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2022-04-20

摘要:本文在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开的背景下,通过对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按照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法依规解决事业单位设置不规范、行政职能体外循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和政企、政事、政社不分等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精选3篇)》的相关内容,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1:

浅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摘要:自2011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的提出以来,经过多年的改革工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随着事业单位分类工作的完成,如何将分类改革工作做好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文章通过分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关键词:事业单位 分类改革 困境与出路

文献标识码:A

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必然性

事业单位作为链接社会、政府和市场的重要机构,是中国发展的特殊产物,随着时代的演变,事业单位的问题日益突出,在事业单位中行政机构、事业单位与经营活动的各种职能没有明确的区分。一方面,一些负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行政机构,内部员工没有行政单位的公务员编制;另一方面,没有明确区分不同事业单位的服务要求和职能需要,造成公共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不合理,事业单位对公共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总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重构社会、政府和市场关系的重要纽带,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性工程。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事业单位超过126万个,员工总数更是超过4000万人,面对这一庞大的单位群体,在新的经济社会形势下,有必要提高我国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通过理清各个事业单位的属性,按照行政职能、公益服务性、经营活动三个主要特性进行明确的区分,拆分目前如同大杂烩式的事业单位,并分别构建行政机构、经营企业和事业单位三个部分,保留下来的事业单位即为以公益性服务为宗旨的社会机构,这样的划分能够将公共资源进行有效的分配和管理,能够为有效的资源提供一个更好的分配管理机构。此外,对事业单位的划分还能够让不同特性的机构明确自身使命,单位的功能定位将更加清晰,行政与公益、公益与经营三者能够通过区分更好地认识自身的发展方向,这样才能从本质上提高单位的运行效率,同时国家的政策措施才能真正用到实处。

事业单位的划分不仅能够带动不同属性单位的发展积极性,还能为国家提供一个更加便利的管理环境,事业单位的分类能够为国家管理事业单位提供一个清楚的管理标准,对不同属性的事业单位能够给予不同的政策扶持,并配备相应的监督机制。此外,由于公益性服务的划分,这种剩下的事业单位能够通过有效的分类将公共服务提到机构的主要职能要求中去,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打破部门或者个人的利益追求,为公益性服务开辟一条更加通畅的机构之路,这也是公益性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事业单位发展的迫切需要。因此,改革后的事业单位,也就是完全以公益服务为宗旨的机构单位,才是政府组建服务型社会的必要部分,也是实现政府职能的重要单位。

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困境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分类工作即将完成,虽然分类标准存在一定的模糊和难度,但伴随着改革工作的推进,分类之后的事业单位需要多方的支持和配合。

(一)政府对事业单位的依赖性大

我国政府属于全能型政府,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政府的正常运行需要大量的事业单位为其提供人员和管理上的支撑。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牵扯到我国上上下下各种部门、群体利益和地方关系,改革是否能够顺利实施还需要有效的管理体制去严格推进。尽管我国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事业单位,但是事业单位严重的计划性质无法满足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国家各项改革制度的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其特殊的角色性质,如何在保证公共服务水平的基础之上,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事业单位体制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由于我国事业单位在社会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对事业单位的依赖程度也十分严重,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全面推进将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

(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难以顾及全面

根据国家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可以看出:一方面,政府主要从公共服务的角度进行类别的划分,最终目标也是要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在分类改革的整个过程中只是对分类标准做出了一个概括性的指导,并没有对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的运行模式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规定;另一方面,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没有对政府的角色进行有效的定位,也没有对政府是提供还是生产某项服务作出深层次的要求,仅靠公益性的标准划分事业单位类型,并决定政府的管理模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因此,从分类改革的基本标准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益性标准与政府运营模式的选择上存在明显的冲突,而公益性的高低无法全面表达不同事业单位的发展属性。总之,从政府运营模式和生产属性来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难以顾及全面。

(三)对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没有准确的分类依据

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对于公益性服务的事业单位,概括了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简单地将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一类和二类,没有将公共服务体系化和全面化。同时,对公益一类和二类的分类标准也比较模糊,没有准确的分类依据,这对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增加了难度。此外,对于非营利组织来说,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的公益性规整没有考虑到非营利组织的系统管理,社会中许多非营利组织也是公共服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这一部分需要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做出进一步的改革推进和体制构建工作,在不断完善公益性事业单位改革的同时,健全社会主义公益服务体系。总之,对于公益性事业单位分类依据的片面性,不利于我国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全和完善。

(四)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行的体制制度不完善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不同职能的单位做出明确的划分,针对划分后的单位,目前没有制定确切的财政体系和管理体制要求,主要体现在养老保险机制、财政扶持机制和工资薪酬安排机制方面,这都是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此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后的企业难以适应市场的发展要求。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明显放缓,在产能过剩的大环境背景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出来的企业将会很难适应没有政府支撑的市场环境,另外,我国市场机制和体制都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单独分类出来的事业单位将难以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存活下去;同时从主观上看,作为经营活动性质的事业单位也不愿参与市场竞争,对于加入市场也没有很多积极性,在这种双重压力之下,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出来的企业将很难适应市场的发展。总之,由于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行的体制机制不完善,让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缺乏广泛的积极性。

三、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出路

(一)针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相关监管体系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化改革工程,我国事业单位不仅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还将牵扯众多利益相关体,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每一步都需要有准备、有目标地准确进行。因此,需要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每一步进行分析和管控工作,根据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建立具有目标性质的监管体系,针对不同类别的改革重点做好及时的数据收集和汇总工作,并就不同类别的事业单位做出量化分析,为进一步的改革工作做好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同时保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在复杂的环境中能够顺利进行。

(二)加强多元化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的认识

构建公共服务制度不仅需要体现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还需要提供最优的运营模式。理清政府在某项公共服务中的主体地位和运营方式选择这两大主要问题,从改革目标和运营模式出发,加强公共服务生产方式多元化的认识。从公共服务的主体地位来说,政府可以作为公共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但并不是唯一的提供者,根据国外许多公共服务管理经验,社会组织也是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者,社会组织作为一种公益性组织.能够为公共服务提高一种无差别的、高效率的服务管控体系,因此在构建公共服务体系上,政府需要首先考虑自身的主体地位;从公共服务的运营模式来看,公共服务体制是为公众提供服务的一项公益性工作,多元化的公共服务方式是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政府可以采用全资的管控模式,也可以采用出资招标的运营方式,不同的公共服务项目有不同的运营特性,政府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运营模式的选择。因此,加强多元化公共服务生产方式的认识,需要从服务提供主体和运营方式两方面着手。

(三)协调统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平稳推进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所面临的事业单位众多,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改革需求,做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平稳推进工作,并平衡不同体制机制的衔接关系,保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的顺畅,才能达到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益性要求。只有协调统筹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从行政、公益和经营三个方面进行有效的统筹管理工作,按照不同特性的事业单位进展程度合理安排分类改革工作,让分类改革稳步进行才能达到改革的目的,也才能保障社会的平稳和事业单位的稳定。因此,政府需要增强协调统筹能力,保证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逐步进行,由易到难,一步一步逐步推进。

(四)健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机制和制度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一项牵扯甚大的系统化变革工程,保证单位的改革积极性是保证分类改革工作的基本前提,健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配套机制和制度建设是推进改革的动力源泉。一方面.加快推进养老保险政策的研究,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健全养老制度,明确养老保险方案;另一方面,做好分类事业单位的工资薪酬标准,细化编制要求,从根本上解决编制遗留问题,充分落实分类改革的宣传工作和政策落实工作。通过配套制度建设,保障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平稳推进,对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进行行政许可和行政职权划分等行政化改革;对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分批次进行企业化管理,逐步推向市场,并完善市场机制;对于公益服务性质的事业单位,针对公共服务要求,有目的性地进行公共服务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的选择,以争取公共服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四、结语

2016年是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初步完成的重要年份,而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中还存在着许许多多亟需解决的实际问题,政府如何健全公共服务体系,事业单位的公益性如何加强都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在实践工作中,还要注重公共服务生产方式和提供主体的多元化建设。

作者:文卡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2:

浅析我国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问题

摘 要:本文在全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推开的背景下,通过对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困难等方面进行分析,按照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依法依规解决事业单位设置不规范、行政职能体外循环、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权责不一致和政企、政事、政社不分等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制化。

关键词: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长久以来,中国事业单位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病,政事不分、企事不分、职责不明的现象愈发严重。中国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势在必行。2011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全面推进我国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可以说,这是中国继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机构改革之后,继续完善改革总体布局的又一重大决策。然而,我国的事业单位共4000万名职工及离退休人员,改革的难度及受关注度不言而喻。因此,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过程中,如何对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任用、职业发展和监督管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工作进行构思,对深化我国事业单位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立明规、破旧弊、谋新篇具有十分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事业单位的分类

根据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将现有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事业单位划分为三个类别,即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简称行政类)、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简称公益类)、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简称经营类)。其中:根据职责任务、服务对象和资源配置方式,又将公益类细分为公益一类和公益二类。

1. 行政类。在不突破中央规定的政府机构限额和行政编制总额前提下,结合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推进。对完全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划归行政机关或转为行政机构,对部分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其行政职能剥离划归有关行政机构。

2. 公益类。强化事业单位公益属性,实行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事业单位的关系,减少行政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的微观管理和直接管理,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改进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深化人事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险制度改革,建立事业单位绩效考评制度,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督管理,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革和完善财政支持方式,逐步取消行政级别。

3. 经营类。进行资产清查、财务审计、资产评估、债权债务核实后转为企业。注销事业单位法人,核销事业编制,进行国有资产产权登记和工商登记,由履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的机构负责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二、我国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存在的问题

第一,事业单位数量多和情况复杂,分类难度大。实际工作中,一些事业单位履行了部分政府行政职能,成为行政部门的附庸,还存在政事、事企不分、职能交叉重叠等问题。尽管中央文件对事业单位分类做出了明确的说明和解释,但在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实际分类工作中,由于事业单位门类多、范围广、专业复杂,加上历史遗留的种种问题,事业单位设置和布局分布不尽合理,分类标准把握极易出现不够科学和不够准确的情况。

第二,分类改革配套措施不完善和动力不足。完善的配套政策是顺利推进改革的保证。而改革的相关配套政策主要由中央和省、市确定,区(县)级地方政府难以提出相应的激励机制和政策。目前,县级区域组织人事、收入分配、社会保障、财政管理等配套政策不衔接,成为制约改革顺利推进的瓶颈。

第三,人员安置问题以及行政职能体外循环。由于县级区域事业单位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上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长期以来,事业单位被看成是党政机关尤其是政府行政部门的附属物,事业单位几乎都由各级政府举办,并由政府部门主管,许多行政职能延伸到事业单位,以事代政,混淆事权。

三、我国事县级区域业单位分类改革对策路径

第一,大力推进简政放权,积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县级区域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大力推进应结合政府职能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县级区域应将政府职能转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政府层级间的关系,把该放的权力放开放到位,把该管的事情管住管好,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监督,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社会力量在管理社会事务中的作用,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切实提高政府管理科学化水平。

第二,调整财政投入方向和完善财政监管制度。縣级区域通过调整政府对社会公益事业的投入方向,来提高公共财政投入的使用效益和公益服务的社会效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逐步加大政府对公共事业的投入和支持,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畴的公益事业,确保财政资金向基础性、公益性社会事业集中,并向社会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倾斜。尤其要按照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重点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节能减排、公共安全等民生事业的投入。逐步退出对一般竞争性领域的直接投入。

第三,加强事业单位财务收支和资产管理。完善公益服务的价格管理机制,杜绝事业单位乱收费的现象。逐步建立健全与事业单位职能、责任目标相适应的经费使用绩效考评制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经费使用绩效考评结果既作为财政安排经费的依据,也是确定政府购买服务对象的依据之一。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结果公开制度,提高绩效考评的透明度。

四、结论

全面深化政府职能改革的要求,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工作,有利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规范行政权力运行,突出抓好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和谐满意度,有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志刚,王安秋.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组织文化冲突与整合[J].发展.2015(01).

[2]张金亮.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宏观视角分析[J].机构与行政.2013(04).

作者:黄番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篇3:

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思索

摘 要:解析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状,点明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破解改革难题的主要建议措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思索

事业单位作为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公益服务主要载体,存在着一些事业单位功能定位不清,政事不分、事企不分,机制不活;公益服务供给总量不足、供给方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质量和效率不高;支持公益服务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监督管理薄弱等问题。党中央国务院2011 年 3 月印发的《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中发〔2011〕5 号),明确提出了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为全国性的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拉开了序幕。目前的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取得了长足进展,但是途中不免出现各种困境,文章就此展开研究与探讨,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现状

(一)地质工作体制改革现状

我国地质工作改革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的原则,建立了地质工作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要素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探索了公益性地质工作和商业性矿产勘查分体运行;实行了地勘单位属地化管理和企业化经营等重大改革举措,取得了重要进展:

一是初步建立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地质工作体制框架。中央和地方两级管理的体制框架初步建立。

二是矿业权交易市场初步建立,勘查投入多元化格局初步形成,地质勘查投入显著增加。

三是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建设取得积极进展。成立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建立了中央和地方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

四是地勘单位企业化改革取得了宝贵经验。当前,我国地质工作改革进入关键时期,深层次矛盾凸显:公益性地质查队伍面临基本支出不足,工作费用得不到持续、稳定保障的窘境;地勘单位“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面临难以逾越制度规定的困境。

(二)地勘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政策

现有事业单位根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有关政策,被划分为三类(表1):

(三)改革为三类的利弊

进入参照公务员类的事业单位沿用原来的政策,姑且不做利弊分析,其他几类面临的利弊如下(表2):

二、我国地勘事业单位改革途中暴露的主要问题

地勘事业单位既承担着国家下达的地质勘探任务,又普遍从事着地勘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其社会功能包含“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从事公益服务”三类。就当前的改革形势来看,地勘事业单位已经显现出以下几大问题。

(一)大部分地勘事业单位经济体量偏小

随着改革的推进,地勘事业单位项目挂靠在今后会随着市场行为的规范而逐步减少直至消失;作为地勘事业单位收益和职工收入分配主要来源的矿权转让,现多数地勘事业单位已到了再无矿权可转让的地步,矿权转让收入即将为零。事业一旦转为企业,地勘事业单位人头费和国家地勘项目费用将停拨,且每年最少得新增养老、工伤、生育保险费用支出,地勘事业单位面领着经济体量偏小的财务管理问题。

(二)大部分地勘事业单位市场开拓能力不足

地勘经济说到底就是打工经济、服务经济,工打完了,暂时也就没你什么事了,要生存就得找工作。但地勘事业单位一方面长期处于事业体制下,市场开拓的意识、能力虽比原来有较大提高,但仍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由于这几年地勘市场的升温及国家对地勘行业的调整,许多民营或企业兴办的地勘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虽它们目前多数还资质低、力量弱、知名度不高,但假以时日,地勘事业单位的许多传统优势也将会逐步受到挑战,行业竞争加剧将难以避免,这又为地勘事业单位在市场中求生存增加了潜在困难。

(三)大部分地勘事业单位产业结构单一

地勘事业单位自建立以来,一直忠实执行国家的地质勘探任务,为国家建设提供矿产资源保障,逐步形成了地、测、化、物完备的地勘专业队伍和工作体系。多数地勘事业单位没有别的人才或专长,没有培养形成稳定的生存支撑产业,基本上都是几十年如一日为国家、为社会提供地质勘探服务,产业结构普遍非常单一。

(四)大部分地勘事业单位负担较重

大部分地勘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遗属需要管理服务外,还有较多的职工由于专业、技能、身体等原因没能找到合适的岗位安置,他们在社会上也难以找到工作,现在大部分地勘事业单位每月从事业人头费中给他们发放一些生活费,特别困难的还给予特殊照顾,负担较重。

三、破解改革难题的主要措施

(一)给予改革地勘事业单位较长的过渡期

为平稳推进转制工作,可给予过渡期,一般为 5年。若能给地勘事业单位延长 1-2 年过渡期中,将有更多的时间安置大部分富余职工退休或转业,余下部分也能通过在岗职工退休空出岗位后安置消化。地勘事业单位可以进一步适应和开拓市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尽量作一些资本积累,为自身的生存发展打下好的基础。

(二)妥善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地勘事业单位改革后面临安排有职工做离退休,做好富余职工、遗属的管理服务及生活基地的管理维护等工作,这是一个要花钱的长期任务,需要提请政府妥善处理,需提请政府过渡期内给予宽松的费用支持,一次性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三)健全完善地勘事业单位激励约束机制

进入公益性类别后,必须解决动力来源与激励约束机制问题。通过绩效分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进入企业类别后,要高度重视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要做好培养造就高层次地质科技领军人才工作,探索开展高端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试点。

四、结论与建议

地勘行业事业单位的改革走向,主要取决于单位的职责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根据职责定位,地调局直属单位队伍和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中绝大部分单位将进入公益一类。地勘单位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出现公益一类、公益二类和企业三种情况。

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进入公益一类后,必须解决动力来源与激励约束机制问题。要研究建立绩效管理考评体系,主要包括项目、单位、团队和个人等方面绩效考评,开展不同层次的绩效考评,将考评结果作为激励的基本依据。要深入研究绩效分配改革,通过绩效分配,充分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中国地质调查局要要通过项目引导,促进队伍分类改革。对于地调局直属单位,根据项目承担能力,结合队伍发展方向,以计划下达方式安排地质调查项目;坚持对省级公益性地质调查队伍能力建设进行定期评估,在动态评估的基础上,对于能力符合要求的,根据单位的合理承担能力,以委托方式下达中央财政出资的地质调查项目;对于其他单位,要通过招标方式,优选项目承担单位。

参考文献:

[1]高兵,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总体思路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11期

[2]金航,应科学推进地质勘查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孟琪,分类推进 地勘事业单位改革的历史性选择[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作者:田儒访

上一篇:税收体系绿色环保论文下一篇:股票期权激励机制论文