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

2022-04-15

[摘要]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统计学教学团队建立起了“以课程教学实践、科研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训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 篇1:

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失真原因浅析及治理对策

计划生育是一项基本国策,计划生育统计是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生育统计数据,是各级党委、政府稳定低生育水平、制定有关政策的重要决策依据。而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的准确性更是实施科学决策的基础和前提,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存在误差、统计数据失真、数据质量不高、分析不到位,严重制约了计划生育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找准基层计划生育统计数据误差及失真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尤为重要。

一、基层统计数据误差及数据失真的原因分析

1.行政干预,求真务实的思想未落到实处

近几年,尽管在计划生育工作中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倡导摸实情、说实话、报实数、求实效;但计划生育在领导“政绩”考核中占据“一票否决”首要条件,少数单位为追求所谓的“政绩”,为了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实际情况,采取得力措施解决突出问题,而是采取种种手段弄虚作假,欺上瞒下,贻误工作,造成数据不实,使统计数据不能客观分析计划生育工作,相反对领导决策造成了误导,对计生总体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2.基层计划生育统计人员队伍建设不到位

一是部分村级计生专干因报酬跟不上,工作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造成统计数据不准;同时,部分村级计生专干人情观念浓厚,法制观念淡薄,碍于乡邻或亲戚情面或怕打击报复,对计划生育违规现象隐瞒不报,造成数据误差;二是乡镇计划生育工作比其他工作任务重,没有节假日,但其工资待遇和政治待遇与其他人员差距较大,导致这部分人员心理落差较大,导致工作积极性,工作质量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由于统计工作比较枯燥、繁琐,统计人员岗位不稳定,人员变动频繁,影响了整体统计工作水平。

3.基层计生工作任务过重,检查过多

一是考核次数、考核内容过多。乡镇每个季度要自查,县市月查、季查、半年查、年终查,省按统计年度检查,还有平时省、市、县的各种临时性检查。每次检查乡、村都要提前准备好几天,把各种资料拿出来重新整理,一年到头疲于应付,几乎无暇顾及正常工作。二是新《婚姻登记条例》实施以来,结婚登记手续变得更为便捷。新婚人员大多在外地打工,造成新婚漏报,育龄妇女漏管等;现在多数新婚人员均为多年的流动人口,生育史不清,一定程度上造成《服务手册》、《生育证》的错发,变相增加了违法生育和计生工作任务

计生工作任务过重,检查过多,造成乡、村级两级统计人员基层统计人员不堪重负,对各种统计资料有厌烦情绪,看到资料就头疼,造成乡镇领导产生畏难情绪,为了迎检过关,基层统计人员只好在统计数字上做游戏,篡改数据。

4.统计分析、统计结果应用不够

乡镇统计人员缺乏对数据和情况的整体分析与研究,机械地采集、汇总、分析、上报数据和情况的做法带有普遍性。由于工作简单化和缺乏科学性,影响了对所采集信息的整合、分析和使用。就报表抓报表,规划统计运作得不够完整,缺乏分析、评估和总结的现象,采集的信息,包括汇总的数据等往往成为僵死的东西,不能用来指导工作,失去了规划统计工作原本应有的作用。

5.执法力度“软化”

对违反统计法的单位和个人不追究、不批评,甚至包庇、袒护,无疑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统计工作的造假之风。

二、治理统计数据误差及失真的对策

1.转变工作作风,树立实事求是的工作思想

一是构建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和政绩评价体系,转变领导思想。这是避免行政干预,让统计数据不受个人意志左右的治本之策。完善干部实际考核统计制度,定量考核与定性考核有机结合,改进目标考核实绩的统计方法,确保目标考核实绩数据的准确性;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广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范围和公开、民主化程度。让各级领导从思想深处认识到统计“水分”的危害,转变思想观念,带头讲真话、办实事,工作有成绩不虚夸,有问题不隐瞒,有不足不护短。二是抓基层干部思想。把建立层层责任制同动态跟踪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促使干部牢固树立抓计生人人有责的思想意识,增强抓计生的责任感,要敢于向上级实事求是汇报工作中的问题。

2.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业务工作能力

一是选配高素质的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人员。在村级计划生育专干的配备上,实行“县管、乡聘、村用”的上岗原则,真正把知识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人放在村级计生工作岗位上。二是强化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首先要加强思想建设,树立统计人员“坚持原则,不惟上、不惟财、只惟实”的工作态度,使其自觉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增强其责任感和使命感。其次要加强业务培训。通过多种方式对乡级统计员和村专干进行系统培训,强化学习,从而切实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三是认真落实好村专干、乡镇人员的各项工资待遇并解决好后顾之忧,从而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促进统计队伍的稳定。

3.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

一是考核指标设计要科学、合理,切合基层实际,计生率不能过高,把出生统计准确率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并适当加大分值,从而引导基层更注重工作过程和计划生育服务,提升整体统计工作水平。二是建立检查评比奖励制度,落实奖惩政策。组织召开村统计员例会。讨论各村出现的特殊情况,如何更好地落实统计责任;对统计报表、日常性统计工作进行评比奖励,与统计员工资联系起来,对于按时报表、准确无误,不多报、不漏报、不瞒报、不迟报的进行奖励,对于多报少报进行罚款,促进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促进统计工作的开展。

4.加强管理,确保源头数据质量

认真做好未婚男、女青年摸排工作,掌握年度内准备结婚人员数,再对结婚情况进行关注,真正做到不错、不漏,提高源头信息采集的质量。二是加大对育龄妇女特别是重点人群的排查力度,加强孕前管理,充分利用科技服务,确保新婚、隐婚、隐形生育不漏管不漏统;三是建立信息定期核对制度,确保WIS数据、村级报告单、育龄妇女信息卡和科技、药具资料的一致性,提高数据质量。四是深化共享体制,发挥资源共享优势。推行相关部门综合治理的目标责任制,实现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如对住院分娩、防疫接种均实行出(下转第238页)生实名制;乡派出所对当年度、往年度新生儿入户情况和人口迁移、流动人口管理情况实行通报制。通过部门联席办公制度,综合解决已婚育龄妇女漏管、出生漏统、特殊人群统计等问题,不断提高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质量。

5.强化数据分析,充分发挥数据资料的指导作用

一是要把数据分析作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来做,将平时考核的结果与全员库信息和相关部门数据资料相结合,对所辖范围内人口数量、质量、结构等变动情况进行分析,为领导科学决策提供依据。二是要围绕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调研,加强对出生、性别比、落实避孕节育措施等方面的统计分析,通过各类指标运行趋势,找准影响目标完成的因素和薄弱环节。三是要善于进行比对分析。通过公安部门提供的出生、死亡、迁入,迁出变动信息,可比对人口变动情况;通过卫生部门提供的分娩(出生)登记、防疫部门接种登记卡,可以核对出生人口变动情况的及时性和准确性,由多部门的数据比对分析发现问题,从而更好地指导工作。

6.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

统计法是根治统计失真的尚方宝剑。一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而且要把宣传的重点从统计人员转移到社会各层面,特别是各级领导,让领导带头守法。二是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三是实行统计问责制,违法必究,对统计造假者依法严惩。

参考文献

[1] 赵美玉.浅谈基层人口和计划生育统计工作质量.经济管理者,2011(1)

[2] 张维庆.新时期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读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3

[3] 法淑兰.求真务实为政府提供准确人口数据.人口与计划生育,2004(1)

作者:王敏 李荣

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 篇2:

探索“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培养统计实践创新能力

[摘 要]加强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统计学教学团队建立起了“以课程教学实践、科研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训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实践创新 四位一体 统计学 教学模式

统计学作为一门研究方法论的科学,在深刻认识客观事物、探索客观事物数量的规律性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目前,统计学已广泛应用于社会、经济、科技、环境以及管理等各个领域,成为众多学科的不可缺乏实用型课程。长期以来,我国的统计教学普遍存在着多理论灌输、少实践应用的问题,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为此,我院统计学教学团队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以课程教学实践、科研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和毕业论文训练“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见图1)。该模式系统研究了统计专业实践教学各环节的实施方法、在实践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改革思路。通过上述各种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的实施,将学生打造成了“宽基础、高素质、多能力”的应用型统计人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四位一体”统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一)基本思路和目标

突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的人才培养思路,把学生培养成“熟练掌握统计理论,切实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专业人才。

(二)主要措施

为了达到上述目标,2010年,我院成立了由院内外专家学者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和实践教学团队,对统计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彻底改变了以往重理论、轻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大力加强实践课程的教学比例,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114课时的实践教学,同时,设立了素质拓展与创新学分(6学分)。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模块。

1.课程实践教学模块

这个模块主要包括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和实验教学法三方面。

(1)运用统计案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案例教学是对理论教学的补充, 是学生首先接触到的实践教学环节。统计中的一些概念、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枯燥,难于理解,例如方差分析、参数估计、假设检验等。对于这些内容,有必要导入一些生动的案例进行讲解。案例的选择应该尽量地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一方面可以让他们通过分析解决各式各样的实际问题,使之能对抽象的统计学理论获得深入浅出的理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另一方面,由于许多案例的解决方案并不是唯一的、确定的,学生可以通过激烈的讨论,训练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倾听意见,勇于创新。

(2)重视课程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的基本统计业务操作技能和基本统计分析技能。课程实验教学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开始,这种实验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在学校实验室里, 通过教学用的计算机软件如SPSS、TSP、EXCEL、SAS 等对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加工统计进行全过程的演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相关的概念及定义,对抽象费解的统计理论知识和统计分析方法,通过实验得到验证和理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进行统计数据处理和统计数据分析的能力。在统计专业课程中,已开设实验教学的主要课程有统计学原理、抽样调查技术、社会调查方法、Excel与数据分析、SPSS统计软件、多元统计分析、统计预测与决策、计量经济学等。

(3)通过项目教学,完成统计能力训练的全程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项目教学法”是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 其目的是在教学中把理论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1]统计工作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它包括数据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5人,每组分派一位专业教师全程指导。各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确定一个项目,也可以直接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项目,整个项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拟选调查课题、编写调查方案、展开调查、整理分析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成果交流与总结。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的工作是: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注意调查过程的信息反馈, 掌握调查进展状况, 发现问题随时加以指导并予以解决。通过实施“项目化”教学,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解决真正的实际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科研能力训练模块

(1)试行科研导师制,加强对学生科研能力的训练。从大二开始,学生根据本院公布的科研导师人选和研究方向,在师生双向选择的前提下,确定师生对应关系。在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研究团队为单位进行一定的项目研究或者理论研究,每个团队人数一般为3~5 人,可以是一个导师指导一个团队,也可以是几个导师联合负责数个团队的指导。导师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专业辅导,针对不同学生的兴趣、潜能设计不同的研究课题; 指导学生收集和处理研究信息;在研究方法和思路方面给学生以科学的指导, 避免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放任自流及流于形式;引导学生对课题研究的结论进行科学分析。通过这一系列环节的研究实践,培养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探索思考能力, 促进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养成和提高。

(2)大力推动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鼓励学生自主创新。本专业先后有3个团队(12人)参加了“江苏省高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4个团队(16人)参加了“院级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项目”。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批有一定学术素养的调查研究报告。其中,11人获得学院“创新实践引航工程”奖励。通过各级实践创新项目的训练,培养学生关注现实、关注前沿的学术品格,培养学生严谨勤奋的学风和对学术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善于与他人团结合作的协作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理论勇气。

(3)广泛开展大学生学科竞赛,激励学生积极创新。在学院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本专业学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近三年来,累计参赛人数达到100多人次,其中,有4人荣获全国大学生统计建模三等奖、分别有1人和3人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和三等奖,4人分获江苏省高等数学竞赛一、二、三等奖,1人获学院英语短剧大赛二等奖。

(4)积极开展对外学术交流,拓宽学生的视野。为了及时把握本专业的学术动态和社会需求的变动,促进学生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交流,本专业先后邀请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的专家学者来我院讲学交流,让师生聆听学者的声音, 徜徉学术的圣地, 享受心灵的陶冶。

(5)成立统计社团,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搭建起了一个良好的平台。2010年,由统计专业学生牵头组织的学术性社团“统计社”开始成立,并创办了反映学生研究成果的杂志《统计缤纷》,在学生中形成了“学统计,爱统计,用统计”的良好氛围。学生可以在此交流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的经验,展示各项科研活动取得的成果。

3.社会实践模块

(1)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拓展学生实践和创新的空间。本院依托人口学研究的基础和优势,建立了江苏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南京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南京市建邺区人口计生委、南京市玄武区锁金街道以及玄武区锁金社区老年照料中心等省、市、区、街道、社区五级实习基地,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环境下,获得第一手的感性认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为他们走上社会和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2)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的能力。社会调查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以及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际调查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本院先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各种层次的专业调查活动。如:①校园调查,这种调查以学生自行组织为主,根据自己关注的问题,自行设计调查方案。如在校大学生就业意向调查、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大学生恋爱观的调查等。②各级政府组织的调查。如江苏省旅游局“江苏省居民出游情况调查”、江苏省统计信息咨询中心“江苏居民安全感调查”。③教师科研项目的调查。如“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及家庭问题研究”调查、“江苏省农村留守老人生存状态调查”等。④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如大学生村官的不同级别及工作形态调研。各级调查涉及的调查形式灵活多样,有电话调查法、街头拦截式调查、入户访问调查等。

(3)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大学教育中,仅有知识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功以才成, 业由才广”。学院在加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同时,也十分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修炼, 尊重学生的个性、天赋和兴趣,实现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更多的综合性人才。为此,学院大力开展以大学生“挑战杯”创业大赛、大学生艺术展演、大学生英语短剧大赛、大学生舞龙队表演、大学生摄影大赛等为载体的第二课堂系列活动, 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营造了浓厚的实践-创新氛围, 为大学生搭建了自主创新,自我成才的舞台。

4.毕业论文训练子系统

毕业论文(设计)作为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最后一个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在向社会输送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毕业论文(设计)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四年所学基础、专业课程的检验。本专业毕业论文强调实证研究,要求学生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进行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撰写研究报告,坚决杜绝长篇累牍的抄袭之风。同时,规范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从选题、开题、调查到论文答辩等环节一定要严格要求,以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2010届和2011届学生的毕业论文分别获得省优秀毕业论文设计团队和优秀毕业论文三等奖,展示了他们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和综合实践分析的能力。

二、“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实施效果

(一)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强化,综合素质不断提升

依据“四位一体”的应用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系统的实践教学、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科研训练,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升。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学生社会实践创新成果丰硕。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公开发表调查研究类论文4篇,9人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23人次获得国家级各种学科竞赛奖励,32人次获得省级各项表彰和奖励,35人次获得院级各项社会活动奖励。

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近几年来,学生学士学位获得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总就业率超过98%,学生考研录取率保持在10%左右。根据我们对毕业生追踪调查,用人单位普遍对本专业毕业的学生评价较好,认为他们务实, 不浮夸, 能吃苦, 会做人;专业知识扎实, 适应能力强, 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等。

(二)推动了教学研究与改革活动的深入开展,形成了一批有特色的标志性教学成果

近年来,统计学教学团队在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和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如:2010年,本院“统计学”本科专业被粼选为江苏省第四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统计应用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获高等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人口统计学》教材获评省级精品教材,《人口调查与分析》教材的编写工作也正在进行中;《统计学原理》、《社会调查方法》等多门课程获评学院精品课程;“发挥EXCEL在统计学教学中的应用”等多篇教学论文正式发表。

(三)教师的科研水平逐渐提高,整体实力不断增强

统计学教学团队依托本专业“江苏省统计科研基地”和“人口与社会经济统计研究中心”,大力开展科研活动,共承担省级及以上教研项目57项,其中,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家人口计生委项目2项和国家统计科研规划项目4项。科研成果获省级及以上奖励10项,其中,国家人口计生委一等奖2项。发表论文45篇,其中,发表在核心期刊上的有26篇。教学科研成果均有显著的提高,服务社会经济的能力日益增强。

[ 参 考 文 献 ]

[1] 迟全勃. 项目教学法在高职实践教学中的尝试与探索[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3).

[2] 赵颂,扬旸,于洪泽,徐慧娟等.江苏居民体重指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江苏卫生保健,2011,(6).

[3] 曹楠楠.威海市中学生近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2011,(3).

[4] 史秀冠.关于政府限塑令的调查[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1,(3).

[5] 缪怡.南京市80后青年电子产品消费状况调查[J].消费导刊,2010,(3).

[责任编辑:刘凤华]

作者:雷敏 尹勤 帅友良

人口问题统计调查研究论文 篇3: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概述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1982年以来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的发展概况;其次,评述了我国学者在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探索;最后,对当前我国老龄统计调查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指出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老龄问题;老龄统计调查

老龄统计调查是围绕老龄问题展开的专项统计调查[1]。老龄统计调查本质上属于人口统计调查,但是在统计调查对象上,虽然主要是老年人,但是还包括老龄工作组织、涉老组织机构、养老服务及其福利设施等,因此老龄统计调查既有一般人口统计调查的特点,也有其特殊之处。老龄统计调查涉及的统计调查理论、方法和资料分析的统计技术,与其他成熟的调查研究有相同之处,因此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可以借鉴一般的统计调查技术和经验。老龄统计调查制度应当属于部门统计调查制度。从2004年起,老龄事业统计表纳入国家民政部民政事业统计制度。

1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的发展概况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是伴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而逐步兴起的。1982年以前,我国政府还是没有正视老龄问题的存在,因此没有老龄统计调查正式称谓。1982年,我国应邀参加第一届联合国老龄问题世界大会,政府开始重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的后果——人口老龄化问题,老龄问题和有关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开始得到认同和重视。在老龄统计调查开始流行之前,我国老年人的资料主要来自人口普查、人口抽样调查和户籍统计资料,专门的老年人调查并不多见。1982年,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成立,之后各省市县老龄工作机构也相继成立。专门老龄工作机构的成立直接促进了老龄统计的发展。198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成立。调查研究作为该中心的一项基本科研职能和任务,相继进行了多项有关老年人口的专题调查,并建立了老年人口信息数据库。2000年以来,各省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出于宣传和开展老龄工作的需要,相继创办了自己的老龄工作刊物,有关老龄工作、老年人问题的调查论文亦是其刊登的重点。

2 我国学者对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探索

当前有关老龄统计调查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专门研究老龄统计调查的书籍极少。从目前比较有代表的研究成果看,1992年,莫龙编著《老年人口统计学》,比较系统地研究了老年人口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口径,但此书的局限性在于人口学研究的视角,没有涉及老年社会经济、老龄工作和老龄事业方面的指标体系的研究;2002年,李宝库主编的《新世纪老龄工作实用全书》,其中由徐勤撰写的“老年统计调查工作”一章,介绍了80年代的我国已有的老年人口调查概况;2003年,徐勤在《老龄统计指标体系初探》一文中,论证了老年统计工作的意义和建立老龄工作指标体系的必要性,以及初步地构建了老龄统计指标体系的框架和统计指标的口径;2004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编的《老龄工作指标体系》和《老龄工作指标手册》两本书中,比较详细地勾勒了老龄事业、老龄工作、老年人口等统计指标体系以及老龄信息管理等框架。2004年,源于此两本书中的部分表格已被国家民政部采用,已经成为我国老龄事业统计数据的主要来源之一[2]。2002年~2006年期间,华龄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老龄工作年鉴》中,收录了部分省市的老年人口、老龄事业、老龄工作的调查数据;2003年和2009年,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分别出版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一次性抽样调查数据集”、“中国城乡老年人状况追踪调查数据集”。这两本数据集全面地展示了我国城乡老年人口基本生活状况方面的数据。

3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实践和研究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

第一,老龄统计调查的概念、任务和作用尚未得到社会认可。除我们这些处在老龄工作系统的研究人员和工作人员外,老龄统计调查在国内尚未得到广泛的认同。有学者至今没有区分老年人调查和老龄统计调查。我们认为老龄统计调查应指老龄工作机构、老龄科研机构、老年学会/协会、从事老龄问题研究的学者个人等,为了解老龄工作状况或老年人口状况而组织的专题统计调查活动,而不仅是老年人问题调查。

第二,老龄统计调查与老龄调研不分。老龄统计调查不同于老龄工作调研。老龄工作调研主要是通过访谈、实地考察和听取工作汇报方式,了解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工作方法。老龄统计调查特指以普查或抽样手段,通过调查问卷专门收集老龄工作情况或老年人生活状况的社会调查方法。

第三,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一个新兴的社会调查没有得到系统的研究。20多年来,老龄统计调查报告数以千计,但是我们发现可能由于问卷设计不科学、未使用科学抽样方法、调查实施不严谨、数据分析的粗略以及调查报告撰写的不规范等原因,相关论文的质量存在瑕疵。其根本原因在于老龄统计调查作为人口统计调查的新分支,其理论研究和调查经验的总结还不够。就已经发表的众多调查分析报告看,还普遍存在以下需要规范的问题,诸如统计口径、统计时点、资料来源、计算方法、预测参数、指标定义等等。

第四,与国外在老龄问题方面的调查所涉及的调查丰富内容比较,国内有关老龄统计调查内容还比较浅薄,调查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简单。2000年,徐勤在《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一文认为,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对老年人口各方面问题产生的社会、经济、文化、意识等背景了解不够;对老年群体中的特殊群体调查少,如高龄老人、长寿老人、孤寡老人、老年妇女、少数民族老人、贫困老人[3]。2001年,陶立群在《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一文中,认为与国外老龄问题调查比较,中国老龄问题调查缺乏专题性的、深入的、高层次的、动态追踪调查[4]。从《老龄问题研究》(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办)刊登的调查研究报告看,使用比较复杂的统计分析方法极少数,绝大多数论文仅仅是简单的统计描述(列表形式)。进入21世纪后,我国老龄问题显性化,同时与国际组织、发达国家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国内的老龄统计调查频次急剧增多,内容也趋于丰富,调查方法和技术不断提升、多元化指标体系走向完善。

4 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方向

由于中国老龄工作的管理体制的特殊性(综合、协调、监督涉老工作部门联合体制),直至2004年才建立全国性的老龄事业统计调查制度。目前我国取得的老龄统计调查研究成果,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为构建全国性的、统一的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奠定了基础性的技术和理论基础,但是在人口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人口老龄化态势监测指标、老龄事业发展评估指标、老龄工作考核评估指标研究,以便建立老龄事业信息支持系统和老年人生活质量综合监测和评价体系。2010年1月,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启动了“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项目”,首次提出要加强老龄事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这是加强我国老龄统计调查研究的新推动力。

参考文献:

[1]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对“老龄问题”进行了表述,即由人口老龄化而引起的社会经济问题,包括各种影响到老年个人的问题以及与人口老龄化有关的问题,前者为人道主义问题,后者为发展方面的问题。

[2]中国人口年鉴(2004年),2003年中国民政事业发展概况“九、加强老龄工作,启动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中国统计出版社。

[3]徐勤,中国老年人口问题调查概要,老龄问题研究,1990年第4期。

[4]陶立群,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对老龄问题的调查研究综述,清华大学老年学研讨会主题报告,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银发中国:中国老年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会议报告来源:http://www.ocan.com.cn/zjlt-t62.htm。

作者简介:

翟德华(1972-),男,汉族,安徽人,助理研究员、中级统计师,研究方向:老年人口统计学。

作者:翟德华

上一篇:期货市场微观经济学论文下一篇:保险行业教学汽车保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