社会的进步与文明进程将会受到极大的阻碍。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所能做的就是用我们点滴的行动去改变乡村少年,通过改造乡村教育来拯救我们的乡村文化,建设我们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刘铁芳.乡村教育的问题与出路.读书,2001,(12).

[2] 刘铁芳.乡村文化的危机.中国老区建设,2006,12.

[3] 刘铁芳.文化破碎中的乡村教育.教育时报,2007-2-14.

[4] 刘春林.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及对策.文史博览,2006,9.

[5] 刘 强.中国当代乡村教育的文化困境.广东教育,2009,9

[6] 崔福生.论乡村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特殊作用.农业考古,2006,3.

作者:陈志刚

第三篇: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

【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培养高素质乡村人才既是新时代赋予的历史重任,也是高职教育全方位服务“三农”的主要内容,本文立足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从乡村振兴对乡村人才的需求入手,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存在问题,构建全日制大学生產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和符合产教融合理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来进行乡村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高职教育 产教融合 乡村人才培养

【基金项目】2018年度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对策研究》(课题编号:18C1831);2019年度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乡村振兴战略下高职院校乡村工匠培养对策研究》(课题编号:2019JJ70079)。

一、乡村振兴多元化人才需求分析

当前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因此,乡村振兴对人才的需求也呈多元化发展,既要打造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要建设专业技能人才队伍,还要扶持培养一批农业职业经理人、经纪人、乡村工匠等;既需要培养科技人才,也需要留住乡间艺人;既需要懂技术的“土专家”,也需要善经营的“农创客”。总体来看,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村市场经济中最活跃的市场力量,是真正的农业继承人,他们以农业为终身职业、掌握相应的农业生产技术、收入主要来自农业生产经营并达到相当水平的新型农业从业者,热爱农业事业、懂农业技术、善农业经营,是我国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管理型人才。农村管理型人才是国家政策的执行者,是乡村发展的驱动力。他们视野开阔,对于解决问题“三农”问题有独到的眼光,有高度的三农情怀,爱农村,懂农业,愿意扎根乡村、深入乡村,既有为农民服务的坚决信念和坚定毅力,也有突出的农村业务工作能力,是乡村振兴工作的领路人。

(三)技能型人才。农村技能型人才是能为乡村振兴服务、掌握一定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包括新乡贤、土专家、田秀才等,他们是发展产业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生力军,乡村振兴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乡村文明建设的带动者,帮助实现“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美好乡村文明的目标。要鼓励他们更好地在美好乡村建设中发挥技能,带强产业、带动致富、带出发展。

二、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振兴的现状及问题

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我国加强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和全民终身学习教育制度建设的重大举措,也是新时代高职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一直在积极探索和创新产教融合服务乡村振兴的模式。

(一)结合农村实际,建立行、校、企新农村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应用场景示范基地项目,联合搭建校企合作精准扶贫平台。校企共同提供技能人才培训服务,努力提升农村人员技能水平和产业发展水平,引导农业企业参与乡村人才培养,建设实训基地、打造乡村人才孵化基地、建设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二)围绕产业特色,加强专业建设,加强农村行业人才培养。根据高职教育教学和乡村经济发展实际需要,持续加强改革课程内容和创新教学模式,将与乡村经济紧密关联的课程内容搬上课堂,开展各类研学课程和校本教材,挖掘本土素材,拓展专业实践。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聘请校外专家围绕专业技能对学生开展教学,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专家将在日常教学中进行考察,择优选择毕业生建立师徒关系,通过师徒制学习模式来培养乡村振兴人才。

但是做好产教融合也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牵涉到方方面面的许多工作,由于历史原因和经验不足,我国高职教育许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形式在培养乡村人才方面还停留在初级阶段,面临诸多现实问题亟待解决,比如仍然存在产教融合深度不够,培养出的人才不能完全满足乡村振兴的需求,产教融合没有实现共同培育乡村人才的目的等。

三、高职教育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对策

(一)构建全日制大学生产教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在培养大学生时,应该面向乡村需要的、高职教育能做的、学生愿意去的“找交集”——围绕乡村基层治理、创新创业、经营管理等需求,在学校系统训练中培养乡村振兴需要的各类人才。吸引大学生返乡,培养乡村振兴带头人,为当地经济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1.促进学校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合,构建校园“爱农”精神文化。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学校应适时将“懂乡村、有乡情、感乡恩”纳入学生精神文化教育内容,可以通过举办乡村振兴讲坛等活动,聘请返乡创业知名企业家进学校宣传演讲,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深化大学生返乡的观念;也可以与农业企业合作,让学生参与农产品营销、电商直播等活动;还可以引领学生到田间地头、农业企业、农业实训与示范基地等处所开展现场教学的方式,让他们切身体验农业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这样既能将他们培养出“有技术、懂经营”的“三农”学员,又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他们树立学业完成后回乡服务于“三农”工作的意识。

2.促进专业设置与乡村发展契合,构建服务乡村振兴的专业集群。高职院校,特别是地方涉农高职院校应遵循“生于乡村、长于乡村、服务乡村”的基本理念,在进行专业设置时,坚持实用原则,不盲目跟风设置所谓的“热门”专业,改革“城市取向”的专业设置方式,应以本校现有专业为基础,建立对接乡村产业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涉农”专业或将专业方向调整为“涉农”方向,着力培养适合乡村振兴的“能工巧匠”。根据当前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和农业企业对人才的技能需求,打破涉农专业设置过于细化的界限,设立有利于农业农村工作开展的大专业——大农学专业、农工商专业、乡村管理与服务专业等,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管理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促进高职院校与当地企业合作,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围绕农村技能型人才培养板块,推動校企深度融合,共建乡村振兴产业学院。产业学院采用“企校双师联合培养”,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农村行业企业人才需求有机统一,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探索高职院校和农村行业企业共同培养的新机制,由高职院校教师和农村行业企业专家共同授课,高职院校教师主要负责理论知识的教学,农村行业企业专家主要负责实习、实训、案例、项目方面的教学,高职院校教师课余时间下企业实践学习,在教学内容上贴近农村生产实践,开发“产业+”融合式课程,为学生提供实训平台,切实提升学生素质,拓宽就业渠道,打造校企协同育人新高地,共育乡村振兴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二)构建符合产教融合理念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高职院校坚持面向产业、融入产业、服务产业,推动高职教育更好服务乡村产业发展,构建符合产教融合理念、满足农民群众接受教育的需求、满足乡村振兴对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模式。

1.高职院校深入开展产教融合技能人才培训,推进乡村技能型人才产业化和高端化。针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返乡入乡创新创业者等的不同需求,积极开展实用性强、接地气、多元化的培训服务,通过理论培训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教学与田间地头实地教学相结合、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集中培训与灵活分散培训相配套的方式,以农业新科技作为主要的教育培训内容,帮助传统农民学习掌握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技能,尽快转变为现代化的新型职业农民和产业工人,增强他们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培训载体建设,建立县级培训中心、乡村技能大师工作室,培育“三农”职业培训机构,培训“智能智慧+”基层一线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打造乡村振兴智能技术服务人才品牌,满足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技能需求。

2.高职院校根据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与之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与乡村产业建立长期的帮扶合作机制,进行产、教、研深度融合,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对口就业结合起来,积极探索“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作社+农户+数字技术”的产业发展新模式,高职院校依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做好农村各类高素质人才示范培训与轮训,打造乡村特色技能人才品牌,开发特色农产品,推动乡村特色产品走向大市场。

综上所述,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振兴,高职教育作为乡村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在校园文化、专业设置、校企合作、技能培训等方面,深化产教融合,为培养乡村实用人才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Z].国办发〔2017〕95号,2017-12-19.

[2]过国忠,徐卓然.乡村振兴需要什么样的新型职业农民[N].科技日报,2021-03-10.

[3]刘华,刘红.“五链合一”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新实践[N].光明日报,2021-02-23.

[4]付名煜.产教融合点亮乡村经济[N].丽水日报,2020-10-23.

[5]张旭刚.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的国际比较与路径[J].教育与职业,2020(14).

[6]张丽叶,黄良杰.应用型本科产教融合助力乡村人才培养[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0(1).

[7]人民网江苏频道.人民日报:乡村人才既要引得回又要留得住[N].人民日报,2020-10-23.

作者简介:

曾新洲(1978年-),男,湖南新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李怡(1979年-),女,湖南新邵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作者:曾新洲 李怡

上一篇:银行员工论文范文下一篇:地理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