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论文

2022-04-26

9月15日,我国就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关于欧盟、美国、加拿大起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一案的裁决结果提出上诉,要求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重新对此案进行审理,并作出公正裁决。外企意在整体控制中国汽车产业市场“许多关注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一点,那就是这场官司早在7年前就基本定型了。今天小编为大家推荐《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论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论文 篇1:

代工模式的分工位置组织特征与技术追赶

摘要:代工制造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治理和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形式。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但长期以来代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随规模扩张实现同步提升。文章概述了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分析了代工制造模式的主要类型、价值链分工位置、产业组织特征和技术追赶过程。最后,提出了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全球价值链;代工;SCP范式;技术追赶

文献标识码:A 

全球价值链分工是当代国际分工的典型特征。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通过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发展“代工制造”,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代工制造模式普遍存在于IT、消费电子、纺织服装和玩具等各类产业,但长期以来代工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并没有随规模扩张实现同步提升。在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金融危机后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代工制造业已进入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本文基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视角,深入分析代工制造模式的基本类型、分工位置、组织特征和技术追赶过程,以期有助于中国代工制造业的技术追赶和竞争力提升。

一、全球价值链理论的核心内容

(一)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界定

价值链理论的奠基人迈克尔·波特(Porter,1985)认为企业内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设计、生产、营销、交货等)构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内各经营环节所创造的价值量并不是等同的,企业的价值创造主要由价值链上的某些战略环节决定,这些战略环节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Kogut(1985)利用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原理分析了价值链各环节的空间布局与国际范围内产业资源优化配置的关系。gereffi(1999)进一步将价值链分析扩展到“全球价值链”,全球价值链的分析方法已将战略规划的视野扩展到全球范围内整个行业上游的研发、设计,中游的零部件制造与组装,下游的营销、品牌和服务。此后,全球价值链理论在国际分工和公司战略研究领域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施振荣(1996)将全球价值链各环节的价值关系形象地描述为一条所谓的“微笑曲线”:曲线低端的加工组装附加价值最低,沿着曲线向上移动,附加值提高,上游的研发、设计和下游的营销、品牌附加值最高。例如PC产业的全球价值链(见图1)。综合现有文献,本文认为全球价值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把某一项产品或服务从概念开始,经过研发和生产的不同阶段,交付给最终消费者的一系列价值创造过程。全球价值链一般包括开发设计、生产制造、物流配送、品牌营销和销售服务等各个环节。

(二) 全球价值链分工与国际外包

全球价值链分工推动国际外包(InternationalOutsourcing)加快发展。外包是指企业将其核心竞争力外围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委托给外部供应商执行(Ouinn,1999),即企业将资源和目标集中于核心业务,而将非核心业务全部或部分转为外部供应。核心业务一般是企业在产业价值链上具有比较优势的战略环节,它对企业的持续成长具有关键性意义。因此,国际外包已成为跨国公司推动价值链全球化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关键战略。

价值链制造环节外包是国际外包业务的主体,对发包商和专业制造商(或承包商)具有不同意义。(1)发包商。外包有利于成本节约,包括生产成本和治理成本。有研究表明,外包可以节约20%~30%的生产成本。影响外包治理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产品的复杂性、市场的可争夺性和资产专用性(李雷鸣、陈俊芳,2004)。更重要的是,价值链上的知识溢出加速了创新,如杜邦公司90%的有价值的创意是通过业务外包获得的,它从供应商处获得的创新仅相当于其内部研发成本的1/3(刘景江,2003)。外包的主要动机是企业应专注于能够为顾客提供独特价值且能维持自身竞争优势的知识与技能(Quinn,1999)。外包动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生产性动机和战略性动机。前者在于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弹性及创造高附加价值产品等;后者在于将供应商纳入供应链战略管理体系,可以使品牌商高效率的响应市场需求。(2)专业制造商。Gereffi(1996)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承接欧美大厂外包业务的主要动机在于:学习国外买主专业技能,包括技术、质量、营销及经营规划等;成为国外买主产销体系成员,以稳定业务来源,降低经营风险;通过国外买主营销渠道,将自身经营边界延展到海外市场;扩充产能,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产品单位成本;专注于熟悉的领域,构建核心能力等。

融入经济全球化中的企业总是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某个或某些环节,并且外包或承包价值链上的业务活动,企业在价值关系和外包关系上的复杂化和网络化使国际分工呈现出一个基本特征,即全球价值链的外包体系。价值链的深度切割使外包商与供应商的关系变得更加细微,价值链全球化最终形成了全球范围内价值链片断的地理集聚和跨国公司的外包网络,企业的成长(无论是外包商或供应商)也融入到产业价值链的全球化过程(胡军、陶锋、陈建林,2005)。

(三) 全球价值链治理与收益分配

价值链治理者通常是欧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要么控制行业内的关键核心技术,要么拥有优质的品牌和渠道资源。这些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具有强大的市场势力,主导全球价值链上的收益分配(Gereffi,1999)。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中国沿海地区企业则主要参与出口产品的组装制造过程,往往处于弱势地位,收益被压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进行到高端工业化进程中,广泛地出现了被“俘获”现象(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从价值链驱动类型来看,全球价值链治理可分为两类(Gereffi,1999):一类是由产业资本主导的生产者治理型价值链,以计算机、航空和手机等高技术产业最为典型,比较强调技术的研究和开发、生产工艺改进和产品更新等价值链环节,如Intel、IBM、波音、诺基亚等跨国公司是行业价值链的治理者;一类是由商业资本主导的购买者治理型价值链,以服装、制鞋和玩具等传统产业最为典型,比较强调市场营销、渠道和品牌等流通环节,如沃尔玛、阿迪达斯、耐克和芭比娃娃等国际买家或品牌商是行业价值链的治理者。但随着商业模式的变化,全球价值链已经兼具购买者和生产者协同治理的特征(Gereffi,2001)。例如IT行业,其公认的核心竞争能力来源于CPU和操作系统等典型的生产环节,然而,戴尔等企业在流通环节的出色表现,说明该行业也存在购买者驱动的特征(张辉,2006)。

价值链的全球化使收益分配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不同环节的企业、地区和国家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地位和收益水平也不同(Kaplinsky&Morris,2001)。价值链治理者主导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Kaplinsky和Morris(2001)整理。收益分配,而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则往往处于弱势地位。价值环节的收益差异取决于经济租金,经济租金由要素生产力差异和进入障碍决定,要素生产力越高,进人障碍越高,则获利能力越强。经济租金包括内生性租金和外生性租金两类(见表1)。内生租金主要由企业自身创造,取决于企业内部资源和能力。其中,关系租金则由价值链上的组织间关系决定。外生租金取决于自然禀赋和价值链外部条件,因此,政府对外生租金的创造具有重要影响。经济租金也是动态的,现有的租金可能被竞争侵蚀,新的租金也会因变化而生成。价值链参与者的地位也是动态变化的,这种变化主要取决于创新能力的不平衡发展(Kaplinsky&Morris,2001)。

对价值链租金的理解有助于我们分析企业绩效或利润的来源。(1)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包括技术实力、人力资源、组织结构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决定企业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知识逐渐成为企业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如何积累知识成为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关键。(2)企业在价值链上的社会关系,如供应商关系和客户关系是企业获取外部信息和资源的重要途径,特别是有利于在全球价值链上的知识溢出和学习。因此,组织关系是影响知识积累和企业绩效的重要因素。(3)企业的外部环境,特别是自然资源、融资服务,基础设施和产业政策是企业创新和增长的外部条件。

二、全球价值链上代工模式的主要类型与分工位置

(一) 代工模式的主要类型

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e,原始设备制造)俗称代工或贴牌生产。Porter(1985)最早把OEM厂商理解为把某个产品组合进它们产品然后再转卖给其它企业,这一定义比较模糊。陈振祥(1997)认为OEM业务是指厂商依据买主所提供的产品规格与完整的细部设计,由OEMV商进行产品代工组装,并依据OEM买主指定的形式交货的厂商间交易方式。Zysman和Schwartz(1998)认为OEM是一种合同制造商,它们被当地企业家或政府建立来实施生产一系列由跨国公司最终产品定义的部件和子系统;这些企业不断努力通过前向或后向拓展,延伸其在价值链上的特定生产区段。Gereffi(1999)认为OEM具有以下特点:供应商依据买方设计制造产品;产品以买方品牌出售;供应商和买方都是独立的企业;供应商缺乏对流通过程的控制力。Sturgeon(2002)认为在模块化生产网络的背景下,OEM是美国企业对产品定义失去控制后,将品牌贴在日本企业定义和制造的产品上出售的一种合同安排。卢锋(2004)认为OEM是发达国家品牌商按照一定设计要求向国外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要求自行生产,或者把生产过程进一步分解为不同环节,分包给不同企业,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售,并认为OEM是企业间实现产品内分工的一种重要形式。

结合以上的论述,本文认为OEM是一种外包制造的合同安排,即品牌商根据一定设计标准向专业制造商下订单,后者依照产品设计标准自行组装制造,产品完成后加贴发包企业品牌出售。OEM厂商在全球价值链外包体系中只涉及生产组装等低端价值活动,而OEM买主则提供产品技术与市场品牌等高端价值活动。即OEM业务关系建立在OEM买主维持高度的产品技术领先与充分的市场营销优势,而OEM厂商则提供持续的生产低成本与营运高效率。对厂商而言,OEM业务具有扩大生产规模经济、提升技术水平,并学习发包商的国际营运管理能力等优点;但其缺点也很明显,包括业务来源不稳定、产品附加价值低、容易产生恶性价格竞争,厂商会疏于自创品牌与研究发展(R&D)等。OEM供应商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最低端,也是全球外包体系的最低层次。因而,OEM是发展中国家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典型形式。

另一种更高层级的代工模式是ODM(OriginalDesign Manufacture,原始设计制造),即专业制造商自行设计产品,争取买主订单并使用买主品牌出货的交易方式(陈振祥,1997);品牌也被买主控制,仍具有贴牌生产特点(卢锋,2004)。但与OEM相比,ODM厂商涉及产业价值链上游的产品开发设计等高端价值活动,相应地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与OEM和ODM两种代工模式相对应的是OBM(Owned Brand Manufacture)自有品牌,即制造商通过自主建立的产品品牌与营销渠道,在市场推广销售其所生产的产品(陈振祥,1997)。OBM厂商整合整条价值链活动,根据自己的产品概念进行设计、制造、品牌经营、销售及售后服务等价值活动,需要企业运用更多资源与能力,相应地整体附加值更高。

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代工客户既可以是国外的品牌商,也可以是本地投资的跨国企业,还可以是本地领先企业。品牌商外包方式有多种:其一,将产品设计或制造过程直接外包到中国的代工企业,这些企业既可以是内资企业,如民营企业,也可以是港澳台资企业或外资企业。其中,民营企业主要承接OEM业务,少数承接ODM业务;港澳台和外资企业既承接OEM业务,也承接ODM业务。其二,将产品设计和制造过程整体外包给台湾等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再由这些企业将组装制造过程转包给中国企业,以民营企业为主体。其三,外包给其在中国的子公司。随着价值链分工的细化,第三种形式已经比较少见。

(二) 代工模式的价值链分工位置

不同制造模式在全球价值链上的分工位置具有明显的差异。OEM厂商只负责组装制造活动,而产品技术与市场皆由OEM买主提供,因此,OEM厂商产品附加值低。ODM厂商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生产组装,买主则负责产品概念、销售服务与品牌推广;ODM产品附加值较高。OBM厂商负责往上延伸至产品开发设计、向下连结营销渠道的完整价值链活动,获得最高的产品附加值,并能控制和优化附加值的分配(见图2)。ODM和OBM是OEM企业在价值链上升级的两个主要方向(陶锋、李诗田,2008)。

由于分工位置不同,OEM、ODM和OBM模式的交易特征也存在明显差异(见表2)。(1)OEM模式。交易标的为零组件、半成品或成品,交易内容(包括价格、数量、交易方式等)由OEM买主决定。OEM买主提供产品组装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整个交易活动主导权及利益分配都由OEM买主决定,OEM厂商议价能力较弱,价值创造空间有限。(2)ODM模式。交易标的为完整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交易内容由买卖双方议定。ODM买主负责产品销售渠道与服务的相关特定资产投资;ODM厂商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投资。能力互补性的合作型态提高了ODM厂商供应关系的不可替代性与议价能力,因此,利益分配视合作双

方议价能力而定。(3)OBM模式。交易标的也是完整功能的产品或服务,但交易内容由厂商自行决定。OBM厂商以自主品牌和渠道推广销售其所制造的产品,所有的特定资产投资由厂商自行支配,因此,交易利益的分配可由厂商自行支配。

厂商在价值链上的不同分工是由厂商的资源能力和所在区域要素禀赋决定的。厂商倾向于将有限的资源用于核心的能力,以创造出最大化的价值。不同的资源和能力使厂商选择了不同的价值链环节(Kaplinsky和Morris,2001)。技术差异和要素禀赋是决定国际分工方式与贸易结构的主要因素(鞠建东、林毅夫、王勇,2004)。因此,技术水平低、劳动密集型的0EM企业主要分布在发展中国家,OEM模式成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参与国际分工的主要形式。资本和技术密集度较高的ODM企业主要分布在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而具有较强的原始创新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的跨国品牌商(OBM)主要分布在美、日、欧盟等发达国家或地区。

三、代工模式的产业组织特征

代工模式是我国制造业参与国际分工和市场竞争的主要模式,有必要深入分析该模式的产业组织特征。我们可以引入经典的SCP范式来分析,SCP范式由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创建,它提供了一个既能深入具体环节,又有系统逻辑体系的市场结构(Structure)——市场行为(Conduct)——市场绩效(Performance)的产业分析框架。

(一) 市场结构分析

产业市场结构是指企业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它反映市场竞争与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产业价值链由相互关联的价值环节链接而成,价值链环节的市场结构是指同一价值环节的厂商之间,或上下游价值环节的供应商和客户之间的市场关系的特征和形式。OEM和ODM两种价值链分工模式或外包模式具有不同的市场结构特征,前者接近竞争性市场结构,而后者接近垄断竞争性市场结构。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产品差别化、进入和退出壁垒、市场集中度等,因此,本文可根据这些决定因素具体分析OEM、ODM两种模式的市场结构特征(见表3)。

OEM厂商根据品牌商制定的产品标准(如特定的材质、规格、加工程序、检验标准及品牌或标示等)进行生产,标准化产品具有较强的同质性。厂商从事OEM生产的技术要求、资本规模等相关进入壁垒较低。另外,产品组装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往往由OEM买主提供,OEM厂商的进入壁垒也相对较低。因此,OEM模式使厂商容易进入,行业内存在大量的OEM供应商,市场集中度很低,供应商之间为争夺订单,相互压价,甚至出现恶性压价竞争,以致形成竞争性市场价格。另外,由于买主较少,买主在签订OEM供货合同时具有较强的市场势力,即买主具有很强的合同议价实力。实际上,买主已严格规定材料选用和相应的出货量和良品率,对生产过程的费用也会有清晰的了解,并且也在事实上规定了厂商的毛利率。许多OEM厂商只能获得一般的工缴费,坊间盛传买主所定价格使OEM厂商“饿不死,也吃不饱”。近年来的用地、用工和材料、能源等价格上涨使形势更为严峻,这也迫使厂商通过努力改善内部管理,提高效率以获得更好的收益率。

ODM厂商与客户合作制定产品规格或根据客户的规范自行设计产品,通过客户认证后接单生产。0DM厂商控制产品设计使其产品与同行相比具有异质性,因而可以实行差别性定价。ODM业务要求制造商具有较高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以及较强的人力资源和资本规模实力,以致提高了进入壁垒。加之,ODM厂商须负责产品开发设计及制造所需的特定资产投资,存在一定的沉没成本,厂商退出壁垒也相应提高。因此,ODM模式下,厂商数目相对较少,市场集中度提高。ODM厂商往往同时维持与多家品牌商的ODM业务关系,品牌商也会同时维持与多家制造商的ODM业务关系,厂商间既竞争又合作,只有在交易双方对价值链的贡献能够维持均衡,才能使交易关系持续稳定。因此,交易价格或利益分配由买卖双方协定。

(二) 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分析

市场行为主要包括价格策略、产量和差异化等非价格策略;市场绩效主要包括资源配置效率、技术进步等。

OEM模式下,制造商缺乏定价自主权,其定价行为是被动的;生产的产量及各种产品标准也只依照订单。市场充分竞争使制造商获得零经济利润和正常的资本收益率。市场充分竞争和全球价值链上的国际分工使各国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价值链“片断化”形成散布全球的产业集群;集群内分工的细化和优化可以促进创新,提高生产率和竞争力(Porter,1998);特定行业的OEM企业进入集群,可以获得外部经济等诸多好处。竞争压力使OEM企业具有很强的技术进步动力和外部学习的意愿,但限于自身资本和技术实力,OEM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创新效果有限。

ODM模式下,制造商拥有定价自主权,与买主协议定价。自主的产品开发设计能力也允许制造商实行产品设计的差异化战略,产品差异化势必提高报价,从而获得更高的资本收益率。ODM厂商主要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产品内水平分工,既能发挥比较优势,又能发挥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了行业内资源配置的效率。行业内竞争压力和自身的技术实力使ODM厂商兼具强烈的创新意愿和相当的创新实力。制造商和品牌商之间更多的互补和互动也有利于新知识溢出和创新传递,因此ODM模式更有利于技术创新。

四、代工模式与技术追赶

(一) 代工模式的国际经验

代工是跨国公司主导全球价值链资源优化配置的战略选择,而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是被动的纳入全球价值链制造体系。现有文献大都比较关注代工模式与发展中国家的技术追赶,特别是关注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发展代工制造的经验。Hobday(1995)和Hobday和Perini(2005)研究了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电子产业发展代工制造的经验,发现OEM代工制造体系迅速发展和扩张,成为当地企业获取国外先进技术和进入出口营销渠道的重要机制(见表4)。电子产品的OEM代工制造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在OEM模式下,跨国公司充分利用亚洲当地劳动力和生产运营的低成本优势,并对当地代工企业的工人、技术员、工程师和管理人员进行了现代技术和新的管理方法的培训。这样,当地企业不仅获得了规模经济,而且学到了一些基本的生产运营技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的OEM制造商开始向ODM转变。根据ODM,台湾公司执行了跨国公司整体产品设计方案中的大部分具体的产品设计过程(Johnstone,1989)。而跨国公司则继续在自有品牌下进行市场营销和分销过程,从而继续获得大部分的增值。20世纪90年代,一些领先的ODM制造商开始建立自有品牌(OBM),并与来自日本、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直接竞争。

在OBM模式下,台湾公司进行生产和创新的所有阶段,包括制造、新产品和新材料研发、渠道建设和品牌营销等服务环节。

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或地区发展代工制造的成功经验表明,代工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追赶。在代工联盟中,跨国公司的知识或技术转移在代工企业技术创新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从知识理论和组织学习的角度来看,合作协议是企业通过知识交换和融合创造价值的最好形式(Grant和Baden-Fuller,2004)。可见,在韩国、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过程中,代工合作协议实际上发挥了知识转移的作用。

(二) 关于中国代工制造业技术追赶的几点思考

全球价值链理论为研究国际分工和产业竞争战略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分析框架。中国已成为全球代工制造大国,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原因是复杂的,除了成本节约和技术学习等因素外,制度扭曲是最关键的因素(张杰、刘志彪、张少军,2008),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社会信用体系缺失。国内市场货款“恶意”拖欠现象非常严重和普遍,严重干扰中国本土企业资金流运转和正常生产。由于出口贸易信用证和FOB贸易方式可以保证货款回收的安全和效率,因此,多数本土企业偏向于选择出口;(2)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缺位。为了避免“技术模仿——套利——低成本竞争”的负面效应,在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或执行机制缺位情形下,对于多数本土企业来说,最为切实可行的生存方法就是选择为国外品牌商贴牌或代工的加工贸易出口,而不是技术创新。

但是,以代工模式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也给中国产业发展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实际上,中国沿海地区出口型制造业整体上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附加值和技术含量都比较低。特别是在要素成本全面上升和金融危机后国际新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代工制造业进入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而转型升级的关键是自主创新和技术追赶。综合来看,中国代工制造业的技术追赶要重视以下几点:

第一,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自主创新之路。价值链已形成全球产业内分工网络体系,嵌入其中的各国企业的成长受到这一网络体系整体成长性的制约。中国代工企业的组装制造优势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渠道能力形成良性互补,因此,融入全球价值链是代工企业发挥自身优势,在互利合作中加强学习的前提条件。中国代工企业通过发展和深化与跨国公司或国际买家的代工合作融入全球价值链体系。有实力的大企业可以适度引进客户更先进的产品、设备和技术,参与更深层的合作,如参与ODM。同时还可以发展多元化的代工客户,增加价值链上的合作机会。

第二,加强全球价值链代工联盟内的组织学习和知识吸收。价值链的全球化推动了知识的国际扩散,知识积累水平成为企业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决定因素。企业拥有的知识存量越大,技术越复杂,则越能参与更高水平的价值链分工环节,因而,企业赚取的经济收益也越高。跨国公司正是凭借技术或市场方面的知识存量优势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治理者,并主导价值链收益分配。代工模式为国际知识溢出创造了一种有效的实现机制,既包括专利、设计图、生产流程、质量控制和原材料采购标准等显性知识溢出,又包括思维模式、信仰、直觉以及技巧手艺或know-how等隐性知识溢出(陶锋,2011)。为此,代工制造业应围绕代工合作项目建立和完善组织学习和知识管理等方面的制度和规则。

第三,构建国家价值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技术根植性和市场根植性。传统的代工制造模式(以OEM为主体)“两头在外”,位于全球价值链的“底部”,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处于被俘获和被压榨的弱势地位。来自发达国家大买家的订单的变化,像一个中枢神经指挥系统一样,牢牢地控制着中国制造业的命运,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中国经济独立自主发展的主动性(刘志彪、张杰,2009)。为此,中国代工制造业应基于国内市场需求和技术条件建立国家价值链。一方面,要增强技术根植性,重点是加强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内企业的技术关联,通过改善信用体系、知识产权制度等技术发展环境,推动产学研合作,形成区域创新体系;另一方面,要增强市场根植性,重点是改革收入分配机制,培育中等收入阶层,促进国内市场规模扩张和消费结构升级。

作者:陶锋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论文 篇2:

汽车零部件案:酝酿七年风雨今日来袭

9月15日,我国就世界贸易组织专家组关于欧盟、美国、加拿大起诉中国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措施一案的裁决结果提出上诉,要求世贸组织上诉机构重新对此案进行审理,并作出公正裁决。

外企意在整体控制中国汽车产业市场

“许多关注的人都没有注意到一点,那就是这场官司早在7年前就基本定型了。”谈到近期受到广泛关注的汽车零部件争端案,中国世贸组织研究会秘书长任以锋结合他们近期开展的一项研究课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任以锋和他的团队最近做了一个关于汽车产业和市场的研究课题,其中一个重要议题就是汽车领域的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战略研究。

“这些公司早在我国申请加入WTO谈判开始,就已经开始了其在中国的战略布局。可以说,这场官司,早在7年前就已经定型了。”任以锋等与各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总经销商、分销商都有过面对面的交流和争论,跨国公司也承认其全球战略中, 针对中国的战略就是从整体上控制汽车产业市场。

“所以,从入世到现在,跨国公司谋求的是对整个汽车的产业链条和市场的整体控制。”

“以欧美几个大的汽车跨国公司在背后发力为主,政府出面,他们以前不告而是现在告我们,就是想抹平这最后25%到10%的税差,从而实现完全控制市场的目的。”

因此,在任以锋看来,目前这场官司考验中国政府对汽车市场的控制力。

上诉诉求点应坚持制定《管理办法》的初衷

在任以锋看来,单纯从WTO规则进行解读,我们上诉赢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欧美等国家和那些跨国公司,已经准备了非常长的时间,是作为一项战略来操作的。”

中欧支持中国参与世贸体系项目首席专家李仲周认为,我们上诉的诉求点,应该还是放在制定《构成整车特征的汽车零部件进口管理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的初衷上,即防止不法分子利用整车和零部件的税差规避海关监督、偷逃关税,打击非法拼装,保护消费者利益。“我们应坚持这个理由。”

李仲周认为,我国应尽快适应和运用WTO的相关规则,“很多规则具有灰色区域,什么颜色都可以说,关键在如何找理由。很明显,我们要向外国学习,用我们中国话说,就是多打‘擦边球’。”

与李仲周的意见一样,任以锋也认为这场官司其实也是一次锻炼和考验队伍的机会。“单纯靠规则,我感觉赢不了。但从专家组的裁决意见来看,他们没有认真地考虑我们出台这个《办法》的目的,或者说考虑的不够。因此,如何让世贸组织的专家充分理解我们的诉求,我们能做到什么程度,他们接受到什么程度,目前都无法预知。”

上诉的战略意义胜于实际成败

在我国制定《管理办法》时即提出过建议的李仲周认为,“两年多的时间,不管这次成败如何,《管理办法》的出台,都已经达到了为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争取时间的目的。”

因此,上诉的战略意义已经超出了官司输赢的实际意义。“败诉——上诉——再败诉——接受败诉并修改,这个过程也会为中国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争取到发展的时间。”

李仲周说,即使败诉,也不一定对中国不利。“中国的生产成本毕竟还是便宜。允许外国来投资生产汽车零部件,也许能使我们生产水平提高得更快,质量更好。”

任以锋说,我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的失败已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反思,即使丢掉了市场,也不可怕:“我们还有《反垄断法》。就汽车产业来说,从横向上看,某个企业可能对市场是构不成垄断的。但从纵向上看,这个企业从技术和生产的源头开始,到总经销、分经销,再到服务,如果它控制整个链条,这里面会不会有关联交易导致逃税?有没有价格协议?就会涉嫌垄断了。”

因此,主动适应、学习和灵活运用WTO相关规则, 坦然接受“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有利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

作者:张洪福

跨国公司全球战略研究论文 篇3:

全球价值链视角下发展中国家价值链提升的困境研究

摘 要:随着生产和贸易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价值创造体系在全球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垂直分离,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寻求资源的最优配置,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生产,再到面向市场销售,都可能在不同国家进行,从而形成了以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体系。面对这一国际分工体系,一方面为发展中国本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遇,同时由于跨国公司对全球价值链的控制,使得发展中国家始终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价值链提升遇到很大的阻碍。本文试图通过对全球价值链体系的研究来剖析发展中国家产业升级的困境。

关键字:全球价值链体系;价值链提升;产业升级

一 前言

按照联合工业发展组织的定义,全球价值链是指为实现商品或服务价值而连接生产、销售、回收处理等过程的全球性跨企业网络组织,涉及从原料采购和运输,半成品和成品的生产和分销,直至最终消费和回收处理的整个过程。包括参与者和生产销售等活动的组织及其价值的分配、利润的分配,当前散布于全球处于价值链上的企业从事者从设计、产品开发、生产制造、营销、交货、消费、售后服务、最后循环利用等各种增值活动。

在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为了防止被边缘化,一般通吸收外资、发展当地配套企业及企业网络,以代工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并且视这些切入方式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实现工业化道路的一个重要手段。然而以这此方式切入全球价值链所依靠的自身的成本优势,理所当然的一般都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在发展中国家价值链攀升过程中,广泛的出现了被"俘获"现象,也就是发展中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本土企业,在实现由低附加值的价值链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攀升过程中,特别是经历功能升级或链的升级时,遇到发达国家的国际大购买商或跨国公司的双重阻击和控制,进而被限制于低附加值、微利化的价值链低端生产制造环节,并且由于本土企业自身对国际大购买商和跨国公司订单的依赖,这种限制会得到自我加强,呈现出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 不同驱动模式的全球价值链

全球价值链根据其驱动力的不同可以分为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两种模式。生产者驱动是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本地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投资者可以是拥有技术优势,谋求市场扩张的跨国公司,也可以是力图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建立自主工业体系的本国政府。购卖者驱动是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际销售渠道的发达国家企业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等生产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此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化。两者的最大区别在于对于产业链条的控制能力,特别是整个产业链条的控制能力。生产者驱动型来源于生产领域中的生产环节,而购买者驱动来自于产业链条的流通环节。另外,很多产业处于两者之间,即同时具有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的特点。

表1从动力根源、核心能力、进入障碍、产业分类、制造企业权属、产业联系、产业结构和辅助支撑体系等七个方面对生产者驱动和购买者驱动,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中间型进行了比较。

表1生产者、购买者和中间类型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比较

三 不同驱动力的全球价值链的治理模式

格里芬等在普维尔與斯特恩等人生产网络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抽象,结合价值链理论、交易成本经济学、技术能力与企业学习等理论提出了一个相对严谨、完整的分析框架。他们首先归纳出五种典型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按照链中主体之间的协调和力量不对称程度从低到高依次排列为:市场、模块型、关系型、领导型。

市场:通过契约可以降低交易成本,产品比较简单,供应商能力较强,不需要购买者投入太多,且资产的专用性较低。交易比较简单,双方只要通过价格和契约就可以很好的控制交易的不确定性。

模块型:产品较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其资产的专用性较高,买卖双方的数量虽然有限,但仍有一定的市场灵活性,更换合作伙伴比较容易。双方的交流的信息量较市场型要大,并且也相对更复杂,但能够通过标准化契约来较好的降低交易成本,故需要的协调成本也较低。

关系型:产品的导致交易的复杂,双方需要交换的信息量大且复杂,供应商的能力较强,领导厂商和供应商之间有很强的互相依赖。双方可以通过信誉、空间的临近性、家族或种族关系降低交易成本。双方一般需要面对面的交流进行协商和交换复杂的信息,需要较多的协调,因此,改变交易伙伴比较困难。

领导型: 产品复杂, 供应商的能力较低, 需要供应商的大量投入和技术支持, 供应商为了防止其它供应商竞争, 将其资产专用化。供应商对领导厂商的依赖性非常强, 很难改变交易对象,成为"俘虏型供应商"。领导厂商通过对供应商的高度控制来实现治理, 同时通过提供各种支持使供应商愿意保持合作关系。

四 不同驱动模式下价值链升级的轨迹

1 生产者驱动模式下价值链升级轨迹

根据前面关于全球价值链不同驱动模式的论述可以看出,在生产者驱动模式下,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份额者集中在生产领域,而且在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增值率是递增的,其一般升级的轨迹是功能--产品--工艺流程--链条转换。在以上升级序列中难度会不但增大。一般来说,功能升级过程会相对顺利,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升级进程呈现不断加速的发展特征,但在产品升级和工艺升级难度会变得相当大,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之路也会在此不断徘徊,该段升级呈现不断减速的发展特征。

2 购卖者驱动模式下价值链升级轨迹

然而对于购买者驱动的全球价值链来说,与生产者驱动的价值链升级轨迹相比刚好相反,其价值链上的主要价值份额者集中在流通领域内,而且在从生产环节到流通环节的价值形成过程中边际价值率是递增的。其一般的升级路径是工艺流程--产品--功能--链条转换。在以上升级过程中难度会不断增大,一般来说,工艺流程和产品升级会相对容易,耗费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升级呈现出不断加速的特征。不过,从产品升级到功能升级的转换就变得十分困难,大多数地方产业集群的升级之路都会受堵于此,升级会呈现逐渐减速的特征。

五、 不同驱动力的全球价值链在不同治理模式下价值链提升的所面临的困难。

1跨国公司强化核心能力控制,形成该地区企业地订单的过分依赖。主要通过专利池、战略隔绝、品牌强化和零售市场并购等多种手段,提高设计、研究和营销等高附加值环节的租金和进入壁垒。

2凭借治理者身份,跨国公司强化核心能力价值。跨国公司作为价值链的治理者,通过设计各种参数(包括技术标准、专利授权、质量、环保、交货、库存及价格等)控制发展中国家以代工身份参与其网络体系,打压该地区企业的利润空间,技术赶超和价值攀升过程。

3通过技术转移,跨国公司将为其配套生产的企业。通过技术转移,使本地企业不断进行固定资产更新,使其无资本投进研发和营销开发,同时会使资产的专用性不断提高,更容易被"套牢"。

参考文献:

[1]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2]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7,(5).

[3]吕文李栋,张辉.全球价值链下地方产业集群战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5(2).

作者:吴道稳

上一篇:英语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论文下一篇:电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