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论文

2022-04-15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汽车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阐述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并提出培养策略。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论文 篇1:

行动导向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的应用

摘 要:行动导向教学法是职业学校不断探索的教学模式,本文以新能源汽车定损课程为例,根据实际工作需求,创设相对应的学习情境,融合多种教学方法,探索行动导向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的应用,使学生所学知识更符合汽车保险岗位实际工作需求。

关键词:行动导向;汽车保险与理赔;新能源汽车定损

1 前言

随着我国汽车保有量持续增长,汽车保险市场发展迅速。汽车保险行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存在着大量的人才缺口,迫切需要职业学校培养新型人才加入,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加强,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得到广泛应用,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实际应用人才出现空缺。然而传统教学模式下,职业学校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教学内容脱离了实际工作需求,培养出的学生不能胜任汽车保险工作岗位。行动导向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的问题,使学生满足工作岗位需求。

2 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汽车保险与理赔是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践应用广。但是,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仍面临着一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2.1 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上存在盲区

随着新能源汽车进入人们的生活,各大汽车生产厂商和造车新势力纷纷把企业发展重点转向新能源汽车。职业学校也相继开设了新能源汽车维修专业,但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却很少有学校开设相关课程。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汽车保险行业急需懂得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知识的新型人才,这要求职业学校增加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内容,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2.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工作需求

目前职业学校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主要是以教师讲授的传统教学模式为主。传统模式下,教师往往只顾强调理论知识,忽视工作需要,学生即便学习了理论知识却很难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学生进入到工作岗位后再接受岗位培训,增加了企业用工成本。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学习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掌握车险岗位工作技能,所学知识满足岗位需求,是对职业学校的新要求。

3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特点

行动导向教学法是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设计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成教学活动。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优势是使教学情境和岗位需求相统一,学生在学习课程内容中掌握相应的岗位技能。

3.1 以实际工作情境为教学内容

行动导向在“双元制”教学中应用最广,双元是指学校和企业。学校传授理论的知识,企业培养实践技能。企业教师了解实际工作情境,与学校教师共同设计教学任务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按照实际工作要求检查评价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基于此,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的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3.2 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行动导向教学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用教学情境模拟实际工作情境。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是工作中的典型任务,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学生自主收集信息,设计工作计划,实施工作计划,并以实际工作要求检查任务完成情况。在整个学习情境中,学生是学习的中心,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

3.3 融合多种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实际工作情境为依据,衍生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下,采用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如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的学习情境采用角色扮演法;需要学生实际操作的学习情境采用项目教学法等。

4 行动导向在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中的应用

汽車保险与理赔课程实践性强,应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能更好的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汽车保险行业需求,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把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情境相结合。将汽车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情境分为出单岗、核保岗、查勘岗、定损岗和缮制岗五个典型岗位,每个典型岗位对应若干个典型任务,提炼出每个典型任务的技能点。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学习情境对应实际工作情境,将汽车保险与理赔设计成出单承保、验标核保、事故查勘、车辆定损和赔案缮制五个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下也对应若干个学习任务,根据典型任务的技能点提炼学习任务的知识点,使实际工作和教学内容相统一,如图1。再依据新能源汽车的结构特点,在学习情境下,增加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知识点,弥补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的不足,满足实际工作需求。

在汽车保险与理赔教学中,教师根据典型任务的特点,设计学习任务中的教学情境,选择教学方法,向学生布置学习任务,提供资源和指导。学生接受任务,自主收集任务信息,学生分小组制定工作计划,并按照工作计划实施任务。任务完成后做好检查工作,养成良好工作习惯,最后由教师指导评价,如图2。学习任务与典型工作任务一致,使教学内容和实际工作需求相结合。

5 行动导向下新能源汽车定损课程实现形式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能源汽车既有相同,又有差异。基于新能源汽车损伤特点,以“求同存异”为原则,在传统能源汽车定损教学基础上,增加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及高压线束等定损内容,如表1。按照任务-信息-计划-实施-检查-评价的流程,用项目教学法开展新能源汽车定损教学。

5.1 教师布置典型任务

教师根据新能源汽车结构特点,在传统能源汽车定损任务基础上,增加以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等为典型任务的新能源汽车定损项目。依据实际工作情境,向学生布置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

5.2 学生自主收集信息

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学习资料包、图书室、多媒体教室和精友定损系统等各种收集信息手段,了解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及高压线束等常见损伤,维修标准,配件价格,工时消耗,残值价值等相关信息,为制定的工作计划和任务的实施做好准备。

5.3 小组制定工作计划

根据班级学生特点,合理划分4人学习小组。在收集完新能源汽车定损相关信息后,小组成员相互交流信息,通过小组讨论、头脑风暴等方式,讨论新能源汽车定损流程、方法和注意事项。教师适时的加以引导,最终以小组为单位制定出新能源汽车定损工作计划。

5.4 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实施

按小组逐一对模拟事故车辆进行定损,确定事故类型,损伤部分,配件损伤程度,修理项目。拍摄定损照片并确定修理项目,根据换修原则确定需要更换的配件,确认残值价值,填写新能源事故车辆定损单,完成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

5.5 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检查

完成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后,检查任务完成情况,维修项目及工时确定是否合理,配件名称及编号是否录入正确、残值处理是否合理等。检查无误后提交该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

5.6 全方面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学校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共同对各小组任务表现和成果进行评阅。教师指出各小组的优势和不足,填写教学评价表,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讲解演示,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完善该新能源汽车定损任务和分享经验,为接受新任务做好准备。

6 结束语

汽车保险市场的蓬勃发展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要求职业学校培养符合岗位需求的新型人才。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应用,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情境相脱离的问题。教师根据新能源汽车结构特点,通过行动导向设计新能源汽车保险与理赔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完成任务,既学会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工作技能,将成为符合行业需求的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邦祥,吴全全.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5):51-53+55.

[2] 朱明杰.探讨行动导向教学在汽车电控发动机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汽车,2017(06):45+47.

[3] 陈超.工作过程导向的《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改革与实施[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1(3):5-8.

作者:梁策 王银山

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论文 篇2:

高职院校汽车保险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研究

【摘要】分析高职院校汽车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阐述该专业应用型人才对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要求,并提出培养策略。

【关键词】 汽车保险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文献编码】 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06.041

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为高职汽车保险教育提供了发展的机遇。为了更好地培养符合市场需要的汽车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本文分析了汽车保险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现状,并提出培养的具体措施。

一、 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的人才需求与现状

自1980年恢复国内保险业务以来,经过十余年的开放与发展,我国财产保险企业已由当初的三大家发展到2010年的52家,而广西南宁目前共有14家保险公司具有车险的承保资格,且广西的汽车保有量已经突破96万辆,资料预测每年汽车的新增量将按20%左右递增,假设每100台车一个保险从业人员计算,保守估计所需的保险从业人员多达9600人。此外,按每年20%的汽车增长速度计算,广西每年需要车险从业人员为1920人。由此看出,汽车保险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是巨大的,尤其是一线的车险专业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求更大。

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50余所高校开办了保险专业或专业方向,在读学生近万人,每年保险专业毕业生不超过2500人,保险专业人才在供给的总量上每年的缺口达到7000多人次,保险专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匮乏早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据权威数据显示,每年广西车险从业人员的需求量大约为1920人,而广西目前共有6所高校,以及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3 所高职院开设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每年的毕业生仅有500人左右,远远不能满足本土市场的需要。同时,我国保险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严重欠缺,据统计,2007年保险从业人员中,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占62.17%,其中保险专业毕业的仅占8.69%。尤其是车险从业人员的总体素质更是令人担忧,绝大部分的车险理赔人员都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训练,不能完全胜任车险理赔岗位。此外,随着外资公司的不断进驻,在目前保险人才奇缺的大背景下,为进入中国机动车险业务这一庞大的市场,各大保险公司必定拉开人才的争夺战以解燃眉之急,使得保险人才的流动性加大。

二、 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我国高职汽车保险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差,如何培养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建立符合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确定汽车保险专业人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是高职汽车保险教育的一个新的研究课题。

(一)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结合应用人才的培养特点,应包括以下四个部分:一是精专的保险知识。从事车险相关的保险工作,保险知识是工作质量好坏的基础,是顺利开展车险的相关业务的保证,该专业保险知识由四个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分解表如表1所示。二是合理的汽车相关知识。车险理赔工作中车险事故损失确定是一项重要的环节,包括车辆的损失、人员伤亡及其财产损失等。只有掌握好汽车的相关知识,才能更好地开展车险业务,主要包括以下3个模块,其分解表如表2所示。三是事故分析、赔偿知识。车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伤残鉴定、赔偿标准等知识,有利于查勘人员对事故进行分析,以最终确定事故原因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和人员伤亡费用的赔偿。四是法律知识。车险从业人员必须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才能理赔准确、迅速。

表1

(二) 能力结构。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的学生经过以上知识的学习后,应具备以下能力:一是业务能力。汽车保险与理赔是实践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工作,高职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不但应该掌握机动车保险与理赔各个环节中的具体操作,而且还必须能够处理理赔过程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二是自主学习能力。只有不断掌握新的国际保险理论、车险经营方式和规则,通晓国内、国际与车险相关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做好本则工作,以适应汽车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三是计算机应用能力。在车险的经营业务中,事故勘察、事故现场图片处理等都需要计算机基本操作知识,才能顺利开展保险业务。四是创新能力。只有不断开发新的险种、新的经营方式等,满足不同车主的需求,才能在瞬息万变的车险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五是竞争能力。车险专业人员应具有很强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掌握车险市场的变化规律,敢于竞争、积极进取,才能在竞争激烈保险市场中处于不败之地。六是表达能力。车险从业人才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和沟通能力,才能更有效地和车主、修理厂、医院、事故处理部门、司法部门等部门接触和沟通,以顺利开展车险的理赔工作。

(三) 素质结构。一是职业道德素质。车险从业人员必须具有好的职业道德,防止在理赔工作中发生人情赔款、以赔谋私等损坏保险公司或车主的现象,在理赔业务中能够做到主动、迅速、准确、合理,切实提高工作的质量,维护车主的切身利益。二是身心素质。有强健的身体和健康的心理。三是业务素质。能利用保险专业知识和汽车专业知识,熟悉汽车保险与理赔运作过程的每个环节,正确完成查勘、定损、核价、理算、核赔和付款等多个环节的工作。四是专业理论素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汽车新技术不断更新,应用型人才的理论水平也要与时俱进,学生在学校期间应打好理论基础,以提高专业知识。

三、 高职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人才的培养策略

(一) 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优化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以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而目前的教材大都强调专业理论知识,而对学生实际操作、专业技能的训练方面的内容较为薄弱。因此,为了满足高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和重新整合,编写适合本专业的教材,调整专业技能的实验、实训比例,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有效课时了利用率。并基于“工作过程”开发该专业的主干课程,包括汽车营销、汽车配件经营与管理等,采用“任务引领式”与“教学做”一体化相结合的授课模式,把企业工作与专业课程有机的结合,将课堂教学与上岗操作有机结合,保证“三个一致”,大大提高了学生实际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逐步实现该专业毕业生跟企业的“零过渡”就业,增强了该专业的就业竞争力。

(二) 成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来指导专业建设。为了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符合市场的需要,避免“闭门造车”。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成立由本学院毕业、曾经担任过与该专业课程相关的工作岗位,而目前又处于领导岗位的校友作为委员的专业指导委员会来共同参与课程的建设,使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模式更加适应企业的需要。目前,该专业的汽车营销等多门主干课程在该行业专家委员会的指导下,已经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使课程设置、实训内容等更加贴近汽车保险生产实际,缩短用人单位对毕业学生的岗前培训时间,适应汽车保险市场的需要。

(三)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就是师资的竞争。师资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也关系到人才的培养质量,建立一支专业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专业技能突出的“双师”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高质量的车险理赔人才的有力保证。而我国的保险行业起步较晚,师资力量极为匮乏,在校的专业教师专业理论虽然较为扎实,但是实际操作能力较弱,可以通过选派教师到保险公司实习、请保险公司实际操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作为兼职教师、定期邀请保险行业成功人事到学校开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来提高和充实教师队伍。

(四) 充分发挥校内实训基地的作用。最大化利用校内实训基地,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利用保险公司的业务处理软件,借助于多媒体,建立情景逼近式或仿真式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有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和保险公司的业务流程软件模拟实训,个案逼真、演示生动,增加学生的主动性和真实性。在实训教学中,通过各种形式的实习、训练,学生逐步掌握保险业务各环节业务技能,实现实践性教学贯穿于教学活动全过程。

(五) 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保险企业一起合作办学,充分利用企业充足的实习、实训资源,将企业作为实习、实训的场所,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而且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也为就业创造了条件。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要培养适应汽车保险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首先应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然后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课程体系,造就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深化汽车保险专业的教学改革,才能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市场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孙淇.中国机动车量保险市场发展和问题研究[J].汽车与配件,2007(20)

[2]都本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晨.保险业呼唤新型人才培养机制[M].北京: 金融时报社, 2005

【基金项目】 广西新世纪科研项目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燕,(1974-),广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工程系副教授,硕士。(责编黎原)

作者:李燕

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论文 篇3: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析

【摘要】《汽车保险与理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主干课程,为了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课程改革尤为必要。本文针对当前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构想,以期为该课程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校企合作 汽车保险与理赔 实践教学

《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然而在教学环节中普遍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传统的授课模式不仅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教学效果不理想。考虑到保险理赔的实践性要求,高校越发重视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着力提高课程教学效果,以做到授课生动形象,引起学生的共鸣。

一、目前《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授课教师自身缺乏实践性教学经验

《汽车保险与理赔》是应用性课程,理论实践缺一不可,这就要求授课教师具备“双师型”资质,不仅通晓汽车保险专业理论,而且谙悉汽车保险承保、理赔实务,能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能灵活运用,贯穿教学始终。但具备这种质素的教师却少之又少,目前保险教师队伍中,大多是理论型人才,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1],没有在保险公司从事过汽车保险实质性工作。纵然很多教师渴望深入企业进修实践,但苦于师资短缺、教务繁重等等问题,分身无力无法产教结合,只能照本宣科,理论至上,不能很好地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造成实践环节与行业实际结合程度不尽人意的结果。

(二)实践教学欠缺实效

现有的汽车保险实训设施尚未能成为实践教学强有力的支撑,无法切实发挥效用满足实践需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动手能力。具体表现在:(1)高校缺乏对汽车保险的实验模拟条件,实训软件版本陈旧,软件更新不及时,无法完整模拟真实保险公司的汽车保险业务,单靠人机对话,学生学会的仅是按图索骥填列内容,无法真正熟练操作各项汽车保险业务,使得上机操作实践流于形式。(2)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也相对薄弱。现在校企合作是一边热一边冷,学校主动,企业被动甚至不动。即使院校与财产保险公司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但合作的只是那些停留在表面的,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内容。共同搭建的校外实习基地也往往是徒有虚名,挂牌后再无深入的合作,不能行之有效的进行实践教学,违背了教育部要求建立校企合作制度的初衷。

(三)与财产市场需求相脱节

一般院校的授课模式是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教学为辅,实践内容仅为理论部分的例证。所以开设的汽车保险实训课程往往教学内容和形式上都严重缺乏岗位操作性,与真实的汽车保险工作情景和工作内容相比存在较大差异。学生被框定在既定模式内,按步完成实践任务,这种被动式的实践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未能达到对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训练的目的。这种校内实训在本质上仍是理论教学的延续,不能达到岗位实训的效果。故此,出现学生学习成绩虽好,但动手能力差,不能胜任企业实际工作,无法跟上汽车保险行业需要的尴尬局面。

二、基于校企合作《汽车保险与理赔》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构想

(一)逐步培养和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面对专业教师懂业务知识却摸不着市场、企业骨干有市场却不熟悉业务需求的矛盾,基于校企合作的大背景下,高校应逐渐摸索出“校企结对,双岗互聘”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精心打造一个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包括专兼职教师在内的双师型教学团队。所谓“校企结对,双岗互聘”,是指构建企业技术骨干担任学院兼职教师,学院专职教师担任企业技术骨干,学院专职教与企业骨干人才“结对子”,学校企业“双岗双聘”双向联动的一种“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模式。如此,既保证了高校包括汽车保险在内实践教学质量和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又使得实践指导教师队伍不仅有合理的学历,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

(二)增强实践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之外,第一,大力推动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定期、不定期邀请业内专家学者在校举办讲座、报告会,推动第二课堂建设,拉近师生距离,使学生掌握保险市场最新动态、了解保险行业信息。第二,设立汽车保险课程实习专周,主要内容如汽车核保、查勘定损、核损核赔,针对其中每一项内容进行专项实习,创造更多实际操作的机会,以便学生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巩固所学知识。第三,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定期安排学生到实训基地(财产保险公司、汽车4S店)进行代岗实习,实训基地按照行业的规定和岗位的要求来完成对学生的业务指导和日常管理,让学生在获得具体业务知识、进行真实岗位技能培训与操作的同时,也得到了正规的现代职场锻炼,完成自身角色的转换。

(三)校企共建适应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环境

本着优势互补、双赢互动、共同发展的原则,学校、企业协力联手共同搭建平台,创造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满足企业需求的育人环境。一是以企业对人才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与汽车保险职业目标密切相关的专业培养目标,以便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保险人才,实现保险毕业生与保险公司的无缝对接。二是校企双方结对共构筑以能力为主体的课程体系,紧紧围绕汽车保险服务岗位需求,创建课程体系,形成“基础理论+技能训练+综合实训”育人方案,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为用人单位输送职业适应能力强、动手能力高的合格毕业生,从而实现毕业“零距离上岗”。

参考文献

[1]周翊.校企联姻,保险实训人才培养改革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3(10).

[2]李丞北,李明,刘永刚.应用型本科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探索[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1).

[3]杨玲.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探析.教育与职业[J].2012(2).

[4]张爱萍.新时期高职院校保险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模式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2).

基金项目:绥化学院2015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校企合作背景下保险学专业实践教学机制创新研究”(项目编号:JS20150037)。

作者简介:杨琳(1989-),女,黑龙江绥化人,绥化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助教,经济学硕士,研究方向:农村经济、金融保险。

作者:杨琳 韩丽萍 彦风晶

上一篇: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下一篇:战略性贸易初探毕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