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论文

2022-04-18

[摘要]PBL(Problem-based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其综合能力的教学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论文 篇1: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策略探究

摘   要: 基于教育改革的背景,高校英語教学改革与优化愈发受到重视。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础,人文教育与英语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在促进高校英语教学深入改革的同时,实现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有效培养。本文在论证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融合教学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出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优化对策,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 复合型人才   大学英语   创新   人文策略

一、引言

在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中,人文教育的开展有助于促进人格品质的培养,并启发学生进行自我价值的有效体现。但是在当前教育界仍有部分人对人文教育的开展存在认知误区,认为人文教育的开展仅限于对学生开展人文学科教育,使得人文教育的开展受到较大限制[1](71-72)。纵观现阶段大学英语教育的开展,尽管学生在英语课堂中获取丰富英语知识,但是针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待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尚未挖掘出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人文教育功能,对学生的综合发展产生影响。鉴于此,教师应正确认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结合教学现状,采取科学措施将大学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融合,以此帮助学生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二、人文教育概述

不同于相关学科知识的教育,人文教育的开展主要目的在于提高个体素质、素养,引导个体学会如何处事待人,如何形成正确三观,以及如何塑造良好个性品格。相关学者认为,人文教育的开展必须以人文精神为核心,若教育时缺少对人文精神的体现,则意味着人文教育的开展流失于表面。对于人文精神而言,是个体对个性化发展、自由精神的追求。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出人文教育的功效和作用,必须以内隐学习理论为基础强化开展人文教育,因为人文教育的初衷是引导学习者如何“为人”,属于促进个体素质、内涵发展的教育活动。需要以良好的内外部环境为前提,引导学习者不断认知、感受,达到潜移默化教育的目的[2](3-4)。此外,针对人文教育的开展,需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明确教育本质。人文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个体体现自我价值;第二,明确教育目的。人文教育开展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习者如何进行自我实现;第三,明确教学活动。通过开展创造性教育活动,促进学习者创造能力的发展,并通过多形式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第四,明确教育方法。不同个体存在基础差异性,需借助启发、探究、创造等教育方法促进人文教育高效开展。

三、大学英语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分析

作为世界第一大语种,英语教育在诸多国家的教育事业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成为我国高校的主要目标之一。如何高效开展英语教育,培养综合素质兼备的英语人才成为高校英语教师的重点关注问题。但是因英语文化背景与我国文化环境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学生要想彻底掌握英语语种,存在一定的难度。将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育有机融合,主要目的是转变学生学习层面,将以往英语课堂中学生单一的学习英语知识,转变为人性、意识层面的发展[3](13-14),以期借助人文教育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其他角度看待事物,转变学生认知,在促进学生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实现思想认知的转变。

近几年,我国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愈发关注,作为学生必备的基础素质之一,人文素质的养成需要依托人文教育的开展。但是部分院校在开展人文教育时过于片面,教育周期、教育形式都存在一定限制,致使学生无法接受更高效的人文教育。英语学科中涉及诸多道德示范等内容,人文教育的开展可以以英语教学为载体,通过融合教育陶冶学生情操,在开展个性化英语教育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综合发展[4](49-51,60)。

四、现阶段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存在问题分析

(一)对人文教育的开展有所忽视

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国部分高校仍以灌输学生知识、提高考试成绩为主要教学目的。尤其是针对英语教学而言,部分高校认为英语课程属于工具性学科,仅需进行相关英语知识的灌输,并通过大量习题教学让学生顺利通过四六级考试。尽管此种模式的应用有助于学生掌握英语知识,但是难以发挥出英语教学的真正作用,并对学生品质、素养的发展产生影响[5](29-30)。另外,尽管部分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尝试融合人文教育,但是因教育方法、措施使用不当,导致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施尚未取得显著成效,甚至浪费教学时间。

(二)人文教育实施措施滞后陈旧

现阶段,仍有部分高校沿用传统教学手段,主要体现在课堂中教师占据主导位置、未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理念陈旧等方面,不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限制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尤其是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部分教师局限于利用多媒体播放教学课件,未意识到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6](241),导致学生掌握的内容大部分都为了应付考试,难以做到对文章知识内容的深层分析,有碍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三)教师人文素养缺位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实施的主导者,教师具备的人文素养关乎人文教育开展成效。当前仍有部分英语教师缺乏人文素养,不仅未认识到人文教育的重要性,甚至有个别教师对人文教育的开展不屑一顾。部分教师虽然已经认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是受限于时间、条件等因素的影响,未获取到发展自身人文素养的空间与时间。此外,部分教师过于侧重学生成绩的提升,选择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提升学生成绩,造成学生“成绩突出、素质不突出”的局面。对于教师人文素养缺位的问题,高校领导需要提高关注度。

五、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创新策略

(一)树立人文教育理念

要想实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有效融入人文教育,需以教师树立人文教育理念为前提。教师需正确认知,人文教育的开展并非顷刻间就能促进学生品质发展,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引导过程,涉及人文教育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创新优化。同时,教师需在关注学生语言能力发展的同时,重视对学生品质、品格的发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英语学科的教育功能。具体教学期间,针对人文教育理念的树立,教师可以从日常教学入手,在课堂教学期间进行不同习俗、历史文化等的介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促进学生对英文知识的有效解读,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7](43-44)。例如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可以为学生介绍其他国家风俗文化,如英国人忌讳“Bad things can happen to an umbrella in the house.”(屋子里撑伞会发生一些倒霉的事情)等,引导学生在掌握英语知识的同时,了解英语文化,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促使学生在日后英语学习过程中,主动发掘英语文化,进一步提升人文教育水平。

(二)注重合理选择教材內容

无论是英语知识的学习,还是人文教育的开展,均需以英语教材为基础,意味着英语教材内容是否丰富,关乎到人文教育的实施成效高低,以及学生对英语知识掌握效果的强弱。传统英语教材内容过于侧重学生英语成绩的提升,其中四六级考点、英语句型知识占据教材的80%以上,无法为人文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支撑。鉴于此,选择切换学生人文素质发展的英语教材,是进行大学英语人文教育创新的必要途径[8](48-49)。若高校相关英语教材均不涉及英语人文教育素材,可以在结合学生实际基础情况的前提下,组织教授、科研教师等人员自制英语教材,添加如“NEW YEAR’S DAY”等人文素养内容,帮助学生在学习期间掌握西方文化,了解关于西方的宗教信仰、风土人情、习俗文化等。同时,增加关于西方节日的知识内容,如复活节(Easter),在传授相关英语知识时,教师可通过组织学生自制彩蛋等活动形式促进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内化。只有选用与人文教育契合的英语教材,才能实现对人文教育的创新优化。

(三)注重丰富英语课堂内容

作为人文教育实施的主要阵地,英语课堂效果关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掌握及人文素养的形成。在具体课堂教学中,若教师依旧采用灌输式教学手段,则不仅影响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深度掌握,还影响人文教育功能的发挥。对此,教师需重视丰富英语课堂,摒弃以往机械、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堂中自我学习、自我思考[9](1)。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工具丰富课堂,如在融入西方文化时,可通过多媒体进行相关图片的展示,或者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掌握文化。如在讲解礼貌用语时,教师可通过播放视频为学生展示如何正确说“Lady first”“You first please”等。需注意,播放的视频需要涉及相关礼貌用语。视频播放结束后,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并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交流探索,在促进学生人文素养发展的同时,发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作用。

(四)注重对课堂模式的转变优化

传统教学模式的应用无法为人文教育的创新提供帮助,教师需在创新人文教育的同时,进行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立足于学生实际,探索出契合学生人文素养发展需求的教学体系。以教学目标为基础,将英语教学过程划分为预习、课中和课后三大模块,其中课前预习的主要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课前阶段,引导学生借助网络工具进行英语知识文化的搜索,巩固英语文化知识;课中阶段为学生营造信息共享氛围,并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相互探讨,同时教师需在课中阶段组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在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内化的同时,帮助学生填补人文缺失;课后阶段,主要是进行相关知识的输出与延伸[10]。课后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表演、辩论、演讲等形式展示相关人文知识,帮助学生二次提升人文素养的同时,促进学生素质的综合发展。需注意,要想发挥出上述教学体系的作用,必须具备以下客观条件:第一,学校、教师应营造浓厚人文气息的校园环境,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人文熏染,为人文教育的创新改革打下良好前提。第二,鼓励学生在闲暇时间阅读相关人文作品。同时,教师需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为学生营造人文氛围课堂,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文字发掘出知识中隐藏的人文信息,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发展。

六、结语

进行人文教育与大学英语教学的融合,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内化,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感悟升华自身思维品质与人文素养。鉴于此,高校领导及教师需正确认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明确人文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自身的人文教育创新策略,发挥出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作用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董兵.刍议大学生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00(024).

[2]张小燕.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探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034(002).

[3]秦丹,周密.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强化策略探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05).

[4]唐宏.高职大学生校本人文素质培养策略创新探究[J].高教论坛,2015,000(012).

[5]潘一璞.基于“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004(002).

[6]王妍,王长田,刘桂玲,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创新策略探讨[J].科学大众,2020,000(004).

[7]李静.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创新策略[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7(2).

[8]万宇慧.浅谈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人文精神培育的创新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9,000(010).

[9]贺行知.大学英语教学中人文精神的强化策略探究[J].轻松学电脑,2018,000(008).

[10]聂薇.探究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人文价值缺失问题及回归路径[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电子版),2017(12).

作者:张弛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论文 篇2:

PBL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人文教育中的应用

[摘           要]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调动学生学习自主性,提高其综合能力的教学法。医学是救死扶伤的崇高事业,对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要求,而且是中医药院校还有国家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责任,因此,在中医药院校的大学英语课堂上如何运用PBL教学法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就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从PBL的内涵等方面论述了应用PBL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开展人文教育的理论依据,并开展了相关实践,证明了这一方式的可行,同时也提出了针对实践的改进建议。

[关    键   词]  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人文教育;PBL

一、PBL的内涵

PBL,即Problem-based Learning,又被称为“发现学习法”(Learining by discovery)[1],由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医学院教授巴罗斯(Howard Burrows)创立。它强调以问题为导向,鼓励学生发现、应用、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方法,学生由传统教学中被动的倾听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由传统教学中的主讲者转变为引导者、促进者。有学者认为这一理论的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语言学习者应该通过参与真实生活中的语言活动来理解语言使用的规范,而不是通过学习一些规则。基于这种认识,这一开始在医学院校中创立并推广的教学法也逐步应用到大学英语的教学上。

二、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开展PBL教学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人文(humanism)常译为“人道主义、人文主义”。“人文素质是正确为人的基本品质和态度,人文教育使人明确自己的人生目的”[3]。2002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GMER)中,将“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作为医学毕业生必须达到的“最基本要求”之一。医学知识是中立的,只有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引导,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价值。语言是沟通的桥梁,承载着人类的情感和文明。大學英语作为医学院校中广泛开设且课时较长的一门课程,不应仅关注语言能力,更应致力于开阔学生视野,引导学生认识世界,思考人生。

此外,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外人文交流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重点支持中华传统文化代表性项目(如中医药等)“走出去”。在大学英语课堂中增加人文教育的内容,有利于培养出熟悉中西方文化、可进行跨文化沟通的人才,有利于国家的中医药文化走出去。

目前,医学院校大学英语教学现状与原先设定的教学目标存在一定偏差。主要表现有:选用通用教材,很多学生感到大学英语与自己未来职业发展联系不紧密,缺乏学习动力;随着就业压力增加,许多医学生到了大学阶段仍延续了应试的心态和做法,以通过四六级为目标,背离了大学英语人文教育的初衷;大学英语往往采取大班教学,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大,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容易产生懈怠情绪;现行评价方式多以考查语言技能为主,教学重点很难拓展到社会民风等其他方面,难言人文教育[4]。

PBL活动形式灵活,易于突破课时和课堂的限制,师生可在网络平台上互动、交流[5]。学生需要使用英语来采访、讨论等,这样有助于提高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团队分工、团队展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与能力;学生对任务相关领域的文献进行检索,梳理前人研究成果,开展调查、撰写论文或报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文件检索、逻辑思维、归纳总结等学术研究能力,为更高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开展PBL教学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

PBL教学过程为:设置任务—学生组队—寻找解决方案/过程辅导和反馈—成果展示—评价和反思。本文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Unit7 Choices in life为例,对这一实践做说明。

(一)设置任务

首先要选取难度不大且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主题,确保学生能用已有的语言知识去解决。对中医药院校大一新生来说,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有别于其他院校,如何融入大学生活、如何在中医药专业上精进、今后的从业道路如何,是许多学生十分关心的议题。Choices in life一文讲述了人生选择的重要性,能够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且人生选择多种多样,具有很大的开放性和探讨空间,是比较合适的选题。

其次,要注意辨析所设置的任务是否培养了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本次实践,主要给学生设置了如下任务:跟随一名中医师出诊一天,并做好观察笔记。笔记包括一天就诊人数、常见问诊症状、教师有哪些人文关怀的语言和做法等。对教师进行采访,内容含:职业发展过程,对自身职业和医患关系的看法等;对患者进行采访,内容包括:对中医药的态度等。将笔记和采访整理成调查报告并在课堂上做成果展示。这样的任务设计,旨在引导学生进入职业情景,启发学生的人文精神,以英语为载体,记录自己的观察,表达自己的思考。

(二)学生组队

所有活动都以团队为单位开展。学生团队以6~8人为宜,并在团队中搭配不同英语水平的学生,相互带动。设置队长一名、秘书一名,队长负责协调事务,秘书负责记录团队活动过程。可适当给予队长和秘书评分加成,鼓励学生承担责任、锻炼团队精神。

(三)过程反馈和辅导

以QQ群为平台,学生可在QQ群中提出问题,老师给予学生反馈和引导。教师需要注意以下重点:要关注学生组队情况,对组队有困难的学生多加鼓励和推荐,帮助其加入合适的队伍;跟师出诊前,要求学生提供随诊笔记设计和采访提纲,启发学生多角度观察、批判性思考,并注意采访技巧、尊重医患隐私、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

跟师出诊结束后,学生将随诊笔记和采访初稿通过QQ群发给老师复核。如对带教老师的访谈不充分,条件允许的,可建议再做一次补充采访。如患者采访部分内容较少或较单一,可以建议通过其他渠道补充采访,如采访身边亲友、到网络平台提问征集回答等。可以比较几个学生团队的随诊笔记,启发学生思考有哪些信息可以使学生对中医师的职业有更具象的了解。对不能补充采集的信息,建议学生在报告中写下改进反思。

调查报告完成后,在QQ群收集终稿、查看学生成果展示PPT。对信息展现的层次和条理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鼓励学生在成果展示时不要因使用英语而紧张,应遵循条理清晰、语言达意的准则,以观众能够理解为目标。如学生希望以视频、短片、情景剧等其他方式做成果展示也予以支持。

(四)成果展示

成果展示时,教师要以肯定和鼓励为主。心理学家麦独孤和史密斯在1919年发现积极的学习态度对学习速度有促进作用,而影响学习态度的因素包括教师、学习过程等[6]。因前期已通过QQ群进行了多次辅导和反馈,教师和学生对调查的成果都有渐近性的认识和把握,最終的成果展示应以肯定学生的努力和鼓励下次改进为主。对学生尽力做到流利、大方的演讲表示鼓励。对共同存在的语言表达缺陷,可点出并教授正确的词、句和表达方式。重点点出学生成果中凸显人文关怀的部分并给予肯定。在部分学生做成果展示时,鼓励做观众的学生仔细聆听并做提问。

(五)评价和反思

课堂成果展示结束后,请学生上台总结这次调查活动中团队和个人的长处、不足和改进的可能性,对这一教学方式作评价,为下一次再开展PBL收集建议。

教师也上台做教学反思,向学生廓清这次教学设计旨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启发学生的人文精神,逐步达到医者仁心的职业要求。同时,比对任务初期学生初稿和最终成果,向学生指出他们在这次活动中取得的进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

总的来说,学生对这种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很欢迎,感到不仅提高了自己的语言能力,也增加了对自己职业的了解,对人文关怀有了更清楚的认识。教师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进步也会感到欣慰。但这样的教学活动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它对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从未做过类似社会实践的学生会感到无从下手。通过组队,学生之间相互带动,这个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其次,大学英语的评分仍以期末考试占比较大的形式开展。这样的评价方式,容易引导学生回到只专心于语言技巧而无暇顾及人文素质培养的学习模式中。适当提高平时教学活动评价占比,能够更科学地支持学生,实现高等教育的预期。另外,这样的教学活动对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课外辅导等活动需要老师投入比传统课堂更多的时间。而且,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施教者转变为引导者,除了给予学生语言上的指导,还要具备很高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知识,才能引导学生在多变的实践中探索、进步,才能在点评时启发学生。随着PBL在医学院校的广泛推广,大学英语教师也有望参加更多的相关培训和PBL教研活动,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适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

PBL教学实践证明了其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方面的正向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期望,而医学生又有医者仁心的职业要求,在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堂上使用PBL教学法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个值得继续深究的研究领域。

参考文献:

[1]Bell, T., Urhahne, D., Schanze, S., & R. Ploetzner. Collab-orative Inquiry Learning: Models, Tools, and Challeng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Education,2010(3):349-377.

[2]杨方林.PBL教学法在医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2(3):105-113.

[3]陈潇.医科类独立院校大学英语人文教育PBL模式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8(7):50-52.

[4]杨琳,李广伟,朱莉莉.网络环境下PBL教学法在医学英语视听说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9(8):195-197.

[5]何一丹.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英语PBL教学模式案例研究[J].科教导刊(下旬),2017(6):98-99.

[6]郑兰淼.PBL教学法在高职高专专业英语实践教学中的局限性[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8):45-46.

◎编辑 李 静

作者:黄日丹

大学英语人文教育论文 篇3:

成果教育导向指引下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

[摘 要] 成果导向教育是当今教育界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学生中心、产出导向和持续改进。以成果教育导向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适应大学生成长需要,实施人文教育。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关键在于实现大学英语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语言知识价值与人文素养价值、英语自身方法运用与其他学科方法借鉴三个维度的自觉结合。

[关键词] 成果教育导向;大学英语 ; 人文教育

[

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是以教师为主体,依据传统“教学内容”正向设计教学,是“教师、学科、内容导向”的教学模式,没有将教学的重点放到学生的“能力产出”上来。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体系为导向”,是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对于推进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以成果教育导向指导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关键在于确立服务大学生成才的需要,大力实施语言实践训练基础上的人文教育。要根据当前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不足的现实,实现大学英语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语言知识价值与人文素养价值、英语自身方法运用与其他学科方法借鉴的三个维度的自觉结合。

一 大学英语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自觉整合

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丰富多彩人文知识的重要载体,而人文知识却是枯燥语言符号的内容。全球化浪潮中,对当代大学生实施人文素质教育,应该以科学的视角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的关系,要继承传统而不保守,眼光开放而不媚外,既要有全球意识,又要有民族情怀,既要学习借鉴西方文明,又能不忘历史和本来文化。[1]教育的环境在个体成长的过程中发挥着一定的功能,这就要求社会要尽最大可能地为个体的教育和成长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大学课程作为虚拟的个体,肩负着独具特色的教学目的,有自己的独特性质和教学特点,这一独特性质也对特定的教学环境提出了要求。也就是说,每一个课程都有其自身的微观环境。但同时,所有的课程又都是育人的学科,必须围绕人才培养和高等教育的大环境进行。发挥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优势,真正把大学英语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教育”,既要积极营造大学英语教学的内部环境,又要把大学英语作为通识教育的有效载体,把大学英语教学整体融入人才培养环节,实现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有机整合。

从微观层面讲,主要是塑造大学英语教育自身系统的人文氛围。大学英语自身系统的人文氛围,主要是指从事大学英语教学相关各方的人文素养以及从事能够用于人文教育的相关资源,等等。一定程度上讲,良好的人文氛围也是一种优雅的人文环境,能够吸引教育者主体乐于教育,吸引受教育者乐于接受教育,能够提高教育的品质和质量。大学英语强调人文教育,不是忽视语言实践的教育,而是通过塑造优雅的人文环境和人文氛围,让语言的学习更加兴趣,更加有效。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观。大学教育的实质在育人,关键是涵养人格,提升德行,必须把先进的人文理念和人文思想用于教学实践和教育过程。大学英语教学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把人文教育的理念和大学英语教学的特性有机结合起来,既以人为本,关注大学生学习上、生活上的内在需求和特点,又要润物细无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语言,提升素质。另一方面是大学英语教学要树立人文主义的教育资源观。高校实施人文教育,还要注重把物質环境转化为人文环境,使冷冰冰的物品变成有温度的教育资源。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也要注重选择有人文情怀的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发挥教育的最佳效果。要树立人本主义教学观,建立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包括师生间和学生间的关系及课堂心理气氛;创造良好的英语课堂教学环境,包括更好地利用语音教室和多媒体教室。

从宏观层面讲,主要是将大学英语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课程来看待。大学英语教育学是一门外语教育与教育科学相结合的科学,大学英语的教学,既要适应外语教育的规律和特点,还要有战略意识,从服务于国家需要、服务于学校办学目标、服务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的角度出发,把整个大学英语教学置入人才培养的体系之中,着力发挥人文学科的特点和优势。一些专家也认为,当前大学英语的教学,“微观层面的研究较多,宏观教育理念、教育思路、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较少,以至于部分一线教师在教学教改中不明确教学目标,见树不见林,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教学管理者很少从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而一般外语教师又不熟悉宏观管理;吸收引进的多,结合中国教育教学实际的较少(如部分学者将二语习得的原则方法直接应用到我国英语教学中)”[2],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我国外语教育的长足发展。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既要立足大学英语的语言教学实际,关注自身的微观环境;又要考虑其在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中的位置和作用,关注其宏观环境,发挥其更多的育人职能。

二 大学英语语言价值与人文价值的自觉整合

语言知识与人文知识二者是密不可分的。语言知识表面是枯燥的,但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人文知识表达其形式。人文知识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有时又通过枯燥的语言符号阐释其内涵。通过学习和掌握外语,当代大学生可以增强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可以品味“他者文化”,可以了解不同民族的文化风味,可以探究和思考不同语境的语言风格和人文精神。大学英语实施人文教育,关键是要努力走出一元论的思想误区,勇于超越二元对立的思想,实现语言学习与人文培养的“珠联璧合”。

大学英语首先是一门语言的教育,强调外语的语言功能和外在的教学目的,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某一领域的专业语言知识,其目的是满足现实之用。大学英语学习语言的地位是无论如何不能否定的,这也是创设大学英语课程的初心和使命,正如一些英语研究专家指出:“文化赋予头脑力量,犹如语言赋予评论家以力量、望远镜赋予天文学家以力量一样。可见文化传承与人的素质提高息息相关,而这一切又都离不开语言技能。”[3]大学英语教学必须按照教育部颁发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的规定,把听说能力放在首位,使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有机结合,达到听、说、读、写、说五种能力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

大学英语又是一种人文主义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人的整体素质,完善人格,其目的是面向未来社会的。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很早就提出,每一种语言都蕴藏着一种别样的文化观和世界观,学习一门外语就意味着适应和习得这门外语赖以存在的文化。因此,“外语教学应走出狭隘工具观的局限,自觉坚持语言工具与人文培养并重的理念,树立一种视域更为广阔的外语教育观” [4]。随着语用学和社会语言学的发展,外语教育界越来越多的专家也认为,外语学习的内容不再简单地视为语言学习的本身,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应付当下生存的交际技能,更不是将中国学生变成西方人,而是要在掌握外语交际能力的基础上,增强学生对外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认识,有效加工社会文化信息,使人格更加整合,帮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提升人格素养。大学英语的最终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一门外语,其本身也要传承教育的精神与宗旨。当今社会,大学生正经历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及不同价值观的渗透和冲击,当代的大学英语教学比以往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需要理性的价值定位和价值诉求。大学英语的学习往往被简单地认为是只是一种技能,而忽视了技能背后的语言素养,更忽视了语言素养背后的文化背景。可以说,当代大学生学习大学英语,除了也掌握基本的语言技能之外,更担负着让大学生了解异国文化,领悟本土文化以及在此过程中形成客观科学的价值观的重任。因此,大学英语的学习并不仅是在当代社会里谋得了一个生存的技能,更是成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是在业已形成的世界观的领域里赢得一个新的立足点。从一名受教育者的维度看,也只有因为通过语言的传播和交流,学习者才能启发思索,才能够通晓他自身以外的客观世界。因此掌握一门语言也就相当于学习了把握另外一种观察世界的工具。

大学英语的教育还应是一种跨文化的教育。外语的学习应该强调通过以提升母语文化归属为前提来获得目的语文化身份,完全可以达到“1+1>2”的效果,应该是一种“生产性双语文化现象”。[5]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坚持开放的、动态的文化观,使第一文化与第二文化实现兼容并蓄。一方面要树立国际视野和包容胸怀,努力坚守文化自觉的理念。这就要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克服文化的故步自封,避免文化自尊感和优越感的极端,按照“美人之美”的文化自觉原则,深入学习了解西方的先进文化和人文积淀。另一方面,在全球文化背景下,大学英语的教学更要克服全盘西化和崇洋媚外的倾向,自觉培养本土情怀和“知己”的文化意识。拉力·思密斯曾指出,英语的教学,重点应该是英语国家的文化,实际目的还是为了服务各自的民族和国家。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防范“文化依附心理”,防止母语文化的“缺席”和“失语”,学习中要以中华文化为本,以中华文化为根,以对比的心态,以拿来主义的原则来学习外来文化,要能够走得进、出得来,在学习中不断提高对西方文化知识、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自省、反思甚至质疑的能力。

实现语言知识价值与人文教育价值的有机整合,就是要既讲究语言的当下之用,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之功能,又面向未来,加强人文主义的教育,发挥大学英语在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克服只靠考试过关率和大学四六级通过率来维持自身生命力的做法。

三 大学英语自身方法运用与其他学科方法借鉴的自觉整合

大学英语既是语言学科的重要分支,又是人文学科的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其既要采取语言学科的基本方法,又要借鉴教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

语言学拥有独特的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从历史轨迹考察,“语言学常用的方法基本经历了19 世纪以前的‘语文学时期’的研究方法、 19 世纪的‘历史比较语言学时期’的研究方法、20 世纪以后的‘现代语言学研究方法’(主要有结构主义语言学研究方法、系统功能语言学研究方法、乔姆斯基生成语法的研究方法、社会语言学研究方法、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方法,等等)。”[6]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大学英语应该以语言学科为基础,不断完善和发展自己特有的方法。

大学英语本质上还是外语教育的学科,教育的基本原理和哲学的基本精神也应该成为外语教学的灵魂。因此,大学英语也要重视育人的方法,着力提高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和文化素养,注重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长期以来,大学英语往往被界定为一种储藏式、静态的语言知识教育过程,学习大学英语就是记忆和理解,就是认识语言的内在联系和规则。在这种认识下,“大学英语的教学往往被学习者简化成一种机械式的、需要记忆大量信息和操练技巧的知识传递系统。这种教育实质是一种技能型的教育,很容易以技能為借口而成为知识的辅助工具,教育者的目光集中于技术与知识的传授,成为工具性的奴隶,而忽略了外语教育的本质”[7]。事实上,大学英语以单一的语言学理论为指导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也使大学英语的研究趋于方法论层面。以文献资料统计的数据上看,外语界喜欢外语教学法研究的人最多,达到36.6%,其次是跨文化交际29.6%,第三类是英美文学,第四类是语言学。可以说,外语教学无论在外语语言观还是外语教学观上,都缺失了应有的价值反思与定位,成了实实在在的“器物”式教学。大学英语作为语言性和人文性相融合的一门教育学科,应该摒弃那种单纯注重语言方法的教育模式,而是要发挥传统语言学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又要把人文学科的其他方法有机融入语言学学习方法之中。

大学英语在坚持完善自身学科方法的基础上,还要把教育学、哲学等人文学科的研究方法有效引入外语教学,并将这些理论学说综合地、整体地融会贯通,从而形成关于大学英语教育方法的完善体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具体实施环节中,大学英语教师要改变过去传统的以教师讲授、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发挥主客体和教学情意的双向互动,实行大学英语教师引导、学生主体的大学英语课堂教育范式,让学习英语的大学生真正成为外语交流传播的主动参与者。通过课堂讨论、情景对话等一系列活动,增强学生综合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人格高尚、志趣高雅、具有浓重人文关怀的大学生。

著名学者孙玉石曾经指出:“一个民族的多数能有较高层次的文化素养,能在个体的知识结构中有充分的民族文化传统与外来文化养分的培养基,这个民族才有进入世界文化民族之林的希望和可能。”[8]可以说,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都必须在“寻求新声于异邦”与“寻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外双重吸收中艰难前行。大学英语具有这样的职能,也必须担负这一光荣的使命。现实境域中的大学英语教学应该考虑采用将语言教学和人文教育的有机结合的教育模式,科学地将在语言学习中也能发挥人文教育的功能,在完成对外来文化的理解、消化和传播的基础上,不断充实中华民族的文化之基,在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识、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提升人文素养、增强大学生高度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方面履行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参考文献:

[1]温秀颖. 语言工具与文化自觉的相得益彰——评宋辉《大学英语的人文教育向度》[J]. 德州学院学报,2015(10).

[2]戴炜栋 王雪梅.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育体系[J].外语界,2006(04):2-10.

[3]杨晓峰.人文知识教育——“化成天下”之重要途径[J].文教资料,2007(05):15.

[4]金美兰.基于需求分析的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研究生英语课程体系研究——以延边大学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1):20.

[5]隋晓荻.人文素质教育视域下的大学英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出版集团,2013:23.

[6]窦坤,桑元峰.大学英语教学的实践哲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159.

[7]邹心胜. 论外语教育的教育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5):27.

[8]孙玉石.孙玉石文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62.

作者:宋辉

上一篇:外语电化教学教育论文下一篇:地面广电数字电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