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行政处罚论文

2022-04-15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地方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林业行政处罚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林业行政处罚论文 篇1:

毕节七星关:第二个“补植复绿”基地已建成

为切实推行恢复性司法理念,进一步修复受损生态环境,近日,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检察院联合该区林业局挂牌成立七星关区倒天河水库“补植复绿”基地。这是该院继2016年建成拱拢坪林场“补植复绿”基地后的第二个“补植复绿”基地。

基地位于七星关区倒天河水库,占地面积1501.4亩,主要用于全区范围内因森林失火、盗伐、滥伐林木、非法占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林业行政处罚案件,以及刑事案件中的责任人集中补植树木,或者在责任人缴纳生态补偿金后由区林业局代为补植。基地内现已补植有竹、香樟、火棘等树种,其林地、林木所有权属国有,由倒天河水库管理所代行日常管护。

据了解,近年来,七星关区检察院紧紧围绕中央和省委关于“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的战略部署和 “法治毕节”创建工作的总体要求, 认真践行“谁破坏谁恢复,谁受益谁补偿”的法治理念,积极探索和开展“补植复綠”生态修复工作。通过建立补植复绿基地、引导补植复绿等方式,恢复一片青山、教育一方群众,实现惩罚犯罪与生态保护双赢的良好社会效果。

作者:吴万相 周青

林业行政处罚论文 篇2:

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之实证分析

“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是党的十六大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对立法工作提出的总体要求。近年来,地方探索多种有效方式和途径以提高地方立法质量。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就是其中之一。

一、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之实证信息[1]

山东 2000年以来,省人大常委会将“立法回头看”列为工作要点,由法制委员会具体实施。先后对本省《私营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权益保护条例》《产品质量法实施办法》《法律援助条例》《就业促进条例》进行了立法回头看。回头看的重点,是看法规设定的权力和责任、权利和义务是否合理,赋予行政部门权力的同时有没有对其加以限制,规定的公民的权利有没有切实得到保障,以及这些规定执行的情况。

甘肃 2004年初开展“跟踪问效”。开展立法后的跟踪问效,是通过对法规的实施情况进行系统分析,综合评价,及时发现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先后对本省《麦积山风景名胜区保护管理条例》和《农机管理条例》进行了跟踪调研。

云南 2004年开展“立法回头看”。先后对本省《邮政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农村土地承包条例》开展了以转换立法工作的视角为切入点、以“透过实践看得失”为主题的立法回头看。回头看的重点:一是法规实施后取得的成效;二是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三是法规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四是法规的有关规定是否符合实际、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工作由法制委员会牵头,吸收人大有关委员会、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

上海 2005年开展立法后评估工作,选择本市《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保护条例》作为评估对象。评估重点:一是法规实施的绩效,包括保护情况和法规所取得的社会、经济效益;二是法规中各项制度设计和程序规定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具体工作由法制委员会和法工委牵头组织,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和有关的区人大常委会共同参加。

重庆 2004年开展“立法工作回头看”,成立地方性法规评估课题研究组。先后对本市《林业行政处罚条例》《职业介绍管理条例》《人才市场管理条例》《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条例》等进行了研究。

北京 2004年开展法规质量评估机制的课题研究,2005年选定《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和《城市规划条例》作为评估对象。具体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牵头,组织市人大有关专门委员会、市政府有关部门参加。评估重点是:法规的合法性、可操作性、实效性以及法规是否需要进一步完善等。

二、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之实证分析

从上述六个省市的情况来看,地方性法规质量评估制度虽然称谓不同,但实质均是对法规的实践检验,是立法工作的继续和延伸。法规质量评估制度,通过了解法规在实施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法规本身的合法性、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促使立法机关回过头来反思立法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达到维护国家法制和谐统一、减少法规规范的内部冲突、提高地方立法质量的目的。正如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上强调指出的:“立法的目的在于实施。法律制定出来以后,不是让人看看的,更不能变成只是在书架上摆摆的本本,而应该也必须成为依法治国的基础,成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的准绳,成为全社会一体遵循的行为规范。”

从上述六个省市开展具体工作的情况看,目前还没有形成一个普遍认同、共同遵循的操作规则和程序。笔者认为:一项新制度能否持续开展并得以制度化,取决于立法主体的共同认可和支持,及与现行制度之间的融合程度。在实践中,执法检查、立法(本文特指狭义的修改和废止法规)前期调研、地方性法规合法性评估这三项制度与法规质量评估有一定联系。下面,笔者拟对此做一分析:

(一) 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与执法检查

执法检查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对宪法、法律、法规等在本行政区域内贯彻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监督的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加强对法律实施情况检查监督的若干规定》和《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执法检查工作的意见》中均提到:执法检查报告的内容包括:对所检查法律法规实施状况的全面评价;法律法规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对法律法规本身需要修改、补充、解释的建议等。从理论上说,一份全面、系统的执法检查报告中应包含对法规进行质量评估的内容。而实践中,执法检查报告多侧重于(行政意义上的)法规执行情况,对(立法意义上)法规本身评价、原因分析和对法规需要修改、补充、解释的建议等涉及不多。正如云南省所提到:“立法回头看与执法检查同中又异。相同在于二者都是对法规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调研。区别在于:立法回头看的重点在于挖掘与立法有关的信息,客观评价法规实施效果,目的是为了改进立法工作;执法检查侧重于检查有关部门在贯彻执行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监督法规的贯彻执行。”

笔者认为: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事物;但由于操作主体、工作视角、调研侧重点的不同,导致在实践当中分别由人大负责教育科技、内司等专门事务的委员会与人大负责法规统一审议的委员会两个部门、两套工作模式分而为之。目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在执法检查工作中,具体事务由相关的专门委员会或工作机构(一般不是法制委员会或其办公室)负责。在对《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办法》进行质量评估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探索性地采取两步走:一是积极参加了执法检查,客观了解法规的实施情况,为下一步开展质量评估奠定实践基础;二是在此基础上,选定法规的四条条款作为评估对象,有针对性地开展质量评估。

(二) 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与立法前期调研

法规质量评估,通过了解法规的实施情况,对其中不能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形势发展变化的内容进行清理,该修改的要修改,该废止的要废止,以体现法规立、改、废的有机统一。立法前期调研是对需要修改、废止的法规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以论证必要性和可行性。这意味着,二者在实际工作中会有重合之处。

在北京,立法前期调研工作多由市政府有关部门主导,人大有关部门提前介入了解情况。笔者认为:鉴于二者在本质上是同一事务,目的都是为法规的修改、废止做好前期调查研究,因此应尽可能做到合二为一,不搞各自为政,避免立法资源的浪费。在选择《北京市城市规划条例》作为评估对象时,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考虑到:一是该法规属于本届废旧立新的立法规划项目,须提前做好调研工作;二是对其进行质量评估,可以深入剖析法规的合法性、可操作性、实效性,认识立法本身的得与失,更好地掌握立法的客观规律和技术,提高立法质量。因此,在质量评估中,法制办邀请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保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办和市规划委员会参加,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共同做好工作。

(三)法规质量评估制度与地方性法规合法性评估

按照《北京市地方性法规合法性评估工作规程》,合法性评估是指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依据国家新颁布实施的法律、行政法规,及时对本市相关的现行有效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合法性审查,并对法规中与上位法相抵触的内容提出处理意见的制度。这一制度的本质是对法规的合法性进行专项质量评估,因此属于法规质量评估制度的大范畴。

《北京市宗教事务条例》于2002年11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于2004年11月30日颁布,2005年3月1日起施行。按照前述规程,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公室于2004年底组织市人大常委会民族侨务工作委员会、市政府法制办对该法规进行了合法性评估。经过评估,认为其中部分条款与上位法相抵触,需要适时对其进行修改完善。

注释:

[1]本文所引述的资料,部分源自第11次全国地方立法研讨会上的论文。囿于资料所缺,笔者未能就开展法规质量评估工作的省市情况作全面介绍。

(作者单位: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法制办)

作者:熊菁华

林业行政处罚论文 篇3:

我国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研究

摘 要:行政处罚直接关系到公民、法人、或者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行政处罚问题的研究不仅是建设法治社会的重要内容,而且也是保障人权的重要标准。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且一直是党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正是因为药品的这种特殊性,决定了药品的安全必须受到政府的干预与保障,以保证人民的用药安全,从而降低健康风险。本文通过分析行政处罚,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等相关概念,结合基本的法理学知识,以药品行业为视角,研究其行政处罚归责的原则,同时根据国内外对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比较分析,学习借鉴国外药品行业行政处罚的归责,从而为我国以后制定并完善药品行业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研究提出可行性的建议。

关键词:行政处罚;归责原则;药品行业

2006年的齐齐哈尔第二制药有限公司制售假药事件轰动全国,这次事件不仅震惊了整个药品行业,而且也使法学界开始关注药品行业行政处罚。正是由于药品安全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其生产、经营的各个方面进行最为严格地管理与控制,同时也要对这种行政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惩处,以确保药品这一特殊商品的安全有效,从而保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一、相关概念

(一)行政处罚的概念

行政处罚是指行政主体为了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给予违反行政管理秩序、依法应当受到行政处罚的相对人的法律制裁。同时行政处罚要遵循处罚法定,公正、公开,一事不再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保障权利原则。即要求行政处罚必须要严格依照法律法规进行,做到公平公正,没有偏倚,这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法治理念的具体体现,更是保障、尊重人权的重要标志。

(二)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概念

广义来说,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含义是行政主体在执法过程中的依据。狭义来说,则是行政主体为了平衡国家、公民、社会等各方利益,在处理行政案件中所具体采取的行政准则。它可能是以客观归责为主、主观归责为主、又或者是以客观归责为主,主观归责为辅;也可能是以主观归责为主,客观归责为辅。

二、药品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研究的必要性分析

药品行业自身的特殊性,加之最近几年药害事件的不断发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关注药品行业的行政处罚问题,而目前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对行政处罚归责原则规定却并不明晰,同时也不够合理,因此对药品行业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研究不仅是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进步,也是构建与完善卫生法律体制的需求,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要求。

三、目前我国药品行政处罚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药品行政处罚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一是立法存在的问题。立法逻辑缺乏严密性,对有些行为模式定性不清晰,有关行为处罚过程中的裁量权的运用不够恰当,立法语言适用准确性不足,法律概念和语言表达含糊不清,下位法违反上位法不容忽视,二是执法存在的问题。执法犯法,对监管者的监管缺位,典型性处罚,弊端明显,典型性处罚是一种与法治精神相违背的执法行为,直接损害法律的尊严,也助长了行政处罚的随意性和形式主义,损害政府的形象和信用。行政处罚的透明度不足,处罚决定做不到完全公开,以及消极执法等问题。

四、目前国内对于行政处罚归责原则存在的几种观点

由于我国的《行政处罚法》中并未对行政处罚是否必须以行为人主观过错为构成要件进行明确规定,而目前很多执法实践部门只是根据一些权威的法学解释错误地认为我国法律中认定行政处罚是客观归责学说,而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法学界和行政执法实践部门争议很大的问题。这无疑在实践执行中会有失偏颇,同时也有失法律的权威和公平。对于这个问题,目前国内法学界主要存在四种观点。

第一,主观过错归责说。它认为行为人的主观过错是行政处罚构成要件之一。如果行为人在行为活动中并不存在主观过错,而只是普通的客观违法行为,那么他完全可以不用收到行政处罚。

第二,客观行为归责说。即行政主体在行政处罚过程中以行政相对人,也就是行为人在行政违法活动中的客观构成要件为依据来判断其对错。

第三,以主观过错归责为原则,客观归责为例外。该观点认为一般来说行政处罚是以主管责任为主要构成要件,但如果遇到特殊情况也可以按照客观责任构成要件来处理,总的来说还是以主观过错为主的。

第四,以客观过错归责为原则,主观归责为例外。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我国颁布的《行政处罚法》中并未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而我国的权威法学专家、学者对这部法律的解释大都暗含着客观责任为主,同时我国的行政执法人员在执法实践过程中也是以客观归责为主的,而只是在特殊情况下,会按照主观归责来实行。

五、国外对于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规定

俄罗斯实施的是无过错推定归责原则。俄罗斯联邦现行《俄罗斯联邦行政违法法典》第一条第五款规定:“只有实施了行政违法行为,并在该行政违法行为中确定了其过错的人,才应当承担行政责任。”这就表明在确定行为人实施了行政违法活动之前都应该判定其是无过错的。

德国实施的也是主观过错归责原则。它在《违反秩序罚法》中规定:“只有故意行为方可作为违反秩序行为处罚,但是法律明确规定对过失行为应当处于罚款的情形除外。”“故意行为”无疑表明了其行政处罚是以主观责任为主要构成要件。

奥地利早在1925年颁布《行政罚法》中就明确规定其行政处罚原则是主观归责。而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行政法也随之进行调整,奥地利的一些行政法理论学者就对《行政罚法》进行了修改,使其更加完备且系统化。

同样,我国台湾地区的《行政处罚法》也采取了主观归责原则,其《行政罚法》第七条就规定:“违反行政法上义务之行为非出于故意或过失者,不予以处罚。”其行政处罚归责原则则显而易见。

上述几个国家对于行政处罚规则原则的规定几乎一致性地采用主观过错及无过错推定原则。它摒弃了落后价值观的客观归责说,是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契合的,体现了尊重人权,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更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六、对我国行政处罚归责原则的分析与思考

根据现代法治文明的发展趋势及我国行政处罚公平公正原则,当事人的主观过错应当是行政处罚不可缺少的构成要件。因此应该采用主观归责原则,其理由如下:

首先,行政处罚中的客观归责学说是落后价值观的反映,违背了现代文明法治理念,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倡导建设法治社会,传统社会是以尊重客观事实为依据,而忽视了人的主观意识,因为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不仅仅是客观,客体,还包括主观,主体,而现代法治理念就是要全面概括事物的组成部分,更加注重人作为个体的存在价值,主观归责学说则可以更加公正公平地保障、尊重人权,这也体现了法的价值。

其次,《行政处罚法》第3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依照本法由法律、法规或者规章规定,并由行政机关依照本法规定的程序实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行政处罚法》其实并未明确规定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它只是标明“违反行政管理秩序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这其中也有可能是包括主观条件,只不过是一些执法行政部门根据现行的法律及其权威信的立法解释错误地认为行政处罚应该是按照客观归责来处理的,所以我国的行政处罚规则原则是有待商榷的。

最后,主管归责学说几乎是国际上普遍奉行的准则。我国行政法理论发展也不过三十几年的历程,《行政处罚法》则是在1996年才颁布的,而国外的行政法都有近上百年的历史,加上我国对于行政法的重视程度不够,以及我国法制体系发展还不够完善。因此我国的行政法学理论发展远远没有国外发展更为成熟,就目前来看,国外的如德国、俄罗斯、奥地利、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等几乎一致性地实行主观归责原则,这也说明随着时代的更替,社会发展更为成熟,客观归责原则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取而代之的则是更加重视人权主义的主观归责说。

参考文献:

[1]才登卓嘎.轮药品行政监管之主体和手段[D].中国政法大学,2012,1.

[2[白晶.论我国药品的行政法规制[D].吉林大学,2008,2-3.

[3]何建章.中美药品监管中的行政法比较研究[D].郑州大学,2010,2.

[4]胡喆.药品行政处罚的法律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 5-7.

[5]李孝猛.主观过错与行政处罚归责原则.学说与实践[J].法学论坛,2007(6),30-31.

[6]刘席宏.行政处罚规则原则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1),29-30.

[7]彭爽.论行政处罚的归责原则[N].中南科技林业大学学报,2010(5),58-59.

作者:王晓宁 徐继红 蔡贝

上一篇:项目管理创新论文下一篇:商贸绩效考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