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案例探究论文

2022-04-18

摘要:本文从研习案例的遴选、教师角色的定位以及测评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在《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具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问题。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行政法案例探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行政法案例探究论文 篇1: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行政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案例教学法一直是行政法教改的热点话题。法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和学情方面有其鲜明的特点,传统的行政法教学旨在构建行政法原理的体系,高度抽象概括讲授,学生学习兴趣不高,难以适应法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对高职教育特点的分析,解析行政法案例教学的特点,探究行政法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高职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关键词:法律高职;案例教学法;行政法

法律教育是应用性教育,正如德国著名法哲学家H·科殷所言:“法律科学首先是应用的人文科学,它服务于法的制度的切实实现,它应该为判决各种案件准备规则。”[1]高等职业教育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一种新型高等教育类型,法律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法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法律高职教育的特点

区别于本科和研究生法律教育,法律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方法方面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法律高职人才培养目标

与本科法学教育相比,高职法律教育更注重教育与职业的对接,强调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法律高职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培养职业型法律人才和辅助性法律人才,如法官助理、检察官助理、律师助理、书记员等。通过高职期间的学习,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学生不仅懂得法律专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还要具有法律职业者必备的技能和技巧,能够解决复杂的不断变化的实际问题。

(二)法律高职教育的教学方法

法律高等职业教育应围绕其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能学会如何运用法律和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掌握依法办案的实际技能。在教学方法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教学方法的实践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着重提高学生独立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广大高职法律教育者积极探讨实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以河北政法职业学院为例,近几年来,该院探索了具有特色的综合模拟实践教学方式,创设了“四个环节”、“三个模式”的特色教学法。此外,情景教学法、对比学习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研习法、模拟法庭教学法、法律诊所教学法等也广泛应用在教学实践中,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高职行政法教学中的障碍分析

(一)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是法学教学中被广为推崇、广为运用的一种具有良好传统的教学方法。20世纪20年代,在风靡世界的“案例教学法”发源地———哈佛法学院,法律教授在课堂上利用试探、回答和提问一系列难题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对当日指定的案例做详尽的分析。教授会设法让学生之间掀起热烈的辩论,而参与讨论的学生必须对每一件案例的事实了如指掌,并且必须能够对每一件案例进行批判[2]。

行政法案例教学法是通过教师运用精心选择的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和自主学习,使学生在理解相关法学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法律技能、领会法律精神、形成法律思维的一种教学方法[3]。与其他法律课程的案例分析教学功能相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既可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从具体的行政案件处理中得到不少行政法理论,特别是结合我国行政法制领域存在法律空白、冲突的现实,提高学生的法律分析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行政法案例教学法自身的障碍

与其他法律学科不同,行政法案例教学有自己的特点:

1.行政法案例分析的趣味性差

行政法课程本身抽象、枯燥,正如关保英教授所言:在刑法、民法中有关行为规则都与一定的案件事实密切对应,如刑法中的诸种罪名以及诸种罪的构成要件既有实在法的规定,又有具体的案例。行政法则没有如此幸运,我们知道,在行政法规范中有关行政管理制度的设计相对较多,使行政法教师只能相对抽象地介绍行政实在法的规定,这些规定常常并没有一个对应的案例[4]。

2.行政法案例分析理论探讨不成熟

有关刑法、民法的案例研习的方法著作、论文林林总总,但行政法的案例却寥寥无几,可供授课教师参考的优秀案例集锦和教材也很少。行政法研究对象是行政主体的各种行为和相对人如何进行救济的制度,离学生相对较远,绝大部分的学生毕业后没有机会进入到行政机关,再加之专接本、专升本考试不考行政法,导致学生对行政法案例分析缺乏适用的期待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3.传统行政法案例教学法存在弊端

传统案例教学法以司法机关为基点,站在司法机关的立场上衡量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分析案件中争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解决案件事实如何确认,法律如何适用等问题。然而,众所周知,一个行政法案例背后,所涉及私人自治与政府公权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多,所涉利益博弈之复杂,国家或地方的管理背景特殊,民众的价值判断多元化,自由裁量权的广泛运用等等,往往很难简单地对行政行为加以合法或不合法的评价。由此,我们看到传统的合法性分析中在案例分析的先天不足。

此外,课堂中的案例分析,为了配合教学或者出题的需要,寥寥数语,往往将案例限制了若干条件,去掉了若干要素,侧重如何将法律条款适用于具体案情以及相关概念的推演,使得学生失去把握案例全貌的机会,这种案例成为理解和掌握法律概念和进行理论推理的工具,而不是对如何处理真实事件的实战演练,面对一个真实发生的错综复杂的案例可能出现的“失语”现象[5]。

(三)法律高职行政法教学学情分析

学生是教师授课的对象,同时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达到良好的授课效果和培养目标,进行必要的学情分析是必不可少的。法律高职的学生高考录取分数普遍较低,在整体素质上特别是专业素质上远低于法律本科生。学生的突出特点是学习兴趣不高,主动性差,口头、书面表达能力弱,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不高。以案例教学法之一行政诉讼模拟法庭为例,模拟法庭这一教学形式,需要由学生扮演法官、书记员、当事人、代理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等角色,需要学生具备较高分析、动手能力;然而学生对刑事诉讼、民事诉讼模拟法庭之后的行政诉讼模拟法庭失去了原有的兴趣,案例分析不到位,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流于形式,客观上导致模拟法庭等教学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案例教学法在法律高职行政法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案例教学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认为在高职行政法案例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运用的不同类型

1.理解型

为了使学生正确理解某个基本知识和原理原则而采用的教学案例,这种案例教学的特点是通过某个简短的案情叙述,来解释其中涉及的有关原理原则和定义。例如,通过田永诉北京科技大学学位证争议的小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行政主体的构成,不单单包括行政机关,还包括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通过交管部门对其交通违法的相对人进行不同种类的处罚,理解行政处罚的种类。此种案例分析应选择短小精精悍、易说明问题、无歧义较为明确的案例。

2.示范型

通过某个案例具体生动地说明如何把理论原则用于实践。一般运用较为典型的行政法案例,也可运用日常实际工作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如,店堂公告“偷一罚十”的效力;对有偷窃行为嫌疑的人随意搜身甚至殴打,对被侵权人进行救济的方法等应当适用的法律和程序等问题。

3.分析型

提供一个或一组相关联的真实客观的行政法案件,引导学生阅读,思索、讨论分析的问题,运用学理原理全面细致分析案例中所涉及到的问题,最后由教师和学生分别进行总结归纳。下面重点介绍分析性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二)案例的选择甄别

案例是案例分析的研究对象,案例的选择是案例分析授课成功失败的关键,也决定着案例分析的教学效果。案例的来源很多,教师自编的案例,《最高人民法院公报》、《人民法院案例选》、《中国审判案例要览》、媒体追踪报道、热炒的一些案例、自己代理的案件等都可以成为案例分析的资源。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较多运用媒体追踪报道的真实案件,一方面学生从侧面对事例有一定的了解;另一方面媒体对案件细节、法律争议、双方态度、学者评价等都有介绍;加上老师的系统分析,容易吸引高职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对社会事件和案例形成较为完整系统的认识。例如,行政处罚知识点选择钓鱼执法事件,行政强制知识点选择暴力拆迁——唐福珍自焚事件,行政赔偿选择麻旦旦国家赔偿案件。为增加授课效果的直观性和生动性,教师在收集文字资料时尽可能地搜集相关的视频资料,利用多媒体教学进行链接放映。

(二)案例的阅读、分析、讨论

1.案例的阅读

课堂有限的时间是宝贵的,提前布置案例,让学生知晓案件就成为必要。笔者一般一周前给学生布置讨论的主题和背景资料,布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背景资料和所涉及到的行政法律知识,让学生对课堂讨论的案例有一个初步了解和积累。

2.案例的分析讨论

讨论案例主要挑选那些疑难并富有争议的案例,这样可以增强讨论的对抗性,强化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兴趣。分析讨论案例是案例分析的中心环节,为切实保证分析讨论到位,笔者事先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在个人充分准备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互动。根据不同的案情安排各小组课下分析和课上分析,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充分表达各自的想法和意见,陈述自己的理由和依据,并就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比较,集思广益、形成共识,各组努力达成较为统一的方案。各小组不能形成统一时,可将各种意见和方案同时保留,不能强求一致,培养学生开放式的思维和多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在课上讨论时,授课教师要通观全局,控制讨论的节奏和方式,必要时给予具体的指导。

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体现公平、合理地成绩评定,同时为了给以后的案例教学提供经验,每个学生准备过程的资料、课下完成情况、课上发言讨论情况作为最终考核的依据。

(三)案例的总结归纳

1.教师的总结归纳

课堂实施主体是教师,主要是总结回顾案例讨论的成果与过程,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和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是否通过案例学习掌握处理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以及将如何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应用,还可以进一步分析其可能性和局限性。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了“三层次递进”的案例分析法:第一层次,分析行政行为产生的背景,用司法标准衡量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问题;第二层次,从立法和执法的角度进行程序设计和制度构建;第三层次,从法律价值的层面进行剖析,如何构建各种制度。

2.学生的归纳总结

作为行政法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实践总结要突出理论升华。经过课堂讨论,要求学生应该将个人的发言提纲与其他同学和老师的发言进行对比、整理和总结,写成案例报告,也可以写成一篇小论文。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从理论上进行总结,这样才能得到提高,达到行政法学案例教学的目的。写作小论文或报告时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足,论述深刻,论证严谨,能够用所学知识阐述自己的观点;有一定的独创性,科学性较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结构完整,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写作规范。

通过案例分析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所授法律高职学生提高了行政法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动手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均得到锻炼,为后续课程如模拟实训、法律诊所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综合素质全面提高。通过行政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学生掌握了法律技能,领会了法律精神,形成了法律思维,满足了行政法基本原理与法律职业能力的需求。同时,为学生参加公务员考试和司法考试提供了备考和分析、解答试题的方法,提高了应试能力,学生不再觉得行政法离我们很遥远,教会了学生用行政法的理论分析、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行政法问题,使其初步具备了在行政执法领域、司法领域的职业意识。需要说明的是,案例教学法只是高职行政法众多教学方法中的一种,我们不能过分夸大案例教学法的作用。行政法教学需要根据所讲授知识点的不同特征,有针对性地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才能真正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H.科殷.法哲学[M].林荣远,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2] 林正.哈佛辩护[M].北京:改革出版社,1999.

[3] 吴琼华.法律高职教育中法学案例教学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9,23:134.

[4] 关保英.行政法案例教学研究[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4):52.

[5] 骆梅英.行政法学的新脸谱——写在读叶俊荣《行政法案例分析与研究方法》之后[J/OL].http://healthlaw.fyfz.cn,2007,10,3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case teaching method in the administrative law teaching

in the high level vocation college

ZHANG Yun-hong

(Hebei politics and law vocation college,Shijiazhuang 050061,China)

Key words:law high level vocation college; case teaching method; administrative law

作者:张运鸿

行政法案例探究论文 篇2:

《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教学策略研究

摘要:本文从研习案例的遴选、教师角色的定位以及测评方式的选择等方面探讨了在《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具体教学中的实施策略问题。

关键词: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教学;策略

《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是案例教学主导型的新课程,然而受我国教育体制、法律传统、学生接受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行政法案例研习》尚未形成统一的教学模式范本,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择其一二加以研究。

一、研习案例的遴选

《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名称由三个要素组成:行政法、案例和研习。研习,是课程的主要学习手段,通过研习以达到课程的设置目标;案例,是对课程对象的界定,研究与实习的是“案例”,这种现实法律关系的宿主;行政法,是对“案例”类型的限定,从而进一步限定了课程对象。课程手段要为课程内容服务,因而该课程的核心是案例,围绕案例展开教学,探究案例的分析方法,阐释行政法的基本价值和基本理论,树立行政法治的理念。因此,提供给学生进行研习的案例必须能体现这一课程目标,案例的遴选至关重要。

(一)提供完整真实的案例,培养学生把握核心的能力。

在传统行政法教学中,教师也会向学生提供一定的案例,交由学生分析研究,但是其选择的案例旨在“以案说法”,即用案例说明某一行政法理论、行政法制度。行政法理论和制度被设定为大前提,是毋庸置疑的肯定因素,案例因此也被进行“必要”的修剪,筛选过的案例情节与被设定说明的行政法理论和制度存在明显的对应关系。在有效地说明某一行政法理论、行政法制度的同时,该行政法案例其完整性将大打折扣,与真实行政法案例的错综复杂之法律关系形成鲜明对比。学生长期分析单一教学型行政法案例, 将导致其对真实案例“枝节与主干”辨别的敏感性降低,今后遇到真实案例时将手足无措。为此,在该课程中教师应向学生提供的案例材料是一个完整的“案件”,应对案件事实发生的背景、发展的过程、法律适用的程序和争议的焦点都有较为详尽的描述,具有内容上的综合性和逻辑上的严密性。

(二)提供存在争议的案例,培养学生观点多元化的能力。

在行政法理论课的案例教学中,往往要给学生一个结论性的东西,或肯定的结论,或否定的结论,以诠释行政法理论和行政法制度。当学生以基本掌握行政法的理论体系之后,在专门的行政法案例教学课程——《行政法案例研习》中,教师提供的案例不仅仅是锻炼学生的识别、判断能力,更重要的是拓展学生行政法思考空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遴选的案例,能否得出相应的结论就显得不那么重要,其关键是案例本身存在可探讨的空间,争议性较大,有助于培养“案例使用者形成观点多元化的能力”。例如,1995年,被法律界称为我国“行政诉讼第一案”的深圳贤成大厦案,曾引起海内外的普遍关注。案件中,作为被告的深圳市工商局是公司登记主管机关,是否有权注销公司登记?而回答这一问题,首先应明确公司登记的法律性质。公司登记属于公法行为、私法行为,抑或公法私法混合行为?若属于公法行为,即行政行为,属于何种类型的行政行为?是行政确认行为还是行政许可行为?注销公司登记,是否只能以公司的申请为前提?登记主管机关是否享有依职权注销公司登记的权力?以上问题的探讨,并没有一个确定的结论,学生的思考空间很大。

(三)提供引导型的案例,培养学生对最新理论发展的感悟能力。

“行政法唯一不变的是变化。”行政法随着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变化而变化,尤其对于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更是这样。面对不断变化的行政法,行政法理论也在不断修正和发展,学生有必要密切关注这些理论的发展动向。现实中,往往一些特殊案例会对行政法理论和实务的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个案之努力和成就形成“水滴石穿”的效应,由“点”及“面”的发展,成为中国行政法治的实践路径。例如,2003年的孙志刚事件。孙志刚被广州市政府执法机关以三无人员的理由收容并在期间被殴打身亡的事件,引发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收容遣送制度的广泛质疑和批判,直接导致了《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被《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所取代,最终宣告了我国收容遣送制度的终结、救助管理制度的开启。为学生提供诸如此类的案件,能够让学生从中发现某个(些)制度与理论上存在的问题,思考完善的对策。

二、教师角色的定位

在《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中,案例的遴选固然重要,但案例的遴选主要依赖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才是该课程中至关重要的能动因素之一,教师如何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显得十分重要。

(一)讨论参与者和方向引导者。

《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是专门开设的案例教学课程,主要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性研究和讨论来开展,知识传授的单向性被弱化,教师成为讨论过程的参与者之一。在案例的讨论、争论甚至质疑之中,学生有可能将案例涉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推进到教师事先没有预测到的程度,此时教师作为行政法知识传授者的主体地位被动起来,与学生一同处于讨论参与者的地位。

教师作为案例研习的参与者,但又不是普通的参与者,其对预置的案例设定了一定的教学目标。当案例的研习、讨论方向走向歧途,甚至走进“死胡同”时,教师应适时地发挥方向引导者的作用,引导学生走出困境,向正确的方向迈进。在引导过程中,教师务必把握好尺度,只“引导”但不“决定”,以免僵化学生的思想。

(二)平等和谐氛围的制造者和维护者。

对行政法案例的研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参与者地位平等,平等对话非常重要。为此,教师应采取措施,建立一种平等的、合作的、气氛轻松愉快的案例研习氛围。例如,如有可能应尽量安排小班上课,参与者更具有普遍性,互动效果明显;如有可能应尽可能在有活动桌椅的教室上课,以便将教室桌椅围成圆形或其他形状,以弱化教师和学生界限,方便学生自助分组,易于展开讨论。讨论过程中出现不同意见、争论的时候,教师不要急于制止或发表倾向性言论,只有平等和谐的氛围遭到破坏时,教师才需要站出来充当调停者。教师应在肯定学生积极参与的基础上,在不同意见间进行协调,促使学生客观地认识己方和他方观点,包容异己观点,做到“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促使讨论和谐进行。

(三)案例研习的评论者和受益者。

《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是行政法综合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学生一般在从具体事实到一般问题的抽象能力、专门法律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法律的融会贯通能力等方面尚存在欠缺,导致案例研究不够全面或不够深入。教师在课堂研习的结束,应对案件所涉及行政法原理进行全面的梳理,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但不一定是结论),交由学生课外进行相应的学术探讨。因此,教师适当、适度、适时的评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案例的筛选中,教师行政法理论功底得到了检验;在案例的讨论中,学生思想的碰撞也会影响教师固有的思维模式,拓展其思维空间;在案例的梳理和评论中,锻炼了教师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其对学生情况的精准把握能力。总之,课程的受益者并非只是学生,教师也是当然的受益者,切实实现了“教学互长”的教学目标。

三、测评方式的确定

《行政法案例研习》课程要通过对案例的研习,阐释行政法理论和行政法制度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强调使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在此教学理念之下,该课程的评分标准应采取灵活方式,构建以能力考查为重心的成绩评判和考核机制。课程成绩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情况。具体而言,应包括学生在讨论中所表现出来的行政法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案例分析判断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辩论能力等。另一部分是学生在课后对课堂讨论情况的综述报告或对讨论案例的分析报告的制作情况。该部分重点测评学生书面表达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案例分析判断能力。我们认为,评分的依据应当侧重过程,而非结果。因为一个具有良好法律思维和知识基础的学生在分析案例时,其作答的过程往往能清晰地体现出他的思考过程和对法律条文的掌握程度。但是,这样的学生也很有可能最终却因为某一个知识点的疏忽而得出了错误的结论,所以,不能以结论的错误而全面否定其判断推理过程。同时,应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观点,或者在现有制度框架内创新案件的解决途径,或者突破现有制度框架引导法律制度发展的新方向。

(作者单位:河北政法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美)文凯瑟林·K·墨西思著,许立新、张广武编译.案例、案例教学法与教师专业发展[J].世界教育信息,2004,(1-2).

[2]胡锦光.中国十大行政法案例评析[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3]罗豪才主编.行政法论丛(第九卷)[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赖俊辰

作者:郝静

行政法案例探究论文 篇3:

案例教学法在动物卫生法学课中的应用

摘要:动物卫生法学是动物医学与动物卫生行政法的交叉学科,在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来增强动物医学学生的法律观念和理论,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本文探讨了在动物卫生法学课中应用案例教学的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动物卫生法学;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是在授课教师的设计下,采用典型案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举例、讨论、讲评、反馈等环节,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动物卫生法学属于兽医学范畴的新兴学科,其内容包括我国动物卫生行政法、官方兽医制度、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目前我国部分高校的兽医学科开设了动物卫生法学课程,这有利于学生将法律意识与自己专业密切结合,对提高兽医学生的动物卫生法制观念和法律知识,毕业后依法从事动物及动物产品生产、销售,依法执法和维权等有着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满足了日益发展的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对合格兽医人才的迫切需求[3]。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动物卫生法学课程,通过互动交流使枯燥的条条框框有了生动的适用基础,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一、案例的选择

针对动物卫生法学课的特点及教学要求,案例的选择应尽可能兼顾以下几个因素。

1.相关性。注意所选案例要紧扣教学内容,案例分析的目的是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所选案例必须是针对课程内容的。

2.典型性。即案例内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普遍性,具有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而不是实践中根本不会发生的案例,且典型的案例往往涉及的关系比较全面,涵盖的法律知识较多,有助于学生从各个方面对所学理论加以验证,从中得出正确结论[4]。

3.时效性。动物卫生行政法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易变性,国家行政管理在改革开放中经常变化,客观上就要求法与其变动性相适应,因此,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动物防疫法》等总是不断地经历着立、改、废、再立的过程,同时,人们价值目标、行为习惯和道德观念都在不断变化,所以,任课教师要及时更新教学案例,选用的案例最好是在我们身边新近发生的。

4.真实性。案例尽可能是实际生活中发生的,最好不是胡编乱造而是学生知道的真实案例,与生活联系比较密切并有相当影响的,学生对这些案例往往会有较深厚的印象和兴趣,例如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

5.多样性。注意既要选择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大案要案,也要选择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微小、但却典型的案例,既要选择已有确切法律依据的案例,也要选择有争议,尚无定论的案例。

6.综合性。即案例涉猎的不仅仅只是单一法规的内容,最好所选案例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是动物卫生行政法不同方面法律法规的交叉,还可涉及一些其他法律知识如刑法、民法的内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方面特点在大案要案中一般都会存在。

二、案例教学的课堂组织运用

1.案例列举。教师在授课中,为了说明动物卫生法学理论、法律制度或某项法律条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主要内容可涉及《动物防疫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兽药管理条例》、《农业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动物疫情管理办法》等,可以是用具有感染力的语言表达出来,也可以由PPT、多媒体等表达出来,这要根据讲课的具体内容由教师自主灵活地掌握和使用。

2.案例讨论。对于列举的案例,特别是复杂和有争议的案例应组织学生讨论,可以选用点名提问、个人自由发言、分组讨论、集体辩论等形式,讨论中任课教师要注意积极引导,启发学生,要让学生各抒己见,不要急于评价学生答案的对错,切忌发号施令和指责。学生讨论案例的过程也是互相学习、培养思维和锻炼表达能力的最好过程[5]。

3.案例讲评。讨论结束后,与学生进行交流,点评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存在的思维、方法问题,及时归纳总结,帮助学生理解某一教学内容而对某一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从中挖掘出比较深刻的东西,最后提供案情分析和鉴定结论供学生参考,通过讲评案例使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总结领会动物卫生法学的理论与法律实质。

4.案例反馈。课后布置一些与课堂教学相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自己分析,使学生在案例分析中巩固所学的卫生法学的理论和法条,下一次上课的时候,要求学生就布置的案例发表意见,也可通过网络或书面作业的形式跟老师交流。

三、应用案例教学法应注意的问题

1.实施案例教学最好实行小班授课制,有利于师生互动、讨论交流,有利于及时解决学生思想中的疑惑,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教师要创造良好的讨论氛围,一个好的魔术需要魔术师夸张逼真的表演和良好的舞台设计才能扣人心弦,案例只提供了一个“舞台”,要考虑如何当好“导演”,应采取哪些手段和艺术把“戏”演得更好,否则,就不利于达到案例分析的目的[6]。

3.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配合使用,教学是十分复杂的活动,教学对象具有复杂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依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选择各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并进行优化组合。在运用案例教学法时,也应注意配合使用模拟教育、现场观摩等多种教学方式,以期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4.注意学时分配,恰当、适时、有度的运用案例教学,必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概念和基础理论前提下才能充分地展开案例分析和讨论,避免课堂中案例过多,损害案例的典型性,造成学生思维的混乱,使学生丧失对案例应有的积极性;避免课堂时间太紧张,导致虎头蛇尾。

5.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案例辅助教学,图片、声音、影像表现直观生动,易于引起学生兴趣并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蕴含的信息量也比较丰富,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利于学生快速充分了解案情。

参考文献:

[1]刘天君.法学案例教学法探究[J].教育探索,2006,(3):81-82.

[2]张英涛,王彧,孙福川.案例教学的医学伦理学再造[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28(3):33-34.

[3]杨玉英,王春仁,朱战波.案例教学在动物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1,(4):74.

[4]韩冬.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7):2675-2676.

[5]赵永,周成双,张维帅.案例教学法在卫生法学专业法医学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3):82-84.

[6]吕秋香.互动式案例教学在卫生法学课中的应用[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24(3):320-322.

作者:李小康

上一篇:医学实验室建设论文下一篇:图书馆音乐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