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2022-04-16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6.2亿吨增加到2014年38.7亿吨,年均增长5.2%;煤炭消费量由5.7亿吨增加到近40亿吨,年均增长5.5%;支撑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63.6万亿元,实现了长周期年均9%以上的增长。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论文(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篇1:

煤炭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和努力方向

【摘要】本文以一個特大型国有煤炭企业为例,对煤炭行业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十五年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现状进行系统阐述和分析,并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国务院《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1996〕16号)实施以来,煤炭行业的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也已历经了十五个年头,十五年来,煤炭企业基本医疗保险工作开展的怎样?面临怎样的困境,如何改进?下面,笔者试以河南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义煤集团)进行分析:

1、煤炭企业职工基本基本医疗保险的现状

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在原义马矿务局基础上改制而成的,是国有特大型煤炭企业和国内500强企业,集团现有职工8.9万人,其中退休职工2.7万人,1998年,煤炭行业开始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来,义煤集团采取个人缴费和企业缴费相结合的筹资方式。截至2013年底,我集团公司参保职工达8.9万人,全部参加医保。经过多年的改革实践,尤其是近几年来的发展,在煤炭行业初步形成了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如大额等)为补充的医疗保障体系的基本框架。

1.1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分担机制得到确立

义煤集团实施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之初,规定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个人共同缴纳,体现出了国家社会保险的强制特征,此举,不仅扩大了医疗保险资金的来源,确定了单位和职工的责任,增强职工个人自我保障意识,而且极大地改变了过去公费、劳保医疗制度下,职工患大病医疗费用个人负担过重造成的“因病致贫”现象。2002年,该集团企业缴费率和个人缴费率的控制标准:企业缴费率控制在职工工资总额的4%左右,职工缴费率一般为本人工资收入的2%。后来,随着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该集团职工缴费基本上控制在2%,单位缴费比例一般在6%~11%之间。现如今,通过建立煤炭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后,职工患病,通过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每年可报销医疗费7万元,同时,为减轻参保职工负担,2010年元月,该集团社保中心根据测算将住院的起付标准从700元起付调至480元起付,二次住院调整为240元起付,当年7月,该集团又将住院床位费由13元调整为28元,职工大病有原来的每人每年15万元,调整为每人每年25万元,使职工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得到缓解,有效地解决了过去那种“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的职工因病返贫现象。以2012年为例,义煤集团全年共结算定点医疗机构费用9493万元,其中:统筹费用5330万元(住院费用4466万元;重慢病费用864万元),个人账户费用4163万元。

1.2基本医疗制度管理更加规范

义煤集团制定并下发了《义马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等,按照“统一政策、分级管理、大病统筹、分布到位”的原则,实行一级统筹、二级管理,对全集团公司参保职工进行规范管理。后,经过几年的运行,根据集团公司实际情况,对原有政策进行不断的完善,又下发了《关于印发<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一级统筹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和《义马煤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信息化管理暂行办法》等管理办法。在管理办法中明确指出了各层次的管理权限、管理范围。遂项列出了个人帐户管理、住院管理、慢性重症管理、异地安置退休人员的管理、转诊转院病人管理、医疗费用的结算、定点医疗机构管理等等,并在每一款内又做各细项的说明,使医保工作走向的规范化、程序化。

1.3推行信息化建设,全面提升医疗保险管理服务能力

过去,由于原始的管理模式无法做到及时跟踪掌握,导致医疗保险的管理繁杂,效率低下。为了改变医疗保险工作中手工记帐、管理落后的情况,2007年,义煤集团率先在全集团二级单位医疗保险工作推行计算机管理,大幅度降低了医疗保险的管理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实现医疗保险管理信息化管理,不仅带动了医疗保险管理系统的自动化作业,而且管理者能动态收集全整个企业的医疗情况和信息,变医疗保险的终端管理为医疗保险过程环节的控制管理,同时对于医疗保险中发生的问题,能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将事后管理变成事前管理。2010年,又实现了整个企业64家医保经办机构与管辖区内73余家定点医院的和药店的联网。参保职工在辖区范围内所有医疗保险定点医院住院,可凭职工医疗保险证医保卡办理医保住院手续,医疗费在出院时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结算,个人不需再全额垫付医疗费,只需拿自负部分的医疗费,其余部分由所住定点医院垫付。这项举措既简化了医疗费报销手续,方便参保人员就医,又减轻参保人垫付资金压力,同时提升了医保经办服务效率。

1.4行业跨地域广而造成的职工就医难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义煤集团下属企业分布于河南、青海、新疆、山西、贵州等省(区),拥有生产矿井30多座。针对现阶段我国的煤炭行业用工制度多样和跨地区、跨行业作业等,再加上大部分煤炭企业作业环境较为恶劣,企业内存在许多因工致伤、致残以及职业病患者等,使煤炭企业医疗保险不堪重负。为了维护企业职工群众切身利益,义煤集团实行了企业“一级统筹、二级管理”。一级统筹就是基本医疗基金由集团公司社保中心统一管理,二级管理基层参保单位管理自己相关的业务。实现了集团公司参保职工可在集团公司社保中心定点的任何医疗机构看病就医、购药,此举,使企业外埠职工看病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2、煤炭企业实施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努力方向

医疗保险是关系到每个职工的大事,与广大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作虽然不是煤矿安全的重点工作,但如果做不好,就会影响到重点工作。

2.1要配齐配强医保管理干部和经办人员。造就一批懂业务、素质高的医保管理干部,并建立竞争上岗机制,促进干部的交流。把基层单位的经办人员归口到社保中心集中管理。同时,在选拔经办人员时要注重从责任心强、素质较高、有一定计算机操作技能的专业人员中选拔。

2.2要提升医保管理干部和经办人员的素质。要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既要重视理论培训,加强政策的学习,进行前瞻性研究;又要通过经验介绍,相互观摩,进行业务对口交流。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运用多媒体、菜单式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培训质量。针对医保政策的复杂性和多变性的特点,通过培训,解读医保政策、分析日常工作中的问题,不断提升医保干部的能力和水平。

2.3要进一步增强服务意识。要本着对企业负责、对职工负责的态度,坚持融入中心、服务大局,研究政策、创新手段,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要完善职工异地就医报销措施,集团社保中心要专人负责,每季度集中一至二次,帮助做好报销工作。对部分困难职工或患重病、大病的职工提供必要的周转金,缓解资金周转的困难。对行动不便的职工要实行上门服务。要尽量缩短报销结算周期,使职工及时拿到报销款,确保职工利益不受损。

2.4要加强基础管理。要健全和完善有效的制约机制和监控机制,加强日常管理,规范流程,严格政策,严格审核,堵塞漏洞。对本企业外埠职工就医,要强化委托单位管理主体责任,优化单位间的委托管理程序。根据形势发展,适时调整完善补充医保报销政策,平衡不同群体的待遇,化繁为简,优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要深入基层调研,对报销费用发放情况实行跟踪。对基层单位医保经办人员实行季度考评,以竞争促进管理。

2.5要继续推进信息化建设升级换代。医保信息化建设是管理和经办服务的基础性工作。要确保信息动态更新、日常维护、申报审批及时畅通,查询准确有效,建立信息沟通共享平台。要密切监控重点范围、重点群体、重点项目的医疗费用发生情况,规范操作流程,定期通报各基层单位报销人次、报销费用、增长率、比例等重点监控指标。严格控制不合理医疗费用的产生,遏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势头。依靠及时、规范、准确的数据指导管理工作。要加强数据安全和网络安全管理,严格数据修改审批制度,确保信息数据绝对安全。

2.6要做好政策的宣传和解释工作。要通过局域网、宣传册、班组会等多种形式,把医保的政策法规、操作流程等,讲清讲明讲透,使职工知道如何就医,发生的费用如何承担,单位和个人应缴多少费用等等。

作者:王伟霞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篇2:

促进煤炭行业向完全市场化转变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和重要的工业原料。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煤炭产量由1978年的6.2亿吨增加到2014年38.7亿吨,年均增长5.2%;煤炭消费量由5.7亿吨增加到近40亿吨,年均增长5.5%;支撑了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由3645亿元增加到63.6万亿元,实现了长周期年均9%以上的增长。在这3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一直占70%左右。据测算,近5年来煤炭生产和利用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增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5%和18%左右,为国民经济和社会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可靠的能源保障,做出了巨大贡献。

近些年来,煤炭行业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提升煤炭工业发展的科学化水平为主攻方向,着力推进煤炭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推进煤炭科技创新,着力推进煤炭市场化改革,行业整体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全国煤矿数量由2005年的2.5万处减少到目前的1.1万处左右;建成年产120万吨以上的大型煤矿970多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近70%;通过兼并重组建成亿吨级煤炭企业达到9家,生产集中度大幅提高;全国煤炭企业参股、控股电厂权益装机容量1.4亿千瓦,占全国燃煤电厂总装机的17%左右。

自2012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煤炭市场持续波动下行,需求不足,产能过剩,进口规模大,全社会库存居高不下,煤炭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下降、亏损面不断扩大,经营愈加困难,煤矿安全生产和矿区稳定的压力越来越大。

综合分析,当前煤炭价格低位徘徊,经济低位运行的态势短期内难以改变;但从宏观经济发展和企业承受能力看,企稳回升迹象已经显现,但仍不稳定;煤炭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煤炭行业脱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把控总量、稳煤价,保安全、保稳定作为主要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正视困难 认清形势

一是要看到煤炭价格长周期在盈亏平衡点以下运行给企业经营带来的压力。煤炭价格经历了持续三年的大幅下降,秦皇岛港5500大卡动力煤价格由2011年11月份的860元/吨下降至目前的410—420元/吨,价格下降超过50%;炼焦煤价格由高点的2100元/吨下降到目前的不到900元/吨,价格下降幅度近60%。近期虽有小幅回升,但回升的动力仍很弱,企业经营的压力加大。

二是要看到企业大范围亏损对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今年以来随着市场持续低迷,价格低位运行,行业盈利能力逐月下降。据统计数据,今年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总额168亿元,同比下降66.8%;其中,90家协会直报的大型煤炭企业出现了整体亏损。据调研,目前除个别优势企业和部分上市公司账面有盈利外,其他企业均处于亏损状态。

三是要看到货款回收难、现金流紧张对企业运行带来的影响。前5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应收账款3632.6亿元,创历史新高;同时,回款质量下降,承兑汇票比例提高;又受到企业效益下滑和信用等级下降影响,一些银行收紧信贷,企业融资更加困难,现金流紧张,直接影响煤矿安全投入和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

四是要看到职工收入下降、拖欠工资增加对矿区民生和社会稳定的影响。据调研,在21个主要产煤省区中有20个省区煤炭企业普遍下调了职工工资,有的下调幅度超过了30%。在调研的85家煤炭企业中,有40家煤炭企业存在缓发和拖欠职工工资问题,有的企业还大量拖欠应缴纳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费用,这些问题如继续蔓延,企业职工队伍建设、矿区社会稳定的矛盾将越来越突出。

立足发展 坚定信心

一方面,我国“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的能源方针不会改变,煤炭消费总量还有增长空间。习近平总书记在阐述“推动能源消费、供给、技术和体制革命,加强国际合作”的同时,强调指出,我们正在压缩煤炭比例,但国情还是以煤为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甚至从长远来讲,还是以煤为主的格局,只不过比例会下降,我们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我国煤炭资源丰富,在发展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同时,还要做好煤炭这篇文章。美国能源发展重点是页岩气,我们则要重视资源丰富的煤炭。我国在着力推动能源革命,加大能源结构调整的进程中,煤炭作为我国主要能源的地位和作用是难以改变的。对此,必须坚定信心。

综合国内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成果,结合国家统计局对煤炭生产和消费量数据调整情况,到2030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将达到45—48亿吨左右,在现有基础上,仍有一定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政策措施,必将推动宏观经济持续回升,有利于拉动煤炭消费需求增长。近期,国务院连续出台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开工,总投资规模超过2.8万亿元,必将带动电力、钢铁和建材需求增长;同时,国家通过实施结构性减税、营改增等政策措施,将将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提升市场活力。下半年宏观经济有望继续持续向好,从而带动煤炭消费增长。

内部挖潜潜力 外部争取政策

针对近年来,煤炭经济持续下行态势,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国务院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做出重要批示,主持专题会议,研究部署煤炭行业脱困工作,并指示建立了煤炭行业脱困联席会议制度。自去年行业脱困机制建立以来,已召开了33次会议,研究出台了30多项政策措施,相关政策措施效果正在显现。因此,对于煤炭企业,既要积极争取政策支持,解决当前的突出困难;又要加大内部挖潜,增收节支,控制经营风险。要加强市场调查研究,自觉遵循商品价格规律,科学组织生产,做到依法依规生产和建设。要加强企业发展战略与规划研究,谋求结构调整与转型发展的思路、途径和模式,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转型升级。要深化企业内部改革,注重内部挖潜,开源节流,强化资金管理,防范企业风险,保持矿区稳定,保障安全生产。要依靠科技进步,提升装备现代化水平,提高煤炭生产效率,着力推动煤炭由传统的煤炭生产向煤炭生产服务型转变。要积极反映企业诉求,加强与地方政府的沟通协调,积极争取政策支持,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完善退出机制,减轻企业负担。

当前煤炭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中,市场化改革不断深入,市场交易标准和规则不断完善,信息技术快速发展,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互动融合,带动了市场交易方式的深刻变革。煤炭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支柱产业,煤炭行业特别是煤炭产运需企业要深入研究和把握煤炭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和规律,抢抓机遇,主动作为,推动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煤炭市场体系,促进行业发展由不完全市场向完全市场化转变。

一是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健全煤炭交易市场体系。煤炭产运需各方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树立完全市场化理念,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煤炭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煤炭市场交易规则,规范交易秩序,在现有煤炭交易市场的基础上,结合煤炭主产地、消费地、铁路交通枢纽、主要中转港口,以及国家批准的开展涉煤期货交易的期货交易场所,积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平等参与煤炭交易市场建设,着力培育全国性和若干个区域性、品种性的煤炭交易市场,形成层次分明、功能齐全、技术先进、运行规范的煤炭交易市场体系。

二是完善交流与协调机制,维护煤炭市场平稳运行。要在现有的“4+1”下水动力煤企业联谊机制、“7+2”大型企业信息交流机制、“6+1”煤炭市场组织沟通机制和“三省两公司”联系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创新煤炭市场合作机制,加强煤炭市场沟通与协调,加强煤炭市场信息服务和监测预警,健全和完善煤炭市场价格发现机制,引导企业按市场需求科学组织生产,推动煤炭市场供需平衡,维护煤炭行业平稳运行。

三是依靠科技进步,创新煤炭交易方式。要依靠科技进步,把握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物联网等技术发展对煤炭商业模式创新带来的新机遇,加快煤炭市场交易体系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探索煤炭市场交易新模式,促进交易方式向信息化、网络化及平台化模式发展,推动传统煤炭交易方式变革,促进煤炭行业由单纯提供煤炭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促进煤炭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转变。

四是高质量开好本次全国夏季煤炭交易会。本次全国夏季煤炭交易会是在市场持续下行期间、以市场化机制举办的全国性煤炭交易活动,会议期间,将围绕煤炭发展战略、“互联网+”煤炭创新与发展、煤炭供应链金融等展开研讨。

(作者系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

作者:王显政

煤炭行业职工医疗保险论文 篇3:

酒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差距与不足

总体来看,酒泉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就显著,实现进程位居全省前列,与全国的差距明显缩小,具备了在全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基础条件,但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比还有许多短板,产业层次较低、生态环境脆弱、脱贫攻坚任务繁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仍很突出,而这些短板既涉及經济实力、产业层次和科技创新,又涉及公共服务、民主法治和生态文明建设。

一、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

新修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更加注重了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的考核,除原来的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外,增加了科技进步贡献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高技术产品出口占比、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比重4项指标,而对于长期依赖资源开发的酒泉来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达到全面小康所要求的目标,将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转型升级难度大。始于“十一五”末的酒泉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和百万千瓦级光电基地建设,带动了“十二五”初期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大发展,产业结构迅速提升,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2008年的不足4%迅速提高到2012年的34.4%。此后,受风光电输出受限,弃风弃光率攀升的影响,国家对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审批节奏放缓,装备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迅速下降到2016年的10.4%。酒泉新能源基地建设,促进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迅猛发展,改变了长期以来工业“一油独大”的局面,新能源产业、石化工业、新型建材“三足鼎立”的发展格局基本确立。但产业层次和协同发展度低,基本处在备品来件组装层次,依赖于企业总部或风光电基地建设,缺少紧密衔接的上下游配套产业。同时,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不足,产业竞争力不强。2016年,全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04%,实现程度仅为41.6%,距全面小康标准2.5%还有较大差距。

2013年以来,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资源性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日渐突出,加之新能源产业发展受限,工业步入调整发展阶段,相比之下,以商贸、旅游、住宿、餐饮为代表的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由2010年的34.7%大幅提升到2016年的49.9%,全面小康实现程度达到89.1%。从表象上看,明显缩小了与人均GDP、工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城镇化率的实现程度。但服务业比重的提高主要源于占比近八成的能源、原材料产品价格持续下跌导致的工业经济规模萎缩(PPI自2012年3月起连续54个月下跌,累计降幅达13%;工业增加值由2013年的232.4亿元下降到2016年的130.9亿元),附加值高、辐射带动强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保持工农业生产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服务保障能力较弱,2016年酒泉市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仅为22.4%,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二)初级产品占比高,链条延伸难度大。从工业结构来看,长期过度依赖资源开发,新能源、石油化工、矿产品采选占到工业的近90%,工业仍属于依靠资源优势和初级产品加工支撑增长,产业层次处于价值链的低中端,产品大多属于基础性上游产品,面向工业生产部门的能源、原材料产品多,面向终端市场的消费性产品少,产品需求主要取决于中东部地区等外部市场,整体抗风险能力较低。从市场供需来看,受经济转型和增速下行的影响,国内外资源胜产品总体处于供大于求,部分行业产能已严重过剩。2015年,酒泉市铁合金产能利用率仅为1.73%,水泥产能利用率只有43.69%,原煤产能利用率只有41.64%。由于市场需求锐减,冶金、有色、煤炭、电力、石化等支柱行业生产全面下滑,盈利能力大幅下降。其中,冶金行业增加值下降23.1%,利润下降327.3%;有色行业增加值下降52.4%,利润下降559.6%;煤炭行业增加值下降17%,利润下降217.8%;电力行业增加值下降5.1%,利润下降197.3%。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看,在去产能政策刺激和部分矿产品价格回升的双重作用下,有色、冶金、煤炭行业在2016年恢复性增长,增速分别达23.1%、42%和49.2%。但工业止滑稳增的基础不牢,2017年1-6月,全市28个工业行业近三分之二呈现负增长,装备制造和建材降幅高达28.8%和26.3%,冶金、食品、有色、医药、石化分别下降19.7%、15.8%、10.6%、7.4%和2.7%。从产业集聚度来看,资源优势远未转化为经济优势,没有达到规模经济和集聚集群发展,对省内及周边市场占有率低、支配能力弱,缺少“扎堆”发展的企业群体、“板块经济”和集中寡占型产业,石化、有色、食品、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在全省的市场集中度下降,制约了资源集中配置和区域经济集约增长(表3)。尤其是新能源装备制造业,虽然形成了全产业链生产能力,但除风机叶片、塔筒、法兰轮毂、光伏支架等不便长途运输的外围设备在本地加工制造外,齿轮箱、发电机、电控系统等核心部件和原辅材料全部依赖企业总部或外部市场,风光电装备制造基本处在设备组装的层次。

(三)企业运营成本高,产品配套难度大。酒泉地处西北内陆,远离中心城市和密集消费市场,区域经济欠发达,产业分工协作和交通物流条件不便,与周边市场的产业组织成本高,承接产业转移、发展配套服务产业的能力不强。围绕特色农业形成的蔬菜、制种、葡萄、草畜乳、啤酒原料、特色果品等农产品加工业,大多属于初级加工和保鲜贮藏,缺乏紧密衔接的上下游产业链。矿产品基本停留在“多挖快卖”的采选层面,煤化工、硅材料等产业还处在起步阶段,资源综合利用率不高,没有形成垂直分工产业链和上下游紧密配套的企业集群,加工环节所需的原料、配件和销售市场大多两头在外,本地化配套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对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生产效率的服务保障能力较弱,服务于现代工业的中介机构、研发机构、培训机构等中间组织缺乏,技术研发、质量检测、产品认证、高端人才培养等影响工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基本依赖外部科研机构或企业总部承担,运营管理、设备维护、物流信息、金融服务等生产服务体系很不完善,难以满足专业化分工、社会化服务的需要。

(四)市场发育不充分,民企发展难度大。与东部地区相比,非公经济相对落后,经济发展缺乏活力。截至2017年6月底,全市非公经济市场主体达8.22万户,但近75%为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金556.5万元,户均从业人员8人,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注册资金亿元以上的私营企业有95户,仅占0.55%,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民营企业只有2户。2016年,全市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2.7%,低于省内武威、张掖、陇南、临夏等市(州)和非公经济三分天下有其二的沿海发达省份。从工业来看,依旧是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主导,除传统的石化、电力行业为清一色国有企业外,发展较陕的新能源首位产业,引进的多数是“国”字号企业集团和上市公司,中小企业对优势产业培育发展作用发挥不够,在资源配置上“挤出效应”明显,非公有制企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份额不足50%。小微企业虽然数量众多,但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较小,规模以下工业增加值只占全部工业的17.6%。此外,非公有制经济和小微企业创业难、贷款难、用地难、政策兑现难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总体来看,酒泉市加快发展的活力不足,企业组织结构不优,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潜力亟待释放。

二、移民脱贫攻坚任务重

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而酒泉自20世纪80年代起持续接纳甘肃中南部贫困山区移民,形成了独有的“城市、农村、移民”三元结构特征,本地农民收入在全国、全省领先,但移民乡村收入水平较低,尤其建档立卡户的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必須紧紧扭住这一突出短板,大力度、宽领域、多层次向前推进。

(一)移民人口占比高,按期脱贫任务重。从全国和全省来看,农村人口多、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现代化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制约因素。酒泉作为西部地域广阔的欠发达地区,除具有农村人口多的共性特征外,移民人口比重大的问题更为突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按照国家“三西”农业建设和全省“兴西济中”扶贫开发战略的要求,酒泉先后接纳“两西”、疏勒河项目、九甸峡库区和非计划移民近16万人,占全市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全市整建制设立移民乡11个(少数民族乡6个)、移民村58个、百人以上的集中安置点110个,接收移民最多的瓜州县占到全县人口的一半,全市2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3.19万贫困人口全部集中在瓜州县。移民乡村能否按期脱贫,是酒泉当前面临的最大短板,必须坚持问题导向,突出“靶向治疗”,深入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这是酒泉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

(二)移民乡村底子薄,条件改善任务重。一是土地极度贫瘠。全市移民区近80%的农田为低产田,疏勒河项目区盐碱地占56%,“澄浆泥”地约占14%,60%的农田亩产小麦不足200公斤。由于土地贫瘠、收益较低,开垦耕地被大量弃种,瓜州县双塔乡开垦的6.8万亩耕地、玉门市独山子乡开垦的2.9万亩耕地有半数撂荒,瓜州县广至藏族乡的2.76亩农地,适宜耕种只有2000亩,其余均为新垦荒地,板结盐碱严重。二是耕作技术落后。农田水利设施不配套,农田防护林网尚未形成,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加之,移民大多来自陇东旱作农业区和回、藏、东乡等少数民族放牧区,对灌溉农业的耕作技能和管理方式还不完全适应。三是生活条件较差。移民乡村住房改造还没有全面完成,部分移民群众仍居住在项目区实施的简易工棚,一些偏远村庄道路等级低,电力、通信设施落后。四是生态环境脆弱。移民乡村全部处在绿洲边缘和风沙口地带,天然植被稀疏,流动沙丘广布,大量开荒移民,地表土层、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加之地下水超采严重,致使浅根系植物大量枯死,土地盐碱化、沙化、荒漠化呈加剧之势。五是公共服务不足。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不健全,不能满足移民群众最基本的就学就医需要,还存在适龄儿童辍学的问题,特别是医务人员缺乏,不能满足群众就近看病的需要,个别移民乡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机构还没有全面覆盖。

(三)移民收入水平低,缩小差距任务重。酒泉市移民持续时间长达20多年,绝大部分来自甘肃中南部贫困山区,移民数量大、民族人口多、来源构成杂,是除“三峡库区”移民之外,在全国接收安置移民最多的地级市。由于迁入时间和安置政策上的差异,困难和问题交织复杂,移民乡村发展极不平衡。“两西”移民入驻较早,生产生活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已整体实现脱贫。疏勒河项目和九甸峡库区移民,生态环境恶劣,土地异常贫瘠,生产生活条件较差。非计划移民不能享受安置政策,造成生活保障和收入来源不稳定。2010年,全市移民人均纯收入为1838元,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50%,仅为全市人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近年来,通过推进实施“联村联户”和精准脱贫攻坚行动,移民乡村群众收入每年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2016年移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见表13),市民、当地农民和移民群众的收入比由2010年的8.22:3.94:1缩小到2016年的3.76:1.82:1,但移民收入水平仍然不足全面小康目标的26.9%(2010年不变价),成为制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瓶颈和短板。按照省上公布的2017年贫困线标准2920元衡量,全市0.44万户、1.67万贫困人口仍处于贫困线以下,而这又是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的“硬骨头”,需要下大力度集中攻坚突破。

三、社会发展领域短板多

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看,酒泉除产业结构和移民问题外,在基础设施、生态环保、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等公共服务领域也存在一些突出短板,集中反映在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万人律师拥有量、单位GDP水耗、单位GDP建设用地、环境质量改善这7个指标。概括来讲,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文化产业占比低,教育发展不均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面临较大压力。酒泉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众多,“酒泉航天”“敦煌飞天”举世瞩目,莫高窟、月牙泉、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雅丹国家地质公园等景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孕育形成了丝路文化、敦煌文化、航天文化、奇石文化、民族民间文化等特色文化资源,但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开发挖掘欠缺,有历史没文化、有资源没故事,文化旅游产业规模与甘肃省委、省政府倾力打造的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黄金段“三大平台”有其二的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和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极不相称,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3.5%(2016年),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城乡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市学校“大班额”和农村“麻雀学校”并存,农村义务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小学比城市低18.4%、初中比城市低35.4%,每百名农村中小学生仅拥有中、高级教师3.13人,低于城市3.21人的水平,全市6.25万(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文盲人口大部分为农村人口。尤其是移民乡村教育基础设施落后,教育教学设施简陋,适龄儿童同等接受义务教育的差距较大,近40%的移民群众属于文盲或半文盲,人均受教育年限不足5年,比全市平均水平少了4.8年,高中阶段入学率不到40%,部分女孩因移民重男轻女思想和经济贫困失学,完成高中阶段教育的女孩不足50%。除此,农村地区道路交通、卫生医疗、安全饮水等公共服务供给不足、配置不均,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

(二)城乡收入差距大,民生保障水平低,补齐社会建设短板面临较大压力。酒泉城乡居民收入全省靠前,尤其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多年保持较快增长,仅次于嘉峪关市,居全省第二。根据甘肃省统计局确定的西部标准测算,酒泉市已在2013年整体达到全面小康目标,关键在于如何缩小城乡差距、防止收入两极分化。据统计公报,2016年酒泉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596元,按照城乡人口比重加权计算,城乡居民人均收入23676元(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18965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75.9%。若将人均收^只有8000元的近16万移民、10万左右计入城镇人口统计的城郊农村居民及进城务工农民工考虑在内,按市民、當地农民、移民三大群体加权计算,2016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实际为21351元(按2010年不变价计算为17103元),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8.4%。也就是说,移民因素对全市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拖累近7.5个百分点。因此,加快脱贫攻坚步伐,补齐移民收^短板,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着决定作用。另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虽然普遍建立,但私营企业、灵活就业人员参加职工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工伤保险的比率较低,大部分城镇自由就业者、进城务农民工以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和城乡社会养老等非职工保险为主,社会保障的层次和起点较低。

(三)自然生态较脆弱,“两高一资”占比高,补齐生态建设短板面临较大压力。酒泉地处河西走廊西端、祁连山脉北麓,是西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区域西北部被巴丹吉林、库木塔格两大沙漠包围,从东到西形成了近千公里的风沙线,沙漠、戈壁及荒漠化面积占辖区面积的66.8%,年降水量不足80毫米,蒸发量高达2300毫米,每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上的水资源仅有1.8万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17,森林覆盖率仅为1.87%,是甘肃乃至全国荒(沙)漠化最严重、水资源最缺乏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酒泉以国家“三北”防护林建设为依托,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绿洲内人居小环境不断改善,但绿洲外围由于大气干旱、生态用水补充缺乏以及过度开荒、超载放牧等原因,祁连山雪线以年均2~6.5米的速度上升,湿地湖泊逐年萎缩,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大量天然林木和野生植被干枯死亡,土地荒漠化、沙化和盐碱化程度加剧,沙尘天气次数和强度增加,自然生态恶化趋势未能得到遏制。一方面,农业灌区面积由解放初期的70多万亩扩大到380万亩,加之大量垦荒移民、超载放牧、过量抽取地下水,加剧了生态环境恶化。另一方面,工业发展以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为主,“两高一资”工业比重高达80%以上,2016年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71.2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34倍;万元GDP用水量437.8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2倍;万元GDP能耗0.71吨标准煤,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3%;市区空气优良率79.5%,经济发展的资源成本和环境代价较大。经济新常态下,国家严格限制高污染、高耗能、资源型产业发展,产业准入政策和市场门槛明显提高。酒泉市借助资源优势发展的冶金、建材、煤化工、高载能等产业,既受到国家产业政策的严格限制,也面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市场冲击。如何保持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的平衡,统筹兼顾当前平稳增长与长远绿色发展的关系,是酒泉在经济新常态下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必须面对和重视解决的重大问题。

作者:蔺国勤

上一篇:电子电器市场营销教学论文下一篇:农村办学水平学校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