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行政复议探究论文

2022-04-19

[摘要]行政复议制度已实施多年,其效果远未达到设计初衷,行政复议还没有成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首选渠道。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司法行政复议探究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司法行政复议探究论文 篇1:

改变决定和行政复议法的实效性解读

摘 要:行政复议法从一九九九年开始实施至今,已经有十六个年头了,但是我国的行政复议法实行的效果一直都不是很好,直接导致了改变决定适用率低下的现象出现。究其根本,是因为现阶段的行政复议机关裁量权比较大,导致了改变决定直接将复议机关送上了被告的位置。还有,现阶段的行政复议法中的决定还没有定性。立法的根本应该应该被重新定义行政复议的行为,以及改变决定的性质。要明确行政复议法具体的适用对象的范围,废除现阶段不合情理的相关规定,要从根本做起,提升改变决定的适用率。

关键词:改变决定;行政复议法;实效性;解读

1、前言

我国有很多的法律用来保证国家和人民的权利,行政复议法作为法律中的一项,应该包含行政复议的范围、如何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的申请以及行政复议的决定和法律责任,尽管现阶段使用的行政复议法中,的确涉及到了这些方面。但是其中很多的定性是十分模糊的、也是十分混乱的。根据现阶段行政复议法定性不当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改变决定和行政复议法的实效性,并探究行政复议法的详细内容。

2、法律属性和重要性

2.1法律的公正性。法律的公正性是法律价值的体现,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就是希望能够在法律的管理下,得到一定的公平和正义,法律的公正性是法律的核心属性之一,没有公平公正的法律,也是形同虚设。

2.2法律的实效性。法律具有一定的实效性,法律的实效性指的是法律在现实生活中实施的效果,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影响程度,社会不良的现象是否得到了制约,这些都属于法律的实效性的体现[1]。

2.3法律的有限性。法律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完善的,所以,法律具有一定的有限性,法律在一定程度上会管制了不良的现象,想要打造出一个和谐的社会,但是,法律具有一定的有限性,要根据社会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2.4法律的重要性。法律与我们每一个人都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法律对人们的行为进行约束,那么社会一定会一片混乱,法律还能够起到巩固政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制度的顺利发展,还能够稳定社会的秩序。所以,要尊重法律、遵守法律,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3、行政复议法

3.1行政复议法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简称行政复议法,指的是对于行政机关做出的相关决定不满,可以利用行政复议法向行政机关提出异议。比如:当私人财产遭到行政机关没收时,如果对决定有任何的不满意,介意到相关的部门提交申请行政复议,如果调节失败,可以依据法律向人们法院提出诉讼,或者直接的申请仲裁[2]。

3.2现阶段我国行政复议法的状态。尽管我国的行政复议法已经发布了十六年之久,但是,其根本还缺少一定的实效性,行政复议法的内容与能够申请提交行政复议的范围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这也直接造成了现阶段我国的行政复议法的使用率不高,使用率不强的现象出现,也不能体现出行政复议法自身的优势。行政复议法的定义不明确,对其中的规定还存在着一些冲突。

3.3行政复议法的内容。行政复议法主要是针对行政机关做出的决定、决策以及各种执法行为,公民、组织或者法人对行政机关的任何决定表示不满,都可以使用行政复议法提出申请,在申请的过程中,如果有其他的疑问,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申请人都可以与行政复议申请一并上交,当二次决定结果不满,还可以向人民法院提交相关的材料,再次申请行政复议一直到人民法院接受申请为止[3]。

3.4行政复议法的决定。行政复议法的决定指的是当有公民、法人或者组织上交了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就要对其进行审理,对事情的真相进行查明,严格的按照法律的规定,以及法律的规章制度等相关的文件,对其中比较有争议的行政行为进行检查,检查其决定是否是合理合法,并对其作出相应的判断,当决定之后对事件进行处理[4]。

3.5行政复议法的实效性。在行政复议法的内容当中,还存在着很多相互矛盾的内容,这些内容条款都不具备一定的实效性,在行政复议法中,也没有明确的表示。其中有很多模糊不清的内容,没有办法严格的定义,也没有办法根据定义的内容对解决问题的时间做明确的规定。现阶段,当提出行政复议后,行政机关便成为了被告方,整个事件都能够交给人民法院来处理,行政复议法中的规定的法院、当事人以及改变决定都不存在定性,可以随时的进行改变。这就导致了行政复议法没有定性,是比较混乱的,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行政行为,不能作为救济行为出现。但是根据相关的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法的权利要比实际的意义大的多。所以,行政复议由于权力过大,范围不明确,公民、法人以及组织提出异议也是必然的形式[5]。

4、如何加强行政复议法的内容

4.1优化行政复议法的决定规定。要对行政复议法的内容进行优化,在行政复议法之中,最能够体现行政复议法的规定优势的就是行政复议法的变更决定。法人、组织以及公民不会轻易地撤销申请,这就需要行政机关根据申请的内容对其中的决定进行变更,才能够停止行政申请,但是也有很多的行政机关对于申请置之不理,在不明确的行政复议法中利用法律漏洞为自己开脱。这种现象要求我们要优化行政复议法中的相关规定决定,对复议机关的权利给予限制,能够有效地阻止在行政机关中出现利用法律漏洞逃避法律的现象[6]。

4.2明确行政复议法的决定种类。要明确行政复议法的决定种类,对其中比较模糊的决定要加以更改,能够有效地为复议机关提供理论依据,防止复议机关对复议行为没有办法作出决定,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行政复议法的实效性。

4.3鼓励复议机关多做改变决定。要鼓励复议机关多做改变决定,尤其是对行政申请的变更决定。当然,在诉讼机关更改了决定后,申请人仍然可以向人民法院再次提出申请,这样的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申请人的利益。也要改变行政机关的身份,不能将其作为被告送上法庭,这样的身份不利于行政机关对行政复议作出改变,也不利于行政复议法的发展和实施[7]。

5、结语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的行政复议法还需要及时的进行更新,才能够有效地保证行政复议法具有一定的实质性,要能够找出行政复议法规定中的不确定性,进行调整修改。还要明确行政复议法的具体使用范围,能够有效地保证在今后的生活中,提升行政复议法的使用率,对于行政复议法以及改变决定都要具有一定的实效性,发挥行政复议法自身的优势,能够有效地保障公民的权益以及行政机关的职能的完整性。(作者单位:南昌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 莫于川,雷振.我国《行政诉讼法》的修改路向、修改要点和修改方案——关于修改《行政诉讼法》的中国人民大学专家建议稿[J].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03:17-52.

[2] 雷庚,温欣.论当前形势下行政复议制度的修改——以先行修改的行政诉讼制度为参照[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5,05:19-23.

[3] 劉艳云.行政复议不予受理决定的不可诉性分析——兼论对《行政复议法》第19条的重新理解[J].法制与社会,2014,06:82-83.

[4] 刘鹤,张晓娜.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困境及思考——写在《行政复议法》颁布十周年之际[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01:89-92.

[5] 郭百顺.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之实然状况与应然构造——兼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司法监控[J].行政法学研究,2012,03:61-68.

作者:邹海滨

司法行政复议探究论文 篇2:

行政复议制度的动力分析及对策探讨

[摘要]行政复议制度已实施多年,其效果远未达到设计初衷,行政复议还没有成为人民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首选渠道。行政复议制度效果的检验标准必然应该包含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制度的反馈、基于行政相对人的视角,探究其参与行政复议的动力所在,据此拟定相关对策,充分调动广大群众选择行政复议作为维权的制度渠道的积极性,既有利于行政复议救济功能的发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行政复议;行政相对人;动力

2013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对颁布了14年的《行政复议法》实施情况进行了首度检查。在这14年当中,无论是学术界的各种质疑观点,还是近几年全国行政复议的统计数据,都折射出该法的实际执行情况与原有的设计预期之间存在相当差距。检查组指出,在执法检查的1407个县中,2011年和2012年,分别有306个县和277个县没有办理行政复议案件,有的县甚至从1999年行政复议法实施以来还没有办理过1起案件。行政复议的作用远未得到充分发挥。[1]按照当初的设计预期,行政复议的功能定位于行政诉讼的过滤网,属于前置性制度安排。正常情况下,行政复议的案件受理量应该为行政诉讼案的2-3倍。对于行政复议机构而言,并没有呈现预期的门庭若市景象。立法意图如此良好的一项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发挥其应有作用。作为行政复议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相对人既是行政复议的参与者,更是行政复议结果的切身感受者。行政复议制度实效的检验标准必然应该包含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结果的反馈,只有公平、可信、合理的复议结果,才能进一步激发广大行政相对人选择行政复议作为维权手段的动力。因此,从行政相对人的视角出发,分析其参与行政复议的动力所在,探索能调动行政相对人复议积极性且具有现实可行性的做法,无疑是一摆脱行政复议制度“发力不足”的可行性研究方向。

一、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行政复议作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维护群众利益、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明确提出“改革行政复议体制,健全行政复议案件审理机制,纠正违法或不当行政行为”。

1.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有助于推动政府转变职能

政府职能转变之于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政府职能转变到位与否,既需要体制内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也需要体制外自下而上的倒逼力源。行政复议制度对于行政执法部门而言,具有行政机关内部上级对下级的层级监督功能;而对于广大行政相对人而言,则能发挥权利救济功能。通过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有助于树立起广大民众的法制意识,引导群众知法、守法、依法办事,通过制度化渠道维护自身权益,推进政府与社会的关系往良性方向发展。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推进政府转变职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社会管理能力。

2.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有助于促进政府部门作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第一条明确规定,制定本法的目的在于为了防止和纠正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行政复议是行政相对人维护自身可能被行政机关侵害的权益的过程,这是一个正向的维权申诉过程。同时,通过行政相对人的行政复议,能敦促政府部门改善工作作风、改进执法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效率,这是一个逆向的行政监督过程。加强行政复议制度建设,使公权力置于更广泛的监督之下,能有效减少政府不作为,推动政府必须作为。

3.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有助于法治政府的建成

自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直至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召开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法治政府一直是法治国家建没中的最核心环节。法治政府内涵里包括执法严明、公开公正等基本要素。行政复议法的过程,一方面是维护行政相对人受侵犯权益的过程,与此同时,也是匡正行政执法部门错误、不当执法的过程。行政复议这一匡正的过程,正是政府依法行政的体现,表明政府敢于正视自身错误、严格在宪法范围内执法的决心。有序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使政府行为纳入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能促使政府公正文明执法,依法履行政府职能,最终促成法治政府的建立。

4.推选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有助于优化我国权利救济制度体系

行政诉讼、信访、行政复议是当前我国发挥行政救济功能的“三驾马车”。在这三者当中,信访大致可以归类为制度外权利救济渠道,而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则是制度化权利救济渠道,其中行政诉讼还是唯一的司法渠道。信访是近年来民众最为追捧的权利救济渠道,但因其表现形式颇为极端,有时甚至对公共秩序构成挑战,不应成为主流维权渠道。行政诉讼属司法性救济渠道,对行政相对人而言,维权成本高、反馈时间长 同时,过多的行政诉讼也造成了司法成本的浪费。而行政复议相对行政诉讼和信访而言,具有受理范围广、经济成本低、相对便捷等优势。在全党、全国大力推进法治建设的大背景下,推进行政复议制度建设,有助于优化我国当前的权利救济体系。

二、行政相对人复议动力匮乏的原因分析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韩晓武举例说,2010至2013近三年,某自治区政府共受理行政复议案件300多件,而同期受理的因行政争议引发的信访案件则高达5万余件,有些县级政府几年来甚至未受理过一起行政复议案件。[2]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的参与率普遍较低。作为一项匡正行政部门错误行政行为的制度,离开了行政相对人的参与,行政复议制度的救济功能发挥将难以为继。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的动力匮乏背后原因何在?

1.行政相对人对行政复议审查方式的公开性存有疑虑

《行政复议法》第22条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取书面审查的办法,但是申请人提出要求或者行政机关负责法制工作的机构认为有必要时可以向有关组织和人员调查情况,听取申请人、被申请人和第三人的意见。可以看出,书面审查是原则,非书面审查是例外。书面审查主要是审查申请书及所附证据、法律依据的书面材料,答复书及所附的当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书面材料,第三人提供的有关书面意见及书面材料等。复议机构根据对这些书面材料的审查,作出行政复议决定。[3]解决纠纷,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的重要前提是基于客观事实作出裁断。如是,则需行政复议人员从争讼双方人手,获取充分信息,最终作出公正的裁决。而现行的审查方式下,行政复议人员面对摆在面前的错综复杂、充满矛盾、相互对立、甚至证据残缺的材料时已经疲于应付,加之体制因素的影响(行政复议机关或多或少与被复议机关有一定联系),行政相对人要想获得公正对待,只能寄希望于自身的社会关系或是行政复议执行者的道德操守。在缺乏约束机制的情况下,难以保证复议工作的公正性。过于强调书面审查,在行政程序法尚不完善以及行政机关程序意识不强的情况下,很难避免错案的发生。[4]此外,在复议审查的整个过程中,行政相对人除了在忐忑中静默等待之外,似乎什么也做不了,对于行政复议缺乏热情便很好理解。

2.行政相对人对“官官相护”的担忧

某直辖市法制办主任这样表述,“体制内的封闭审理,再公正也有可能被质疑。”人们不愿首选行政复议解决行政争议的根源,就在于对其公正性心存疑虑,认为行政机关自我审查、封闭办案,总有“官官相护”的嫌疑。[5]现行的行政复议制度中的裁判者或为被申请人的上一级主管部门,或为同级人民政府,无论行政相对人向哪个部门申请行政复议,裁判者虽名为第三者,但都属体制内机构,与当事者关系暧昧,申请人对此有着天然的心理障碍,对结果的公平难以寄予过多期望。即使复议机关能够跳出地方保护、部门保护的狭隘圈子,完全从客观、公正的角度出发并正确地依据法律来解决行政纠纷,那也难以完全打消行政相对人的疑虑并树立起通过行政复议来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信心。[6]

3.行政相对人对复议机构的权威性信心不足

现行《行政复议法》未对被申请人不当执法进行问责做出规定。行政复议机关作为仲裁者,《行政复议法》第36、37条虽然作出了对被申请人拖延、阻扰行政复议的处罚意见,但总体上对被申请人的制衡力极小,仅限于对所涉及的行政复议实例。倘若被申请人略微使用一些软对抗措施,如在复议期限内尽量拖延、部分提供复议材料等,负责行政复议的机构对此一般没有太多办法。审理阶段,行政复议机构对于受理的案件,除了责成被申请人递交材料、作出说明外,没有针对被申请人更多的约束手段。而结案阶段,以交通行政复议为例,申请人若复议成功,复议机关除了责成被申请单位撤销因执法人员的不当行为所作出的行政决定之外,无法给其形成更多的制衡压力。试举一极端例子,在交警现场执法过程中,倘使复议机构的权威性不足,不能形成对被申请人的有效制衡,交警大可行使无限开单权,行政相对人如有意见,交警只需给出同样的答复:有疑问可以申请行政复议。而留给行政相对人和复议机构的将是时间和经济成本的浪费。对于这一现象,如若不加强复议机构的权威性建设,不仅会造成行政相对人的不满,复议机关也会因制裁力度较小的行政权滥用而疲于奔命。行政相对人在感受到复议机构权威性如此之小的情形之后,试问还有谁有充足的信心、时间和精力来忙于复议之事?

4.行政相对人对复议过程所产生的时间及经济成本依然畏惧

尽管行政复议较之行政诉讼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要低,但现实中带给行政相对人的成本感受依然偏高。《行政复议法》第29条指出,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行政复议机关对符合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应当给予赔偿的,在决定撤销、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时,应同时决定被申请人依法给予补偿。同时,现行复议法还指出了三种情形下行政复议机关履行主动赔偿决定。可是,条文多属框架性的规定,晦涩、可操作性不佳,从中不难看出,有赔偿需求的申请人必须至少同时精通《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两部法律才有可能挽回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所产生的成本。现实中的行政相对人精通法律或是法学专业毕业的人数少之又少,法制观念淡薄是普遍性现象,对于大多数申请人来说,除非利益损失巨大,一般而言,行政相对人对于行政复议能帮助其达到撤销政府执法不当的决定便已满足不已;在不明赔偿与否的情况下,一般国民心理都是尽可能不与政府发生纠葛,宁可吃上些许小亏而求息事宁人。且行政复议赔偿标准乃是参照国家赔偿的标准执行,基本采取的是抚慰性标准,赔偿动力不足。基于成本一收益的分析,假如一次有争议的行政处罚只需行政相对人支出100元,而行政复议过程所产生的时间、成本等费用却远超这个数值,哪怕最终复议成功而减免了100元的处罚,对于大多数申请人而言,选择忍气吞声被动接受处罚而放弃行政复议,无疑符合当事人的心理状况。

三、提升行政相对人行政复议动力的建议

1.规范审查程序,建立复议决定书网上公开制度

书面审查方式在行政复议过程中是一把双刃剑,简单易操作是其优点,公开性不足是其不足之处。“对簿公堂”式的审查方式,自然能更好地体现公开,呈现公平,但由此产生的多重成本也是相当可观的,现实中操作范围不宜太广。现行实际操作中,部分地区试行的行政复议委员会也只是针对重大、复杂、疑难行政复议案召开案件审理会。因此,从行政复议工作的实际出发,书面审查方式应成为行政复议的主要工作方式,如此方能保证行政复议的进入门槛低,而不至于让广大群众望而却步。为打消申请人疑虑,充分保障书面审查的公开性有助于更好发挥书面审查的操作优势,上海市首创的网上公开行政复议决定书的形式,值得推广。2013年,上海市政府在全国省级政府率先实现,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外,所作出的行政复议决定书原则上都在网上公开。[7]网上公开复议决定书,并在决定书格式上要求体现论证和说理的内容,不容藏私,以公开、透明的方式使行政复议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无疑会增强行政相对人的复议信心。根据国内实情,县级以上各级行政复议机构基本具备了网上公开复议决定书的技术层面条件,因为各部门都有专属网页,只需在本单位网页添加一单独的行政复议书公开窗口即可实现。这一做法能形成对行政复议机构、被申请人的倒逼机制,还能有效提高行政复议的办案质量,扩大行政复议的宣传影响力。

2.建立行政复议委员会

古罗马法早就规定,自己不能成为自己的法官。要想打消行政相对人对“官官相护”的担忧,适度独立、引入“外脑”参与的行政复议委员会无疑是一个符合当下国情的选择。如前所分析,由于成本因素的考虑,行政复议委员会审议不应成为行政复议的主要形式。但是,制度设计上,行政复议委员会这一机构却有必要设立,使之在行政复议领域里成为保障行政相对人权益的最后一道保障。在一定意义上,过程公平等同于实质公平。将这一机构定位于普通行政复议案件与行政诉讼案件之间的一道过滤网,尽管法律依据尚不明朗,但可操作性很强。首先,案件受理方面、针对重大、复杂、疑难行政复议案召开案件审理会,作为复议委员会的主要工作方法。其次,人员的构成。除法制办成员担任常任委员外,可参照政府建立智库的方式,将高校及研究机构的学者、律师、人民团体和相关实务部门专家吸收进来,担任非常任委员。第三,工作程序方面。行政复议委员会每次都根据具体案情,从智库中挑选合适的专家组成案审会,参加案审会的委员人数为5至9人的单数,其中非常任专家委员人数要求在半数以上,从制度上为票决的公正性提供保障、并且,审议表决时,非常任委员和常任委员具有同等的表决权。根据国内实情及相关研究,在县级以卜各级人民政府设立统一的行政复议委员会,将现有的各行政机关所拥有的行政复议职能分离出来,统一由行政复议委员会行使,是可供实践推广的做法。

3.赋予行政复议机构问责权

问责是对执法者最好的约束。权力一直到有边界的地方才会停止,有权必应问责。问责应遵循相应的规律,在行政复议的领域里,问责缺失无疑是有问题的,但过度问责也是不可取的。行政复议领域的问责应定位于对被申请人不当执法的问责,这一方向不能偏离。通过问责机制的引入,强化行政复议机构的权威性,形成行政复议机构对政府部门执法的制衡,督促政府依法执法,保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激发人民群众以制度化渠道维护自身权益的热情,这是具有强烈现实可行性的做法。鉴于一线执法的难度与复杂程度,对于行政复议领域的问责应考虑实行弹性问责机制。所谓的弹性问责机制指的是,根据执法人员的实际工作状况,按合理比例折算,在某一固定时间周期内,允许一线执法人员在一定执法失误率内不被问责,以此确保执法人员的合理执法权益。考虑到回避原则,问责的主体单位不应由执法单位的上级部门来执行,可探索问责权统一收归至各级政府复议机构中的做法,充实各级政府复议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余增强问责实效。

4.完善行政复议赔偿制度

现行《行政复议法》规定,申请人在申请行政复议时,可以一并提出行政赔偿请求,关于行政赔偿请求的条款本身立意良好,但是操作性不佳。仅就目前强政府、弱社会的中国现状而言,想要人民群众保有对行政复议的热情与决心并不现实。因此,在赔偿制度设计上,自上而下的发力无疑更符合民情现状。首先,还原申请人的原始不受损状态是行政复议赔偿的应有之义。以国家赔偿的工作方式为参照,确立以金钱赔偿为主,以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为补充,给申请人提供赔偿,明确法律依据。其次,复议机关应担负赔偿告知的主动责任。在接受行政复议案例时,复议工作人员有义务告知行政相对人获取赔偿的权利,且为了达到激发群众制度化维权热情的目的,赔偿款到位的时限也应基于行政相对人简便易行的角度出发进行设计。另外,赔偿便捷的考虑。对于赔偿金支付的细节是最应注意的细节,因为赔偿金领取若困难重重,势必会给行政相对人造成阻碍。本着便民的考虑,还应对赔偿金的支付方式予以明确。

[参考文献]

[1]彭波,毛磊.有的县14年没办一起复议案件[N].人民日报.2013-12-24.

[2]陈菲. 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建议适时修改行政复议法[N].新华每日电讯,2013-12-27.

[3]柏杨.“权利救济”与“内部监督”的复合—行政复议制度的功能分析[J].行政法学研究,2007 (1).

[4]王海燕.行政复议,如何避免官官相护[N].解放日报,2013-12-16.

[5]宋雅芳. 行政复议法通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225.

[6]刘金鹏.发挥行政复议法的“双向保护”作用[J].上海人大月刊,2013(11).

[7]石佑启,王成明.论我国行政复议管辖体制的缺陷及其重构[J].环球法律评论,2004年春季号.

(责任编辑 陈婧心)

Dynamic Analysi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Administrative Reconsidera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Administrative Counterpart

Xiao Ke Gao Xiaoping Xie Guping

[Authors]Xiao Ke is Lecturer at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Jiang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45; Cao Xiaoping is Vice President of Chinese Society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100017; Xie Guping is Lecturer at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Nanchang 330026

作者:肖轲 高小平 谢谷萍

司法行政复议探究论文 篇3:

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对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分析

摘要:2020年,《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由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拟制颁发,提出应对地方行政复议相关职能、责任等有效整合,摒除部分领域通过本级人民政府履行相关职责。此次研究主要以行政复议实践案例为对象,基于此类案件的基本情况、一般特征,对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在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方面存在的影响展开了分析。

关键词:行政复议;改革;档案;行政管理

前言:自2020年《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方案》拟制颁行后,行政复议体制改革需以行政复议法的修订实施为基础并遵法施行,这一改革将对档案行政管理工作带来重要影响,本文以此为入手点展开研究,并试图给出合理提升我国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水平的建议与想法。

一、档案行政复议案件相关概述

(一)基础情况

我国当前推行的《行政复议法》明确指出,不服县级及其之上各层级人民政府现有实际行政行为的,申请人能通过面向该部门对应的人民政府提交行政复议申请,抑或直接面向上级主管部门递交相关申请。在档案管理领域内,本人以行政复议体制未改革时30件相关案件为目标对象,对此类案件基础情况、一般特征加以总结,获知档案管理工作不足之处,30件案例内,以国家档案局办结量最多。

(二)一般特征

1.整体数量偏少

据参阅相关文献资料,并按年分段来看档案行政复议案件,1999年-2005年出现0件,2006年-2019年出现30余件,较之全国百余件行政复议案件来看聊胜于无。

2.事件类型较为多样

此類案件事项类型出现多样性则表明人们主张行政复议对自身合法权益加以维护。上述30余件案例中,以政府信息公开、投诉举报这两类为主,概率高达80%。

3.纠错率偏低

就现实而言,我国对案件复议纠错的现象较少,如此便无法对行政行为有效监督。

二、档案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在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方面的影响分析

(一)对档案主管机构依法行政能力产生抨击

档案主管机构以往的工作方式方法、思维过于老旧,改革后将革新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县级及其之上各级人民政府势必基于行政复议对法治政府建设加以监督,对背离法律规制及国家政策的有效纠正,确保所有人、所有组织合法权益不被侵害。

(二)案件数量逐年递增

基于行政复议对自身合法权益维护更具便捷性、公正性,这将是人们的首要选择,因而此类案件整体数量较之以往将呈现出逐年递增的趋势。

(三)纠错率得以提升

较之部门,政府地位更为突出,监督纠正效率更高。在体制改革后,政府具有行使行政复议职能的权力,也更加关注事件的正确与否。

三、提升档案行政管理水平的建议与想法

在对档案领域中行政复议案件展开细致剖析后,提出了如下建议与想法:

(一)主管单位不得借隶属于党委抑或机关为借口拒绝出具政府信息

国家档案局在办理如下案件时针对档案主管单位可否借隶属于党委为借口拒绝出具相关信息进行了有效解答:基本案情为申请方A不服被申请方XX档案局拒绝公开申请信息这一行为,因而面向国家档案局进行行政复议的申请;复议结果为,XX档案局借口其隶属党委而拒绝出具政府信息的行为不成立。

该案极具意义,对档案主管单位不能借隶属党委这一理由拒绝出具政府信息作出了明确说明。行政复议体制改革推行后,应局馆分开设立,档案行政职能划归党内机关,若附有档案局之牌则依据该局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相关信息公开申请予以办理,若面向未加挂有关牌子的机构进行信息公开申请,则应以《中国共产党党务公开条例(试行)》为基准予以办理。

(二)行政复议事项囊括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公开与提供使用

实际上,大部分档案行政复议事件以馆藏档案的查阅这一申请事项为主。如该案,案情为2017年,申请方B前往ZZ档案馆递交查阅先辈老土地档案的申请,申请受理之后B得到相关档案系统没有公开档案而无法查阅的结果,需B出具居住地村委会证明材料才能查阅,由于B未能提供证明而无法查阅,对此B不服这一行为而面向市级档案局递交行政复议申请。此案结果为ZZ档案馆理由不成立。

该案属于我国首例责令履职的档案行政复议事件,更是促进了各地档案馆履职的转折。

(三)严加审查规范性文件

1999年,《行政复议法》便已把抽象行政行为划归到复议范围之中,可谓是行政复议对机构内部争议处理以及有效监督的表现。如该案例中,申请方C面向VV档案局提交撤销不受理正高级职称资格证书申报登记行为,且对这一行为按照的规定予以审查,案件复议结果为VV档案局行为合理。为避免此类事件滋生,所有层级的档案主管机构便应不断强化规范性文件管理制度及能力,严格按照规制行事。

(四)科学合理履行法定权限

档案行政复议另一关键事项即行政不作为类,主管机构应科学合理行使法定权限。所有层级的主管单位均应基于最新的《档案法》对行政职权事项有效调整,对行政权力清单予以编制;所有主管单位应以权力清单为基础落实法定职责,只要是法定职责就必须落到实处,无法律授权则坚决不能为;对档案馆有效监督指导并不断优化完善,促使其严格按照法律落实档案公开等职责。特别是修订之后的《档案法》把原先的档案开放时间变更至25年,因而主管单位需对档案馆开放审核此类档案的行为有效监督指导,对相关工作机制予以完善,并颁行档案利用投诉建议机制,确保工作开展有理有据有实效。

四、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行政复议体制改革对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影响,即档案主管机构依法行政能力受到抨击、案件数量与纠错率有所改变,并提出了提升档案行政管理水平的建议与想法,具体为主管单位不得借隶属于党委抑或机关为借口拒绝出具政府信息;行政复议事项囊括国家档案馆的档案公开与提供使用;严加审查规范性文件与科学合理履行法定权限。

参考文献

[1]王海伶.行政复议体制机制改革之实践探究[J].中国司法,2020(06):45-50.

[2]杨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检视[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3):83-85.

[3]杨霞.行政复议体制改革的检视[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8,20(03):83-85.

作者:董效铮

上一篇:社会管理行政执法论文下一篇:监督制度行政执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