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诊断行政处罚论文

2022-07-03

2009年5月22日,卫生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发出《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8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卫办监督发[2009]86号),(简称《通报》),主要内容如下。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职业病诊断行政处罚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职业病诊断行政处罚论文 篇1:

职业病维权困境及维权体系的完善

【摘要】职业病是工伤的一种法定情形,但是其处理程序却较普通工伤的程序繁琐数倍,从而导致职业病维权陷入了无比艰难的处境。职业病维权困境的产生源于职业病处理机制在设立之初有许多不甚全面的规定,只有修改职业病处理机制中备受人们诟病的环节,才能使职业病维权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作用。

【关键词】职业病 处理机制 困境 建议

中国职业病制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进一步维护深受职业病危害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职业病是工伤的一种法定情形,但是,职业病的处理程序却比普通工伤的程序繁琐数倍,从而导致职业病维权陷入了艰难的处境。近年来,一系列“职业病维权事件”暴露出职业病制度设置本身的一些缺陷,其中“河南张海超开胸验肺”、“湖南百名尘肺农民工赴深圳维权”以及“数年维权未果而死于尘肺的贵州矿工李延贵”等案例更是促使我们对职业病维权体系进行深刻反思。笔者拟从目前职业病制度下的维权途径入手,发掘职业病维权困境存在的原因,并给出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维权体系的建议。

中国的职业病现状及职业病维权体系

职业病是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罹患的由于职业因素而导致的疾病,主要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或者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所引发的疾病。职业病的特点是牵扯面广、涉及人多。中国职业病防治形势严峻,大约83%的中小企业中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职业危害,90%以上的中小企业不重视职业病的防治。根据卫生部公布的《2009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情况》(以下简称《报告》)中的数据表明,仅2009年,各类职业病病例总计18128例。位列职业病病例数前三名的行业依次是煤炭、有色金属以及冶金行业,分别占总病例的比列为41.38%、9.33%和6.99%。中国职业病的现状是“三个转移”,分别指“由城市工业区向农村转移”,“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转移”以及“由大中型企业向中小型企业转移”,职业病危害的分布范围越来越广。其中有近八成职业病是尘肺病,《报告》中统计尘肺病新病例为14495例,死亡病例为748例。在尘肺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所占比例为91.89%。尘肺病一直是中国最严重的职业病,占各类职业病的80%左右。

目前,中国职业病处理机制主要包括四个程序,即劳动关系确认、职业病诊断、工伤认定以及劳动能力鉴定。首先,在劳动关系确认程序中,由于职业病是以劳动关系的存在为前提,因此在未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未参加社会保险的情况下,劳动者如果需要进行职业病鉴定的,必须首先确认与用人单位之间存在着事实劳动关系。其次,在职业病诊断程序中,劳动者若欲获得职业病工伤待遇,必须能够证明是由于工作原因而导致患有职业病。因此,劳动者必须首先到国家指定的职业病诊断机构接受诊断,由专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通过医学诊断给出认定结论。需要注意的是,普通的职业病医学检查结果,并不具有确诊职业病的法律效力。再次,在工伤认定程序中,由于职业病是工伤的一种,因此劳动者在经专门的职业病诊断机构确诊为职业病后,应当持职业病诊断证明书等材料,到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正式申请工伤认定,然后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进行工伤认定。最后,在经过上述程序后,最终到达确定赔偿金额的步骤,而赔偿金额的确定则取决于对劳动者劳动能力的鉴定结果。在劳动能力鉴定程序中,职业病的工伤待遇,取决于伤残等级的确定。伤残等级越高,所得到的赔偿也越多。即在经过上述四个环环相扣的步骤后,劳动者方可向用人单位主张赔偿。

中国职业病维权困境产生的原因

通过对上述职业病维权程序的分析,不难看出法律对于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最终能否取得赔偿所持的态度是极端审慎的。由于职业病的诊治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而且一旦被认定为职业病,用人单位又将承担较重的责任,因此,法律出于对劳动者权利维护及保障对用人单位的公平的双重考虑,对职业病的维权设定了较为严格的步骤。而恰恰是这些步骤,反而给职业病的认定增加了无形的困难,以下列举的就是几种典型的职业病维权情形。

第一,用人单位常常对每个程序提出异议,人为地延长劳动者获得赔偿的时间。由于用人单位可以对每个环节均提起异议,即使经过了职业病诊断,得到了职业病鉴定结论,但接下来还有可能导致劳动能力的再次鉴定,增加一次劳动仲裁的可能。而由于劳动者本身罹患职业病,尽管严重程度可能会不同,但是对于罹患程度较重的劳动者而言,用人单位的恶意拖延,很显然容易导致在寻求赔偿的过程中,劳动者本人已经坚持不下去的情况。

第二,在职业病案件处理中,职业病的诊断这一环节问题颇多。《职业病防治法》要求用人单位在工作环境涉及职业危害因素时,应当建立健全职业病防治制度,并做到定期对劳动者进行健康检查。该义务如果没有得到妥善履行,在职业病诊断环节,根据《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管理办法》的规定,“劳动者不能提供职业病危害接触史等材料的,职业病诊断机构可以不受理职业病诊断申请。”由于用人单位先前没有给劳动者做体检,因此劳动者就不可能提供由用人单位出具的有关其职业史、既往史、职业健康监护档案、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工作场所历年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等资料,这就导致职业病诊断无法进行。

第三,用人单位与社保机构的赔偿责任区间的划分也有不甚合理的成分。《工伤保险条例》明文规定,只有参保的职工,才由社保机构赔付,否则将由用人单位赔付。由于职业病具有较长的潜伏性,不少职业病在查出时,已经是在职工离职以后。而社保机构以参保的时间来严格限制赔偿范围,如果是从未参加保险的人员,或者参加后因为离职等原因而停保的人员,一律不予赔偿。对于离职后查出罹患职业病应当由社保机构承担赔偿责任的前提是没有停保,如果停保,那么不可能由社保机构承担,离职后的赔偿责任一律由用人单位承担,而且由“最后的用人单位”承担。但是现实情形中,有的地区专门出台了相关条例规定职业病申请赔偿的期限,一旦从一个单位离职超过某个期限,原先的用人单位就不再承担赔偿责任。以上种种规定,都给劳动者因罹患职业病维权求偿增添了很多难以解决的障碍。

中国职业病维权体系的完善

若欲真正维护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亟需对职业病处理机制进行适当的改善,只有对职业病处理机制中广受诟病的环节进行修改,才能解职业病维权之困境,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从现行职业病的诊断以及工伤认定模式的更改入手。由于中国的职业病处理机制的重点是各类证明,因此许多职业病患者的最大痛苦,并非患了病,而是患了病却无法得到相应的证明。因为无法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在申请职业病诊断这一环节即被卡住,根本无法启动职业病诊断程序。另外,一般而言,职业病的治疗需要较长的时间,非一日之功可以完成,因此病情严重的职业病患者根本熬不到程序完结即撒手人寰的案例比比皆是,这将导致通过职业病鉴定而获得赔偿的初衷完全丧失。因此,对职业病处理机制的重新构架势在必行。

其次,提高对违法的用人单位的惩治力度,从源头上降低职业病的发生几率。对职业病的防治,应加重对违法的用人单位的处罚。从防范的角度看,要让违法的用人单位没有资质生产,为违法生产付出巨大代价,不敢冒违法的风险强行生产,以示法律的惩戒作用。还要增加处罚方式的多样化,不要仅依赖于行政处罚,同时注重运用刑事处罚,增加民事赔偿机制。尤其在当下职业病患病待遇较低的情况下,对于忽视职业病预防和赔偿的用人单位,也需给予额外惩戒。

再次,完善职业病认定的举证责任。当下,职业病诊断中的举证责任仍遵循“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这其实是给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维权设置了一个几乎无法逾越的障碍。现实情形往往是,许许多多的劳动者为了保住来之不易的饭碗,不得不放弃自己的一些正当权利,例如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要求为自己缴纳保险、进行职业健康防护等。但是这些恰恰却是在申请职业病诊断与鉴定时,劳动者必须承担的举证责任。由于需要的这些证明材料的建立本身就取决于用人单位建立与否,是否如实建立以及是否提供,如果有必要,用人单位甚至可能私自篡改某些信息,因此对于职业病诊断环节的某些举证要求宜进行适当修改,对于一些不必要的证明材料,完全可以不必由劳动者提供,以免给劳动者造成额外负担。

最后,明确规定异地诊断的适用性。在我国现行的职业病诊断体制下,职业病诊断医院与当地经济发展状况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很多罹患职业病的农民工宁愿带病回乡诊断。但是如此一来,一般都得不到用人单位和当地工伤认定部门的认可。否定异地诊断的合法性不仅给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及其家庭造成了经济浪费和精神创伤,而且还会导致治疗时机的贻误。其实,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四十条的规定:“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住地依法承担职业病诊断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职业病诊断。”但是,该规定却并未在现实中得到执行,因此,亟需采取相关措施使该条规定付诸实施。

综上所述,职业病维权困境的产生源于职业病处理机制在设立之初有许多不甚全面的规定,只有修改职业病处理机制中备受人们诟病的部分,才能使职业病维权制度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劳动者权利的作用。职业病维权,不仅是罹患职业病的劳动者本身得到赔偿的问题,而且涉及社会的公平正义,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道路上离不开对职业病维权困境的解决。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法学院)

作者:万红

职业病诊断行政处罚论文 篇2:

2008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管情况通报

2009年5月22日,卫生部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部卫生监督中心发出《卫生部办公厅关于2008年全国职业卫生监督管理工作情况的通报》(卫办监督发[2009]86号),(简称《通报》),主要内容如下。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根据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北京市、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2008年共检查存在粉尘、石棉、有机溶剂等职业病危害的用人单位11万5697家,建设项目7261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861家。

一、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1.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基本情况

在被检查的用人单位中,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的7万9691家,占68.88%;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定代表人目标管理责任制的7万8588家,占67.93%;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或方案的7万0300家,占60.76%;共配备职业卫生专业人员11万3539人,其中专职人员2万6068人。

2.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工作开展情况

在被检查的用人单位中,共有劳动者2357万5301人,其中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878万8120人,占劳动者总数的37.28%。2008年度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率分别为56.72%、56.66%、30.57%、48.57%,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档率为59.64%,对有职业禁忌证的调离率为88.29%。2008年在监督检查的用人单位中,共发现疑似职业病1万2552例,诊断职业病8760例。

3.建设项目职业卫生监督检查情况

2008年共监督检查建设项目7261项,其中存在职业病危害的5916项,占81.48%。已完成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2809项,占47.48%;应审查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1531项,实际审查861项,占56.24%;应竣工验收建设项目3339项,已竣工验收1961项,占58.73%。

4.行政处罚情况

2008年共依法查处用人单位2万0975家,占检查总数的18.13%,其中给予警告处罚1万4149家,给予罚款处罚1170家、罚款总额2306.67万元,责令停业55家,提请关闭68家。

二、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监督检查情况

2008年共检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861家,其中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甲级机构25家,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乙级机构323家,化学品毒性鉴定机构12家,单独取得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资质的机构501家。依法查处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24家,其中给予警告处罚20家,给予罚款处罚1家,取消资质3家。

职业病情况

根据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病报告,2008年新发各类职业病1万3744例。职业病病例数列前3位的行业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和建设行业,分别占总病例数的39.81%、13.05%和6.90%。建国以来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职业病共70万4602例。

一、尘肺病

2008年共报告尘肺病新病例1万0829例,死亡病例613例,晋期病例811例。建国以来至2008年底,累计报告的尘肺病病例达63万8234例。在1万0829例尘肺病新病例中,煤工尘肺和矽肺占89.32%。

二、职业中毒

1.急性职业中毒

2008年,共报告各类急性职业中毒309起,中毒病例760例,死亡病例49例,死亡率为6.45%。其中重大职业中毒29起,中毒病例336例,死亡病例49例,死亡率为14.58%。引起急性职业中毒的化学物质近60种,引起中毒例数最多的前3位化学物质为一氧化碳、氯气和硫化氢,分别为287例(占37.76%)、101例(占13.29%)和82例(占10.79%)。在309起急性职业中毒事故中,以私有企业居首,为129起(占41.75%),362例(占47.63%)。

2.慢性职业中毒

2008年,共报告慢性职业中毒1171例,引起慢性职业中毒人数排在前3位的化学物质分别是铅及其化合物、苯、二硫化碳,分别为617例(占52.69%)、185例(占15.80%)和124例(占10.59%)。其中818例慢性职业中毒病例分布在中小企业,占69.85%。

三、职业性肿瘤

2008年,共报告职业性肿瘤39例。其中,苯所致白血病17例,石棉所致肺癌、间皮瘤12例,焦炉工人肺癌10例。

四、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等职业病

2008年共报告945例。其中,职业性眼病280例,职业性耳鼻喉口腔疾病236例,职业性皮肤病230例,物理因素所致职业病82例,生物因素所致职业病90例(布氏杆菌病89例,森林脑炎1例),其他职业病27例。

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严峻

根据2008年全国职业病报告,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尘肺病发病居高不下,群发性尘肺病时有发生,发病工龄缩短。2008年报告尘肺病新病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8.79%。根据各地职业病上报情况,2001年以来,尘肺病新病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比例均在75.11%以上,最高达到82.64%。2008年各地职业病报告中,诊断尘肺病新病例数超过100例的群体性病例报告有13起。2008年尘肺病新病例平均接尘工龄为17.04年,比2007年缩短2.35年,实际接尘工龄不足10年的有3 420例,占31.58%。二是职业中毒呈现行业集中趋势。急性职业中毒以一氧化碳、氯气和硫化氢中毒最为严重,主要分布在化工、煤炭、冶金等行业。慢性职业中毒以铅及其化合物、苯和二硫化碳中毒较为严重,主要分布在有色金属、机械、化工等行业。三是中小企业职业病发病率高。2008年职业病报告数据显示,超过半数的职业病病例分布在中小企业,特别是69.85%的慢性职业中毒病例分布在中小企业。

用人单位

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有所提高

2008年监督检查发现,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等职业病防治管理工作有所加强,主要表现在:用人单位设立职业卫生管理机构、落实职业病防治法定代表人目标管理责任制和制定职业病防治计划的比例较2007年均增加9%;2008年度劳动者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职业健康检查率均较2007年略有提高;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预评价报告审核率和职业病防护设施设计审查率较2007年分别增加13.74%和25.56%。但是,总体上用人单位职业病防治管理水平与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用人单位的职业健康监护覆盖率、建设项目职业卫生审查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职业卫生监督检查力度有所提高

2008年共监督检查用人单位11万5697家,比2007年增加3万1214家;建设项目7261项,比2007年增加632项;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861家。监督检查力度较2007年有所提高。

编辑边 安

职业病诊断行政处罚论文 篇3:

职业健康体检常见问题与措施

组织接触职业危害作业人员参加职业健康检查,是用人单位的一项法定义务,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重视并依法组织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为用人单位掌握职工健康状况以及早期发现职业禁忌证、疑似职业病带来帮助。但部分企业负责职业健康检查工作的管理人员由于兼职过多,对相关业务不熟悉,在选择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组织实施、汇总体检结果、后续处理等方面不够规范,容易造成职业健康体检组织工作事倍功半。为了更好地服务指导企业,促进职业健康检查工作,本文探讨了职业健康体检常见问题及注意事项。

注意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法定资质

用人单位选择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必须具有《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批准证书》(由省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颁发),且其注明的职业健康检查类别和项目与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必须相符,否则检查不具有法定效力,企业必须重新安排体检。例如,某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是粉尘、铅、噪声,拟委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资质证书上应该具有上述“粉尘、铅、噪声”,缺少一项,即为不符合。当然,也可以拆分检查项目,分别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但这比较繁琐,一般不会如此安排。

确定参检人员范围、体检项目

参加体检人员范围、项目、间隔时间要根据GBZ 188—2014《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和职业病现状评价或者控制效果评价中相关划分意见确定,没有开展评价的企业应尊重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意见,必要时可咨询职业卫生评价服务机构。例如,目前发生的尘肺病人中就有机修工、辅助工等工作岗位的人员,用人单位对此应当考虑周全。再就是不少相关企业不安排工人进行噪声项目体检,实际上噪声危害问题已经凸显:噪声聋属于职业病,享受职业病待遇;噪声聋会严重影响发病人员生活质量(退休人员60多一点就失聪,晚年生活质量很差),而听力已经出现早期问题的在岗工人,在岗工作时也增加了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风险。所以对于参检人员范围、体检项目不能盲目估计,必须依法、依规进行。

劳务派遣用工及外包工要同等对待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八十八条的规定,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应当履行《职业病防治法》规定的用人单位的义务,负责组织落实属“劳务派遣用工”性质的劳动者参加职业健康检查。劳务派遣用工及外包工大多从事职业危害严重的高毒高粉尘岗位,如水泥包装、装车,化工企业的投料、包装等岗位,容易产生职业危害损害,劳务派遣用工单位必须使其和其他正式员工一样参加职业健康体检。

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提供全面资料

委托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时,企业一定要如实告知各参检工人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和浓度(强度)以及既往体检结果,如有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报告,一并提供给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查阅,这样会帮助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正确选择体检项目。如果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获得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信息有误,易致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在确定体检项目上出现失误,就会影响体检结论意见的准确性。

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不放松

用人单位要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保证体检质量,要求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一份规范的体检结果报告和职业健康检查总结报告等,这些要求都要在委托合同中约定清楚,合同要存档长期保存备查。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出具的职业健康检查报告中对劳动者个体的健康状况结论,必须按GBZ 188-2014 《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确定的5种情况(目前未见异常、复查、疑似职业病、职业禁忌证、其他疾病或异常),以一览表的形式分类列出花名册(花名册应载明各受检者姓名、性别、接触有害因素名称、体检异常所见、本次体检结论、处理建议等,其“处理建议”应提出该工人可否继续从事该岗位工作或需要复查、治疗、调离原岗位等明确的处理建议)。结论含糊不清的体检结果报告对企业没有指导意义,不能判断受检者本人健康状况(与职业相关),也不能判断企业职工整体健康状况。

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主动沟通

企业负责此项工作的人员在体检结果告知、复查、恢复上岗、治疗等工作中,应及时与职业健康检查机构保持联系和沟通,多听取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工作建议。同时要主动与有人员体检结果出现异常(与职业相关)的车间管理人员、相关工人等熟悉现场工作环境和情况的人员沟通交流,了解正常状态下作业现场危害防控实际状况,听取对作业现场防护设施改进、劳动防护用品使用体验等方面工作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另外,对于漏检的工人应及时组织补检,对于再次拒绝体检的工人应耐心沟通,查找真实原因,掌握情况,并采取必要的管理措施。

发现体检异常 不能贻误

体检目的是及早发现职业病人或职业禁忌证,并及时治疗和控制,但如果企业对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提出的复查或调离意见不执行,就达不到这个目的。如果发现与职业相关项目体检异常,不告知工人本人,未采取复查、治疗、调离等措施,贻误病情,属情节严重。因此,用人单位应当根据职业健康检查报告,按照《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 第49号令)第十七条的具体规定,及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即:对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调离或者暂时脱离原工作岗位;对健康损害可能与所从事的职业相关的劳动者,进行妥善安置;对需要复查的劳动者,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要求的时间安排复查和医学观察;对疑似职业病病人,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对存在职业病危害的岗位,立即改善劳动条件,完善职业病防护设施,为劳动者配备符合国家标准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用品。

不能非法劝退、辞退

对于职业相关项目体检结果异常人员,企业不如实告知他们体检结果,不依法组织复查、诊疗,就予以劝退、辞退,是非法的,属明知而故意。一旦被辞退、劝退体检异常人员重新流向社会,有可能流入其他同行业,在不知道自己身体状况的情况下,体检结果异常人员作为某种接害岗位的熟练工种继续从事接害作业,经过长时间的蓄积,会造成严重后果。而企业必会被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体检结果如实告知 提供查阅、复印

收到体检结果后用人单位应及时将职业健康检查结果及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以书面形式如实告知劳动者。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劳动者委托的代理人有权查阅、复印劳动者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本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无偿提供,并在所提供的复印件上签章。

疑似职业病管理

对被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列为“疑似职业病”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按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建议,及时安排其进行医学观察或者职业病诊断。职业健康监护中出现新发生职业病(职业中毒)或者两例以上疑似职业病(职业中毒)者,用人单位应当及时向市安监局报告。

莫忽视“其他疾病”

对于体检结果中的“其他疾病”,如高血压,特别是2、3期高血压,应要求受检者到综合性医院复查诊治,必要时可以要求受检者出具检查结果,防止其拖延不治,贻误病情,出现中风等意外。值得注意的是,据有关专家研究,一些慢性病(非职业病)往往是诱发安全生产事故的直接或间接因素之一。

警惕多人同一项目结果异常

体检结果中“其他异常”,一般多指与职业无直接相关,但体检结果中职业健康检查机构报告中有些“其他异常”,如谷丙转氨酶增高、白细胞低、血小板低、胸片结果异常等,应特别注意跟踪复查或治疗情况,特别是工作场所本身就存在粉尘、化学毒物等危害者(如制鞋、箱包企业刷胶岗位),多人异常的体检结果就有可能为“预警信号”,要引起足够重视,防止因疏忽大意未进行必要的进一步检查治疗和相应的处理(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通风除尘排毒等职业病防护设施的完善),最终导致发生职业中毒。对于上述情况,企业还可以咨询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职业卫生检测、评价),寻求指导本单位处置工作,必要时还应向市安监局报告。

新招录员工特别要注意

开展上岗前职业健康检查,这是对企业负责,也是对拟招录人员负责。同时根据《用人单位职业健康监护监督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 第49号令)第九条规定,“用人单位应确保参加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身份的真实性”。近年来,安徽省阜阳市已经发生多起因上岗把关不严,新招录人员上班时间不长就出现职业病,企业无奈地承担了相关责任后果的事件。

对未成年工和孕期、哺乳期女职工特殊保护

不论体检情况,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九条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安排未成年工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的作业;不得安排孕期、哺乳期的女职工从事对本人和胎儿、婴儿有危害的作业。”

档案需要长期保存

体检结束后,企业要在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指导下,及时建立规范的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符合国家安监总局《职业卫生档案管理规范》 (安监总厅安健〔2013〕171号)要求,以便于长期保存体检结果,方便日后查找,便于长期跟踪劳动者健康情况变化。

了解行政处罚的有关规定

企业应该遵守《职业病防治法》等相关规定,规范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工作,一旦违规,相关处罚力度还是比较大的。

例如,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第七十二条,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时,未告知劳动者职业病危害真实情况的;未按照规定组织职业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书面告知劳动者的;未依照本法规定在劳动者离开用人单位时提供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复印件的。这些违法行为将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并处五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职业健康检查应根据作业人员实际接触不同职业病危害因素和作业现场状况,选择相应的体检项目和体检周期。企业负责人必须重视这项工作,不能仅仅把职业健康体检当成是对劳动者的保护,还应当认识到,这也是企业能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是企业社会形象的一部分,对于体检异常人员一定要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妥善处置,帮助其恢复健康。

实习编辑 纪佳伦

作者:张成 罗森林

上一篇:文化产业的金融市场论文下一篇:街道档案信息化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