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论文

2022-04-25

摘要广西河池市是“老、少、边、山、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乡土资源在地方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河池市职业教育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艺术实践训练等途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论文 篇1: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摘 要】通过调查、访谈P市三所中职学校发现,其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对接等问题。为此探索一种符合中职特点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期人才培养缩短入职的适应期,人才与用人单位的无缝对接。

【关键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模式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及对策研究”(编号:〔2015〕-JKGHYB-0154)的阶段性成果。

一、问题提出

随着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学前教育的第一个、第二个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展,高师和中师培养的师资数量远不能满足我国当前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了一种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发展为本位”的特殊人才,有效地缓解了当前各地学前教育师资匮乏的问题。但目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存在着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接、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为此本文对P市三所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中职学校进行了调研,分析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存在的问题,探索一种符合中职特点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以期培养的人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能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

二、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人才培养模式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蓝图和质量标准,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依据。中职教育是要为当地社会和经济发展培养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是在2010年被教育部定为中职教育专业门类里的一个专业,职业资格为保育员,而没有提到幼儿教师的身份。由此可知,中职学前教育应定性为教育,定位为中职,定向为保育员,这就决定了中职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是要为学前教育领域培养一批具有一定教育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保教人员。调查P市三所中职学校发现,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存在着下列问题:

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们在活动前于头脑中对人才培养活动结果的一种预见和构想。为了调查P市三所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问题“我们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什么?”其中,一所学校以“文化知识够用,专业技硬”为育人理念,以“培养幼教方向的专业人员”为培养目标,以“降低难度,提高兴趣,以活动促教学,让学生有事干”的教学理念,以“单元过关展示、技能达标测验”为教学模式;一所学校以“诚信优教,创新发展,成人成才”为育人理念,以培养“既会做人,又会做事,升学有望,就业有门路”的人才为教育目标,以军体为特色课程培养特色人才;一所学校以“培养适应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掌握幼教理论与专业技能,胜任幼儿保教及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教师和幼儿园管理工作者”为培养目标,以减少文化课程,只开设专业课程为人才培养特色。分析三所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发现,人才培养目标存在着表述过于宽泛,培养方向包揽过多,培养规格不明确。

2. 人才培养规格与用人单位不对接

按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设置的要求培养人才所获得的职业资格是保育员。由调查中职培养的学前教育的毕业生去向可知,大部分学生毕业后成为了城镇和农村等学前教育教师的主力军,这是因为接受过较高水平学前教育的人才很少有人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工作。而中职学前毕业生从专业知识方面不如大专生、本科生,更不如研究生;从幼保专业技能方面来看因在校培养时间短,操作实践能力差。但随着城镇和农村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地方需要大批“有质量”的幼儿教师而不仅仅是只具有保育方面知识的人才。分析近几年城镇和农村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发现,普遍反映中职幼师毕业生的综合素质不高,专业理论基础薄弱,专业技能水平低下,实践操作能力差,入职之后需要很长时间的适应,培养的人才不能做到即出即用,实现“零距离”就业。

3. 人才培养方案与市场需求不对接

随着学前教育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需要实用技能型的幼教人才,要求培养的人才“培养品德好、专业实、能力强、素质高,适应地方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的实用技能型人才”。由访谈三所中职学校的负责人了解到,三所学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是X+集中顶岗实习,其中X是学生的在校时间。一所两年制的学校负责人称,学生第一年是在学校学习理论基础知识和相应的专业技能,第二年被送到一些园所进行集中顶岗实习;另两所学校负责人则称学生前两年在学校学习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第三年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准就业的形式让学生集中顶岗实习,一部分学生由学校统一推荐到园所,大部分学生自己找就业单位。因中职生在校时间短,培养方案重专业知识轻文化素养,重技能轻理论,重技能理论,轻实践操作,导致人才培养的规格不符合市场的需求,综合素质不高。这样的人才培养方案因过分单一而不能适应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多样化的需要。

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 探索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既具有师范性又具有职业性;其所招收的学生也具有相应的特殊性,高中的弃儿,社会的未成年人,又有全面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学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灵活掌握,动态调整。而目前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种种问题。如: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人才培养不能与用人单位对接,人才培养不能很好地与市场对接,入职适应期长等。为此探索适合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多元化模式非常重要。

2.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目前在中职学校运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工学交替”“顶岗实习”“半工半读”“三明治式”等。而从对学前教育专业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多是“X+顶岗实习”。为此P市某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进行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这种模式既可以促进学校专业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1)人才培养方向多元化。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来说有:幼儿园、妇儿保健医院、社会工作者、服务类产业等。不管人才培养方向如何,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做到人才有与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实际相适应,职业道德的良好,“具有现代幼儿保健科学知识及幼儿教育理论知识,并能根据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及保教工作的要求,熟练掌握幼儿保教工作的各项技能,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和职业发展基础,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身心健康,活泼开朗,富有朝气,坚持学前教育专业追求,并为相关专业领域的学习或高一级学校深造奠定基础。”只是做到人才培养的侧重方向不一样。幼儿园方向的人才既要有教师教育的素养,又要有相应的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医院方向的人才则侧重于医学方面知识的培养以及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而社会工作者则侧重于对人际能力的培养与加强,同时具有相应的教育理论知识与技能。

(2)对学生进行分层多元化培养。由于学生的情况不同,根据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及学生自身的需求对学生进行多元化培养。

一是有短期就业需要的学生。比如保育员、月嫂、育婴师、儿童社会工作者等均可在短期内完成相应的专业技能培训。这部分学生可以在接受短期专业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上岗,进行顶岗实习,也可以半工半读。在工作期间进行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有疑难问题可在线上与专业教师进行沟通与交流,确需进行面授学习的可随时到校进行学习。

二是有专业发展需要的学生。针对这类学生进行“全程实践+双导师制”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幼儿园进行深度融合,协同育人。学生前两年在校学习期间,进行全程式的教育实践活动,第一学期每周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实习基地见习半天,目的是使学生对幼儿园、幼儿、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有一个初步的接触与了解;第二学期每月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保育实习,第三学期每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幼儿园一日活动的实习;第四个学期每月组织学生到幼儿园进行为期一周的幼儿园教学实习活动;第五、六学期组织学生准就业的顶岗实习,学生在实习期间接受学校教师和幼儿园教师的双重指导,对实习学生有严格的实习考核制度,以保证培养学生的质量。经过三年有序的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训以及在幼儿园的教育实践活动,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得到更好的结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三是有学历教育需要的学生。中职教育不仅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具有一定职业技能的初级人才,而且根据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对有继续深造需求的学生成立专门的培养班级进行相应的升学教育,比如招生时给学生注册的“3+2”学籍,组织学生参加政策许可的单招、对口升学、函授大专学习,接受完三年中职教育后通过一定的考试程序再到高职学校进行深造学习。

(3)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动态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社会发展变化非常快,对人才种类的需求变化也很快,这样就会存在着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市场需要的问题,为此学校应根据社会市场的需求进行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成立专门的就业科室,到全国各地进行市场调研,了解社会和市场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根据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比如,社会上需要大量的育婴师、月嫂甚至家政服务方面的人才,根据这一需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从课程设置上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更注重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以保证培养的人才能与用人单位对接,与市场需求对接。

3.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存在的问题

P市某中职学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既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求,也满足了市场对人才需求,更有效地促进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但是,在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学生分层难。在学生分层方面,因中职学校存在招生难的问题,学校的招生政策是要留住每一个可能留住的学生,这就导致招收的学生之间存在着文化程度、专业素养、年龄等方面的差异,给学生分层带来很大的挑战。

(2)课程设置难。“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而探索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就要考虑多种因素,比如中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与市场的需求等。就学生分层的复杂性来说,课程设置要因培养目标和方向的不同而有所侧重,这无形之中给学校专业课程设置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既要符合中职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又要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更要对接市场的需求,也要与产业对接,难度之大不言而喻。

(3)师资建设难。教育大计,教师为重。教师的素质决定了职教质量的高低,制约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多数是高师甚至是中师培养的学术型人才,教师的理论素养水平高,但是教师远离企业,实践操作能力不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重理论弱实践的现象。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成为一个难题。因为多数专业教师课时量大,教学任务重,基本上没有下企业实践的机会,即使有机会有些教师从心理上又不够重视。另外,企业对学校教师的加入不太接纳,到企业实践成为走过场、形式化,使教师到企业参加实践成为一句空谈。企业教师到学校兼职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企业人员的积极性不高。由此,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仅从数量上来要求与认定,而是要严把质量关,并将工作落到实处,真正解决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培养的问题。

总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尚在探索之中,如何使培养的人才既符合中职的培养目标,又能适应市场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仍需有识之士不断研讨与探索。

参考文献:

[1] 李小兵,张洪波.关于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幸福生活指南(高等职业教育),2010,(2).

[2] 姜士伟.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内涵及构成[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2):66-70.

[3] 宋彩虹,张艳娟.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保育人才培养的分析研究[J].新课程研究(中旬),2011,(3):14-17.

[4] 陈永明.中日两国教师教育比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编辑:秦俊嫄)

作者:卢巧真

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论文 篇2:

“一带一路”背景下民族文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摘 要 广西河池市是“老、少、边、山、穷”的少数民族地区,其乡土文化资源十分丰富,这些少数民族文化乡土资源在地方艺术类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建设的大背景下,河池市职业教育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特色课程体系,拓展人才培养渠道,加强艺术实践训练等途径,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较强专业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专门艺术人才。

关键词 一带一路;乡土资源;民族文化;职业教育

随着国家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广西在国家对外开放大格局中的地位更加突显,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广西提出深化推进与东盟互联互通、贸易、金融、海商、人文交流等方面合作,这给主要依托第三产业进行专业设置布局的中职学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紧紧抓住了这难得的机遇,着重围绕河池乡土应用型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开展研究和实践。

一、民族文化的内涵

关于民族文化的讨论,一直是人们十分关注的问题。民族文化只是一种维系民族共同体延续与发展的工具,既是民族内部的生存方式,又是对外区分不同民族的标识。与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一样,民族文化的定义也有许多不同的表述形式。但是,从总的方面来看,不外乎广义和狭义两类。

广义的民族文化即普遍意义上的民族文化定义,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并赖以生存的一切文明成果的总和。这一成果包括物质方面的、精神方面的和介于两者之间的制度方面的成果。其中,物质方面的成果实质上就是民族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全部物质产品,以及创造这些物品的手段、工艺、方法等,包括人的衣、食、住、行、用所属的多种物品,以及制造这些物品的物品。如食物、服装、日用器物、交通工具、建筑物、道路、桥梁、通讯设备、劳动工具等。精神方面的成果是观念性的东西,通常以心理、观念、理论的形态存在,包括两部分:一是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心态、心理、观念、思想等。如伦理道德、价值标准、宗教信仰等。二是已经理论化对象化的思想理论体系,即客观化了的思想。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制度方面的成果是精神成果的外显,是人们反映和确定一定的社会关系并对这些关系进行整合和调控而建立的一整套规范体系,包括政权体系、法律法规等。如历史上少数民族的土司制、寨老头人制、合款制、各种规约等。又如,党和国家按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少数民族的实际,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狭义的民族文化专指民族的精神创造,着重人的心态部分。其实,人类文化很难将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截然分开。所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创造物,都凝聚着创造者的观念、智慧、意志,这些都属于精神的因素。之所以提出狭义民族文化概念,就是要排除纯粹的物化自然世界,集中研究人类自身的心理状态。因此,狭义的民族文化也可以说是民族人文文化,是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经传承积累而自然凝聚的共有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总和,包括科学技術、文学、艺术、思想道德、价值观念、宗教信仰、语言文字、风俗习惯、民间工艺等。

二、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研究民族文化与培养民族文化人才的意义

河池民族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搞好河池民族文化研究,梳理各民族源流演化脉络,理清民族间交流融合历程,探究民族文化之源,追寻民族文化趋向,培养适应“一带一路”建设的民族语言文字翻译专业技术人才,有益于河池民族文化发扬光大,也将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更有利于不同民族、不同语种之间语言文字的相互沟通。

注重培养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河池特色民族服饰文化的技能型人才,重视对学生开展民族文化技术技能培训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传播活动,开设少数民族文化及民族民间手工艺术课程,规划、系统培训少数民族文化专业人才,有利于保护、传承、创新和发展河池民族文化,开发民间手工艺品,促进民族民间手工艺品产业化。

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民族文化人才,是打造生态民族文化名城,促进河池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河池市民族教育改革与跨越式发展的迫切需要。此外,在东南亚的很多国家,生物资源多样性极其丰富,结合壮族医药、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培养双边专业技术人才,有利于为人类健康提供更多来自于大自然的资源。

三、河池市民族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研究民族文化人才队伍青黄不接

河池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境内的壮、汉、瑶、苗、仫佬、毛南、侗、水等8个世居民族,辖有5个民族自治县和11个民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5%。千百年来,境内的各个少数民族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丰富多姿的民族文化,形成了魅力天成的壮族刘三姐山歌文化、历史悠久的鼓文化、具有“人类文明活化石”之称的白裤瑶文化以及全国唯一的仫佬族文化、毛南族文化等,是一片充满浓郁地方色彩的民族文化沃土。河池民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五方面:一是瑶族文化的研究。河池瑶族主要有两个支系:布努瑶支系,包括白裤瑶在内;盘瑶支系,该支系包括盘瑶和蓝靛瑶两支。人口都比较少,河池的瑶族文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布努瑶支系上。二是刘三姐文化研究。刘三姐文化是广西河池的文化符号,也是近年来研究壮族文化的重点和热点。三是铜鼓文化研究。河池是“世界铜鼓之乡”,作为一种历史遗存,铜鼓承载着很多的文化记忆。四是仫佬族文化的研究。五是毛南族文化研究。据不完全统计,迄今仍活跃在河池从事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约有50多位,他们大多都是40~50多岁,年轻的很少,河池民族研究人才队伍青黄不接。如对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的红水河壮族文化,70后出生的年轻人,几乎都“汉化”了,对山歌一窍不通,抑或有略知皮毛的,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如,对铜鼓艺术也是如此,现在会敲打铜鼓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濒临消亡

河池民族文化也受到现代文化、外来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遇严重破坏,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生存环境恶化,优秀的传统文化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许多珍贵实物和资料难以妥善保护,一些独特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习俗在逐渐消亡或变异。

(三)民族乡土应用型文化人才缺乏

当前河池民族文化的发展着重在民族文化现象的研究及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开发利用上,而在对地方应用型文化人才队伍培养、文化精品打造以及可持续发展上研究很少。

四、“一带一路”下培养乡土应用型民族文化人才的途径

近年来,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积极、自觉、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格局中,致力于推动民族文化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相关民族产业转型升级与发展,推进教学成果进入市场,提高了民族产品的附加价值与国际竞争力。

(一)构建“一带一路”特色鲜明的多元人才培养模式

1.以“立足河池,服务地方”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河池乡土民族资源富足,以铜鼓文化为代表的红水河文化、以山歌文化为代表的刘三姐文化和以民族服饰及奇异婚丧为特色的白裤瑶文化等极富民族文化特色。这些资源优势为学校培养服务地方社会发展需要的乡土应用型民族文化人才提供了广阔舞台。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充分依托和利用这些地方资源,有利于学生了解地方资源情况,有利于适应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需要。

2.以就业创业为导向,实行“产学研一体化”

一是学校要培养适应社会艺术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各类艺术人才,使学校的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相契合;二是学校在适合的条件下要参与和承担一定的艺术生产或艺术创作活动,直接立于社会舞台之上,以本校民族文化艺术研发中心为平台,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实施灵活多样的“产学研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学校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面向社会办学,推行校企合作,实行定向培养和委托代培的人才培养模式。

3.坚持走应用性、民族性的特色建设之路,将校园文化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

大力扶持各类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建刘三姐民歌演唱团、民族舞蹈队、民族文学社团、民族工艺队等文化艺术社团,采用公演、义演的方式推广河池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艺术社团的组建,不仅能传承与弘扬河池民族文化,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传统艺术,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学生除参加校园演出以外,还可通过社团参与各种社会表演活动,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加深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社团与课堂教学双管齐下,共同推进学校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二)构建“一带一路”校内校外双课堂课程体系

1.创新课堂教学活动内容与形式

一是在活动中建立起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与学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强化教与学互动交流机制作用。二是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挖掘利用图、音、像、文、物等教学资源,开展更为形象直观的教学,使理论与实践、知识与应用结合,又能够扩大教学内容,扩展教学空间,将書本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和社会知识。三是加强课堂教学实践性环节。教学实践性环节不仅指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或之后的实践训练环节,而且在于理论知识教学中也必须渗透实践性内容,以材料、案例、个案、例证分析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由此,创新课堂教学活动新模式,形成开放式、互动式、交流式新课堂。

2.开辟第二课堂

课堂教学必须以教学活动为纽带,构建课内与课外、课堂与第二课堂、学校与社会结合的新平台。开辟第二课堂的途径:一是通过学生社团组织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将课堂教学活动延伸到学生社团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及其学生自主进行的课外活动,教师具有指导、引导、辅导的责任,能够使之与专业教学和学习更好结合起来。二是开展社会调查、采风、演出、服务等活动,建立学校与社会交流平台,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获得实践知识和经验。三是举办校园文化节及其校园文化活动,传承弘扬校园文化传统和学校精神,拓展教学活动空间与实践。

3.开发校本教材

通过走访调查民间艺人、查阅河池乡土民族文化资源相关文献及田间采风等,挖掘、整理河池乡土传统文化资料,全面了解河池乡土民族文化外貌;实地考察民族村寨,掌握河池乡土民族文化资源的第一手资料。由专业教师、校外专家共同开发校本教材。以校企合作建设民族文化特色项目,如研究与开发河池世居少数民族长寿福娃系列作品,进行批量生产并推向市场,推动河池旅游工艺品市场发展。

(三)打造“一带一路”德艺双馨的专兼职双师队伍

人才引进。学校长期聘请2名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5名左右的河池民族文化艺术传承人作为兼职教师,具体指导学校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学工作。

外出培训。选派10名左右培养对象到相关企业、文化团体进行技能培训,培养一支河池乡土民族传统文化艺术传承的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提升学校教师专业素养。

以老带新。老教师配合学校做好新教师的带教工作,支持、鼓励、帮助青年教师担负起河池乡土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活动历练。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各种社会演出活动、重大来访接待,在提供技术指导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能力的提升。

(四)建设“一带一路”下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完善校内基地建设。近年来,学校在现有民族文化技术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基础上,建设一间录音室,为传承“刘三姐歌谣”提供专业制作平台,对民族文化传承,录音制作,原生态山歌采样提供了硬件环境。

校外基地建设。与广西民族博物馆、广西民族村、河池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中心、河池市金城江下洛村民族文化展示中心等基地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立足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集培养、培训、演艺为一体,以广西民族文化强区建设为重要发展契机,加快学校建设步伐。紧紧依托文化行业,弘扬刘三姐歌谣文化,突出河池乡土民族特色。同时,以河池市民族博物馆、宜州市博物馆、南丹民族博物馆、东兰传世锦绣厂为合作对象,聘请一批民间传统工艺大师作为特聘指导教师,产学研结合,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刘三姐。

(五)開展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推进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由民族文化艺术教学部师生唱主角,依托学前教育和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以民俗节庆日、重要旅游文化节庆活动、重大来访接待、校园风采周为契机,通过环境教育、仪式教育、活动教育、动手实践教育、整合教育等途径开展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教育,拓宽民族精神教育渠道,创新传承民族文化方法,逐步形成学校民族精神教育的德育特色。成立民族文化艺术研发中心,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五个一工程”,即要求全体师生,每人至少会唱一首“刘三姐”系列作品的歌曲,服装设计专业的班级每人会制作一组少数民族“民族音乐娃娃”系列工艺品,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每学期组织一场综合性民族歌舞文艺晚会,服装设计专业学生每届组织一次毕业设计作品展示会,民族文化艺术教学部负责编写两本以上民族民间文化校本教材,学校每年9月在河池市民族团结宣传月独办或与民族局联办一场少数民族文艺晚会。

组织河池民族服饰展示暨研讨会。搜集原汁原味的传统民族服饰,开发具有现代气息的民族服饰,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创新高度融合,将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保护与特色课程有机结合,以更好地承担起传承与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责任。

创建民族文化艺术社团。选择4个以上民族文化艺术节目作为教学主体内容,组建民歌演唱团、民族舞舞蹈队、民族文学社团等以学生为主的文化艺术社团,采用公演、义演方式推广河池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民族文化艺术社团的组建,不仅能传承与弘扬河池民族文化,也能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引导学生崇尚传统艺术, 弘扬民族文化, 培养高尚道德情操。学生除参加校园演出外,还通过社团参与各种社会表演活动,提高民族文化素养,加深民族认同感与民族自豪感。民族文化社团与课堂教学双管齐下,共同推进学校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学校精神文明建设。

参 考 文 献

[1]杨福泉. 本土文化传人的培养与民族文化强省建设[N]. 云南日报,2008 -05 -06(8).

[2]曾宏华,罗起联,谢姿媚. 地方高校依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培养艺术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以河池学院为例[J].河池学院学报,2013(3):101-106.

[3]金柄珉.坚持多元文化教育理念培养跨文化素质的民族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9(7):1-3.

Study on the Cultivation Model of National Culture Talent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One Belt and One Road”

Wei Hongtong, Tang Qihuan

Key words “One Belt and One Road”; local resources; national culture; vocational education

Author Wei Hongtong, senior lecturer of Hechi C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Hechi 547000); Tang Qihuan, senior lecturer of Hechi C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enter School

作者:韦红彤 唐启焕

艺术人才培养学前教育论文 篇3:

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是专业发展和人才质量需求的现实诉求。构建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缘于当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服务地方教育不突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突显人才培养特色;构建“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教育教学效果得到显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得到提升,为高职院校内地西藏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提供了借鉴的范式。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人才培养

[

[文献标志码]A

[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自1993年经湖南省人民政府决定、国家教育部批准开办内地西藏班以来,致力于为西藏自治区培养小学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西藏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智力支撑。“人生百年,立于幼教”,优秀幼教师资的培养是学前教育专业发展之本。因此,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基于专业发展和人才质量需求的现实诉求构建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现实诉求

(一)专业发展要求

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开启儿童人生的奠基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国家人口新政的出台,社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师资总量的需求不断增长。据权威部门预测,到2020年全国幼师需求总量为240万,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全国十大就业率最高的高职高专专业。市场需求大,发展迅猛,人才培养中的许多问题来不及解决,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遭遇到了“瓶颈”。其中尤为显著的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模式不能适应高职教育发展要求,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和教学模式不先进等。内地西藏班作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特殊群体,其服务于西藏幼教的人才培养模式也面临着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这就要求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必须重构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对西藏幼教人才的需要。

(二)人才质量需求

为促进学前教育蓬勃发展,教育部先后颁布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证标准》,对新时期幼儿教育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从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3个维度、14大领域、62条款,提出了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师资格证考证标准》体现了对幼儿教师职业的重视,同时也对幼师的准入门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藏幼师作为教师教育的一部分,其师资的培养不仅关系到民族地区幼教事业的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民族的团结。因此,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基于新时期西藏幼师人才质量的要求进行科学有效的构建。

二、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指向性的要素。由于培养目标具体规定了专业所要培养的人才应达到的基本素质和业务规格”,因此,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是构建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和前提。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并不总是带来质量的提高,甚至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出现了一定程度的質量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高职院校对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尚未明确,依然按照学科本位的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没有把课程建设与专业特点人才市场和社会需求进行有效衔接,走的仍然是重专业、轻职业的老路子。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不仅要对接工作岗位需求还要突出培养符合地域要求的人才特色培养,这样才能适应西藏地区幼教事业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不完善

高等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市场的节点在人才培养与供给上,人才培养的关键又体现在课程上,因此,课程体系的完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和核心问题。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以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病最为显著,内地西藏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也不例外。表现在课程数量上,实践类课程明显少于理论类课程,甚至被忽视;在课程安排上,经常是先安排理论课,再安排实践课程,这样的课程开设顺序不仅影响了理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也制约了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的实践能力较弱,不利于学生适应幼儿园工作的需要叫;在课程实施上,依旧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讨论、互动、动手操作演示不足,学生习惯被动“接受”,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受限。

(三)服务地方教育不突出

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来自西藏自治区,内地西藏班幼师就业大部分是将返回西藏地区。所以,在人才培养模式当中必须考虑教育对地方政治经济的作用。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前教育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幼儿教师缺口较大,且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主要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早教机构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其就业渠道较为狭窄,服务地方教育不够突出。除了传统的就业渠道外,高职内地西藏班幼师还可以拓展到少儿艺术培训机构、玩教具研发机构、学前教育出版机构、少儿英语培训机构、高级育婴师、保育员等相关工作岗位。

三、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实践导向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的前身是岳阳师范学校,2003年学院升格为高职院校。随着学院的转型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从中专到大专,从师范教育到高职教育,其培养层次生源素质培养方式等都存在较大差异。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五年制初中起点的大专生,其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明晰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幼儿教师培养规格要求,遵从“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依据新时期西藏学前教育发展需求和内地西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提出了幼儿教师“爱、专、和”核心素养和“保、教、研”专业能力的具体内涵,进一步明晰了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自1993年开始成建制招收内地西藏班以来,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已经有了25年的办学积淀,学院确立了以“发扬民族文化,培养实干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为西藏地区培养输送了大量优质的幼教师资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突显人才培养特色

随着高校扩招,初中起点五年制大专的生源质量有所下滑,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浓、学习习惯不佳。高职内地西藏班学生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内地西藏学生因其独特的生活习俗和文化传统,内地西藏班在民族文化融入中遭遇“文化壁垒”,也会影响他们在内地高校求学的过程。如何审视内地西藏学生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如何根据内地西藏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特点培养适应西藏地区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人才,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院通过对接人才培養目标,构建“政府主导、学院主体、行业融入”的人才共育机制,整合各方资源,明确各方职责,实现共建共享。内地西藏班的学生能歌善舞,借助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推进管理创新,通过“四讲”教育活动,即爱国主义进景区、法制教育进监区、感恩教育进社区、健康教育进禁区等活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西藏地区打造政治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师德高尚的幼教师资队伍。

(三)构建“一二三”人才培养模式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根据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按照《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的要求,遵循教师成长发展的基本规律,主要培养面向幼儿园、早教机构,具有科学的学前教育专业理念、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掌握通识知识、婴幼儿发展保育教育知识,具备环境创设一日活动游戏、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能力、早期教育指导等拓展能力以及自我反思与自我发展能力的可持续发展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在“素质为本、德能并重、校园共融、学教交替”人才培养的总体要求下,构建了“一融合二对接三证书”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西藏地区幼儿教师职业素质、岗位能力要求的分析,构建了符合岗位要求的课程模块。在培养过程中,注重民族文化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人才培养与民族团结的有效融合。学生毕业后取得三种类型的资格证书,即毕业证、职业资格证(幼师证)、职业技能证(育婴师证)。除此之外,高职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还注重专业教师和行业专家协同合作,对学生评价方式更加多元化。

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水平,是人才培养系统中最重要的组成要素。因此,构建政校、院人才共育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为西藏地区培养优质学前教育专业幼教师资和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的重要保障。积极构建高职院校内地西藏班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民族特色,有利于培养更多适应西藏地区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我国民族幼儿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柳国梁.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基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视域[J].教育探索,2016(1):55.

[2]潘新红.对新时期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考[J].职业教育,2009(9):27.

[3]于桂霞.论高师院校实践导向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东北师大学报,2013(3):253.

[4]甘甜.少数民族地区专科层次学前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探索:以丽江师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J].中国市场,2015(11):137.

作者:曹红 谢春姣

上一篇:幼教课堂教学素质教育论文下一篇:高校基层保密科研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