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就业情况下金融学论文

2022-04-22

摘要:经济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本文以调查分析为手段,掌握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认为可以为就业工作提供抓手,为未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奠定现实基础。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毕业生就业情况下金融学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毕业生就业情况下金融学论文 篇1:

独立学院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

摘要:文章通过对江汉大学文理学院200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结果的分析,指出了当今独立学院大学毕业生在择业心态、择业区域等方面普遍存在的误区,并就独立学院如何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给出了对策。

关键词: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分析;择业误区;对策

独立学院作为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是普通高校的优势办学资源与优质社会资本相结合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它拥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独立的校园校舍、独立的教学和财务管理、独立招生和颁发文凭资格。截至2007年5月,全国共有318所独立学院,其中湖北省31所。对于这样一种新型的办学模式,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业人才为中心的独立学院的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值得关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413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将达到495万人,比2006年增加82万人。在大学生就业激烈竞争的今天,独立学院的毕业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一、样本调查

此次调查针对2007届学院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专业的毕业生展开,内容涉及就业意向单位性质、单位行业、就业区域、薪酬期望值、单位职位等,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4份。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就业单位选择上呈现多元化趋势,相对稳定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不再成为热门。本次调查将单位性质分为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事业单位、内资企业、港澳台投资企业、国外投资企业、部队和不限。结果表明(见图1):毕业生对单位性质要求趋向多元化。主要由于独立学院学生整体素质与一类大学存在一定的差距,同时目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紧迫,所以学生对单位性质要求不高,也缺乏信心到事业单位、外资企业这样福利、待遇较好的单位就业。

2、就业单位行业没有要求或不离本专业。调查结果显示,有44.2%的学生对行业没有要求,有41.6%的学生希望在金融业就业,此外是公共管理与社会组织(3.2%)、租赁和商业服务业(2.6%)、房地产业(1.9%)、批发和零售业(1.9%)、教育(1.3%)、住宿和餐饮业(0.6%)。

3、就业区域选择上以自我为中心,选择大中城市。调查结果显示,毕业生对就业地区的选择明显集中在武汉市(74.5%),其后依次是生源所在地城市海口(10.3%)、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9.0%)、其他中东部大中城市(6.2%),没有一位学生选择到国家急需人才的西部或农村地区。可见,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以自我为中心”,忽略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缺乏艰苦创业的心理准备,期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这也可能与较大的教育投入有一定关系。

4、毕业生对薪酬的期望值整体符合社会实际情况。对于求职者最为关心的薪金问题,在本次问卷中我们将大学生月薪期望值分为四个档次:1000元以下、1000—2000元、2000—3000元、3000元以上。调查结果显示(见图2):选择月薪1000—2000元最多,達到被调查人数的79.2%,2000—3000元的占12.3%、3000元以上的占7.1%,仅有1.3%的大学生愿意接受月薪1000元以下。虽然就业期望区域在大中城市,但由于大中城市大学生竞争压力较大,所以对月薪的要求不敢奢望,整体符合社会实际情况(2006年,47.98%的应届毕业生工资在1000—2000元之间)。

5、毕业生对单位职位选择茫然。对于未来的第一份工作,愿意在何种职位工作,有一半的毕业生很茫然,没有任何要求,只希望有一份工作。对金融学和销售方面职位比较感兴趣。(见表1)

三、独立学院毕业生择业误区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虽然高校毕业生就业逐步走向市场化,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等来选择职位,但由于受到家庭环境、社会需求、学校教育和个人素质的影响,在就业意向和实际工作上有所出入,存在着几种误区。

1、择业时盲目,忽视专业对口。独立学院办学历史很短,最早要追溯到1999年浙江省兴办的二级学院,在办学上缺乏经验,很多学院模仿其挂靠的公立大学办学,没有一套适合三本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缺乏职业规划,不知道自己适合在哪种性质的单位就业,也不知道自己从事何种行业,更不清楚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位。在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的今天,很多独立学院的毕业生为了一份工作,不顾专业对口,盲目选择一份不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

2、部分学生择业时存在心理误区。独立学院毕业生在择业时存在两种心理误区:自负和自卑。自负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前者多为一些自身条件较好,工作能力较强的学生。他们大多自我感觉良好,自我估计较高,在求职择业上,主要表现为:择业取向较高,自视清高等。究其原因,是他们缺乏客观的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一旦产生这种心理,就很容易脱离实际,使自己的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产生较大的反差,从而在择业时缺乏自知之明,失去良好就业机会。后者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悲观、畏缩、不思进取、没有信心。一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辞、敏感多疑的学生,或一些学业成绩—般甚至曾受过处分的学生,面对择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对自身能力缺乏了解、缺乏勇气、不敢竞争。他们往往对所选职业拿不定主意,或者在用人单位面前过分谦虚,不敢对能胜任的工作大胆说“行”,总是“试试看”,从而错失择业良机。

3、“以自我为中心”,盲目追求在大中城市就业。独立学院的学生教育投入相对公立学校较高,湖北省的状况大概是二本以上收4000元,三本1至1.3万元(2006年武汉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350元),所以这些毕业生希望在短期内有所回报,从而希望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就业,他们自己也知道这些地区大学生就业竞争激烈,跟一类、二类大学毕业生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实际就业中还是选择了工作而不是选择城市。

四、帮助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采取的对策

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大学毕业生存在的一些择业误区,高校教师或就业指导人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大学生就业的方针、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帮助毕业生走出择业误区,以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和独立学院的健康发展。

1、加强对毕业生的教育引导,培养其正确的择业观。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要对社会现状有所了解,认清就业形势,有正确的择业观,要有下基层的良好心态,要有不怕吃苦、乐于奉献的精神。独立学院的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要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既不能自卑,也不要好高骛远。我国的西部和边远地区,对大学生的需求量很大。现在的大学毕业生不是多了,而是相对过剩。

2、教育毕业生正确面对社会偏见。独立学院一般招收“三本”类学生,这部分学生相对于第一批次和第二批次本科学生,入学成绩相对较低,造成一些用人单位的偏见,2006年就有部队在招聘时公然不准独立学院的学生报考。对于这种情况,要教育毕业生正确面对,要保持平和的心态。随着独立学院及毕业生的逐步成熟,国家将完善毕业生的就业政策,社会对独立学院毕业生的歧视将会得到逐步消除。

3、建立完整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组织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是一个学校的整体工作,要形成一个就业工作组织体系。加强领导协调机构,由学院院长或书记亲自负责,做好组织和监督工作;各职能部门都要行动起来,就业不仅是招生就业部、学生部的事情,需要学院各职能部门配合;要有专业化的指导教师队伍,招生就业部的工作人员或辅导员要学习就业指导知识,接受专业培训,在招生就业方面成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去指导学生就业;实行学校全员化就业,采取各种激励措施,动员学校全体人员参与帮助学生就业;适当聘请专家对毕业生进行指导。

4、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和服务,提高自身就业竞争力。对独立学院的毕业生进行就业指导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形成一套体系,要将就业指导课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对大一学生进行成才指导,对大二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指导,对大三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对大四学生则着重进行就业政策和就业技巧指导。

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形势,各高校要狠抓毕业生质量这一根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深入思考和推进专业设置、学科结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根据就业市场需求和学校实际,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社会上树立自己的品牌,提升毕业生的整体就业竞争力。21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结构日新月异,毕业生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适应社会的需求,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张兴.国有民办二级学院的起源与类型[J].当代教育论坛,2003(9).

2、楼锡锦等.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优劣势分析[J].社会科学战线,2006(2).

3、肖静.浅议独立学院的发展规模和健康发展对策[J].中国独立学院在线,2006.

4、王永珍.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中国教育科学探索,2005.

5、伍力.论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渠道的拓展[J].教书育人,2006(2).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文理学院)

作者:熊海洋

毕业生就业情况下金融学论文 篇2:

经济类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

摘要:经济类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挑战,本文以调查分析为手段,掌握了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认为可以为就业工作提供抓手,为未来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奠定现实基础。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调查;建议

一、调查对象基本情况描述

G大学的学生就业工作伴随着该校的改革的转型,从工作时间轴上,就业工作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年度”。“两个时期”,即从2010年至2012年6月,是本科生就业工作成熟完善期,而2012年6月至今,该校落实研究生二级管理,是本、硕学生就业工作共存发展期,两个时期的工作共同见证了该校的发展脉络和跨越进步。“三个年度”代表了2010年、2011年、2012年三个就业工作年度,三个年度均实现了较高的就业率,共同度过了2011年的相对就业低潮,三年平均就业率本科毕业生达到了95.53%,硕士毕业生达到了95.08%。

二、研究及调查概况

为进一步核实就业统计数据,在本文写作之前,笔者对该校经济类本硕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此次调查主要采用电话采访的方式,通过对调查者进行电话联系,收集相关就业信息。为保证联系到尽可能多的已就业本科、研究生,此次调查先后进行了三轮电话采访,历时一月。本科生三届毕业生共743人,通过登记电话号码取得联系共401人,占总人数的60%。三届毕业研究生共计347人,其中电话拨通且接受采访的共计213人,占61.4%。

本次调查从经济类本硕毕业生整体、各专业就业状况两个角度进行追访,双角度均从工作地点选择等八大项进行访问。

三、研究结果及建议

从毕业生整体角度,对本硕各项调研要素进行归总。值得注意的是,该表各要素数据均取各该调查所得的最高值,以此体现最具代表性的就业状况,年薪状况除外。由数据可知,毕业生通过互联网求职已成为主流,北京是该校本硕毕业生主要的求职意向地区,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选择到国企工作,并工作在与所学专业较相关的金融领域,从事第三产业的相关工作。毕业生初次就业三年内更换工作不频繁,能够踏实本职、专注工作。在“专业相关度”要素上,硕士的评价低于本科近半数(百分比衡量)。本硕工资呈现差距,入职年薪硕士毕业生高于本科毕业生17.37%,目前年薪则多出32.17个百分点。在“专业培养建议”上,本、硕不约而同选择了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实践”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从该校经济类本、硕两个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对比来看,本、硕兼有的专业,除财政学专业外,硕士毕业生三年平均就业率高于本科毕业生;只设有硕士研究生的专业或学科中,专门史就业率最低。从经济类各专业三年平均就业率来看,本科方面,金融、国贸、贸经三个专业就业率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而在硕士研究生方面,专门史三年平均就业率最低。从各专业内各年度数据看,2011年就业率最低,除保险专业走势平稳之外。出现逐年上升趋势的本科专业有金融学、国贸、保险、经济,维持平稳的本科专业有统计、财政,呈下降趋势的本科专业有贸经。硕士研究生方面,三年中,各年就业率逐年上升的专业有国贸、财政、专门史,保持平稳的专业(学科)有金融学、产经、统计、劳动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数量经济学、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没有就业率下降的专业。

针对经济类毕业生的就业调查结果,谨提出以下建议。

1.就业率统计仍需精确。数据是就业工作分析的基础,数据不尽不实是统计的大忌。本次调查中,离京工作毕业生多因手机更换而未能联系,造成数据在一定程度上不够完整;年薪问题相對隐私,受访者的回复不够明确,可能会造成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失真等等。“就业率提纯”也应是工作重点之一,应将“签约率”作为就业率参考的主要指标。继续按照现有方法,将“签约”“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证明”“升学”“出国”“自由职业”的就业类别分项统计。

2.就业、培养仍需协调。就业工作和培养工作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两翼,学生未来走出校门能否在社会中赢得一席之地,能否在本专业领域呈上升发展趋势,有赖于就业和培养互相配合,共为学生就业和职业发展计。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该校从2011年起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一下简称“专硕”),包括金融专硕、保险专硕、应用统计硕士、税务专硕、资产评估硕士5个专业,共37人。2013届专硕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值得密切关注,与专硕培养方面的协同合作必将成为未来的热议之题。

3.学生指导、规划仍需深入。总结本次调查,可以得出,学生就业的狭隘性——就业意向地区集中在以北京为首的中心城市,中部、西部地区就业意愿极弱;升学率有所提高,但在考研、考博的学生中依然存在定位偏高,不切实际的情况等等。学生就业的盲目性——就业前不注重职业规划和就业、毕业准备,面临就业目标不明、职业选择盲目。凡此种种,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任重而道远。

4.多方配合仍需密切。从本科毕业生就业看,不得不提出的是,家长对学生的初次就业起到了极大的影响作用,个别家长对就业工作态度消极,对就业手续重视程度不够。这一方面是由于本科生中北京生源居多,学生就业条件较优越,家庭环境较好;另一方面,也暴露出个别家长就业观念不正确,对子女教育培养的导向存在偏差,不能正确鼓励子女自力更生、勇于承担青年人的责任和义务,不利于学生成长、成熟。从本、硕士毕业生就业看,今后还需在校内外合作、实践实习平台创建和机会创造、就业培养两股力量协同配合上下功夫。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如何实现校企联合创建平台,如何实现高校教育资源、社会资源、校友资源的融合与互惠,如何利用如上利好为学生就业发展助力,都将是我们未来要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载于《经济研究》,2004年第6期

2.赵崇毅,《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经济学视点》[J],《特区经济》,2005年09期

3.东方言,《大学生就业不能靠下“死命令”》[J],《成才之路》,2007年08期

【责编 张景贤】

作者:张娜娜

毕业生就业情况下金融学论文 篇3:

财经院校毕业生从期望就业走向现实就业实证研究

摘 要:就业关乎最大民生。做好以大学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为例,从就业期望与就业现实的比较入手,通过解剖该院毕业生就业情况这样一只“麻雀”,探索财经专业大学生就业取向与就业去向的关联和差距,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参考,帮助财经专业毕业生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

关键词:大学毕业生;就业期望;现实就业;实证研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当前,随着世界经济进入深度调整期,我国经济发展进入结构转型、增速换挡、动力转换的叠加期,同时,大学毕业生人数与年俱增,“就业难”成为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本文以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困境为背景,以山东财经大学金融学院2017届毕业生就业情况为例,从直接影响职业选择的就业期望入手,以数据为基础探索毕业生就业取向与去向之间的关联,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提出建议,为地方院校财经专业毕业生就业提供科学参考,帮助他们实现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描述

(一)研究对象描述

本文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2017届金融学院本科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因学校6月下旬进行毕业派遣,多数毕业生此时已完成初次就业选择,故收集问卷的时间为2017年6月中旬。该院金融学、金融工程、信用管理三个专业毕业生623人,320人填写了问卷,根据设置的测谎题和经验剔除9份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11份,回收率为97.18%。

(二)样本的分布特征描述

有效问卷的样本分布特征如下:男生占43.1%,女生占56.9%;家庭所在地为城市的占60.5%,农村的占39.5%;父母受教育程度为大学及以上的占38.58%,高中(中专)的占27.97%,初中及以下的占33.44%;在学习成绩分布上,排名位于前30%的占47.6%,成绩中等的占38.3%,位于后30%的占14.1%。女生人数稍高于男生人数,符合财经专业实际情况,分布合理。

(三)研究工具描述

本文以自编问卷《金融学院2017届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为工具,问卷分为基本信息、影响就业的因素、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就业期望和当前就业状态等五个部分。测量态度的题目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的标准设计,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19进行数据分析。使用以下方法控制偏差:在问卷中设置测谎题、匿名填写问卷。

二、研究指标的信度分析

信度指标是对调查问卷可信程度的定量描述,其量化值被称为信度系数。信度系数越大,表明问卷调查测量的可信程度越高。克隆巴赫信度系数(Cronbacha’s α)是目前最常用的信度指标。一般认为,克隆巴赫信度系数的最小可接受值域是0.65—0.70,相当好的值域是0.70—0.80,非常好的值域是0.80—0.90。我们采用克隆巴赫信度系数测量了“影响就业的因素”“就业期望”和“实际就业水平”三组变量,数据见表1。

由表1可知,各指标的克隆巴赫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位于相当好的值域,说明测量结果是可靠的,统计结果是有价值的。其中,实际就业水平的信度系数达到了0.91,与该指标题项相对较少有关。

三、研究数据分析

(一)毕业生对2017年就业形势的总体看法

本文把就业状态分为“已经签约”“继续考研”和“其他”三类,其中“继续考研”是指备考2018年国内外研究生,三類毕业生分别占比72.7%,16.7%和10.6%。对“就业形势的看法”分为“很乐观”“比较乐观”“一般”“比较悲观”和“很悲观”五个层次。

总体上,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持谨慎乐观态度。40.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或者“很乐观”,54%的学生持“一般”乐观的态度,仅有5.5%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悲观”或者“很悲观”。对就业形势持“很乐观”态度的毕业生分别占比为:“已经签约”的占66.7%、“继续考研”的占22.2%、“其他”的占11.1%。其中,已经签约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最为乐观。

(二)就业期望影响现实就业的实证分析

本文把就业期望简化为起薪标准、理想就业单位、理想就业区域和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这四个因素。

1.薪酬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对于初次就业的学生而言,薪酬期望体现在起薪标准上。本文把起薪标准分为“2000元以下”“2000—4000元”“4000—6000元”和“6000元以上”四个档次。

毕业生薪酬期望比较合理,低于我们的预期。数据显示,62.1%的毕业生“起薪标准”是“2000—4000元”,30.9%的毕业生“起薪标准”是“4000—6000元”,仅5.5%的毕业生起薪标准是“6000元以上”,还有1.6%的毕业生的起薪标准在“2000元以下”。“4000—6000元”的起薪标准上,“已经签约”的毕业生占比69.8%,“继续考研”的占比24%,“其他”未就业的毕业生占比6.2%。据统计,2016年山东省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是5296元[1]。与该薪资水平对比,毕业生薪酬期望低于调查地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反映出他们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比较客观。

2.就业单位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本文把理想就业单位分为“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外资或合资企业”和“民营企业”等五种。

毕业生就业单位选择偏好“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呈“倒挂”现象。调查显示,70.1%的毕业生把“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作为首选就业单位。“已经签约”的毕业生中,75.2%的人选择了上述单位。“其他”未就业的毕业生中,63.6%的学生也把上述单位作为首选,仅有12.1%的毕业生把“民营企业”作为首选就业单位,这或许是部分学生未能及时就业的原因之一。

3.就业区域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属东部沿海地区,本文把“理想就业区域”分为“省内发达地区”“省内一般地区”“省外发达地区”“省外一般地区”四类。

毕业生就业区域期望以经济发达地区、省内地区为主。数据显示,把在省内就业作为首选的毕业生占66.5%;把在省内外发达地区就业作为首选的毕业生占86.8%,仅有13.2%的毕业生愿意去省内外经济一般发达地区工作。选择省内发达地区就业的毕业生中,“已经签约”占比75.7%,“继续考研”的占比15.6% ,“其他”未就业的占比8.7%。考虑到该院生源多来自于省内,就业区域期望总体处于合理区间。值得关注的是,在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仍然有69.7%的学生把在省内外发达地区就业作为首选,这可能是该部分毕业生难以顺利就业的原因之一。

4.专业对口期望对实际就业的影响。研究中把“所学专业与职业的关系”划为“一致”“不要差距太大”和“可以没有关联”三类。

毕业生对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一致性的期望比较合理。数据显示,毕业生在看待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的关系上,82.6%的毕业生认可“不要差距太大”或“可以没有关联”,只有17.4%的毕业生认为所学专业与从事的职业要“一致”;在要求专业与职业“一致”的54名受访者中,“已经签约”的占比81.5%,“继续考研”的占比16.7%,“其他”未就业的占比1.8%。在“其他”未就业的毕业生中,97%的受访者认可专业和职业“不要差距太大”或“可以没有关联”的说法。

(三)就业期望影响现实就业的回归分析

本部分采用回归分析研究人口特征变量、个体人力资本和就业期望等因素对实际就业的影响。研究中把毕业生因个人努力和家庭支持获得的有利于就业的因素归结为个体人力资本,包括性别、专业、大学期间学习情况、获奖情况和家庭所在区域、家长受教育水平。就业期望简化为理想就业单位、理想就业区域和预期薪酬三项指标。本部分的因变量为“是否签约”,属二分类变量,计量模型选用Logit模型,采用向前逐步选择法。变量的基本描述统计见表2,数据统计结果见表3。

表3说明,在个体人力资本中,对实际就业产生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大学期间实习实践情况”;在就业期望诸因素中,对现实就业产生显著性影响的是“理想就业单位”。毕业生性别、家庭所在地和家长受教育水平等人口特征变量对现实就业没有显著性影响,“理想就业区域”和“起薪标准”对实际就业也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该结果与苏荔萍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期望与性别显著相关”的结论不一致[2],原因可能在于本研究中的被调查者均属财经类专业,不包含理工农医等学科,工作岗位对性别要求的区分度不大。

四、研究结果讨论与建议

(一)毕业生对就业形势的认知情况

该院毕业生认为就业形势比较乐观,即使在尚未就业的毕业生中,也有87.9%的人对“就业形势的看法”持“一般”以上的乐观态度。原因有二:一是近年来山东省金融改革方兴未艾,二是中小微金融企业对金融学相关专业的毕业生需求旺盛。据统计,近三年中小微金融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远远大于该院金融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这也培育了“皇帝女儿不愁嫁”的心态,导致毕业生对就业单位和就业区域期望过高。

(二)就业期望凸显“高要求”和“低期望”的矛盾

1.对就业区域和就业单位期望“高”。数据显示,

86.8%毕业生把在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就业作为首选,仅有13.2%的毕业生愿意去省内外一般发达地区工作。在就业单位选择上,70.1%的毕业生首选“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值得关注的是,为数不少未就业毕业生(63.6%)也把上述单位作为首选。

2.对起薪标准和专业对口期望“低”。数据显示,

63.7%的毕业生选择的“起薪标准”在4000元以下,低于山东省2016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5296元)[3],也低于2017年本科经济学专业的平均期望薪酬(4709元)[4]。该现象出乎意料。在所学专业与从事职业一致性的期望上,82.6%的毕业生认可专业和职业“不要差距太大”或“可以没有关联”。

大学毕业生对就业区域、就业单位的高期望值与起薪标准、专业对口期望的低期望值看似矛盾,实际上反映了毕业生貌似对立、事实上理性的选择,反映了毕业生对这些单位和区域未来价值的高期望,所以才会降“薪酬和专业对口”之格,以谋求在“发达地区”和“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等单位的一席之地。

(三)加强就业指导,引导合理预期

毕业生就业单位和区域选择上呈“倒挂”现象。具体表现在单位选择偏爱“政府部门”“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业区域选择偏好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麦可思研究院调查显示,2016届全国经济学科毕业生中,58%的毕业生实际就业单位是“非政府或非营利组织(NGO)”或者“民营企业/个体”[5]。与全国大学生就业去向和趋势相比,该院毕业生的就业单位取向趋于保守,单位选择呈“倒挂”现象。即能提供大量就业机会的中小微企业鲜有人问津,难就业、容量小的政府机关、国企和事业单位人满为患。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要帮助学生了解宏观经济大势、行业职业需求,指导他们根据形势变化及时调整就业心态,形成合理就业期望。

(四)高校要推进内涵式发展,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数据显示,“就业状态”和“大学期间实习实践情况”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132,在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和“大学期间学习情况”没有表现出显著相关性。可能的原因在于:与单纯学习成绩优秀相比,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实践经验的毕业生。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学生积极寻求机会参加实习、实践的原因之一。

高校要关注行业发展潮流与岗位职业需求变化,注重培养大学生在应用理论支撑下解决实际工作中复杂问题的能力。课程设计要充分考虑行业发展现状和趋势,考虑就业需求现状和趋势;教材、案例的编撰要吸收实践最新成果(如保理业务在当前的金融学课堂中鲜有涉及);组建教学团队要专兼职结合,广泛吸纳社会专业人士,把鲜活的实践成果引入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年)[EB/OL]. [2018-01-30].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7/ indexch.htm.

[2]苏荔萍.大学生就业期望:基于性别比较的实证分析[J].莆 田学院学报,2010,(12).

[4]麦可思研究院.2017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 會科学文献出版社,2017:117.

[5]麦可思研究院.2016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M].北京:社 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45.

作者:徐明春

上一篇:高校激励机制下行政管理论文下一篇:小学语文课堂多媒体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