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设计艺术人才论文

2022-04-20

摘要:建筑装饰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装饰材料的性能、品种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美学心理的加强,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是建筑装饰学科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从学科建设特点和培养方向的角度分析,将古城镇调查法应用在建筑装饰学科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效。下面是小编精心推荐的《中日设计艺术人才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中日设计艺术人才论文 篇1:

中日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特色对比

摘 要:本文首先从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概述,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北海道大学艺术学专业与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的课程设置进行分析研究,得出中日两国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的对比结论,以一名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的身份从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的角度出发,对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和理念进行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艺术学科 研究生教育 中日

一、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概述

“艺术学”在2011年成为独立学科门类,脱离了原来的“文学门类”,并下设五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1301)、音乐与舞蹈学(1302)、戏剧与影视学(1303)、美术学(1304)、设计学(1305)。这对于我国艺术学科发展是有很大意义的,一方面,艺术学作为13大门类中唯一与艺术有关的门类,需要承担起我国艺术人才的输送以及培养的责任;另一方面,艺术学门类的设立说明了我国的艺术发展道路正沿着艺术自信、文化自信的方向努力,也表达了我国建设文化强国的决心。在改革开放以来的40年,中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见证了我国艺术文艺道路的改革与变迁,通过前人和学术界的不断努力,最终逐渐突破了“模仿”的界限,我国各个艺术学科高校固定了基础教育模式,另外也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发扬自身的特色,与其融汇后形成了中国特色艺术学科教育模式。

放眼全球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无论从学科课程设置出发,还是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对比来看,我国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是与各个国家的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是有很大差异的。本文拟从日本、中国这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亚洲国家入手,从研究生理论教育与研究生实践教育两个方向分别对比其艺术学科教育模式的异同出发,展示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对于艺术学科发展作出的努力,在最后以一名艺术学理论研究生的身份,站在研究生以及艺术教育受益者的角度探讨当今我国研究生模式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以求我国艺术学科教育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日本北海道大学艺术研究生教育分析

日本与我国同为亚洲国家,但是在国民意识的层面上一直实行着“脱亚入欧”的政策,大规模大范围的学习西方先进知识并进行国家政策的改变。转型之后的日本一直在吸收西方的艺术文化,并根据西方的理论和风格技巧,与日本本地风格融合,形成极具国家文化魅力的“日本风格”,在这里融合的最好的风格就是日本的“浮世绘”绘画风格。虽然日本的教育内容大多是日本艺术研究或与西方艺术对比研究,但其教育模式是西化的,在亚洲国家中是与众不同的。

本文只以北海道大学艺术学部与四川音乐学院的研究生艺术学理论课程设置进行对比,以小见大的显现两个国家艺术院校在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实践教育方案设计的异同。选取北海道大学为日本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的例子,原因在于日本最初国立的两所学校分别是东京大学与北海道大学(以下均简称“北大”)。北大办学历史厚重,时间悠久,学科设置也自然有其学校的风格特色,以此阐明北大治校办学的风格。

本人通过北大日本官网显示,北大的艺术学研究生学科归在文学研究院的思想文化学之内,而艺术学作为其下属專业,与我国的二级学科类似。北大其硕士课程的标准学习时长为两年,并通过30学分的专业课程学习,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本专业的论文,并通过本专业多个导师组成研究会和学会的认可,通过答辩方可毕业。除了学时不同以外,其余方面与我国的艺术学院艺术学理论研究生学习流程大致相同。艺术学理论研究生专业课程设置方向为艺术学特殊讲义、艺术学特别演习、美学文化学研究等。[4]北海道大学官网显示如下:

同时本人看到在北大日本官网的艺术学学科介绍网页上显示,在2004年北大设立针对研究生教育的艺术学讲座,并在2006年分别开设美学·艺术学,文化学,西洋美术史,日本美术史的讲座,四个艺术学学科的教师平衡并统一了地域、时代和种类的艺术知识,并进行专业的课题研究为了构建“美和艺术的理论和历史”的知识教育体系。进行学术界内艺术家的交流,使学生切实的积极体验了身临艺术现场的幸福感。北大的艺术学研究生导师只有四位,研究领域分别为美学·艺术学、西方美术史(意大利美术)、现代美术史和日本美术史四个方向。

另根据陈宗花老师的《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课程设计考察及理念反思——以中日比较为中心》显示,2007年的北大艺术学研究专业课程设置稍微详细一些。

三、四川音乐学院艺术研究生教育分析

四川音乐学院位列我国十一个音乐学院之中,前身为“四川省立戏剧教育实验学校”,坚定贯彻严谨的治校风格和传统的办学理念。学科建设以音乐专业为主,美术、戏剧、舞蹈、艺术学理论为辅进行协调发展,将应用学科与理论研究相融合,在传统艺术学科的发展之上,打造重点艺术学科,发展新兴艺术学科,为国内外培养了大批艺术类人才。

以我校的研究生艺术学理论系为例,学科教育以导师辅导和日常专业课程学习相结合。每个学期都有为研究生开设导师辅导课,确保学生与自己的导师时时联系与沟通,在导师的监督指导下进行专业理论的学习。在日常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中,也体现了我校老师对于艺术学理论系研究生教育的要求,安排了许多对研究生艺术学理论学习的重点课程。例如艺术学理论专业文献研读、艺术研究方法论和艺术人类学等必修课,以严谨、科学的态度保证了研究生艺术学理论的扎实基础教育。

我系研究生在一年级就读期间,首先需要学习艺术研究的方法论,将艺术学理论研究的目的、方法及意义梳理,并对有关的专业文献进行研读,在此阶段夯实艺术学理论基础,并在课上学习制作艺术学科的研究报告,于专业课上做出报告后,进行小组讨论。

其次,通过日常课程的学习为主,并将课下的实践教育融入到研究生教育中。运用“将教室搬到博物馆”的学习、教学方式。以“艺术史”和“艺术思潮赏析”课程为依托,近距离观摩西方现当代绘画展览,教导、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和鉴赏批评能力,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现实的艺术活动之中,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欣赏批评活动。借此机会向研究生们全方位地展示了每个艺术思潮的历史变迁,以求学生可以根据此教学方式对不同艺术流派的诞生、发展以及其历史意义和艺术内涵有更加充分的了解与把握,从而对艺术学理论这门学科可以有更加充分的学习并产生新的认识。

最后,艺术学理论系安排了一系列中国传统艺术研究课程,从中国艺术名作分析研究、中国艺术史研究、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等方面对研究生进行艺术教育,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评鉴和研究能力。并邀请中国艺术学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和学者到我校进行讲座,让同学们领略“名师讲座”的风采,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阐述了当代艺术学理论的观点,引发了现场的我校师生对艺术学理论学习的有关思考。每场学术讲座都会设置专家与学生的互动环节,与会专家学者可以现场对学生的问题进行快速解答,展现了专家学者的学术见地,也借此机会为研究生提供了一次有意义的学习机会。我校导师也会带领学生参加艺术学理论学会论坛,进行校外联合教学,并与北京师范大学艺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导师梁玖教授带领的博士、访问学者团队正式成立了川音艺术学理论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学术共同体。为我校师生建立良好互动、互进的学术信息平台,拓宽学生的专业事业,加强专业院校之间的友谊。

再从我校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课程设置一览表看,我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对艺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学术研究的能力,以带动和确保对艺术学科专业人才对中国传统艺术研究的积极和热忱。大部分的课程内容都安排为中国传统艺术研究学习,从基础知识学习,再到专业分析研究能力的培养,都将我国的传统艺术研究学习放在重中之重。

另外,四川音乐学院与域上和美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将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作为域上和美集团的艺术教学实践基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紧密联合、企业与学校互利共存的教育新模式。努力推进文化市场向前发展。实践基地建设高度顺应我国文艺事业前景。此次校企合作,响应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建党95周年和十九大上都提到的“四个自信”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实践基地要深度迎合省市文化产业发展方向,探索出一条校企之间强强联合、互相促进、共谋发展的新模式。确保学校可以结合市场、创新创作,做好文艺大众化和文艺复兴的工作。同时,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和域上和美集团重点抓住文艺创作和艺术理论的大众化的主要方向,借助实践基地这一桥梁,多创作、产出市场认可、受众喜欢、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和文艺成果。为社会做好普及艺术、艺术培育产业,让艺术学理论系的研究生拥有着更多的社会资源。再者,借助四川音乐学院艺术学理论系这一专业的学术平台,将我国艺术向社会大众进行普及教育,引导大众欣赏,增强传统艺术的生命力做出努力。

四川音乐学院作为国内著名的艺术院校,形成了以音乐学科为主,众多艺术学科为辅的综合性办學格局。我校的艺术学理论系在此办学过程中,将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避免了中国众多艺术院校“重技巧、轻理论”的局面。学校建立校企实践基地平台,从理论联系实际,实践基地与美术馆合作发展,可以以此渠道推广学校的研究成果,扩大川音的社会影响力和艺术产业化的影响力。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日本的研究生艺术教育强调的是与西方艺术的对话与沟通,已经足够西化,而中国的研究生艺术教育更侧重于对我国传统艺术的发掘与保护,进行本土艺术研究。因为现在我国正处于文化自信的关键阶段,社会需要我们用专业的艺术知识对自身的传统与文化的艺术进行挖掘与保护。所以当下我国各大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更偏于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这就足以说明我国的研究生艺术教育模式与日本是截然不同的。

四、结语

我国艺术学科研究生教育模式在近四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艺术学科教育不再是技术的教学,开始与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结合,艺术学科教育引导研究生认同与尊崇我国的文化与思想,通过学术研究表现对习近平总书记所重视的核心价值观和文化理念的坚持。从一个艺术学科研究生的角度进行学术研究,不光增强了我国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也坚定了学术道路上的文化理念和导师们严谨深厚的指导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生艺术教育继承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血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开辟了具有我国传统文化与民族艺术特色的学科教育,使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与艺术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二级学科艺术学的课程设计考察及理念反思—— 以中日比较为中心》[J]. 陈宗花. 艺术学研究. 2018

【2】《“日本经验”与草创期的中国艺术学建构》[J]. 张泽鸿. 2018

【3】《国外研究生教育对我国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模式的启示》[J]. 刘楠,申爱兵,赵韦仑.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4】以上关于北海道大学艺术学研究生课程设置相关资料,由本人在其学校日本官网根据有关日文资料译出。

作者:陈熙微

中日设计艺术人才论文 篇2:

古村镇调查法在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初探

摘 要:建筑装饰是一门新兴学科,其中涉及到的内容包括建筑风格、结构形式、装饰材料的性能、品种以及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等。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们环保意识和美学心理的加强,建筑装饰行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这也是建筑装饰学科教学面临的重要挑战。从学科建设特点和培养方向的角度分析,将古城镇调查法应用在建筑装饰学科教学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良效。

关键词:古村镇调查法;建筑装饰课程教学;应用;探索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在发展过程中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古文化,其不仅是历史的象征,同时又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征影响着现代文化的发展。古城镇调查法意在培养出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艺术能力的创新型设计人才,在分析传统古城镇形成背景以及典型设计符号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适当地提取,从而保证其在现代设计过程中的应用。从其培养指向的角度分析,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学科教学中是十分必要的。

一、古城镇调查法概述

(一)传统古城镇概述

中国传统古城镇比较典型和有名的包括安徽宏村的“牛型村落”,其基本特征是山为牛头树为角,桥为四蹄屋为身,这种设计风格不仅可以突出村落的基本特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文化象征,这种设计风格从外观上可以给人一种地区文化的民族感,同时又不失美感。涞滩古镇是川东地区唯一保存完好的古代防御设施,其中有很多传统的装饰十分具有标志性,不仅成为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源泉,同时也成为传统文化的象征。

福建培田古镇有“民间故宫”之称,其独特的建设视角给人一种传统文化和古建筑的即视感,不仅充斥着传统文化的现代气息,同时也体现着生态环保以及绿色的建设理念,其与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此外还有很多的传统古筝,其在整体设计规划以及建筑风格设计等环节均体现出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特色。即使是从现代审美的角度去分析传统古镇的艺术价值,传统古镇的魅力依然是不可忽视的[1]。

(二)古城镇调查法的特点

古城镇调查法作为一种工具普遍存在于现代高校某些学科教学规划当中,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和思路,其表现出的突出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文化的魅力;2.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3.对传统文化设计的创新与发展。即从文化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对现代文化的应用价值。

中国传统古镇之所以可以成为教学参考,最主要的原因是其自身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古城镇在悠久的历史发展征程当中,在漫长的文化洗礼过程中凝聚了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是现代文化无法取代的精华。从古城镇的视角可以发现很多创新的元素,激发设计者的创作灵感,从而使其价值体现在现代文化的发展当中[2]。

(三)古城镇调查法的应用价值

古城镇调查法的应用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其可以作为一种素材应用于现代建筑规划过程中,符合社会发展对建筑设计的要求;2.古城镇调查法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灵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其符合我国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思路与要求;3.古城镇调查法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可以丰富学校的教学资源,开放教学课堂,满足教学体制改革中的探索式学习思路[3]。

二、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

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

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必要性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是学科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是文化继承与发展的需求。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分析,建筑装饰学科本身是一门新兴的设计性学科,是指以美化建筑及其空间为目的的行为。建筑装饰具有保护建筑结构构件,美化建筑及建筑空间、改善建筑室内室外环境,营造建筑空间风格等功能,在其基础上满足人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尤其从概念和作用的角度可以发现,建筑装饰学科可以归为艺术设计学科,其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环境性、从属性、空间性、装饰性以及综合性等多个方面。

建筑装饰必须具有装饰建筑物、美化其环境的功能。从设计人才培养的角度分析,建筑装饰学科在培养人才时需要把握的基本方向便是适应建筑装饰设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即体现建筑装饰的基本功能和作用,这与古城镇调查法的精神旨意不谋而合。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对建筑装饰设计的认识,激发其在学习设计过程中创作的灵感,引入古城镇调查法是十分必要的[4]。

从文化继承和发展的角度分析,在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建筑行业的竞争日益加剧,为了保证企业的竞争地位,文化建筑和环保节能建筑已经成为典型的建筑风格。这为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人才提供了一个基本的思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文化的魅力是无法抵挡的,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被取代。从这个角度分析,将古城镇调查法引入到建筑装饰学科教学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其可以带动传统古镇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文化中的发展与创新。

(二)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可行性

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开放式、探索式的教学思路正在全面打开,这为古城镇调查法在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其次,古城镇调查法本身是一种实践教学方法,其应用在学科教学过程中可以获取一定的经费支持;此外,中国古城镇在我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调查过程中不仅可以收获知识和灵感,同时还可以满足学生和教师对古城镇的向往。由此可见,这种教学方法的实现,是具备可行性的[5]。

三、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策略

(一)古城镇调查法在应用于学科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适应性和融合性

古城镇调查法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可以形成很多策略,可以根据学校教学资源和学科建设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例如很多高校在建筑装饰学科教学过程中鉴于经费和时间的约束无法到当地去深入调研,此时便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方法,对一些比较典型的古城镇进行汇总,通过图片或者视频动画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现给学生。尽管这种方法缺少一定的体验效果,但是仍然可以弥补学生对古城镇特点认识的空白。

其次,古城镇调查法需要保证一定的适度原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保证其与学科内容具有一定的适应性,将二者高度融合在一起,从而保证学生对相关设计理念的内化效果。在开展古城镇调查法教学之前,首先要对基本的理论知识进行梳理,使学生掌握建筑装饰设计的美学和艺术要求,从而可以更加有针对性地提取古城镇建筑设计元素。

(二)要对相关内容进行科学和系统的规划

古城镇调查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需要制定一定的规划,形成集成的教学方案。尽管其属于一种开放式、探索式的教学思路,但是仍然不能缺少教学设计环节,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其走向与知识毫无违和感的教学方向。

古城镇调查法教学规划中要包括学习主题、主要目的、寻找什么题材的设计理念、提取元素的主要特征以及相关元素与现代建筑之间存在的关联等。在实践教学之前,教师要将教学计划形成一定的任务手册发放给学生。当然,在这之前要将其递交给学校相关部门,在获取部门领导认可,取得批示以后,才可以进行古城镇调查法的实践教学[6]。

学生在接受相关规划和任务以后,在调查过程中可以增加一定的目的性,有意识地构想相关元素是否具有创新的价值与发展空间。通过这样的规划设计才可以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价值,完成教学任务。

(三)要注意时间和效率的把控

时间和效率问题是古城镇调查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古城镇是充满魅力和魔力的旅游胜地,很容易在不经意间拖慢学生的脚步。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能够自觉地跟随老师的步伐,开展探索式而非旅游散漫式的学习之路,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制定比较严格的惩奖机制,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7]。

其次,在采用古城镇调查法进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学习效率,上述内容中已经提到建筑装饰设计学科对人才的需求特征。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那些可以美化建筑、增加建筑艺术表现力,同时又可以很好地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型符号。当然,提取的元素并不是希望学生可以直接应用到建筑装饰设计当中,而是要对其进行适度地改造和创新,从而使其形成符合现代审美的创新型设计元素。

制定合理的绩效评价机制,验收古城镇调查法的成果

绩效评价机制的建立是确保古城镇调查法应用效果的重要途径,为了可以有效验收和检测古城镇调查法的应用情况,学校的相关组织或教师要对古城镇调查法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绩效测评机制,例如可以通过学生在实践以后上交的设计作品、学生的设计理念陈述以及学生论文的质量等来做分析判断[8]。

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测评指标上很难量化,但是为了有效地监测教学方法的应用效果,还是要尽可能找到可以替代的量化指标,如创作时间、创新度、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适应性等。

(四)推动古城镇与高校合作教学模式的拓展

古城镇调查法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受到教学经费和教学时间等多种条件的限制,在应用过程中无法保证在短时间内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或者改变学生呆板固执的设计理念。因此,推动古城镇与高校进行合作的教学模式是十分必要的。

传统古城镇尽管具有丰富的文化元素和特有的民族魅力,但是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由于其缺乏现代的管理理念,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如果可以与高校进行合作,展开合作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当地对现代文化建设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实现建筑装饰学科教学的便利性和持续性。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概述古城镇调查法,说明了古城镇调查法的特点和应用价值。通过分析古城镇法应用于建筑装饰学科教学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了古城镇法在建筑装饰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古城镇调查法应用于建筑装饰课程教学中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李婧.中国建筑遗产测绘史研究[D].天津大学,2015.

[2]周婧景.博物馆儿童教育研究[D].复旦大学,2013.

[3]姜欢笑.自组织美学情境下的东北满族传统民居保护与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4.

[4]苏双容.云南蒙古族传统聚落的复兴与再生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

[5]邹阳.梅山地区历史文化景观适应性再现[D].湖南大学,2012.

[6]李海燕.云龙县诺邓古村落聚落景观形态研究[D].西南林业大学,2012.

[7].第三章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改革[A].高等教育改革创新理论与实践[C].2008:185.

[8]吴云.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调查研究工作体系的中日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9.

作者单位:

邵阳学院

作者:袁川川

中日设计艺术人才论文 篇3:

新饰界,由我创

一场名为“饰界”的银饰展,不久前在徐汇区新华中心新空间开幕。展览现场的180多件银饰作品,共分为“花语韶华”、“生灵幻境”、“趣味时潮”、“东方新韵”四大主题,中间展区展示的作品为日本相田银黏土俱乐部专职教授中山悦子等三位大师的作品。各具特色的灵感创意,花样繁多的制作手法,从造型到结构,从材质到肌理,从技艺到展示陈列,无不体现着设计师的创新设计,也让观者深深地体验到银黏土带来的魅力世界。

本次展览是上海商学院——中日新型材料饰品设计开发工作室的成果汇报展。作为2018年上海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项目之一,项目成员包括中日双方的行业专家、企业代表和院校教师。以新型材料饰品行业发展为背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服务于上海文化发展战略,依托高校,注重打通学科建设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就业市场的内在联系。

此次展览的顺利举办,既有校企之间的密切合作和教师团队的努力付出,更离不开市教委、校领导、学校各部门和各大企业公司给予的大力支持。紧缺艺术人才创新工作室的项目建设,既能服务于高校教育,使其学科得以发展;又能服务于科学艺术领域的实践,促进该領域的改革和发展。

作者:易文

上一篇:公司企业文化建设论文下一篇:三维技术动画艺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