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

2022-09-12

一、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方法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的探究, 我以《盐类的水解》实验探究课为例, 阐述我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的具体做法:

1、创设情境, 设计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 (提出问题) 。

在“探究学习”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创设恰当的情境, 精心设计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是教学设计的关键, 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 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探究来自问题, 问题始于质疑。设计课堂提问, 要有启发性, 最大限度地引发学生积极思维, 充分体现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引导学生思索某个化学问题, 提供学生探究所需要的材料。问题可以从学科知识中引发, 也可以根据学生需要设计。教师提问的方式多种多样, 可以是语言阐述, 可以是实验, 也可以是图例或实际情景。我一开始就提问学生:“同学们都知道, 酸溶液显酸性, 碱溶液显碱性, 那么盐溶液显什么性呢”学生回答:“显中性。”我让学生动手做碳酸钠溶液使酚酞变红色的分组实验, 全体学生感到惊奇, 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 这样就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通过教学模式加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观察感知能力,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基础。

2、提出假设 (研究方向) 。

借助于观察、实验、归纳、类比以及概括经验事实并使之一般化和抽象化, 形成猜想或假设。我再让学生用pH试纸检验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三种溶液的酸碱性, 学生惊讶的发现盐溶液有些显中性, 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这样抓住学生急于求知而又无法得知的最佳思维的时刻, 组织他们讨论思考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什么, 提出研究方向。使学生从发现问题出发, 提高提出问题的能力, 并可激发学生多角度提出问题。

3、组织研究 (制定计划) 。

根据研究方向, 设计探究方案。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很容易得出酸溶液显酸性、碱溶液显碱性的原因是由于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那么盐溶液有些显中性, 也有些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 究竟是什么原因?我把全班同学分为四组, 分别讨论碳酸钠、醋酸钠、氯化铵与氯化钠四种溶液中究竟有哪些离子, 并引导学生理解任何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本质原因, 组织学生通过离子的角度去探究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分析判断能力。

4、收集和整理信息。

教师可将学生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提供给学生, 学生也可搜集相关的资料, 学生把相关的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当学生明白了盐溶液显酸性或碱性的原因也是由于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的缘故后, 我就根据电离理论和化学平衡移动观点, 引导学生探究水解的原理, 并且收集四个讨论小组形成的结果加以统计、点评, 其中三个讨论小组得出了基本正确的结论, 都提到盐中的离子影响了水的电离平衡, 从而使溶液中H+和OH—浓度相对大小不同。提高了学生分析综合能力、信息处理能力, 让学生学会学习, 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5、形成概念 (得出结论) 。

在已经掌握的概念和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检验猜想或假设, 演绎出问题的结论, 从中获得新的概念, 以丰富原有的知识体系, 这是研究性学习最关键的一步。在评价了各个讨论小组形成的结果后, 我引导学生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推出其本质。同时与中和反应对比, 引导学生阅读课文, 总结出“盐类水解”概念。

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知识整理, 使学生通过积极的思考, 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将部分组合成整体, 形成系统化、概括化的知识技能结构, 从而使新知识得到深化。我在学生理解了“盐类水解”概念及其本质后, 还通过练习加以检验, 如“氯化铁、硫化钠、碳酸氢钠都会水解吗?能水解的写出离子方程式。”让学生在课堂上练习。接着组织分组讨论, 按盐的组成判断其水溶液的酸碱性, 推导出水解规律, 通过统计发现有两个讨论小组概括出“强强不水解, 谁弱谁水解, 谁强显谁性”的水解规律, 达到了预期效果。趁热打铁, 还可以将这一部分知识及时迁移到高考试题中的离子共存问题, 概括出“单水解不影响离子大量共存, 而双水解影响离子大量共存”的规律。同时归纳出判断离子共存问题的“三看”。即一看离子间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二看离子间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三看是否发生双水解。这样使学生由感性→理性→应用→巩固, 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使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得到了发展, 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研究性学习在课外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 经常开展探究性、综合性的课外活动, 不仅在趣味性、实用性方面迎合中学生的心理要求, 而且还能冲破课堂、教科书的限制, 在更广阔的时空中, 通过师生“教、学、做三合一”的活动, 让学生的眼、耳、手、口、脑等器官并用, 培养他们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实用意识, 学到课堂上、课本里学不到的知识, 从而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在《预防甲亢病》研究性课题中。有的学生马上想起“加碘食盐”来。我接着问:“食盐中加入的是碘单质吗?”一时学生回答不出了, 但又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如何用实验验证呢?”我追问道。于是他们开始设计思路, 自行分组进行讨论与实验。向食盐溶液中滴加淀粉溶液, 无蓝色出现。结论:食盐中不存在碘单质。那食盐中加入的到底是什么形式的碘呢?学生头脑中马上闪现出这一问题。我给学生提供了两个参考方案。方案一:碘离子;方案二:碘酸根离子。为了寻求科学的答案, 学生们再次思考、设计、判断、推导着, 不断地批判、假设、验证。

设想 实验 现象

a. (I-) NaCl溶液, 加入适量氯水--→CCl4层无紫红色出现加CCl4溶液、振荡

结论:食盐中无I-

设想 实验 现象

b. (IO3-) NaCl溶液------------→CCl4层有紫红色出现加少量KI溶液, 滴入适量稀H2SO4

加CCl4溶液、振荡

结论:食盐中有IO3-

(说明: (1) 假设a中若存在I-, Cl2+2I-=2Cl-+I2, 用CCl4萃取I2, 该层为紫红色。

(2) 假设b中若存在IO3-, IO3-+5I-+6H+=3I2+3H2O, 用CCl4萃取I2, 该层为紫红色。)

此时, 会有一个小代表很兴奋地讲述他们的发现, 外加有理有据的分析与实验演示。俨然一副小科学家的气派。这一发现对于孩子们来讲, 绝不亚于化学家的新发现, 大家高兴的不得了。此时我再给以适当地点评与鼓励, 然后告诉学生们碘单质不能直接食用, 而碘化钾口感苦涩且在贮藏和运输中易变化, 也不被采用, 所以食盐中的碘是碘酸钾。学生们从发现问题, 到亲身参与探究探索, 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一过程中既有独立的思考, 又有相互间的分工与协作的锻炼。渐渐地, 他们有了合作的意识与能力, 而且培养了学生们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进取的精神。让大家觉得探究性学习确实有着它独特的魅力。

摘要:前苏联教育学家赞可夫指出:“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答案, 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 而且对他们发展都有重要意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 化学实验具有丰富的教学功能, 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人结合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课程安排, 在教学过程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展开探索而得到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实施策略,自主探究,总结评价,提高能力

参考文献

[1] 张璐.略论有效教学的标准[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0。

[2] [美]鲍里奇著, 易东平译:《有效教学方法 (第四版) 》。

上一篇:甘精胰岛素联合复方甲亢片治疗糖尿病合并甲亢的临床疗效下一篇:人权保护在我国死刑制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