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建设论文

2022-04-16

李倍雷、赤赤云撰写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确定了艺术史学的研究面貌。书中言证艺术史学建立在“打通”“汇通”各艺术门类基础之上的,对各艺术门类共性特征、普通规律及一般原理宏观、综合、整体的研究与探讨的学科,使艺术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综合各艺术门类的“复数”特性,而不是简单相加的“复数”,是“整台”各艺术门类材料后的“整台复数”概念。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史学理论建设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史学理论建设论文 篇1: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史学

高中时期对于任何一个学生而言都是至关重要的,在此阶段学生不仅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也容易受到影响,因此,做好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是十分关键的。高中历史是我国传统科目之一,教育改革后,高中历史教学体系有了很大转变,即越来越重视史学理论的融入。然而,鉴于我国以往在此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少,导致在实际教学中暴露出了较多问题,不仅对整个历史教学造成了困扰,也对学生认识当前社会、把握世界发展方向方面造成了阻碍。

一、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史学理论是对历史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理论概括。史学理论有很多特别之处,其不仅仅记录和阐述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也有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参考价值很高,在教学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我国在教育改革后历史学科在诸多方面也有所变化,若教师一直采取以往的教学模式势必难以达到教学目标,而将史学理论融入历史课堂就能够很好地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二、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史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1.历史教学自身的问题。

在经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后可以发现,很多历史教师完全没有或很少接触史学理论。此外,我国高中历史教材较多地是对我国历史,或世界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或时代转折点进行讲述,几乎没有针对其中存在的史观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也就导致了历史教学与当代教育理念要求不符的情况出现。

2.史学理论研究与高中历史教学脱节的问题。

一般来讲,学术理论与课堂教学内容之间有着极大的差異,这也是史学理论无法完全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主要原因之一。

3.师资问题。

我国近年来虽然在不断采取措施解决我国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但到如今也并未完全实现这一目标。教师为了帮助学生获得更高的分数而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如何提升学生成绩上,因此,教学时教师会不断要求学生记住历史知识点,却忽略了史学理论的作用。另外,教师水平不高也会对整个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

三、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史学理论

1.改善教学环境。

此处所讲的教学环境并不是外在环境,而是要为史学理论的融入提供契机,并为之进行情境创设,使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历史,并从历史学习中感悟到人生哲理,这才是实现素质教育的正确途径。与此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教师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历史观。

2.挖掘教材的史学理论内涵。

史学理论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教学材料,其在整个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作用。但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是历史教师要思考的一个问题。为了能够更好地做到这一点,历史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剖析,以便于能够发现其中的理论内涵,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以及现代史观入手,并将它们融合一起,将单一的历史知识转变为思维能力训练的桥梁,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水平和道德修养。

3.优化教师队伍建设。

各个学校也要加强对各个学科教师的培训力度,为教师争取更多的交流机会,使教师在个人业务能力上能够实现较大的突破。

4.完善评价体系。

历史学科的学习情况如何往往是通过试卷来考查的,然而以往的考查方式十分单一,只是将书本中的内容移到试卷上,这根本无法全面考查每一个学生对历史学科的掌握情况。因此,要对考试模式、形式进行多样化处理,实现二维考核向三维考核的重要转变,除了固定的题型外,也要加入开放性试题,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历史的理解来作答。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的讲述可以清楚地知道我国高中历史教学中普遍存在哪些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世界也正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做好历史教育工作对于整个国家而言具有独特的意义,发挥史学理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也就成为现阶段重要的目标之一。

作者:徐建国

史学理论建设论文 篇2:

中国艺术史学建构的理论体系

李倍雷、赤赤云撰写的《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确定了艺术史学的研究面貌。书中言证艺术史学建立在“打通”“汇通”各艺术门类基础之上的,对各艺术门类共性特征、普通规律及一般原理宏观、综合、整体的研究与探讨的学科,使艺术史学的理论与方法体现了综合各艺术门类的“复数”特性,而不是简单相加的“复数”,是“整台”各艺术门类材料后的“整台复数”概念。因此,中国的艺术史学是对各艺术门类做“整台复数”的研究。立足中国文化的整体视野,将各艺术门类的史料“打散”,使史料脱离艺术门类的范围限制,作为一个研究的整台的研究对象。在掌握了大量史料以后,根据中国艺术的逻辑发展路径建立中国史学的结构体系,避免单一门类艺术史或将各门类艺术史简单拼凑而成的“拼盘”艺术史,这是《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为我们提供的建构中国艺术史学的基本方法与思路。

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现象等与艺术直接相关的,这是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基础,也是艺术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学科特征。《中国艺術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通过对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实践活动和艺术现象等对象的研究,建立艺术史学的框架、结构和体系、体例,最后完成艺术史学的撰写。同时,《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中国艺术史学从艺术本体出发的学科特征也决定其研究方法和撰写方式有自身特点,照搬西方的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史学框架无法对中国艺术史学进行有效的阐释和说明,中国艺术史学的建构必须在中国文化脉络体系下进行。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认为,中国艺术史学的体例建构,应该从材料的选取开始。中国艺术史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中国艺术史学的材料选取必须是打通各艺术门类的、“整台复数”的材料,且包含于宫廷艺术、民间艺术、文人艺术和宗教艺术四个层面的材料,以及少数民族的族群材料。口、有材料越丰富,我们构建的艺术史学才越完整,越全面,也更能体现中国艺术的文化整体感、反映出中国艺术的总体规律。中国艺术史学体例不但要建立在史料的完备性基础之上,还要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咏络体系之上,这样的体例才符合中国艺术史学的研究要求。占有大量材料以后,以材料为支撑建立艺术史学研究的框架和结构,再根据框架结构构建艺术史学的体例。一般而言,以时间发展为经,以“整台复数”的材料为纬来建立艺术史学的框架结构符合中国艺术史学建构的要求。处于不同层次的艺术类型其特点差异决定中国艺术史学的体例不会是单一的史学体例。中国艺术史学的体例包含传统史学体例的三种方式:纪传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三种体例方式从中国文化的整体咏络出发,依具体研究需要来运用。

艺术史的研究,涉及对图像、文献和史境等因素的释析。相关的图像与文献相互印证,能够呈现史境之于图像的关系。史境既指图像所存在的初始的物质环境,又指图像形成的文化语境的初始状态,是中国艺术萌芽、生长和成熟的土壤。离开史境的图像研究,难以揭示图像所承载的历史意义,难以理解图像的真实成因,也就不能找到艺术萌芽、生长和成熟的动因;同样,孤立的史境研究口、对图像外围的因素展开,进人不了图像本身的语言系统和文化体系,阐释不了艺术问题,脱离艺术史学研究的初衷。因此,对艺术自身的研究和对史境的研究,是中国艺术史学研究的两个基本内容。这同样是《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提出的建设性的理论与方法。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还提出意境学的建立和主题学研究的介入,是对中国艺术史学具体研究的两个基本切入点。《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认为,意境是中国传统艺术追求的最高境界,意境学的建立,从根本上立足于中国传统思想和艺术精神,为建构中国艺术史学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研究方向。艺术的主题是影响艺术面貌呈现的主要因素之一,艺术的样貌一定与其表现的主题相符。因此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一是可以探讨艺术主题如何影响艺术的面貌,还包括母题呈现方式对艺术技法结构的影响;二是可以研究相同艺术主题的不同表达方式,即对母题的不同“叙事”表达的研究;三是对艺术主题的变异路径的研究。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一书从综合、宏观、整体的视野对艺术学这一新成立的学科门类所出现的问题,特别是更名之后的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的问题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并且阐释了构建中国当代艺术理论及其学术话语体系的急迫性、必要性和合理性。《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一书对中国艺术史学的学科定位、研究范围和对象、研究模式和方法、体例与体系的建立等方面进行高屋建瓴的阐释,并且提出意境学的建构和主题学的介入等切实可行的史学研究方法和视野,集学术性和文化性于一体。

《中国艺术史学理论与研究方法》用平实的话语清楚地阐释观点,使读者在对艺术学理论和艺术史学有清晰明确认识的同时,还对中国文化传统以及中西方文化差异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这体现出该书作者扎实的学术基础和深厚的文化修养。

作者:程家遐

史学理论建设论文 篇3:

评《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的现实价值

[摘要]《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一书的作者张庆海,在以人为本的史观基础上,强调史学的人文性,反对史学科学化,提出史学理论在中学教学的应用方法,以及直面中学历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作者的这些观点引起学术界和广大教师的极大关注,对史学研究和历史教学具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历史教学;中学史学;史学理论;现实价值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一书是张庆海所著,由长春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本书强调人是历史的主体,围绕这一主体详细地论述了中学历史教学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理论和方法,对我国的史学研究和历史教育有一定的借鉴。

一、《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的基本内容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是黄牧航主编的十本一套的“历史教育硕士丛书”中的一本,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学历史教学理论的著作。该书共215页,分为七章,各章节分别论述了历史事物的评价问题、历史学是什么、史学危机、史学理论在中学的应用方法、常用的史学理论与方法、马克思主义史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及中学历史教学主要模块内容分析。

作者针对我国历史教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别在各章节中详细阐述自己的史学理论观点和方法,其中着重论述以下观点:

(一)强调史学的人文性

作者认为历史的主体是人,人的生存权应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前提和核心。人的生存权重于发展权,生存权是天赋人权,任何人获得生存的权利毋庸置疑。他明确指出:“人类的一切行动、一切思想都必须将人类的任何一个群体、一个国家、一个种族的所有人的生存权放到首位,必须珍视每个人的生存权,这是考验一个文明是否具有人文性的基础条件。”[1]充分强调并且无条件地尊重人类的生存权是一切历史评价的前提,是对历史事物进行客观性评价的基础。历史评价中体现出的价值性和客观性不能偏废。

(二)反对史学科学化

历史具有逝去性,人记载历史存在主观性,史学永远揭示不了事物的全部真相,不具科学实证的特征。以此为依据,作者明确界定史学是关于人的学科,而不是关于物或思想的学科,并坚决反对史学科学化。作者还进一步指出把史学作为科学学科,将进化论引入史学领域的危害——导致史学陷入危机。当前史学面临的真正危机是其功能的淡化。史学的核心功能是人文性,史学放弃了人文,就等于史学放弃了自身的功能。

(三)提出史学理论在中学的应用观点

作者结合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史学理论如何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作者认为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化史观的核心都不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历史学体系,不赞同在历史教学中提倡这些史观。同时,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史学理论,不宜过于追求理论的丰富性,尤其是要避免呈现过多相互矛盾的观念,以免引起学生思维的混乱。比较法是历史教学与历史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熟练掌握这一方法。历史内容具有整体性特征,在教学中不应该将历史课程切割成单个专题,而是应该从整体上宏观把握。马克思主义史学是近代科学史学中唯一将科学性与人文性系统而完整地综合在一起的史学流派,中学历史教学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中心史观。

(四)直面中学历史教学中突出的问题

作者通过深入分析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主要教学模块,指出要在教学中正确应用史学理论,避免偏颇和片面的观点。例如针对革命和改革模块的教学,作者提出改革与革命都是历史的常态的观点,认为不论改革和革命的程度如何,只要符合国家的具体情况就是好的。此外,他认为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用其他史学观念和理论帮助学生理解问题,例如用现代化史观分析经济现代化、现代政治、西方文化、国际关系等相关问题,对照历史与现实问题。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主要理论观点的现实价值

该书的内容紧扣历史教育教学的学术性、实践性、代表性和前沿性四个方面,书中所提出的主要理论观点,对史学研究、历史教育教学和当前的课程改革,都有具现实性的指导意义。

(一)人文性史观的现实价值

人文性史观帮助我们认识历史重大问题和指导理解当前以人为本的政策导向。我国是被半殖民化和发生过多次重大农民起义的国家,由于国内外一些学者反复宣扬西方殖民侵略具有传播文明的“进步性”,片面指出历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极大地破坏生产力,严重扰乱社会秩序,致使人们对这些历史问题认识混乱。作者根据人文性史观,提出生存权重于发展权,强调评判历史要将价值观摆在核心位置,对任何历史事物的判断和评价,都要首先考虑该事物是否造成人的生命权的丧失,如果的确造成了人的生命权丧失,无论该事物对生产的发展起到怎样的推动作用,都必须予以否定。这些观点对指导我们正确认识殖民侵略和农民起义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人文性史观,对帮助我们理解当前国家以人为本的相关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央开始将工作的重心由发展生产力逐步转向以人为本,加快出台一系列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和制度,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强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反对史学科学化,反对史学中引入进化论的现实价值

中国古代的史学主张“文史不分家”。正是如此,才有《左传》《史记》这样不朽的历史巨著问世。而我国当今的史学,由于受到外来学派的影响,很多流派将史学定性为一种科学,一味强调史学的“科学性”“实证性”,追求历史绝对客观和绝对真实,改变了历史学近似真实与逻辑真实的本来面目,将历史学推向“客观如实”的误区,使史学的叙事枯燥僵硬,与社会大众产生严重的疏远排斥,以致史学逐步受到冷落和边缘化,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此外,还有学者将原本是反映自然规律的进化论推衍到史学领域中来,认为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与自然生命一样,必须经历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的线性发展历程,西方国家目前处于发展的最高阶段,其他落后于西方世界的各国以后将会也只能是走西方式道路,甚至将西方的观念、制度模式等作为衡量一个地区或国家是否“先进”的标准。这样,不但将研究人的历史学异化成了研究物的历史学,还使崇洋媚外思潮蔓延,导致国民对文明的认识混乱。

作者在论述中,坚决反对史学科学化,认为史学不仅不是科学,甚至连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都不是;同时,明确指出进化论在史学领域的应用有着致命的缺陷和弊病。这些史观,对引导我国史学研究和教学走出“误区”,以及消除人们的混乱认识和化解当前的史学危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现代价值

作者针对中学历史教学的特点和当前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这对促进历史教学水平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存在史学理论应用研究不足,中学历史课标和教科书的针对性不强等问题,给历史教学带来不少困惑,影响了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作者在书中用了较大篇幅叙述史学理论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根据中学历史教学的目的和教学实际,提出了相关史学理论在中学教学中应用的观点。例如,在帮助学生理解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方面,针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理论方法非常丰富和艰深,以及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讲授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要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原理隐含在具体史实的叙述、评论之中,以利于学生突破在理论理解方面的障碍,反对在中学历史课堂系统地讲授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与方法,以及将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基本理论观点程式化。

在教材编写过程中怎样合理应用史观方面,作者针对现行的中学历史教科书运用多种史观和方法来编写,使学生在学习历史中出现思维混乱的现状,强调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不能过于追求史观的丰富性,主张以一种最佳史观为主,借用其他史学理论方法来开展历史教学。针对现实中存在“唯洋是取”,过于“西化”所引起的危害,作者认为在教学中不宜使用具有西方中心观、不具备人文主义核心价值地位的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和现代史观。

在维系历史内容整体性教育方面,针对高中历史课程被专题切割成各个联系不紧密的片段,作者提出历史教师要发挥教学的主体作用,注重做好维系历史整体性的教学,教育学生掌握整体分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整体性的思维习惯,防止在史学研究和教学中以偏概全,削弱历史研究的学术价值。

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应用方面,作者详细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的基本内涵,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是近代科学唯一系统而完整的具有科学性与人文性的史学流派,在当代的史学中,任何史学流派的整体史学观念及其史学研究,都难以达到马克思主义史学的高度,进而明确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该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中心史观,重点应用其思想和方法。与此同时,作者根据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历史辩证法、整体史观等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相关观点。作者提出的以上各方面观点,为中学历史教学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该书是我国第一部关于中学历史教学史学理论的著作,不足之处在所难免。但作者在深入的论述中,直面当前史学研究和教学存在的问题,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和观点,“一石击起千重浪”,必将牵动史学研究和教育界的神经,引起更多学者和教师对中学历史教育的关注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庆海.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史学理论问题[M].长春:长春出版社,2012.

[2]郝贵生、李俊赴.论群众史观的理论地位及其基本内容[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6).

[3]申永华.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根本原则[J].湖北社会科学,2005(3).

[4]王兴亚.肃清历史研究和教学中反动的英雄史观[J].史学月刊,1958(10).

[5]陈超.唯物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再认识[J].中国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作者:李倩雯

上一篇:文化策略管理论文下一篇:企业名牌经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