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视角金融危机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机、后果及其内在机理

摘要:实体经济是大国之经济命脉,经济不能脱实向虚。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一刻不能放松实体经济的发展。经济“脱实向虚”是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最突出的结构性矛盾,中央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早在2015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对当前的经济现实就做出重要判断,“大量资金流向虚拟经济,使资产泡沫膨胀,金融风险逐步显现,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整体循环不畅”。习近平总书记还在不同场合、多次重要讲话中反复强调要发展实体经济,经济不能“脱实向虚”。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政策基点要放在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上,高度重视实体经济健康发展,增强实体经济赢利能力。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振兴实体经济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任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向振兴实体经济发力、聚力。2019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天津期间提出“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经济不能脱实向虚”的重要论断。2019年两会,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叮嘱,“做实体经济,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地做一个主业”。壮大实体经济,防止脱实向虚,是党中央从全局高度、从长远考虑,对当前我国经济现实做出的准确判断,是党中央的政策基点,是党中央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发展实体经济,振兴实业,是中国实现一系列战略目标的坚实基础,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基与必由之路。经济“脱实向虚”被认为与金融危机、金融空转和实业发展空心化存在密切联系。虚拟经济的过度膨胀必然会造成系统的不稳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正是虚拟经济过度膨胀的后果。经济“脱实向虚”在微观层面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实体企业金融化。实体企业金融化,是指实体企业参与金融投资活动日趋活跃,在资产配置中虚拟程度较高的金融资产投资比重不断增加的趋势。由于处在经济转型期,实体经济产能过剩,市场需求渐趋饱和,实业投资回报率出现下滑,在资本逐利驱使下,实体企业大量资金涌入到金融、房地产等高回报率行业,实体企业金融资产投资逐渐活跃,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表配置金融资产成为一种重要形式。不少上市公司“不务正业”,“青睐”理财,热衷“炒股”、“炒房”,积极参控股金融机构,成为当前中国实体企业运行的重要经济现象。实体企业投资于金融资产的资金比例增速明显,金融渠道获利成为弥补主业不足的重要方式和来源,实业投资率下降、研发创新投入迟滞与金融化并行逐渐成为刻画中国经济运行的重要特征。正是基于上述中国的经济现实与政策背景,本文关注实体企业金融化问题。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实业发展是弊是利,能否提升实体经济?这是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具体来说,本文关注两大议题:第一,实体企业为什么进行金融化,动机是什么?第二,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经济效应是什么,产生了怎样的经济后果?为回答上述问题与实现本文的研究初衷,本文共分八个章节组织展开,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这章是本文的总体规划,主要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引出研究问题,组织内容结构,说明研究方法,然后阐述本文的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最后总结创新之处。第二章,文献综述。本章是文献基础,梳理归纳了金融化的含义、金融化的度量、金融化进程的解释,以及金融化的经济影响。在金融化的经济影响研究中,重点综述了金融化对企业投资、资本积累的影响,对收入分配、就业的影响,以及对企业创新、债务与业绩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与述评,指出现有研究不足与有待改进之处。第三章,以图形和数据统计方式,详细分析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首先,清晰的界定实体企业金融化概念,给出金融资产的明确口径。其次,就A股市场中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典型案例,进行案例研究。再次,描绘与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总体趋势。最后,从规模、产权、行业、地区四个角度对实体企业金融化进行差异化分析。第四章,从微观高管视角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首先,证明高管金融经历是否促进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其次,还从企业盈利能力、现金流能力与财务风险三个视角考察企业特征对金融化的影响。在进一步讨论中,重点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机进行剖析与识别,是基于金融套利动机,还是防御性储蓄动机,给出直接证明。第五章,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战略差异的影响。首先,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导致战略偏离行业集中趋势,还是收敛行业集中趋势。然后,研究金融化对战略差异的影响是否为情境依赖的,高管权力与企业风险承担发挥了何种作用。在进一步讨论中,检验了不同产权性质、不同规模的企业金融化对战略差异的影响。第六章,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的影响。首先,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具有挤出效应,还是挤入效应。其次,从企业视角(管理者短视效应、生命周期假说)、行业视角(高新技术密集度、外部融资依赖度)分析调节效应。在进一步作用机制检验中,重点回答金融化为什么会挤出创新,提出內源融资挤占和外源融资挤占两种机制,分别予以检验。第七章,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实业业绩的影响。首先,分析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实业业绩具有抑制效应,还是促进效应。其次,从宏观视角(货币政策)、中观视角(金融市场化)研究调节机制。在进一步影响路径检验中,重点回答金融化为什么会抑制实业业绩,提出四条影响路径,通过中介效应模型,对中介影响因子分别予以检验。第八章,结论。这部分总结凝练了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与观点,结合研究成果与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最后指出本文研究不足与未来研究展望。相较于以往文献,本文增量性贡献与创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金融化动机研究中,以往文献多从宏观框架分析,虽然基于宏观领域的分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研究视角,但是难以提供扎实的微观证据,也不能解释为什么在同质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微观企业金融化却存在异质性差异。本文将视角转向微观高管层面(而不是文献中普遍的基于宏观框架),更有助于捕捉企业在金融化过程中的异质性行为,为金融化研究提供了微观层面证据。并且,本文对实体企业金融化的动机进行了充分识别,发现实体企业金融化主要是基于金融套利动机,本质上是一种市场套利行为,防御性储蓄动机并不明显,从而澄清了企业金融化的动机,解释了企业为什么进行金融化的根本原因。第二,已有文献较多关注金融化对实业发展某方面的影响,但鲜有文献基于整体角度,从战略高度出发,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是否会导致企业战略偏离行业集中趋势。本文基于战略分析框架首次关注了这一命题,从而拓展了金融化在战略管理领域的研究,补充了金融化对战略的影响。第三,本文从创新角度证明,金融化与研发创新是两类性质根本不同的活动,金融化对创新存在明显“挤出”效应,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替代”关系,揭示出我国实体企业创新动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将资源错配于金融资产。更为重要的是,本文给出了金融化挤出创新的作用机制,在于企业将资源错配于金融资产挤占了用于研发创新的资金,主要是对內源融资挤占,严重削弱了对创新投入最为重要的内部资金渠道,从而在理论上回答了金融化为什么能够挤出创新。第四,本文从实业业绩角度证明金融化没有“反哺”实业发展,严重抑制了实业业绩,从而在理论上澄清了金融化对实业发展是否具有“反哺”效应的争论。更为重要的是,本文给出了金融化抑制实业业绩的四条影响路径,包括:企业金融化—战略偏离—实业业绩;企业金融化—创新挤出—实业业绩;企业金融化—实体投资挤出—实业业绩;企业金融化—经营资产挤出—实业业绩,较为全面的囊括了传导路径分析,从而打开了金融化抑制实业业绩的理论“黑箱”。第五,本文为政府推出的系列经济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中央政府将发展实体经济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将实体经济企业作为政策的基点,为防止经济“脱实向虚”推出了系列经济政策。本文研究澄清了金融化对实体经济发展作用的争论,证明了金融化不能“反哺”实业发展,这支持了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壮大实体经济的论断,为政府发展实体经济的政策提供了扎实的经验证据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实体企业;金融化;金融资产配置;战略差异;创新;实业业绩

学科专业:会计学

摘要

abstract

1.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2 内容结构与研究方法

1.2.1 内容结构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创新之处

2.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1 金融化的诠释

2.1.1 关于金融化的争论

2.1.2 宏观角度的金融化

2.1.3 微观角度的金融化

2.1.4 中国学者对金融化的诠释

2.2 金融化的度量

2.2.1 宏观角度的度量

2.2.2 微观角度的度量

2.3 金融化进程的解释

2.3.1 公司治理观念的变革

2.3.2 体系积累周期的影响

2.3.3 新自由主义的扩张

2.4 金融化的经济影响

2.4.1 金融化对企业投资、资本积累的影响

2.4.2 金融化对收入分配、就业的影响

2.4.3 金融化对企业创新、债务和业绩的影响

2.5 文献述评

3.中国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

3.1 实体企业金融化概念

3.1.1 实体企业金融化的界定

3.1.2 金融资产类别的界定

3.2 实体企业金融化案例

3.2.1 天宸股份:金融资产撑起“大半边天”

3.2.2 兰州黄河:金融投资收益左右盈亏

3.3 实体企业金融化趋势

3.3.1 总体趋势

3.3.2 明细类别

3.4 实体企业金融化差异分析

3.4.1 不同规模的企业金融化差异

3.4.2 不同产权性质的企业金融化差异

3.4.3 不同行业的企业金融化差异

3.4.4 不同地区的企业金融化差异

3.5 本章小结

4.高管金融经历促进了实体企业金融化?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4.3 研究设计

4.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3.2 变量定义与模型设定

4.4 实证结果与分析

4.4.1 描述性统计

4.4.2 回归结果分析

4.5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测试

4.5.1 内生性分析

4.5.2 稳健性测试

4.6 进一步研究:金融化动机的识别

4.7 本章小结

5.实体企业金融化与战略差异:偏离集中趋势效应?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5.2.1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战略差异

5.2.2 高管权力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与战略差异关系的影响

5.2.3 风险承担对实体企业金融化与战略差异关系的影响

5.3 研究设计

5.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3.2 变量定义

5.3.3 模型设定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5.4.1 描述性统计

5.4.2 回归结果分析

5.5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测试

5.5.1 内生性分析

5.5.2 稳健性测试

5.6 进一步研究

5.7 本章小结

6.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挤出效应?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6.2.1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企业创新

6.2.2 企业特征:管理者短视效应

6.2.3 企业特征:生命周期假说

6.2.4 行业特征:高新技术密集度

6.2.5 行业特征:外部融资依赖度

6.3 研究设计

6.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6.3.2 变量定义

6.3.3 模型设定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6.4.1 描述性统计

6.4.2 回归结果分析

6.5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测试

6.5.1 内生性分析

6.5.2 稳健性测试

6.6 进一步研究:作用机制检验

6.7 本章小结

7.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实业业绩:抑制效应?

7.1 引言

7.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7.2.1 实体企业金融化与实业业绩

7.2.2 宏观环境:货币政策的影响

7.2.3 中观环境:金融市场化的影响

7.3 研究设计

7.3.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7.3.2 变量定义

7.3.3 模型设定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7.4.1 描述性统计

7.4.2 回归结果分析

7.5 内生性分析与稳健性测试

7.5.1 内生性分析

7.5.2 稳健性测试

7.6 进一步研究:影响路径检验

7.7 本章小结

8.结论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马克思思想论文提纲下一篇:音乐合唱艺术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