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论文

2022-04-28

摘要: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和共享教学资源,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育。本文针对网络平台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实施手段,强调了“理论+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途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化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论文 篇1:

互联网时代高校文科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研究

摘要:互联网时代,开展研究性教学对提高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竞争力具有 重要意义。本文从学校研究性地“管”、教师研究性地“教”和学生研究性地“学”构建了高校文科专业研究性教学的三位一体模式,新时代新环境下推 进文科专业教学改革,以提高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竞争优势。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三位一体;文科专业;互联网时代

1 前言

研究性教学以来自实践的真实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它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增强了学生对未来工作的适应能力,成为欧美国家综合性实践类课程的主要教学方法[1]。研究性教学对高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地方高校。现实中,地方本科院校文科专业与理工科专业相比较,在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方面相对处于弱势,与985、211重点高校的文科专业比较也有一定差距,总体上核心竞争力不明显,毕业生在就业中地位也相对尴尬。作为一线教师,我们也发现文科专业教学效果普遍也不是很理想,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智能手机和网络技术渗入课堂,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很难吸引文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教学互动逐渐减弱,教学效果日益降低。另一方面,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信息资源,缺少正确利用这些资源和信息的能力,表现在具体做一个任务的时候,不能有效借助互联网高效地完成。因此,现阶段地方高校的文科专业教育,已经到了必须改革的重要阶段。

2 互联网时代研究性教学对高校文科专业教学的意义

1) 帮助学生了解行业动态能学以致用。大学生的学习具有很强的专业性,要求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要加强行业了解,借助互联网进行研究性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关注行业信息,更能明白理论学习的重要性,学会利用专业理论去分析和解释现实中的问题,学以致用,提高学习的质量,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未来的就业创业提供帮助。

2) 正确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以趋利避害。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跨越时空连通了学生和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互联网的虚拟世界也让不少学生沉迷。

利用互联网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会更加明确互联网作为学习工具的重要性,带着学习目的区利用互联网,是趋利避害的最佳途径[2]。

3) 提高文科生学习技术含量来安心定志。在高校,理工科学生往往都有一技之长,学习目的性相对明确。很多文科专业的学生在技术方面多少有些自卑感,研究性学习能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使学生明白自己的所长,培养自己在专业思维、语言能力、文字表达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

4) 有效改善师生关系促教学相长。互联网技术日新月异,影响着每一个人。在互联网时代开展研究性教学,教师和学生都是成长的个体。教师也要不断学习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而且互联网时代的研究性教学会让教师和学生的沟通更为顺畅,师生关系更和谐,就会出现教学相长的良性发展局面。

3 “三位一体”的高校文科专业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

3.1 学校研究性地“管”

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更新,给学校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要使教师和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有效开展研究性教学,学校管理也要进行相应的改革,思考如何进行研究性地“管”,在做好管理者角色的同时,也要做好服务者。具体来说,学校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

1) 与时俱进修订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充分考虑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特点,将互联网技术融入教学体系,在文科专业的人才培養方案中突出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和专业技能培养方面体现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 建立研究性教学管理制度。互联网环境下的研究性教学势必要突破传统教学的很多限制,学校在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制度上要给予充分保障,让有能力的教师放开手脚实施,对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教师进行严格遴选保证教学效果,同时减少学生的课程学习压力,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完成研究性学习。

3) 搭建研究性教学互联网平台。在学校层面上搭建一个研究性自主教学的互联网平台,对研究性教学的过程进行监控,让教师和学生的活动在可控范围内,同时可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反馈,保证研究性教学的效果。

4) 加强校园网络环境建设。互联网可以为研究性教学的开展突破时空限制,这种无边界的学习自由需要良好的网络环境来保障。学校要为师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扫除硬件不足的障碍,在校园范围内保证网络的便捷通畅。

5) 为教师提供研究性教学的学习机会。在我国,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的大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专业教师的素质和引导很重要[3]。互联网时代技术日新月异,老师们也要不断学习和创新,学校要加强研究性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培训运用,不仅可以让这部分教师上好课,还有利于促进他们做好科研。

6) 建立全新的研究性教学考核体系。高校要针对互联网教学的特点,重新制定研究性教学评价的实施方案,明确评价目的、评价主体、评价模式、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等;建立研究性教学评价专家库,加强对考核评价专家的业务培训,使他们对互联网下的研究性教学有深刻认识并进行科学评价。

3.2 教师研究性地“教”

教师在研究性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但研究问题的能力整体上还不是很强,需要教师的专业指导。教师研究性地“教”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我们可以概括为“4W1H”:

1) 谁来教的问题(Who)。不是任何一个老师都能胜任研究性教学工作,高质量的研究性教学对教师有非常高的要求,一定要选择科研能力较强、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来担任。授课教师要在课程教学中善于提出理论性或现实性问题,善于引导学生利用课程知识分析问题,善于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这对教师自身的研究能力、知识体系以及表达沟通能力等都有非常高的要求。

2) 什么时候教的问题(When)。有了互联网的帮助,研究性教学的时间变得非常灵活,教师不再局限于课堂上有限的线下教学时间,可以无限延伸到课后的任何一个在线时间进行。特别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过程,因为需要借助相关的资料文献,学生可借助互联网自行查阅,也可通过和老师的线上联系问询,基本可在课余完成,课堂教学教师则侧重于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就可以了,可以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 什么地方教的问题(Where)。传统的教学基本都是在校园内或是教室内进行,师生通过面对面的交流来完成教学过程。互联网下的研究性教学可以借助很多线上开放性教学平台(如超星、雨课堂等),教师和学生可以随时在线上完成更多的教学任务,双方都不再需要局限于教学地点,彼此也变得更自由。

4) 教什么的问题(What)。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比常规的教学要讲究许多,可以从两方面开展教学内容,一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研究能力,构建课程的研究性教学问题库,结合教学大纲设计研究性问题供学生系统深入学习,二是学生在学习中发现的问题,如果有价值也可以作为教学内容,并且应该引导学生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教师需要布置一些具体的任务让学生完成,比如写小论文、做设计、调研报告、辩论赛等,通过任务的方式,学生会更明确围绕研究的问题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

5) 怎么教的问题(How)。互联网时代的研究性教学应该从线下和线上两个方面来进行,线上线下分工要明确。线上主要是在提出问题后,学生通过互联网来完成分析问题的过程,比如文科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互联网的资料数据论证自己的观点或提出的方案,和老师同学展开线上讨论不断完善自己的思考分析过程,还可以通过线上其他资源自学扩充知识体系。线下主要是指课堂教学,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如小组讨论、研究辩论、模拟场景、展示交流、作品展览等,可以借助多媒体丰富教学过程。

3.3 学生研究性地“学”

学生是研究性教学的另一个重要主体,需要学生参与、执行并进行自我评估。研究性学习应该成为现代高校文科专业学生的一种常态化学习方式,通过动脑和动手,使学生真正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正确的学习态度。真正的研究性学习,首先要有科学的态度和道德精神,不是完成任务式的应付。然后要有合作精神,在学习中善于分享信息和思维火花,并积极地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还要有不怕吃苦、克服困难的精神,研究過程中在研究方法、数据资料等方面遇到障碍时,要有责任心,不能半途而废,草草完成。

2) 充分的学习时间。现在的大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时间并不多,很多学生平常忙于考证和各种社团活动,课堂学习时间也没有完全投入,这样的学习状态是不可能完成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需要学生全身心地系统投入,碎片化的时间是很难完成一项研究性学习任务的,因此学生需要处理好各种关系,来保障研究性学习时间。

3) 良好的学习环境。互联网时代的研究性学习需要一些必备的学习工具,电脑作为学习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学生有电脑,但真正借助电脑进行学习、完成高质量学习任务的并不多,很多软件不会用,很少人主动通过互联网学习电脑及相关软件的操作技能。研究性学习可以倒逼学生去利用电脑和互联网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具有研究性学习场所也很重要,教室、宿舍、图书馆这些地方显然不适合,要有专门的学习室,有学习的氛围。

4) 必备的学习能力。大学生的研究性学习主要靠自己,很多学生具备学习能力,但没有被激发出来,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把学生自我学习的潜能发挥出来,比如让他们利用网络等有效途径获得研究数据和相关信息,借助软件完成数据的整理、分析和统计,学习如何写研究报告、论文、策划方案,学会在课堂上流畅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学会在别人的成果中找问题等等,文科学生通过不断的训练,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动脑和动手能力一定会有所加强,慢慢地具备和理工科学生竞争的各种条件。

4 结语

很多地方高校都把自己定位为教学研究型大学,这样的定位必然要重视研究性教学。培养善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尤其是文科专业。推进研究性实践教学改革绝不是个别教师的事情,也不可能依靠个别教师的示范去推进,这是一项自上而下推进的改革工程,需要高校从学校层面系统整体地推进。

研究性教学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学形式,是要因地制宜地进行教学方式的灵活变通,也要根据时代特征因材施教。面对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现代大学生,高校文科专业教师必须要重新审视我们的教学环境,了解现在的学生,研究出一套新环境下的因材施教体系,同时自己也要积极跟进时代步伐,勇于在教学中创新,利用互联网技术大胆尝试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 夏锦文,程晓樵.研究性教学的理论内涵与实践要求[J].中国大学教学,2009(12):25-28.

[2] 邓俏莉.移动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无线互联科技,2015(22):86-88.

[3] 贡福海.研究性教学体系构建:点、线、面、体结合[J].中国大学教学,2009(4):75-76.

[4] 张金玲.“互联网 +”时代高校文科“Internet 应用”课程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6(1):75-78.

[5] 屈波,程哲,马忠.基于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教学的本科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11(4):85-87.

作者:刘水良

化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论文 篇2:

基于网络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探讨

摘要: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是现代教学改革背景下产生的新的教学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和共享教学资源,有效地实施个性化教育。本文针对网络平台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探讨了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的意义,提出了基于网络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应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实施手段,强调了“理论+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的有效措施和途径。

关键词:网络平台;多课程;研究性教学;集成

现代教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催生出了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网络辅助教学。网络辅助教学保留了传统的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并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的优势使课堂教学的内容得到网吧扩展和补充。近年来,各个院校对于网络辅助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部分院校已经开始了网络辅助教学,从而获得了一定的经验。但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教学却鲜有报道,特别是多课程交叉的研究性教学尚未有关注。研究性教学强调对科学原理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动机,这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作用殊途同归。因此,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交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

一、基于网络平台研究性教学的意义

网络辅助教学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随着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对高等教育进行了改革。网络研究性教学已经从传统的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模式转变成为不受时空限制而通过各种途径来实现的模式。学生通过进行课外阅读和自主学习,可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增长经验,为个性化学习打好基础。只有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开展研究性教学,将在教学和管理两个方面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如何加强教学资源的整合,保证教学资源的持续积累和有效提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有效地促进教学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等将是本研究的重点。因此,实施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系统集成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因此以校园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面向不同课程群的教师和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探索,实现教学目标。笔者所在学院是教学研究并重型学院,围绕这一办学定位,充分发挥学院科研项目多的资源优势,逐步把学生引导到科学研究中去,让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充分挖掘学习潜能,增强创新意识。教师以教学带动研究,以研究促进教学,即科学研究教学化、教学过程项目化,真正推进研究性教学在相关课程群中的实施。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首先从单门课程入手,开展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性教学实践,并形成教学规范。然后通过系统集成,形成一套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规范,并指导相关专业其他课程的网络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从而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人才。

二、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应解决的问题

1.基于网络平台的多课程资源的整合与充实。笔者所在单位的课程目前已全面进入网络平台,但都相对孤立,没有形成有效整合,制约资源共享;且因少数课程网络资源不足,学生访问偏少,因此有必要对多门课程进行整合和充实。如农业信息技术专业方向有十余门专业课程,《农业信息技术》、《遥感及其农业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应用》等课程中都涉及到3S技术的内容,可以为相关内容建立共享区,让每位任课教师和所有选课学生都能共享,避免课程孤立,从而充实内容,促进应用。

2.研究性教学实践的运行机制及效果评价体系。网络教学平台背景下,核心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的运行机制、效果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十分重要的,它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延伸。比如项目化课程设计的作业形式、交流方式的功能利用与开发,教师如何实现对学生的导学与督学作用,学生如何利用平台拓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讨论学习、探索学习,以及教学效果的评价手段、效应分析等。

3.构建多角度立体化的教学模式。实现多角度立体化的的教学模式,可以建立教学讨论区,从而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我们可以利用教师教学邮箱、博客以及网络教学的课程讨论平台等模块深化并延伸教学内容,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多方面的交流。教学应主要体现在讨论和“问”上,而不是“教”与“学”的过程中。

4.多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的网络集成与应用研究。在网络教学平台的基础上,将多课程(如农业信息技术类课程)的教学资源进行融合与渗透,在单门课程研究性教学方法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对多课程研究结果进行系统集成,并首先在学科中得到应用。

三、开展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的主要手段

1.网络辅助研究性教学的需求调查。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调查,通过调查,了解学生对研究性学习的实际需求或者比较感兴趣的内容,了解相关教师对网络平台课程的实际应用以及研究性教学中资源的可用情况,让研究性教学中“教”与“学”的需求产生联动。

2.网络平台的学习调研。教学活动不仅与教师和学生有关,也与实施教学管理的相关单位和相关部门有关,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还需到相关的教学管理单位和部门进行调研与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掌握网络平台应用的基本技能,从而促进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教学的进展。

3.研究性教学专题讨论。利用网络平台或不定期召集相关教师和学生代表开展研究性教学的专题讨论,探讨网络平台优化利用以及科研项目在教学中合理使用等,不斷总结与改进研究性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4.多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系统集成。运用系统化原理与方法,对相关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成果进行集成与优化,并最终形成一套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多课程研究性教学实践规范,可以指导相关专业其他课程的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

四、结论

研究性教学强调对科学原理的认知和探索过程,注重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动机,其关键是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与学习效果。而网络辅助教学平台的使用也有相同的目的。

目前创新人才的培养对人才的知识、能力与技能要求都很高。而“理论+实践”研究性教学模式是解决以往重理论轻实践教学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使学生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研学中提高技能的有效措施。基于网络平台的研究性教学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对于促进办学理念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为学生创造学以致用的氛围,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等均有重要价值。

参考文献:

[1]吴维宁,卢卫平.论高校网络辅助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J].高等农业教育,2008,(9):43-46.

[2]吴宏伟,张殿龙,梅险.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07,(7):17-20.

[3]姜传国.高校网络辅助教学的探索与应用[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9(1):132-134.

[4]张玮.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过程管理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74-76.

[5]许卉艳.大学生对计算机辅助外语教学的态度差异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09,(2):81-83.

基金项目:扬州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

作者简介:孙成明(1973-),男,博士,副教授,从事农业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孙成明

化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论文 篇3:

“细胞与遗传学实验”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

摘要:实验课程的教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是不可取代的。本文介绍了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国家级“细胞与遗传学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相关的理念、教学模式、课程设计及取得的成效。

关键词:实验教学;精品课程;研究性教学;影响力

我校从1994年开始探索“细胞与遗传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该课程于2007年被评为中山大学的精品课程、2008年被评为广东省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

实验教学属于实践教学,它在本科教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重视实验教学,把握实验教学的核心内容,是实验精品课程建设的主旋律。

一、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与模式创新

1.探索与确立“开放式、研究性”教学理念

通常说认识决定态度,理念决定行动。我们在实验教学改革和研究中牢牢把握理念创新这条主线,以思想变革促进行为变革。早在1994年我们就在国内率先提出“开放实验”理念,并提出了“四开放”的具体措施,即:实验室开放(除上课外允许学生到实验室做实验)、时间开放(允许学生在任何时间到实验室做实验)、试剂开放(实验室对本科学生像研究生一样开放和提供试剂使用)、仪器开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这一理念打破了“限时、限量、定点、定性”的传统约束型实验的做法。近5年,我们在开放式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这一新的实验教学理念的实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教学与科研隔离的应试教育规则,使实验教学与科研得到紧密结合,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核心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2.创建“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理念创新属于愿景创新,要实现理念所规划的愿景,还必须有相适应的模式。在提出研究性实验教学理念之后,我们积极设计与构建实现这一理念的科学模式,即“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我们在构建新的实验教学模式中,坚持开放的原则,将实验项目的组织与取舍统一到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上,即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做好科学遴选和组织设计实验项目。在执行这一模式中,关键的改革是要求学生对所选实验项目都要进行文献查新,并设计几个不同方案,进行比对论证和优化,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和能力。

开放式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3年到2000年,主要是探索开放式课堂教学和开放式实验教学,此阶段的初始主要做法是开放实验室,探索教学方法体系建设,实行指定性的个别实验开放,然后逐步探索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体系改革,引导学生进行开放式创新性实验,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阶段是2001年至2004年,主要探索开放式实验教学与研究性实验教学相结合。2004年至今,主要探索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模式,包括开放式研究性实验的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体系,教学管理体系。

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的主要含义,是基于强调教师通过对实验教学的研究,对实验课程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课堂活动以及实验管理等进行研究性的科学设计,引导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将教师的研究性实验教学与学生的研究性实验学习有机地结合,激活学生的学习和实验兴趣,增强学生对研究性实验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能力。

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将实验教学看成是科学,具有探究性,同时又是一种文化和艺术,具有创造性、欣赏性和塑造性。通过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建立起一种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些因素的引导和激励下,使学生对实验和“问题”产生兴趣,并能主动地进行“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获取知识,训练技能,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二、课程定位及设计

1.课程定位

根据教育部专业培养要求,遗传学、细胞生物学是各专业“6+X”中的6门核心课程范畴,因此在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是中山大学规模较大的学院,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且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有国家一级博士点。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有两个国家人才培养基地(即生物科学基地、生物技术基地)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动手能力强的科研型及应用型人才。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是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态学与医药学等学科专业开设的必修课程,我们将该两门课程整合成平台课程后,在本科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并带动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相关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国家的需要、学校和学院的人才培养定位,以及课程的学科定位,本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定位与目标是:将学生培养成既具有扎实的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的基本实验技能,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具有应用细胞与遗传学手段研究、探索相关的科学问题的能力。

2.独立设课,提升实验教师的地位

从2002年底开始,我们将实验课与理论课程剥离,将实验课成为独立的课程,这一改革带来三个显著变化:

(1)实验课教师与理论课主讲教师享受同等权力,实验教学改革由实验主讲教师负责,同时,实验教师可以独立申报相关教改项目,不再由理论课教师同意而决定。

(2)实验课有独立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体系,这一改革,使得实验教师能够对实验体系进行改革,包括大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组织综合性实验、设计创新实验。

(3)有独立的学时和学分,这样不仅调动了实验教师进行实验内容和体系的改革,而且也调动实验教师对实验课程的考核方法和测评体系进行改革,有利于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

3.课程设计与效果

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的总学时数分别是54学时,2学分,安排在本科三年级的第一和第二学期完成。本课程的设计思想是:以科学问题为核心,以技能训练为基点,以项目设计为桥梁,培养创新意识与研究科学问题的能力。根据这一思想及预期的效果,将课程内容分四个模块进行组合:

(1)基础技能训练实验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研究的特色实验技能和相关设备的使用,通过采用精选的经典实验,加深对基础理论的了解和巩固,如;细胞化学的经典实验、用果蝇验证三大遗传规律的经典实验等。

(2)综合性实验模块:把多个知识点,多种实验方法串联起来,形成一类综合技术的实验,引导学生通过文献查阅进行实验的二次设计,如动物骨髓细胞染色体的制备与核型分析、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培养及染色体G带技术等,目的是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探索,对综合技术学会应用,使学生在运用技术知识解决问题上得到系统训练。

(3)设计性实验模块:学生在学习掌握了基本技能后,教师提出相关的细胞生物学及遗传学中的问题,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解决这些问题,这类实验需要老师的指导完成,目的是训练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4)开放式研究性创新实验模块:这是一个较高和

深化全面知识应用的实验模块,也是充分体现研究性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紧密结合的知识模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自由选择研究项目,自由组织团队,独立设计研究项目、研究路线、独立实施,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创造能力和研究水平。

在上述设计的课程内容中,基础技能训练实验模块属于基础性实验,只占17%~22%,这是必需保留的精华和经典实验;综合性实验模块占30%、设计性实验模块占22;此外,开放与创新性实验模块占26%,是我们多年来精心设计的也是最具特色的课程内容。这些内容虽然按课程只安排14学时,占全部课程学时的1/4,但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多达几十项,而且每个项目都需要自行查阅文献、自主编制项目设计书、独立实施、撰写论文、报告演讲及答辩等,需要投入的时间都是弹性的、倍增的,当学生经历过一年的系统训练后,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实验设计能力还是论文写作能力都有显著提高。

三、实验教学改革及成效

我们在本科实验教学中,就如何强化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的思路是以开放式实验为基础,研究性实验的基本理念为指导,逐步形成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

在构建“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改革是实验课程体系改革,调整和优化组合基本技能训练型、验证性、综合性实验项目,增加学生自主设计创新性实验项目。我们将实验体系分为三个层次:基本技能实验、综合性实验、创新性实验,对不同类型的实验提出不同的要求,特别是创新性实验,学生可以自己设计全新的实验,也可以将原有的实验进行改造,赋予创新性内容,重在培养学生设计能力。

2.建立新的考核机制,培养论文撰写与演讲能力

由于实验教学模式和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我们对实验教学的考核机制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并将考核与论文写作与口头演讲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培养了学生的文字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

对于基本技能实验,我们采取实际操作的方法进行考核,而对于创新实验则要求学生按照科技论文要求撰写论文,并经过答辩后才能获得成绩。在答辩时,我们组织学生评委评分,这种做法培养了学生学习如何公正合理地评判别人的能力。

自2004年以来,通过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实践,学生共进行设计的研究性创新实验475个,已撰写研究性实验论文340多篇(05级遗传实验未统计),其中在正式发表刊物发表的论文82篇,编写论文集10本,总字数达216万多字。课程教师共发表教学论文12篇。

3.创造课程特色,强化教材建设

在进行实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通过认真总结和整理,编写具有特色的实验教材,是我们进行实验课精品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我们于2004年由科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细胞生物学实验教程》,2008年由高教出版社正式出版了《遗传学实验教程》。这两部实验教材的出版,不仅解决了我们实验教学的教材问题,同时也为兄弟院校提供了参考。两部教材出版后被全国多所高校采用,评价较好。

4.开展网络课程建设,实现教育资源共享

实验教学的数字化、网络化是一种趋势,虽然它不可能取代课堂实验教学,但是它可以为学生的实验课程的学习提供较多的参考。我们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实验教学的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作为实验教学的重要研究和改革的内容,先后建立了细胞生物学实验网络课程和遗传学实验网络课程,制作了部分视频材料。近5年来,我们对每学期本科生进行的创新实验报告都进行了适时录像,积累了丰富的网络资源。

5.构建立体化实验平台,确保学习的系统性与连续性

本科生的实验教学是按课程分门别类进行的,如何将不同的实验课构成一个立体化平台是我们进行的一项重要的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由于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实验课程都是我们团队担任的,分别安排在大三的第一和第二学期进行,因此给我们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较好的课程内容的组织空间。在保持两门实验课相对独立的的基础上,我们还将部分实验内容打通,允许学生将细胞生物学部分未完成的创新实验延续到遗传学实验课程中继续进行,甚至鼓励将有前途的项目带进毕业论文,实现立体化的实验教学平台。确保学生对知识学习的系统性和科学研究的连续性。

6.加强教师间的合作,培养团队精神

由于扩招,学生人数大大增加,细胞生物学与遗传学两门实验课的学生数都在300人以上,需要多位教师,并且需要在晚上和周末排课,因此需要教师发扬团队合作精神。值得自豪的是,我们教学团队的教师不仅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更重要的是具有良好的奉献精神,为此,我们的教学团队在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的教学团队。

四、课程的影响

教育部提出的精品课程必须是具有五个一流的示范课程,即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但我们认为精品课程还必须有一流的影响力,特别是对学生的影响力。

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每轮课程之后都要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修改。学生对实验课程给予极高的评价,如2007级逸仙班的一位同学在细胞生物学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结束后写给任课教师的感谢信中表达了真诚的感激之情:“从实验的设计,到完善,到答辩,我做为组长真的获益良多。而细胞生物学实验中的开放性实验,我同样作为组长设计实验,领导大家做实验,到最后亲自做实验汇报演讲。这全部的全部都着实锻炼了我的能力,让我不再拘泥于课本,而是真真正正的开启了我的科研思路,相信为我以后的科研道路都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我们教学团队于2009年11月在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办了第九期研究性教学研讨班、来自全国30多所院校的40多位教师参加了研讨,现场考察了我们教学团队的细胞生物学理论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与2007级的部分同学进行了交流,对我们的精品课程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责任编辑:文和平]

作者:王金发 王宏斌 何炎明 戚康标 刘 兵 冯冬茹

上一篇: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下一篇:会计准则及投资性房地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