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辅助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2022-04-29

摘要:本文指出了服装项目化教学方法现存的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客观等。社会的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计算机辅助高校服装设计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计算机辅助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篇1:

计算机辅助排样在服装设计裁剪中的应用

摘 要:服装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传统的服装手工排样裁剪在长期的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问题,因此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排样方案。文章对该方案在服装设计裁剪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为以后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排样;服装设计;裁剪

21世纪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先进技术应用于各个领域中,在服装行业也是如此,将计算机辅助排样技术应用在服装设计中是一种新的突破,所谓排样就是将多个不同的图形在平面区域内进行布置,如何来布置以及布置的好坏都会对产品的成本以及效率有一定影响,这就需要设计人员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足够细心,足够认真。计算机辅助排样的优点有很多,例如:提高材料利用率、提高产品的整体质量以及缩短生产周期等,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与一些先进的辅助技术相结合,如计算机辅助设计以及其他,这样能够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对以后的计算机生产管理有一定的作用[1]。本文对计算机辅助排样在服装设计裁剪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希望能为以后服装设计方面的工作提供一些帮助。

1 计算机辅助排样(CAN)在服装设计裁剪中的应用

1.1 服装设计图形输入与处理

在微机上运行的软件系统,可以有Windows 95,Windows 98以及Windows 2000等,将计算机辅助排样(Computer Aided Nesting,CAN)系统在这些软件系统上运行的时候,主要包括了以下几个模块:服装设计图形输入、预处理、自动排样以及结果输出等。具体的过程应该是先将服装的图形及尺寸通过接口进行输入,可以通过CAD/CAN的方式。然后可以转换为更加方便的数据结构,确保能够进行一定的优化,由于系统在进行自动计算的时候对服装面料用量较小,因此只能根据用户的输入方式来进行排样,将这些排样的结果在屏幕上更好地显示出来,在完成了自动排样之后用户对结果不满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来进行计算,例如可以直接进入到人机交互的整个过程中,通过这种人机对话的方式可以完成很多操作,如对服装的平移、增加、删除、旋转等,这样就能让排样的结果达到最佳的效果。最后再利用文件的形式将排样结果进行输出,还要给出相应面料的利用率将这些都通过打印机进行输出。对于服装设计图形处理方面,主要获取排样零件的选择与图形的信息,根据一定的数据结构来完成信息库,可以采用AutoCAD系统软件进行操作,这样的数据结构转换起来更加容易,很多二维的图形也可以利用AutoCAD来生成,或者可以借助扫描仪的方式来获得,如果从专业的角度来获得图形信息,那么就可以不断地对数据进行统一。设计师在获取服装款式以及造型的时候,也可以充分借助各种工具,设计师可以先设计相应的款式,然后再选择与自己设计相符合的人体模特,根据模特试穿的效果来做出相应的修改;设计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想法先在电脑屏幕上表现出来,利用CAD来将设计的内容放在电脑里保存,方便以后继续使用,还可以充分利用已有的成果,真正实现将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效果[2]。

1.2 自动排样的类型

通过系统给出的窗口来对面料的长度、宽度和排样时间进行说明,自动排样是希尔伯特为数学工作者提出的数学难题,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对二维图形进行优化排样,所有数学者都在探索但是始终没有找到正确的答案,从理论上可以对问题进行解答,在其他领域例如冲压、切割方面都已经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在排样问题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人机交互法、矩形包络法以及解析函数法等,这些算法都有或多或少的优缺点。根据对其他方面的算法进行研究,可以学到更多关于计算机系统的知识,也能提出更多具有创新性的方案,进行粗排的时候可以利用矩形包络法,研究区域的时候可以进行精排,这样既提高了利用率,也能降低算法的复杂程度,主要包括精排和粗排的方式,粗排的方式是因为服装图形有着一定的复杂性与多样性,给排样带来的计算量是很大的,严重的甚至影响到排样效率。因此在进行粗排的时候,应该充分利用服装轮廓的特点选择面积比较小的,也就是最接近实际的服装图形来进行排样,再根据具体的方法对这些图形进行优化,排样完成后逐渐恢复原始的图形。这样不仅简化了排样的模型,还能将复杂的问题进行一定的简化。具体的方法如下:可以先求出服装的包络矩形,然后对某一时刻假设为排样布局N,而下一代的矩形是D,当排上D之后这时的布局就是N+1,如果选择D的布局作为最终的评估函数,那么布局的原则就是最大的。在精排的时候费时是最少的,并且排样的效率也会比较高,能够满足服装在设计时的整体需求,但是它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排样的结果不能达到最佳的状态[3]。

如图1所示,a图是两件服装,b图是粗排的结果,那么可以看出服装2应该再向服装1左移一部分,但是利用率不如c图,为了让这一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可以在粗排的基础之上采取精排的方式,采用精确定位的形式让图形更加接近布局,这也是最好的一种办法。利用该方法可以让所占布料的面积最小,从实际应用上来看,就是将两个图形转化为更为接近的方法,但又不会出现互相干扰的情况,让两个图形在理论上有交流的部分,可以采用运算量较大的算法,如点阵判交法、联立方程求交方法等。这些方法可以针对难度偏上的问题,如果是更为复杂的图形就不能实现,而区域的概念就能解释这一点。具体的解决办法是:由于服装会在面料上占一定的面积,因此能够反映在计算机屏幕上的都是二维图形的形式,通过对这些图形区域建立关系的过程,来判断图形是否发生了干涉的情况或者是否有重叠的现象。任何的服装图形都是利用圆或者多边形来组成的,而系统软件也对圆与多边形建立了函数,可以将一些基本的布尔运算应用到这些函数中,典型的布尔运算有差、交、异或、与或等。根据这些就能够得出各种各样的圖形区域,在各个图形区域建立完成之后,根据系统的提示可以创建一些服装的组合区域,当创建的区域为空也就是NULL时,就说明这两件服装并没有出现碰撞的现象,这样就可以继续沿着排样方向来向已经排样的服装进行移动,如果新区域是非空的话,表明服装发生了碰撞就停止了移动,然后可以进行一定的调整。除了进行自动排样之外,还可以进行人工交互排样,或者自动排样完成之后再进一步提高面料的利用率。系统可以将人工交互排样的过程表示出来,对服装图形进行平移和旋转,或者进行其他的一系列操作,确保排样结果达到最佳的状态,从而实现图形坐标变换矩阵的效果。

1.3 计算结果的输出

在进行结果输出的时候,可以输出两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是面料利用率计算,第二部分是对图形输出的计算。前者面料利用率是排样系统中十分关键的指标,通过计算面料利用率就能得到服装的具体面积,同时在进行排样时,对哪种服装选择哪种排样策略也有不同的要求,而面料利用率就能对这些问题做出一定指导,零件图形的复杂性是很高的,在计算图形面积时可以利用高等数学或者微积分的形式,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获得相应的知识。从实际的角度进行分析,能够看出服装就是封闭轮廓构成的,这些轮廓是将圆形、多边形两者相混合形成的。如果用户对排样结果没有任何意见的情况下,就可以根据相应的数据结构将零件的图形信息进行输出,将这些内容传给CAM系统再利用图形打印机进行打印,也可以借助其他的功能,或者直接利用Windows进行屏幕的拷贝[4]。

2 结语

综上所述,对计算机辅助排样在服装设计裁剪中的应用进行分析,可以看出,CAN系统能够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产品的成本也得到了降低,越来越多的企业都应用了这种系统,也说明该系统的市场是很大的,在缩短生产周期的同时,也能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从而实现真正的自动化生产。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技术再结合设计师的经验,能够让服装设计更加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未来我国服装行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相信未来我国在该方面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参考文献]

[1]董智佳.经编无缝服装的计算机辅助设计[D].无锡:江南大学,2015.

[2]曾珊珊.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高校服装设计教学中的角色探索[J].电脑迷,2016(11):184.

[3]金鹏,孙晔.服装设计专业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中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J].文教资料,2015(22):164-166.

[4]金蕊,苏军强.优化服装设计计算机实验的实践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7(2):194-196.

作者:徐立楠

计算机辅助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篇2:

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

摘 要: 本文指出了服装项目化教学方法现存的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评价体系不够客观等。社会的发展对从业者提出了须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的要求,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职教育的首要任务。本文以此为指导思想,提出: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是对旧有教学方法进行创新研究,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充分发挥服装CAD与服装设计专业各门主干课程的串联作用。利用多样化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有利于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建更加客观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关键词: 服装CAD 服装设计 项目化教学 深度结合

随着服装行业的高速发展,我国服装专业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揭示着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和方法存在着以下明显的不足:首先,原有的教学方法与模式陈旧,在传统的服装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宰者,通过示范讲解向学生灌输统一规格化的知识和技能,其教学方法僵化、教条、机械,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学生过于依赖教师的示范和指导,久而久之会导致不能自觉、自主地研究问题并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其次,教学内容封闭、陈旧,缺乏和企业、市场的结合。服装专业课程设置上偏重于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缺乏专业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现今服装行业的内部已经开始细分,不同岗位方向课程结构应该有所区别。大多数专业教师也因缺乏和服装企业、服装市场的适时沟通,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不能根据市场的变化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显得封闭、陈旧。最后,原有的教学理念重艺术轻技术,重理论轻技能,总体上过于重视学科背景下的人才培养而忽视产业背景下的人才培养。造成学生毕业后进入企业很难胜任工作需要,只能进行二次培训,无形中缩小了学生就业岗位的覆盖面,同时也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

随着我国加入WTO,服装企业从原有的来料加工向自我研发、自创品牌、自重营销的综合性企业过渡,这就要求从业者需具备复合型的知识结构、较强的综合能力。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首要任务。基于此,对服装专业课程旧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加强学生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显得十分必要。服装项目化教学正是在此背景条件下应运而生。

所谓“项目化教学”,是在杜威的“做中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它是“行为导向”教学法的一种。它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的全过程,在过程中使教学任务得以完成,并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分析、合作等综合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突破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强调实用技能和知识的创新,有效地建立了课堂和社会的联系,充分展示了现代职业教育的“以能力为本”的价值观。

但现有的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也存在着流于形式、表面化的问题,很多学校在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只是简单地将几门相关的课程集中在一起,教学还是按照旧有的模式进行,各门课程由若干个教师在不同的教学地点来实施教学,课程内容单点设置,课程间缺乏必要的串联和衔接,学生的综合能力得不到锻炼;老师讲,学生听,教学方式单一,被动式的教学模式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各门课程成绩乘以不同的系数,以得出某一项目的最后成绩,该课程评价体系受认为因素影响较大,不够客观,学生的学业水平得不到正确的反应;工学结合的深度不够,等等。

只有彻底解决以上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才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进一步深化和顺利地发展。在教学实践和研究中,我们发现:借助于现今行业运用广泛并具备一定科技含量的服装CAD软硬件,实现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就可以帮助解决现阶段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项目化教学改革得以深化和发展。这二者的深度结合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场所的结合。

服装CAD是“Fashion Computer Aided Design”的缩写,意思就是计算机辅助服装设计,一般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工艺单制作等功能。它具有快速、高效、功能全的特性,现已在世界上服装类企业中广泛普及和应用,也是服装设计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不可少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模式体现在教学场所的使用上就是服装CAD的教学必须在专用的计算机机房中进行,而其他大部分专业课程例如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等课程的教学则在另外的教室或工作室进行,一门课程结束后再开始另外一门,两者之间互不相关。旧教学模式从教学场所上就制约了课程之间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不到及时的巩固和有效的实践。加上一个摆在我们眼前的更加现实的问题是: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为适应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对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的时候开始了高校扩招的改革,学校中每个专业班级的学生人数急剧增加,以我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班级人数从原来的每班20人左右迅速上升为每班38人左右,增长率几乎为100%,原来艺术类专业推崇的小班化教育模式已经无法实现,坐在教室后排的学生很难看清老师在黑板上的板书内容和现场的示范,更难得到老师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这对《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制板》等专业技术含量较高、技能要求较强的专业课程的学习是不利的。另外,服装的款式设计的灵感除了可以在传统的纸上表现出来以外,随着世界上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在计算机终端上通过相应的软件和辅助工具,充满了灵感的的设计同样可以栩栩如生,这是设计界的一种趋势和要求。

我们发现:要想通过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彻底的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素养,首先必须对旧有的教学场所进行必要的改革和整合。具体做法是:对普通教室或工作室进行必要的改造,根据将要建成的一体化教室的功能需要,除投入必要的和在行业中具有一定技术领先优势的专业设备和多媒体设备外,必须还配备一定数量的电脑,并在电脑中安装服装CAD等专业软件。学生自备的电脑也可以作为教学和实践的必要补充。将普通的教室或工作室有效地改造成为具有特定的教学和科研功能,以及兼备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体化教室。在经过改造完成的一体化教室中,教师除了可以进行传统的教学和示范外,还可以利用电脑设备和CAD软件实现了师生一对一的教学与示范,每一个学生都可以通过电脑屏幕清楚地看到老师的讲演和示范,并可以和老师进行及时的沟通和交流,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后排学生无法看清老师现场教学和示范的弊端,使改造后的一体化教室除了能满足日常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中特定项目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需要外,还使学生在使用电脑进行服装CAD软件操作训练时摆脱了对固定的计算机机房的依赖。学生在项目化课程的学习中,既使自身的该项项目所包含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和提升,又在不断的练习中使自己的服装CAD的操作技能和计算机水平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逐渐成长为一个能够满足社会和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服装CAD与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深度结合与运用,更应该体现在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内容的穿插整合。

“项目化教学”现已在我院如火如荼地开展和推广,并且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了使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够得到更加深入的发展,在改革进行到一定阶段,我们有必要对已经完成的内容进行必要的总结。总结发现:随着改革的深入,在解决了项目的设计、师资的培养和管理等问题的基础上,关键在于解决如何在既定的教学项目中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有效的结合和串联,使项目能够顺利地实施和开展,真正能使学生在完成一个特定的项目训练后,能及时地从中获取并熟练掌握相应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将知识和技能形成有效的串联。我院服装设计专业开展项目化课程改革已有5个年头,开设的教学项目有:女装设计、男装设计、童装设计、针织服装设计等多个项目,我们以项目《女装设计》为例,对项目的设置及其开展和实施进行分析。女装设计的项目由以下多门课程顺序组合而成:结构设计基础、女装结构设计、服装CAD、女装设计、女装缝制工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原来的做法是各门课程以先后顺序由相同或不同的老师来教授,最后由学生来进行一定款式的女装的设计,并完成所设计的女装款式的制作和展示,由此获得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其他各个项目的情况也基本相同。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如果项目的组成即各课程还是像原来的教学模式那样进行课程的单点设置,学生的综合能力将得不到有效的锻炼和提高。所谓课程的单点设置是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服装设计课程设置中常规的模式,在服装项目化教学中仍然如此,各门课程由不同的老师分阶段来进行实施,课程相对独立和分散,学生无法把已学过的设计和制版技术等各门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对服装款式结构之间共性、关联性和变化的规律不能深刻地理解,影响了专业综合能力的提高。分析项目化教学中课程的配置,不难发现,现代的软件技术已经融入了专业教学,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各个分散独立的课程通过一个有效的途径进行合理的串联和组合。而这一有效的途径我们已经发现,那就是高效、快速、专业的服装CAD软件。服装CAD技术,它除了具有高效、快捷的专业绘图功能之外,还可以对设计图纸进行安全有效的存储和传输,可以极大地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是每一个服装从业人员都应掌握的一门重要的新型的技术。从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设置的课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这门技术的重要性,它在每一个教学项目模块中均作为主干课程出现。它的存在,也让我们解决现今项目化教学中的课程单点设置的问题获得了希望。

服装CAD是一个快速高效的专业工具,它具有创作设计(款式、色彩、服饰配件等)、出样、放码、排料和排工艺的功能,这些功能本身就是需要学生重点掌握的专业技能。我们要做的就是利用服装CAD软件既能满足款式设计,又能满足结构设计、样板制作等服装设计专业的主干课程的需要的这种强大的专业的功能,在《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业样板》、《服装工艺学》等多门服装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各项目的主要课程的教学中,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改为在一体化教室中,利用电脑和CAD软件进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诸多主干课程的教学,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既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又通过服装CAD软件,使各自不同的课程得到有效的串联。将项目化课程课程的教学和CAD软件的操作和训练相结合,这种教学模式的改革,将使原先的课程单点设置、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系统中各个环节联系少、不能形成有效的系统的状况得到有效的改善,使课程与课程之间得到有效的串联,学生的技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与进步,这将有利于推进服装设计专业项目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深化。

三、服装CAD和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对学生在项目化教学中的学习的成果有一个更全面的、更客观的评价,深化工学结合的深度。

现在的项目化教学中最常规的评价方式就是:各个不同的老师对各门不同的课程分别实施教学和考核,按照各门课程在该项目中所占的学分或课时比重,对各门课程施以不同的权重,对所有项目中的课程的所得到分数进行分数的加权计算,最后得出学生在该项目学习的最后评价。也就是说,我们在项目化教学改革后对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评价依然是沿用传统的模式,各门功课的分数所占比例的大小由项目负责人根据一定的依据来制定。这种依据有很大的人为的因素,不一定能客观评价出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和效果。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社会的需要,我们必须制定出能客观、真实考量学生在项目化教学的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标准是唯一的,和我们进行项目化教学改革的依据是一致的,就是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符合社会的需要,实际上就是考核评价体系必须依据社会的需要来制定。项目化教学中的项目的设定是根据工厂实际生产的需要来设置的,那评价体系就必须能检验教学能不能满足社会实际生产的需要,也就是学生是否有服务社会的能力。如何来评价和判定这种能力的大小呢?服装CAD给我们客观、全面地考评学生的学习效果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具体做法是:在进行男装项目、女装项目、童装项目等的教学中,在项目学习进入到最后的考核评价时,可以与服装生产企业联合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考核,由企业根据实际生产的需要来命题考核,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用CAD来完成从款式设计、面料的选择到结构设计、到制作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样板(包括放码和排料),再到工艺单的制作等一系列的操作,最后由老师和企业根据生产的实际来进行评定,得出最后的评价,并由生产企业从学生的作品中选择出可运用于实际生产的款式和样板运用于生产,为企业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使这种评价体系得到良性的发展。这种评价应该是最客观和最有说服力的。

服装设计项目化课程的教学改革,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从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基本技能提升到了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全面提高,服装CAD和服装项目化教学的深度结合可以使服装设计项目化教学改革得到进一步深化和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范聚红.高校服装工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J].北京:商情,2008.13

[2]黄埔全.现代教学论学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作者:王小红

计算机辅助高校服装设计论文 篇3:

设计类专业课程线上与线下协同教学模式探析

摘  要:随着互联网技术在教育领域的普及,云端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与课程教学模式也应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本文结合扬州大学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通过对不同教学情境的比较研究,提出与课程特点和形势相匹配的、具有一定灵活性的教学规划基本策略,并根据实际的教学进度,合理调整课程内容衔接。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配合,有效打造柔性化的教学体系,优化教学的培养效果和体验过程。

关键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协同;教学衔接;设计

基金项目:本文系扬州大学教改项目“新工科视域下产品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探析”(YZUJX2018-50C)阶段性研究成果。

培养具有综合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是高校设计应用类专业的核心教学目标。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面对具有不同知识背景和学习需求的学生,而且伴随着互联网技术面向生活各领域的渗透,学习者可以接触和获得的学习资源越来越丰富和多样化,学生间的差异也会更加明显。因此,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应具备更好的灵活性和适应能力。整合线上线下的协同式教学是优化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形势下,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实践实现了意外的加速发展。持续的在线教学模式丰富了任课教师们的线上教学经验,同时对课程教学也有了新的感悟。全面总结线上和线下教学的心得,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不同教学方式的优势是每位教师都需要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要课题。目前,对于线上线下的协同教学还处于实践探索阶段,理论层面的分析仍比较缺乏。由于在具体实践中理论的缺位,教师只能依据个人经验和教学的实际反馈进行迭代式改进,而个人经验式的探索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波动起伏。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从扬州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出发,以针织服装设计为例,通过对线上和线下教学活动实践的比较,分析教师有效开展混合式教学的柔性化策略与方法。

一、教学情境分析

(一)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

基于服装产业高度市场化的商业运营逻辑,要求服装设计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必须以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具体课题的研究能力为核心。而教师则应根据专业的核心培养要求做好课程教学的设计,通过科学的规划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对于实践和创新类的课程,先讲授理论内容再布置实践任务的传统教学模式,在无形中会造成学生学习模式的教条化,以及理论和实践的脱节。特别是在服装设计课程中,很多知识内容需要在实践中学习,仅仅通过多媒体课件和课堂讲授的形式并不能让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因此,服装设计的教学方式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1]。

(二)线上和线下的教学情境比较

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情境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环境与信息反馈方面。对于线下教学来说,课堂就是传授知识的主要信息环境,教师和学生身处同一物理场域内,可以实现即时的信息共享,比如课堂上可以随时就某个问题展开交流和讨论。在面对面情境里的信息传播、接收和反馈是多样态的,对有经验的教师来说,现场教学能够随机应变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通过课堂信息的反馈对教学方式进行微调。相比而言,在线上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身处不同的物理场域,网络平台为每个参与课堂的人重构信息环境。信息的传播和反馈都需要依赖数字化媒介,传统课堂信息样态的丰富性也会因此而被削弱,同时,信息的传播还可能会因为硬件设备和直播环境问题而出现信息接收延迟、系统反应滞后或噪声干扰等问题。在线教学还有一个最大弊端是教师无法及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难以形成教学反馈的闭环。

另一方面,线上教学模式也有其优势所在,设计良好的信息平台能够滤除多余的干扰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专注于课堂。相较而言,传统课堂的信息传播是单次的和即时性的,学生只能通过记录笔记、查阅课本以及追溯记忆来复习教师讲授过程中的知识细节,而在线教学的内容可以存储到云端,学生能够随时查看回放内容来巩固已学习的知识。此外,在线的答疑和交流形式也可以更加多样化。

(三)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分析

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活动主要分三个阶段展开:第一阶段是基本理论讲授,以及结合基本理论展开行业信息调研;第二个阶段是分组进行针织技法的实操学习和教学辅导,培养学生对针织服装面料、工艺和特点的感性认识;第三个阶段是分组布置课题任务,由学生自主开展从调研到设计制作的完整实践活动,并以公开答辩的形式进行成果展示、交流和点评。不同的教学阶段应根据具体情境匹配不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2]。

1.理论教学阶段的比较分析

在理论讲授环节,教师在线下课堂可以更好地观察学生的听课情况。同时,课堂上的提问、讨论等活动可以根据课程需要随时开展。相比而言,线上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缺少直接观察,因此,线上教学过程一般都按照教师既定的教学计划来进行,较难做到像线下课堂上那样进行快速反馈和调整。因此,線上教学的计划安排要更为细致,在教学规划的最初就预先安排好专门用于提问、交流和互动的时段和内容,并充分利用在线教学的工具进行有效的互动。

调研与汇报环节由教师布置调研任务,学生自行开展调研。在线下,学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直接到市场接触第一手的资料,教师还可以在课下跟踪了解学生的调研实践进展情况,随时做出指导。而线上的调研则需要靠学生自主开展,一般是让学生收集二手资料并展开分析,如各相关品牌的最新发布内容等。为了增强学生的理解,教师需要提供更多信息资源,并通过在线会议等方式进行指导。

2.技能教学阶段的比较分析

在实践技法辅导环节,线下教学模式一般是以小组为单位,教师对小组成员进行针织技法的演示和手把手的辅导,这个环节相对比较费时费力,而且每个小组的演示内容大多是重复的。此外,由于课堂教学的即时性,对于一些没有理解清楚技法原理的学生,教师还要安排时间对其进行专门的辅导。相比而言,在线教学就有更多的优势:教师可以通过直播,面向所有学生同时进行示范和演示,而且学生可以对教学视频反复播放和观看学习,这样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教师的重复性演示,也节省了整体的学习时间。

3.设计实践阶段的比较分析

在分组选题和讨论阶段,相比于在线下课堂中教师分别到每个小组参与讨论交流,线上分组建QQ群开展讨论的形式更加灵活。线上讨论能够突破课堂的有限时间,教师还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小组的讨论,而且组内的学习讨论可以一直持续到课下。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让各组进行阶段性的成果展示和互相学习,提高学生做课题的效率。

线上教学活动的不足之处是学习反馈的形式和渠道相对单一,不同类型的信息反馈需要通过模态的切换来完成。而在面对面交流的情境中,师生之间可以实现同时的、多模态的、多面向的信息互动。

三、协同教学策略分析

对于设计应用的课程,更适合实行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的模式。为了让教学过程在整体上具有更好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首先要对课程教学的过程和内容进行分类比较,建构合理的教学模块,针对不同情况的学生实行更灵活的教学方式。

(一)线上与线下的协同教学模式

通过对线上线下教学实践模式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传统课堂和在线教学都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施行混合式教学的规划更符合实际的需要,也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3]。

混合式教学的目的是将传统的面对面课堂和在线学习这两种学习形式的优势结合起来,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其基本的思路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通过专业的网络教学平台以及社交软件平台更加便利地获取知识资源和教学服务。同时,结合线下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构建起基本的专业知识框架,使专业知识快速向个人迁移和内化,在充分发挥教师作为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启发者和结果监管者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格局。

以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为例,在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和设计实践三个阶段中,课堂教学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现场的教学交流和多模态教学信息反馈方面,而线上教学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对成熟性和重复性教学内容的分类搜索和展示。因此,要实现两种教学模式的优势互补,就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分类应对。

首先,把已经定型的知识模块,如基本的平针针法等,通过在线直播、图文演示等方式讲授。其次,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内容,可以制作成短视频和图文详解的形式,进行比较详细的讲授和答疑,学生可以反复阅读和观摩。例如在学习元宝针针法时,基本形式是1+1罗纹,其变化在于将上针挑掉不织,但保留上针线圈,那么在织下一行时,一个下针上就有两个线圈一起编织。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在这个针法上出错,另外还有单元宝和双元宝的区别,都是容易出错的地方。再者,对于开放型创新的部分,则需要通过选择合适的在线平台来支持师生之间的教学交流。以针织服装设计课程为例,像针织面料的基本特征、针织服装的工艺特点以及手工针织的基础技法都属于比较定型的知识模块,可用视频进行展示,而设计调研汇报、设计选题和过程辅导等则需要通过面对面或在线直播的方式开展教学。

(二)处理好不同教学模式的衔接

当需要在不同教学情境来回切换的时候,做好教学模式的衔接非常重要。首先,教师需要根据目前的教学阶段对后面的教学进程进行调整,做好教学过渡。其次,在线教学资源的开放内容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情况进行更加灵活的管理。最后,还要比较不同教学情境下各自的特点,通过资源的匹配形成良性的教学迭代。具体来说,对于部分无法全程参与线下教学的学生,根据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知识内容和训练特点,可以将大部分的理论知识、一部分的认识体验以及选题和设计研讨部分应用于线上教学的模式。而体验认知和制作实践部分,可以和其他课程的实践环节合并在一起,在线下教学环节中分批次集中完成。

(三)教学成果的评价

在针织服装设计课程的在线教学过程中,一个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对实物作业的检查和打分评价。从线上的教学反馈来看,教师对实物作业的评价主要依靠学生对自己作品的拍照展示,但这种展示方式会受到照片拍摄效果的影响,一般来说,只有对照实物检查才能比较准确地判定学生的工作量、制作工艺水平和设计创作能力。因此,在线的作业展示必须制定比较详细的展示规则,同时加强对设计创作过程中的构思和讨论部分的打分比重,以平衡单一评价体系可能造成的偏见。

四、结语

在线教学的普及化对混合式教学提出了多层次、柔性化、有序衔接等新的要求。面对更丰富的学情条件,为有效地满足创新人才培养要求,教师需要充分评估线上线下的教学平台和软硬件条件,做好教学的整体规划设计,预先规划不同信息环境下的教学管理,持续完善课程的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同时还要处理好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衔接,并且在教学评价环节,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利用多维度的数据对学习成果展开评价。

基于以上的分析,新的教学平台也需要更充分地考虑教师对不同教学形式的协同化需要,在教学平台的功能研发方面能够提供更有效的教学规划、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工具,更好地推进高校教育的协同化。

参考文献:

[1]刘伯荣.结合设计竞赛主题的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纺织服装教育,2020(4):357-360.

[2]史梦莹,柴吉昌.“互联网+”背景下应用型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探索——以计算机辅助珠宝首饰设计课程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19):126-127.

[3]杨宇翔,黄继业,吴占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施方案设计[J].课程教育研究,2015(5):3-4.

作者簡介:刘伯荣,硕士,扬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服装理论。

通讯作者:陈世栋,博士,扬州大学讲师。研究方向:工业设计、用户体验。

作者:刘伯荣

上一篇:PLC技术机械电气控制论文下一篇:标准化指导下的石油工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