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市场管理下文化建设论文

2022-04-29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靠的就是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农村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设性对策。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新农村市场管理下文化建设论文(精选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农村市场管理下文化建设论文 篇1: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

摘要:新农村文化正日渐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动力。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有利于加速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长足发展。在这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以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可持续的农村文化动力。

关键词:新农村; 农村文化建设; 话语权

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题中应有之意。没有文化的农村不是新农村,没有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农民不是新农民。只有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繁荣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风文明”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是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起主导作用,农民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和享受者,起着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文化建设实践中,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各级政府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

当前,在我国农村许多地方,农民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现象仍普遍存在,蜻蜓点水式的“送文化下乡”已远远不能满足当代农民对文化的需求,送演出、送戏、送书、送电影、送科技,在很多时候对农民来说,也不过是杯水车薪,时间长了,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就不高了。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乡镇行政区划撤并和城镇规划过程中,文化站的设备、物资、人员等一直变动着,文化设施被随意挤占、挪用,农村的公共文化机构运转存在困难。近年来,农民的经济收入逐年增加,但所有的文化娱乐都只能从一台电视机上获得,电视广告铺天盖地、电视剧冗长乏味、农业节目极度匮乏。如今在一些农村地区,赌博盛行,搓麻将之风日盛,封建迷信活动也沉渣泛起,破坏了淳朴的乡风。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毫不讳言目前中国农村公共文化落后的现状: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电视也不能满足农民全部的文化需求。健康的文化活动不开展,低俗的东西必然乘虚而入。中国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已是不争的事实,是制约农村发展的一个因素。“与农村义务教育、农村公共卫生等相比,新农村文化建设还相对滞后。”[1]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以及文化生活的贫瘠,让赌博、迷信、色情等有机可乘,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农村文化建设落后的不良后果,在一些农村,已经表现得很突出,危害越来越大。“农村文化落后,从表面看,是农民生活单调,农民生活质量不高。更重要的,农村文化落后,禁锢了农民的思想,畸形了农民的观念,扭曲了部分农民的灵魂。”[2]新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甚至滑坡,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政府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组织不力;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不足,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内容雷同,形式单一,缺少适合农民欣赏的文化作品,农民缺乏主动参与的热情。

随着新农村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文化工作在提高广大农民群众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方面显得越来越重要。文化具有沟通人际关系、缓解情绪、调剂精神的功效。农村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可以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粘合各种心理裂痕,给弱势群体带去人文关怀和感情抚慰,从而舒缓压力,放松身心,化解矛盾,增进了解,融合关系,缓解一些农民产生的失落感和边缘感。

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大力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把农民的思想活跃起来,把农民的观念转变过来,把农民的精力集中起来,把农民的动力发挥出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命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一个魂,这个魂就是文化,而且是新文化。”[3]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也是各级政府的重要责任。在政府扶持下加快建立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农村工作的一项当务之急。“新农村文化建设是各级政府所应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4]

二、 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

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农业的主人也是农民,新农村应是农民的新农村,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出发点。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涉及亿万农民切身利益的伟大事业,农民才是受益者。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本质和目的是以农民为本,不断满足广大农民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因此,各级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搞清楚农民们所想、所需、所急、所好,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划和方案制定,这样,就可以避免主观臆断、闭门造车和搞政绩或形象工程等现象的发生。

享受新农村文化建设成果的应该是农民,那么,农民更应该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是主体,这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另一个基本点。

当前,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开放程度的扩大,对农民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新农村文化建设,将为培育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服务农民,更重要的是激发和调动农民群众创造文化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农民群众培养成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引导他们创造美好的精神家园。如果文化都靠上面下发、社会送,尽管层次较高,满足了一时之需,却并不能解决农村的长期文化需求。鼓励、激发农村本土文化的自生和繁荣,既不必忧虑是否对路,也不用考虑经费问题,才是长久之计。农村文化活动是否丰富与经济是否发达并无因果关系,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虽然滞后,但仍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我国的民间舞蹈、戏曲、歌曲本来就来自农村,都是农民自己创造的成果,千百年来农民一直靠这些文化自娱自乐。挖掘、开发乡土文化,能够得到乡亲们的热情参与,也为心灵手巧的农民提供了显露才艺的舞台,让他们在交流中感受到了文化创作和表演的自豪,容易调动其兴趣,往往能事半功倍。农民不是没有文化的人群,在农民当中,有表演才能、有文娱天赋、有组织才能的农民并不少。因此,要深入挖掘民族民间文化,开展命名活动,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文化特色乡村”、“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创建活动,打造特色文化品牌。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扶持一批民间职业剧团、农村业余剧团,支持他们扎根民间、深入农村、服务农民。培养和激励“乡土艺术家”,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和活跃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 正确处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和农民的关系

各级政府要正确处理好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从实际出发,不搞强迫命令,不搞“一刀切”,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分类指导,搞好服务和管理工作。让农民在文化建设中唱“主角”,亲身感受到先进文化带来的好处,由被动观望变成主动投入,由“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要正确处理好政府的主导作用和农民的“话语权”的关系,使之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以人为本、尊重民意。各级党委、政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领导者、组织者、指挥者,起主导作用,而农民是新农村文化的建设者、创造者和享受者,起着主体作用。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要以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赞成不赞成作为衡量我们新农村文化建设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

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将工作的重点放在总体规划、技术指导、资金筹措,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等方面,协调解决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出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抓好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使广大农民群众享有更加充分、质优价廉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例如,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营造扶持健康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的社会环境。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社会主义文化不去占领,腐朽没落的封建主义、资本主义文化就会污染农村。2006年8月21日,央视《焦点访谈》以《江苏东海办丧事跳脱衣舞》为题,报道了该县一农户家中办丧事时,为“烘托气氛”请来“演出班子”在光天化日之下大跳艳舞之事。脱衣艳舞在满足了人们热闹的欲望时,也留下了败坏社会良俗的严重后遗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容村貌等“硬件”建设固然重要,而“文明乡风”的建设任务更艰巨。[5]类似问题的存在,已经影响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影响到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就是要加强和充实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

一些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建设“名存实亡”,除了政府部门不重视和投入少外,缺少适合农民欣赏的文化作品,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各级政府还要把农村题材纳入舞台艺术生产、电影和电视剧制作、各类书刊和音像制品出版计划,保证农村题材文艺作品在出品总量中占一定比例。每年推出一批反映当代农村生活、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精品。把送理论、送法律政策、送文化、送科技、送卫生等“五下乡”活动作为向农民输送文化的主渠道,使“五下乡”真正做到常下乡、长在乡、不离乡,引导广大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贴近农民、演农民,创作一批农民喜闻乐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在这方面,浙江省东阳市走在前列,从2006年初开始,东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利用自身的优势,选拔了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书法、文学等八个门类的干部到相关的村和社区指导新农村文化建设。[6]下派文化干部主要是下乡“种”文化,要长期蹲点,发挥特长,挖掘民间文化、组建文艺队伍、培养文化骨干,提升农村文化活动整体水平,大大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把多姿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送到农村,把欢乐送给农民群众,尽量实现政府的要求与农民群众的目标一致,最大限度地实现“主导”与“主体”的最佳结合,而不是用行政命令来包办代替,以政府主导作用取代农民的主体作用,不会“越位”,更不会“错位”。

2.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农民生活状况、政府财政能力、群众参与热情不同,决定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而不能千篇一律、盲目跟风。

各地应该围绕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丰富内涵,结合各自情况,进行科学规划,做到既结合实际,又体现当地文化特色。浙江省金东区孝顺镇通过公布“子女孝顺榜”促进新农村“孝”文化建设就是一例。孝顺榜是当地政府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找到的一个具体抓手,赋予了时代的内涵。把“孝顺”作为地方特色的孝顺镇,成立孝文化研究会,建孝文化主题公园,孝媳妇评选活动等,目的就是让大家记住这些传统美德。通过公布孝顺榜的形式激励晚辈孝顺长辈,营造孝顺长辈的舆论氛围,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发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资源。这个举措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收到很好的社会效果。无独有偶,该镇马腰孔村也因地制宜地利用孔子文化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马腰孔村重新梳理了村规民约,编写村史,尤其是对本村的人文典故进行了着重的挖掘,并将村庄的起源故事、孔子的语录和名言警句制作成精美画面,挂装上墙,使全村的墙壁成了名副其实的“文化墙”,使原本平淡无奇的墙壁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村民们每天走路都能看到祖先说的话,就慢慢地形成了良好的习惯,思想境界大大提高,道德素养明显加强,整个村庄的文化品位也得以提升。通过“文化”上墙,村风正了,民心顺了,各项工作都上了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该村获得了“市级小康示范村”荣誉称号。马腰孔村的“文化墙”也给我们带来了启示,这就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只要能够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自的特色,就可以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文化之路。

3.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新农村文化建设是整个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一部分,同新农村建设一样是一个浩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各级党委、政府要尊重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规律,分清轻重缓急,突出重点,先易后难,分步实施,渐次推进。要充分考虑农民的实际能力,不能照搬照抄,盲目攀比,更不能增加农民负担,负债建设,避免新农村建设运动化。在建设过程中,允许起点有先有后,过程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要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需要的工作抓起,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对农民进行专业知识和实用技术培训,就是一件花钱少、见效快又能满足农民的实际需要的工作,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也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由于经济落后和一些历史的原因,农民的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且科学技术知识欠缺,要在农村大力实施“强智富脑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绿色战略工程”,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开展技术下乡和办农业技术培训班等。从简到繁,从一般到复杂,循序渐进。例如,浙江省东阳市成功地创建了“村校合作培训农村人才”的模式。位于东阳城郊接合部的斯村,地理位置非常有利于村集体发展农贸市场,为此,村里要求东阳技校开办了一个经济贸易和市场营销专业,主要目的是为村民提供一些基础知识和实用知识。这批学员毕业后回到斯村,利用已经掌握的专业知识为当地新农村建设作贡献。浙江省东阳市经济发展较好的横店镇,充分利用自己的经济优势,在较高层次上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把整个横店建设成为百姓共享的文化“同乐园”。他们组建了一个演出放映公司,成立4年,已在遍布全镇社区、乡村的18个电影放映点,为群众免费放映1万多场电影,累计观众633.8万多人次。人们日子过得更充实后,他们还在景区搭建戏台,邀请杭州、金华等地的剧团前来演出,让横店的本地人和外来务工者都能免费看电影、看大戏。

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农民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和精神从低趣味中解脱出来,农民的诚信意识、环保意识、公德意识、仁爱意识大大增强,农民的道德行为得以规范。带来的变化是人们的观念悄然转变:“赌博的人少了,村风更加文明了。”

4. 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并重。多年来,各级财政部门关心支持新农村文化建设,不断加大对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为新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当前,许多地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参差不齐,配套设施不完善,广播电视村村通存在不少差距,远程教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乡文化站、村文化室面临许多实际问题需要解决,农村文化的管理水平和管理制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必须把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作为农村文化一个重要的环节来抓,应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发展县、乡镇、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把文化资源共享工程与乡文化站、村文化室,与广播电视村村通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的文化资源为农民提供无限的文化、教育、科技、市场和党建等方面的知识,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富有文化特色。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在学校布点调整中腾出的闲置校舍,可改造为村文化活动基地。充分发挥农村中小学在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方面的作用,提倡中小学图书室、电子阅览室定时就近、定时向农民群众开放,把中小学校建成宣传、文化、信息中心。实现县有文化馆、图书馆,乡镇有综合文化站,行政村有文化活动室,争取达到“一乡一站、一村一室、一人一册”的目标。

在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有许多地方对农村文化的基础设施抓得比较实在,而精神文明比较虚,没有真正把“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落实到实处。改变新农村文化建设实施落后的问题,可以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可以赢得民心,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目标。但是,我们在加快农村物质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改造农民的主观世界,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和文明程度。应根据时代的特点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变化,不断充实活动内涵,创新活动形式。例如,报纸可以开设农村版,加大农村和农业报道的份量,逐步创造条件开办农村版,坚持为“三农”服务的方向;广播电台、电视台增加农村节目、栏目和播出时间,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只有从精神文明方面着手提高农村整体的现代文明,才真正抓住了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新农村建设才能深入人心,才能有不竭的生命力。

总之,新农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政府应把农村文化的建设权、发展权还给农民,给农民以自主权,让农民唱主角,变“指令”为服务、引导,进行角色转换。各地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绝不能搞“齐步走”,而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地开展,以农民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力军,通过农民群众的民主决策,把科学的建设规划、方案落实和体现到农民的自觉行动中去,改变过去的“要我建”为“我要建”。大力发展新农村群众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新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参考文献:

[1]周和平.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开创新农村文化建设新局面[N].新华社,2006-06-15.

[2]艾琳.新农村建设 重富裕也要重文化[EB/OL].新华网,2006-02-23.

[3]邵文杰.新文化 新农民 新农村——写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开幕之际[N].光明日报,2005-12-28.

[4]董宏君.丧事脱衣舞一夜“脱”出4政府文件 谁之丑[EB/OL].www.cnradio.com,2006-08-29.

[5]陈一点.东阳十一名文化指导员“闹”城乡[N].金华日报,2006-07-31.

[6]徐赞,陆旭升,徐晓恩.金华孝顺镇做新“孝”字文章[N].浙江日报,2006-04-21.

责任编辑 柏振忠

作者:朱正刚

新农村市场管理下文化建设论文 篇2:

农村文化发展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发展是根本,文化建设是关键,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靠的就是文化,要充分发挥文化建设的重要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农村文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解决该问题的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农村文化;发展;困境;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552261

1引言

新农村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文化发展渗透在经济建设的各个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才能使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共同协调发展。农村文化作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具有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

2农村文化的作用

农村文化的发展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协调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发展农村先进文化是当代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当前,在全国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农村文化建设必须顺应形势所需,不断充实新内容,以变迎变,以新迎新,在载体上求特色,在实效上求突破,发展新文化、倡导新风尚,更好地服务新农村建设。农村文化以能动的反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政治的发展,为农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让新农村文化真正成为提升新农村建设的软实力。文化是一个民族内在发展的核心动力。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而言,文化具有凝聚、整合、规范社会群体等功能,这是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

3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

农村、农业、农民的发展壮大是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关键。在我国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和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相比,农村文化建设和发展则表现地较为滞后,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和谐社会的目标不相适应。虽然新时期农村文化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还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就目前农村文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困境,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文化自身具有的宗法性、保守性、封闭性、迟缓性、单调性等特点制约农村文化发展。二是政府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态度导致文化建设滞后。从目前新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来看,政府对此并没有足够认识,没有建立起文化建设的全局观、整体观,不仅缺乏将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的各个方面,也缺乏融入到农民的生产生活当中的意识。三是农民自身的主体意识缺乏,对文化的认同感不高,文化主体意识缺乏。四是目前农村由于历史、地理、经济、人文等各种因素的制约,我国农村文化市场尚不健全。五是农村文化消费能力不足。

4农村文化发展的对策

41尊重农民的主体性

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是主体。农村文化发展要始终坚持“为农民服务、靠农民参与、让农民满意”。[1]农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让农民过上更好的生活,发展农村文化就是让农民感受到文化所带来的魅力。农村的文化建设应从农民的需求出发,结合农民自身的特点与不足,来举办相应的文化活动或开展相应的文化教育,针对农民群众存在的各种问题,培养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兴趣与耐心,并使他们认识到自身在活动或教育中的主体作用。一方面,农民是农村文化的需求者,他们既是农村文化的受益者,也是农村文化的参与者,尊重农民的意愿,激发农民文化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深刻地感受到自己既是农村文化的建设主体,又是其受益主体。另一方面,农民又是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创造者。要广泛动员农民积极参与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创造精神,让他们在文化建设中创造历史,创造文化。使新时代的农民由“传统型”向“时代型”转变,由“盲从型”向“技术型”转变,由“愚昧型”向“知识型”转变。[2]转变农民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切实认识到科学文化知识在经济发展以及生产生活中的重要性,通过各种文化教育使民众转变传统的封建思想,使他们树立起健康的思想意识,自觉地抵制封建思想的侵蚀,对传统的文化知识可以采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对待,通过讲解或教育的方式来大力发扬优良的传统文化,革除传统文化中的陋习,使他们对新型的文化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科学的认识,从而保障农村文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42提高文化消费力水平

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人的消费结构中,物质消费是基础,文化消费奠基于物质消费之上,是更高层次的消费。一般来说,只有基本的物质消费得到满足之后,人们才会追求精神文化的满足。首先,增加农民收入是提高农村文化消费水平的根本途径。其次,创新农民文化消费观,提高农民消费品位。向农民提供积极健康的文化产品,营造良好的文化消费环境,抛弃消极保守的文化消费观,最终引导农民优化文化消费结构,实现科学、合理的文化消费。

43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

在健全农村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具有传播功能、防御功能、服务功能、扶持功能、监督功能和发展功能等。当前,经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瓶颈,政府需要进一步增加文化投入,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比重。建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加大农村文化建设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层次、多体制的投资格局,保证农村文化建设所需经费,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基本文化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新模式、新机制,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逐步形成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投入机制,建立“政府主导,多方支持”文化发展模式,解决农村文化建设经费不足问题,确保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各类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44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农村文化市场机制

首先,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管理,是繁荣农村公共文化,不断增强文化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文化竞争力的基础和重要支撑。不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稳定和发展农村文化队伍,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其次,整合文化资源,拓展文化新路。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就地取材,整合农村民俗文化、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品牌。善于挖掘民间民俗文化资源,拉长产业链条,把文化特色转化为文化产业,用文化特色支撑文化产业,用文化产业彰显文化特色。建立农村文化市场,活跃农村文化,丰富农村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最终实现文化富农。农村文化市场要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制定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最后,农村文化市场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是要建立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和监督机制,加快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建设,完善农村文化管理的法律法规,依法进行农村文化市场调节与管理,遏制农村文化市场上不良文化的泛滥,政府在净化农村文化市场的前提下,在制度和政策辅助下,规范农村文化市场,丰富农村文化市场资源,建立完善農村文化市场机制,为农村文化健康向上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晨,王刚农村文化转型的困境及其对策[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2013(23)

[2]许玲农村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J].世纪桥,2012(19)

作者:胡薇

新农村市场管理下文化建设论文 篇3:

浅谈鲤鱼塘镇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

摘要:胡锦涛总书记在2011年4月26日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就“全面做好新形势下我国人口工作”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家庭幸福是人口发展、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强调“要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切实促进家庭和谐幸福”。《国家“十二五”人口发展规划》中将“提高发展家庭能力,促进家庭和谐幸福”作为“十二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提出要“建立健全家庭发展政策,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也是推进新农村和谐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条件。随着鲤鱼塘镇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人口文化建设虽有较大提高,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因此,要准确把握鲤鱼塘镇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科学内涵,充分认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探索实践路径,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营造良好的人口环境。

一、什么是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所谓人口文化,是指以崇尚人口、追求和控制人口、稳定低生育水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以倡导、研究、传播、控制、稳定低生育为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形态和地方风俗文化现象。人口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范畴,是一种与传统文化相承接、与社会发展、基础相契合、与时代背景相适应的人口文化以及先进文化,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深化与升华。它包括思想观念、价值体系、行为规范、文化产品、行政执法、社会风尚、计划生育制度规章、制度体系等多种存在方式,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于一体,并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理念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反映着人们对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为什么要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

1.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重要性。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发展政策,着力提高家庭服务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是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人口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基层工作是党和政府一切工作的基础,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乡镇党委政府,要切实承担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领导责任。在中国这样的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计划生育问题始终是困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对于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农民旧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切实解决农村计划生育难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可以为镇村建设增强凝聚力。人口文化是支撑农村经济发展的精神之魂和生生不息的内在动因。农村文化是农民的家园,只有在农村大力加强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农村农民的主体作用,以新农村建设的共同目标凝聚人心、鼓舞人心,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家庭新农村打好坚实的基础,形成邻里团结互助、相互尊重,奋发进取的好氛围,从而推动新农村新型家庭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3.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是镇村建设的强大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新型家庭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必须推进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将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用适应新农村建设的新观念推动农村农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在提高农民的生育观念,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观和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农民走向富裕的同时,实现文化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与制度文明建设。

4.建设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有利于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党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农村工作,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互相尊重相处的社会。尊重农民的文化与精神追求,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新型文化,满足农村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产增收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保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共享丰收成果。

三、建设新型家庭人口文化的重要性

计划生育搞了三十多年以来,我们的计生事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村人口以及人口文化建设、生育情况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具体表现在:

1.镇计划生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农村人口文化发展缓慢。由于财政投入不足,用于文化事业的经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导致农村人口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村人口文化建设总体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

2.文化基础设施陈旧,总量有待提高。由于受财力,物力的限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主要集中于居委会以及镇里,当前农民的实际需要仍未得到满足,尽管“十一五”期间国家也安排了预算内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计划生育乡镇服务所、中心所建设,但仍满足不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3.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文化建设举步维艰。由于村里文化工作相对滞后,做出的成绩又很难及时得到肯定,因此,计生专干文化专职积极性不高,干劲不足,大多数村计生专干的工作人员同时兼职其它工作,“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在人口文化活动开展和关心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方面做得还很不够。目前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主角主要还靠镇计生办工作人员,村里几乎没有主角,人口文化工作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不强不齐,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工作积极有效的开展。

4.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顺畅的体制与灵活的机制是农村人口文化事业深入有效开展的生机和活力所在,只有体制与机制顺畅灵活了,才能充分发挥各要素资源的最大作用。由于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服务所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计生所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下乡补助费得不到保障,为了自身生存,有些计生服务所甚至将所里的第一层门面地出租,或挪作他用,其人口文化功能在逐渐降低。

5.落后、腐朽的文化影响在加深。由于农村人口文化建设投入不足,文化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先进人口文化阵地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难以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当前农村成天赌博成风,某些地方封建落后观念在农村仍然很有市场。对于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当其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之后,精神需求自然而然随之凸现,如果没有健康的文化去满足他们的需求,不健康的东西就会乘虚而入,这不仅会严重影响农村的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制度文明建设,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四、怎样建设新型家庭农村人口文化

1.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党委政府要把新型人口文化建设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财政支出预算干部晋升考核指标等方面,确保鲤鱼塘镇农村文化建设各项任务的顺利实现。要建立村级人口文化建设目标责任制,建立健全村级人口文化单位(村)的评价机制,将服务村里,服务农民作为对文化单位考核的重要内容。让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义人口文化占领广大农村阵地,并推动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

2.加大对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的稳定与繁荣,我们要像抓经济工作那样抓好农村人口文化建设工作。贯彻落实好现有文化经济政策的同时,要积极协调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大对人口文化建设的投入,财政要统筹规划,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适当提高用于镇和村的比例,保证一定数量的上面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镇和村的人口文化建设。

3.切实加强新型人口文化队伍,文化阵地和设施建设。发展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事业,提高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水平,最重要的是建设一支庞大、素质较高的人口文化队伍。因此,各级人口文化主管部门要制定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队伍的培训计划,采取每月到镇计生办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为农村文化工作者提供学习机会,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新形势下农村人口文化工作的需要。落实人口文化机构编制内人员的待遇问题,妥善解决计生办工作人员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要加强对农村艺人的关心、引导和访视管理,充分发挥他们在传承和发展民间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大力推进后进村管理,开展多种多样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继续组织文化、科技、计生免费普查、卫生“四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思想,普及科学知识,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切实加强对镇计所、计生办等文化设施建设,为农民进行健康的文娱活动创造必要条件。

4.创新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创新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机制、体制,一是要加快公益性文化事业村的改革。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逐步建立和完善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和科学合理的人事管理制度。二是要鼓励社会在政策范围内以各种形式兴办文化实体,积极引导社会力量捐助农村人口文化事业。农民既是受益者,也是农村干部文化建设的参与者,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通过民办公助、政策扶持,鼓励农民办文化,使农民成为农村人口文化建设的主体。三是要大力加强农村人口文化市场管理,坚决打击传播色情、封建迷信等违法活动,促进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5.加强对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搞得好坏,镇党委政府及计生办工作人员组织领导是关键。要加大对各村家庭人口文化工作的领导力度,落实有关计生办工作人员的责任。有关工作人员对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建设特别是重点村,要加强专项监督检查。一是镇计生办应定期召开专门会议,研究农村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并将文化工作各项任务完成情况列入年终村考核之中。二是要做到目标明确、责任到人,镇都应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计生办都要有一名专门领导负责的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三是在镇计生办的统一领导下,群团组织对新型家庭人口文化工作能力合作,齐抓共管,并在开展各项活动时,加大文化工作含量,四是要用典型引路,认真总结经验,表扬并推广好的典型,对人口文化工作落后的村,要求其制定整改计划,限期整改。

(作者单位:湖南省郴州市永兴县鲤鱼塘镇人民政府)

(编辑 刘可)

作者:邓铭松 曹华丹

上一篇:新会计准则下企业财务报表论文下一篇: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农村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