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论文

2022-04-26

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探讨证券公司的授权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证券公司授权的特殊性与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内部授权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完善的授权管理体系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与之配套,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建立起授权管理的良性运作和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证券市场的现状,文章提出了当前形势下证券公司授权管理的一些建议。今天小编给大家找来了《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论文(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论文 篇1:

证券公司风险限额动态管理机制研究

《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规定,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与公司自身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应当包括可操作的管理制度、健全的组织架构、可靠的信息技术系统、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专业的人才队伍、有效的风险应对机制。风险限额管理也是对量化的风险指标体系进行管理的过程,根据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风险限额应覆盖证券公司的各业务和各类风险,对风险限额的有效管理,有助于证券公司合理控制风险,寻求风险收益的平衡,形成良性的运作机制,实现合规运营和稳健发展。
证券公司风险限额体系

风险限额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重要部分,通过设置风险限额可将公司的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进行细化,明晰相关风险指标的阈值,实现对风险的动态跟踪和量化管理,通过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达到风险收益配比合理的效果,使风险管理得到切实执行。

巴塞尔协议对投资银行的指标体系,包括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率等,证券公司根据自身业务特点,也需对公司整体的运营指标,以及具体业务和风险的管理指标设置限额。

从比较基准来说,限额分为相对指标和绝对指标。相对指标衡量某一需要关注的因素随另一因素的变化情况,如衡量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的久期,衡量久期对利率变化的敏感程度的凸性,衡量个股受整体市场因素影响程度的Beta系数,衡量衍生产品的价格相对于其标的资产价格变化的敏感程度的Delta值等。相对指标是对敏感性的分析,设定限额将风险对各因素的影响限定在一定范围内。绝对指标衡量某考察对象自身的特性,如度量波动情况的方差和标准差,评价风险损失可能程度的风险价值,测算信用风险的违约率、违约损失率等。

从业务覆盖方面,公司各业务条线均需根据开展情况设置风险限额,如经纪业务风险指标包括客户资产规模、客户保证金水平等,信用业务风险指标包括资不抵债比例、客户评级等,投资业务风险指标包括风险敞口、基点价值等,投行业务风险指标包括企业信用等级、债券包销规模等。

从风险类型上,风险限额涵盖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等各类风险指标,如市场风险指标VaR值、久期、基点价值、Beta值等,信用风险指标违约率、违约损失率、交易对手评级等,操作风险指标损失金额、损失频率等,流动性风险指标优质流动性资产规模、回购规模等。

中国证监会发布的《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建立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要求证券公司必须持续符合相关风险控制指标标准,如风险覆盖率不得低于100%、资本杠杆率不得低于8%、流动性覆盖率不得低于100%、净稳定资金率不得低于100%等。
证券公司风险限额管理架构

证券公司风险限额是对风险偏好和风险容忍度的细化,通过具体指标控制将公司整体的风险偏好和容忍度进行落实,保证业务开展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促进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健康运行。

证券公司风险限额管理应建立一套完整的测算设定、计量监控、报告处置体系,并实现全面风险风险管理全覆盖的要求,覆盖各业务条线和管理环节,覆盖各类型风险。限额管理过程应当与公司的发展目标、管理模式、业务类型相匹配,融入日常业务和经营管理,根据实际风险情况设定限额水平并进行有针对性的管理,在普遍涵盖的基础上重点关注重要业务和高风险领域,将风险控制在公司风险管理能力范围内。

公司风险限额的制定和管理应有充分的依据支撑,以保证风险限额的管理切实起到防控风险的效果。依据公司发展需要和风险偏好,结合财务预算、资金投入等信息,建立健全压力测试机制,对各业务规模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风险进行压力测试,综合测算盈亏情况和风险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资本市场情况设定符合业务发展特色的风险限额,并进行跟踪管理,对超限情况及时进行处理。

证券公司应明确各层级和各部门的限额管理职责,一般而言,公司董事会负责审议批准公司的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重大风险限额;总裁办公会制定风险偏好、风险容忍度和重大风险限额等的具体执行方案,并对其进行监督,根据董事会的授权进行处理;相关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限额的执行情况进行监控和管理,如发现突破情况,及时启动报告和处置机制,并负责对风险限额设置的有效性进行回测检验,修正计量模型和监控手段;各部门对自身涉及的风险限额管理承担一线责任,应控制相应的业务规模和风险因子,保证风险限额在规定范围内,如发生超限情况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和公司管理层报告,并尽快处置使风险限额回到标准范围内。

公司应建立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健全风险处置组织体系,对发生重大风险造成风险限额持续超标、风险控制指标持续恶化的情况,制定明确的应急处置方案。

风险限额管理是公司运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业务运营和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相关,需要配套有效管控手段和措施,以良好的信息系统和专业人才队伍为支持,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和架构,保证限额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
风险限额动态管理机制

风险限额动态管理机制是指,证券公司及时根据业务发展情况和市场变化情况,适时调整风险限额指标范围和阈值设定,以适应市场变化,灵活配置资金,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同时,争取收益最大化。

证券公司要建立有效的压力测试机制,针对各业务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设置不同情景的压力测试因子,测算各种情况下可能的风险、收益、风控指标、风险限额情况,以根据测算结果、业务发展需要和对资本市场的预测,设置有助于业务发展和管控风险的风险限额指标,使风险限额设置水平与实际情况相吻合,考虑业务发展因素,真正通过控制限额指标来防控风险。

证券公司要建立准确的风险计量模型,提升风险量化水平,规范金融工具估值的方法和流程,精准度量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主要风险,为日常业务风险管控和压力测试提供依据,不定期进行模型回测验证,适时调整参数设置,保证计量基准的準确性,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模型的类型和方式方法,谨防模型风险的发生。

证券公司应建立良好的风险管理文化,树立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责任心,提升全员的风险管理水平,让业务部门与风险管理部门协同进行风险限额管理,业务部门履行第一道防线的职责,打通风险限额管理由上至下和由下至上的通路,既有在业务中的主动防控,也有事中的风险监控,后续配合事后的回测验证、动态调整和管理。

具体操作上,风险管理专业人员建立逐日盯市机制,每日跟踪风险限额指标数据,准确计算、动态监控关键风险指标,关注各业务各类型风险事件和损失金额,根据公司整体和各部门限额的占用和管理情况,考虑公司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计划,不定期进行测试,在确有必要进行风险限额调整时,履行预先制定好的请示报告流程,请示报告中需有详细的数据支撑和科学论证,经专业委员会和公司经营管理层审议通过后执行调整,保证调整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结束语

风险限额动态管理机制是提升风险管理、合理配置公司资源的重要举措,能够最大限度满足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双重需要,需要证券公司树立良好的风险管理理念,全体人员协同配合,提升风险管理的效率,增强管理流程的规范性,警惕因动态管理机制造成的风险冒进,为业务的发展留出空间,为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有力抓手。

(渤海证券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约翰C.赫尔.风险管理与金融机构[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菲利普.乔瑞.金融风险管理师考试手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3]李进,关于保险公司全面风险管理几个问题的思考[J].金融纵横横,2020(03):89-94.

作者:刘俊

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论文 篇2: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证券公司授权管理探讨

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探讨证券公司的授权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证券公司授权的特殊性与主要内容,重点研究了内部授权与风险管理的关系和动态作用机制。完善的授权管理体系需要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与之配套,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建立起授权管理的良性运作和动态调整机制。结合证券市场的现状,文章提出了当前形势下证券公司授权管理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证券公司;授权;风险管理

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华尔街五大投行或破产或转为银行控股,风光无限的投资银行走到了生死攸关的边缘。究其原因,美国次贷危机固然是罪魁祸首。但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和风险防范也肯定难辞其咎。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深入研究证券公司的内部管理对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授权作为一种普遍应用的管理手段和内部控制措施。渗透于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证券公司所面临的授权环境要比一般实体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证券公司如何平衡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与严格控制业务风险这二者的矛盾。下文将分别论述证券公司授权管理的主要原则、内容、控制方法及需要关注的问题,并根据当前的市场环境就证券公司的内部授权管理提出一些建议。

一、证券公司授权管理的特殊性

普遍意义上的授权管理原则包括差别授权原则、制度化和规范化原则、权责一致原则、控制与监督原则、反馈与调整原则等。对于证券公司这一类特殊的金融机构,其授权管理原则有着不同于一般企业的特殊性,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监管部门从法规层面对证券公司的内部授权进行了规范。根据制度化和规范化原则,对证券公司进行的授权应该合法,授权内容要具体明确。授权虽然属于证券公司内部管理和控制的手段,但不少法律法规对其均有规范,具体如下:

(1)《证券公司监督管理条例》第十八条、二十二条:证券公司应当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决策、执行、监督机构的职权。应当设立行使证券公司经营管理职权的机构。应在公司章程中明确其名称、组成、职责和议事规则。

(2)《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试行)》第十二条规定:证券公司章程应当明确股东会的职权范围。证券公司股东会授权董事会行使股东会部分职权的,应当在公司章程中做出规定或经股东会决议批准。授权内容应当明确具体。

(3)《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第十四条规定:证券公司应加强法人统一管理。建立具体、明确、合理的授权、检查和逐级问责制度。明确界定部门、分支机构的目标、职责和权限,确保其在授权范围内行使经营管理职能。证券公司业务授权应当采取书面形式。

2 证券公司授权管理要求灵活的市场导向与严格的风险控制相统一。前文所论述的差别授权、制度化、规范化、权责一致等原则是授权管理的普遍适用原则。证券公司作为一类特殊的金融实体,其所参与的经营管理、市场环境和竞争等内外部因素均具有不同与一般实业企业和银行等金融企业的特殊性。证券公司所面临的授权环境要比一般实体更为复杂,主要体现在证券公司如何平衡捕捉稍纵即逝的市场机遇与严格控制业务风险这二者的矛盾。资本市场的瞬息万变要求证券公司能够灵活的做出反应,因此授权上必须有一定的机动性;同时。证券公司要能够严格控制业务风险,否则难以长期生存,故授权上还必须要能够严格控制好风险点。

二、证券公司授权管理的主要内容

1 授权的形式和有效期限。

(1)授权的形式,包括口头授权和书面授权。在对证券公司的董事会进行授权时,书面授权是较为正规和普遍采用的形式,授权内容一般采用书面授权书予以明确,授权文书呈现规范化、标准化的趋势。

(2)授权的有效期限,国际上通行的有1年、2年、3年等期限,根据被授权对象的业务周期、企业战略等综合考虑确定,每年年初,可根据上年度考核的结果调整授权内容。

(3)按照授权内容的不同,授权还可分为一般授权和特别授权。一般授权主要涉及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特别授权则是针对某一特定事项进行授权。

2 证券公司授权的主要内容。授权的实质为决策权的分散,股东会对董事会的授权主要表现为股东会是否赋予董事会某种决策权以及这种决策权所涵盖的决策力度的大小。授权内容具体分为授权权限和授权额度两个方面,即授予什么权力以及权利大小。

根据差别授权原则,不同证券公司所获授权的权限和大小是不同的,对证券公司进行授权时,授权内容一般都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公司战略决策、公司薪酬制度和薪酬方案的制定等。(2)投资管理:融资融券业务、股权投资、其他长期投资、自营投资等。包括单笔投资金额授权和累计投资金额控制两个方面。(3)融资计划:资金借入、资金借出、国债回购等。对单笔融资金额进行授权,同时通过证券公司的净资本、净资产等财务指标和财务比率进行总融资规模的控制。(4)对外担保、资产收购及处置、关联交易、转授权、其他授权、特别授权等。

三、证券公司内部授权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金融业作为经营风险的行业,高风险高收益是其特点之一,证券公司亦然。证券公司的规范经营和有效的风险管理是其立身之本。合理的内部授权作为一种科学的管理手段。不仅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通过不同岗位设置不同的授权权限可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风险。因此,证券公司的内部授权和风险管理是一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内部授权的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水平,而当证券公司面临的内外部风险环境发生变化时。必然要求适时调整内部授权的具体内容。下面将分几个方面作具体阐述。

1 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灵活多样的授权控制方法。有效的风险管理要求证券公司在授权控制的方法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手段。以下为当前普遍使用的方法:

(1)单笔金额授权和累计金额控制相结合的方法。比如。授权内容可以作如下规定:股权投资单次在1000万元以下:年度累计不超过1亿元。单笔金额授权和累计金额控制相结合既可以规范董事会每次具体的操作业务,同时还可以通过总量控制有效防范单一业务操作带来的风险。

(2)绝对金额控制和相对比率控制相结合的方法。绝对金额控制指的是在对证券公司进行授权时,从单笔业务金额和累计业务金额上进行额度控制,相对比率控制指的是在对证券公司进行授权时应考虑净资本、净资产、资产负债率、净资本比率等财务指标和财务比率。比如授权书中可作如下规定:股权投资单次在1 000万元以下;年度累计不超过1亿元:投资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的40%等:证券公司自营业务规模不超过上年度审计净资本的30%:为控股子公司提供的担保不得超过上年度审计净资本的30%等。绝对金额和相对比率相结合可以更有效衡量证券公司的风险状况,使授权管理更为科学有效。

2 授权权限与风险管理的关系。股东会对董事会的

授权首先要合法合规,根据公司法和证券法的相关规定。股东会必须在公司法和证券法允许的范围内进行授权,公司法规定的必须召开股东会召集全体股东进行决策的事项,比如修改公司章程、增加注册资本等,不宜对董事会进行授权。

更重要的是,证券公司的内部授权权限的大小要与监管部门要求的风险控制指标协调一致,并根据内外部风险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合理调整。

根据授权根据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方法、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等规章,在对证券公司进行授权时,必须将授权额度控制在证券公司治理准则、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方法等法规要求的监管额度内,必要时进行适当收紧。比如:《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规定:证券公司经营证券自营业务的。自营股票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100%。证券自营业务规模不得超过净资本的200%,按照此标准的要求,股东会在对董事会进行股票自营业务的授权时,应当在规定要求的额度之内。并综合考虑市场状况、管理层的经营能力、公司以往的经营业绩等因素给出授权额度。比如,某国内金融控股集团授予下属证券董事会的权限分别为80%和150%,参照监管当局给出的风险控制标准并进行了适当收紧。更有效的防范了风险。

3 进行内部授权时,需要考虑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及董事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特别是风险管理能力。科学公正的衡量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及董事会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是进行有效授权的前提。授权权限大小要根据董事会的能力量力决定,给与真正有能力的董事会充分的空间以发挥其聪明才智,同时对于能力不强的董事会则要考虑人员更换或者进行适当集权以便发挥股东会群体决策的优势。衡量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主要通过考核评价来实现,因此授权管理必须与考核评价相结合。

四、内部授权与风险管理的动态作用机制

1 授权调整机制。授权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相机而动。证券公司内外部管理和风险环境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谨慎的考虑是否要改变授权权限。

(1)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发生变化时,尤其是监管当局的风险监管指标,如对净资本的要求等发生变化时。需要重新审定授权权限,做到未雨绸缪。《证券公司风险处置条例》第七条规定,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不符合有关规定。在规定期限内未能完成整改的。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责令证券公司停止部分或者全部业务进行整顿。法律要求是如此严格,因此授权权限必须要适时调整,以严防被授权人员擅自触碰红线。

(2)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生较大变化,对授权内容进行动态调整是明智的选择。比如。《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规定。证券公司的净资本指标与上月相比发生30%以上变化或不符合规定标准时,证券公司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向公司全体董事书面报告,10个工作日内向公司全体股东书面报告。证券公司的净资本等风险控制指标与上月相比变化超过20%的,应当在该情形发生之日起3个工作日内。向中国证监会及其派出机构书面报告,说明基本情况和变化原因。在出现上述情况时,股东会对董事会的授权额度是否应该进行相应调整,尤其对于自营证券业务等风险较大的业务?

2 授权管理与风险预警。如果条件具备。可以考虑制定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对证券公司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进行预警,及时调整对董事会的授权。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借助监管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预警指标所揭示的风险进行相应的授权调整。

证券公司授权管理必须与风险预警机制相结合。无论国家的法律法规及监管当局的监管政策发生变化,还是证券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生重大变化,都将会对证券公司的风险状况产生影响。授权就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何识别这些风险以及准确衡量风险大小决定了授权调整的方向和授权调整的有效性,因此授权管理与风险预警机制相结合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

五、金融危机背景下证券公司授权管理的一些建议

由于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当前国际和国内的经济和金融环境都较为悲观和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和风险,证券公司需要将控制业务风险尤其是自营业务风险放到首要位置,鉴于此。各证券公司治理层对管理层进行业务授权时,需要将相关业务行为权限在金额和性质方面均进行谨慎考虑。

同时,今年证券市场系统风险和操作风险均比较大,授权管理可考虑与风险预警和考核评价相结合。考核评价是在期末或事后对证券公司的经营业绩和风险控制能力等进行考核。以便对其盈利能力、风控能力及管理能力等进行评价,考核结果可作为下一期授权权限大小的参考依据:如果条件具备,可以考虑制定规范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预警指标体系。在事前、事中对证券公司可能发生的风险及时预警,相机调整对管理层的授权。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借助监管部门制定的风险管理预警指标,及时揭示证券公司所面临的风险并进行相应的授权调整。

建立起完善的风险预警、风险评估、风险控制等风险管理体系。便可在授权前、授权中进行有效的风险防范和控制。在授权后进行有效的评价,并据此进行适当的调整与反馈,如此往复。便可建立起授权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

作者:王 恋 张瑞兵

证券公司战略风险管理论文 篇3:

证期合作与股指期货IB业务风险研究

摘要:在我国股指期货即将推出的背景之下,探讨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合作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我国股指期货实行证券公司IB制度的现实原因进行了剖析,探寻了证券公司从事IB业务的风险来源,对证券公司IB业务风险管理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股指期货;证券公司;IB业务;风险管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金融业一直被分割为银行、保险、证券、期货、基金等行业,这些行业相互之间不得混业。然而股指期货的推出使得证期合作具有更现实的基础。按照制度设计,证期合作将采用券商IB制度。介绍经纪商(IntroducingBroker,IB)制度是指证券公司担任期货公司的介绍经纪人或期货交易辅助人。期货交易辅助业务包括招揽客户、代理期货商接受客户开户,接受客户的委托单并交付期货公司执行等,期货公司向证券公司支付一定佣金。目前,证券公司和期货公司的合作方式受到政策限制,按照拟议中的金融期货制度安排,期货公司有资格成为中金所的会员,证券公司不能成为中金所的会员,只能以期货公司的二级代理身份进入市场,成为期货公司的IB。但是证券公司参与证期合作,在股指期货推出后将不可避免的遇到新的风险管理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探讨股指期货推出后对期货公司的风险管理,而股指期货推出后证券公司进行IB业务对证券公司本身造成的风险及风险管理却鲜有提及。

一、股指期货实行证券公司IB制度的现实原因

(一)IB制度是我国期货市场的一种有效的选择模式

实际上,无论是商品期货和金融期货产品都比较丰富的美国、欧洲市场,还是期货市场主要交易金融衍生品的香港、台湾地区市场,证券公司大多通过控股的或者关联的期货经纪公司进入市场,即作为控股期货子公司的介绍经纪商,而不是通过独立的期货经纪商进行股票指数期货交易。根据美国的经验,在期货佣金商(Futures Commission Mer-chant,FCM)的业务结构中,许多IB的客户量以及交易量都远比FCM(相当于我国的期货经纪公司)直接开发的客户量、交易量要大,IB的引入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期货业的发展。根据2004年香港联合交易所关于衍生品市场交易活动的调查,香港期货交易所大部分的交易商都是香港证券交易所会员的附属机构,由香港证券交易所的附属期货交易商进行的交易量,大约占恒生指数期货交易90%和小型恒生指数期货交易的95%,而独立期货交易商的交易量仅占恒生指数期货交易的不到10%,以及小型恒生指数期货交易的不足5%。我国台湾地区自1998年7月21日推出股指期货后,即引进了券商IB制度,也大获成功,目前券商IB制度已成为证券公司参与股指期货的主要模式。

证券公司通过IB参与金融期货交易有以下优势:一是期货公司和证券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实体,可以设立防火墙,隔离风险,防止风险由期货公司传导到证券公司;二是有利于保证金安全;三是有利于证期专业分工;四是有利于行业监管。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我国能够做好对IB制度的研究,并引入期货行业,对于促进期货市场的发展是非常有效的。

(二)IB制度可促进混业经营

券商IB制度将促进我国证券公司兼并或重组期货公司,目前我国有180多家期货经纪公司,但是正常营业的不过100多家,其他几十家公司已沦为待价而沽的“壳”,并且这些期货公司大多经营模式单一,彼此之间业务结构雷同,主要从事经纪业务,难以形成差异化经营优势,一些有实力的期货公司可能向全能性、综合类期货公司发展,一些竞争力较弱的公司要么优胜劣汰,要么成为大期货公司的IB。因此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的结合应该是“强强联合”,证券公司应该选择与实力强的期货公司合作才能实现双赢。因为只有实力强的期货公司才具备优秀管理团队和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而这正是将要涉足金融期货业务的证券公司所急需的。相反,如果证券公司想通过收购期货“壳”公司进军金融期货领域,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将会埋下风险隐患。因此在股指期货推出之初,采用券商IB制度是证期合作较好的选择。

(三)监管部门对IB制度的意见与相关的政策要求

监管层认为表示,在金融期货的初期阶段,券商IB制度更合理,更符合“积极稳妥地发展期货市场”的要求。券商通过参股或控股独立的期货公司参与金融期货交易更有利于金融期货平稳推出,期货市场的三个重要特征杠杆交易、逐日盯市和强行平仓与现货市场完全不同,再加上证券公司目前尚处于综合整顿的攻坚阶段,内部控制还没有很好地建立,如果把金融期货业务交给证券公司直接做,则可能对证券公司和期货市场本身会造成不利影响。另外,通过券商IB制度,还可以平衡各方利益,取得几方共赢,期货公司也可以借助券商的资源低成本扩张。

目前针对券商IB业务的管理办法——《证券公司期货交易介绍商业务管理办法》已经出台,以促进证券、期货市场协调发展,防范和隔离风险,便于投资者交易。该《办法》对期货交易介绍商(IB)的业务范围与申请条件、业务关系、业务规范、监督管理和罚则作了详细的解释与规定。对证券公司IB的资格规定有:第一,股指期货经纪业务由期货公司专营,券商可通过IB方式间接参与股指期货经纪业务。证券公司及其分支机构只能接受一家期货公司的委托。而具有相应风险控制能力和经营条件的期货公司可以委托多家证券公司。第二,目前只有18家创新类的证券公司可以申请IB资格,25家规范类券商的IB资格还有待明确。

二、证券公司从事IB业务的风险

证券公司IB业务风险主要包括来自证期合作的模式产生的风险和证券公司自身造成的风险等。

(一)证期合作模式产生的风险

第一,证券公司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模式产生的经营风险。证券公司拥有期货子公司有两个途径:一是证券公司获得国家有关部门颁发的期货牌照后直接设立期货子公司;二是通过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通过期货子公司及下属营业部参与期货经纪业务。由于目前国内的政策规定,证券公司不能新设期货公司,需要通过购买期货公司股权的方式来控股期货公司,结果是券商大多买到的是排名靠后、经营管理不佳的一些小期货公司。而管理期货公司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各种风险,证券公司如果认识不足容易产生经营风险。由于期货公司本身的职能在很大程度上就是风险管理,因此;管理期货公司的风险是远远大于管理证券公司的风险。证券公司参股或控股期货公司后,按规定仍然需要通过IB制度代理股指期货业务。股指期货推出后,这种证期合作模式将成为主要的方式。

在此模式下,证券公司和期货经纪公司是母公司和子公司的关系,属于金融集团的范畴,利益容

易统一,共享有关资源上的合作也就会更全面、更充分、更彻底,并可能获取更多的收益。但是正因为是利益共同体,这种模式的弊端是风险容易从期货公司传导到证券公司,使风险承担主体合二为一,不利于风险的“隔离”。

第二,通过IB制度进行证期合作模式产生的业务风险。在该模式下,证券公司和期货经纪商是一种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关系。证券公司成为交易所自营会员,自有资金部分可通过自营席位参与交易,并以公司全部资产承担结算清偿,对于客户头寸部分则介绍给有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并收取佣金。对证券公司来说,即使作为IB参与股指期货业务,也会面临因选择期货公司不当而造成现有证券客户发生损失、进而影响现有业务的风险。如果券商选择了一家不能为客户提供良好服务的期货公司进行业务合作,将使得其证券客户在参与股指期货中面临很大的风险。由于期货交易具有高流动性、高杠杆性、时效性等不同于证券市场的特征,这需要期货公司提供给投资者更多、更及时的服务。如果期货公司服务不到位,就完全可能使客户进入期货市场后,孤身面对高风险的市场,很快出现大面积的亏损。这种情况下,给客户带来的损失,也会间接影响证券公司自身的声誉。

第三,证券公司与期货公司的战略合作模式产生的市场风险。在券商参与股指期货业务中,并不是所有的券商都能成为金融期货交易所的自营会员,也不是所有的证券公司具有IB资格,非金融期货交易所自营会员的证券公司,其金融期货自营头寸部分通过有资质期货经纪公司参与,客户头寸部分则介绍给有资质的期货经纪公司,并收取佣金,即采取变通的IB制度。在此模式下,证券公司的金融期货自营业务不再以自营会员身份直接进行,而是通过某一有经营资格的期货经纪公司,以客户的身份间接进行。经纪业务方面,证券公司不是扮演期货经纪商的角色,但可以充分利用众多证券营业网点的基础硬件设施和庞大的客户资源,在证券营业部内为客户提供期货网上交易服务,并根据一定的办法共享佣金收入。然而在这种模式下,如果期货公司风险控制不力,不仅使证券公司本身面临较大的市场风险,而且将使得其证券客户在参与股指期货中面临很大的风险。

(二)来自证券公司自身的风险

首先,证券公司的技术设备问题引起的风险。这里所说的技术设备,是指以电脑网络为核心的一整套软硬件设施。包括机房内外部环境、结构化布线、服务器和终端、供电系统、卫星或ANN通讯系统、柜台委托系统、期货交易分析软件、信息服务系统等等,所有这些要件,若不按有关行业标准和规范设计、施工和使用都将产生隐患。由于金融期货交易所通信卫星或邮电部门DNN线路发生故障,导致期货行情中断或委托中断,若因此而给IB业务的投资者造成损失,投资者有权向券商提出赔偿要求。

其次,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故意或失误造成的风险。这里所说的“故意”,是指证券营业部的工作人员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主观上故意违反法律、法规及交易所规则的错误行为;所说的“失误”,是指由于不了解业务规程或有关法律、法规或疏忽大意而导致的错误行为。具体表现为:办理期货保证金业务引致的风险;违规承担期货交易的代理、风险控制和结算所引致的风险;违规设立期货保证金账户,共用期货公司的银行账户引致的风险;IB业务部工作人员由于业务不熟而直接或间接造成客户损失引致的风险等等。

再次,业务制度不健全引致的风险。制度建设是证券公司稳健快速发展的关键。从长远来看,券商IB业务的真正风险是制度不健全的风险。业务制度建设主要是围绕开户、委托、申报等环节展开。业务制度必须随着交易所规则、国家有关政策法规的变化而不断改进,否则就会引发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5个方面:

第一,开户环节的风险。股指期货的推出定会激起各路资金的热烈参与,而目前期货公司的营业网点少,必将借助证券公司营业部网络来进行产品推荐与客户开发。虽然由证券公司充当期货公司的介绍经纪人的模式在国际市场上颇为流行,但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开立初期仍然会出现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有:缺少充足的执业客户服务人员,不能准确地向客户揭示股指期货交易风险;没有对IB开发的客户进行严格地资质审核,从而出现大量的虚假账户;主动降低市场进入门槛,使大量风险承担能力较弱的客户进入股指期货市场;客户经理利用公司内控机制不完善,欺骗客户为己谋利。

第二,交易差错风险。在业务高峰时,下单的客户很多,证券公司可能由于处理能力不足致使客户委托未能及时执行,使客户转向别的营业部,客户流失造成损失;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差、效率低,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机会的丧失。操作人员往往可能忙中出错,发生操作失误、反向操作或委托内容不全等事故,不能为投资者下单交易提供便利,产生纠纷,给证券公司造成损失。

第三,委托环节的风险。可能引发证券公司风险的环节包括:投资者出具委托单给券商;券商核实填单人是否有资格;委托单内容是否真实合规,审查无误后,券商将委托单交付给期货公司,如果委托单交付不及时或忙中出错,证券公司将承担相应的风险。

第四,申报环节的风险,申报是指证券公司审查委托人的资料准确无误后,将委托要求如实地报往有IB业务往来的期货公司的过程。申报过程的风险主要来自于疏忽大意、证券公司申报通讯故障等。

第五,证券公司泄密引致的风险。券商对投资者的开户资料及证券买卖等交易情况负有保密责任,主管部门、交易所或非司法机关有调查要求,券商保密措施不当,泄露投资者资料,导致盗买盗卖股指期货,钱款盗提,要负赔偿责任。

其他不正当的交易行为引致的风险。主要包括:信息披露不客观真实引致的风险,协助大户操纵期市引致的风险,内幕交易引致的风险。

三、证券公司IB业务风险管理

从国际经验来看,证券公司IB业务的风险管理主要着眼于如何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防范体系,以及证券公司通过制定业务、财务、行政后勤等管理办法、程序、规章制度等制度层面的设计,来界定IB业务部门和个人的职责,充分发挥各业务、职能部门的功能,控制经营风险,实现经营目标。

(一)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与防范体系

国际知名证券公司对IB业务风险管理及控制的理解和重视,集中体现在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合理的风险控制机制以及完善的定量风险管理模型上。

第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从国外证券公司的实践来看,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理念比风险识别、评估和控制技术本身更为重要。国际上普遍认为,IB业务的主要风险不是业务本身,而是业务管理方式,违反纪律或在监管方式上出现失误最有可能引发风险。因此,我们应不断地在整个证券公司内部强化纪律,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并采取适当的风险防范行动,对全体员工,特别是市场开拓环

节和风险控制环节的员工进行持续不断的训练等,着力培育独特的“风险文化”,其要点包括形成全员的风险意识、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出台详细的风险操作指标,让每一位员工认识到自身工作岗位上可能存在的风险,时刻警觉,形成防范风险的第一道屏障,同时使风险管理策略具备灵活性,以适应市场不断变化的需要。

第二,建立合理完善的组织架构。国际知名证券公司为了实现对IB业务风险的有效管理,一般都设置了严密的风险管理组织。基本架构是由审计委员会、执行管理委员会、风险监视委员会、风险管理委员会、风险政策小组、IB业务部门及公司各种管制委员会等组成。公司最高决策执行委员会为公司IB业务制定风险限额及容忍度。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是一个专门负责公司风险管理流程的部门,是公司风险管理的核心。审计委员会一般全部由外部董事组成,其职能包括:授权风险监视委员会制定公司IB业务风险管理政策,审批风险监视委员会章程,审阅风险监视委员会定期提交的风险报告,定期对公司的IB业务风险状况和风险管理流程进行评估。风险监视委员会一般由高级业务人员及IB业务风险控制经理组成,通常由公司风险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兼任该委员会的负责人。风险政策小组是风险监视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该小组审查和检讨各种与IB业务风险相关的事项并向风险监视委员会汇报。除了以上有关风险管理组织外,还有各种管制委员会制定政策、审查和检讨IB业务以确保不超出公司的风险容忍度。这些委员会一般包括新产品审查和检讨委员会、信用政策委员会、储备委员会、特别交易审查检讨委员会等。

因此,金融期货推出后,我国的证券公司必须建立相应的风险管理委员会,确保公司对各种风险能够识别、监管和综合管理。为此,风险管理委员会需建立严密的风险管理流程,一般包括:成立一个正式的IB业务风险管理组织,此组织能确定风险监管流程,审计委员会对公司IB业务风险监管流程进行定期的审核。确定明确的风险管理政策和程序,并由定量分析工具来支持。公司最高管理决策层明确规定IB业务风险容忍程度,并且定期进行检讨以确保公司的风险承受与公司的IB业务发’展战略以及现在和预期的市场条件相一致,在职责和分工明确的情况下,保持IB业务、行政管理和风险管理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调。

第三,监管部门需要建立风险控制机制。即通过建立全国性金融期货保险机构及保险基金,防止由于缺少经营竞争或出于获利目的实施相互兼并而对客户造成损害,保障整个期货市场健康发展。世界许多经济体都建立了这种保险制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在美国期货业的监管中,就有这样一个保护投资者的措施。这个措施相当于给期货投资者上了一个保险,让他们在参与这个市场投资的时候,能够保证其对期货投资市场的信心。这种保险制度的设置也有利于政府对于期货市场的管理。有了这样一个基金,将对整个金融期货市场的稳定非常有利,甚至包括整个社会的稳定。

第四,导入先进的风险管理技术,丰富风险管理手段。近年来,国际著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方面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在经营管理中,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采用定量分析技术,即运用数理统计模型来识别、衡全和监测风险,这使得风险管理越来越多地体现出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我国的证券公司在金融期货推出后更应当运用现代化的风险管理技术,应用组织严密并能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的综合风险险管理和控制模型。如借鉴计算与管理风险的VAR(Value at Risk)模型,提高风险管理技术水平。

(二)健全证券公司的制度设计

建立、健全证券公司IB业务的行为规范制度。对券商IB业务的行为规范主要包括:在代理期货公司接受投资者开户申请时,应签订买卖股指期货的委托协议,并对委托人的一切委托事宜有严守秘密的义务;在向客户推介股指期货时,应遵循适应原则;禁止自营业务与IB业务混合操作;禁止任何欺诈违法行为等。

建立公司、IB业务部的二级风险控制机构,并对IB业务部的风险程度进行分类监控。

利用现代化通讯手段,加大信息系统投入,完善证券公司IB业务部门与期货经纪公司的软件系统对接,提高交易效率。并且通过卫星系统和地面DNN实现地空两条线,对IB业务部进行实时监控。

加强稽核审计的力度,完善各类突发事件的应变措施。

对要害岗位实行不定期检查,采取主要负责人员轮调方式,防止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之便违规违纪,给公司造成损失。

作者:龚建文

上一篇:职校学生英语阅读教学论文下一篇: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