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

2022-04-28

在明珠集团水电公司(以下简称水电公司),有这样一个水利一线职工匠心筑梦的平台——张振辉首席技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近三千日夜驰而不息,张振辉首席技师工作室从一株幼苗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仍在持续不断地开“花”结“果”、育木成林……建章立制组建生产技术“智囊团”一人之智有限,众智合力无穷。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 篇1:

发挥技师团队优势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摘要】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以“技师工作室”为抓手,创新工作载体、统筹培养规划、强化多方激励,发挥技师团队优势,持续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培育造就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技能达标的操作员工队伍,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油田的持续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

【关键词】技师;高技能人才;建设

江汉油田清河采油厂位于渤海莱州湾畔,工区面积1100平方米,地跨三个区县市10个乡镇。已勘探开发24年,累计采油1800多万吨。近年来,该厂以“实现持续稳产,建设和谐清河”为目标,从企业发展、队伍建设、员工成长需要出发,以“技师工作室”为抓手,创新工作载体、统筹培养规划、强化多方激励,由湖北省首席技师张义铁领衔,发挥技师团队优势,持续推进职工素质工程建设,培育造就了一支结构优化、素质优良、技能达标的操作员工队伍,增强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油田的持续科学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截至目前,全厂有高级技师10人,技师90人,高级工以上的技能人才占操作员工总数26.8%。多次被授予“江汉油田职业技能开发先进单位”、“江汉油田导师带徒活动先进单位”和“江汉油田职业技能竞赛优秀组织奖”等荣誉称号,下属南区工作站2010年被授予“中国石化集团公司岗位练兵先进集体”。

1、搭建活动平台,激发技师团队活力

技师是职工队伍的“精华”,是一线生产的“生力军”。“十一五”期间,油田按照上级要求加快了技师等高技能人才的培养,该厂高技能人才队伍也逐步发展壮大,特别是开展厂“内部技师”聘任以来,全厂技师总数已达到183人(动态技师83人)。2007年,为充分使用好、激励好、发挥好技师群体的作用,获得中石化技术比武金牌的高级技师张义铁率先成立起“张义铁工作室”。在此基础上,厂里出台扶持政策,成立了厂级“技师协会”,矿大队级“技师工作站”,基层队“技师工作室”,三级技师工作室平台使全厂技师都找到了自己的“组织”,让全厂高技能人才都找到了发挥更大作用的阵地。

“技师工作室”建立后,高度重视工作室的规范管理,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为技师干事创业的平台。厂里为每个技师工作室都提供了良好的工作场所,拨付专款添置了硬件设施,专门出台了《清河采油厂技师工作室管理办法》,对“技师工作室”的主要职责、工作制度、考核办法做出了具体规定,站级技师工作室由主管职教工作的副书记、技术副站长牵头,聘任高级技师做技术负责人,指派专人对工作室日常管理、活动安排和效果跟踪等实施督导。基层技师工作室由队主要干部挂帅,推选经验丰富的技师担当“技师组长”,技术干部、高级技师、技师等技术能手为骨干,吸纳有成才意愿的技能操作人员加入。三级技师工作室网络,帮助每名工作室成员明确攻关目标、丰富技能知识,设计共同攻关路线,实现共同成长。全厂的技师工作室实现了运行规范、管理科学、保障有力,不仅在提升基层职工素质、培养基层技能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职工中的感召力也不断增强。

在加强技师工作室管理的同时,不断拓展工作室的内涵和外延,努力把工作室打造成技能人才成長进步的平台。为进一步促进技师之间的学习交流,在实体工作室网络基础上,我们利用网上信息平台,开通了网络“技师空间”,开展网上教学、答疑和交流,展示技师技术成果,面向全厂征集攻关课题,推行技师“课题招标”,不断扩大技师工作室的影响面。为进一步办好技师工作室,我们还组织技师走出去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素质。近年来,先后组织人员到海尔、南洋、坪北等单位学习先进技术和经验。2010年11月,江汉油田采油首席技师张义铁、我厂技师代表陈飞拜胜利油田技能大师代旭生为师。代大师专程来到清河签订师徒合同,代旭生创新工作室与厂张义铁技师工作室互换了牌匾,结为了兄弟工作室。之后,代大师来到张义铁技师工作室实地指导传授了办好技师工作室的经验。张义铁多次带着技术攻关课题前往胜利请教。两个油田的技师工作室结对,搭建起油田之间高技术人才互促、互学、互进的平台,为两局高素质技能操作人才队伍建设开拓了新阵地、扩展了新的空间,为我厂高技能人才的成长进步开辟了一条新的“快车道”。

目前,技师工作室创办以来,张义铁从高级技师成长为油田采油首席技师、湖北省首席技师,有3名技师晋升为高级技师,31名职工跨等级被聘任为技师,技师队伍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工作室先后举办技能交流、技师课堂、技术援助等各类活动45场次,培训岗位职工765人次,研发创新创效成果43项,推广应用的《关于设备维护修理的启示和建议》等11个技师提案,为提高油田精细管理水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整合技术资源,促进生产创新创效

近些年来,清河采油厂管理的八面河油田的勘探开发不断深入,开发区域不断拓展,稠油产量占到了原油生产的三分之一,地面、地下情况日趋复杂,油水井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为帮助生产一线解决大量实际问题和管理难题,“技师工作室”注重发挥凝聚作用,技师团队注重发挥整体优势,不断挖掘技术潜能,服务夺油上产。一方面结合生产实际需要,整合起全厂技术资源,组织技师开展集体攻关,充分发挥出技师团队的合力;另一方面结合“比学赶帮超”、“投资成本大讨论”、“增节创”等活动开展,推广技术成果和先进操作方法,把“技师工作室”打造成创新创效的品牌。

技师“会诊”,解决现场难题。全厂技师分布在采油、集输等14个岗位上。他们不仅实际工作经验丰富,还都有着各自专长的绝招和绝活。为发挥众人智慧解决难题,我们组织技师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开展技术“会诊”。基层队遇到内部解决不了的难题时填写《技术支援申报表》,向站级技师工作室申报;站技师工作室组织技师对需要援助的项目进行研究整理,制定“出诊”的相关工种技师名单,再与基层队联系及时到现场“把脉”,帮助解决问题。开展技师现场“会诊”以来,技师工作室已组织30多人到现场排除维修故障40次,帮助基层解决实际现场难题29个。为提高技师“出诊”解决问题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厂里还专门建立了技师绝技绝活技术档案库,并将曾经处理过的现场问题案例制作成授课“菜单”,让职工可以根据现场遇到的问题“点菜”,各取所需。

瞄准一线,革新攻关创效。技师身处基层,更能直接发现问题。采油一队技师苟敏研制出了“多功能水井防盗报警器”,很好地防止了不法分子偷盗水井井口的现象,这项成果获得了江汉油田2008年五小成果一等奖,还在2009年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不仅采油等主业技师在生产中大展身手,后勤单位技师也发挥特长为一线生产服务。机修部车工高级技师王志安发现采油队皮带轮需求量很大。他就对报废皮带轮细心琢磨,进行技术革新。在反复试验后,他采用“小角度技术”使报废皮带轮重新“上岗”,不仅为单位创效,新技术车出的皮带轮还使皮带遭烧割现象大大减少,延长了皮带轮的寿命。我厂“技师工作室”结出了丰硕的创新成果,先后有1项成果在湖北省和集团公司获奖,有60项在局以上获奖,申报国家专利3项,累计创造积极价值2000多万元。

推广先进操作法,提升管理水平。为使一人之长变为众人之技,促进企业管理水平提升,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技师工作室在积极引导技师立足岗位技术创新的同时,及时放大创新成果,组织技师现场学习先进技术,带头推广先进操作法、管理法,把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湖北省首席技师张义铁将获油田五小成果一等奖的创新成果“高压气动黄油枪”运用在抽油机保养中,使大部分工作量都集中到地面完成,在减低工作量,提高安全性的同时,使保养停机时间缩短了一半。在油水井日常维护管理中,技师毛文军发明了“安全液压式调平衡专用工具”,改变了过去抽油机调平衡费时费力的情况和平衡块易因松动滑落伤人的安全隐患。特别是推广应用在新开发的稠油区块后,避免了抽油机因停井过长,油井冲次下降,严重时造成停抽影响油井产量的问题。这一工具现在已成为石油采油队日常维护抽油机的重要工具。截止目前,技师工作室已陆续推广了“油水界面探测新方法”、“溜边到底,三转一回头”加盘根九字法等18项先进操作法,15项“小窍门、小技巧、小绝活”成功运用在生产管理中,为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3、发挥辐射作用,提升职工技能水平

清河采油厂实行职工轮换的会战体制,每年厂里轮换的员工人数占到技能操作总人数的11.4%。人员流动性大,加上特殊工种、主业工种和熟练操作员工的缺乏,给生产管理带来了许多不利影响。“技师工作室”坚持发挥技师的技术特长,让技师成为职工技术训练的“总军士长”,让技师工作室成为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摇篮”,“双管齐下”促进职工队伍技能素质的整体提升。

一是丰富活动载体,帮助职工学,引导职工学。

“技师课堂进井站”,把技术送到现场,把现场变成课堂,抓好职工现场培训。按照授课内容与解决生产难题相结合,与提高岗位员工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的工作思路,以“技师工作室”为龙头,组建成立了12个专业技师团,把技能培训向现场和井站延伸。技师们本着基层和岗位员工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采取“点将”、“点餐”、“培优”、“补差”等多种形式授课,针对不同岗位特点和员工结构,既专门编写学习资料,全面介绍理论知识、系统分解现场岗位操作要求,又利用图文并茂、内容丰富的多媒体幻灯片,帮助新到岗职工抓住标准技能和考核要点,大大缩短了新员工学习与掌握岗位技能的周期。

“名师带徒”,把“技术课堂” 搬到小队,把“练兵台”办到岗位,抓好职工日常培训。以基层“技师工作室”为阵地,以“服务企业生产建设、服务员工成长成才”为宗旨,开展“名师带徒”、“导师带徒”,让技师与有志成才的职工结为师徒。技师在队里开办起技术课堂,搞好传帮带,注重理论实践相结合,毫无保留地传授自己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开辟了“岗位练兵台”、“实物练兵场”,让职工对各类设备有了从外到里的认知;让技术课堂“活起来、动起来”,实行“一课一考”,激励职工向技师“学技术、练绝活、攻难题”。各类读书小组、技术攻关小组、技能研讨小组等群众自发的学习组织如雨后春笋发展。“人才受尊重、有为就有位”的浓厚成长氛围,使广大职工学习成才的劲头更足了,使职工在日常培训中职业技能得到了快速提升。

二是出台系列政策,激励职工学,鞭策职工学。

突破创新,实行“内部粮票”。多年来,企业积极探索薪酬、培训、使用联动的人才激励机制。2009年从实际出发,制定出台了《清河采油厂改革工资分配办法、建立内部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实行内部工资分配与职工技术等级挂钩,在岗位工人中开展“技能等级动态考核工作”,即“内部粮票”制度。在现有局技能鉴定考核基础上,厂里增加了技能操作人员内部考核技术等级的指标;职工可申报任一级别的技术等级考核,打破了以往凭资格凭条件考核的固有模式。实行“内部粮票”制度三年来,先后共有来自24个基层单位的407名员工从学技术中得到了“实惠”。其中,个人月净增资最高的达到了654元。职工从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出现了“第一年不敢报、第二年抢着报,第三年跨级别向高等级报”的良好局面。

完善制度,开展动态考核。为更有效地发挥技师、高级技师的引领作用,2010年初,我们借鉴“N+Y+Q”评价体系,对全厂在聘技师和高级技师开展了聘期内业绩评价和年度业绩评价,利用评价体系对技师在职工队伍中所发挥的作用进行综合动态评价。对在聘技师的业绩考核由基层考评和专业组考聘两大部分组成,其中,基层考核内容由品德态度、带徒授艺、工作质量等14個小项组成,全面考核在聘技师在实际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专业组考评由班组职责、知识储备、技术影响等12个小项组成,考核在聘技师的潜在能力、综合素质。技师年度考核则是从日常工作、业绩成果、传授技艺等5大项17小项组成,全面考核技师在年度工作中的综合素质。动态考核使在聘技师都感到压力和责任,技师在不断提高自身本领的同时,坚持学以致用,发挥辐射力和影响力。

在“技师工作室”的品牌效应下,在各项政策的引导激励下,操作员工队伍的技能素质得到了不断提升。全厂先后涌现出“中国石化集团职业技能竞赛集输工金奖第一名”张义铁、“油田职业技能竞赛亚军”陈飞等部级、油田级“技术能手”20多人。盐碱滩上走出了申报3项国家专利的技师苟敏;在局里比赛获奖,从初级工跨等级晋级的动态技师刘长虹等一大批技能人才的先进典型。

作者:邓森林

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 篇2:

“一室”筑梦 “匠心”启航

在明珠集团水电公司(以下简称水电公司),有这样一个水利一线职工匠心筑梦的平台——张振辉首席技师工作室(以下简称工作室)。近三千日夜驰而不息,张振辉首席技师工作室从一株幼苗逐渐成长为参天大树,并仍在持续不断地开“花”结“果”、育木成林……

建章立制  组建生产技术“智囊团”

一人之智有限,众智合力无穷。2013年4月,工作室以1名全国水利行业首席技师(张振辉)为核心,3名技师、2名专业技术负责人为阵容,组建起了水电公司的生产技术“智囊团”。

工作室开启运营后,为充分发挥技师人才的合力优势,增强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水电公司不断完善组织机构,分设生产技术小组、培训竞赛小组、资金控制小组、档案管理小组。工作室成员实行动态管理,有进有出,明确成员职责,对工作室成员构成、任务和职责、名师带徒、设备管理、考核奖惩以及经费管理等做出明确规定。

“工作室成立后,如何结合公司实际情况更好地发挥作用?我们探索出了‘一室两项四部’模式,依托这个模式,我们建章立制,不断推陈出新,可以说,工作室为企业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担任工作室职工教学导师的马永征这样介绍。

“一室”,即首席技师工作室。为一级管理,建立专业分工管理责任制度,落实管理责任,定期举办技术技能培训,增强创新意识。以工作室为核心,不断向公司输送具有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两项”即三门峡水电厂机组检修项目及外出施工项目。工作室主要围绕水轮发电机组检修项目中的科技攻关、技能竞赛、专业技术培训、标准化检修等开展工作,并将两种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比较,取长补短,总结不同机组的检修经验,推进检修水平的不断提升。“四部”即水电公司的四个部室:机械检修部、电气检修部、机械加工部和施工项目部。以首席技师工作室为中心,将工作开展细化至各部门中,最后将各部门获得的成果汇编成资料在“四部”内开展交流讨论与学习,有效地推动了技能人才培养、科技研发和技术攻关的进程,很好地发挥了职工培训和技术创新的使命,为公司技能人才队伍水平的持续提升和公司市场业务的不断发展壮大,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们这对师徒可谓是全国闻名了。”作为工作室成员的唐昆、张磊曾在全国水利行业师带徒典型经验交流会暨表彰大会上从全国水利行业众多选手的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全国水利行业优秀师徒”称号,这得益于工作室的“导师带徒”管理制度。

众人划桨开大船,工作室所有成绩的背后是水电公司这艘大船扬帆远航的聚力结果。“一室两项四部”工作模式、“导师带徒”制度等一系列创新措施应运而生,最终成为工作室造就技术智囊队伍不竭的动力。

凝心聚力  打造人才培养“孵化器”

“工作室所有成员目标同向、步调一致、共同努力,才会成果不断、人才迭出、影响力越来越大。”张振辉说。

作为一个公司品牌平台,工作室在培养人才思路、技能提升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把专业技能人才聚集在一起,更把大家的心也聚集在了一起,以首席技师张振辉为榜样,大家干劲十足。

在工作室的书架上,一本本《铭记》整齐划一地摆放着,这是工作室成员经过不断钻研和探索收获的成果。工作人员笑称:“《铭记》是我们的宝典,每年整理出一本,它让我们减少了技术漏洞,更好地把握技术要领。”翻开《铭记》,里面记录了各项目执行程序、关键质量控制点、危险点、容易犯的错误,并预留了“修改意见和完善内容”,将“知识点”记录在案作为实践的提前预警,避免了很多在生产实践中可能遇见的难题。

研发室中,最夺人眼球的是一人多高的水轮发电机组仿真模型,它能够使职工直观了解水工建筑物、机组各部件整体结构、水能转化为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针对机组中心受力水平调整、盘车的核心技术问题,积极探索制作可独立操作的模型。

“工作室成立后,有了新的攻关方式,不仅助力了项目成熟,更加强了人才技能的宽度、深度和广度,丰富了技能领域,实现了不同工种的互通和相互应用,激发了大家自主研发工具和设备的动手能力。形成了一个集产、学、研、培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平台’!”机械检修部主任崔岱恒赞叹道。

哪里有问题,培训课堂就开在哪里。“水电公司作为一个水电施工企业,对外项目多,人员分布于大江南北,我们对此还专门建立了网络沟通平台,成员们经常通过微信群等召开碰头会,合力在线上解决技术难题。”崔岱恒介绍,通过微课堂、视频直播等灵活多样的交流培训方式,工作室将学习培训向技术实践转化,将技术攻关触角向各岗位、各项目延伸,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同步运行的培训人才新模式。

“加入工作室让我受益匪浅,这些年我取得诸多业绩,都和工作室的培训、交流与实践积累息息相关。”工作室成员刘占营感慨道。作为工作室的技师之一,他曾获得三门峡市优秀高技能人才称号。近年来,刘占营坚持钻研创新,取得了诸多业绩,他同团队一道,在西霞院水电站开展机组检修工作的时候,制作的西霞院2号机组叶片无吊点式吊装专用工具,成功获得了中国水利教育协会“五小”成果优秀奖。

刘占营只是因工作室培养而受益的技师之一。自成立以来,工作室已累计开办各类培训班90余期,培训1300余人次,培养出技师7人、高级工13人、中级工15人。通过“师带徒”和“一专多能培训”,技能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各项专业技术人才也获得了相应的荣誉,先后有10余人荣获“河南省劳动模范”“全国水利技能大奖”“水利部技术能手”“河南省技术能手”“黄委十佳优秀青年”“黄委优秀共产党员”等省部级以上荣誉。这既鼓励了技能人才自身工作和创作的激情,又提升了企业人才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了企业高质量发展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断提升的双赢,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

传承和培育工匠精神是企业发展最好的“引路標”,更多的一线员工在“工匠精神”的引领下迅速成长,工作室真正实现了一线工匠精神从“亮一点”到“亮一片”的目标。

攻坚克难 激发技术创新“动力源”

工作室的创新工作,深深地根植于水电公司的生产实践,所有的“金点子”都来自于技师们的“无限创意”。面对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检修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工作室不断发挥技术引领、技术创新作用。它就像是一座创新工厂,将众多的创意、难题吸纳进来,各种方案与想法会在这里激烈地碰撞摩擦,许多不同的意见在“交流、探讨的火焰中”逐渐融为一体。

在工作室操作室,摆满了教学工器具及工作室成员近年来典型的技术改造成果,比如镶套十字钻孔法、环氧砂浆涂抹工艺改进、机组转轮室与尾水锥管不同心焊接等,诸如这样的小改革、小创新不胜枚举。工作室结合生产中遇到的技术性难题,牵头成立技术攻关小组,以技术攻关的形式参与到工作中,多年来获得水利部“五小”成果4项,近3年来共取得科技成果26项、优秀合理化建议6项。

除了小发明、小创造,工作室攻克了多项公司的重点攻关科研项目,水导瓦修复技术攻关、围欄式重载省力盖板研制、自动盘车装置制作安装研究、三门峡 4 号水轮发电机组改造技术攻关和碳化钨喷涂及 ABB IRB4600工业机器人编程攻关项目……工作室成为创新研发的载体。

作为黄河上的水电检修施工企业,多泥沙河流水轮机抗磨蚀问题一直是困扰水电人的难题之一,而执着进取的水电人对于ABB IRB4600工业机器人编程与碳化钨喷涂新技术的掌握、应用、推广,最终让公司掌握了这项技术,攻克了这个巨大的难关。

“我们做这个项目一直不被看好,因为这项技术之前一直应用于航天等高精尖领域,攻关难度高。”崔岱恒告诉记者,在碳化钨喷涂的研究过程中,从供应商到技术公司都觉得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最终,工作室集中技术人员,依靠自身力量,攻坚克难,完成了技术攻关。“我们的员工动手能力强,敢于钻研,有‘滚石上山’的工匠精神,在模板、模型、编程等各个方面,一边积极探索,一边同外单位学习交流,不断更新方案,最终啃下了这块‘硬骨头’,可以说,工作室一直激励着所有人不断进步。”

最终,此项成果不仅在三门峡水电站机组检修和增容改造中成功应用,还在西霞院水电站、葛洲坝机组检修工作中得到了推广,为企业外拓市场提供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020年,我们的一种高转速发电机推力轴承防油雾溢出装置和一种坑口安全围栏两项内容申请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这是工作室集思广益、创新思路的成果!有这样好的开头,相信我们能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机械加工部主任张林坤动情地说。

举目已是千山绿,宜趁东风扬帆起。从个人的努力,到团队奋斗,再到以工作室模式的推进,张振辉首席技师工作室以搭建员工筑梦平台为纽带,以打造企业创新平台为核心,以引领工匠传承平台为目标,真正将匠心精神深入员工的灵魂,注入员工的血脉,植入员工的精髓,为企业经营生产保驾护航,为企业精神文化传承积蓄能量,在企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助推水电公司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作者:刘佳琪 王美欣

技师创新工作室技术创新论文 篇3:

水文劳模 创新标杆

2018年2月27日,全国水利行业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李登斌工作室被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目前,李登斌是黄委水文局洛阳勘测局副局长。这一荣誉的取得是对李登斌首席技师的充分肯定,也是对黄河水文工作的重视与支持,同时也意味着李登斌已逐渐成了黄河水文行业创新的标杆。

此次,河南省总工会在全省范围表彰了30个创新工作室,旨在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进一步深化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创建活动,激发“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创新创优活力,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李登斌工作室是此次表彰命名的唯一的水文系统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

一个人的创新攀登

1987年5月,李登斌投身于黄河水文事业,开始了将自己最美好的韶华都奉献给这个行业的奋斗历程。在水文勘测一线,李登斌成长为业务水平突飞猛进的技术骨干,从初到水文站的普通职工成长为如今水利行业的首席技师,黄河水文见证了李登斌的创新追逐之路。

在水文测报分析研究上,李登斌参加的“自动化水文缆道测流控制系统研究”项目,获黄委水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为了提高花园口水文站在黄河调水调沙期间的报汛精度,2007年他参加完成了“黄河调水调沙对花园口站测验断面的影响”项目,获黄委水文局技术革新“浪花奖”三等奖;2010年,他完成了小浪底库区勘测局“10·7”洪水测报分析工作,编写了《流量测报质量控制体系报告》,还完成了“黄河下游近期防洪非工程措施”等项目。

李登斌在技术革新、新仪器应用上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由于伊洛河水量持续偏少,黑石关水文站测验断面的水深达不到自动化缆道测流系统的测验要求。在李登斌的带领下,黑石关水文站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设计安装了自动化缆道低水测验鉛鱼,同时对其信号传输系统进行了合理改进,使该站浅水期间流量测验实现自动化,完成的“自动化缆道测流系统低水测验铅鱼改造”项目获黄委水文局技术革新“浪花奖”二等奖。2008年,巩义市在黑石关水文站下游11公里修建了橡胶坝,使黑石关水文站断面非汛期出现大水深、慢流速的现象,给该站的流量测验带来了困难。李登斌探索利用ADCP的应用方式解决此问题,他主持完成了“黑石关ADCP船测多线法比测”项目,获黄委水文局技术革新“浪花奖”二等奖。2016年,李登斌又完成了黄委水文局科技计划项目“橡胶坝蓄水情况下低水流量测验方法研究”,获黄委水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2000年,在五龙口水文站吊箱过河缆道设计施工中,李登斌经过实地勘查、分析,结合该站河流右岸紧靠高山悬崖情况进行设计,减少了工程量,节约了工程资金,解决了钢丝绳在锚桩上缠绕的损伤问题,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过河缆道石山地锚施工方法的改进”项目获黄委水文局技术革新“浪花奖”三等奖。2001年开始,李登斌参加了小浪底水库异重流测验和小浪底水库坝前漏斗断面测验建设工作,对水库泥沙测验设备进行技术革新。李登斌参与研制的对射式光电传感器,具有密封效果好的特点,安装在铅鱼上,在测深过程中可以一次获得清水层、浑水层厚度和流速数据,减轻了测验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水库清浑水界面探测器”获黄委水文局技术革新“浪花奖”一等奖。2009年,李登斌在花园口水文站期间参加的技术革新小组,完成的花园口站“柴油机保温技术改进”项目获黄委水文局“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有付出就会有收获。1997年,李登斌获黄委“技术能手”称号;2002年,李登斌获黄委“全河技术能手”称号,同年获得水利部“全国水利技术能手”称号,在第二届全国水利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他取得水文勘测工比赛第六名的成绩,获水文勘测工比赛三等奖;2003年获黄委“黄河抗洪抢险先进个人”称号;2005年获水利部“全国水利技能大奖”;2006年获“全国技术能手”称号;2010年获河南水文局“爱岗敬业标兵”称号;2012年4月获黄委“首席技师”称号,12月获水利部“首席技师”称号……

六年的转身深植已使独木成林

2012年4月20日,对于李登斌来说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此日,他获得了黄委“首席技师”称号,这是他从一个人的独自创新路,转身走上带领身边同事一起创新的开始。当年9月,在黄委和黄委水文局的关怀下,李登斌工作室成立,他有了自己的团队,有了自己新的使命。

2013年8月21日,全国水利行业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李登斌工作室在河南洛阳建成启动。

李登斌工作室自创建以来,工作亮点纷呈、创新成果丰硕:工作室致力于通过网络传播和在线互动,传授水文测报规范化操作的技巧和方法,共享水文工作中的心得体会和创新成果,为全河技术工人搭建学习、交流和创新的平台,引领水文行业技术工人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在技能交流上,工作室成员不仅积极参与大型的学术会议,参加技术革新、技术攻关课题,确保每年至少有1~2项科技创新成果,还定期外出参观学习,更新观念,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创新性技术攻关。

“既然选择水文这个行业,就要用心钻研,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这是李登斌常常挂在嘴边的话。成立工作室以来,他对这一点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个人应当把所拥有的知识绵延不断地传递下去,让更多的人掌握才是真正的成功。于是,李登斌凭借自身过硬的技能水平,通过悉心地教学、耐心地传授,主动担任起广大青年技工的培训老师,竭尽全力地开展水文技能“传、帮、带”,使更多的水文职工成长为技术骨干。同时,工作室也成了培养技能人才的基地,承担着水文职工的自学、集中培训和强化训练等任务。

工作室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象化教学和手把手传授,充实学员的水文业务理论知识,规范学员的操作水平,提高了技能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但为黄委水文局培养了一批水文勘测技术人才,而且承担来自全国各地水利系统同行参观学习、培训和交流等任务,为水文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首席技师,李登斌带了5个徒弟,通过网络、电话和面对面传授等方式,将专业知识、工作经验、专业技术、操作技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帮助他们提高业务技能,使年轻职工逐步成长为业务技术骨干。2014年,黄委水文局举办的水文勘测技能竞赛中,他的徒弟杨祯祥获得了理论成绩单项第一名,张宏愿获得了综合成绩第一名。

近几年,黄委水文局开展了全河水文勘测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工作室担负起了洛阳勘测局水文职工的自学、集中培训和强化训练等任务。工作室成员利用下站检查工作的时机,对职工进行答疑解惑,尤其是对年轻职工的技能操作规范化、熟练化等进行重点示范讲解指导。每年有针对性地对18名年轻职工开展业务培训,结合工作实际,开展形象化教学和手把手传授,充实学员的水文业务理论知识,规范学员的操作水平。2017年9月,在河南水文水资源局技能竞赛中,工作室培训选手有7人进入综合成绩前10名,并被河南水文水资源局授予“技术能手”称号。

2017年6月,李登斌被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聘为水利工程系技能导师,并在学校建立了工作室。2017年9月7日,李登斌应邀到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分局给各管理处70余人进行流量测验和流量计率定知识技能专题授课。2017年12月27日,李登斌和洛阳勘测局领导一起应邀参加河南水利与环境职业学院召开的“水文与水资源专业教学改革”座谈会,李登斌在会上作《为工匠水文努力,努力成为水文工匠》的水文化和工匠精神的專题报告。

2017年,李登斌撰写的技术论文《水文缆道施工质量控制》刊登在《黄河水文》杂志2017年第3期;主持的河南水文水资源局科技项目“水文外业标准化操作视频”获黄委水文局技术革新“浪花奖”二等奖,获黄委“三新”成果认定,并被黄委水文局推广应用;他参与的黄委水文局科技计划项目“橡胶坝蓄水影响下低水期的流量测验方法研究”获黄委水文局“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李登斌组织完成了南水北调中线河北分局20个节制闸流量计率定项目第一阶段工作(关系协调、断面设施勘察建设和流量计率定);李登斌作为技术负责人完成了黄河流域东岔、太白等省界断面水资源监测站网建设——河口街水文站建设工程,通过了合同完工验收;孙建民、吉海富等工作室成员负责或参与完成了叶县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地形测量、灵宝市城市水系弘农涧等3条河流城区段河道测量和江门市农村集体土地地籍测量等测绘项目;2018年春节过后,李登斌针对洛阳勘测局外出测量任务多,测量人员少的现状,在单位举办了地形图测绘培训班,使15名学员掌握了从控制测量、碎步测量到计算机成图的关键环节,熟练了技能操作。李登斌工作室在单位的测报能力提升和经济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李登斌工作室成立以来,共取得科技成果18项,成果转化16项,撰写论文10余篇。其中,由工作室自主研发的“一种水文自动化测流系统”“一种用于安装探测器的三向调节框”和“一种新型螺母”等3项发明获得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证书。李登斌也因此在2016年先后荣获黄委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称号和全国水利行业水文勘测工“首席技师”称号。

有一类劳模的责任是创新

如今,李登斌工作室又被河南省总工会命名为河南省示范性劳模(技能人才)创新工作室。这项荣誉的取得,是对他多年来脚踏实地、忠诚于水文事业的敬业精神、始终不渝地以站在黄河水文一线革新发明的创新情怀的奖励和馈赠。

作为工作室的领衔人,李登斌说,上级给了他这么多的荣誉,自己感到了较大压力,但是必须变压力为动力,充分发挥团队的优势,用实际行动来回报上级的关怀,为黄河水文增光添彩。李登斌已经有了下一步的计划,首先,要借助黄委水文局水文勘测职业技能竞赛常态化工作的东风,继续深入做好职工的业务技能培训工作,进一步提升年轻职工的业务素质和操作技能水平,并扩展培训范围和深度,充分发挥工作室的辐射作用。其次,继续做好师徒结对工作,通过网络、电话进行远程辅导,必要情况下采取面对面传授,促使徒弟早成才、多成才,使成才的徒弟再培训更多的年轻职工,使黄河水文职工自身的业务素质整体得到提升。开展水位、流量和泥沙外业测验的标准化视频制作工作,这有利于年轻职工业务学习,能尽快提高其操作技能,为水文测报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再次,努力协助做好单位测报能力提升和经济工作。最后,加大技术革新、技术创新和应用创新的力度,扎实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

李登斌说,未来工作道路上,他将带领他的创新工作室传承技能、勇于开拓、加快创新、不断发展,发挥好工作室在黄河水文事业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努力完成好每一项任务、开展好每一项创新。

作者:张海锋 赵何冰

上一篇:计算机英语词汇学习方法论文下一篇:化学开展研究性教学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