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女形象古代文学论文

2022-04-19

《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其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这使得诗歌蕴藉生动,诗人形象高洁坚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其一,象征的丰富性。纵观《离骚》,诗篇大量运用了象征艺术。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仙女形象古代文学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仙女形象古代文学论文 篇1: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

摘 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是我国宝贵的精神文化结晶,它不仅诠释了我国古代各个时期的社会风俗及习惯,还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文章主要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古代文化价值以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三个部分进行探讨。

关键词:古代文学作品;艺术特征;文化价值

提到艺术,通常会让人有一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其实艺术来源于生活,它是生活另一面的表现。中国古代所遗留下来的生活器物或者服饰,都带有属于不同时代的艺术气息。与物质一起遗留下来的,还有古代的文学作品,它集聚了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的智慧,所以,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对我国文学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同样,对于想要研究中国历史的专家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也是打开历史的一扇窗户,其历史价值不容小觑。因此,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进行深入的探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一个拥有众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的文化有着各自的文化特征并共同组成了我国古代文学特征。艺术源自生活,当无法从现实生活中接触到艺术时,是无法还原文学作品的艺术思路的。所以,在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可以发现,其反映了相应时代的生活特征,以农耕时代的小农思想为例,其正是农耕时代社会思想的汇总。在这个时代,由于没有高科技的农业生产工具,人们对于生活的追求更多的是解决温饱问题,所以《史记》中对于这个时代的描写是“遂好耕农,相地之宜”,就是表达了这个时代生活的重要来源。另外,农耕时代劳动力也是非常重要的社会元素,为了争取土地和劳动力而发生的战争等都以文学作品的形式被记录下来,战争所带来的各个民族之间的融合及分裂又使各种文化之间碰撞出新的火花。不管战争最终是合并还是分裂局面,都带来了新的文化适应期,最终都会以各种形式被写进文学作品中,不管是歌颂赞扬还是批评唾弃都记载在史册中,并为后人所了解,几千年的文化历史直接奠定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民族性特征。

(二)拥有丰富的人文艺术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将“人”放在比较特殊的地位。在远古时期,人们把自己拥有的生活归功于天上的“神”,这时的神更多是一种奇形怪状的生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眼里的神也渐渐地“人化”,神渐渐成了人的化身,也开始出现具有喜怒情绪的神,而不再是只有无所不能高高在上的神。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玉皇大帝、七仙女等,他们的形象和故事都是由人幻化而成的,而且能够成为神仙也是由于自身的努力修炼,这些其实就是人们更加相信自己力量的表现。古人在时代的发展中经过历史文化认知的积累,越来越相信通过个人的努力可以得到更好的生活,这些以文学作品形式流传下来的故事都带有鲜明的善恶意识,也宣扬了弃恶扬善的道德标准。从现有的各种文学作品來看,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自始至终都是以人为中心,作品的内容也都是表达人的所思所想所为。《尚书》中提到“惟人乃万物之灵”,这也正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文艺术精神的体现。

(三)社会教化与个人情感的对撞艺术

中国古代人们对于伦理纲常异常重视,特别是在封建社会时期,在君主专制制度的管理模式下,人们必须分三六九等,以突出君王的尊贵,这些教条式的管理涉及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吃、穿、住、行都有各个等级的标准和要求。以古人婚嫁为例,古代男子可以三妻四妾,而女子却没有选择婚姻的权利,只能是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当然这些教化制度之所以得以盛行是因为得到了很大一部分人的拥护,甚至有的人会把遵守教条作为自己人生的唯一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部作品是大部分人都熟悉的文学作品,而在当时,这部作品正是抨击社会教化的一部代表作,人们开始对教化制度产生动摇,开始尝试追求自己所喜欢的生活,这种在大潮流中所撞击出来的逆流文学作品,一下子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这种通过生活所产生出来的对撞艺术正是我国古代文学作品的重要特征之一。

(四)拥有底蕴深厚的变革艺术

中国拥有几千年的历史,不管在哪个时代,和谐发展的主题都在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我国民族的多样性并不利于和谐发展,各个民族之间对于文化的认可难以一致,这时如果一成不变地进行管理,社会无法正常运行。所以在时代的发展中,管理者们一直在根据时代的发展情况对社会治理采取变革措施,在措施的实施过程中,文学是重要的交流桥梁和载体,找到一个适合当时时代发展又被大众所认可的文学形式可以极好地促进各民族之间的融合。例如,在宋代时期,文学作品由大众所传颂的诗歌逐渐演变成了宋词,这种在文学作品形式中所产生的潮流式变革艺术,既是宋代文学创新的表现形式,也是那个时代人们对于新事物新思想追求的体现。

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古代文化价值

(一)综合时代文化特征

艺术源自生活,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同样取材于各个时代的社会生活,作者通过对于社会活动的观察得到创作灵感,更有作者把自身的经历作为创作的灵感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例如,曹雪芹先生的作品《红楼梦》,正是基于自身的一些经历所创作出来的巨作,这部文学作品中所提及的人、事、物对于历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的价值,作品中所涉及的方方面面使得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人们的生活状态。纵观整个文学史,基本上每一个朝代都有能够反映时代特征的文学作品,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体现。

(二)丰富历史文化色彩

在中国古代,每个朝代都有设置史官的职位,用以撰写一些与当时时代相关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得以传颂的优秀文学作品,他们通过文学作品传递文化思想的同时为后人记录本朝的历史,以供查阅。中国历朝历代不断变迁,为中国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打下了基础,中国古代官员中也有很多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人,他们的文学作品因为其特殊的官职具有独特性,由此可知,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对于丰富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现代文化价值

(一)融合古代文化是当代国家建设的必然追求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现在正是我国建立文化自信,把中国文化推广至世界的重要阶段。为什么这个阶段被称之为重要阶段,是因为在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外来文化对于青年人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影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此情况下,文化自信的建立在国家发展过程中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一点在近年来的传统节日方面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过去大部分人都更重视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而随着国家对于传统节日的推广,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七夕节开始越来越被年轻人所接受。因此,在我们的教材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不但可以给学生普及传统文化,还可以减少外来文化对于中国青少年的思想冲击,减少外来文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

(二)文化艺术是构建当代和谐社会的首选素材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虽然国家开始重视传统文化和礼仪,但是对于封建社会的不合理礼仪也需要积极地摒弃,可是很多人对于这些行为的理解不够全面,他们觉得这是向西方学习生活方式的标志,便更加崇拜西方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状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這种状态代表着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这种状态会弱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中国年轻一代的影响。中国人应该意识到,我们所摒弃的是不合理的落后礼仪,但是保留下来的精华则需要更多人去发扬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在其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例如《论语》等文学作品,便是传播中国传统礼仪,促使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品。

综上所述,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当下,中国虽然已经步入了国际化的轨道,但是优秀传统文化同样应该被重视,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所具有的艺术特征和文化价值更需要被国人认同和传承。

参考文献:

[1]王纱纱.本科高校古代文学大德育实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基于泰山学院的调查[J].教育教学论坛,2020(36):126-128.

[2]李薇.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0(35):145-146.

[3]吴海中.探究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茶文化[J].福建茶叶,2020(7):351-352.

[4]李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特征及文化价值[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1):30-33.

作者单位:

大同煤炭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左硕丰

仙女形象古代文学论文 篇2:

浅谈《离骚》的象征艺术

《离骚》是屈原倾注整个生命写作而成的伟大政治抒情诗篇,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自叙性浪漫主义诗歌珍品。其浪漫主义艺术的特点之一是象征手法的大量运用,这使得诗歌蕴藉生动,诗人形象高洁坚贞,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有重大影响。

其一,象征的丰富性。纵观《离骚》,诗篇大量运用了象征艺术。凡自然界的日月星辰、风云雷电,神话传说中的虬龙凤凰、王母仙女,古代的先王圣哲、昏君佞臣,楚地的香草异卉、恶草臭木,无一不根据诗篇政治性表达以及浩荡激情倾泻的需要,被驱遣于笔端,构成一条五光十色、异彩纷呈的象征画廊。

诗歌以“美人”象征君王,以“香草”象征贤人,同时与“香草”象征的美好事物对比,以恶禽、臭物(如鸩、鸠)象征奸佞,表现出诗人在逆境中敢于坚持真理,敢于反抗黑暗势力的不屈精神……在作品中,诗人既将象征艺术运用于对现实世界的描摹,又将象征艺术运用于对未来道路的探索;既以之写自然,又以之写社会;既以之写天地,又以之写鬼神;既以之写物,又以之寫人;既以之写实,又以之写虚。诗人以一系列彼此衔接的象征艺术表现了作品的广阔内容,从而使全诗熠熠生辉,令人目不暇接,百读不倦!

其二,象征的深刻性。象征具有超越形象自身的寓意性,它的定义可以粗略地说成是某种东西的含义大于其本身。象征意味着既是它所说的,同时也是超过它所说的。《离骚》的象征艺术最宝贵之处还在它寓意的深刻性。

就表现内容来说,对君王的怀念和怨怼,对先贤的崇敬和钦佩,对社会黑暗的揭露和鞭挞,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和追求,以及激昂沉郁痛恨怜悯等情感,诗人都能得心应手地通过象征手法将之抒发得淋漓尽致。如“既替余以蕙 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充分体现了一个刚直不阿忠心耿耿的贤臣形象;再如“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传递出诗人超然物外的胸襟和理想,在浊世之中犹如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般独自开放。诗人娴熟地运用象征艺术,对战国后期楚国统治者的昏庸、政治的黑暗和人才的变质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对楚国的反动势力进行了无情的抨击,而对以自己为主导的楚国进步革新势力进行了热烈讴歌,诗篇是楚国社会生活的缩影,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宏伟的政治抒情史诗。

象征艺术作为屈原积极浪漫主义创作原则的主要表现手段,它像一泓清润的山泉,滋润着我国古代文学与现代诗歌的沃土,在我国源远流长的诗歌领域开辟了一片风光明丽的天地,使我国丰饶的诗歌沃土色香四溢,开放出了无数迷人眼目的奇花异卉!

仙女形象古代文学论文 篇3:

《聊斋志异》“小人”故事的母题价值

摘 要:《聊斋志异》中有十余篇小说写到了“小人”故事。这些身形极小、活动复杂的“小人”来历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不同,构成了极其丰富的“小人国”的世界,属于母题研究范畴中的“小人国”母题,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聊斋志异》 “小人” “小人国” 母题

蒲松龄《聊斋志异》中有数十篇直接或间接描写“小人”形象的作品。此处“小人”并非道德意义上的“小人”,而是指形体极小的人,近乎童话故事中的“小矮人”“小精灵”,不能以生理意义上的侏儒代指,而且多数带有浓重的灵异色彩或者拥有神奇的能力。此类“小人”故事早在中国文学的源头——远古神话、仙话——即初现端倪,并一直活跃在文人笔记、历史典籍中,各个时期的小说也都有描摹。“小人”形象的出现具有连贯性,每个时期“小人”故事的记载实际上反映的是人对本时期大自然和社会的认知水平。

一、《聊斋志异》“小人”故事的类型划分

《聊斋志异》中的“小人”故事数量不少,有单独出现的“小人”,也有群体出现的“小人”。这类故事可粗略分为两类:第一类的“小人”是生命体,第二类的“小人”是非生命体。

第一类:生命体。具有生命力的“小人”又可以根据其产生缘由、活动情况细分为如下四种。{1}第一种:除形体极小外,其他与正常人无异。群体生活,反映出一定的社会化程度。所涉篇目:《宅妖》《小官人》《小猎犬》《小棺》等。第二种:寄生“小人”。所涉篇目:《耳中人》《瞳人语》《八大王》《张贡士》等。第三种:狐变“小人”。所涉篇目:《小髻》《捉鬼射狐》《杨疤眼》等。第四种:骗术。所涉篇目:《小人》。

第二类:非生命体。第一种:幻生“小人”。所涉篇目:《妖术》《书痴》《香玉》《素秋》《劳山道士》等。第二种:手工艺人制作的人偶。所涉篇目:《木雕美人》等。

二、《聊斋志异》中“小人”故事的母题价值

母题指的是一个主题、人物、故事情节或字句样式其一出现于某文学作品里,成为利于统一整个作品的有意义线索。

“小人”故事在中国历史、文学中大量、不间断地出现,体现了鲜明的母题特征,以王立教授的《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小人国母题——兼谈博物视野中的文化偏见和优越感》论述最为详尽,观点最为中肯。

“小人”故事在《聊斋志异》中占据了数十篇的分量,叙事角度不同、人物性格有异,然其体现了“母题必以类型化的结构或程式化的言说形态,反复出现于不同的文本之中;具有某种不变的可以被人识别的结构形式或语言形式,是母题的重要特征”{2}。这正是《聊斋志异》“小人”系列小说的母题价值所在。

第一,小人国母题。

此类小说中“小人”聚族而居,有完整的社会功能,内部等级分明。“小人”的社会活动、情感表达和普通人类的社会几无二致。作者笔下寥寥数语,然而妍媸毕现。如:《宅妖》(卷一)中“小人”的“哭丧”栩栩如生:“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厮婢数人来,率细小如前状。女子衰衣,麻练束腰际,布裹首。以袖掩口,嘤嘤而哭,声类巨蝇。”由一个“小人”,到两个“小人”,再到一群尊卑有别的“小人”,非常具有生活气息,极其细腻。《小官人》(卷一)中“小人”的说话办事应对自如:“顿见一小人返入舍,携一毡包大如拳,竟造床下。白言:‘家主人有不腆之仪,敬献太史。’言已,对立,即又不陈其物。少间又自笑曰:‘戋戋微物,想太史亦无所用,不如即赐小人。’太史颔之。欣然携之而去。”这个“小人”性格生动,聪明伶俐,还有一种可爱的狡猾气息,极富市井味道。另有几篇狐精幻化的“小人”,描写生动,也非常有趣。

辜美高先生指出:“《聊斋》的小人世界构成了中国神话世界的重要部分。这些小精灵,能幻化为人。幻化为人是它们阶段性的目标,因为人为万物之灵,第一阶段是祈求与人类平起平坐,然后才进一步企求永生,羽化登仙。”{3}

第二,“小人国”母题与寄生母题、狐精母题、得宝母题彼此混合、交融。

1.寄生母题。《耳中人》(卷一),这篇小说中的“小人”寄生于耳,是人类直接看到了“小人”的形貌:“俄觉耳中习习然似有物出。微睨之,小人长三寸许,貌狞恶,如夜叉状,旋转地上。”然而“小人”形貌“狞恶”,令人生畏。这是对“小人”的认识还带有上古神话、仙话视“小人”为妖异的观念残留。

《瞳人语》(卷一),这篇小说中的“小人”寄生于目,是人类听到而不是直接看到的:“忽闻左目中小语如蝇,曰:‘黑漆似,叵耐杀人!’右目中应曰:‘可同小遨游,出此闷气。’渐觉两鼻中蠕蠕作痒,似有物出,离孔而去。”且作者在述异的同时还实施教化,是对轻浮无德子弟的劝诫:“异史氏曰:‘……轻薄者往往自侮,良可笑也。’”

《八大王》(卷六),这篇小说中的“小人”寄生于臂:“口中吐一小人,仅寸许,因以爪掐生臂,痛若肤裂;急以小人按捺其上,释手已入革里,甲痕尚在,而漫漫坟起,类痰核状。”这篇小说具有与得宝母题、报恩母题等互相融合的特点。

2.狐精母题。《小髻》(卷三)描写狐精变的“小人”聚族而居,仿佛人群:“一更向尽,闻穴中戢戢然,似数十百人作耳语。众寂不动。俄而尺许小人连而出,至不可数。”

《捉鬼射狐》(卷四)中的“小人”和《小髻》中的“小人”都被识破是狐精变化,惹人厌憎:“忽有一小人面北而坐,身不满三尺,绿袍白袜。”这个善于捉弄、挑衅人类的“小人”最终被人类斥骂赶了出去。

《杨疤眼》(卷七)中的“小人”具有察言观色、预知祸福的本领,仿佛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前者曰:‘我将往望杨疤眼。前见其气色晦黯,多罹不吉。’后人曰:‘我亦为此,汝言不谬。’”狐精被猎人识破,也被“厉声大叱”。

从上述几篇小说中可以了解到,对于狐变“小人”的出现,人类并不是完全欢喜、痛快接受的。由于狐和狐精本身的附加意义,对于这一类作品中的“小人”,《聊斋志异》的态度是视其为破坏人类生活、制造麻烦的存在,所以结果都是被驱赶或者被扑杀。

3.得宝母题。《八大王》(卷六)是最具代表性的篇目。如描写冯生得宝后:“回顾村舍全渺,惟一巨鳖,蠢蠢入水而没。错愕久之,自念所获,必鳖宝也。由此目最明,凡有珠宝之处,黄泉下皆可见,即素所不知之物,亦随口而知其名。”据王立先生《〈聊斋志异·八大王〉的西域传说源流及文化意义》考证和分析,《八大王》题材源于宝物出自异域的认知,这种题材的认知和延续“离不开佛教故事及西域习俗的异质文化和神秘崇拜的触发”{4}。

三、《聊斋志异》系列“小人”故事的思想内涵

第一,满足猎奇心理。

王立先生在《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小人国母题——兼谈博物视野中的文化偏见和优越感》中指出“中国古人有关‘小人’(不是道德意义上的)的谈论,也基本上都是从一种审视‘他者’的角度出发的”{5}。而这种“审视”他者的眼光大部分时候是带着“猎奇”色彩的。

“小人”的形体特征过于鲜明,虽然小得令人怀疑其真实性,但又常常具备了智慧和社会活动能力,所以人们对于这种生灵具有强烈的探秘心理。远古神话、仙话中的“小人”具有谶异色彩,后来逐渐演变为对遥远海外世界的幻想;发展到清代,以上心理均未减弱,并且增加了以“小人”而教化的功能:如《瞳人语》中对方栋的惩戒与其后来的反省、《书痴》中对死读书行为的批判等。此外,如《香玉》中坐在花蕊中的小美人、《劳山道士》中踏月而来的小仙女等,无不具有令人怜爱、追慕的特点。

第二,暴露社会问题,批判恶势力。

《小人》写的是正常的儿童被药物所控制,身体不能正常发育,畸形地变小,被恶人挟持卖艺。这个“小人”的出现表面也具备了满足人们猎奇心理的特征,但究其实质,本文是在批判人贩子和骗子的恶行。

小说中“小人”自述来历:“盖读书童子,自塾中归,为术人所迷,复投以药,四体暴缩,彼遂携之,以为戏具。”根据小说描写可知,此处“小人”实质是人为制作的侏儒。不同于本文论述的其他“小人”基本都具有令人好奇或令人追慕的特征,这篇小说中“小人”的出现令人同情和愤怒。小说结尾是“宰怒,杖杀术人”。可以推测:即使被解救出来,被恶人损害的儿童已不能恢复健康。其被诱拐、控制人身自由以及毁坏身体的行径令人发指!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批判当时社会上掳掠人口、摧残人口的野蛮状况,丝毫没有其他“小人”故事可能带给读者的愉悦体验。

《小棺》写到有人截获“小棺数万余,每具仅长指许,各贮滴血而已”,所要引出的是吴三桂反清事败、血流成河的惨痛历史。王侯将相争权夺利、成王败寇,付出代价的却是难以计数的百姓的性命,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些小棺材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和批判精神。

《公孙夏》借“小人”嘲讽买官的人大摆排场,结果见了关帝吓得“人小径尺,马大如狸”。现实中卖官鬻爵的行为在这里得到了辛辣的讽刺。

第三,赞美手工艺人的技巧。

《木雕美人》中“高尺余”的小人应当是手工艺人制作的木偶人,通过操作木偶人的技艺,使“美人”完成“跪拜起立”等动作,所以这篇小说实际写的是手工艺人的心灵手巧。手工制作的木偶人有漂亮的脸蛋、精致的衣物饰品,扮演昭君出塞时,木偶人甚至可以“跨坐犬身,仿佛坐骑”,令观者不由感慨:“真如生者。”这位“美人”的灵活多变全赖手工艺人的灵巧操作,木偶“小人”本身是不能独立活动的。和其他小说中的纸剪——或帛剪(如《素秋》)、纱剪(如《书痴》)——小人比较来看,木偶“小人”除了不具备生命特征外,也不同于上述幻术中千变万化的“小人”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属于单纯对市井风情、社会生活的反映。

“小人国”母题在中国有着悠久漫长的传播,寄托着古人从畏惧妖异到幻想海外的心理变化。《聊斋志异》创作于清代,其时社会生产能力和科学水平已有很大进步,蒲松龄所描写的“小人”骗局正反映了此时人的认知能力的提高。可见,作为母题的“小人”故事在《聊斋志异》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是一部非常全面、有趣并且深刻的“小人”画卷,在母题研究领域有重要的认知价值。

{1} 其中需要甄别和说明的是第四种“小人”。详见本文第三部分之“第二,暴露社会问题,批判恶势力。”参见王立:《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八章: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小人国母题——兼谈博物视野中的文化偏见和优越感。

{2} 孙文宪:《作为结构形式的母题分析——语言批评方法论之二》,《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40卷第6期。

{3} 辜美高:《〈聊斋志异〉中的“小人世界”》,《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4} 王立:《〈聊斋志异·八大王〉的西域传说源流及文化意义》,《中南民族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

{5}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版,第八章:中国古代文献中的小人国母题——兼谈博物视野中的文化偏见和优越感。

参考文献:

[1] 蒲松龄.聊斋志异(第1版)[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 王立.中国古代文学主题学思想研究(第1版)[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8.

[3] 王立.近半世纪《聊斋志异》的渊源研究及其意义[J].东南学术,2007(5).

[4] 李学良.《聊斋志异》中《耳中人》篇的本事考证[J].十堰技术学院学报,2011(1).

[5] 白尕藏.《聊斋志异》中的“小人”形象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 刘子凝.从《聊斋志异》的“小人”形象看蒲松龄的社会批判[J].聊斋志异研究,2015(4).

作者:杨立琼

上一篇:股市文化理论分析论文下一篇:法律规制探讨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