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金融学毕业论文

2022-04-17

摘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数学金融学毕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1:

知行合一 以知促行

罗伯特.C.默顿(RobeIt Carhat MeIton)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特聘教授、哈佛大学荣休教授,他建立了期权定价理论,从而开启了对期权定价模型进一步研究的大门。他提出了著名的“Merton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各种风险资产及金融衍生产品的定价领域,并为当今蓬勃发展的金融工程学奠定了基础。默顿在资产组合领域的研究成果,为现代金融理论作出了巨大贡献,指明了金融学术界的研究方向。他的研究为他赢得了199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而他本人也被誉为“期权之父”。除此之外,他还是第一位年度金融工程师奖的获得者,1999年的美国数学金融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美国金融协会前任主席和国家科学院院士。2005年,麻省理工学院设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Robert C.Merton讲座教授职务。

罗伯特·默顿的职业生涯展示了科学研究是如何改变现实世界的。在20世纪70年代早期,他与同事迈伦·斯科尔斯( MyronScholes)和费希尔·布莱克(Fischer Black)完成的计算期权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价值的工作,立即对银行、交易员、投资者和其他金融从业者产生了实际用处。在此之前,因为无人了解如何定价成本及风险,许多有用的金融产品都无法得到应用。现在,莫顿的研究已成为价值万亿美元的产业的基础。

默顿教授不仅在金融领域学术造诣极高,而且是金融学术界学以致用的典范。他曾任著名投资银行JP摩根的高级顾问、摩根大通的董事总经理。1994年共同发起创建了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 LTCM)。它与量子基金、老虎基金、欧米伽基金一起被称为国际四大“对冲基金”。

近期,默顿教授应邀来北京大学访问,并做了专场讲座。默顿教授此次演讲的主题是“SeLFIES-适用于全球的用以改善养老金表现及降低政府融资成本的证券创新”. SeLFIES( Standard-of-Living indexed,Forward-starting,Income-only Securities) 指的是“生活水平指数化的、远期启动的、纯收入性的证券”。讲座结束后,《中国经济报告》对默顿教授进行了专访。他认为自己的角色是寻找解决方案的工程师。默顿说,他不想向中国或其他国家提出具体建议,但他确实想谈谈具有战略意义的事情,特别是希望人们了解金融创新的好处。默顿的学术生涯

中国经济报告:你最初是学习工程学的,为什么后来转而学习经济学了呢?

罗伯特·默顿:我曾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工程学,并获得了工程数学学位。在读大学期间,我就一直参与股票市场的交易,之后进入加州理工学院研究生院读应用数学博士学位。我想说,早在我学习任何经济学课程之前很久,就已经参与了金融市场的活动。

为了加快学业进度,在去加州理工学院之前,我学习过巨量的数学知识,所以我能够在第一年完成应用数学的博士课程。之后我开始考虑我的论文。我经常想,“我自己一直在做什么?尽管我没有学习经济学课程,但我总是参与交易和经济活动。”当我越来越多地考虑这个问题时,我认为这就是我感兴趣的东西。当然这并没有改变什么,因为我已经在攻读博士学位。在这期间发生了两件事情,让我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首先,当时担任白宫经济顾问委员会主席的沃尔特·海勒( Walter Heller)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说法,即宏观经济学通过研究如何摆脱极端萧条和大通胀来解决重大问题。他认为,从那时起,剩下的只是政策“微调”问题。我认为这真是太神奇了。如果我能进入这个领域,我就可以以一种更好的方式影响和造福数百万人,那非常棒。

然后,我就去了一家加州理工学院的书店,在没有任何经济学背景的前提下,买了一本关于经济数学的書,当然这本书的质量并不太好。我想,我或许可以在这个领域做点什么。这两件事使我做出了一个非常激进的决定,即离开加州理工学院并进军经济学领域。

中国经济报告:那你为什么选择去了当时经济学并不是特别受重视的麻省理工学院( MIT)深造?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为什么会录取一个从来没有学过经济学正统教育的人呢?

罗伯特·默顿:我是事后知道的。当时,有一个名叫哈罗德·弗里曼( HaroldFreeman)的人,他是经济学系的统计学教授。那时经济学系只不过是麻省理工学院这个工程学院的附属品。哈罗德是招生委员会成员,是他说服委员会冒险录取我这个没有经济学背景的人。在我申请的学校里面,只有MIT给了我录取通知书。所以,我来到麻省理工学院。

在注册的第一天,我很懊悔。我去找研究生院的老师,表示自己想要学习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和经济史。那个人碰巧是哈罗德·弗里曼。哈罗德看着我说:“如果你上这些课程,你会觉得很无聊,你会在学期结束时离开这里。去上保罗·萨缪尔森的经济数学课程吧。”我说,“教授,但那是二年级的课程,而且我没有经济学基础。”但弗里曼坚持说,“去吧。”作为一个听老师话的学生,我就按照哈罗德的建议注册了这门课程。

中国经济报告:毕业后你留在了麻省理工学院。为什么呢?据我所知,麻省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基本上都去了其他学校或者其他地方。

罗伯特·默顿:我在麻省理工学院时成果丰硕。我的毕业论文有五章,其中三章是在整篇论文撰写完之前发表的。第四章是在我毕业后一年内出版的。麻省理工学院经济学系有个绝对规则:毕业生必须离开,自己不能雇用自己培养的学生。所以,毕业时我甚至根本没考虑过留在麻省理工学院。而且我只想去有关高校的经济学系找工作,因为我对商学院一无所知,我从来没有想过去商学院参加面试。

我收到了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其他一些地方的工作邀请。当我考虑最终应该去哪里时,弗兰克·莫迪里亚尼( Franco Modigliani)来找我。他对我的论文很感兴趣,他认为我的跨期终身消费理论与他的生命周期理论相辅相成。他知道我的工作,我上过他的课。他找到我说:“你想在麻省理工学院斯隆管理学院找一份教金融学的工作吗?”我对他说,“莫迪里亚尼教授,我对商学院一无所知,而且我从未上过金融课程,让我成为一名教金融学的教师似乎有点挑战。”莫迪里亚尼说,“有你的论文,你绝对没有问题。”

我仔细考虑了一下,当时我住在麻省理工学院停车场隔壁的大楼里,生活很平静。我在这里工作效率很高,因为我可以安心完成我的论文,然后直接去工作。我不必打断我的研究,不必搬家,不需要做任何多余的事情,所以我接受了这份工作。这当然也没有违反麻省理工不能招收自己毕业生的规则,因为斯隆管理学院和经济学系是不同的部门。

中国经济报告:你最著名的理论贡献包括最佳终身消费和投资组合选择的连续时间理论,以及期权定价公式。你为什么会对连续时间金融感兴趣?

罗伯特·默顿:我一直对动态、优化和不确定性感兴趣。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想把它们放在一起,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从未见过随机动态编程。我没有在学习数学后寻找问题来使用它,而是反过来思考——我遇到了问题,然后找到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学。令人高兴的是,我接受过相当多的数学训练。我对数学有感觉,这意味着我可以自学新的数学知识,而不必回到课堂。我找到了随机动态编程,我想这很有效。这就是我做的第一篇关于不确定性下的动态优化的论文。

当我在研究随机过程时,我一直在寻找伊藤引理的脚注。我对它进行了探索,因为我正在寻找一种方法来描述价格、财富和消费的实际的样本路径本身,而不是预期。我真的很想了解路径本身的动态。我开始环顾四周,找到了Ito微积分。当时还有一个名为鲁斯兰·斯特拉诺维奇( RuslanStratonovich)的俄罗斯人的随机微积分与Ito演算不同,他的微积分满足了我在大学里学到的规则。Ito的微积分则有一套不同的规则。对物理学家来说,这两个微积分都很好。但事实证明,对于我正在做的建模工作,Ito微积分是正确的选择,而斯特拉诺维奇微积分却不是。Ito允许我做的是写下这种随机过程的任何函数的动态,而不仅仅是期望。关于最佳消费和投资组合问题的第二篇论文比我第一篇论文的内容要广泛得多。

我父亲教过我做很多事情的优先顺序。据我所知,我是唯一一个甚至考虑使用Ito演算来描述经济动态样本路径的人。在连续时间内建模对我来说很自然,因为我喜欢变异微积分。使用离散时间方法时,你总是会面对这样的问题,即行动之间的间隔是多少?我想,在任意时间间隔内可能没有任何一般定理。使用最短可行交易区间作为指定区间并通过连续交易对其建模的想法怎么样?显然,你不能真正做到这一点,但我可以证明它是对现实的合理近似。我可以证明,即使你每天交易一次,它在数学意义上也非常接近连续。推动我进行持续时间金融研究的因素是智力挑战,因为它更接近于市场交易的现实。

期权定价模型甫一确定,我们就声名鹊起。斯科尔斯和我在将相关论文正式出版之前就把这一模型带到了华尔街。它从一个纯粹的想法变成了市场上人人皆用的工具,只用了两年时间。德州仪器特地为芝加哥期权交易所的人们打造了一款计算期权公式的手动计算器。因为他们当时没有电脑,也不允许使用电话。他们无法用心算计算定价模型。但没有我们的定价公式,他们无法进行交易。

斯科尔斯打电话给德州仪器要求获得版税。他们拒绝了,理由是期权定价公式是我们已经将其公开的公共知识。斯科尔斯接着又问我们是否可以得到一个免费的计算器。他们又拒绝了。经济增长源于科技应用

中国经济报告:你对经济增长理论也很有研究。关于增长理论,现在的经济学观点众说纷纭,有人说经济增长源于科技进步,有人说经济增长源于金融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完美结合,有人说经济增长源于人口红利,等等。那么,在你看来,经济增长的源动力应该在哪?

罗伯特·默顿:不能否认,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但我认为,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并不是来源于人口红利,它应该是來源于技术进步及其实践的增长。现在全世界都普遍重视科技的作用,科技是经济增长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量。但现在的问题是,很多研究成果往往在实验室中被证明过就没有后话了,就只是停留在研究阶段,没有很好地传播到经济实践中。所以,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科技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原生力量。

中国经济报告:你作为金融学大师,我还以为你会同意第二个观点,认为经济增长源于金融体系和法律体系的完美结合。

罗伯特·默顿:在现代社会,想要促进经济增长,当然要依靠金融市场,中国现在就急需一个良好的金融体系,有了良好的金融体系才能有更好的金融市场。一个好的金融体系,不只是从投资者那里获得资金那么简单。金融体系的最初目标就是要管理好实体经济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并且想办法将这些风险有效率地转移到真正能承担风险的个体上。比如说,衍生品市场就能够很好地处理实体经济中的风险,它会把风险承担转移到其他个体上,而好的个体,是完全能承担风险的。金融市场运转得非常快,风险转移得也非常快,如果你想要运作良好的衍生品市场,就必须重视监管和法律法规的力量,没有它们就没有合约来保证衍生品的运作。而且,很多好的创新,需要这些基础条件的构建和支持。

当然,监管也不是越多、越重就越好。当所有风险一夜之间爆发之时,金融产品的创新是很必要的,这有助于应对和管控风险,并以更快的方式适应风险。金融中的创新点和风险点需要监管和法律法规,但太过专注于监管和法律法规就很难实现金融方面的创新。所以要平衡好监管、法规、创新和风险之间的关系。

中国经济报告:你前面提到了科技创新的力量很重要,现在的科技进步非常快,金融科学的进步也很神速,但为什么就是迟迟没有应用在实践中?

罗伯特·默顿:金融创新非常有价值,我们在全球取得了很大进步。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开展风险管理、资金筹集等活动,是一种将科学技术理念转化为增长的机制。这不是魔术。实施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是有人告诉你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是分开的,这绝对是假话。

从金融创新到产品应用是一个非常大的跨越,截至目前,最佳案例和实践还很不够,还应该进行实践和实验,不断地去创新和尝试。金融科技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同时,让新的金融服务得到了相应发展,但是这也给金融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比如金融科技使不透明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此情况下,信任就尤为重要。

中国经济报告:金融科技( FinTech)在近些年受到了大家的追捧,金融科技想要成功,该如何去实践?

罗伯特·默顿:金融科技将提供金融咨询和服务的人为努力,替换成科学技术,这样可以提高时间效率并降低成本。当然这样替换的同时也增加了“不透明性”,进而将信任变成了一种更加重要和有价值的资产。金融科技的下一步应当重点培育“信任三角”,即客户一服务提供者,客户一监管者,监管者一客户。其中,金融科技的监管对于B2C来说的重要性将远大于对B2B的重要性。要鼓励提升透明性、避免利益冲突;要增强强制性的信息披露,提供给适用的客户。一个具有持续一贯性的投资理念、帮助客户理解他们目前承担风险的可能后果,都有利于建立信任。树立模型思维,接受不完美世界

中国经济报告:现在市场上有众多金融产品,你觉得这还是远远不够的?

罗伯特·默顿:金融产品和金融创新是不一样的,很多金融产品并不意味着有很多本质上的金融创新。金融创新就是制造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合约,消除不必要的风险,提高市场运行效率和生产力。例如,银行业中一个由来已久的问题是,主要以存款形式存在的负债是短期的,但其贷款是利率固定的长期贷款。如果利率上升,银行可能会陷入困境。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入了利率掉期工具。即银行将其固定资产与交易对手的浮动利率资产进行交换,这解决了自银行问世以来长期受困扰的重要问题。保险作为一种金融产品,允许人们为灾难性事件做好准备,而不必将巨额财富单独放置作为安全网。高储蓄率往往反映出一个糟糕的金融体系,而不是一种为未来储蓄的文化。如果有—个运作良好的金融系统,你不必亲自为你的房子被烧毁或发生一些不好的事情而提前储蓄。

中国经济报告:那区块链呢?很多人将区块链和比特币看作能颠覆世界现行规则的一大创新工具,认为区块链的應用前景非常广阔,也能解决你前面提到的信任问题。你如何看待这一创新呢?

罗伯特·默顿:并非所有的金融创新都是好的,我无法想象比特币能够成功的方式。你能把区块链种在自己的后花园,看到区块链的成长和成熟吗?显然不能。整个区块链的世界就是模型,而我们不能单纯相信科技。你的思考、计算机以及机器的运行都是一个模型。所有的模型都是不完整的,模型的好坏取决于你做出的假设和抽象。所以面对模型就需要判断,我称之为科学的艺术,物理学家、化学家以及生命科学家都要面对这个问题。所以,人工智能并没有制造出爱的模型。

人们都说有了区块链就不需要信任,因为一切都是可记录的。我承认,区块链技术是增强信任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应用中潜力巨大。但如果不能理清信任关系,搭建出正确的模型,区块链就起不到促进金融业健康发展的作用。区块链是一个程序,一个人写的程序而已,程序取决于所用的模型和数据。如果让我使用区块链,我得知道是谁写的程序,他的动机是什么,会不会是个陷阱。就像你问机器,我的膝盖坏了怎么办,机器可能会告诉你砍掉它吧,你不知道它用了什么数据来得出这个医疗建议的。不存在解决现实问题的完全完美模型,所有模型都是对现实的模拟和接近。所以,使用区块链之前就要想想如果它失败了怎么办。金融系统失败了有政府负责解决问题,区块链出了问题该由谁负责解决呢?有人说,区块链不会失败。想想泰坦尼克号吧,当时没有人觉得这艘船会沉没,就没有在船上放置足够的救生衣。任何事物都是模型,都是对现实的一种不完全抽象,所以就存在失败可能发生的条件。

中国经济报告:你相信金融创新是能有效解决问题的。养老是现代社会的人们越来越关注的一大话题,你对此也深有研究。能否从金融创新的角度为中国的养老基金提点建议或者打开思路?

罗伯特·默顿:中国养老基金可以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分散风险来提高其预期回报。作为交换,国际机构投资者可以更多地获得中国市场的回报。我认为,一个双赢的解决方案可以显著增加真实财富并降低各方风险。

比如,中国的养老基金会可以与诸如挪威或新加坡主权财富基金等大型机构投资者签订合同。合同中规定,每年中国养老基金向这些机构投资者支付其在中国股市投资的总回报。机构投资者向中国养老基金支付全球指数基金收益。这样,没有实际的股票易手,资本管制也仍然能够存在。金融改革与货币政策

中国经济报告:你如何看待中国近年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前景?

罗伯特·默顿:任何东西的发展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金融改革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不管碰到什么困难和挫折,只要方向是对的,就是好的。总体来说,我对中国近年来的金融改革和发展前景持乐观态度。而且,我认为中国现在的发展契机很好。有压力是好事情,有压力才会有创新。期权的出现就是因为人们希望规避风险,有了这种市场需求。大萧条之后,美国就是在压力之下出现了许多金融产品方面的创新,得益于这些金融产品,提升了美国金融市场的效率。中国现在就有一个这样的创新契机,一定要抓住,而且重点是要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我还希望中国能够通过衍生品市场与全球建立联系,并能够将这个好的体系运转起来。如果真的能够建立一个这样的好体系,能够真正改善人们的生活,改变未来几十年的生活,那会是一个非常伟大的进步。

中国经济报告:我们经常说,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要“两条腿走路”。欧洲有统一的货币政策,却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这样是否会增加经济风险,比如系统性金融风险?

罗伯特·默顿:是的,欧洲国家把货币的腿都绑在一起,而财政的腿却自行其是,这当然会增加风险。因为任何欧洲国家都是在发行非本国债券,所以政府无法保证兑付债券。这个制度设计的缺陷大家是知道的。当初德国的加入增加了人们的信心,通过统一的货币政策,彼此也让大家有信心认为不会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所以,主要是因为人们当时的信心比较充足。

中国经济报告:但即使是发行本国货币的债券,也不能保证不违约吧?

罗伯特·默顿:现在看来是这样子的,俄罗斯就发行了卢布债券,而且是投资级别的,在第一次付息前也违约了。这其中还有政府做假账、谎报财政收入、腐败等问题,导致了政府债券风险。但世界上没有无风险的事情。实际上,若要求把任何事情做到极致,做到严丝合缝,那就什么都干不了。比如,如果想要政府债券完全无风险,还得修改法律,这是很困难的。没有人能够绝对保证什么事情都不会发生、什么风险都不需要承担。所以,我一直提醒人们用模型的思维去思考。在政府债券问题上如此,在科技发展上同样如此。有人觉得现在我们的技术发展快到了神的级别,技术会让市场变得绝对公平,没有腐败、完全信任,等等,而我对此持怀疑态度。

中国经济报告: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40年,你对中国的未来发展有何建议?

罗伯特·默顿:中国应当继续开放。当然,基础设施、道路和交通等都很重要,但不要忘记金融体系。它可能看起来无形,但它非常真实。一个运作良好的金融体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核心。以“一带一路”倡议为例,如果你要真正整合“一带一路”的经济,你就需要一个综合的金融体系。你不必拥有一种货币或一种金融系统。拥有一种货币通常不是一个好主意。但是,各国的金融系统应该合作。“一带一路”沿线没有良好金融系统的国家和地区将成为僵局和阻塞。如果一个国家没有自己的金融体系,就无法找到真正促进经济增长的机会。从外部提供融资的想法不够好。中国不能以封闭的经济体系做“一带一路”。如果有资本管制,你就不可能成为世界领导者,你的货币也不可能成为世界储备货币。

现在,中国的中产阶级正在接近美国整个人口规模。他们需要不同的金融服务,需要新的金融服务,期待发生改变。这就有机会让中国超越过去最好的实践,建立一个创新的金融体系。

作者:王艺璇

数学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2:

探讨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及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

摘 要:当前在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学研究出现了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虽然数学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优势,但该种形式主义倾向对于金融学研究的危害性和抑制性极大。通过对2006级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抽样进行分析,提出当前金融学研究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及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并针对其产生的巨大危害提出金融学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方案及措施。

关键词:金融学研究方法;研究生教育;缺陷

一、当前金融学研究方法的特点及局限性

金融学的研究方法多样,包括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结合、数量经济模型分析、计量经济模型分析、案例分析以及制度分析等等,正因为这些方法及工具的存在,金融学才具有了科学性及严谨性。但当前从世界范围看,在整个20世纪中,金融学作为一门学科已呈现出急剧的狭窄化和形式化。在20世纪20年代之前,90%以上的文章采用的是文字描述的方式来解释世界及现象;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代数、积分、计量经济学以及博弈论等在一些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的文章已超过了90%。一些极度崇尚数学的金融学家们认为,通过建立相对于现实世界简化的模型,然后再对模型进行分析和讨论,来呈现这种精确性和严谨性,而不再去过多的考虑该模型对于现实世界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这使金融学逐渐成为一门“纯技术学科”,更加关注数学建模的完美性,而不再是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学科了。

但金融学并非是应用数学的一个分支,其最终目标应该是为了解释真实世界的现象及结果。一些一流的美国金融学杂志对于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他们对于大量来自各国的论文采用是否有数学模型作低成本的筛选,这使数学形式主义成为一种金融学及经济学的学术标准、一种范式和一种时尚。

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风潮蔓延到世界各地,包括中国。中国最优秀的经济类学术期刊《经济研究》,是广大经济学和金融学研究人员的研究坐标,但纵观近些年发表的文章,充斥着大量的数学模型及推演,即使有些文章的结论是不正确的或者仅仅是为了新模型的引用生拉硬拽的套在中国的数据上,也是可以容忍的。这让很多长年从事金融学和经济学研究的学者们产生困惑,他们认为,经济及金融学说史以及对于现实经济历史的学习已不再重要,研究上不再关注理论的来龙去脉及发展,一篇精美的数学文章就足以代替了。这种数学形式主义的蔓延危害极大,所谓过犹不及,其发展不仅会极大的抑制研究人员及学者们的创造力及新思想的诞生,也会对在校研究生们的研究理念、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

二、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特点及形式主义倾向

研究生论文是研究生科研能力与水平的集中体现,是批判性思维及创新能力的重要展现方式。近些年,金融学研究生论文的质量在不断提高,这是不容置疑的事实,不可否认,这与金融学课程设置的改革是密不可分的。东北财经大学金融学研究生课程在改革之后,与国际知名财经院校的课程设置逐渐接轨,加入了数理金融、博弈论、计量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重要课程,这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最有力的工具,对于深入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人从2006级数百篇金融学研究生毕业论文中随机抽取数十篇,经过认真的阅读及思考,发现虽然论文质量相比改革前有所提高,但形势也并不乐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一)论文普遍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

所谓科学性是要求论文所表述的内容具有可靠性,体现在论据要准确翔实,文字表述要精练不可含糊其辞,大部分研究生论文达不到以上要求。这是由于研究生论文的写作时间往往很短,平均是3~6个月,研究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详细的阅读、分析和筛选资料。论文的创新性是要展现研究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事实上大多数论文要么是材料堆砌,要么过多借鉴别人缺乏自己的创见。像大多数论文的文献综述部分都是由材料堆砌而成,以时间为序最多,很多论文中都仅仅是“某人认为……”的格式,没有时间、地点、提出理论的缘由等,这样的综述意义不大。再就是论文中模型的“借鉴”,几乎都是直接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再直接用中国的数据进行检验,而数据的质量又不高,只要得出结论就可以了,不管其正确与否。这部分能力的缺失是研究生教育致命的问题,解决不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和前途令人担忧。

(二)不了解研究生论文写作规范,可读性差

有些研究生并不清楚学术论文的写作规范,论文中存在多处规范化方面的问题。有的论文没有导言、研究背景和意义,有的论文没有文献综述,有的论文内容摘要写得像引言,有的论文参考文献格式形态各异。这些都体现了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生三年的学习不应该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输入之后要有输出,论文是输出思想的重要形式,因此,研究生若是不了解写作规范,就会影响输出的效果,而使研究成果大打折扣,这个问题不容忽视。

(三)形式主义倾向严重

在抽阅的研究生毕业论文中,80%以上都使用了复杂的数学模型,20%左右的学生通篇论文都是数学模型鲜有文字表述,95%以上使用了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在对数十位研究生的访谈调查中,85%的学生认为“数学模型”非常重要,是衡量论文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标准,仅仅有20%的学生认为“解决问题及解释现象的能力”至关重要。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学生认为,如果在毕业论文中没有使用数学模型,而仅仅是采取规范分析的方法,那么不仅论文的成绩会很低,答辩的时候也会很不讨好,甚至有的想继续深造的金融学研究生发出这样的感慨“本科学数学就好了”。这些情况表明,数学形式主义的倾向已经在高校的金融学教育中蔓延,学生们知道投资组合、公司财务等一些课程可以旷课,但金融数学、计量经济学、博弈论一定不能缺课,瘸了这条腿论文写不出来,甚至毕业都成问题,这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问题是学习并运用这些工具对于研究生们来说是件好事,因此论文从表面看来,水平很高,高深的模型,复杂的推衍,有些连导师及答辩老师都看不懂,但细究起来,很多此类论文的学术价值很低,甚至是毫无价值。一些是完全照抄照搬国外的东西,没有任何推进,一些是根本和中国国情完全不配合的模型,最终的结论也与现实背道而驰,一些甚至是和研究的问题不太相关的模型,生拉硬拽地用在论文中了等等。这些问题都是严重的数学形式主义倾向带来的,要解决这些问题,关键还是要重新树立学生的研究理念,让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什么,而数学作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其作用又是什么。

三、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及解决办法

金融学研究生论文存在的问题正是研究生教育弊病的反馈和缩影。因此,总结金融学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对于每一位高校教师,都是当前刻不容缓的责任和义务。

(一)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

近年来,国内舆论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在不断下降。其实不然,究其关键是在于研究生培养目标不明晰。三年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每一位学生对于自己的将来都有准确的定位,有的学生是想提高身价和拥有更好的工作机会,而有的学生是在金融研究方面感兴趣,想在未来从事金融学术研究工作。对于这两类学生,学校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刀切”的方法。像在美国纽约州的研究生教育就是分为两类,即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型/研究型人才(M.A.、M.S.等)和从事其他职业的专业应用型人才(M.B.A.、M.E.等),其教育效果良好,可值得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借鉴。这样不仅能使那些期望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接受正规的科研训练及准备,又使研究生教育不再是培养少数研究人员的精英教育,而具有职业及专业培养的大众意义了。

(二)研究生课程设置多元化但要重点突出

研究生课程设置要多元化,当今科学研究呈现学科交叉的特点,因此多元化的课程设置是趋势,但并不是泛泛而学,要注意重点突出。一定要设置工具类的课程如计量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统计软件应用、博弈论等,这就好比挖土需要工具,用手挖掘效率极差,但工具只是提高效率的手段,并非最终的目标。因此,对于理论的深化学习就更为重要。一些高校金融学院将资本论及金融学史等课程砍掉,是极不明智的,从史学中能了解各种金融理论发展的背景及脉络,从经典的资本论文献中汲取的是深度的精华和营养,这些课程都不是其他课程能够取代的,新思想的创造及理论的提出离不开这些理论课程的学习,否则学生们的思想将变得空洞无物。

(三)引入研究生论文指导课程,全方位介绍研究生论文写作目标、规范;鼓励思考,增加集体讨论时间,通过小论文及演讲方式传递思想。很有必要改变传统的单纯讲授的教学模式,组织课堂讨论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思辨能力,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论文写作的积极性,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对于研究生会有一定的压力,他们必须要在课后大量的阅读文献资料才能有所讲、有所悟,但教学效果比“满堂灌”的传统方式效果要好得多,能够大大提高学生对科研动态和方向的敏锐度,提高他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符合研究生教育的最终目标,我们要培养的是能思考、能判断、能解决问题的高素质的研究人才和专业职业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继成,陈艳春.研究生论文写作教学改革探索[J].教学研究,2006,(9).

[2] 赵婷婷,代寒灵.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探析[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3).

[3] 王玉德.也谈研究生论文的选题原则——兼论研究生论文和本科生论文的区别[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10).

[4] 崔建军.谈金融学专业研究生论文写作[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5] 何自云.金融学研究方法:PPT文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2008.

[责任编辑 陈 鹤]

作者:孙 音

数学金融学毕业论文 篇3:

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建议

[摘 要]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核心为微观金融学方面课程的不足及课程设置系统性的缺乏。我国高校在进行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努力的意愿和方向是值得肯定的,但目前课程设置结构仍存在明显的问题,应从根本上解决课程设置系统性缺乏的问题,并与实际紧密结合,与国际接轨,培养基础扎实、综合素养高的国际化人才。对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丰富选修课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设置动态性和灵活性,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关键词]金融学 课程设置 课程改革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随着金融市场化的推进,金融改革逐渐深入,新的金融模式兴起,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范围更广、要求更高、期待更大,高校金融学教育一致把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创新型人才和领导型人才作为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开放的国际化视野、了解中国特色和实际的精英人才的需要使得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与国际接轨,重视创造能力成为主流趋势,而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和结构正是金融学专业教学改革最直观的反应。

我国的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和学术界对金融的认知程度而不断变化。早期我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偏重于宏观经济学的内容和金融学理论的讲授,主要是由于受计划经济的长期影响,国内学术界对金融的理解和学术倾向主要集中在宏观范畴,金融学课程设置以货币银行学和国际金融学为两大主线,与传统的观点相符合,视金融机构为金融运行的中心,自此金融学的核心课程长期以宏观金融学课程为主,而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很少。随着对外开放和加入WTO,宏观金融理论不能充分地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中国与国外的交流越来越多,对微观金融课程的呼声就越来越高,国内高校增设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的趋势成为主流,公司金融、投资学等课程由于与实际联系密切,与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符合学生的职业预期,也备受推崇。然而,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课程多而广但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因此,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值得重视,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影响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为了给金融学专业学生后续的个性发展奠定基础,调整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对我国高校金融人才培养的质量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

统观我国金融学课程设置现状,一方面,理论脱离实际的情况比较严重,课程的实用性不强,主要表现在课程以理论讲述为主,实际应用能力培养方面匮乏,具有启发性、培养能力的课程较少或者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课程结构缺乏系统性,学生不能很好地构建知识体系,课程门类众多,内容重复现象较多,但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反而不够扎实。教育部对财经类专业基础课程、核心课程有规定,专业基础课程由西方经济学、货币银行学、会计学、管理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等组成,专业核心课程由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中央银行学、保险学、财政学等组成。从中可以看出,我国金融学本科课程设置的宏观金融学理论课程的倾向是明显的,与当今金融学的实用性和微观倾向并不一致,也与社会对现代金融人才的需要相差甚远,不利于高校自主增设微观金融学课程。其结果容易使学生学习的知识无法与实际应用接轨,进而延长了人才培养周期,降低了金融人才质量。

近年来,随着对国外商学院模式的金融学专业的推崇,出现了两种趋势。一是高校金融学专业为弥补课程设置的缺陷主动增加微观金融学相关课程;二是金融学相关的本科专业五花八门,如财务、财政、国际金融、农村金融、城市金融、货币银行、国际投资、证券投资等在各个大学都有成为独立的专业的例子。传统的课程设置模式正在发生改变,呈现了以下现象。

(一)微观金融学课程仍然不足,课程设置选择有局限性

高校虽然努力增设投资学、公司金融等方面的课程,但微观金融学的课程数量和种类仍然非常有限,常常取决于在校教师的开课意愿和授课能力,并且容易出现忽略培养学生在财务会计和财务分析等方面的能力。

(二)课程简单增加,整体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金融学专业的相关知识之间存在互补性和整体性,本科阶段的学生只有牢固掌握专业基础知识,获得系统的专业训练,才能适应进一步深造或未来工作岗位上的要求。然而微观金融学课程以增设或专业选修课的形式纳入原有的课程设置安排,没有解决课程设置的系统性问题,造成了学生知识体系的混乱和对金融认知的不完全。

(三)教材内容陈旧,难以与国际接轨

国内金融专业的教科书普遍缺乏灵活性,教材更新速度慢,内容陈旧,实用性不强,案例和习题老套。教材再版、改版时增改的内容变化不大,新增理论难以融合到整本教材体系中。教材的知识性和系统性被弱化,介绍性和描述性的内容较多。借鉴和使用国外教材的情况较少,教材内容难以与国际接轨。

三、中美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及差异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的课程设置由通识课、公共核心课、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四部分组成,基本原则是把本科教学作为专业基础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较为广泛的文化意识和现代科学技术认知。在进入专业课学习之前,美国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必须先修读公共核心课程,保证学生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以及统计、会计等金融学基本分析技能与工具。公共基础课程主要集中在宏微观经济学、统计学、会计学、金融学原理等课程。美国各校的专业课程设置比较丰富,专业课程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程,一般只有三到四门,数量很少,基本上都是集中在货币银行学、公司金融、投资学、国际货币和金融、各类金融机构的介绍等方面;另一部分是专业选修课,课程设置丰富,特点是灵活性大,动态性强,有学校个性化特色。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主要由普通公共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必修与选修课程所组成。普通公共课主要是高等教育统一要求的思政类课程和体育类课程,以及数学类、计算机类基础课。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指所有财经类专业所涉及的基础理论课程,通常由西方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国际贸易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等必修课程组成,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符合教育部所规定的大学本科教育基础必修课和财经类专业核心课程的硬性规定,占据了课程整体的很大一部分比重,这部分学分的比重也比国外高校高。金融专业课程通常主要有金融市场学、国际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保险学、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证券投资学、财政学、国际经济学等,基本涵盖了主要金融学科的分支領域。近年来,逐渐增加了公司金融、国际财务管理等课程内容。从总体上看,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丰富的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如果仅从总体课程的名目上看,我国与美国的差异不大,但比较来看,两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

(一)对微观金融学课程重视的程度不同

金融学科的微观性被重视主要是由于西方金融理论分析视角和研究范式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发生了变化,因此美国金融学课程的设置侧重于体现微观金融学的主要内容。对于证券投资领域的投资工具,通过按照类别设置固定收入证券、基金投资、期货与期权等课程供学生学习。我国的金融学教学中以上投资工具主要是通过证券投资学一门课讲述的,深度与透彻性有差异。美国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重视与实际热点和经济趋势相结合,比如针对房地产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热点的实际,美国很多大学开设房地产金融课程,专门讲授房地产投资的融资结构与策略以及税收特征。我国高校开设课程仍侧重于宏观金融学,一门课程的信息含量大,内容广泛而深度较差。

(二)人才培养的导向存在差异

美国大学对金融本科毕业生的培养目标是在扎实的理论基础上具备实用性,注重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强调本科的培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毕业生受市场的欢迎。美国高校在课程设置上倾向于设置不同的经济学研修班、专题研究小组,开设选修课,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两到三门修读。以纽约大学斯特恩商学院为例,其开设公司财务、新兴金融市场、投资学、企业家金融的研习班,让学生阅读相关学术期刊,并以参与课程讨论、撰写论文、在课堂上交流和汇报学习情况以及相应的研究成果的方式,使学生从知识学习与运用、技能训练、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方面得到系统的训练。

而我国金融学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多定位于培养与金融相关的各个岗位上的高级专门人才,目标的愿景和方向是好的,但本科教育只能成为目标实现的基础,所以目标因为难以实现而略显空洞。虽然多数高校在保留传统的授课方法之上,开始重视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但盲目提高学生参与研究的要求而忽视过程培养,反而得不偿失,使学生“学艺不精”。现在我国高校逐渐将目标转向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课程结构的变化处于探索期,正是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的阶段。

(三)课程设置的结构与层次不同

美国高校注重分层次安排课程教学结构,帮助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金融学的研究内容。专业基础课门数不多,但在进入金融学专业课学习之前,保证学生通过前置课程在修读高级课程之前已经掌握充分的理论基础和前导知识,循序渐进。众多金融学专业选修课程一般都有严格规定的选修前提,保证授课质量和教学要求,指导学生在种类繁多的课程中进行适合自身的选择。为了提高金融学本科学生的综合知识和素养,我国高校增设了不少的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但课程的体系性安排较差,课程间缺乏必要衔接,一些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会涉及,导致不必要的重复,同时容易出现遗漏知识点的情况,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不完整。

(四)课程内容的丰富度不同

美国高校金融学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多,充分体现了灵活多样的特点。各校根据客观实际的需要和本校在金融学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特长,相应的开出大量的金融学专业选修课。选修课开设的特点主要有三个:紧密联系实际;紧跟金融学前沿理论进展;国际化色彩鲜明。课程内容比较新颖,更新速度快,为学生发展自己的专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例,其沃顿商学院金融学专业开设了货币经济学、国际金融、国际银行业、城市财政政策、公司财务、高级公司财务、投资管理、投机市场、证券分析、跨国公司财务、房地产投资、城市房地产经济学、商业经济学、固定收益证券、国际住房供给比较、基金投资、行为金融、风险资本与私人权益、财务分析、宏观经济分析和公共政策、投机市场、投资管理、金融机构、金融学中的实证方法介绍、持续期金融经济学、跨期宏观经济学和金融学、金融领域的实证研究等近三十门课程,充分体现了以上的特点。而我国普遍存在专业选修课设置较少的现象,并且金融学专业课程更新较慢,内容相对陈旧,时效性差。

四、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结构的调整策略——基于安索夫矩阵的分析方法

安索夫矩阵是管理学经典模型,由策略管理之父安索夫博士于1975年提出。矩阵以产品和市场作为两大基本面向,区别出四种产品市场组合和相对应的营销策略,是广泛应用的策略分析工具之一。其模式如表格1所示。

表格1

可以看出安索夫矩陣的核心是两个维度,每个维度有两个层次,用途是基于实现一定目标进行策略分析,矩阵反映了结构性的特征。通过以上分析得出,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有两个核心,一是宏观与微观课程之间的比重问题,二是课程系统性不强导致的学而难以致用问题。所以,本文借鉴安索夫矩阵并进行修改,把两个维度改成课程属性和课程应用,以期为优化课程设置结构提出科学的建议。修改的矩阵模型和课程设置选择与调整的策略分析如表格2所示。

表格2

基于以上分析提出的课程设置调整的策略,各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合理调整原有的课程设置。

五、启示和建议

(一)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丰富选修课课程内容

将微观金融学核心课程纳入基础课程体系,从根本上提高课程设置结构系统性,帮助学生树立完整的现代金融学观念。课程的设置要注意知识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利用好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仅仅认识到课程的重要性而将它列入课程体系的做法并不科学,更重要的是要注意到这门课程应放到什么阶段开设,重点讲授哪部分内容,学生接受这门课程的内容需要哪些知识作铺垫等问题。同时,鉴于目前选修课数量较少的现状,高校应积极开展与实际结合并体现本校研究优势和特色的专业选修课,并进行分类,引导学生集中修读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内容。

(二)提高课程设置动态性和灵活性,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

我国高校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中教学内容更新速度慢,新的理论和应用常以补充内容的形式加入原有的教学内容,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更注重基础理论的夯实和启发性教学模式的应用,增加研讨类型的必修或选修课程,提高课程设置的动态性和灵活性,紧跟时代潮流。同时,可以借鉴和使用国外金融学专业教材,增设英文或双语课程,重视课程设置的国际化,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打下基础。

[ 参 考 文 献 ]

[1] 殷孟波.金融学课程建设国际研讨会综述[J].经济学动态,2002(7).

[2] 刘玉平.现代金融的发展趋势与金融学教育教学改革——“2006年海峡两岸金融教育论坛”综述[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07(6).

[3] 张亦春,蒋峰.中外金融学高等教育的比较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0(5).

[4] 赵家敏.从金融学科发展趋势看我国的金融人才培养[J].高教探索,2003(4).

[5] 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21世纪中国金融学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5(2).

[责任编辑:钟 岚]

作者:戴超琴 李菁

上一篇:审计费风险防范论文下一篇:进出口贸易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