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15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文章根据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现状,分析了将非遗传承融入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然后给出了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高校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篇1:

创新思维培养背景下研析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

摘 要:素質教育模式下,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和关注,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创新思维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关系到学生综合素养水平的提升。基于此,高校服装设计教师需不断学习新的教学理念,重点落实好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工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创新人才,实现服装行业的长远发展。本文主要是在创新思维培养背景下分析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

关键词: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一、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价值

通过了解我国服装市场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服装设计人员需要熟练掌握相关设计方案,还需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并把创新思维融入到服装设计中。然而,现在一些学生的服装设计作品雷同,不具备鲜明的设计风格,难以满足服装设计企业的用人需求,难以帮助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对此,高校需要在服装设计专业推动教学改革,加强对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科学指导,引导教师完善教学内容和方式,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服装设计领域的创新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艺术性与科学性,高校教师有效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够帮助学生形成鲜明的个人设计风格,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使其快速适应服装企业的相关工作岗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对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至关重要,只有不断创新实践教学,科学组织学生参与多元化的服装设计项目活动,才能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艺术想象力,将其培养成符合服装市场需求的创新型设计人才,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稳定、持续发展。

二、现如今高校服装设计的教学现状

1.高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创新力度较弱

在传统教学理念的作用下,少数高校服装设计教师的创新观念较弱,因此其教学方式较为落后,无法较好地满足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需求。此外,由于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学生数量持续增加,部分高校存在一名教师承担多个班级授课任务的情况,这无疑会增加他们的工作量,导致他们难以集中精力和时间实现实践教学创新,进而导致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创新力度不足。一些教师在实践教学中一味借鉴西方的教学方法,未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科学地遵循现代服装设计的个性化原则,在服装设计上融入我国鲜明的传统元素,导致实践教学缺乏科学性和创新性,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难以实现学生设计个性化发展的目标。

2.高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系统有待优化

部分高校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中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系统,这样就会影响学生服务设计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我国的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发展时间较短。一些高校的实践教学体系不够健全,教师缺乏一定的实践创新意识,未将实践教学与艺术理论教学有机结合,仍然以模拟操作为主。一些高校针对服装设计专业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通过采取校企合作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服装设计实践需求。而个别高校由于受到教育理念的影响、办学条件的限制,缺乏运用真实设计项目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服装设计实践活动的经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不足,学生缺少实操学习机会,难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实操能力和创新思维。

3.高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工作无法较好地满足市场发展需求

高校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革新,服装设计教师应指导学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且要关注学生对于实践技能的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然而,一些高校的服装设计教学对于人才的培养停留在校内,未将实践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堂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出现脱节现象,这会造成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只停留在理论表达层面,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与市场需求不符。

三、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对策

1.不断提升服装设计教学实践的创新水平

在教育模式的革新视角下,高校服装设计教师应革新自身教学观念,增强自己的实践创新教学水平,给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情况,合理设置实践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如,教师可以将我国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服装设计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设计不同民族的服装产品,从生活中搜集不同的民族元素,以此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创新思维。教师在指导学生设计少数民族服装产品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以小组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教师要发挥指导者的作用,引导各小组针对民族服装设计项目自主搜集资料,大胆发散创新思维,将各种民族元素与现代服装设计相结合,利用设计知识和技巧实际制作服装产品。这样的实践学习过程不仅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能力和素质,而且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涵养和创新思维,促进学生服装设计水平的全面提升。

2.不断优化并完善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系统

高校服装设计教师不仅要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讲解,还要不断优化服装设计实践教学系统,为学生的实践经验积累和创新思维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对此,高校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情况和办学条件,联合当地的优秀企业共同打造实训基地,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引进先进的服装设计软硬件设备和技术,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实践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3.把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与市场发展融合起来

高校方面需把服装设计教学工作与市场发展融合起来,定期指派专门的教师到服装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并根据服装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消费者需求,合理设置课程教学内容,确保学生能够设计出符合市场动向与消费者需求的服装设计作品,从而推动服装行业稳定、持续发展。

结语

高校服装设计教师需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工作,这样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服装设计综合素养水平。此外,教师还需明确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完善课堂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结合,组织、引导学生开展多元化的实践活动,并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设计实践项目活动。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学习,接触并了解最新的服装产品设计理念,熟练掌握并运用各项设计技巧和方法。

参考文献:

[1]王丽艳.浅析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职业教育,2019(9).

[2]易莉莉.服装设计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培养探析.河南教育(高教),2014

(广东南方职业学院   529000)

作者:周泽璇

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篇2:

基于非遗传承和创新创业需求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探析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创新创业教育已逐渐成为各高校人才培养的热点。文章根据我国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普遍现状,分析了将非遗传承融入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然后给出了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创业;民族地区;服装设计人才

引  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服装设计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厚实的文化底蕴。2008 年文化部在向社会公布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10大要点中,已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进教材、进校园,进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纳入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作为当年度的工作重点。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第三十四条再次提出“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1]

2017 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研究阐发、教育普及、保护传承、创新发展、传播交流等方面协同推进并取得重要成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 [2]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丰富多样并且鲜活的民族文化资源,保护非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需要。

21世纪是”创新创业时代”,鼓励创新创业已经成为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并强调要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3]打造“创新中国”已成为我国的战略发展目标,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培养大批的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2019年度建设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建设优质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4]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创新驱动”的时代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已渐渐成为地方各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改革的新关注点。

1 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现状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多,毕业生面临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对于实现大学生充分就业,培养更多具有社会责任、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人才已经成为很多高校甚至社会亟需解决的难题。[5]我国的民族地区经济实力相对都比较弱,这些地区高校的软硬件配套与实践条件也不如国内的其他高校,因此民族地区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数不成体系,与市场脱轨。

1.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我国的服装行业现已进入自主品牌、产品创新与研发阶段,对服装专业人才需求的规格一直在提升。纺织服装产业的升级需要大量具有“双创”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但是,我国多数地方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双创”人才培养方面目标不够清晰,创新创业类课程多数放在选修课程上,教学内容缺乏区域特色,创新创业活动多停留在学科竞赛上,人才培养机制沿袭旧制,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定位不清晰。

1.2 基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创业类教学课程内容深度不够

近年,地域文化的重要性逐渐被人们认可、接受。民族地区高校的软件、硬件条件相对较弱,故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在进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时,会考虑将本地域的特色文化融入相关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对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所能赋予的有益作用,加上地处民族地区的地域优势,能响应区域民族传统文化进高校的政策,部分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也尝试将非遗引入服装设计专业的创新创业教育,例如广西作为多民族聚居的民族地区,区内高校的设计类专业多数都会结合非遗进行创新创业教育。但是由于师资、设备、时间等因素影响,使得基于非遗传承的创新创业教育多流于形式化、表面化,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传承及发展无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1.3 基于非遗传承的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没有系统化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引入高校相关课程其实在很多年前就已经逐步开始,但不论是站在非遗传承角度手工艺式的传授,还是站在产品设计角度创意产品的开发,都没有建立一种体系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数非遗传承人没有经过系统的现代设计理念培训,一代代传承的仅仅是操作技艺,而非核心文化价值,又没有任何文化意义的拓展,从而局限了非遗的创新传承。[6]

2 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的意义

2.1 有效培养出适应服装产业升级发展需要的创新创业型服装设计人才

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将专业课程与创新创业教育及地区非遗紧密结合,制定适合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课程体系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现“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的转变,将学生的学习由感知、记忆的层次上升到想象、创新的高度,[7]制定出相应可行的有深度的创新创业课程培养方案、大纲,能更有效的培育出符合需求的人才。

2.2 有利于民族非遗的有效保护与创新传承

将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民族非遗的创新传承和发展相结合,发挥服装设计教学中非遗的技术教育和文化教育的双重优势,有助于推动优秀传统手工技艺的精髓在现代服装服饰设计领域的实践和应用,实现非遗的创新性保护。高校中聚集了大量的理论型、实践型和创新型人才,可充分利用此人才优势对非遗的传统工艺美进行创新设计,使其顺应时代美学的不断发展,满足当下审美需求,实现创新传承,并加大非遗产品的社会影响力。

2.3 有助于建立一支集教学、科研、保护为一体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

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要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根据传统技艺的教学需要,一方面高校可以对担任课程教学的教师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教学工作研讨、培训;另一方面聘请代表性民間非遗传承人和设计从业人员等担任外聘教师,对相关专业师生进行教学。根据外聘教师的授课内容,专业教师可将学到的相关知识融入自己日常的教学及科研中。

2.4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

民族传统技艺具有独特的设计语言,其与现代设计的结合不是简单地纹样、款式照搬,只有在了解非遗文化的基础上,使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将设计想法与传统技艺进行结合,巧妙的融入并应用于服装、服饰等设计当中,帮助社会大众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3 基于非遗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服装设计创新人才培养方式探析

北京服装学院校长贾荣林前不久介绍说,现今对中国服饰文化的创新设计仍然相对不足、服饰文化研究仍旧存在断层等问题。创新的基础是研究与传承。探索传统服饰文化如何与当代时尚设计和生活方式相结合,赋予传统服饰文化新的生命力,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民族地区高校要进行融合非遗传承的“双创”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研究区域非遗,创建合适的服装设计专业创新课程体系

根据服装设计专业特点,在本地区探寻适合的优秀民族传统手工技艺,深入研究其历史、文化意蕴、民俗特点、工艺技法、配色、图案等等,然后通过针对性、专业性的课程设置,对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研究,提炼、凝结出特色鲜明的服饰设计元素,融入相对应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使高校学生不但学习非遗的工艺技法、纹样、色彩特征,而且能深入了解非遗的发展历史以及文化,最终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良性发展,促使民族传统手工艺具备创意性、多样性和独特性的创新发展可能。

3.2 研究适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将非遗传承融入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双创”型人才培养需要,结合民族地区高校的区域特色发展需求,研究适合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机制,将区域民族非遗融入服装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课程,制定教学大纲,让专业课程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紧密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培养计划将会针对选择的民族传统手工艺进行科学的专业知识体系划分,注重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传承与创新的有机结合。

3.3 健全服装设计专业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保障体系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课程计划是否合理,民族传统文化的高校“活态”传承是否保证其本真性,这些最终都要接受社会的检验。因此,要健全专业教育的相关保障体系,要创建、完善各类创新设计实验室、实习基地,建立教学、实践、创新、创业为一体的产教实践基地等,尽量拉近学生与纺织服装行业的距离,同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校内实践基地“广西科技大学苗锦文化研究与展示中心”,为地处民族地区的广西科技大学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形成科学合理的“非遗传承+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教学保障。

3.4 加强非遗传承师资队伍建设

传统手工技艺传承人大多并未经过相关设计知识学习,在作品构思创新及理论研究上存在不足,而现代高校中的师资队伍,普遍都是设计、创新相关知识丰富,但是对民族传统手工艺文化、技法熟悉的极为少数。因此想要将传统手工艺技法与现代服装服饰创新设计长期、深入结合,就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高校教师的民族服饰文化研究能力,培养一批既熟悉传统工艺技法、了解传统工艺文化又能从事设计创新的专业教师,为服装行业设计创新带来新能量,也为优秀民族传统手工艺创新传承、发扬提供新前景。

4 结  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可以为高校的服装设计教育补充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而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为非遗的创新传承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将优秀民族传统手工技艺引入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传承,并对其传承的形式、内容进行分解、深入研究,这一方面的研究将拓展民族传统手工艺的研究视角,有利于它的“活态”传承和长远发展,同时,也能为民族地区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注入新鲜血液,拓宽设计专业教育的研究范畴,实现区域特色办学,促进地方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参考文献

[1] 聂冰心.从南丰傩舞进校园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D].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 《华夏文化》编辑部.文化自信与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J].华夏文化,2017,(2):P1.

[3] 丁凡刚.统一思想凝聚合力学习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J].各界,2018,(12):P24.

[4] 吴洁,牛彦飞.创新驱动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J].教育与职业,2019,(23):P63-67.

[5] 贾彦峰,李月云,刘来霞.当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在不足及其改进--基于安徽省6所高校调研[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3,(2):P55-56.

[6] 张明.非遗传承创新语境下的文创设计人才培养新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12):P139-141.

[7] 刘蔚,金立生,唐斌.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P105-107.

基金项目:

2020 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项目编号:2020JGB250)阶段成果;

2019年度广西科技大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民族地区高校创新创业型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研究》阶段成果。

作者:严建云 闫文琼

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篇3: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

高校服装设计是一门对实践和技术要求较高的学科。我国国内的服装市场在快速发展,高校根据发展的需求建立了服装设计专业,为服装市场培养出大量的服装设计人才。但是,服装专业教学仍然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导致现在的教学状况很严峻,对于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利。基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尽快改革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顺应时代潮流,发展专业特色,着重培养学生的表现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选择性借鉴国外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当前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质量,深入改革教学模式,建立一个更为科学合理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模式。

服装设计专业是艺术和技术相互贯通的专业,受市场发展和社会文化以及经济实力的影响程度较高。服装设计人才必须满足社会的用人需求,高校的服装设计专业还承担着向社会输送高级服装设计人才的重担。但是,目前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学校忽视了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却过于重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使学生很难成为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性的专业人才。因此,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进行教学改革十分迫切。

目前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现状

1. 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自从高等教育纳入服装设计专业之后,随着市场的细分,对于服装设计的创新性、技术性和时代艺术性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服装从业人员的工作内容、领域和性质也都发生了改变,可以细分为服装设计、服装制版、营销管理和形象设计等。虽然服装人才市场需求空间显得很广泛,但是服装专业毕业生跳槽、改行的现象却依然很多。就目前的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的学生情况来说,学生动手能力难以满足服装企业的要求。大部分服装企业普遍认为高校毕业生设计的服装难以迎合市场需要,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高校在课程设置上过于重视设计学科的系统性、完整性,而忽略了服装专业课程的实用性和针对性,从而造成了实际需求和人才培养相脱节的情况。

2. 教学内容滞后

现在许多服装院校的服装专业的教材内容陈旧、知识更新慢和重于理论性,远远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节奏,脱离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人们审美观念不断改变和服装市场的不断更新换代,新技术和新观念也层出不穷,但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知识结构却没发生太多变化,仅仅停留在以前的知识水平,抑制了学生能力提高和创造意识,使其设计新产品的能力得不到有效提高。

3. 教学方式方法单一

眼下在服装专业教学中,授课教师大多是根据教学大纲的安排,按部就班地进行讲授系统理论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不利于培养学生创造性和个性特长,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一个人进步的关键,没有好的学习兴趣,难以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教学中,教师没有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反而过于强调教导理论性知识,没有真正教会学生怎么独自完成学习内容,没有真正的掌握服装设计技能[2]。

4. 课程考核体系不够全面。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大多以应试教育的考试模式为主的课程考核体系,过于重视标准答案考核的理论知识,而忽略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使得学生而缺乏锻炼实际服装设计能力,只重视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从而导致导学生只重结果,忽视过程,只重分数,忽视实施,考核方式单一,导致学生学习单调、创新能力低下,动手能力差。

高校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1. 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的特殊性使得高校一定要以产业发展需求为重点,紧密的联系企业,专业培养方向要明确,依托企业走研究、学习、生产一体化的发展道路。那么首先就要对教学计划进行动态的修订和管理,经常实地考察企业单位对职业岗位的要求,根据服装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及时调整教学计划,保证课程设置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2. 优化教学内容

服装专业的教材不能偏离当前产业发展和企业生产实际,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应该深人市场,了解企业职业岗位的需要,及时修订教材,去陈出新、与时俱进。保证学校授课内容与服装产业生产和发展紧密相关,构建现代服装企业所需的先进教学体系。

3.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

服装是一门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学科,不仅需要从业者需要有创新的设计方法和思维,也要具有较强的审美眼光,更加需要熟练、扎实的实际操作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务必要根据实际需要来采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

4. 完善考核体系

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创造力。服装专业中的课程,大多对于综合性、实践性和操作性的要求都很高。在专业课程的考核中,先要把教学目标与考核目标互相结合。考核重点应改放在学生对平时教学知识的应用掌握和运用的能力上,而考试的试题内容要丰富,由学生自由发挥创造性思维来完成题目,不要太重于标准答案,应允许学生创新,只要有根据,甚至可以得到奖励。

5. 实施校企联合

实施校企联合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这种新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和社会实践也息息相关,锻炼学生。创立工作室的主要目的是用自主研究式的学习方法教育学生,让学生可以学会自主思考问题,解决设计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的能力.校企合作能够使学生对社会的接触加强,提高实践教学的水平,使学生能够满足市场的实际需求,让学生具备专业职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缩短学生走出学校教教学而走向社会实践的时间,能为学生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还能给学生指引一条利于发展的就业道路。

结 论

现在高校服装专业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一定创新设计能力和市场意识全面型人才。而现在的教学状况仍然很落后,所以务必要加快改革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只有进行改革,才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推动发展中国服装产业。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

作者简介:孟庆波,男,1973年11月21日出生,党员,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方向“中西方服饰文化比较研究”,现任辽宁师范大学影视艺术学院影视美术教研室,职称讲师。

作者:孟庆波

上一篇:护理人文教育论文下一篇:水墨画写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