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论文

2022-04-20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然后指出要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实质,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最后提出要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展示工匠精神,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升华工匠精神。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论文 篇1:

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高职校园文化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起导向、规范和激励作用,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间接但恒久的强大力量,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素养、职业胜任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的发展需要,生本化、职业化、人文化是高职校园文化的建设向度。在实践路径上,高职院校应从精神、物质、制度和行为等层面切入,构建富有“自主精神”的自主学习生活文化,富有“工匠精神”的就业创业文化,以及富有“家国情怀”的社会实践文化。

关键词:核心素养;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建设向度;实践路径

在党和政府前所未有的重视下,我国职业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新跨越。高职教育已经由规模扩张数量发展转入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阶段。为全面推进内涵建设,提高育人质量,塑造教育品牌,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实现以质图强,以质增效的重要抓手,纳入重要日程,并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上都取得丰富的成果。然而,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办学实践时间比较短,在过去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精力和投入集中在规模扩张和外延发展,而对文化育人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重视不够、积淀不深、投入不足、规划不系统等问题,以致文化建设的体系构建、特色凝练、育人效果受到制约。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实践。”[1] 因此,面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诉求,高职院校如何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高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此,本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背景,探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价值,以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向度和路径。

一、发展核心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概念最早由国际经合组织(OECD)提出,之后引发广泛热议。对核心素养的定义,虽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界定,但本质上殊途同归。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在特定的情境下應对复杂需要,尤其是应对知识技术快速更新和经济全球化挑战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核心素养是个体适应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素养,对个体过上有品质、有责任感的生活不可或缺,对人的全面发展发挥至关重要的基础作用。学生核心素养通过接受相应的学段的教育逐渐生成,具有可迁移性特征。根据 2016年9月13日公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研究成果,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大方面,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核心素养。[2]

学生核心素养是宏观层面教育理念的具体化和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操作指引,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的中观层面回答,为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提供具体遵循。校园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非常重要的软实力。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建设、淬炼、沉淀而形成的独特场域、价值理念和制度规范,对学生核心素养发展起着导向、规范激励作用,是培养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间接但恒久强大的力量。“文化育人的本质,就在于以人类文化的正向价值为引领,教化人走向道德、理性、真善美,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追求。”[3]  因此,发展核心素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核心素养为校园文化建设实践指引方向。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向度

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基于学生自主发展素养、职业胜任素养、社会参与素养的提升,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应遵从生本化、职业化、人文化三个向度,构建共生发展、互通互补的文化育人体系和场域,从而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生本化

自主发展素养是学生作为个体人应具有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等品格和能力。对个人而言,只有具有较好的自主发展素养,才具备生存发展(或曰较好地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可能。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素养,离不开以生为本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树立生本理念,关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终身发展,从理念到行为、从景观到制度,突出自我学习、自我管理的价值取向,建设富于探究理性、批判思维、实证思维、管理思维的文化活动场域,增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以及自我规划、自我激励、自我沟通、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激发探究和创造的热情,形成开放性思维,从而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当前一些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表层的工具性价值取向太强,深层的目的性价值取向偏弱。表现在:第一,走进唯技术技能为重的认识误区,一些师生将高职教育简单理解为就业谋生,“为了饭碗而来,奔着工作而去”。 第二,受网络文化渗透,一些山寨文化、快餐文化、市井文化充斥校园,科技文化、学术文化不浓厚。“表面上开展着多种娱乐性和应时性的形式文化,拘泥于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和场面隆重热烈,陷入了‘为了活动而活动’的误区。”[4] 这不利于促进学生批判思考、理性探究等精神品质的发展。

(二)校园文化建设的职业化

职业胜任素养是指学生作为职业人应具有的工匠精神、团队合作、技术技能应用、实践创新等品质和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知识技术更新不断加快,职业快速更迭,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从业价值取向,以及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等成为职业通用而必备的品质。高职院校面向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培养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术人才,其人才培养过程具有职业性和实践性特征,要求实现学生培养和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种零距离不仅是知识、专业技能的“零距离”,还是价值态度的“零距离”。学生唯有具备职业胜任核心素养,才能更好适应职业环境变化和职业岗位变迁。

学生职业胜任素养的培育,离不开职业文化环境的隐性作用。职业文化在培养学生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心、高超的技能、良好的个人修养等方面发挥独特功能。因此,高职院校要坚持职业化导向,开放办学,校企合作,整合资源,构建职业文化的三个时空(课堂时空、校园时空、社会时空),形成职业元素丰富、职业特色鲜明的文化场域,助力培育职业胜任力强、深受企业欢迎的人才。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化

社会参与素养是指学生作为社会人融入社会处理涉及自我和社会关系问题时应具有的核心价值观、实干担当、实践创新等品格和能力。学生社会参与素养的形成,要求校园文化具有丰富深厚的人文精神,使学生在人文实践、体验、感悟中涵养人文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情怀,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人诚信友善,善于团结协作,勇于社会实践创新。

人文是一种对人生价值意义以及人类命运的关注和思考,学者称其为“一种无我无私的态度,一种社会关怀以及对生活目的与生命意义的意识。”[5]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人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参照,通过理念、物质、制度、行为等具体途径,大力实践社会主义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伟大的斗争中形成的先进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是在当前思想多元、价值多元的网络时代背景下,大學生因涉世未深,思想观念容易受到冲击,亟需加强校园文化的人文精神建设。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实践路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诉求,高职院校应从精神、物质、制度、行为等层面,构建文化理念、载体、机制、场域,树立生本化、职业化、人文化等系列文化品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一)构建富于“自主精神”的学习生活文化

高职院校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未来”理念,营造自我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校园文化氛围。在价值理念层面,结合校情院(系)情,提炼关于自主学习、健康生活的理念,树立“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批判学习、创新学习”“时间管理、健康管理、情绪管理”等观念。在环境层面,优化设计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宣传橱窗、主体形象墙等媒介,嵌入渗透有关自主学习、健康生活的价值观念、标识观念;通过利用现代化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大力建设翻转课堂、云课堂,营造线上线下融合的深度学习环境氛围。在行为层面,要常态化、高质量开展演讲大赛、辩论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文化大餐中培养训练开放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生活教育、生态教育,举办校园感动人物评选、生涯规划大赛、“精管善理讲坛”、宿舍管理文化节、心理健康文化节等活动,强化学生乐学善学、精管善理、自主发展的思想自觉和行动。

(二)构建富于“工匠精神”的就业创业文化

在精神层面,要积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根据学校和专业特点,提炼“敬业、专注、坚守、创新”等工匠精神内涵特质;大力宣传弘扬“守纪、勤奋、竞争、合作、创新”等企业理念,使之成为学生行动指南。在环境层面,在校园内规划建设就业创业文化广场,以及职业展演、职业应聘、职业指导等功能一体化的现代化职业指导工作场所,营造职业文化情境;利用校园空间,展示企业的文化,“使学员较早地了解到企业的文化,培养学员的‘亲商’意识,而且可以让企业未来走进校园举行人才招聘时有宾至如归的感觉”[6];整合各种媒体资源,在充分利用教室、实训室、宣传画册、橱窗、标语、报纸等传统媒介的同时,精心打造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账号、APP等新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能工巧匠的奋斗精神和工匠情怀,建设“工匠情怀”场域。在制度层面上,引入借鉴企业的管理方法,如末位淘汰制和“5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管理等;建立实施大学生创业素质学分认定制,健全创业项目孵化机制,在校内校企合作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基地,实行创业项目双导师制(学校导师、企业导师),培育学生创业精神、创业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行为活动层面,广泛深入开展“职业活动周”、“科技文化节”等文化活动,让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习生活环境;开展素质拓展、团队建设、模拟招聘、“百名就业之星”展览等企业元素鲜明的文化活动;举办创业指导论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引领行动、创业项目推介交流会、创业成果展等“创”字系列文化品牌活动。

(三)构建富于“家国情怀”的社会实践文化

首先,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党建文化建设符合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需求,能更好地提振校园人文精神,引领先进文化。在价值层面,要学习、树立和弘扬党建文化中的思想组织观念、行为价值观念、标识观念。在环境层面,将党建文化融入校园环境、视觉环境设计,运用现代化的光、电、影等科技手段,打造党建文化平台,建设党群服务中心、党员工作室、党建文化墙等,进行党徽、党旗、党的重要思想和价值理念、党员先进事迹的呈现,实现党建文化的直观体现;在学生食堂、学生宿舍公共区域开辟空间,嵌入式建设“党员之家”,设置学习区、展示区、服务区等区域,营造党建文化氛围。在行为活动层面,深入开展党的纪念活动仪式、党员政治生日、党组织主题实践、党建文化节、社会公益活动等,让学生在学思践悟中提高思想境界。

其次,深化社会实践文化建设。在精神层面上,广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精神,提炼丰富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中的人文内涵,增强学生实干为民、担当奉献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物质层面,开辟合适的校园内外空间,如在广场、宿舍公共区域、合作企事业单位等,加大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平台建设力度,为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提供条件;在机制层面,实施大学生社会实践学分制,推行社会实践培养学分,规范培养载体,完善考核机制,促进学生参与素养提升。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和历史文化,在校内建设一些人文景观设施,如文化长廊、雕像、雕塑等,并深入挖掘和宣传蕴含其中的人文精神。在行为层面,通过“名人名师名匠”大讲堂、文学名著朗诵、“真人图书馆”、“阅读沙龙”、“时政论坛”等载体,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厚植家国情怀;通过组织开展社会调查、“三下乡”、公益实践等实践活动,让大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农村、街道、工厂,在体察社会问题、思考社会问题解决方案中强化社会担当精神。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2]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J].中国教育学刊,2016(10):1-3.

[3]刘襄河,孔江红.新时期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

[4] 陈秋明.文化育人的独特价值[N].光明日报,2017-01-19(14).

[5]郭为藩.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M].五南图书出版有限公司,1992:10.

[6]孙海泉,吴优芬.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企业化与人本化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36).

责任编辑  韩谦

作者:吴华长

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论文 篇2:

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然后指出要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实质,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最后提出要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展示工匠精神,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升华工匠精神。

[关键词]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 校园文化

[作者简介]黄春梅(1977- ),女,壮族,广西柳城人,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广西 南宁 530007)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脱贫攻坚耦合效应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8KY0996)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完美的职业精神,是推动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升级所不可或缺的“软件”。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隐性而持久的环境教育力量,在工匠精神培育方面具有其他教育资源、教育途径所不具有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将工匠精神培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应有之义、应尽之责。因此,积极研究工匠精神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耦合路径,对高职院校工匠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内在关联

1.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是一种具有强大感染力和推动力的隐性教育力量,能够潜移默化而深远持久地作用于学生精神气质的养成,包括学生的道德情操、理想信念、行为习性等都会受到校园文化所营造的育人环境的深刻影响。对高职学生来说,校园文化提供的是一种可知、可感的微观社会环境。身处这一环境之下,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追求等时时刻刻都在不停地接受改造,从而达到了一种从根本上影响人、塑造人的育人效果。工匠精神不单单是对技术的极致追求,更是职业精神、做事态度在各行各业的自然显现。将工匠精神渗透到校园文化培育的过程之中,实际上就是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来展示、体现、彰显工匠精神,进而升华工匠精神,从而让学生更为准确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容与实质,更好地成长为社会所需的优秀职业人才。

2.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是文化育人的本质需求。校园文化是高职院校在多年发展积淀中所形成的文化共识与价值体系,但其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在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地调整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指出,要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要掌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培育大学精神,要建设优美环境,以滋养师生心灵、涵育师生品行、以期能引领社会风尚。不难看出,运用校园文化实现“文化育人”是高职院校思政工作承载的一项重要使命。工匠精神作为党和政府最新提出的一个时代命题,受到了全社会的格外推崇。将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可以赋予校园文化更为强烈的时代色彩,引发更多学生的关注和认可,进而大大增强校园文化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更好地发挥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文化育人功能。

3.发展高职学生工匠精神是时代对人才的全新要求。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就需要培养一批既对工匠精神有深刻理解与崇高追求,又有精益求精的技艺绝活和意志品质的大国工匠。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中国制造发展提出了“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的新要求、新指示。工匠人才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某种程度上讲,工匠精神培育属于人格成长的范畴,与长时间的文化侵染是分不开的。在校园文化中渗透工匠精神,能够让学生在人格养成的过程中逐渐领悟大国工匠所应具备的人格特质和做事态度,从而更好地满足当代社会对工匠人才的需求。

二、准确把握工匠精神实质,实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

工匠精神不单单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还是匠法和匠心的集中体现。其中,匠法是决定品质和层次的“硬件”,匠心是决定做事态度的“软件”。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关键要把握工匠精神的实质,以工匠精神支撑和丰富校园文化,利用校园文化的熏陶与侵染作用,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形成崇高的精神追求、精益求精的态度和持续创新的能力,从而实现校园文化建设与工匠精神培育同步推进。

1.崇高的精神追求。工匠精神绝非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中华民族古往今来孜孜以求的一种匠人精神。工匠精神反映的是对品质、细节和卓越的追求,是一种崇高的人生信仰和职业态度。工匠精神是人的精神、修养在职业领域的集中体现,是否具备工匠精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能取得的成就。工匠精神从民族文化中孕育而出,随民族文化传承而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处处可以看到工匠精神的影子。例如,《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庄子》中的“庖丁解牛、技进乎道”,《礼记·经解》中的“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无不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今天,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内涵。由此看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培育工匠精神,首先要培养学生崇高的精神追求,因为只有具备了这种崇高的精神才有可能推动伟大的事业。

2.精益求精的态度。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弘扬工匠精神,必须重樹精益求精的职业态度,具体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真。认真就是尽最大努力把每一件事情做好,也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目标而尽可能地采取任何对目标实现有利的办法。二是专注。专注要求我们持续地聚焦于自己所做的工作,甚至数十年如一日地挥洒汗水、倾注心血。只有具备了坚韧的意志和专注的态度,才能打造出完美的产品和服务。

3.持续创新的能力。创新是这个时代的主旋律,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尽管工匠精神提倡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但坚持并不等于保守,相反,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不竭动力正源于持续创新的能力。在追求细节、精益求精的基础上,让产品更好地适应时代脉搏、满足人性需求,进而实现不断地创新和提升正是工匠精神的精髓所在。对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而言,尤其需要这种持续创新的能力,唯有这样才能缔造出更多高附加值、独特的产品,重塑中国制造的品牌形象。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品牌建设中,也应当积极营造创新氛围,培养学生持续创新的职业能力,为培养创新型工匠人才提供有力支持。

三、遵循校园文化建设规律,找准工匠精神培育的契合点和切入点

1.利用校园物质文化展示工匠精神。校园物质文化体现在学校的实体环境之中,包括学校的建筑、场所、设备等硬件设施以及地形地貌、山水植被等自然条件。结合学校建设发展规划,在硬件设施的升级与自然条件的改造中渗透和展示工匠精神,可以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例如,可以将产业元素和职业元素融入教学楼、宿舍楼等建筑物中,这样既能美化校园环境,又能让学生感受到工匠精神的浓郁氛围;可以利用校园的橱窗、灯箱、展板以及草地标语等宣传古今中外工匠大师的典型事迹,诠释工匠人才应当具备的精神品质,为学生树立榜样、指引方向;可以在校园中建造专门的工匠主题雕塑园,重点展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工匠雕像,并附上详细的工匠人物介绍,让工匠精神不知不觉间在学生的内心生根发芽。

2.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校园制度文化主要体现在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制定与执行中,此外,学校的一些历史传统、仪式等也在一定程度上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对维系教学秩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看作一种内化的校园制度文化。利用校园制度文化体现工匠精神,关键是要把握校园制度文化的生成环节,要求学校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必须牢记自身培养人、塑造人的历史使命,将工匠精神作为对当代职业人的一种必然要求,并与学校的激励制度以及学生的专業背景相挂钩,从而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满足学生对工匠精神培育的个性化需求。首先,学校应从顶层设计入手,构建一套有利于工匠精神培育的宏观制度框架,如学校的工学结合制度、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教育教学制度、后勤管理制度中都可以融入工匠精神,然后再进一步研究工匠精神培育的微观落实办法。其次,不同高职院校的专业背景各不相同,在人才培养中对产业需求的定位也必然存在偏差,这就要求学校深入开展工匠精神的研究探讨活动,邀请行业内专家、工匠大师来研究和确定高职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重点和要点,并通过学校的各项制度体现出来。

3.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校园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也是校园文化育人的最终落脚点。利用校园行为文化彰显工匠精神,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渗透规矩意识,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工匠精神培育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抓起,持之以恒地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让学生长时间地接受规矩的约束。倘若一个学生平时上课经常迟到早退,作业不能按时上交,则必定会养成慵懒的习惯,即便今后顺利进入工作岗位,也难以历练成优秀的工匠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小微入手,规范学生的举止行为,让学生严格按照既定要求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向现代企业取经,引进先进的“7S”管理理念,并灵活地融入学校管理工作中。同时,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工匠大师来学校现身说法,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心路历程,与学生进行近距离的沟通交流,引导学生养成认真规矩的做事态度、树立严于律己的职业意识,这样在今后的工作中就会自然而然地向着大国工匠这一方向迈进。二是注重以身示范,严格教风学风。教师的思想行为对学生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高职院校应当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管理,利用教师一丝不苟的敬业态度、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来实际诠释工匠精神,进而达到引导和感染学生的目的。三是强化实践感悟。高职院校要加强与优秀企业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观、接触企业生产研发的各个环节,身临其境地观察与体验企业的制度与文化,了解行业专业标准,感受企业精于细节、严谨专注的做事氛围。

4.利用校园精神文化升华工匠精神。高校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和阵地,通过各种方式培育和增强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素养是当代教育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校园精神的熏陶。利用校园精神升华工匠精神,能够使受教育者兼具崇高的道德水平与精神境界,而大国工匠精神正是这种健全人格在职业岗位上的体现。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受教育者能够自觉地以成为大国工匠为人生目标,不断增强自身追求人生、追求事业的精神力量。

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理想教育。职业信念是工匠精神的高级表现,坚定的职业信念是成长为大国工匠的必备素质。在学生入学之初,学校就应着手组织各种形式的职业理想教育活动,大力宣传古往今来的大国工匠事迹,将“劳动光荣、技艺宝贵、创造伟大”的职业意识根植于学生脑海之中,为学生树立长远的职业理想做好铺垫。与此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为学生介绍未来几年的大学生涯中即将学习的专业内容,客观剖析专业的发展前景,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美好憧憬。

其次,高职院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怀”。工匠之所以能够坚定、乐观、精益求精,除了因为自身具备过硬的技术外,还因为拥有一颗热爱事业的心。当前,有很多学生对自己的所学与专业非常迷茫,这与校园精神、工匠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因此,高职院校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和热爱,培养学生的专业认知、专业情感与职业情怀,让工匠精神有生长的土壤。

最后,高职院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职业心理疏导,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学生初入企业,会面临工作压力的陡然增加,再加上企业相对严苛的管理制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心理自我调适能力失效,否定自己的职业价值。对此,学校一方面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心理疏导,通过开设“职场心理学”等相关课程,提前对学生进行各种职业文化、行为文化的熏陶和讲解,帮助学生顺利跨过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门槛。另一方面,要为学生灌输当代中国制造所大力提倡的质量文化、责任文化,将合作意识、服务意识、奉献意识的种子播进学生心中,引导学生树立对个人、对企业、对社会、对国家的强烈责任感,为今后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大国工匠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石。

[参考文献]

[1]王靖高,金璐.关于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16(36).

[2]朱凤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制造业工匠精神培育的思考[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7(1).

[3]胡彩霞,檀祝平.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育的“四大要义”[J].职教论坛,2017(31).

[4]郝琦,房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

[5]杨蕾.传统文化精神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J].高教探索,2016(S1).

作者:黄春梅

校园文化建设探析论文 篇3:

“以传统文化”为导向的校园文化建设探析

摘 要:近年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逐步走进校园文化建设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学校及其校长的青睐。本文以“五山小学”为例,具体分析传统文化如何与校园文化建设、课程建设、德育建设相融合。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课程;德育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已上升到“文化强国”的战略高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进校园,已经成为国内教育界的共识。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传统文化进校园”;在2017年1月,国家以中央文件的形式发布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高度明确了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担当。校园文化存在的终极目标就在于“促进‘校园人’的发展”。在当今的教育背景之下,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校园文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校园文化的建设直接影响一个学校的发展,影响整个学校组织中所有人的发展。所以校园文化如何和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问题。

五山小學在2001年率先引进国学教育,在当时国学教育因被认为是“复古教育”“封建文化”而引起学生、家长及社会的广泛争议。但当时的徐凤英校长顶住压力率先开展国学教育,如今五山小学的国学教育已经进行了十几年,国学教育成为其办学特色,并取得了很多突出的成果,成为省级特色文化示范学校。下面笔者将一一探析,五山小学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以及五山小学是如何进行传统文化与课程建设、德育建设相融合的?

一、 “海乃百川,仁智兼修”的办学理念

五山小学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确立了“海乃百川,仁智兼修”的办学理念。“仁智”来源于孔子的“智者乐水,仁者乐山”“仁”指关爱他人,完善自己。“智”指博雅灵慧,实践创新。仁智统一是孔子的成人之道。构建了学校仁智文化理念系统,使之成为引领全校师生成长的基础。五山小学提出了“海乃百川,仁智兼修”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建设仁智文化,带领师生全面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培养“尚善、儒雅、灵慧”的仁智少年为目标。五山小学希望在“仁智文化”的引领下,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创建国学气息浓郁的书香校园,用传统文化的美德来涵养全体师生,用传统文化的智慧来滋润师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学校的文化建设提供助力。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立根树魂,也是仁智文化最终的价值追求。

二、 立足学生素养,构建课程体系

(一) 开发“浸习式”国学课程

“浸习式”国学课程理念,来源于涂又光先生的“泡菜理论”。这个理论主要是强调个体被环境慢慢地影响。五山小学从2001年开始国学经典的诵读活动,每天要求全校学生诵读10分钟,到2003年正式实施国学课程,学生除了每天10分钟诵读之外,还有每周一节40分钟的常规国学课程,到2015年形成少儿国学教育课程体系,并多渠道多途径相结合。编写特色教材《少儿国学读本》,这是全国首套成体系的少儿国学读物。教材规定了一到六年级的诵读的内容:诗词100首(并按主题分类“爱国、友谊、修身、勤勉”等11个主题)名人名言120句(分“爱国、好学、诚信、自强”等10个主题)古文38篇(分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不同年级以内容难易划分)在长时间的浸染下学生的文化素养明显提高。例如:五山小学三年级学生“奚望”在作业里写道“好一座学堂,书声朗朗,读国学经典;千百名学子,风度翩翩,做少年君子”。

(二) 开发武术课程

武术也被称作“国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又一个缩影。为了传承好国术,学校特意从武当山上请来两名从小就上山学艺的年轻武术教练,教授武术基本功、套路技巧、学生武术操。积极开发武术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此外,还对学生进行武术基本礼仪教育,让学生树立“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理念。开展武德教育,主要通过讲述武术名人故事,学习我们先辈刻苦训练、精忠报国的精神,并在日常的武术训练中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优良品质。

(三) 开发社团课程

五山小学把国学教育融入各个学科,各个社团。例如,在美术社团课程中开展十字绣、书法、轻粘土手工,学习国画并把国学中的故事融入各类作品中。在音乐课程中,通过合唱、舞蹈来融合传统文化。还相继开发了围棋、象棋、剪纸等课程,引导学生学习并继承传统文化技艺,在学习和传承的过程中,修身养性,培养技能,提高审美水平。

三、 国学育德、仁智统一

五山小学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载体。通过开展诵读—感悟—明理—内化来进行道德教育。

(一) 诵读国学经典,感悟传统美德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的传统美德几千年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思想观念与行为方式。我们要挖掘这些教育资源。例如,五山小学编写校本教材《少儿国学读本》对学生进行“家国情怀、社会关爱、人格修养”等教育。让学生通过诵读经典,潜移默化地接受熏陶,将经典中的传统美德、人文精神等逐渐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标准,用以指导自己的思想行为,积极争做品格高尚的仁智少年。

(二) 内化良好习惯,践行国学经典

学校在“榜样三级跳”活动中,学生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找出自己心中的榜样人物,并学习榜样身上的美德,最终规范自己的行为争当榜样。在活动中选取的仁智少年要符合“孝、礼、忠、信、畏、俭、勤、问、律”这些标准。五山小学的经典案例:“芒果树下的天籁”由于五山小学校园内种植了很多芒果,以前学校学生总是在芒果没有成熟时进行采摘,并且吃完芒果随意丢弃,导致校园到处都是垃圾,同时也带来安全隐患。在学生学习了一段时间的国学经典之后,学生在芒果树下出现的不再是乱摘芒果的景象,而是学生们朗朗的读书声,他们互相背诵国学经典,相互谈着未来的理想。再也没有出现随意采摘和乱丢果皮的现象了。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一座巨大的宝藏,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我们必须不断探索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教育新路,为我们孩子的成长打上中国人的底色。

作者简介:谷彩红,广东省广州市,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谷彩红

上一篇:数控机床维护分析论文下一篇:外国次贷危机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